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震撼心灵的好电影值得推荐? 第1页

  

user avatar   re-re-re-6-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电影,我的梦想是“看完所有电影,然后写给你看”,这是一个美丽的自欺欺人的谎言,我深知其中的不可能,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生做光影世界的囚徒本来就是件幸福的事情,在光影的世界里我们汲取知识、反思人生、获得力量心灵不断被震撼着同时也强大着,正如我要分享给大家的这些绝好的电影...

(只要我在知乎,这个回答就会一直更新下去)


一、《本杰明巴顿奇事》:找寻时间的真谛、获取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在时光的流逝中静待长大,如果平凡的一生不足以让你满足,那么请将它倒转,你会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并获得时间的真谛——【有时事与愿违,你大可以像疯狗一样咆哮,怨天尤人,诅咒命运,但走到最后一刻,还是不得不安静地放手归去】

在时光的逆流中,本杰明也让我们看到了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有些人在河边出生长大,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得制作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还有些人是舞者,我们都在以独特的轨迹在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对于我来说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二、《偷自行车的人》:一辆让“父难为父、子难为子”的自行车

我曾听人抱怨“工作太累”然后买醉放纵,也曾看到因情场失意沦为含羞草的翩翩少年,这些“被自己认可的苦难”在主人公里奇面前“一文不值”,因为他丧失的是“为父的资格”,我要请所有父亲都看一看这部电影,然后冲回家紧抱儿子,站起来牵着他的手,告诉他“我不会去偷自行车,我永远都是你的父亲”...这部电影的价值和对心灵的震撼,正如李安所说:“当我第一次看《偷自行车的人》时我感动得哭了,此后我把这部影片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如果让我来拍这部电影的话会是一个简单的情节剧,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却可以将这个类型提升至社会哲学的高度。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他们超越了戏剧本身。”


三、《暴雨将至》: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我对这种【用时间的技艺讲述时间的故事】的作品十分偏爱,影片通过言语、面孔、照片三个部分的叙事,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环形叙事”,宗教、爱情、信仰、战争的穿插出现又合为一体,正如影片引言“当鸟群飞越过阴霾天际时,人们鸦鹊无言,我的血因等待而沉痛”...

"战争与和平主题"中的恋人,目睹残忍杀戮的摄影师,宗教分歧下的恩怨情仇,时间将三个故事穿成了一个圆形,导演曼彻夫斯基用三个生命、三个故事来告诫人们——在战争的圆圈中,谁都是受害者。


四、《海上钢琴师》:下船或是不下,不是一个问题!

下船或者不下,对有些人来说永远都不是一个问题,就像1900;但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如我这般,我们都只是随着那一声“America”而欢呼雀跃的俗人!

看着数十年来的疑问,1900一定在嘲笑着我们,他这样回答:

【这是一个问题吗?哦,朋友,如果这是一个问题,那我应该已经在我的音乐中回答过你们了!哦,我忘了,那是弹奏给上帝听的,不是给你们,所以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1900最终还是让我们失望了,第一次拒绝下船他放弃了物质和名声,第二次拒绝下船,他放弃了生命...1900热爱音乐,他不愿下的不是一艘船、一节船梯,而是不愿用金钱、名利甚至生命去玷污这块圣地,这是1900的圣地;导演托纳多雷的圣地是“曾经的欧洲文明”(船上出现的诸多欧洲名人可以证明),这一点与致敬“欧洲文明”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高度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安排“America”和“美国爵士教父”出现的原因,他们在用自己方式嘲笑“新文明美国”和“好莱坞”,捍卫自己的圣地...

我们是否拥有这样一块圣地,愿意为之奉献一切,哪怕付出生命,如果没有,那个缩小画面中的“芸芸众生”就是你和我...

Virginianh号启航,1900在钢琴前向我们发出邀请,“来吧,朋友,让我们一起与海洋共舞”...


五、《死亡诗社》:Captain,My Captain!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转折点,每个转折点都应有一个captain使我们升华,然而captain却总是缺席,这就是现实,经年之后,发现原来我早已死在了某个清晨的街角,无声无息,口中呢喃“captain,my captain!”...

