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所说的经济学,跟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学,按照人类学的概念来说,算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所谓“地方性知识”的意思是说,它并不具备超出地方的普适性。这个评论下面的很多回答在说,经济学跟物理、数学一样,是一种科学——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人,100%是学傻了的人。经济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行为,如果硬要把经济学变成一种纯粹可实证的科学,那么经济学也就完全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运行,从而出现像很多人所说的“为什么德国的经济那么好?因为德国没有什么出色的经济学家”的笑话了。
再进一步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一经发布就备受争议?虽然有很多经济学的研究者指出,这三位学者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模型来解释贫困问题,可是这几位研究者显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影响。同样的一个扶贫政策,交给中国来执行和索马里来执行,收到的效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决定这个差异的是两国不同的组织力度、治理能力以及文化传统等等。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几位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但这个模型的代表性并不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实践能力对模型有效性带来的影响。如果就模型而言,你不能说他有什么错,但是这东西一旦落实,那就显示出了有效性的乏力。
无论陈平其人观点的对与错,但他思考问题的模式跟许多纯粹的经济学家的确很有不同。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因为他的知识都是跟科学家以及老干部们学的。科学家这个好理解,“老干部”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具体来说就是不会把经济问题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经济发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要实事求是而不是靠本本主义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陈平跟主流的经济学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几个基本观点就是不一样的:
第一,陈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来自亚当·斯密的“规模决定了分工的上限”这个在经济学里不算什么高深理论,但是很多蠢猪一样的经济学家一思考问题时就会忘掉这一点。他们给中国、印度这样超大型国家开出的药方跟智利、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中小型国家是一样的。他们总是唠叨着自由竞争,却不知道中国一旦开始进军某个行业,是很有可能把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饭碗都给砸掉的。反过来说,以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许多货品的短缺是要靠全世界的发达国家联手才能提供的。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许多经济模型都是失效的。
第二,陈平从来不认为经济问题只是经济问题,他始终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放在一起思考。要知道,在传统经济学中,就算是主张国家可以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的核心也是国家以经济手段干预市场。但陈平却认为政治手段也是必要的。以当年TG在上海的经济战为例,对于不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以及哄抬物价的资本家,TG采取的手段就是直接抓人。这在许多“经济学家”们看来是对私有财产和人身权利的直接侵犯,但不能否认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经济学家”们的弊端是在思考问题时,很少考虑政治手段、军事手段,这就导致他们的眼光实际上变得很窄。
往远一点说,这倒让我想起了局座。局座自己说不懂经济没法搞军事,这是一个学者谦虚的说法。但是经济学家们,大都没有“不懂军事,搞不了经济”的觉悟。就拿油价来说,众所周知,国际油价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的影响,那么美国将在中东进行何等规模的军事行动?美军目前的实力,可以支撑美国进行怎样的战略部署?美军目前的军事装备研发到了哪一步,这些军事装备可能对于美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东西都不懂,直接说中东经济这不就是扯淡么。
第三,陈平旗帜鲜明的认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军事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决定了国家信用。这一点其实很多人也都明白,但主流的经济学家们总是回避这一话题。他们把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认为是经济模式的成功,而不去谈他们在军事领域、科技领域的成功。反过来说,他们也不会去想中国没有航母的时候跟中国有10艘航母的时候,发展经济的最优解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于对个人来说,这个决策都不一样——当中国有了10艘航母,很多今天看来危险性比较高的地区和行业,中国人也有胆量去涉足。
所以,经济学家们来找陈平,姑且不说学术观点的对与错,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鸡同鸭讲。一个说的是学术意义的“经济学”,另一个在说的则是社会意义上的“经济学”。这类似于一个人牙龈出血吃了几个石榴但不见好转,一个医生说“你这是缺VC了。石榴VC含量不算高,你换猕猴桃试试”,另一个医生则说“你牙龈出血是因为身体上火,石榴性热,你吃石榴是火上浇油。你可以多吃点寒凉的西瓜去去火”。出现这种情况,还能咋讨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陈平曾经“碰瓷”经济学家田国强,田还回应过陈平对他的批评。我贴一下田的文字,你们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你的评论,和以往一样,实在是谬误太多,像其他人一样,真的是不想回应。
想了想,还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随便给你回答几条。
比如,你的第一句话的论断又错了:帕累托最优这一效率定义不仅适应于静态分析,也适应动态分析。众所周知,如果将每一时刻点商品视作为新的商品,动态就变成了静态了,只是空间的维数变大了(如果是连续时间,成为无穷维空间)。无论是有限维还是无穷维空间下的经济问题,经济学中早有无数研究。比如对不确定性动态一般均衡下模型,如何将动态分析变成静态分析的讨论,请看我的《高级微观经济学》616-618页中的内容。
你的第二句话中的论断同样也是错的,你认为:“教科书544页明确显示数学假设的致命漏洞。即认为埃其沃思盒子中每一点都是可达的。”首先,一般均衡理论并不需要假定可行资源配置一定都是可达的,其弱平衡的定义就是:总需求小于等于总供给,有这个平衡条件就可以了,484页中的公式(10.2.7)明明写得清清楚楚,怎么就让你得出了错误论断呢?其次,埃其沃思盒子只是一个例子,显示了所有可达的点,只是弱平衡的点不能显示出来而以,并不是说要排除弱平衡点。你的
第三句话是你的“规范理论和现实经济没有关系”论断,仍然有错,至少大大值得商榷。经济学提供两类理论:理想状态下基准(规范)理论和相对实用理论。无摩擦的理想状态下规范理论,就像物理学中无摩擦的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尽管现实中不存在一样,但怎么能说和现实没有关系呢?至少,规范理论可以为经济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这难道和现实没有关系?比如一般均衡理论就告诉我们,竞争产生效率,市场越竞争,效率越高。所以,许多国家制定反垄断法,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难道没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你的经济学假定社会福利函数就是个人加总的论断又有误了。个人加总的社会福利函数只是众多中一种,比如Rawls给出绝对平等的社会福利函数,就不是个体加总,它也是社会福利函数的一种(见562页)。
算了,实在是没有时间讨论这些基本、基础问题了,忙其他事情去了。还有一些问题,在其他群,有人给批评了,让其他人给你转过来吧。”
陈平曾经进一步批评田国强,田国强干脆不回应了。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真的是看的五味杂陈啊,我也简单的说说:
经济学是非常美国中心化的学科,虽然最近这些年在逐渐分散,但是在顶刊这个档次还是很集中。五大顶刊前四在美国,只有第五名在欧洲。而前四名中的JPE和QJE又是比较俱乐部化的刊物,非顶尖经济系比较开放的也就是美国经济评论AER和EMCA,一个是美国经济学协会会刊,一个是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刊。
