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国家建设部说不会再给北京大裤衩、鸟巢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报批?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题主给的参考文章里只说大裤衩是奇奇怪怪建筑的代表,并没有提到鸟巢呀。

至于大裤衩,也算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充满了科技与物理上的美感,当然也意味着很多调侃与争议。可问题是这一建筑物是央视的,央视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给自己选择一个容易引发调侃和争议的办公地点就不太合适了。

而且大裤衩建在高楼林立的位置也不对,如果是地标建筑都要有一种带来突出感的城市整理规划,至少让人很远就能看到。而大裤衩周边都是高楼,要走的很近才能看到。这也可以说是整体规划上的问题。

其次回答楼主的问题,停止建造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没有及时出台奇奇怪怪的判定标准与引导方式,难免出现矫枉过正,虽然干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设计,但也难免影响一批设计优秀的新建筑物诞生。好在设计稿是不死的,等政策陆续完善再建吧。

最后总结下,中国一把手(包含私企)大多是一言九鼎,上到区域规划和地标设计,下到企业自身建筑都容易以外行人身份进行决策并融入鲜明的个人喜好,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建筑都是这样诞生的。这个政策的出台,如果能把一把手们在规划建筑上的决策权降低到不离谱的程度,也算是好事一件。


user avatar   wash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毕竟CCTV总部也罢,鸟巢也罢,都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人家老库每次去北京看到他和曾经的手下的杰作,都不免像看自己的儿子一样感慨万千,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他的真实态度。至于鸟巢,除了钢结构表皮的变形之外,其它的争议原本就不那么大,甚至一度作为一种骄傲存在,总的来说,它算是得到了很多普罗大众的认同,和水立方都是国内认同感还不错的先锋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是比较同意先锋建筑的建设有必要稍稍放慢一些脚步的观点的……

首先这些建筑出现争议跟它们在工程设计上的问题联系是比较大的,CCTV总部的费用严重超支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中央媒体的总部,这的确是令人不适,毕竟资金都是来自于普罗大众……就算抛开这个问题,CCTV总部的完成度也不高,原本计划直接利用现有承重结构镶嵌的幕墙最终还是被迫重做了单独的支承结构,可见细节做得并不到位。鸟巢的钢结构形变问题一开始没有表现出来,是在随后的使用、保养上暴露出的问题,这个并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前提是每年都要斥巨资去保养,防止进一步发生形变。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座建筑本来也是为了展现一下当时中国飞跃的工程建造水平而生的,当时尽管也困难重重,但是走过的路总归也促成了日后的发展。

其次就是这些建筑的风格问题了,如果说上面一点更多的是业内人士在质疑,那这个问题,就真的是……社会上的声音比较大……就算是建筑学视角,它们也不符合传统的建筑构图原理:

1、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与重点。

3、均衡与稳定。

4、对比与微差。

5、韵律与节奏。

6、比例与尺度。

几乎大部分先锋设计,基本上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些规律,或者说在探索这些规律的边界,这个对于建筑的类型和形态的拓展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但是是否能得到认可,基本上是未知数。

就以上两点看,中国的先锋建筑的建造实际上应该稍稍放慢脚步的。高昂的造价或许有人乐意承担,但是尚未成熟的建造技术导致的任何问题恐怕都是令人望而却步的……至于建筑本身的造型、空间的设计水准问题,目前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甄别优劣,这也的确导致一些外资事务所在这一方面不那么用心,敷衍了事,导致了一些不合其正常水准的方案被选中、建造。

据此,我认为,中国的确需要审慎对待先锋建筑。

但是,我并不支持因噎废食之举,回想一下吧,我们在先锋建筑上的走的路难道都是错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

像在苏州园林中意外找到了自己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建筑现象学的共鸣的霍尔,碰上了万科这么个执行力和管理都挺不错的甲方,就成功的完成了这个颇具个人风格也和环境相适应的万科中心,建筑概念和景观的处理都可圈可点。