这是所有电影中我最爱的一张海报,身着白色衬衫的keating如圣主一般被一身红衣的“信徒们”抬举着,那背景中的金黄色,就是他们的光辉岁月,而那遮挡住信徒们的树林,就是现实。没有哪一部电影能让我们如此崇敬,没有哪个演员能如罗宾•威廉姆斯这般让我拜服。

keating一出现就用他超脱众生的方式与学生们交流着,他说:“我们都非常需要被接受。但你们必须相信 你们的信念独一无二。纵使别人可能认为它奇特不流行。纵然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 好烂。劳勃佛洛斯特说过 树林里两条岔路,我选比较少人走过的那条路, 那是天壤之别。”,他在用富有激情的言语去感染学生们...


keating 让学生们撕掉书籍,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他让学生们写诗,鼓励学生们上台,Todd就是由此开始从内心转变...他们开始沿着老师的足迹成立“死亡诗社”,他们整的开始改变了...

这部电影绝不是理想主义作品,不然也不会存在校长在窗口监视、neil父亲的强势等现实中的种种挫折,恰恰相反这部电影是极具现实主义的作品,他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做,又不忘提醒现实会怎么对付你,只是诗歌的力量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显得弱不禁风...

,这部电影已经做的够多了,单是最后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喊出“captain,my captain”的时候,一切都升华了,很羡慕这些学生在人生转折点能有keating这样的captain领路,终于没有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六、《天堂电影院》:我们都是那个离家归来、时光不在的多多

关于“出走和回归”这个人生话题,关于“男人的选择”这个话题,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当初选择了...会不会...”,出走半生与老来归家是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一次次被迫做着选择题…

这就是带给我思考最多的对白,至今依然如此,因为我还在离家而且看不到归期,家总是那个离开了就很难回去的地方

老人对多多说:在那里居住了一天又一天,你认为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坚信一切都永不会改变。然后你离开了,一年,两年,当你回来时,一切都变了。那条线断了,你所寻找的并不是那里。你只能再次离开很长时刻……很多年……直到你能回来寻找你的人们,你出生的土地。但是此刻不可能。此刻你比我还要瞎。



七、《窃听风暴》:人的一生总要做对一件事,只要一件就好

关于 《窃听风暴》中涉及的两德时期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熟悉,但这些都不重要,人性的光亮足以让这些黯然失色。

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在于,他让我明白人的一生总要做对那么一件事,这件事能让你一生无憾,能让你说出那句“这是给我的”



八、《女人贞慧》:受过伤的女孩,你们还好吗?

一个被性侵女孩的自述:“到现在8年2个月有余,我还是能回想起当初被性侵的每一个细节,那天是晴天,我穿着黑色的羽绒服,妈妈做的是排骨,那个人身上抹了古龙水......我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性侵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我自己的错,有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我想我没办法去相信男人了,试着谈了两次恋爱,然后放弃了......”

贞慧就是这么一个女孩,这部使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作品,让我汗毛直立,我感受到了那种如影随形、不断吞噬的恐惧,而这一切都来自性侵,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给更多的人,让这种痛被更多人了解....


九、《秋刀鱼之味》:如何面对年老的孤独?

这是一部味淡如水、性烈如酒的影片,适合一个人、一壶酒、一盏灯…拜读小津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回到了旧时光,你我都还是孩子,骑在爷爷背上,听着蝉鸣,看着日落;恍惚间看着镜中的自己,胡须、眼纹、混浊,原来人都会老,我们终将要体味到秋刀鱼的苦,就在某个秋天,黄昏落幕时......

女儿出嫁的当晚,平山孤零零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老板娘见他穿得正式,问他道:“今天从哪里回来呢?是葬礼吗?”平山想了想,点头:“嗯,也可以这么说。”这组对白含义丰富,小津一定是竭尽全力写下的文字,因为影片拍摄期间小津的母亲去世,这对小津的打击是巨大的,次年他也随母亲去了......“嗯,也可以这么说”,这味如胆汁般的回答,不仅是平山嫁女后的孤独无助真实心理写照,更是小津的话外之音,也是向母亲的致意,与平山一样小津也只能选择“所有的靠我自己”,黄昏落幕时,秋刀苦味浓,平山此刻就是小津,小津也成了平山......



十、《狩猎》:不做开枪人

一部丹麦电影,关于谎言和谣言,关于友情和猜忌,没有哪部比他更能阐释“众口铄金”这个成语,表面风平浪静后的一枪让人猝不及防,开枪的到底是谁?是你,是我,是他(她)

要让我说看完后最大得收货是什么?

回答很简单:教孩子做诚实的人,让自己不去亲信谣言,坚守本心,不做开枪人。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bu-zhi-ji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悲伤逆流成河》(问题描述)?