所以如果我们观察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大佬,发现他们和现在的大佬们以及年轻的后起之秀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发顶刊如同灌水——尽管从难度上讲,现在文章整体的技术难度要比那时候强,但是顶刊就是顶刊——美国八九十年代的大佬和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是一点也不虚,那明晃晃的论文列表,是很多非常优秀的人也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经济学改革也就是最近这二十年的事情。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无论是从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熟悉程度,还是交流程度,包括客观上的研究条件,都和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大不同。所以老一代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有特殊的背景,当年能发经济学普通的SSCI都已经是很稀罕了——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很多现在评千人、长江的资料,拿到20年前都是妥妥的评院士的材料。
所以在中国,不太适合用现在的标准去评价老一代的科学家,一般来说大家是各评各的,年轻人用国际化的一套标准,老一代用当年的标准。陈平老师在当年的环境下,以纯物理背景搞经济学,也发过JEBO这样的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很不错的杂志,是非常不错了。
2. 关于所谓「主流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这个「主流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学术既得利益团体,基本上类似于三国时期的「法家寒族」和明朝的「文官集团」。要问他们作为一个组织存在不存在?不要问,问就是读书去;那么具体他们怎么协调统一行动的?也不要问,问就是读书去——我不听我不听,反正他们就是无处不在的操纵一切。
单独看一篇文章,一次投稿,要承认确实可能存在审稿不公,学派之间的偏见等等;但是学界作为一个整体去压制谁?互相之间都吵的不可开交呢——2013年获诺奖的俩人,好家伙,一个认为股市是有效的,一个认为股市是无效的,俩人没拿诺奖的时候就互相通过文章辩论的不可开交也没有分出胜负,拿了诺奖也没见到谁服谁了。如果「西方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是一个集团,这恐怕是凝聚力最差的一个集团了,各种互相不服,和对对方理论的质疑,真心是没空「压制」谁去。
所以如果一个人发不了顶刊,或者把标准放低一点,不能持续的在二类刊物上有大量发表(比如科斯,就特别喜欢一本叫做Economia的刊物),那么大概率是这个人确实没有能够把自己的这一套观点和理论用学术的方法卖出去,而不是这个科研的社区「有意」的压制。当然,这个人的研究可能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可能是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无论大牛小牛都看走了眼——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猜想,至少目前没任何正面的证据。
3. 关于物理学背景
这个很多答主在树稻草人,在激辩:「物理学背景这么优秀,物理学怎么就不能学好经济学了?!」但是其实并没有人说物理学背景研究经济怎么了,每年都有很多自然科学背景的转经济学或者其他商科。比如现在普林斯顿经济系的正教授熊伟,以前就是做物理的,现在谁也不会说他不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物理背景学经济学,不代表能学好,也不代表能学差。认为是「降维吊打」的,恐怕还停留着高中思想政治里,和公众号里对「经济学」理解上。
用物理的方法研究经济也不是处女地,两者的结合有经济物理学,而物理学中的各种概念,在主流金融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一些学物理的,尤其是动力系统的转行做金融都是很正常的。从数学工具上看,除了极少的一部分做纯理论物理的会用到非常高深的数学,平常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者在数学和统计上的工具应用没有比经济学或者金融学高深,而脱离了工具优势,物理和经济学之间也没有太多好比较和借鉴的,整体上就是比较平行的两门学科,拥有物理背景不代表更容易成功或者更容易不成功。
其实,陈平老师容易被攻击的点不是他是否物理学背景,而是他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不熟悉,和由此带来的沟通困难——就是把自己的idea卖出去的方法。这其实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
4.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家的「真空球形鸡」已经成为一个梗了。但是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与其上来就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球形鸡」好歹是一个起点。等我们研究出来了真空中球型鸡的兴致,我们可以引入空气模型,然后看看有什么改变; 然后试着把鸡从球型改成不规则的形状,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改变……
经济学是一个方法论的学科,这些研究方法上的问题,都已经有很多人论证过了,想说「以前的经济学家都没有考虑什么什么」之前,建议还是查查文献,看是不是经济学家真的没有考虑过——事实上,很难找到某个连吃瓜群众都明显看出来的因素,经济学家们都在统一装瞎看不见。
5. 关于陈老师的公众发言
经济学家的公众发言和其学术思想也要分开来看。克鲁格曼是诺奖作者,也是专栏作家。他在学术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并不代表其专栏没有争议,相反,他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专栏作家。诺奖也不是「永远正确」的标签。搞金融的Fama也是一样的,学术是大牛,但是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话,远远不到无懈可击的地步,经常会有偏执性的强调某一个点的情况。但是显然根据其发言中的漏洞,去质疑Fama的学术水平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学术更严谨,但是公众前面讲话,是要去打动人、吸引人的。理性客观的话,写出来有专业的人看,但是发言的时候,尤其是对着公众发言也这么说往往效果就没那么好了。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聆听不同的极端发言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听听左边人的观点,再听听右边人的观点,两边可能都只是一个方面,但是都听了,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自己的观点了——所谓「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人在公开的非学术场合说了什么,预测了什么,都只是「观点」而已。尤其是陈平老师的大国博弈、金融战争的讲法,这些其实更像是所谓「工业党」的观点。这可能更多的代表了其自身的倾向,只是用到了自己「经济学家」的身份背书而已。所以说什么「西方经济学如何如何」,这些我理解的更多只是用来抓听众注意力的话术——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只能说是事实错误了。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拿自己「经济学家」身份背书自己观点的同时,就很容易连带着「经济学家」的身份同样被各种评价。这也是这个问题下讨论的如此热闹的原因吧。
半夜睡不着起来刷知乎。这个问题我倒是记得我在大学里和同学半夜侃的时候的侃出来的一个结论:
很多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成果的特点/独创性/预见性,其实非常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那么牛逼那么持续高增长。但他们不肯,非要用他们的理论成果来炮制中国药丸。
然后他们的理论成果在论证为什么中国必然药丸上,就显得并不如何高明了。
我们当时侃了一通,最后得出结论,这其中杨小凯实在是最可惜的一个。
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和全局均衡,分析内生分工问题,超级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的官办经济、区域竞争,是如何推动中国为什么那么牛逼那么持续高增长的。
杨小凯在关于讲亚当斯密的分工可以降低资源稀缺性并提高国家财富拥有水平这部分思想,的数学形式化上做的工作,简直天生就是为中国这样人多物薄的国家何以能够经济腾飞,量身定做的。
可是,杨小凯因为个人经历和朋友圈子,有封神的阳关道不走,非要去挤中国药丸的独木桥。最后不但没有认清现实,还信教信傻了,终究耽误治疗英年早逝了。
杨小凯生前曾经自认为他开创的这套超边际分析方法和消费者-生产者全局均衡工具,他的理论框架可能在20年之内成为大学讲坛的主流。20年后,实际上是如今已经没人理会了,因为他的徒子徒孙既无才能也无胆识,冲破杨小凯生前的歧路,把东西用到正确的地方上去。他的理论框架真是可惜了。
如果调转枪头,好好的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和消费者-生产者全局均衡,分析内生分工问题,来解释中国的官办经济、区域竞争,中国的高速发展。封神是没问题的,这套工具这套方法论,所谓封神,也就是占据经济学必读教科书的一整个章节,占个几十年不被替换,应该没问题。
一大群经济学家,挤中国药丸的独木桥上,人头涌动,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有何特别高的呢,没有啊。内卷到了后来者没必要也不希望引用他们的成果。
对这个回答最后做一次更新:
我从来没有否认我在诡辩,底下写的明明白白“不就是诡辩嘛,我也会”。
而我之所以诡辩,是因为许多支持陈平的回答是在诡辩,只有立场而没有逻辑。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反正叫不醒了,还不如把他们劈头盖脸打一顿呢,起码我能爽快些。
Update:
1)有些评论说经济学家怎么不用学术来怼陈平,那么下面这个回答你们满意不满意?
注意了,我问的是满意不满意,不是同意不同意。你们说为什么不怼,这个回答告诉你了为什么不怼,以及怎么怼,当然你们还是不同意,那我就没办法了。
2)我的回答确实没有“对战”陈平教授,我只是怼一下这个问题下面很多啥也不懂就奉陈平为圭臬的无脑答主。你要是有理有据,告诉我陈平的某某论文/某某理论是如何推导出他在视频中的某某结论或断言的,那我认了,但是你们自己看看剩下的答案支持陈平的理由都是什么?是不是没有跳出我底下写的这些东西?这种没有逻辑的东西你们也赞同,那我就只好把你们加入豪华黑名单了(可惜现在一键屏蔽的插件不知怎么失效了,如果有啥新的可用插件求告知啊)
==============以下原答案===============
又到了愉快地怼其他答主的时间了!
