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国内大学越来越多地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

首先,写教材容易,但写好教材太难。例如经管领域,说句难听话,中文世界没人具备写好教材的条件。写好教材,需要作者有极强能力的同时,还要有充裕的时间,以及宽松的工作考核环境。但在中文世界,有能力的人有,但有能力,又能静下心的人太少。何况,教材的水平,又是一眼能分辨的。

变通的方法就是译。译比写简单,但工作量也很大。很遗憾,在中文世界,有能力有条件独挑大梁译教材的人都极少。没办法,只能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人一章或几章,合作翻译一本。现在机械工程出版社发行的经管教材,基本都是集体翻译的成果。对于英语差的学生,这些合译教材可以用。但对于英语好的学生,就真不如一步到位了。因为中文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全体华人的智慧结晶。而英文世界,是全体人类的智慧结晶……除了极个别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绝大多数领域无论深度还是广度,二者没有可比性……如果一个人追求优秀,可以停留在中文世界,没问题。但如果追求卓越,甚至是伟大,那这一步就是早跨晚跨,早晚要跨。在国内有机会跨过这一步,绝对是低投资,高回报。

举一个小例子,我今天下午刚到泰国乌隆它尼,计划明天去参观班清(Ban Chiang)遗址。如果我用中文去了解班清。无论百度还是维基,内容都是寥寥数语。基本都是抄段立生老师《泰国通史》一书的。

最后一次有人更新完善这个知识,也是一年之前。

但如果通过英文去了解,你会发现信息丰富了很多。看多了,了解多了,你还会发现,其实中文世界多数知识,就是随手翻译过来的,而非撰写者亲身实证研究出来的……

当你真懂后你会发现,中文世界的很多出版物,作者真不是真懂……但是评职称什么需要有著作,他随便编编写写也就买书号出版了……

中文属于世界,英文也属于世界。中文和英文是相互促进补充的,不是非此即彼,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我们要做的,是合适的事,有用的事,而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在二十一世纪的后八十年,大家的着眼点,应该是普世价值,至于什么文化冲突,阴谋论,我觉得真的有点过时了……


user avatar   wang-xi-65-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绝大多数理工科教材,最优秀的都是英文的。所以如果老师学生的英语能力都允许,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现在一帮C9的大牛们在这把中文教材贬低得一无是处,字里行间的优越感让我想到了晋惠帝。

  1. 很多专业存在优秀的中文教材和翻译教材。说句老实话,这些最优秀的中文教材,是真的“结合了中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对于重要学科的优质英文教材,也有很好的中译本。如果硬要用中译本的瑕疵否定万千英语一般的学生学习的权利,是不是因噎废食了。
  2. 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普遍英语水平达不到初学即用英语教材的程度。即使是好一点的211高校,也很谨慎地在使用英语教材。以西电为例,我当时唯一的一门英语教材和英语 slides 授课的课是在大三下,而且那门课大多数学生确实没学到什么。你当然可以说我们菜,可以说我们英语都学不好,但这是事实。
  3. 即使中文教材的水平不足,英语教材很好,我们也应该努力地编纂优质教材,或翻译英文优质教材让更多学生获益。对于真正重要的基础学科,中国并不是没有教授有实力编写出好的教材,只是激励机制不足罢了。把给留学生买冰箱的钱拿出来作为教材基金,鼓励优质教材的编写者,我们也会产生好的教材的。

现在大多数答主先用英文教材中最优质的一部分,和中国遍地的编出来让自己学校出版社出版然后给自己学生用的辣鸡作对比,得出中文教材烂的结论;再用这个结论说明,我们必须用英文原版教材,两步逻辑都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相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使用英语教材的语言障碍远远大于中文优质教材和英文优质教材之间的差距。即使中文没有优质教材,我们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编写或翻译,而非直接使用英文原版。

结论:C9院校的理工科专业更多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可能是好事情,其他学校应该挑选优质的中文教材。


最后说一句:我在给西电学弟学妹推荐数学、计算机的教材时,几乎全部推荐的是中文或中译教材,除非他们额外要求才会推荐英文原版。目前为止,并没有人认为他们读的英文原版教材显著地优于我推荐的那些中文教材。


user avatar   li-ang-8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学教材已经成了某些无德无才的人搏名利的工具。教材质量不忍直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所以用原版教材。所以说不是想用,因为教材。是因为现有教材不堪用罢了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大陆不是一个只有两三千万人口的小型经济体,非用英文教材不可;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把各行各业高质量英文教材高质量地翻译成中译本。只能说,泱泱大国本不应该如此。