像被称为“装修建筑师”的隈研吾,在中国美院依山建了个博物馆,用了自己“装修”那套手法给建筑披了层瓦做的表皮,竟然有种意想不到的惊艳。

各种交通建筑设计更是成了各大知名事务所展现其设计水平和执行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此期间,这些外来的潮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大量优秀的事务所或设计院及案例也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改革开放之初被扎哈的香港山顶俱乐部方案震撼到“仿佛是两个世界”,到如今逐渐开始尝试积极讨论新思潮、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中国的建筑学界和建筑设计行业终于还是选择融入世界,同其他国家的同行们发生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先锋建筑是避免不了争议的,就像CCTV总部,可是自它们开始,社会上关于建筑的讨论和争鸣,似乎就多了起来,这样的现象象征一切都在往前走,至少,有越来越多的开明的人,选择尊重建筑学、尊重建筑师,让更多优秀的建筑得以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了。

争论本身就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想,这才是先锋建筑真正的意义。


下面牵扯到一些不局限于这个问题的内容,@杨慧琳 老先生在此问题下做了篇回答,虽然码字甚多,但是通篇都有着由建筑学学科的刻板印象得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对于历史问题的不严谨。因此,虽然其已经做出了类似“不喜勿喷”的声明,我还是必须要得罪一下。

1、北京火车站算是成功之作吗?

从某种程度上,非常成功。

建筑技术上,北京火车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扁壳的建筑项目,功能流线和空间体验上,北京火车站更是被彭一刚院士收录进《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当成分析案例,光从这两点看,北京火车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这位老先生关注的形式呢?

其实没有,这种轴对称还带有钟楼的设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同样是一个广厅,同样是两个钟楼,我不明白是什么让这位老先生把北京火车站当成了国内传统的“民族形式”,毕竟佛光寺大殿也罢,故宫也罢,恐怕没有什么老祖宗的建筑长成这副模样吧?火车站本就是一个近代的产物,单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上找相似的,恐怕就没有(当然了,也没什么欧洲城堡跟这些火车站长得一模一样的,或许语汇上有传承,但都是先有需求然后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

综上,拿掉装饰,北京火车站跟欧洲19世纪的火车站没有区别,但是不妨碍它是个成功的火车站设计,事实上,正是从刚提到的被称为范本的流线设计中,我们才能发现杨廷宝先生实际上是个功底极为深厚的建筑师,也正是这样的设计理念,让杨廷宝先生在接下来的和平宾馆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处理场地的功力和空间尺度感的把控力。

2、 @杨慧琳 提到的三个项目算是传统的中国建筑吗?

更不是了……

北京火车站说过了,剩下两个不多说,看图。

对比一下“新中国十大建筑”,实际上并不难发现,后者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建筑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把檐口和大屋顶换成装饰用的线脚和尖塔,有些建筑放在欧洲也没什么违和感……

至于电报大楼等设计,基本上就是加了些传统的装饰大样的具有折中色彩的现代主义建筑。

3、和平宾馆是杨廷宝的“妥协之作”吗?

不是,根据《中国建筑史》的文字来看:

“该平面设计日后作为经典手法载入教科书,但设计方案当时不曾通过,建成后又被当成构成主义方盒子批评,在反浪费及批判复古主义后又被人大加赞赏。设计者杨廷宝在事前和事后都十分坦然……”——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在大家风向都在搞折衷主义、搞民族形式时,杨先生的此举无疑是大胆的,可见这根本不是妥协之作。

有关和平宾馆的分析,就用华揽洪先生的文字吧,没有人讲得比他还好。

就文中一些点来看,杨廷宝先生在设计之初是没有把它当成高级宾馆设计的,因此规模远远小于当时的其它宾馆,空间也很局促,但是通过对流线的梳理和尺度的把控,他仍然把一切做到了最好。

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职业建筑师真正能体现其素养的地方

4、北京西站是中式建筑吗?

也不多说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每一个体验过北京西站的老北京人都不应该为这么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边工程”感到自豪,那个花了号称八千万的小亭子根本就不是重点,设计、施工期间发生了多少故事以及使用后的各种窘态才是真正令人汗颜的事情,除了初期有些施工问题导致的有惊无险的事故外,内部功能流线体验还不如几十年前修建的杨先生的北京火车站,导致了多少旅客迷路、绕路,至今还在不断通过改进指示牌的方法尽可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至于当初规划好的想通过在周边建成商业建筑并通过其盈利的思路,更是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了,上面作旅馆使用的板楼使用率也并不高。一座建筑美丑倒是其次,但是当其使用体验十分糟糕的时候,那就是真的很有问题了……

5、崔院士是“不以中国建筑美为傲”的人吗?