我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人的幸福。

一《无人知晓》

这部日本电影的故事是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内容的确与其片名是一致的,无人知晓四个的孩子的父亲是谁,无人知晓孩子的妈妈去了哪里,无人知晓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

明是这四个孩子里最大的,他照顾着弟弟妹妹们,弟弟妹妹小不懂事可以天天呆在家里玩,可是明和京子很想上学却不能上学,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也是无从知晓。

很悲哀的一部电影。母亲再一次和别人走了,却不在回来之后,孩子们的生活就愈发窘迫,从开始的买菜做饭,变成了吃方便面,再到吃方便面汤汁泡的饭,最后连那也吃不起了,只好吃便利店的下架食物…一开始他们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即使家里没有水了,他们也要用公园的水,清理洗身体和衣物。

后来,他们再也没有那个精力了,头发油腻、衣服破洞、身上都是脏污,他们也不在乎了,即使衣服的臭气自己都闻得到,也只能忍着继续穿。如果连外人的目光都无暇顾及,又何必费力打扫自己的住所?

无人知晓,不如说是无人在意,学龄儿童不上学在外面闲逛,所有人都视而不见;小孩子在寒冷的天气还穿着短裤露着腿,没有人关心;房东看见他们居住的环境垃圾乱堆,也只是问了一句,就关上了门…

终于,在一次意外里最小的小雪不幸死去。明把小雪被装在行李箱里,在响彻的飞机轰鸣下,深埋在河岸,明和纱希陪她一直到黎明。全程沒有一滴泪,没有虛假的煽情,却像一根刺一样刺痛了我的心脏。死亡或许理应平静,逝去只是一场长久的离开...而已。

悲哀与泪,无人知晓。欣喜与爱,无人知晓。只有小雪在电影中完成了由死到生的仪式,而其他人,完成“无人知晓”的全程,还有好多好多年。

这部电影让人无法沉进心里来看,仿佛有另外一个世界无限的混乱与恶意在心中绞痛,途中也会有胸闷的情况出现。四个小孩的笑容让我感到温情的同时又像在无情的刺穿身体。

是枝裕和始终观众着日本社会的异托邦,掀开那一个个边缘的庇护所,物理空间上的横摇形成了心理空间上的聚焦,每一个看似貌不惊人的细节都是在给最终让人难以承受的压抑上再增添一根稻草。

影片用客观且平静的镜头讲述最刺痛人心的故事,孩子们的无助和绝望就像被调慢了的沙漏,经过裕枝和精心地屏蔽掉真实事件的残酷残忍之后,一点点地细腻地淡然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影片中小主人公的经历更加令人感同身受。结尾开放式的留白也许是导演想让观众燃起最后一丝希望,但生活的残酷会让他们变得更好吗?妹妹的离去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二《极速车王

一部传记,两个传奇。这才是速度与激情!

影片通过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出色演绎,刻画了两位惺惺相惜的赛车英雄,如何携手完成不可能的挑战——在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赛道上,打败王者法拉利车队。

精彩的飙车戏,是属于男人的浪漫,马力攀升,弯道持稳,绝对是激情澎湃的时刻,依靠纯熟的剪辑和凌厉的摄影技术,完成热血沸腾的后三十分钟,同时把贝尔饰演的“迈尔斯”,一个离经叛道又内心柔软的天才人物,烘托的大气又动人。

贝尔技艺纯熟却因性格缺陷被主流排斥,马达具备公关周旋的能力却囿于生理缺陷,两个人相互补足成为一体才能跻身于专业体系各有发挥,但即使如此还是不免成为财阀的棋子。

影片明面上看似是福特vs.法拉利的赛道争夺,其实是讲官僚主义和资本利益的丑恶嘴脸,它的重点不是个体之间竞争,也不是体制之间竞争,而是个体被体制压榨,就如赛车被个体压榨一般。

全片的高潮做在了福特层层叠叠的企业体制中,两个纯粹勇敢的男人怎样并肩作战,把风头正盛的法拉利抛之尾后,但这份莫大的成就与荣耀的下一刻又充满了戏剧性的荒诞。

英雄被规则摆了一道,留下的只是无比的失落。技术精湛的精英之间的合作效率要远高于盲目体制的决策,但高层不这么想,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名字将写在在功勋薄上第几页,而不是去顾及车手们奋斗一生的理想。一看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就感觉像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在勒芒比赛的最后一圈,关照集体荣誉的迈尔斯做出妥协和让步,也是这个角色转变和成长的高光时刻,当他逆着人群离开,身后的奖杯和鲜花越来越远,一种毫无保留的怅然若失冲击着观众,传记片的魅力,人物的灵魂,都跃然于心坎之上。