真正高效率的办法是学日本,大批量翻译英法德优秀的教材成本国文字,让本国科研工作者可以在不会英语的前提下用母语高歌猛进,直到干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日本确实有这样的诺奖得主)。

而不是逼着从大专到清北的所有学生英语流利,耗费数年时间去学习英语、德语或者其他学术语言,去啃生肉教材。

另外顶尖期刊是英文这个事,日本的办法也是上翻译,拿理工类诺贝尔奖的大牛的论文由专业的翻译翻成英文,最后诺奖也拿了,日本语的高新科技学科生态圈也繁荣了。


就事情本事来说,名校师生可以大批量雅思7+,所以名校上外语教材技术上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如果这些教授和学子能把念英语的时间花在阅读已经高质量翻译的教材和论文合集上,就像那个总是被中国人嘲笑"日式英语"的邻居那样,能多产出多少科研成果?


前文我提到了,清北或者985高校这样做是"技术上"可行,现实世界线很多名校名学科也这样做了。

但深思熟虑这也仅仅是“技术上”可行,绝不是什么好办法,原因倒不是名校自身。

试想,985名校全用英语教材,没有行政要求,那么985名校谁会去精进钻研出版高质量的中文教材呢?除了985的六十多个211,普通一本二本等等等等,那么原本质量参次不齐的中文教材市场里能打的“撰稿人”也会去编写英文教材,中文学术圈的生态就被"英文"抽水机抽干净了。有且只有名校只能用中文译本教材与原创中文教材,它们才会发挥出聪明才智带头搞出好中文教材来。

历史上,当节肢动物进化出外骨骼并把外骨骼选择的愈发精巧时,它们就再也无法进化出哺乳动物和鸟类那样的内骨骼了,因为外骨骼和内骨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当学者选择从英语教科书到发表英语论文,本国语言在他们学术圈内就越发无足轻重了。

这个道理如果不好理解,再打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社会权势最大的一众人出行不用经历拥挤的道路,好比可以坐私人直升机、或者有xx封路开道出行,那是绝对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样有【儒雅随和】"必须盖建立交桥了""必须拓宽马路了""必须修地铁了"不然balabala这种切肤之痛的。

说回教材的事,我前面的观点背后并不是某种假设和强行套用,而是真实的例子——日本原来长期殖民的某个岛屿上,某旧帝国大学就是用着英文教材,毕业的学子个个英语极其流畅,进去美资芯片大厂对接毫无语言压力。但相比之下,这个岛屿的本土语言对应的各学科资料(从*文维基到中学教科书)都比日语在各个领悟的资料短和烂得多,各种当地媒体哪怕报个西方国家的科技新闻都时不时出常识性错误(比如马里亚纳海沟距离地心只有十几公里)。

为什么呢?要知道英文好的学霸是极少去关注原本的故土母语资料有多少错误的,可能连阅读的新闻都是直接接轨西方英文媒体,没有了顶尖那一撮大神的纠正,本土语言的资料各种和西方语言资料出入,给乡民无尽的误导。现实世界线,那个岛只有两千多万人口,没有各行各业全盘翻译的本事,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


user avatar   wen-yu-zhi-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刚上本科的时候,看到基本上每门课的课程都用的是不仅仅是国内教材,而是自己学校的自编教材,一度让我感觉咋们学校好牛逼啊都能写教材了,按照这个教材好好学一定没问题。

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每节课都在订正自编教材里的各式各样的小错误。当时我还以为可能是自编教材刚出来有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于是我又跑到图书馆里借阅了很多相关参考书籍。泡在图书馆里的我会发现有那么一类在书的封皮上显著标注出来的一行字的书,第x批“十x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当时看到这样的书就特别愿意借出来看,心里合计 这么高大上的 都国家级了 应该是一本优秀教材,看这本书准没错。