“我不懂经济学/我是经济学外行/我没学过经济学,但是我觉得A说的就是对。”
“我不懂经济学/我是经济学外行/我没学过经济学,我也不站边A,A说的不一定对,但西方经济学肯定是错的。”
“我觉得西方经济学就是W,W是错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是错的。至于西方经济学到底是不是W,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觉得西方经济学就是W1+W2,W1是错的,所以W2一定也是错的,W1+W2更是错的。至于西方经济学到底是不是W1+W2,W2是不是错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A说某人/某事错了,其它经济学家早几十年也说是错的,所以A说的是对的。”
“A说某人/某事错了,其它经济学家晚几年也说是错的,所以A有先见之明。”
“A说某人/某事错了,其它经济学家并不这么认为,没关系,时间会证明A是对的。”
“A曾经研究过X,有些经济学家也在研究X,所以A的研究是时代前沿。”
“A曾经研究过X,现在没人研究X,说明A的研究走在了别人前面,是时代前沿。”
“A曾经用Z学科而非经济学的方法研究X,现在没有经济学家用Z学科来研究X,A很厉害。”
“A曾经用Z学科而非经济学的方法研究X,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也用Z学科来研究X,更说明A厉害。”
“A曾经用Z学科而非经济学的方法研究X,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发展了Z学科来研究X,说明A开创了这种研究方法。”
“A曾经用Z学科而非经济学的方法研究X,但其实在他之前在他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都在用Z学科来研究X,这说明A的研究是有理有据的。”
“其它经济学家讨论Y问题的时候用了M假设,A讨论Y问题不用假设,用数据说话,A厉害。”
“其它经济学家讨论Y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出假设,一定是瞎扯,因为解决问题没有普适的方法,所以还是A厉害。”
“其它经济学家讨论Y问题的时候用数据说话,怎么可能一定是你在编我就没听说过,而且他们怎么可能比A厉害。”
“B国经济很好,B国不重视西方经济学,说明西方经济学没用,还是要听A。”
“B国经济不好,B国重视西方经济学,说明西方经济学没用,还是要听A。”
“B国经济很好,B国重视西方经济学,你别扯了你看B国从19XX到19XX年的经济烂成什么样了,还不是西方经济学害的,还是要听A。”
“B国经济很好,B国重视西方经济学,你别扯了你看C国自从接受B国的指导之后经济烂成什么样了(虽然C国同期的政治态势/外交环境/民众反应等等可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不知道就是没有),还不是西方经济学害的,还是要听A。”
“B国经济很好,B国重视西方经济学,C国自从接受B国的指导之后经济也很好,但是它社会/政府/外交/人权……有问题,一定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只注重发展害的,还是要听A。”
“B国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屁股发表某些经济言论,所以西方经济学真扯淡。怎么可能是因为他屁股本来就坐歪了呢?”
“B国媒体和网民根据自己的屁股发表某些经济言论,一定是经济学家宣传的,所以西方经济学真扯淡。怎么可能是因为媒体和网民本来就不懂经济学呢?”
“B国政治人物根据自己的屁股发表某些经济言论,一定是他的经济学家智库教他的,所以西方经济学真扯淡。怎么可能是因为他本来就不懂经济学,而且屁股也坐歪了呢?”
“另外,A自己发表的经济言论绝对是没有屁股坐歪这种问题的。”
“网红经济学家S学了西方经济学整天瞎说,S和西方经济学一块儿吃[ ]去吧。”
“网红经济学家A不用西方经济学整天瞎说,A你是我的偶像你拉[ ]也是香的。”
【不就是诡辩嘛,我也会啊;我还会更高级的归谬和更低级的骂街呢。】
怕这问题底下有些幼儿园肄业的答主看不懂,这里多讲两句,大家乖乖坐好一会儿发小红花回去让你们爸妈高兴高兴。
所谓用“演化动力学”研究经济云云,请自行了解Sante Fe Institute,以及 @由之 近期一系列Agent-Based Model的专栏文章,此外关于复杂系统知乎上还有不少大佬比如 @傅渥成 。你说这个学科是前沿,没毛病,但是我看不出来陈平现在的言论跟这个前沿有什么关系。
还有答主说陈平是“计量经济学家”……如果用过“计量经济学”就是“计量经济学家”,按照这个标准我的头衔现在已经环绕地球两圈了。一般“计量经济学家”指的是发明工具的那帮家伙,用工具的根据领域不同分别叫作“劳动经济学家”、“环境经济学家”等等。
至于说陈平用过“计量经济学”来分析所以厉害……谁TM没用过啊?大概就你们这些没学过的才没用过吧。还有夸“用数据说话”的?TOP5顶刊一年发表几百篇文章,里面不用数据说话的大概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夸张了,再饶一只手)。
经济学家讨论问题的时候,说了假设你们嫌没用、不符合实际,不说假设你们批评说“没有普适性”?请你告诉我陈平的言论有没有假设,如果没有假设那就是错的,因为“没有普适性”,如果有假设那有什么用,林子大了什么违反假设的鸟找不出来?
还有些答主说着说着就扯远了,竟然用“特朗普说过”或者“美国媒体说过”,甚至“美国进攻伊拉克”来批评西方经济学?你确定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特朗普和美国媒体什么时候能代表西方经济学了?美国进攻伊拉克难道是经济学家当的总司令吗?你当西征梦哪?
17年马云说“别听经济学家”,转过头18年阿里巴巴达摩院就招了6个经济学诺奖,真香。各位答主请继续你们的表演,反正你们再秀也秀不过真香的马云。
4月底偶尔上来看看,顺便更新一下:
我发现很多评论的陈平信徒连我讲的是什么就开始喷,来多说两句:
1.有一堆陈平的信徒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是通过西方经济学那一套模板发展起来的?
答:问这个问题之前,你们先告诉我西方经济学那一套模板是啥?是自由贸易、小政府、政府不干预?那凯恩斯主义讲的政府管制是啥?凯恩斯主义不是主流吗?是全面私有制?反对国有企业?那西方经济学还研究阻碍社会达到最优状态的“外部性”干嘛,还研究博弈论、囚徒困境干嘛?就是因为单纯的私有制自由贸易现实中由于“外部性”是很难达到最优状态的,因此政府的介入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西方经济学既有人讲要自由交易,又有人讲要管制,而事实上是双方都认为对方说得有一定道理,就像和面一样,有人说说面多了需要加水,有人说水多了需要加面,而现实中你究竟是要加水还是要加面取决于你要做什么东西,即便确定了要做什么东西,也会因人的口味不同而发生争执,而经济学研究可比和面复杂多了,我经济学学了这么久,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学科有个什么“模板”,事实上经济学家们真的是巴不得存在这么一个模板。所以你们心目中的“模板”是啥?倒是说来给我听听。
为什么陈平的信徒们要提一个他们自己都讲不清楚的“西方经济学的模板”,因为要做政治观点输出,必须要立一个靶子,这个靶子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不需要关心,只要让其他人看到他们在努力地打一个靶子就行了。当然,同样那些鼓吹自由贸易、全面私有化万岁的,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例如奥地利学派会把任何的政府干预措施妖魔化成共产主义、丧失自由的第一步。
2. 我说了陈平水平很差吗?
恰恰相反,我认为陈平的经济学术水平在他那一辈人里面肯定是优秀的,他的研究我看过,毕竟学物理的转经济是无缝衔接,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假设玩得纯熟,而他是他们那辈人里面少数受过国外名校的科班教育的。但是,他的物理学背景以及西方经济学科班教育的经历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沿用了西方经济学的那套研究方法论,他后来发表的所有作品,基本都只是在这套方法论体系下对于已有的模型的模型假设、前条件进行的修改,依然是沿用同一套范式。他所强调的经济学中的“非线性关系”,早在几十年前就是西方经济学建模的主流改进方向了,到了如今大数据、非参、机器学习等手段被引入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时代,批判几十年前就被批判过的“线性关系的设定”,在搞实证、理论研究的人看来,就跟在中国骂国足“烂”一个效果--这TM不是废话吗?(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的实证研究发现,线性关系的模型,很多时候比非线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解释能力都要强,这实际上往往是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导致的严谨度和准确度的两难处境,这个有空可以另外开一个话题来讲,当然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
而陈平却因此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颠覆西方经济学的人,而且手段是通过把西方经济学等同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然后再对这些观点进行攻击,这就是典型的误人子弟了。
事实上,给现有经济学理论挑错,打脸,这是每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干的事情,只有这样经济学才能进步,整个经济学研究的环境实际上是鼓励这种做法的。实际上历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成就基本都是对前人的打脸。今年获奖的三位更是直接在实证方法论上进行打脸:”别用你们的调查数据做研究搞什么统计了,来跟我们搞科学的随机试验吧。“ 我自己的一篇实证文章反的就是诺奖得主Garry Becker的”子女数量增加会降低子女平均受教育水平“的理论模型,用的还是中国的数据,而被我在文中批评的一位搞人口经济学研究的老师还是我投稿的期刊的编辑。拿反驳权威被打压作为自己挤不进主流学术圈的借口,这恰恰是神棍遍地的非主流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常用的手段。
陈平的问题不在于他水平怎么样,而是他做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颠覆性的研究,却要吹成那样,本来是个典型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者,却非要吹自己是什么”中国经济学“。最终忽悠的也只能是不明真相的信众而已。
3. 陈平的观点很多都是错的吗?