三《绿里奇迹》

“我的降生就是种罪过。”

影片改编自史蒂芬·金的著名小说《绿里奇迹》,讲述了二十世纪,保罗在老人院回忆起在当狱长时,高个子黑人约翰·科菲因被误判来到死牢后发生的超自然的事件。

科菲虽然块头巨大,但不仅不像想象中的凶残,反而出奇的温厚、善良。他的到来给狱中的囚犯们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他帮助老囚犯特里沃被邪恶狱警踩死的小老鼠重获新生,给他最后的人生带来慰籍;科菲还用能力拯救了被病痛折磨的保罗和马琳达;将金保斯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科菲的能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他本人却始终承受着周边所有人的痛苦,无时无刻...

《绿里》的情节也是相当引人入胜的。最后科菲被虚有罪名送上刑椅,执行死刑。人群还是无知的,他们痛骂着唾弃着克菲。他们不知道,坐在他们面前将要死去的,是一个多么圣洁的灵魂!

四《钢琴家》

这是一个二战期间的犹太族钢琴家的故事,在那段全欧排犹的时光里,作为过街老鼠般的犹太人所深处的水深火热。 无琴可弹的钢琴家,面对的是至亲的离散,昔日的好友一个个死去。握手这个意向在电影里出现过很多次,第一次见面握手,最后一次见面握手,每一次握手都可能代表着永别。

“我走在路上。狂风吹得废墟中的铁屑发出嘎嘎的声音,夹杂着呼呼的口哨声怒吼着从烧焦的窗户中吹进去。薄暮初上,阴云密布的天空飘起了雪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钢琴家面对那一大片的城镇废墟的画面,在阴冷压抑的云层下,钢琴家伶仃消瘦的躯体,散发出的那种绝望到极致的无力感。

那位德国军官也许是因为音乐,也许是因为他的家人也喜欢弹钢琴,也许是费尔曼弹到了他心里最柔然的地方,也许他就是个好人,最后他帮助了他。

即使在乱世,即使在不同的阵营,人性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可能它会变得麻木,也可能它会被暂时遗忘,但总会有那么一个时间点,突然就苏醒过来,然后为周边的人送去一丝阳光。

男主给德国军官弹的那段钢琴。让人震撼!废墟中求生的日子里他如行尸走肉,只有当手指掠过琴键,音乐再度在耳边流淌,他的尊严与梦想才再度清醒过来...

历史总是相似的,不分国度;人性也总是相似的,不分种族。战争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肉体,但无法摧毁人性的善;战争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但无法毁灭艺术的璀璨。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历史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五《罗生门》

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

影片以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杀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发生后人们之间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种种事情以及经过的故事。

比杀人更可怕的是谎言,比软弱更危险的是不承认,比黑暗更阴冷的是遮蔽的光明。

人性有着本心的自私、谎言,但也有着真诚的一面,黑泽明的《罗生门》透过一场惨案,使电影每个人物都得以完美缔结了主体的核心架构,自私的谎言将真相陷入漩涡,电影对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那个罗生门充满哲思的呈现于了光影。

六《玛丽和马克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这是非常好的一部黏土动画,取材真实故事,以评述的口吻进行叙事性描述的电影。看似普通,但却是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设计出的“简陋”造型,借助平白的叙事和精准的旁白,描述两个平凡笔友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灵沟通历程。

玛丽是澳洲一个农场的八岁小女孩,她没有朋友,孤独、自卑而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她虽然父母双全,但是显然他们都是“怪胎”,无法当做玛丽的倾诉对象。

马克思独居纽约,是个敏感而脆弱的暴食症、自闭症患者,虽然总是被人当作傻子和疯子,过着贫乏的生活,但是他的心灵却是那样富饶,有着最真的感情。

他们都渴望被关爱被包容,但是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却不知所措。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用书信向彼此传达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互述心肠,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

这种纯粹的友谊像泥土一样粗粝温厚的感动,用粘土来传达,真的再合适不过。

本以为是《天使艾米丽》与《查令街十字路84号》的结合体,但比两者要冷酷的多。但也正因为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才更加耀眼。

