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空城计真的没有被司马懿看出来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空城计出自《郭冲三事》,虽是野史未必可信(进了裴注的),但是确实不能完全等同于小说YY。当然,郭冲的说法对双方兵力对比肯定是有很大夸张,而且可以看出时间点并不是第一次北伐撤退,而是后来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手时。另外一个都以为是演义,其实却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段子,大抵是孙坚私藏玉玺(出自《吴书》)。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其次,演义中的空城计,诸葛亮并非完全没有兵,光城里就是还有2500人马的,此外诸葛亮还命令关兴、张苞各引兵3000伏于山路以为疑兵。司马懿在退走的过程中又被小关张的伏兵真吓了一阵,不敢再回来,对计策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说是空城,其实蜀军总共动用的人马接近万人。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一直退到了街亭,司马懿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之前还以为自己真中了埋伏,因为山中的确有伏兵,而在山谷地形里当然是看不清这两支疑兵有多少兵力的。

一直有人质疑说,空城计派出一队侦察兵就可破,但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却屡见不鲜(参见百度百科词条“空城计”),所以可以在敌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看过足球的大概都有印象,名帅往往也是很固执的,往往只肯相信自己的判断。城内到底有没有敌军,魏军将领谁都无法保证(何况还是真有个几千人),如果有,那谁又能担保里面不是精兵或者重兵?再者,演义中司马懿是料定西城当中“必有伏兵”,是用的很肯定的语气,都没有“恐有”之类的措辞,可见已经下定决心了。这种情况下,别的方案是很难动摇他的判断的,比方说股民要是判断明天某股票一定会大跌,这种情况他就是1、200块也不会往里砸的。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其次,侦察兵一般都是精兵,古代精兵是很宝贵的,训练和积累经验费时费力,理当用于较有把握的行动。如果为执行一个(统帅认为)风险极大几乎必败的任务,而轻易把自己部分精兵送掉,其实也是很心疼的。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假如真有伏兵,那么伏兵随时都有可能从四面八方杀出来。一般应对方式就是必须当机立断,立刻撤离“死地”退到开阔地形,否则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匈奴、呂布、曹操、吐蕃等史实例子都是疑有伏兵就直接全军撤退,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相关话题

  曹操为何不在活着的时候除掉司马懿势力? 
  曹丕篡位,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对蜀汉方面来说,哪个罪行更大? 
  为什么同样都是因性格原因招致杀身之祸,魏延和关羽的后世评价却有天壤之别? 
  颜良、文丑到底有多厉害?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声泪俱下晕倒在地,为何闻听张飞死讯,只说了四个字? 
  刘备的人生目标是称帝?还是匡扶汉室? 
  三国志中诸葛亮去世,为什么刘禅禁止奔丧? 
  谯周明明是结束战乱与分裂,促进国家统一的英雄,为何总受到小人诟病? 
  曹睿死后为什么不是太后称制而是权臣辅政呢? 

前一个讨论
在亡国之君中,隋炀帝和崇祯算不错的吗?
下一个讨论
十字军之王2十世纪新剧本,除了官方推荐人物以外还有哪些有趣的人物开局?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