我看过不少陈平的视频,他的观点有些我也是认同的,当然每当他指路为马地说”西方经济学认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会笑而不语,当然他的观点也有很多被打脸或者根本没人理睬的,例如他16年说特朗普不会真和中国打贸易战这类。所以有些人说”他的预言都实现了“看到了笑笑就好。但是他的这些观点,要么本来就是已经写在教科书里面的经济学原理,要么就根本不涉及经济理论,只是涉及对经济现状的评判,要么观点就缺乏实证基础,没法证伪或者证实。什么叫实证基础?不是你说什么中国经济40年以来的成就就证明了XXX正确这种毫无科学素养的论断。真照这个逻辑,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论证自己基于某套理论发展到发达国家的阶段论证了这套理论的正确。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太多因素决定了,你今天认为的A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能只是统计学的相关性,而实际的原因是B因素导致了A因素和经济发展,B因素才是主因。 所谓的实证基础,通过统计学手段的设计,在非实验数据中构建出自然科学的随机实验的结果,找出某种变量上的因果关系而非统计关系,来支持你的理论。这套区分统计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手段在计量和统计学中叫”因果判定“。以前这种手段多用于微观实证研究,现在也延伸到了宏观。而陈平话说了一大堆,论点提了一大堆,却很难找到严谨的学术证据来支撑他的观点。
4. 主流西方经济学家都呆在象牙塔里?
我在知乎上逛了这么久,发现中国网民们对于经济学家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简直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顶多只看过经济学教材的陈平信徒们,是最没有资格说别人呆在象牙塔里的,因为陈平自己就是那个呆在象牙塔里面的人。中国虽然绝大部分本土经济学家学术水平一般,但是其中有一些真的参与过经济决策、制定过影响国家未来规划的大牛们(有幸认识一两位),是真的非常厉害。根据我几年前所了解到的,十年前的四万亿大放水,最终拿房地产当蓄水池,这一整套分步走,执行之后的得失,都是当年的那帮参与的经济学家们一手策划的,他们当年规划中的预测好的坏的也都一个个应验,现在看来可能真的是一切尽在掌控中。而陈平这种搞理论出身的,和实践差得太远,参与过的国家甚至地方的经济决策项目基本为零,挂着个研究员的名号,主业却是当网红,经济50人论坛也没他的名号,就更别说和中国那一堆在政策制定一线的经济学家们比较了。
陈平比国内的官方倚仗的那群经济学家比不过,比在业界打拼的经济学家就是呆在”象牙塔“里了。这些年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有至少三分之一进入到业界而非学界。搞宏观经济学的毕业生别看人们明面上骂得多,却是在业界就业最受欢迎的群体。国内外吃人血不吐骨头的资本家们几十年来每年花大价钱雇佣一堆这些宏观经济学家给自己分析市场形势,增加利润,在危机中存活,真要干不好要么是公司倒闭,要么是经济学家卷铺盖走人,能在业界立足的经济学家可以算是刀头上舔血在激烈的竞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获得市场的认可的。近些年,随着国内外科技公司的崛起,微观经济学家的春天也来了。计量经济学因果判定的手法结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产业组织的建模结合数据分析在业界越来越吃香。你们能想到的科技巨头们,国外的亚马逊、谷歌、非死不可、推特、优步,老牌的企业沃尔玛、通用、福特等等都在招收微观经济学家帮自己策划定价策略、评估广告以及其他政策收益。最过分的是亚马逊,再照这么招几年,亚马逊的经济学家人数就要比美联储还要多了。当然,国内的企业也不甘示弱,马云前脚说不相信经济学家,后脚阿里就开始花大价钱建达摩院,花大价钱从亚马逊等等公司挖经济学家,也成了”真香“的典范。后面腾讯、抖音、快手这些也不甘示弱,纷纷组建自己的经济学家团队。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学家进入业界在业界发挥作用获得业界的认可,这种实践已经进行了至少几十年了,而市场的反馈是给经济学家创造更多的岗位。陈平的信徒们看不见这些现实,依然一厢情愿地认为经济学家是书呆子,认为经济学脱离现实,他们实际上才是身处于自己的那个”象牙塔“里。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吗?
经济学可能可以算是社科里面最”拿来主义“的学科了。但凡是能引入的研究方法,经济学都很乐意采纳。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叫计量经济学;对经济人行为的实证研究可以和心理学联系起来成为行为经济学;你觉得经济学实证建模假设太多,线性、非线性模型的设定都太主观,经济学家学来了非参数模型、机器学习等等方法;你反对数学建模,经济学家仿照医学、生物学直接搞随机RCT对照试验了。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吹嘘自己对于”线性“模型的批判的时候,你大可问问他,别翻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这些新方法你了解了吗?
=========================3月偶尔上来的更新========================
几个月之后回来看到评论区群魔乱舞,真的足以说明陈平这种自称经济学家煽动民粹的人对于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得有多大的误导性了。我真想问一下这些自称为陈平信徒的人,在你们眼里到底啥属于经济学,啥不是经济学?
下面好多人说什么西方经济学的只对发达国家有效,对发展中国家无效,还有一堆人说什么经济学只是自己在一个小圈子里如何如何,有人说经济学就是先射出一剑然后在落点画个靶子…………你们这帮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你们知道经济学分理论和实证两个大领域吗?理论那块儿你们不了解也就罢了,随你们怎么喷,然而现在搞实证的人人数远多于理论,实证经济学居然都被你们打成了什么只适用于西方不适用于中国,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实证经济学是什么,是利用数据,结合统计学模型,像什么回归、机器学习等等工具,去证明某两个东西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换句话就是用统计学方法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难道统计学这东西还分区域性?难道你中国就不需要用统计学模型研究经济学问题?上面还有人扯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和巴菲特相比如何如何,然而巴菲特手底下的公司雇佣了一大堆学院派实证经济学家,人家公司用的经济学前沿研究方法是用得最勤的几个公司之一。
就是因为这种环境,经济学家才百口莫辩,一帮子不学无术的家伙自以为是,连经济学是研究啥的都搞不清楚,从头到尾就是我不听我不听。
还有人说我们不敢承认别人的批评是因为我们学经济学的害怕承认自己学的东西毫无用处,那我觉得这个事实被确认之后,最震惊的不是我们,而是花冤枉钱雇佣了全世界40%的经济学家的大银行、投行、科技公司等等机构。
===============================正文=============================
对战个毛啊?对战也得搞清楚对手的是啥观点吧?搞清楚对手是啥分析范式吧?你也得搞清楚他的实证基础(事实、数据支撑等等)是啥吧?我就问问陈平的支持者们,你们通过对他的书和视频或许还有那几篇论文的学习,看出来陈平的主要观点是啥了吗?看出来陈平的分析范式是啥了吗?搞清楚他所有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啥了吗?