缺点和天赋一样,大多和基因相关,也影响了人生的际遇,改不了就和解吧。马克思劝解玛丽的话,因为扎心扎得又狠又准,所以更能刺破阴霾,让光亮直达心底。

七《偷自行车的人》

几乎是我看过最压抑的一部电影了,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低下层的海报街招张贴工人被人偷了单车,他和儿子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后,无可奈何地想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全片故事非常简单,但拍得有血有肉,将战后意大利底层人民的社会面貌鲜活地反映出来。

在百废俱兴的战后时代,一辆自行车代表着工作的机会,代表着自食其力养活家人的机会,开头得知父亲获得工作时,一家人的喜悦,是生活的希望中带着苦涩的欢乐。

但这么一个多么不易的机会,一个改变处境的机会,在自行车被偷之后都化为了泡影。在走投无路时,父亲的身影是绝望的,带着无法言喻的凄凉。

而当父亲变成了被儿子所痛恨的“偷自行车的人”时,儿子的眼中,现实,以无法言喻的残酷横陈在他的面前。

父亲万般无奈下也决定偷一辆自行车那段“纠结”的心理挣扎真的看得感同身受,通过环境、声音、动作,他不断表现,想让儿子离开,为了保存父亲的尊严。

电影感情真的表演到位,十分自然,就连路人也根本不像是从街边拉来的群众演员。

自行车被偷的人最后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但父亲也没办法去怨恨什么,众生皆苦,谁知道小偷又是不是上一个被偷的人呢?只不过小偷比父亲幸运罢了。

但儿子眼中的父亲。不是别人眼中的父亲。那一瞬间,他不再是小孩,而是一个男人。

他为父亲求情,他拾起父亲的帽子,拍去上面的尘埃,如同捧着一个重负,一个诅咒。那是生活的重负,现实的诅咒。

最后一幕太震撼了,父亲没有办法看孩子,看了就哭了,孩子懂事得牵起父亲的手,懂事得让人心疼。表现的太好了。父子俩一起随着熙攘人流淹没在大街上,透过背影我只感到一股莫大的悲凉。

为什么无赖当坏人这么容易,老实人当坏人却这么难!这不是两个人或者一家人的电影,是时代的缩影啊!平凡渺小的普通人都是历史的洪流中飘荡的蚂蚁,风一吹就散了,谈何什么惊涛骇浪呢?

看这样的电影对观众简直是一种酷刑,即使极度佩服导演对于隐喻和暗示的运用。你能深深地感到其中的悲哀和痛苦,小人物的挣扎,注定的悲剧,永久的苦难。其中喜悦温暖的瞬间只是谋生生活短暂的火花,只为观影的我们保留希冀。

他们只是自然地产生情感,再自然地投入到为吃穿温饱而艰难活着的斗争,这就是他们的生命,生活。他们真正印证了生命的本质,他们永远不乏鲜活生命力的瞬间,他们不去想放弃无法挣脱的命运。

一切仅为一顿饱饭。想起野孩子“我现在才知道劳动的人是最穷的”。看过和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我都建议大家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八《遥望南方的童年

2007的电影。导演易寒处女作,影片是真实事件改编,演员也全部都是当地村民,真实原生态的描述了江西宜春一村落留守儿童的各种现实问题。

有人在北方遥望南方,有人在南方遥望北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发生,但这是发展默认的弱点,也是在所难免的缺点。同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我太能体会这些小朋友的感受。

影片用乡村幼儿园从开设到关闭乡村作为切口,展示了真实的留守儿童状况。全员素人为真实度添了不少色彩,因为有些角色本来就在做自己,是也许你在南方某个乡村能看到的真实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个一个被留在了家里,老人管不住孩子,孩子在父母缺失监护的环境下长大,更过分点的是有些孩子没有祖辈的照顾,被大人交给他人。

这部电影的部分核心和《矮婆》有些相似,爸爸妈妈去了深圳,那深圳在哪?谁来抚养下一代?农村问题这么多年还是如此。最后小孩和伯伯遥望远方的群山,那是已经记忆模糊的父母在的地方。群山将湖南乡村和深圳切割开来,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童年都是在期盼过年中度过。

易老师有情怀和想法,他想给孩子们应有的文化教育,但败给了现实生活,费力不讨好,每个月60元的教学费还得自己贴钱进去,好人的结果却是做了吃亏买卖。但每个留守儿童的乡村都会有个易老师吗?没有“易老师”的村庄里,那些留守儿童又该会是怎样?

