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经济上不如「富宋」是制度上有问题的原因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有网友智商上的原因。明朝的物产,内贸,外贸,统统比宋朝发达。田赋收入在税率低于宋代的情况下收入更高,耕地面积更大。铁产量更是完爆宋代。民间刊印的书籍种类和数量大大超越宋代。

明代铁产量是宋代十倍以上,海贸规模是宋代十几倍以上。

财政支出能力同样是宋代的数倍以上。即使是中晚明仍然有能力供应数万脱产战兵在鄂尔多斯,青海北部,内蒙,辽东,云贵川西,缅北,朝鲜等地区进行长期和中短期的军事行动。

这个问题问的就够傻的了,还有一本正经在这里论证的,真是让人笑的喷血。

中国历朝历代有资格说明朝穷和经济不好的只有清王朝。

除了清朝再无一个朝代比明朝富裕,宋朝跟明清两代比,那是穷得叮当响。


PS:补充几点,第一,按黄仁宇流传出来的宋朝收入1.6亿贯的统计方法,明代可以轻松统计出2.5亿以上。而且单位和单位之间还存在重大差距。

例如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是明代税粮总入的巅峰岁月,最高峰的几年突破3200万明石以上。

而一明石几乎是一宋石的1.66倍。

而宋代的税粮总入巅峰岁月也只有2800万宋石左右。

第二,强调一下,宋朝的商税收入没有明朝高,明朝并不是不收商税。海贸抽成对于宋朝来说,峰值不过百万贯的水平。远没有如今网络上神话的程度。宋朝商业税收占比普遍只有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多一些而已。

第三,真正合理对比宋明财政收入水平的比较方式,是根据折算估计总收入之后,从历史典籍之中找出当时的米价作为对比,进行平价购买力估算,勉勉强强可以得到一个比较靠谱的比较方式。

根据我对宋明米价波动的了解,北宋时期,宋朝米价处于长期波动性上涨,跳涨的状况下。而明朝的米价保持平稳甚至稳中有降的时间甚至可以超越百年。在古代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相信除了明朝之外,就只有清朝了。

如果以米价和铁价作为主要平价购买力锚定物,明朝保持稳定的时间甚至超过后面的清朝。

而跟宋朝比,那更是没有比的必要,而且这里还没有计算跟乌斯藏的茶马“内贸”,跟蒙古人二百年来大量的边境马匹贸易的规模。

如果以米,铁,马三样古代王朝核心战略物资为平价购买力计算财政收入,宋朝更是差的太远了

第四,明朝真实的年收入折银计算,估计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说的完全准确,明朝地方截留和北京大小二十几个府库的收入支出非常凌乱,无法厘清。

一般网络上认为的年收入只有三四百万两白银是错误的将太仓库的收入和金花银等当做明朝全部收入。

按田培栋教授等人的估计,如万历朝这样的时期,年均收入也应该在1600万两折银总入以上。因为万历朝年均军费开支可能就高达八百多万两。

如甘肃镇边军一次性申请铸弗朗机铁炮数量就高达一千门(4-10磅炮不等),没有足够的收入,怎么玩。

明朝年收入折银理论峰值是崇祯时期的2300万两。

平价购买力计算峰值可能在永乐朝。

经济规模和财政支出能力,其实足以达到北宋峰值的一倍以上。


user avatar   zhang-chun-hui-4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朝富裕这个流氓理论是怎么成为真理到处流传的??

封建王朝是标准的农业社会,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准就是农业产值,在那个没有铁路公路飞机和轮船的年代里,商业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是非常非常低的。

农业产值的决定因素:

1:耕地面积,宋朝的耕地面积低于明清,或许高于汉唐。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宋朝对南方的开发。而明清继承并拓展了南方的开发。

2:开发程度,明清开发程度肯定高于宋朝,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明清开倒车了。

3:农业科技,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基本上后一个朝代高于前一个朝代。

4:土地面积,明清的土地面积远远多于宋朝。

农业产值明清必然高于宋朝,在封建时代,中国的人口远远多于周边国家,而且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大家不要以为各国都有大量的剩余物资可以用来商业贸易,你以为是现代?几亿吨的大豆玉米国际间贸易?百万吨级的集装箱船海运运输?少量的贸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杯水车薪而已。

其实封建时代一个朝代的经济规模,看一个就清楚了,就是人口,人口越多,经济规模越大,农业科技和开发程度越高。

宋朝不光不如明清富裕,宋朝老百姓还要承担三冗的负担,这是国家军事失败带给人民的压力,而明清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得多。。

所以,哪来的富宋?