我自己是搞实证经济学的,换句话我的业务就是专门找证据证实或者打脸陈平这样的理论经济学家们提出的那些论点的,又或者指出陈平这样的理论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没有实证基础、缺乏可证伪性。你们要考量陈平的学术水平,很简单啊,他最引以为傲的所谓”代谢增长论“的实证基础是什么?陈平的支持者们麻烦说说呗。
你们就看看这个答案下面有几个人是真正学经济学的,全都是一群“我不懂经济学,但是我觉得……” 尤其是那个400多赞的,几乎每段话都是槽点,就这还赞最多。(这是我回答的时候的情况)除了一个真的搞回归的经济学博士,然而他批的还是金融学那套已经从经济学中分离出去的东西,本身根本不涉及经济学层面的批判,何况即便是他批判的理论,现在也已经在金融学领域被广泛抨击了,有一大堆革新者在建立更现实的理论体系。
我自己就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看了陈平和薛兆丰的视频,就感觉这俩家伙本质上是一种人,都是拿着本科、硕士阶段或者博士一年级那点儿东西去忽悠根本没学过经济学的人。最可恨的是,他们俩最喜欢就是拿着一些个学经济学专业的都心知肚明的东西,去伪装成他们自己才知道的东西,然后反过来说:“你看,经济学不懂这个吧,我懂,我比你高明。” 然而这些看客们不知道,这种套路,实际上是美国右派经济神棍们,例如Peter Schiff之流玩烂了的手段。
我想象了一下,大概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学家和陈平的对战中,说得最多的会是:“这个问题我们明明有很多研究啊”,“我们没这么说过啊”,“你这都是反的我们几十年前的结论”,“这个问题不可能用一个理论或者模型解决”……
既然要对战陈平,我就挑他以及他的支持者最喜欢讲的点来讨论讨论:
先说说陈平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包装”---物理学家搞经济学,听起来感觉是一个搞理科的转去学文科然后吊打文科生,实际上是利用了中国人对于经济学还停留在“文科”的认识上,却不知道经济学的研究对数学的要求比绝大部分依赖于实验的自然科学,例如生物、医学、化学等等都不低(实际上我感觉要高)。而整天强调这个,也是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在欧美国家,物理、工科等等转学经济学、金融学是不少见的事情。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萨缪尔森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自己的导师也是当年MIT的工程系转到哈佛的经济系去的,我自己也是工科电子系转到经济系的,我们系前几年毕业的一个白人大牛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PhD后来工作了几年学的经济学;美国的本科生以后想读经济学博士很多是要在本科阶段双修数学或者统计学的。因为现在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 经济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化,就是借鉴的物理那套建模方法,你们所谓的理论推导、建立在模型“假设”之上,这套东西就是从物理学那边来的,这其中保罗萨缪尔森等人起到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因此学工科的、物理学的或者是有数学建模基础的,入手经济学理论都比较顺畅。所以,陈平一个学物理的去搞经济学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恰恰是因为他是搞物理的,所以才更容易接受现代经济学的那套研究方法论---换句话说,陈平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经济学家”,大家去翻看他发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上的文章,可以看到他整个理论研究的方式就是那套假设+建模的经典西方经济学套路。还有人给我说什么陈平尝试用物理现象去解释经济现象,把这都称为创新也真的是蒙蒙外行人。经济学、金融学借鉴物理学现象早就有了,例如搞金融计量的、时间序列的,有几个不熟悉布朗尼运动的?甚至在业界,很多Hedge Fund在招人的时候,物理学PhD比经济学PhD还吃香。这也就是我在其他回答下面说的:他自己根本没发展出来一套新的研究范式,用的还是西方经济学那套东西,无论怎么研究都只是在给西方经济学添砖加瓦,有什么资格把自己吹成中国经济学?
再批判一下陈平等人极力灌输给听众们的一个观点 “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先不说经济学光靠粗分类就能至少分出 6种大类别: 理论微观, 实证微观,理论宏观,实证宏观,理论计量,应用计量(这个也可以并入到实证微观和实证宏观),而被你们津津乐道的 “自由市场 or 政府干预” 的问题,在几十年前主要是个理论宏观问题,次要是个实证宏观问题,和理论微观、实证微观搭界不多,和计量几乎都不搭界,占经济学研究的比重大概30%都不到,根本不足以用来代表整个经济学的研究。到了近些年更是由于宏观领域数理模型化使得两边都意识到之前的许多分歧主要是来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分辨对错的初始设定的不同,于是类似学术争论意识形态的成分也越来越少,现在的宏观基本上是两边各取其所长。其次,我相信哪怕对宏观经济学稍微有一点儿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自由市场的代表奥地利学派、新古典主义是有个很有名的对立面的,叫做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告诉你市场不完美,市场会失灵,政府需要靠着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干预市场,扶持必要的产业,进行必要的国有化措施,而设立关税、保护本国企业等等的相关理论数百年前就有了。陈平的信徒们又是怎么把 西方经济学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相互等同起来的呢?又是如何能够言西方经济学必指“小政府”的呢?大伙儿往下翻翻,看看这个问题下有多少答案是这样的。更何况,近20年,代表凯恩斯主义的咸水学派哈佛大学等等在学术上的势头上完压了代表新古典自由市场的芝加哥大学一系,现在你在美国你研究宏观经济还在拿着那套“政府干预万恶,自由市场完美”的论调去发论文,你看看你能发出来几篇?就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西方经济学还被强行等同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且在中国还有这么多人在孜孜不倦地传播者这种谎言,你叫看到这种状况的经济学家哪还来的心气儿去跟陈平、薛兆丰这类人对战?
再说说陈平以及他的信徒们提的一点自己的“高明”之处:经济发展要靠政府强大的组织力,而西方经济学只强调制度不强调组织能力。我完全不知道这种指责从何而来。首先,单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有效高速运转,这更多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划归到产业组织(Indunstrial organizating) 或者 博弈论领域比较合适。在这两个领域里面,讨论如何在各种情况下---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多党派等---情况下使得组织有效运行,就衍生出一大堆理论和模型以及解决思路了。而实际上实证的产业组织研究也恰恰是一个经济学领域中非常受到业界大公司、政界机构青睐的领域。如果上升到更高层面,讨论到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就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的领域了(是研究政治中的人类广义经济行为互动,和马克思那个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但这类机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不论是微观层面的还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的还是实证研究得可一点儿都不少,这些年随着更可靠的数据和实证手段的发展,成果也颇为丰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这种复杂的经济问题,只能综合不同层面的经济研究来探讨,是不能够指望通过单一的经济领域或者模型来完美解释的。而陈平和他们的信徒们,自己压根儿没研究出来什么相关方向的理论、模型,甚至哪怕做出来一个能支持他们观点的实证研究也好,却在苛责西方经济学没有一个单一的抽象模型、理论能够完美解释他们想要的一切。
最后说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三位搞随机试验的发展经济学家。陈平和他的拥护者们又来带一波节奏。这三个人的得奖原因,明明不是因为他们的扶贫效果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带起来的通过做随机实验的研究方式研究扶贫手段的效果这种风潮,这种在经济学实证研究方式上的领头羊作用,使得他们获奖。学过自然科学的都知道随机试验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现在经济学历经百年的发展也总算半只脚踏入了随机实验的门槛。结果陈平在他自己评论获奖的文章中,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字不提随机实验这种更科学的实证方式研究扶贫效率在学术研究上的推广的意义,而落脚点居然包括“西方经济学界总算意识到自由市场的不完美”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级别的谎言,真是天雷滚滚。就这种舆论环境,你叫科班的经济学家谁愿意出来和这个所谓的眉山剑客对战?这论战谁当裁判?
最后,题主这种问题可以换好多个题目,例如 “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来对战薛兆丰?”,“ 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来对战成天鼓吹经济要崩盘的黄金贩子Peter Schiff?(这个其实有)” 因为经济学家知道,我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回归结果才能讲清楚的东西,在辩论中要么会被你短平快的片面之词给打得体无完肤,换来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要么陷入“我们经济学啥时候说过这话?” “你这明显是对我们的误解!”之类的无力的自我辩驳循环。因为观众需要的不是什么难懂的事实或者研究方法论,他们要的是一个确定的能让他们拿去跟朋友说道的谈资。很可惜,经济世界的复杂,并不是这种谈资产生的土壤。
同样,题主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为什么陈平教授现在在国内这么火,这么多人拥护,却并没有凭借经济学家的身份左右政策的制定,而一大堆被网友们看做废物的科班出身的西方经济学家却获得重用战斗在第一线?想清楚这点,你大概就可以懂我说的意思了。
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下,很多陈平的反对者认为: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本身就存在多种学派、多种理论的争鸣,并不存在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同盟。
因此,陈平对西方经济学的反驳完全是空中楼阁。
对此,本人作为价值投资的追随者,提出一点不同意见。
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个反例:巴菲特与学院派的争锋。
1965年,麻省理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论文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随机游走理论,论文中,萨缪尔森证实了一个观点:
股票过去的表现对未来是没有影响的。
同样在1965年,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后来被誉为现代金融之父的尤金·玛法进一步推导了这个理论,提出了震撼性的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或称有效市场假说,是指:
市场是有效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使得股票在任何时候都是充分定价,也即是非常接近实际价值的。
首先,在一个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参与者,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信息,并且都是聪明理性的,愿意为了获取收益而付出努力。
其次,因为这些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如果有什么消息出现,会迅速的反映在市场交易的价格变化中。这些参与者,会买入价格较低的股票,卖出价格较高的股票。
在任何时刻,单只证券的实际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的影响,包括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到目前为止市场预期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因此,最后市场的价格,会非常接近对应品种的理论价值。任何人很难长期战胜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诞生之初是颠覆性的,当时流行的所有基于K线图预测未来股价的行为,都被证明是玄学的鬼画符,没有任何意义。
但有效市场理论从原理到解释、从基础到推导过程,一切都似乎无懈可击。
于是乎,有效市场理论迅速风靡整个学术圈,并逐渐被几乎所有学者接受。
到了八十年代,所有就读金融学学生,所学到的就是:
市场是有效的,没有人可以能够长期获得超过市场平均的收益率。
然而,命运仿佛给有效市场假说和它的信奉者开了个玩笑,那就是沃伦·巴菲特。
有效市场假说从六十年代诞生到风靡学术界,再到八十年代被主流学者接受的过程;
恰好也是巴菲特因明显超越市场的投资收益成名,再到八十年代为大众所熟知的过程。
巴菲特的超额收益,成为所有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学者们不可逾越的高峰。
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是理论错了吗?