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样,我也非常同意。

这也是 @杨慧琳 老先生观点问题比较大的地方:既不乐意去接受与自己的审美观相左的一些建筑实践,也没有从现状出发、从学科知识出发去思考建筑风格演变的缘由,对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不屑一顾,空想着用强制手段倒逼广大公众与私人业主遵从自己的审美观就能扭转乾坤。

这是万万不可的!!!!!

如今正是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在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当下。上世纪各种各样的用艺术流派名称来概括建筑发展时期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像彭一刚院士说的那样:

“当今,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着一种被普遍认同的设计手法。”——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补缀》

如今的著名建筑师们在风格上本就是天差地别的,想做到视觉的令人愉悦,答案远远不止一种,大众审美倾向出现了极大程度的分化,毕竟当今材质、构造节点和立面秩序乃至建筑形态的处理手法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可以供建筑师们尝试的手法也太多了。

还有,先锋建筑可不一定就是不能融入古城环境的!!!

以前也想过诸如“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建筑上体现的不多”这个问题,现在学了建筑史、看了很多案例,才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我们不重视传统,是个别人对传统的理解太狭隘、太刻板了,以至于就算把材料换成了钢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建一个轴对称的庞然大物出来,建成主体后加上大屋顶和一些装饰用的镂花,竟然也就能轻轻松松把他们糊弄过去……然而纯粹搞外观上的复古是正确的吗?恐怕不是,因为就这几十年的发展看,对各种建筑类型的拓展的不重视的苦果真的是太苦了……

相比之下,欧洲、美国,乃至起步更晚一些的日本,都已经成功拓展了新的方向,而且或多或少能看到对传统的继承。

如果按复古的逻辑看:欧美就应该在哥特式和古典主义上一路走到黑,日本就应该在小屋组的木构里生活……

另外:不要把古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混为一谈,修建先锋建筑不代表不保护现有古建筑!!!

由此可见,建筑的处理手法本就是多种多样的,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也并非单纯的模仿一条路,而是多种多样的。

就算是大屋顶,也不是就那花花绿绿的一种玩法吧……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在日本看到的折衷主义帝冠式建筑已经被日本人视为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作为建筑形态已经被强行终止。

至于中国本土的先锋建筑会不会受这个问题中的消息影响,我记得当时“奇奇怪怪的建筑”一说刚出来时,有人专门采访了凤凰中心的设计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邵韦平总工,他的回答也很自信:“我个人认为凤凰中心并不算是‘奇奇怪怪的建筑‘。”

最后,真的不用担心什么“西化”的问题,倘若我们把一切做到最好,那还要担心什么文化入侵的问题吗?隔壁的日本甚至已经在建筑行业上完成了自己的文化输出,这就是实力啊。

再者,为什么我们明明对国外的人拿对中国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取笑同胞的现象这么敏感,却在建筑、当代艺术等问题上要刻意去塑造这么一些刻板印象呢???

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确出了些问题,比如评价体系的陈旧,对新技术反应的不灵敏,对现实的脱节等等问题,前不久某位女士以甲方的身份去领了某不知名奖项,此举引起了广大从业者的愤慨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去慨叹一些事情,特别是一度被看不上的注册建筑师体系,竟然成了这起风波中从业者反击的杀手锏,可见一斑。但是这和“西化”没有一点半点的关系。事实上,建筑学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在自省和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并继续发展,使自己强大的学科,呆在舒适区里固步自封的代价我们体验过,真的不能有第二次了……

把分内的事情牢牢抓住,把先进的东西,比如其他行业的优秀经验借鉴进行业里,这才是我们该做的。用冯纪忠老先生的话说:

“进而言之,建筑美一则要看综合价值,二则要看 空间信息,更要看信息所引发的意境。必须具有综合 评价的观点。据于此,我们可以说不论现代主义也好, 后现代主义也好,都有好有坏,有文有野,有字字珠玑, 也有泥沙。不能一概而论。方法手段只要用得对用得 好,都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再把自己束缚住。过去一道“民族形式”紧箍咒,至今余音袅袅。有人说得好, 现代派的手段我们要用,后现代派的东西也要为我们所用,只不过在用的时候是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用。
我们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能旁若无人, 旁若无物,弃旧图新。建筑如此,城市如此。我们赞 成文脉延续的创作方法。搞创新不主张"不破不立“, 不应从反前人、反常态出发,而是从现实任务、具体 时空出发。正是要左顾右盼,承前启后,巧妙地运用 所有已知的东西,开阔思想,多途径,多方向,多样地生动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建筑水平的提高。”——冯纪忠《IKAS哥本哈根会议评析》

或许戴复东院士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展望,才是我们想要的吧: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我的话讲完了,也算是有感而发。

(图片来自网络)


user avatar   leon-86-3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翻译下“不针对任何国家”的意思:

“不是……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


user avatar   hirana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大学到现在,我使用Java已经将近20年,日常也带实习生,还在公司内部做training,所以可以分享下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用。

因为是在工作中培训,就必然有两个约束:实用、时间紧,因此就不能像大学那样,把所有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的讲到。而只能挑基础的,实用的,难理解的讲。至于其他边边角角的知识,就一笔带过。一则没有时间,二则不常用,再则既使讲了,学生印象也不深刻。总之一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下面,就根据我的实践,具体谈下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我学习java的时候,先是通读了《Java编程思想》,然后是《Java核心技术》。当时这两本书还不像现在这么厚,而刚才我把案头的《Java核心技术》第9版翻了翻,上下两册已经1700多页了,可想而知,如果要把它通读一遍,且不说把所有的代码都调通,就是当小说读,估计也需要些时间。

但我现在教学依然首推《Java核心技术》,主要是体系完整,实例多,可操作性强。但对初学者,我一般是只讲前6章,也就是下面的内容:

  1. Java程序设计概述
  2. Java程序设计环境
  3. Java的基础程序设计结构
  4. 对象与类
  5. 继承
  6. 接口与内部类

就《Java核心技术》第9版来说,也就是到250页为止,加把劲,1个月拿下完全没问题。

因为你是自学,所以建议你一定要把其中的代码都调通,课后的作业尽量去做。除此之外,还有两点特别重要:

#.学习笔记

因为你是自学,不像在企业中学了就能够实践,印象自然特别深刻。而自学因为没有实践的及时反馈,所以记笔记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记笔记就像写作一样,是整理思路的绝佳方法。同时学习笔记也是你以后开发,面试的绝好资料。

学习编程,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别人觉得难理解的东西,对你却不一定;而你觉得难理解的东西,别人可能又会觉得特简单。而学习笔记就是自己专有的“难点手册”,有点像高考时的“错题本”,以后无论是在面试前,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都可以翻出来看看,自是获益匪浅。

#.分门别类保存demo

学习笔记是很好的文字资料,但编程界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所谓“no code, no text”,意思就是说:千言万语都没有一段代码来的实在。

以我的经验,在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某个知识点,无论当时理解的多透彻,调试的多棒,只要时间一长,等到了实用的时候,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此时死活就是调不通,正所谓人到事中迷。这个时候,如果你手头恰有运行良好的demo,打开参考一下(甚至直接拷贝过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因为这些demo都是你亲手调试出来,印象自然特别深刻,一碰到问题,在脑子中自会立刻涌现。

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善待你调通的demo,千万不要用完了就扔,等后来碰到困难,想要用时却找不到,追愧莫及。正确的做法就是把所有调通的demo,分门别类的保存起来,到时候查起来自是得心应手。

人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代码也是这样,所谓“demo用时方恨少”。

2.Spring

目前在Java EE开发中,Spring已经成为和Java核心库一样的基础设施,所以说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Java程序员,Spring肯定绕不开。另一方面,如果掌握了Spring体系,Java基本上就算入门了,就有能力进行一些实用级的开发了。