现在网上吹宋朝的,国外以日本为首,因为他们最希望中国变宋朝,国内是一帮文人学者,因为他们羡慕宋朝文人那高高在上的地位。



顺便说一句,金瓶梅就是明朝现实市井生活的写照,看看金瓶梅就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宋朝你得看水浒。


user avatar   hongchamoshu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明的财政制度上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大宋的财政收入其实也不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或者进一步说,中国近代以前大多数封建王朝都不存在什么“量入为出”的财政规划,而是反过来根据支出决定怎么搞财政创收,换句话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宋代挖空心思打财政收入的主义,是因为募兵制体系下巨大的财政支出所决定的——而这也不是赵家天子拍脑袋的首创之举,是沿袭了中唐五代以来上百年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赋税体系不单单是货币或者实物的税收,自古以来就包括了繁重的兵役、劳役等徭役,也就是全民性的无偿劳动。唐初的府兵制的邪路没搞几年就不行了,于是走回了拉壮丁服兵役的老路,到中唐以后又逐渐改为以税代役,到宋代彻底树立了国家雇佣职业军人和临时劳工为主的形式,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财政支出大增。

在国家支出大增的前提下,单纯加收农业税是没意义的——没有跨时代的技术革新或新作物,多少土地出产多少粮食几乎是固定的。所以,宋代农业税以外的其他税种都要高于过去历代,只是这种创收不是今天某些人想象的所谓“商贸发达”——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下,社会经济对流通领域有多少需求?这个问题只要读过点政治经济学就会当然产生疑问。宋代主要创收的方式是通过国家垄断收取专营税,除了历代垄断经营的盐、铁、茶等等物资,酒、醋、香、矾等生活必需品无一不在专营之列。

宋代赋重役轻,如果从社会总负担的角度,还真的不好说哪种方式折算的税负更高,因为全民性质的劳役负担转变为了部分人的劳役+全民的赋税负担。仅从解放人身依附的角度来说,无疑相较于前代是更加进步的,而且也更加考验国家机器对于财政的征收和分配机制。这恐怕也是宋代社会矛盾没有那么尖锐的主要原因(不要相信网络流传的什么“宋朝农民起义历代最多”,能统计到只是因为《宋史》的篇幅为历代之最罢了)。南宋末年虽然面对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且四川残破,东南朝廷仍有余力在维持往襄樊前线一波波的撒钱,这一点确实在灭亡前的封建王朝中仍是罕见的。


回头来说明朝。咱们别的书不用看,翻开中学历史教科书仔细看看,其中一条历史主线就是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从“初税亩-租庸调-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这条历史脉络下来,总体的方向是人身依附的逐渐松绑、税种的逐渐简化、税收方式的逐渐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的社会生产力和货币经济化相比前代都是大有进步的,已经开始了从实物税货币税并行逐渐过渡到货币税的尝试。——单论社会经济总体,说明代比不上宋代简直是个笑话——当然,说清代比不上明代也是笑话。

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明末的军事和财政一团糟,所以会给人明朝财政不如前代的印象。这时候还是要说,这个大锅还得扣回明初制度初立的阶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别的不说,军事支出一直是封建王朝最主要的财政支出之一。明代某种程度继承的是金元以来的军事制度,搞的是加强人身依附的世袭军户制度——要我说这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某种程度上是把社会军事支出的大头加到了300万军户头上——解决了这个,朱元璋自然就觉得没必要像宋代那样“盘剥百姓”了,于是明初确立的财政征收制度就相对比较克制。然而到了明末,军户制度实际上早已破产,转为耗费大量钱财雇佣职业兵征战,然而财政收入模式不能适应支出的巨大变化,只好一味地通过加征各种临时的军饷税收——这样不成熟的方案既没喂饱军队,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最后根本来不及过渡发展就走向了灭亡。


这就又回到开头说的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财政规划基本还是滑到哪算哪。

宋代之前的唐代就完成了一波从“世兵-->征兵-->募兵”的军事制度变革,宋代统治者不过是因循旧例,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唐和五代的肩膀上,完成了一个不算太好也还过得去的财政制度,所以亡于外敌入侵,而不是亡于内部矛盾总爆发;然而大明的军事制度变革是在自己统治期内完成的,自己还在财政改革的深水区摸着石头呢,结果内忧外患一起来就撑不住了。赵匡胤、朱元璋,谁都没有开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上帝视角,他们这么设计上层建筑,不过是时势使然;而最后的结局不同,也是这种历史潮流所决定的。

近年来,财政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各断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稍微有摸过一点门槛的就知道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条件,一句两句根本说不清楚。所以本题下面绝大多数的回答,不过是盲人摸象,有的摸到了一个象腿就大喊“宋朝的GDP是明朝的十倍(袁腾飞)”,有的摸到了一个象鼻子就大喊“冗兵冗官冗费的大送财政还吹上天了?”……

——要我说,这些知乎意见领袖上网吹牛皮之前,是不是先回炉重新读一遍《中学历史教科书》?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财政确实有问题,这点还用说吗?