就这样稀里糊涂走完了本科生涯,其实很多课程一点都没学明白,当时还是感觉可能是自己智商不够或者是自己不够努力吧。勉强保送了本校研究生后,进入了做研究的阶段,好巧合的是 隔壁是实验室一个哥们的导师接了一个编教材的项目,就是上面提到的 第x批“十x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我当时还问这个哥们你们导师这么忙有时间写教材吗?这哥们回答:导师让他手下研究生一人写一章,然后拼在一起,我们哪会写教材啊,导师告诉我们从别的教材抄一抄就行,看起来像本书的样子就行。当时听完他这么说感觉蛮震惊的,其实回想本科的时候看这些所谓高大上的国内教材的时候 已经隐约感觉到不对劲了,只是心中还没有敢去质疑。再后来等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因为这种事情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我所听说的这么“写”教材的老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比较讽刺的是这些写自编教材的教授们都让自己研究生去读外文文献,那是因为其实他们很清楚这些中文教材是怎么写成的。

所以话说回来,当年还是本科生的我可以说是被这些教材害得不浅。因为本科生处于入门阶段,自学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甚至还没有能力判断一本教材的好坏,除了全盘接受教材的观点外没有太多的办法,所以就非常需要一个好的引导和一本好的教材。很遗憾的是我在本科阶段没有那么幸运,么有得到好的引导也没有好的教材。

以上的谈到的这些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我没有直接发表观点说是中文教材好还是英文教材好。其实也并非是英文原版教材好,而是目前中文的优秀教材实在是太少了。中文优秀教材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授们心思还没有在教学上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这里也并不是想批评大学教授们的作为,因为其实我可能也即将成为青椒,我周围也有很多同学已经是大学老师了,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得理解他们一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也生活的很艰辛

我理解大学老师上一节课的课时费是十几块钱,连小学生家教都不如。

我理解大学老师评职称看的是论文和基金,上课上再好也没用。

我理解 那些所谓 第x批“十x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只是为了某项目结题的时候可以写上一个 出版专著x本,培育国家级精品课程x项。

怎么说呢,教授们也有教授们的难言之隐,编不出中文好教材不完全是能力问题。


user avatar   breakne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理就是物理,不分中华物理和美国物理。

数学就是数学,不分希腊数学和中华数学。

绝大部分基础学科的知识都是不分国界的,如果不是因为德语普及程度不高,某些学科用德文教材也可以。

学知识,切忌就是追求无意义的形式,而抛弃了学习的本质。就像计算机领域一大禁忌就是重复造低质量的轮子,教科书同理。在集大成者能用中文写出易懂的教科书前,不要被无意义的民族自尊所左右。只要用外文书对于学习内容效率的提升大于语言障碍的影响,就该大力推崇

但也应同时考虑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循序渐进或者提供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老师讲课用中文,但课件和教材用英文,这样老师可以作为教材的引路人,而教材可以成为讲课内容的补充。其实不少国家与地区的课程都是这么做的,比如以色列。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很多经典外文教材有配套的公开课,可以作为自学或者复习的补充。通过使用原版书和观看公开课,也是对于英语的一种锻炼。至少在理工科领域,大部分教材的阅读门槛没有想象中的高,且有助于提早训练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熟悉相关专业术语

再谈一点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看翻译版。我觉得有两点:一是非原作者一般对于整个书籍不能融会贯通,在翻译时往往“误解”了前后的联系。翻译者一般需要接近原作者的水平才能达到精准的转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二是翻译一本书对于理工科研究者而言缺乏现实反馈与激励,即翻译一本所带来的加成远不如自己写一本要高,因此翻译的工作往往就落到了学生身上,造成翻译的质量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存在机翻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翻译权的问题(很多经典书籍的翻译权已经授权给了特定的出版社),重新翻译成本太高。这一系列问题使得翻译经典外文书籍可以作为一个补充,但不适当大面积推广。或许读错误百出的翻译本,还不如直接去看原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那需要在教育体系的评价标准上有深层次的改革,这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畴。

其实可喜的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已经把时间花在了写教科书上,其中我很喜欢的一本是南京大学周志华老师写的《机器学习》。抛开内容不谈,最让我感动的是后记中这段话。很多像周老师一样的学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教师的初心依然是教书育人。我们有这么多心怀初心的优秀的教师正在成为各个学科的主心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各个学科出现通俗易读中文教科书也必可期

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这种改变不是说要全面走向英文教材,而是要在合适的学科上取世界之精华,大步向前。我们引以为傲的一向不是我们有多强,而是我们务实,能够以兼容包并与取长补短的心态持续发展。狸花猫虽好,但别忘了黑猫白猫这些年抓了多少耗子。猫的花色可能各不相同,但哪只又不萌,吸起来不香呢?

