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国家确实很像我举几个例子
两个都是1866年战争之后开始建立,北方产生北德意志联邦,南方开始奥匈妥协。
两个国家都没有在1866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不等于德意志帝国,奥匈妥协也不等于奥匈帝国,因为奥匈妥协只是奥地利帝国联邦化改革的第一步。
都在1871年定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1871年波希米亚议会提出的妥协条款被否决,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正式承认匈牙利在共同事务上的50%发言权。
奥匈帝国的中央政府是一个空壳,共同财政大臣除了借外债没什么权力。但德意志帝国的中央政府也跟空壳差不多,德意志帝国的财政除了借外债和内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里,德意志帝国财政的主要解决方法还是借债。
奥匈帝国的共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德意志帝国的财政基础也是关税同盟收入。
奥匈帝国的陆军分成三部分:共同武装力量、奥地利本土防卫军、匈牙利本土防卫军。
德意志帝国武装力量分成四部分:普鲁士陆军、萨克森陆军、巴伐利亚陆军、符腾堡陆军。至于帝国军队?那个玩意是只在纸面上才存在的。
奥匈帝国的海军是归帝国统帅的,德意志帝国的海军也是归帝国统帅的。
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部分有自己的外交大臣,但并没有自己的外交使节,匈牙利首相的外交政策还要通过共同外交大臣传达。
德意志帝国有自己的外交国务秘书,但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都有自己的外交大臣和外交官。
符腾堡敢威胁断绝与普鲁士的外交关系,匈牙利人就没敢作这样的威胁。
德意志帝国的中央政府在40年的时间里扩张了自己的力量。
奥匈帝国的中央政府在40年的时间里也扩张了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帝国趁着世界大战的机会大大加强了自己对整个帝国的干涉能力,尤其是把联邦会议变成了橡皮图章。
奥匈帝国也趁着世界大战的机会大大加强了自己对整个帝国的干预能力,尤其是把匈牙利拉上了贼船只能听话。
德意志帝国的干预能力主要体现在配给粮食上。
奥匈帝国在配给粮食方面一点不含糊。
德意志帝国在1918年崩溃了。
奥匈帝国也在1918年崩溃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德意志帝国保住了大部分领土,奥匈帝国却消失了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命运在1918年年底究竟掌握在谁手里。很多人指出德意志帝国在1918年11月停战的时候还在国门之外,还保持着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所以德意志帝国其实是有条件投降的,而奥匈帝国已经崩溃了。真的如此呢?
恐怕只有在纸面上和威廉二世皇帝,哦对了还有很多被“背后一刀”童话欺骗的人看来才是如此。德意志帝国如果还有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它就不会投降。如果鲁登道夫还有办法他就不会交出自己的权利。当格勒纳取代他成为第一军需总监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军队实权人物已经认识到德意志帝国没有一支军队了。
所谓军队这个东西,并不是说账面上还有三百万五百万就意味着力量。相反几百万军队即使在有战斗力的时候都要每天吃每天喝消耗大量的武器弹药和食物。
而一旦它失去了战斗意识,失去了取得胜利的希望,又吃不饱肚子。在敌人的轰击和后方越来越稀少的供应之下,单凭保卫祖国的决心战斗下去,那基本上是做梦。尤其是在革命已经爆发了的情况下,公海舰队凭借着革命摆脱了出海送死的命运,那么前线的几百万陆军也只会有样学样。尤其是在俄国1917年已经爆发了革命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还有格勒纳都很清楚,皇帝攻势发动的时候德意志帝国还有一支军队,结束之后就只剩下一群行尸走肉了。现在革命爆发了,指望他们开到柏林去是不可能的。一旦德国请求停战,在指望这些士兵继续保卫战壕也是不可能的。德意志帝国的军队早就崩溃了,只是消耗了帝国和王朝的威望还没有塌下来而已。当请求停战的时候,他们就彻底塌了,即使协约国的条件是不可接受的,德国也没有一支军队可以继续战斗了。
所以1918年年底191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明确其实都取决于协约国。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德国能够保存大部分领土,奥匈帝国却彻底崩溃了。
事实上德意志帝国同样崩溃了,巴伐利亚革命在柏林革命之前,巴伐利亚国王退位也在德皇退位之前。那时候实际上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已经被撕裂了,巴伐利亚共和国究竟是德国的一部分还是一个新国家呢?巴伐利亚苏维埃就更不用说。实际上莱茵地区也准备脱离德国,法国人还热烈的支持过这个计划。
但协约国最终还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德国,因为支持德国各部分独立的结果是重新判定它们的身份。比如捷克脱离帝国之后就获得了协约国的身份,但捷克成为协约国是因为协约国有一支捷克军团。而德国各部分并不能给协约国带来这种好处。
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很大的坏处,巴黎和会除了根除战争这种目标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现实的多的任务,那就是医治战争的创伤,尤其是医治战胜国的创伤。
一战把法国、比利时的很多地方炸成了月球表面。法国的人民被绑架到德国服劳役,法国的工厂、矿山、铁路被德国军队炸毁。这些都需要有人赔偿。奥匈帝国即使是完整的也无力赔偿,德国如果保住了莱茵的矿山和工厂,还有可能承担这样的责任。
我们还要考虑到协约国虽然整体战胜但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的发言权却不是平等的。中国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尽人皆知了。其实日本虽然欺负了中国,但自己也照样被其他欧洲国家歧视。意大利既是战胜国还是欧洲列强,还是协约国四强之一,其实也一样无法为所欲为。真正有发言权的就是英法美三国。
这三个国家面对赔偿和为世界建立和平的新基础这两个问题上的态度又安全不同。
美国对赔偿最不在乎,它原本也没受什么损失,它对重建秩序的兴趣最大,但这个兴趣其实是威尔逊总统自己的兴趣,美国作为国家对世界会不会再打起来也根本不在乎。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是必须保证英法欠美国的钱必须还,但这个一点又被英法和赔偿捆绑在一起。
英国对赔偿的兴趣也不大,但不是完全不想要,因为英国经过战争从债权国家变成债务国家了,尤其是背上了欠美国的债。如果德国能够赔偿英国用赔款还债,所以英国想要赔款,至少要把赔款和对美债务绑在一起。如果豁免了德国赔款最好美国把英国的债也给免了。
英国的主要兴趣是尽快恢复贸易和为未来的秩序建立稳定机制,因为英国是贸易国家,它高度依赖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
法国最惨,自己的领土被打成月面,还为了打仗失去了一代人,还欠了美国一大笔债。所以法国是最坚定的要求赔偿的,因为只有拿到了赔款法国才有可能重建国家,才可能还的起美国的债。
但法国还是一个紧靠德国的欧洲大陆强国,担心德国可能的复仇战争让它认为肢解德国是保障和平尤其是法国的安全的基础。
所以在一战之后法国是最坚定的要求肢解德国的,但肢解德国这个要求并不能得到美国和英国的支持。对英国来说德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肢解德国不利于英国重建贸易的努力。在这一点上美国也站在英国一边。
同时它们还向法国支持肢解德国和寻求赔偿是矛盾的。一个失去了南德意志和莱茵的德国是不可能付的起赔款的。于是在英美的压迫下,法国最终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计划,虽然法国一度占领过莱茵地区,但最终还是撤军了。
在这些彼此矛盾的利益的支配下,原本许诺要根除中欧帝国主义的协约国,最终把奥匈帝国高高举起摔在地上,却把德国敲打了两下之后又放回原位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