首先,明朝政府控制的田亩数和户籍人口数是远远不如宋朝的。

明朝在册田亩数长期只有4亿亩左右,而宋朝则有近5亿亩,神宗年间清丈土地后,宋朝在册田亩数一度逼近6亿亩,田赋的税基比明朝大得多。

其次是人口,明朝户籍人口第一个巅峰在洪武末期,约1100万户,6100万口,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大部分时间户籍人口只有5500万口左右。而宋朝元丰年间户籍人口有1800万户,近一亿口,人头税的税基有比明朝大了不少。

明朝的真实的土地和人口有多少呢?

顺治18年,清朝进行过清查,全国总计约有2300万户,1.2亿口,9亿亩田地;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人口和田亩竟然翻翻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明朝在田亩数,户籍人口数少的同时,税率还低,明朝正税是三十三税一,宋朝是二十税一,清朝是八税一,这两项加起来,明朝正税收入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明朝地方财政压力也是历朝最大的,所以起运存留比也低的吓人;

所谓起运,就是解送上级部门,存留就是地方上自己留下用于日常开销;宋朝起运存留比大概是3:1之间,而明朝则是3:2,晚明甚至接近1:1。原因很简单,明朝地方上要供养34个亲王,九百多个郡王,以及数不清的将军中尉。某些穷省连宗室禄米都要中央接济,更别提向上级纳税了。

明朝财政制度另一个奇葩的地方在于,明朝从府一级开始就没有统一财政机构。比较正常的税收流程是县级收齐赋税后交给州府,州府汇总后运往省(路)级转运使,省府汇总后统一运往户部,最后由户部统一分配。唐朝的盐铁转运使,宋朝的转运使,三司使都是负责这个工作的。

而明朝不是这样,所有的赋税都是从县一级开始分流的。地方军费,宗室禄米、边关军饷,漕运工费,州府省级部门办公费等等费用都得由县里直接送往指定地点,送完一多半的赋税已经没有了。但就是剩下的这一小半,还要送皇帝的内库,工部的节慎库等等大小几十个衙门。地方上收100两的赋税,真正到户部手里的恐怕连10两都没有,这样朝廷能不穷吗?

这种分流制度最大的弊端还不在于户部没钱,而在于一个县要给上百的个部门送经费,一个部门则要去上百个县催收,这种转运成本和行政成本本身就大的吓人,进一步拖累的明朝的财政。


user avatar   chu-tu-xi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大萌财政收入又不比又穷又挫的大怂少。

网上那些不读书的怂吹扯淡出来的那上亿贯的收入简直是智障,他们把不同物品单位粗暴地换成贯一加就得出了个上亿贯的收入结论。其中草束这种任何王朝实物收入规模都是千万级别,价值也不过几十万贯的玩意,在他们那都能被算成一束能值一贯。按那智障标准,大萌财政收入妥妥地突破一亿两。

北宋财政收入,无法估算。其中粮食折算还好说,商税那些玩意就根本没法看了,收钱币,不同地方一贯钱又不一样,有地方用铜钱,有地方用铁的,币值能差几十倍。按某些专家估算最高也就神宗变法时期一锤子买卖的7070万贯左右,按当时700文一宋石的粮价,某些专家估算的平均660文折一贯的换算,折算粮食远不到7000万宋石,宋石大约是明石的三分之二,折合起来财政收入购买力最多4600万明石的样子,而实际上以宋朝那混乱的币值下,很多地区商税一贯不可能都是足值的铜钱660文,财政收入肯定远少于4600万明石。

至于明代,明代太宗实录47卷:永乐4年,天下户口968万,口5152万。赋税:3070万石,布锦136万匹,丝绵29.9万斤,课:钞766万锭,铜2549斤,铁82000斤,铅46600斤,朱砂2080两,茶199万斤,盐139.7万引,军屯粮食1979万石。