嗯,真香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双手赞成,我觉得我在国内用中文上的专业课,一点用处也没有。一个专业名词,只知道中文,要去查英文如何讲,很困难,网上无数错误的 Chinglish。而只知道英文,要想晓得中文怎么讲,太容易查了。

还有,这么做对整个经济都有利。不讲原理讲结果,两个案例:一是印度人,中学教材都是英文,在硅谷做着中国人的领导。中国人再聪明有个屁用,一线码农。第二个案例是民国上海,圣约翰大学。这个大学规模比南京某大学(推测使用了原名而被要求修改)小多了,但是长长的名人录,各行各业。因为上课英语,下课上海话,没有国语,包括美籍校长都如此。还有上海一些出女中豪杰的教会中学,也是一样。

你说对汉语的感情。那我告诉你,普通话不是真的汉语,是类似“兵队支那语”一样的侵略者的语言。读唐诗宋词能押韵的六南汉语被禁止后,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user avatar   tianc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开来看,这个问题往小了说是教学教材应该怎么选,往大了说是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地位问题,这里的「学术语言」包括各种学术研究、和计算机、通信这类工程和学术结合比较紧密的各种资料、标准。


首先,大学教学是让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入门某个专业学科

在这个目标下,教学和教材是相辅相成的。

这和高中一页一页教材讲解不同,目前正统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大多是教授浓缩出一个大纲式的slide和讲义,用以提纲挈领在课上讲解重点知识。与此同时,选择一个足够通俗、严谨、详细的教材,保证学生即使不上课,也可以很简单的自学,用来保证愿意学习的学生可以打好足够的基础。

注意:教材选择重点不在于是不是浓缩知识,也不在于是不是充满公式,而是要给学习这个学科的同学更加简单的入门方式更大的视野、更多知识细节、更多关于学科state-of-the-art的成果和学科的现状未来;这些细节在40分钟的课堂,教授们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非常遗憾目前这样的中文教材几乎没有。对比经典的英文教材,目前大部分中文教材的充实程度与其说是教材,还不如说是某些教授的讲义扩展版。何况翻译无法解决术语带来的信息丢失,译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术语应该怎么搞,中文术语怎么造?造完之后怎么让中文学术圈都认可这个翻译?

有些同学可能会想问为什么没有华人教授去写一个这样的原版教材?这个问题很简单,能写出足够好的教材往往是蜚声国际的知名教授,学术教育和交流都是以英文为主。这些人也没有太大动力去主动做这事,写教材有两种收益:

  • 学术声誉(引用):比如Boyd的《convex optimization》。
  • 版税。

都是中文教材了,教材面向的只有中国人,大规模引用是不可能有的,而版税在中国是个与政治有关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大牛来说,why?各种国家立项的教材计划有可能,但是不能覆盖那么多学科,也往往不能及时更新。

我非常佩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撰写源生中文教材的老师,但是佩服是一回事,教材质量是另一回事,要分开评估。。应该更多从规则上动员大牛们写中文教材的积极性。


第二个方面,大学教学是专业基础,需要考虑学生未来学习情况

英语是目前国际主流学术语言,大部分术语都是英语定义的。而且本科往上延续,大部分资料都是英语写成的,如果学习中文教材作为基础,那么术语的延续性不能保证。

这些术语不仅仅是专业术语,还包括其他英文写作中的细节。比如 Propose 和Introduce 都可以翻译为「提出」,但是它在摘要部分使用时,所建议的创新性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东西google翻译不会告诉你,如果接受的是中文教育,这些区别就需要慢慢理解。

本科之后的学习过程需要考虑同行交流。换句话说,在研究生期间读/写英文论文,几乎等于需要把相关门类的专业英语和学术写作重新学一遍。

那么为什么不考虑直接使用英文教材,还能提高目前中国学生看/写英文论文和前沿专业资料的水平?