然而当时几乎所有主流经济学、金融学学者都拒不接受理论的失误。
有效市场理论看上去那么完美,推理那么严谨,怎么可能出错?
对于这些人而言,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错的不是理论,是巴菲特。
于是,巴菲特就成为所有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学者们攻击的活靶子。
当时参与这场争锋的所有学者,后来被统称为“学院派”。
这些学院派阵容有多强大,履历有多豪华?
保罗·萨缪尔森,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尤金·玛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三因素模型的发明者。
迈克尔·詹森,代理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詹森指数的发明者。
横跨经济学和公司财务与治理两大领域的大师级学者。
威廉·夏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夏普比率发明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PAM的奠基者。
马尔基尔,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漫步华尔街》作者。
诺奖得主、学派创始人、理论发明人……学院派的名单简直奢华到前无古人。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份名单中的学者隶属不同学派。
他们没有学术间的争论吗?他们没有学术见解上的争鸣吗?
可是在面对巴菲特时,他们还是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从各个角度抨击巴菲特的投资收益。
其中,马尔基尔对巴菲特的攻击最犀利。
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对巴菲特的不屑,认为巴菲特获得超额收益,其实主要是运气。
几亿的投资者,总有一个运气很好的人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他明确表示:“巴菲特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幸运的猴子”
对于学院派的攻讦,对于有效市场假说,巴菲特同样表示非常不屑,他曾说:
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
最终他酝酿了一次大反击,彻彻底底打了学院派的脸。
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庆祝格雷厄姆《证券分析》这本书诞生50周年,开了一个大型研讨会。
在会议上,学院派公开批评巴菲特及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想,认为是过时的。
学院派坚持认为,市场有效才是金融学的核心,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因为运气原因获得成功。
而巴菲特在会上公开演讲,他拿出了9个基金经理人的历史业绩。
这9个人是查理芒格、施洛斯、比尔鲁安等格雷厄姆的学生和员工,以及巴菲特本人。
这份历史业绩上,他们9个人投资的品种各不相同,重合度很小;投资理念也有一些区别。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格雷厄姆理论的追随者。
巴菲特认为,他们之所以获得投资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格雷厄姆理念的正确,而不是所谓的运气。
随后,巴菲特把这次演讲写成了文章——《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们》
这篇文章有力的反驳了学院派的质疑。
甚至于,巴菲特的灵魂搭档查理芒格,2003年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经济学系演讲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学院派在考虑跨学科需求之后的优点和缺点。
这里我摘出其中的一些段落:
由于我要谈的是学院派经济学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你们有权知道一个有趣的事实:我从来没有上过一节有关经济学课。你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我既然这么毫无资格,怎么还敢大言不惭地发表这次演讲呢?答案是,我在胆量这方面是黑带水平,我天生就胆大。
起初,他说伯克希尔能够在流通股投资上打败市场,是由于一个运气西格玛,因为在他看来,除了靠运气,没有人能够打败市场。这种僵化的有效市场理论当时各个经济学院非常流行。人们学到的理论是没有人能够打败市场。接下来,这位教授随后又引入了第二个西格玛,第三个西格玛、第四个西格玛,到最后,他总共用到了六个,引起了人们的嘲笑,于是他终于不再这么做了。
然后呢,他的解释扭转了180度。他说:“仍然是六个,但那是六个技艺西格玛。”这段令人非常悲伤的历史证实了本杰明富林克林在《穷理查年鉴》中说过的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这个人改变了他的愚蠢观点,是因为再不改的话,他就要吃亏了。
伯克希尔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但我们从来毫不留意僵化的有效市场理论。我们也从来不曾留意从这种思想上派生出来的各种理论。
现在我想,更多的人倾向于我们的看法,那种认为市场完美无瑕的思想是愚蠢的。
我向来非常清楚地知道,股票市场不可能是完全有效
学院派经济学第一个明显的优点是它生逢其时,生逢其地。许多学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获得好名声的。
两百年前,在技术发展和各种文明制度的推动之下文明世界的人均产值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而在那之前的几千年里,它的增长率就比零多一点点。当然,经济学是在这种巨大的成功里面成长起来的。
经济学部分地推动了这种成功,部分地解释了它。所以学院派经济学很自然地得到了发展。后来,有计划经济都崩溃了,而那些自由市场经济或者半自由市场经济都蓬勃发展,这增加了经济学的声望。
如果你们想要在学术界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热门的学科。
经济学有哪些缺陷呢?