大萌的巅峰收入,这个地方我先前看的数据有问题,当初没仔细考证,永乐初因为战乱刚结束全国行政没理顺,接近2000万石的军屯籽粒粮明显是虚报的,后来大萌官员自己也多次谈了这个问题,按照后来清查后的数据,合理巅峰数据应该是永乐十三年的1035万石。大萌前期巅峰财政收入,实物粮食收入田税加军屯籽粒收入大概是4100万石,加上盐、茶和纺织等的收入,并不会比大怂熙宁变法巅峰期少。

大怂搞了一堆专卖,有那么多官营行政垄断,茶专卖就不说了,连酒和醋都要专卖,可效果也就那样了。

人大萌不搞酒茶醋之类的专卖,巅峰时期收入一样比大怂多。

至于大萌收入在中期开始大幅度变少,原因自然是土地兼并、军屯败坏和盐法败坏。

但比收入缩水嘛,哪个王朝在中后期都是那鸟样,兼并土地的士绅权贵不交税是无解题,官绅一体纳粮一样没有什么卵用。

就比如鞑清,中前期巅峰财政收入是乾隆朝4943万两加米麦豆800多万石,那会粮价是1.5到1.6两一石,到了道光朝,货币收入就缩水到4200万两甚至更少的地步,而那会因为白银贬值,粮价已经是2到2.2两一石,这缩水幅度和大萌比起来甚至更惨点。人大萌到了万历六年,张居正他们折腾了一番后,总财政收入按黄仁宇估计还有2200万两左右,当时粮价是0.5两一石。

当然,大怂财政收入,田税占比要低些,所以收入保持方面比大萌强点,但总财政收入高过大萌就是不可能的了,比大萌少了那么多耕地,三易回河更是把河北折腾完了。

至于大萌收入在封建王朝里不算低,为什么还那么穷,因为大萌支出超级吓人呀。

首要的问题,当然是国防开支。

大萌长城防线账面上的营兵就是六十万以上,算上军户军余,都超过一百万了,账面数字就比鞑清全国的军队还多,大萌卫所制崩坏后就退化成了农奴制,那些武官管军又管民的实土卫所粮食生产全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上开中法被大萌的王爷勋戚和文官们一起玩废了,长城防线极为缺粮,千里转运的消耗极为巨大。

其次,大萌血统贵族没有退出机制。

宗室这种问题不用 多谈了。更要命的是卫所武官也是一堆世袭的,锦衣卫这机构听起来吓人,但这个机构实际上主要作用就是养闲人,为了拉拢手下,文官、武将和太监家的废材一堆又一堆被皇帝往里塞,锦衣卫冗员历代反复清理,然而经常还是动辄几万。京城周边的上直亲卫更是给皇帝滥赏用的,通州某上直亲卫,5600人编制,到万历朝就700多有官身的世袭武官。

大怂说冗官,全国最多的时候文武加起来也不过三万多人,大萌冗官,到了中后期武官数量就逼近十万了。


user avatar   chen-mo-yun-c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机灵】

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日本民众欢呼雀跃,因为日本从此被纳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列强的第一步。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民众欢呼雀跃,因为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超级经济体的第一步。

然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最喜欢看的,就是采访一堆白人,然后看他们如何夸日本,并且在酒吧雇佣白人陪酒女来现实面子。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中国人开始喜欢,看一堆在中国的白人做节目,然后看他们如何夸中国,并请了一堆白人来做广告。

历史都是一种循环,十几年走了日本七十年的过程,也算不错了嘛。东亚中日韩三个民族,虽然彼此互相嫌弃,但骨子里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可否认,世界上有许多对于日本/中国 ,感兴趣有好感的欧美人。只不过,许多我们看到的,已经被做成生意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就是网恋嘛,只是现实中长得丑容易见光死。




  

相关话题

  袁崇焕满文老档通敌信数量是毛文龙2倍,而且没有一封上报,这还不是通敌吗? 
  宋代行政区划等级制度中,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一亿余,满清时期人口达到四亿的原因是? 
  南明有百万大军,为何存在时间没有南宋长? 
  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比较如何?注意,不是单个对比,是三朝对比。 
  为什么朱元璋要承认元朝是正统呢? 
  如果宋徽宗当年禅位给宋高宗,北宋会灭亡吗? 
  若赵匡胤执行「先北后南」而非「先南后北」的政策,则北宋会如何发展? 
  都是白手起家,都是定都南京,洪秀全为什么失败了?而朱元璋为何成功了? 
  袁崇焕为什么必须死?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核电的发展趋势以及总体走向?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说不要去献血?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