所以,目前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对大学教育和未来学生发展是最优的,中文教材第一个问题是没有足够好,第二个问题是作为学科基础,后续学习延续性不足。至于全英教学问题(即英语授课+英文教材),不在这个问题讨论范围内,只讨论教材对未来的影响。


user avatar   li-xing-h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教材,但是前提是一定要翻译成中文。

不然长期以往,中文绝无希望。不管你穿多少汉服、跳多少民族舞都是表面功夫,掩耳盗铃。文化是发展的,一个只有古代传统文化没有现代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实现文化复兴的。

—————-

另外很多人不懂的是语言的本质是实践。你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中文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中文是两回事。海外华人可以只要前者做做样子,中国人却必须发展后者。

大力翻译外国教材不是什么民族情绪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这个14亿人的国家永远也不可能在合理的成本下做到绝大部分民众都有熟练阅读英语的能力。如果我们要发展现代文化,就必须解决如何把国外的先进成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问题。

把国外的成果翻译,成本永远要比让14亿人学英语达到相当的水平要小得多(后者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绝大部分人高估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或者有意无意的看不起英语水平不高的人。

如果完全依赖英语进行文化建设,会出现的情况是英语成为了阶层划分的工具,会像印度一样出现一批懂英语、占人口极少一部分的特权阶层。

还有人说『英语是国际语言』。可是英语是国际语言是因为英美的现代文化发达,而不是因为英语是国际语言所以他们才发达。『英语是国际语言』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可改变的法则。全世界能流利使用英语的非英语母语人口仍然不超过其总数的1%。

我请同学们想想,从长远来看,你是要建立一个只有懂英语的人才能谈论现代文化的社会(因此就排除了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谈论现代文化的社会。从你们的个人利益出发,英语是绝好的阶层壁垒,把英语神圣化成亘古不变的『国际语言』符合极小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使他们本身对英语不感兴趣),但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能这样想问题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我是台灣人,目前在台灣大學(台大,據US News世界排名186,跟大陸一起比的話第8)就讀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我大學(本科)階段也是在台大,托福成績>105。

先说结论,我认为这是相当糟糕的趋势,本质是一种未加思索的便宜行事,将教师本应负责的教学成本甩给学生负担,变成学生的学习成本。别的不说,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阿亨工业大学与法国的大学通通都是以本国语文的教科书为主,外文为辅,有妨碍他们学术进步吗?

以下我从几点来谈。

1.若因为外文教科书真的比较好,那教授应该负起责任翻译或是自行编写。

2.一味使用外文教科书,可能导致阶级固化。

3.外文教科书的内容未必就适用中国,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

4.知识的中文化是中国对西方先进知识的内化,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拿国家钱的大学教授)有义务将知识普及给所有中国人,而不是坐视、甚至鼓励知识仅流通于有能力学习流利英文的少数人圈内。

5.当中国的大学不再使用任何中文教科书,全部使用美国的教科书,究竟是谁受惠?学生?偷懒的教授?赚翻暴利的欧美出版商?

在台大,除了中文系、日文系等特殊科系,几乎所有科系使用的教科书皆是英文教科书,使用的通常是美国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版本(即练习题从英制转为公制)。教授的原因不外乎是“国外写得比较好”、“可以练习看英文,未来学术文章都是英文”。而大学四年过后,台大的学生是否有因此学科能力更扎实、英文能力更佳?答案是否定,我写一些我的观察和想法,一时之间码字比较杂乱,但供各位参考。

1. 基础课程(如线性代数、微积分、物理、化学)使用原文课本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科目的知识往往已经发展上百年,已经极度成熟,理论上没有理由因为“随时有新进展”之类的原因使用原文书。基础课程,就代表之后所有的专业知识皆是以这些科目为基础发展,如果基础不稳,怎么可能指望学生在未来学得好?在基础科目使用原文书大致两种理由:“国内的写不好”、“练英文”。

对于前者,负责任的教授是不是应该在看到适合的原文书后译成中文方便学生理解学习、甚至自己写教科书呢?一边说国内的不好,所以要换成国外更好的内容,一边又给学生增添语言障碍、妨碍学生学习,逻辑完全不通。更何况原文书是针对原本国家的学生写的,没有针对中国学生优化,就一定会更好吗?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基本的向量概念了,为何大学还要再花大量授课时数重新介绍,只因为该原文课本国家(通常是美国)的学生以前没学过?而负责任的教授在编写时便应该考量到这些因素,即便选择翻译外文教科书,也可以利用附注的形式(如西瓜书旁的附注,或是每章节前的序言)帮助学生更有效率。