但Spring本身也是日渐复杂,衍生项目越来越多,但最最核心的概念依旧是IOC和AOP,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再把Spring MVC学会,再学习其他的衍生项目就会平滑很多。

同时,因为Spring本身就应用了许多优雅的设计理念,所以学习Spring的过程,也是加强Java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因此等你掌握了Spring,原来很多你理解不透彻的Java特性,此时就会恍然大悟,包括接口、抽象类等。

我学习Spring,读的第一本书是《Spring实战》,坦率的说,书很一般,但市面上比它好的书,我却没有遇到过。还有一本《Spring源码深度解析》也不错,对Spring的设计理念讲的尤其透彻,虽然整本书读起来有些艰涩,但前几章却生动有趣,也是整本书的精华。所以建议你在学习Spring之前,先把该书的前几章通读一下,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Spring实战》会顺利很多。

以我经验,要学透Spring,终极的方法还是阅读源码(我当时就是这么干的),待把Spring的核心源码通读了,人就真的自由了(所谓无真相不自由),不仅是对Spring,而是对整个Java体系。以后再遇到其他框架,大概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脉络,所谓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但这都是后话,可以作为以后你努力的方向。

和学习Java基础知识一样,学习Spring也一定要记笔记,一定要分门别类保存demo。

老实说,Spring对初学者不算简单,因此最好能有个好老师带一下,不用太长时间,2个课时即可,然后就是在你遇到大的困难时,能及时的点拨下。

以我的经验,要初步掌握Spring,大概需要1到1个半月的时间。

3.其他知识

Spring是Java编程的基础设施,但真要进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还有些东西绕不过,包括 MySql,Mybatis,Redis,Servlet等,但如果你经过Spring的洗礼,这些东西相对就简单多了,以我的经验,1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4.实践

学习Java,光学不练肯定是不行的。但因为是自学,所以就没有实际的产品让你练手,但也没有关系,谁大学还没有做过毕业设计呢?以我的经验,大家最爱的“学生管理系统”依旧是个很好的练手系统。

别看“学生管理系统”逻辑简单,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数据库设计、Mybatis,Spring、SpringMVC,Servlet、Tomcat一个都不缺,绝对的练手好伴侣。

还有,虽然你的学习重点在Java,因为要做一个完整的demo,前端的配合肯定少不了。因此就免少不了要学一些简单的JS、HTML知识,但因为前端本就是个很大的topic,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边界,千万不要顾此失彼。就“学生管理系统”来说,在前端上,只要实现一个包含table、textbox、button,能发送REST请求到server,能实现学生的“增删改查”的简单页面即可。

作为一个练手项目,目标就是把Java的主要技能点串起来,所以自不求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所以1个月时间足够了。

.最后

按照上面的过程,4个月的时间刚刚好。当然Java的体系是很庞大的,还有很多更高级的技能需要掌握,但不要着急,这些完全可以放到以后工作中边用别学。

学习编程就是一个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所以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时碰到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大可不必沮丧,更不要气馁,这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不过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暂时而已。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把下面这句话送给学员们,今天也把它送给你: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祝你好运!

--- 上面是原答案 ---

我把上面的内容作了下整理,画了学习路线图,内容也有些升级,供参考。

因为有朋友,通过留言或私信方式问我:Java中有哪些知识已经过时,不需要再学习了

回答的多了,就感觉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统一整理了下,作为这篇文章的补充,希望对你有用。




  

相关话题

  中国大陆中产家庭3320万户意味着什么? 
  古人是如何在湖中修建亭子的? 
  娱乐圈的正能量偶像会有谁呢? 
  如何看待字节跳动发布声明,称「或将起诉美国政府」? 
  哪些电影有浓厚的建筑人文意味? 
  国家为什么不开放红灯区? 
  如何评价三亚千古情景区? 
  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会有惧怕中国强大的想法? 
  为什么感觉最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求各位大神推荐一笔记本,本人初入大学的建筑狗,5000左右的预算,不玩游戏,就用cad,3d什么的? 

前一个讨论
日本韩国欧美家用电器在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许家印是哪来的自信敢说将恒大做成全球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 2024-10-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0-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