1、致命的自闭,导致“铁锤人综合症”。通常会引起经济学家过度强调某些可以量化的因素。
2、没有采用硬科学基本的全归因治学方法。
3、物理学妒忌。
采用有效市场理论教条是物理学妒忌给经济学造成的恶果之一。如果你们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论进行推理,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结论是,任何公司购买它自己的股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照这种理论的说法,股票的价格是完全有效,不可能有便宜可以占。证明完毕。
麦肯锡有个合伙人以前念的商学院采用了这种疯狂的经济学推理方式,把这种理论教给他。这位合伙人后来被《华盛顿邮报》聘请为顾问。
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价格特别低,就连大猩猩也能算出来每股的价格只有其价值的五分之一。但他对自己在商学院学到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华盛顿邮报》不该购买它自己的股票。幸运的是,沃伦当年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成员,他说服董事会回购了超过一半的流通股,这给剩下的股东带来了超过十亿美元的财富。所以至少有一个地方曾经很快地干掉了这种错误的学术理论。
我认为经济学可能避免许多由物理学妒忌引起的这种麻烦。我是希望经济学采用硬科学的基本治学方法,养成指明其借鉴知识的来源的习惯,但我并不希望它由于物理学的妒忌而渴望一种无法达到的准确。大体上来说,那种包括波尔茨曼常数在内的准确而可靠的公式是不可能在经济学中出现的。经济学涉及的系统太过复杂。渴望做到物理学那么精确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你们陷入麻烦之中,就像麦肯锡那个可怜的傻瓜。
当我说起经济学这种虚假的精确,即追求可靠的、精神的公式的倾向,我想起了阿瑟拉费尔。他的政治观点跟我一样,但在经济学研究方面,他有时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他的麻烦在于追求虚假的精确,那可不是一种研究经济学的成熟方法。
但如果你们在经济学这么复杂的系统中试图达到虚假的精确,你们引起的错误最终会比那个不称职的麦肯锡合伙人在担任《华盛顿邮报》顾问时所犯的错误还要糟糕。所以呢,经济学应该模仿物理学的基本治学方法,但是永远不应该追求像物理学公式那么准确的理论。
4、太过强调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的综合太少。
6、对心理学的极度无知及其造成的负面后果。
7、对二级或者更高级别的效应关注太少。
如果美国和中国进行贸易,那么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改善,对吧?李嘉图证明了这一点,但哪个国家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快呢?那显然是中国。
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之下,他们吸收了各种现代科技,而且正如亚洲的四小龙已经证明的,他们很快就会走到前面去。看看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看看早年的日本。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和你们进行贸易的是一个有十几亿落后农民的弱小的国家,但到最后,这个国家变得比你们的国家更加强大,甚至可能还拥有更多和更好的原子弹。
李嘉图并没有证明原来领先的国家会得到这么美好的下场。他并没有试图去确定二级和更高级别的后果。
如果你们试图与一些经济学教授谈论这个话题—这我已经做过三次—他们会吃惊地回避。好像你们冒犯了他似的,因为他们不喜欢这种讨论。这种讨论会让他们的漂亮学科变得一团糟,因为如果你们忽略了二级和三级后果,经济学会简单得多。
关于这个话题,在那三次尝试中,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来自乔治舒尔茨。
他说:查理,我认为呢,就算我们停止和中国进行贸易,其他发达国家也会继续的,我们无法抑制中国相对我们的上升势头,而且我们将会失去李嘉图提出来的贸易优势。“这当然是正确的。
我说:“好吧,乔治。你刚刚创造了一种新的公用品悲剧。你深陷其中,却无能为力。你将会遇到一种极其糟糕的情况,因为你的祖国原本是世界领袖,最后却失去了对世界的领导权,被笼罩在其它国家的阴影之中。”
他说:“查理,我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我想他是很明智的。他的年纪甚至比我还大,也许我应该向他学习了。
8、对“捞灰金”的概念关注太少。
9、对美德效应和恶行效应不够重视
可以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讲中,有一些以今天的眼光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不展开了。
对于有效市场假说,后人也有不少反省,甚至诞生了著名讽刺笑话:
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学生走在校园里的路上。忽然学生看到地上散落着一些钱,他马上提醒老师:教授先生,地上有钱。
教授淡定的说到:这不可能。在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里,即使有散落在地上的钱,也会马上被人拣走。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就对市场有效理论发出了不少挑战和质疑。
他认为,市场上的价格经常会背离资产价值的基本面,这其中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比如羊群效应,人性贪婪和恐惧等等。
由此产生的“反馈环”会导致价格偏离越来越离谱,有效市场假说中关于市场价格总是正确的假定很值得推敲。
当然,我必须要说,巴菲特与学院派的争论,并不意味着后者就是完全错误的,更不意味着有效市场假说是没有价值的。
有效市场假说经过不断完善,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如相对论确立并不能否定牛顿经典力学的价值一样,有效市场假说在理想状态下确实是成立的。
目前有效市场假说演化成三种形式:
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而现实中的全球股票交易,即使是成熟度最高的美股市场,恐怕最多也仅停留在弱式有效市场的层次。
但是,理论不完全符合现实,并不一定意味着理论没有实际作用。
在有效市场假说思想的影响下,约翰·博格认为,既然没有人能够长期战胜市场,投资者不如以最低的成本买下全市场。
由此他创立先锋领航,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面向散户投资者的指数基金Vanguard S&P 500 Index Fund。
现在,约翰·博格被称为指数基金教父。他创办的Vanguard先锋领航,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
指数基金日渐受到包括巴菲特在内的投资者追捧,巴菲特多次公开向普通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
甚至于,巴菲特给他去世后的家族信托基金的投资建议是:
用信托基金的10%购买短期政府债券,另外90%购买一个低价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
市场不是绝对有效的,更不是在每时每刻都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从市场的失效中赚钱。
有能力长期跑赢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的,终究是少数人。
而且很多时候,即使对价值回归的趋势作出正确判断,也未必能够判断准价值回归的具体时间。
很多时候,市场非理性持续的时间、疯狂的程度,有可能远超想象。
比如上文提到的罗伯特席勒从1996年开始,就多次表示科技股票的估值偏高。
然而现实是科技股一直涨到1999年,纳斯达克市盈率巅峰期高达811,被巴菲特嘲讽为“市梦率”,到2000年泡沫才终于破裂。
结合巴菲特与学院派之间的争论,以及今日陈平面临的争议,个人提出两点:
1、不同学派的学者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对立与分歧,并不意味着在面临一些问题时,他们不会站在同一条战线。
2、即使对于一些问题学界确实存在争议,尚未有明确结论,但并不意味着媒体将学术争议及观点对立完整传达给大众。
个人认为,后者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再谈一下个人对优秀理论的观点:
1、理论,特别是优秀完备的理论,即使建立在一些脱离现实环境的假设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甚至可能对现实有不小的指导作用。
2、但是如果理论与实际出现背离,应当反思并逐渐改进理论,使之更加完备、更适用于现实,而不是反过来指责实践存在哪些问题。
过去西方的诸多理论之所以倍受追捧,是因为1,而今日面临众多质疑,是因为2。
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令西方将自己的理论奉为圭臬,甚至出于意识形态或现实利益,将部分理论上升成唯一正确的普世价值。
更有甚者,在部分国家实践失败时,西方学者乃至媒体敢于指责实践问题,而不去反思理论或者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甚至未来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前西方的所作所为也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中国如果成功崛起,必然有一批学者或主动或被动的总结出制度范式,也必然会有其他国家学习效仿。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制度多样性和现实复杂性,承认理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逐步改进完善理论。
其他国家也需要结合实践,寻求适合自身的道路。
陈平这个人,最喜欢鞭尸,公开处刑,每谈及观点长篇大论之后,就开始点名,那个谁谁谁,说的啥啥啥,愚蠢!
大家敬重他陈平是定过国策的汉子,不敢还嘴。
现在全国修高速路、建高铁、全国电网的国策,是陈平通过历史分析得出的,当时二十多岁,学物理学的学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不服之前先照照镜子,二十多岁时你在干嘛。
司马懿老师说的五味杂陈真是再准确不过了
先说陈平老师都说了些什么,西方经济学在他的理论论证下有大概50%是正确的,另外50%是不正确的,而不正确的根源是计量中的线性假设。
所以陈平老师主要抨击的根本不是整个西方经济学,而是线性解释不了的那部分,而这些非线性的混沌学也好,常微分偏微分方程的部分也好,都直接抨击了主流西方金融学界衍生品的谎言。
资本界金融衍生品在各个教科书上的作用第一条一定是降低风险,而目前主要作用绝对不是减少风险,陈平老师说金融衍生品的存在不是帮助产品价格收敛的,而是发散的(收敛发散这两个概念高数中都学过吧)。