对于后者,更是荒谬。请问今天课名是“线性代数”还是“线性代数与大学英文”?每门课有每门课的目的,如果学生因为英文因素学不好线性代数,这是学生的错吗?不要老是都还不会走就想飞。此外,阅读原文课本与增进英文能力也没有逻辑关联。若欲增进的是阅读学术文章的能力,课本的行文和paper的行文能一样?课本每一步都试图解释得清清楚楚,大量paper的作者还怕你读懂呢。没有背景知识,怎么读懂paper?于是又回到一开始说的,基础都没打稳,怎么发展专业知识?若欲增进的是整体英文能力,读读原文书顶多就提升一点阅读能力,然而就连这点阅读能力都是不靠谱的,还是一样,课本的文字试图把每一步都解释清楚,有时甚至会故意仅用简单的英文文法和简易的同义词;但现实中其他英文文章哪会管这么多?我永远记得当我好不容易读完某原文课本的一章节后,自认英文能力已足够,打开时代杂志时的震撼。希望学生提升英文能力,请开设专门的英文课。专业课就好好教授专业,老是想一鱼两吃方便行事,只怕两手鱼都落空。

当然,并非完全不能使用外文教科书,待学生已充分习得基础科目的知识后,我并不反对在进阶课程开始使用外文教科书。

2. 阶级差距。首先,外文教科书的价格即为高昂。以台大为例,通常使用的原文书都有代理商,因此价格可能不若美国版贵,但每本近千元台币,相当于200RMB以上的价格,唯一额手称庆的恐怕只有那些欧美书商。难道要永远靠盗版吗?

此外,英语能力的差距也是可观的,试问,在农村苦读,和在都市有大量英语学习资源的学生,同样考上北大,就代表两者的英文能力是一样的吗?同一篇英文文章,农村学生和都市学生可能最终都能理解内容,但两人的效率可能天差地远,从小就浸淫在大量英文学习资源的都市学生,可能看一眼就能理解了,但农村学生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查阅单字、理解英文文句,这种差异绝不是智力的差异,是资源、阶级的差异。于是,想达成同样的成绩,农村学生可能要花费远比都市学生多得多的时间成本。多出来的时间都市学生可以用于参加社团、建立人脉、发展自我的兴趣、多方涉猎跨领域的知识;同时,农村学生还在苦读原文课本。农村学生好不容易有机会在大学这个阶段和都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点,因为莫名其妙的语言歧视(是的,在中国歧视中文),又要被落在后头。为何弱势家庭出身的人的机会总是要被各种理由一而再再而三的剥夺?在台湾这个问题总是被无视,不知大陆也是否也逐渐步上后尘?

3.科学就是科学,没有西方科学与东方科学之分,但这仅限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明显不具有这种普世性,使用外文教科书就相当于主动让出话语权,西方甚至不用主动宣传他们的思想,只要将他们的思想写入教科书,连翻译都不用,自然有中国教授帮忙向中国学生传教。多荒谬的事。以人社领域姑且算是相对理性的学科经济学为例,有人主张没有什么东方经济学,只有西方经济学。倘若经济学真是如此具普世性的学科,那为何至今仍未有西方学者提出令人信服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西方经济学如何评价中国经济?中国即将/已崩溃,中国经济毫无持续发展性,短期的繁荣仅是假象、没有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不可能有长久发展的经济、只有转型为西方政体人民才有自由经济才能持续发展…。这些摆明跟经济学无关的政治私货充斥在每本西方经济学的教材,说明西方学者根本无意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与缺陷。在此情况下,只有中国学者才会认真研究中国经济,而中国学生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

4.在台大,中文是一种严重受歧视的语言。说个荒谬的故事,曾经有某学生在与教授讨论流体力学时,不小心说出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式,而非Navier-Stokes Equations,就被教授纠正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才是正确的。两者指的明明是同一件事,为何中文错、英文对?绝大多数的台大教授总打着鼓励学生学习英文的旗帜,行偷懒之实。上课的ppt为何是英文的?因为是外文课本代理商送的。为什么要用外文课本?因为自己懒得写。试问,如果一个领域的知识永远都是外文,没有人愿意译成中文,这种知识有可能在中国产生广大影响吗?更甚者,这难道不能算是一种知识垄断?同时认为知识就只应该以英文的形式存在,完全是菁英傲慢的心态。我想问,公立大学的教授,领的是国家薪水,研究经费也是国家出,研究结果需要以英文发表是国际学术现实也没办法,但为何连对自己国家的学生都要设下语言门槛?