电影中不仅讲述了悲惨而开朗的儿童,还有实现梦想渺茫的少年,迷茫的青年,怀有激情却被现实打败的中年,无依的老年和整个落寞的村庄。电影中无处不体现出导演浓浓的乡愁,我们则欣慰的是那些苦涩艰难的日子逐渐离我们远去,很难想象都是非专业演员演绎出来的纯朴自然的感觉。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像这样为底层失语者发声的作品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一个国家的进步永远不是看先富的人到底有多富,我们举亿万群众之力只为了捧出几个富豪,几个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的一线城市,算不得什么,一个国家的进步还要看生活底层那部分最穷的人生活到底有多穷。现在2021了,不知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如何了。

九《我这一辈子》

中国近代一半的历史全部囊括其中。

这是一部上个世纪50年代的黑白老电影。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通过一个北平城普通警察的一生,侧面表现出了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极具纵深和广度。

从老舍的书到石挥的电影改编,我们看到了一个底层百姓在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转变中,所能遇到的最大苦难和不公。

影片从主人公青年到老年分章叙述六个时间节点:晚清、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7年、八一九、抗战胜利,可“奇怪”的是人的处境没有变化,主人公逆来顺受,只能在时代翻滚地车轮下被碾压,无论政权在谁手里。

五千年来,中国底层人民糊里糊涂的活着,将就着、憋屈着就过了一辈子。铺开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捧出的是沉甸甸的诘问。

穷人就没有活路了吗?这是什么生活,这是什么社会?几场宣泄式的戏码,把百姓之苦说得淋漓尽致。心痛的不只是看到百姓们的悲惨生活,而是看到片中讽刺的现象依然在现实中发生。

石挥的表演成功将人物从青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到老年的心理状态准确地展现出来,在悲剧中融入了借喻的效果,更显得辛酸和回味,“哎呀,我这一辈子唷”,令人潸然泪下。

十《横空出世》

邓稼先去世之前曾问到:“再过三十年,会有人记得我们吗?”。我想,只要我们中华民族还在,邓先生的事迹将会永久的被记录,被流传下去。还有,还有张蕴钰上将,也该是如此。更有那群为中国两弹一星,鞠躬尽瘁的人们。

《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受是让人强烈地感觉到“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不仅仅是依靠布景,而是在镜头、剧本、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中国式的生气,透着那股“可敬可爱”的气质。表面的横空出世,实际却是由无数人付出人生的奉献所累就。

作为90年代末的电影,影片的服饰妆容道具都称不上精细,但漫天黄沙和粗粝的戈壁滩是最好的时空工具,一下子就便把观众拉进了那些年的峥嵘岁月。

群众演员一张张粗糙黝黑的脸,也贴切的反映了当年的条件的艰巨,浓郁的方言口音告知着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凝聚在此地。老艺术家李雪健和李幼斌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而动人,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横空出世》中的陆光达主要以邓稼先为原型,又融合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影片主要通过描述位于罗布泊的中国核武器试验,来描绘那个激情震荡的年代!原子弹是仿佛横空出世的,但是中间经历过多少困难,缺少方法,缺失试炼场,人力物力极度短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罗布泊的大戈壁摊上,数以万计的军人,在科学家的带领下战风沙,抗严寒,啃咸菜,喝盐水。在当时受到自然灾害的三年里,他们甚至去吃树叶,喝盐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熬过了那可怕的艰难岁月。那个年代在这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理想和个人抱负的大博弈中,无数先驱都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甚至是整个人生。

看完对无数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肃然起敬,他们不图名利,心怀崇高梦想,无私奋斗的精神,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电影感人至深,动情之处热血沸腾。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切。

以上 @不知江月




  

相关话题

  《绣春刀》系列电影中,各角色战斗力排名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小猪佩奇过大年》与移动合作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 
  2022 奥斯卡粉丝最喜爱影片奖颁发,扎克·施耐德《活死人军团》获第一名,如何评价这一获奖结果? 
  怎么买电影票方便又便宜? 
  如何评价郭敬明的导演能力? 
  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有哪些影视作品拍的很流畅? 
  如何评价网传的娱乐八卦「刘亦菲疑似假装美籍考北电」? 
  《甄嬛传》播出十周年,为什么至今仍被观众热议? 
  现实中的间谍,特工有电影里间谍特工的武器,装备,仪器吗? 
  如何看待网传前 IGN 编辑称腾讯赞助的电影要求「不准出现黑人」和「要有大胸」?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6月3号腾讯发布的轮腿式机器人Ollie?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电锯惊魂 9:漩涡》?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