这些问题根据陈平老师自己所说是经过论证的(我没有读过论文哈),但我信了这句话了。所以比较合理呀,没有问题呀。
时间会证实陈教授是对的。
在这里喷陈教授的人,要么是就是学了一点经济学的人,要么就是金融学专业的人。
前者可能是一知半解,看着陈教授一直喷而不知所以然,后者则是屁股坐歪,因为陈反对金融自由化。
目前金融学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目前的金融学理论是从经济学里抄来的。
你问我信不信这种所谓的“理论”,我是绝对不信的,投资品的均衡是荒谬绝伦的,只有对股市一无所知的人,才会以为股价会总是围绕着一个“均衡价值”波动,众所周知即便股价真的在围绕均衡波动,它这波动的范围之大,也让这个均衡在做短线的时候毫无意义。
尤金·法玛和他的有效市场假设的信徒们,以为股价的波动总是零均值,同方差,正态性的分布在股价周围的白噪声,认为投资者都是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支持他们这种理论的市场数据,却是大萧条之前的了老久金融市场的数据了,大萧条之后的美国股市所发生的变化,早已经不能被之前的数据所能解释。
法玛居然还并凭借着这个可笑的理论和获得了诺贝尔奖。
按照他们的这个说法,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即便少部分人不理性,也无法在市场上生存)股价完全反映了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因此
股价=收益的折现+风险溢价+白噪声。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所有的有影响力的解释变量,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法就可以预测价格。
但事实上要是有哪个券商信了他们的话,会在市场上赔得连裤子都不剩,萨缪尔森说证券市场上也存在着经济规律,但这绝不意味着新古典在商品市场上的理论能被直接套用到证券市场上来。
新古典在商品市场上的理论基础是效用论和理性人假设,但效用论的一个成立基础是效用不能被价格所决定,是效用决定价格,而不是反过来价格决定效用。
这就是说橘子和苹果对消费者的效用不会因为橘子和苹果的售价而改变,这个非常好理解,因为橘子和苹果具有“吃”的作用,对消费者而言售价永远不会影响水果本身好吃的程度,这样就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价格的外生的“效用”来决定价格。
而对市场上的大多数散户而言,股票除了用来赚钱,还有什么作用?股票既然只有赚钱这唯一的用途,而赚钱的多少又必然取决于股票本身价格的多少,因此股价背后根本就没有一个能独立于价格的外生效用,这样,即便投资者全部都是理性的,也不可能凭借效用来推导出一个需求曲线,更何况投资者还未见得全是理性的,早在21世纪初,心理学家就提出了“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对短期收益而言,消费者根本就不一定是理性的。
对法玛的荒谬理论的一个明显打击就是Pead现象,1970年法玛才提出有效市场理论,而早在1968年Ball and Brown 就发现了Pead现象,在明显违背事实基础的情况下提出的理论居然可以获得诺奖,可见这次诺奖犯下了多么大的错误。
PEAD是指盈余惯性现象,什么意思?按照有效市场假说,股市上的股价反映的是预期收益和风险,本质上是公司的财务信息,因此股价的上涨是与公司盈利有关的,当关于公司盈利的消息传来,股价就会上涨。
那什么时候这个盈利的信息最准确,达到最大影响呢?当然是在公司财报出来的时候,如果投资者真的全部都是理性,而且市场完全有效的话,那么公司年盈利对股价的影响必然会在财报出来的时候被市场最大识别,这样在财报出来的时候股价势必会出现剧烈地波动。
事实上不仅在财报出来的时候大多数公司的股价并没有产生比之前更剧烈地波动,而且前一年公司盈利对股价的正面影响还可以在财报出来后继续维持两个月,这种现象就被称作“pead”。
法玛和他的信徒们为了继续他们荒谬理论寻找了n种牵强解释,比如有交易成本啊blabla···这像不像古希腊地心说的支持者为了解释行星的倒转而提出的本轮—均论理论?迄今为止能够推翻有效市场假说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而法玛教的所作所为不过就是不断加新的解释,让这个理论越听越玄乎。
今天的金融学者就和16世纪的神学学者是一样的,整个金融学不过是在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收智商税,用鲁迅的话讲,投行里讲话滔滔不绝的专家不过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罢了。
如我之前所言,整个金融学关于证券价格的理论都是在无视条件前提的情况下从经济学处抄来的,券商和投行做的全部事情不过两件,找内幕消息或是用历史数据做n个投无数项目的portfolio,吃市场的平均以上收益,如果市场是强有效的,那么找内幕消息的意义何在?如果市场是弱有效的,那么稍微投几支股票就能稳定吃到收益,投n支股票意义又何在?说到底还是怕风险太高。
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财务分析不能带来超额收益,但我们可以看到券商比起散户来说,总体来说是赚的,券商显然是可以搜集公司经营数据而进行分析的人,而多数散户并不能充分分析公司财报,前者比后者的收益率高,就推翻了这个假设。
大券商和大资本的行为基本是无风险的,如果他们赚了钱,就会吹嘘市场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散户来当韭菜,如果亏了本就会掩盖起来,然后骗到下一笔融资拆东墙补西墙,最后问题累积起来,形成危机爆发,不过问题依旧不大,因为央行会救市。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就更为荒谬了,它认为内幕消息都无法带来超额收益。但每次你看一下徐翔或是别的被抓到买内幕消息的私募或券商,会发现他们的收益远高于别人,而他们用来买内幕消息的钱比给他们做数学模型的员工的钱多出不知道多少,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干这行的早就有数,金融学的理论在一条内幕消息面前p都不是?
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证券市场是有“均衡”的,是稳态有效的,证券市场有多不稳你们也都看到了。
但是绝大部分金融学者打死也不会承认这点,他们不断地宣称预测中期或足够短的时期的股价变化的方法是存在的,而且还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会告诉你市场总是有效运转,这样他们不会亏,或者市场总是向有效市场发展,这样他们则可以通过技术分析赚到超额收益,而市场一旦看上去稳定了,他们就会宣称没有人能操盘,只有宣称这样,投资者才会远远不断地把钱送给他们,政府才会觉得证券市场的自由化利大于弊,散户才会觉得市场是安全,于是纷纷进入市场给他们当韭菜。
索罗斯的无效市场投机理论和陈平教授的混沌理论,才是真的描述市场运作的科学理论,至少是不带有神学性质目的上单纯追寻真理的理论,然而一位不断实践取得成就的从业者的真知灼见和一位务实客观的物理学者的实事求是,却从未得到经济学的重视。
为什么?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听他们所想听的,正如你让一个无药可治的癌症病人去相信科学一样不可能,不管中医神棍多么扯淡,也会很容易地从无药可治的癌症患者手里骗到钱,因为人内心的总是抱有希望,然而客观世界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希望的最后结果就是不仅病人死了,家里还欠下一屁股账。
无效市场理论之所以不能被金融学所普遍接受,就是因为投机资本内心充满了对赚快钱的希望,无效市场理论直白地告诉你对散户而言短期甚至中期的股价都不存在任何规律,所有的短线操作都是在赌钱,而赢钱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有充分的消息,要么就是像索罗斯一样钱多得不停砸不停重复马尔可夫过程直到别人玩不起为止,这种规则之下,大资本胜率会更高,而小资本玩下去就会一无所有。
有效市场告诉你任何人都操不了盘,你总能吃到一点平均收益,小鱼不会被大鱼吃掉。而无效市场理论告诉你市场就是大吃小,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没有内幕消息的散户,小金融资本,甚至一直玩下去的小庄家的最终结局就是血本无归,连跟风投资,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保本的机会都没有,这就像告诉你癌症病人“你只有1年寿命”的真相一样残忍。
陈平教授的理论更是直接了当地说金融自由化就等于国家公然开赌场,无效市场理论虽然永远不能帮助投资者赚钱,但它可以说服一个讨厌赌博的政府把金融市场给管制了,把赌场给关了。这样,赌场的荷官们,骗癌症病人的中药贩子们的财路就没了,所以金融学教派怎么可能会承认他的理论?于是陈教授,堂堂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的弟子只能在物理学杂志和b站发出声音。
在经济学领域找到能够和陈教授对战的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陈教授讲的是真的科学,陈教授不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先假设n个条件再探讨问题,而会像物理学家一样看看实验结果再去归纳假设。
这个问题下有金融学的学生,既没有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完全不清楚均衡思想的适用范围,因而盲目相信金融学神棍们的观点,也不从事实出发,单单从陈教授发不出paper没什么贡献为由嘲笑他是民科。
你告诉我揭发马兜铃酸毒性的论文可能发在中医杂志上吗?去看看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经济混沌的理论,如果看得懂,你再来指责他吧。
但是经济混沌绝不是陈教授用来忽悠人的理论,“混沌”的含义,就是指系统的非稳态,非均衡,就是否定有效市场假说,甚至否定新古典均衡体系的理论,陈教授也很实事求是,承认在金融学以外的领域的均衡的存在性,和萨缪尔森等真正经济学家的成果。
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经济论文的人远远不止陈教授一个,我身边就有,年轻时候发过AER,JET的曾经的大牛,自从研究了经济混沌和复杂系统之后,就再也不能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老教授,为什么,因为这些经济学杂志的审稿人往往无法理解他们的论文再说什么,比如一个在经济学领域该跑回归的地方他们却另建一套体系的理由。
这些杂志的审稿人就像陈教授说的一样,根本就看不懂复杂系统和统计力学的文章,即便少数人看懂了也不会承认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因为这是砸金融学饭碗的。
陈教授也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杂志上发表经济学论文的人远远不止陈教授一个,如果你在Google学术上搜索“Chaotic Economics”的文章,就会发现陈教授只是其中一位,而且相关的一半以上的文章都是发在经济学以外杂志上的。
历史会证明陈教授的正确,而且不必太久,很快,笼罩着金融领域的宗教乌云就会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