最后来看看台大的情形。

我所在的工科,从大一开始微积分(高数)、物理、化学等学科即使用原文书,结果是什么呢?答案是保守估计50%的人不会读课本,实际可能多达70%。课本买来只是放在书架好看,二手课本一届卖给一届,但经过三、四届后,学弟妹仍会惊奇地发现课本竟然几乎全新。这现象有几个原因:

第一,事实上即便台大收的是全台湾分数最高的学生,其英文能力能否应付原文课本仍很值得怀疑,英文考试的成绩可以靠技巧冲高,但跟学生本身的英文实力未必有正相关。而即便看得懂,又要花多少时间呢?我本人托福成绩>105,不敢说英文有多好,但姑且算是赢了不少人,但即便如此,我中文阅读速度仍是是英文的三、四倍以上,常常我不是在跟教课书介绍的观念搏斗,而是在试图理解这句英文究竟想表达什么。对普通人来说,若将所有课余时间皆花在阅读原文课本上,或许能跟上授课进度,但这难道是健康的大学教育?学生来学校,只需把课本看懂就好,其余如与人社交、发展自己的兴趣都不用?还把不把人当人了?怕不是跟996资本家互相理解了。

第二,有时候真的没有时间读。如前述,大学不是高中,高中只要死活学好知识就好,大学除了学习外,还有更多事物值得探索,交男女朋友、参加社团、建立人脉、发展自我的兴趣、多方涉猎跨领域的知识...等,这些对完整的大学生涯跟学习一样重要

第三,当然也有些人纯粹是懒。

都不看课本,如何学习?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仅仅看教师提供的ppt而已。不难想像,应付考试还过得去,但这样学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显然极度欠缺,授课教师不可能在每周短短两三小时内将所有内容包含进去。而通常,过一两个学期后,如果没继续用到这些知识,便会淡忘。

结论:

0.日德法等非英语系先进国家都使用本国语文的教科书,为何中国不行?

1.使用原文书,本质上是教师懒政,将其本该负担之教学成本甩给学生变成学习成本。

2.大一大二基础课程对往后专业知识的发展很重要,默认所有学生都能使用原文书非常不负责任。应在进阶课程之后再考虑使用原文书。

3.若真的希望学生提升英文能力,请开设专门的英文课,不要老以为鱼与熊掌能兼得。

4.使用原文书,可能会扩大本就巨大的阶级鸿沟。

5.认为知识只应该以英文保存和使用都是傲慢的菁英嘴脸,往深处探讨,更是一种知识垄断,唯一好处是满足这些菁英的优越感。真想对中国学生好,将知识译成中文更方便传播,这才是正道。

6.特别是人社领域,使用原文书,即将现象的话语权完完全全交与西方,极其荒谬。

7.国际学术现实是英文通用,因此以英文发表文章理所当然。但为何在面对自己中国的学生时,也要设立语言门槛?

8.別高估使用原文書帶來的好處,別低估使用原文書造成的負面後果。




     

相关话题

  在内卷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如果给高中教材增加大量大学课程的内容会怎么样? 
  如何看待北京邮电大学被列为野鸡大学? 
  在家学习期间,你的日常是怎样的,感受如何? 
  如何看待焦越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复试被刷后称被「性别歧视」? 
  大一新生,被导师要求寒假在家写综述,还是要投sci 那种,离谱吗? 
  为什么讲英语的发达国家里几乎都没有免费或者廉价的高等教育? 
  我对李归农(李吟)和自己的一些看法,请问我的心理还是正常的吗? 
  当代考研是否比高考较公平? 
  硕士期间没有选到一个好的导师,是不是读博搞学术这些就彻底没希望了? 
  应不应该取消高考? 

前一个讨论
世界主要的文字系统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想了解西班牙文化的话,有哪些西班牙文学作品推荐?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