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第1页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原生需求,而是东亚儒家文明面对西方文明冲击的一种应激反应。

事实上,大多数日本精英对西方文明的看法和同时期的清朝精英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船坚炮利”而已。

认为自己的文明,尤其是政治伦理方面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

当然,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到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为结束,日本差不多经历了三十年意识形态上的混乱。

这三十年时间里,西方“天赋人权”、“国家主义”、“进步主义”都进入了日本,但是,最后是儒家学说胜出了。

元田永孚和井上毅共同起草的《教育敕语》核心就是“三纲五常”。

可以说《教育敕语》就是日本版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的委托,就武士道发表演讲,可以视为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思想领域全面“复古”的标志。

井上哲次郎的这场演讲,相当于日本官方在思想领域的一次表态。他在演讲中提到:

“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西洋的道德虽然进来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大家都很困惑。……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显而易见,日本在统一了意识形态领域之后,意识形态与西方文明是对抗的、排斥的,这就是典型的“应激反应”。

另一方面,当时世界上欧美国家对非白人国家的歧视反过来又刺激到了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与保守。

1883年,伊藤博文曾如此描述日本被西方世界歧视的感觉:


“每逢东西两洋交涉,欧土各国则连横合作,欺凌孤立之我。其心术毕竟无他,唯在人种与宗教之异同。……彼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之类与山中野猿无异,……盖敬爱彼之不开化如山中野蛮者,却不认可我东洋之进步,是与彼等无同宗兄弟之谊也。”

后来曾担任日本首相的平沼骐一郎,也曾无奈感叹:

“白色民族绝不会容纳有色人种为其伙伴。”

日俄战争时期,在西方的不少亚洲人,都觉得那是一场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的“种族之战”。比如,正在欧洲的孙中山听闻东乡平八郎打败俄国海军时,其所见是:

“欧洲全部人民为之悲忧,如丧考妣”。“英国虽然是和日本同盟,而英国人一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多数也都是摇首皱眉,以为日本得了这个大胜利,终非白人之福。”

这种“所见”,无疑是孙中山内心世界的一种现实折射。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在美国谈判,美国方面给予了俄国代表相当的同情和礼遇,俄国人被这种“种族亲情”感动得潸然泪下。

英国虽是日本盟国,但英国驻印度总督却在担心印度学生因为日本战胜俄国而去日本留学,进而受日本人的影响仇视白人统治。

如此种种,都有意无意地证实了“日本被西方世界歧视”这一认知,进而强化了日本人的“黄种人自觉”。

比如,寺尾亨认为:

“欧人并未视我如同等,欧美人对同种表示同情,有危难时相救之情,而对异人种却无丝毫同等之感,也难生同情。”

德富苏峰也说:

“欧美中真心爱我日本者,几乎未有一人。我等与其在人种、宗教、风俗、习惯上之纽带皆无。日本乃广阔世界之一异客、一孤鸟。”

日俄战争的胜利,没有能够为日本带来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国际政治地位,也使日本政学各界产生了强烈的被西方世界歧视的感觉。

比如,1906年10月1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明文规定日裔儿童不得与白人在同一学校就读。

1913年,加州通过《外国人土地法》,限制日本移民在美国合法拥有和租赁土地。

1919年,巴黎和会否决了日本代表团提出的人种平等法案。

1924年,美国通过主要针对日本人的排日移民法案,全面禁止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亚洲人移民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秘鲁等国也先后爆发反日言论与排日运动。

这些法案,不但使得保守派在日本占据了上风,也使得许多原本对西方抱有好感的日本学者转为敌视西方。

比如,当时著名的亲美学者新渡户稻造,曾愤然表示:

“我心被深深刺痛,感受到无比屈辱,仿佛我民族从受尊敬之地位突然被推入世界贱民行列一般。……将来此情感隔阂不消,我绝不踏入美国半步。”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转向敌视与对抗西方,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樽井藤吉在《大东合邦论》中写道:

“彼白人欲殄灭我黄人之迹,有历历可证者,我黄人不胜,则为白人之饵食矣。而胜之之道,在养同种人一致团结之势力耳。”

德富苏峰也对“拯救黄种人”充满了使命感:

“吾相信,打破白阀,兴起黄种,救治东西方人种的民族的不平等,恢复其均衡,实乃吾日本帝国之使命,大和民族之天职。”

近卫笃磨则认为:

“东洋之前途,终不免为人种竞争之舞台。纵令施一时之外交政略,而生出如何之态度,亦一时之变态耳。最后之命运,存乎黄白两人种之竞争。此竞争之下,支那人、日本人皆已为白种人置于仇敌之地位矣。”

总而言之,日本明治维新本质上就是一种“应激反应”,日本在意识形态领域选择了排斥、对抗西方文明;而当时的国际交往中的种族主义又反过来强化了排斥与对抗。

最终,使得日本必然走上军国主义。

日本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领域的近代化则要到1945年战败之后,不管意识形态领域选择对抗西方文明有多少合理性与正义性,但是二战中日本的惨败以及被美国占领使得日本不能也无力继续维持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和排斥,只能选择拥抱西方文明。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对西方文明的排斥与对抗依然顽强的存在借着日本传统文化苟延残喘着,其表现就是许多欧美民众生平第一次感到被“种族歧视”都发生在日本。

种族歧视的方式有很多,“躲瘟神”也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方式。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现代语境中,军国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但从政治学的角度,它是一个中性词,指一个国家的军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这个国家奉行武力扩张的对外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军队凌驾于国家之上。

纵观各国历史,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时期,西方罗马帝国,皇帝本身就是率军出征的军事统帅,我们战国时的秦国,后来的汉朝,唐朝,也有很大的军国主义成分,即使今天,军队也依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军人的名义地位高于任何一个行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因此,日本蒸蒸日上与军国主义并不矛盾,正是因为日本国力的强盛,导致它更有资本去奉行军事扩张的对外政策,而一旦军人对外取得了胜利,必然会导致他们在国内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直至掌控政权,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民主传统的国家,它历史上的多位总统也是战争英雄。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一直没有那种所谓的欣欣向荣,日本农村一直是频临破产的状态(这个可以看看一部80年代的日本电视剧《阿信》,描写的比较到位),日本因为自身的条件太差,没资源,殖民地有限(当时只有高丽半岛和莱岛),想和西方列强竞争只能是杀鸡取卵的,对其国内底层的压榨非常严重,非要算开明的话,不那么野蛮的话应该是短暂的大正时期,就是所谓的“大正民主”时期,而那个短暂时代也是财阀议会短暂主导而已,背景是一战日本捡漏成为战胜国,并发了一小笔战争财,得到了地缘和经济上的红利,一战后到1929年日本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另外大正天皇本人一直有精神病,1926年就挂了,这一时期因为经济发展,议会财阀在与海军、陆军和皇室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元老派这一时期也主张限制陆军海军,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个定时炸弹并为后来的军部暴走埋下了伏笔,就是日美联军干涉沙俄内战,日本当时一度在西伯利亚打到了贝加尔湖附近,看看地图就知道深入多远,但最后这一军事行动没有任何地缘和经济上的补偿和回报。

多说两句对苏联的用兵,就是西伯利亚出兵,本来最开始陆军大臣说7000人就应该够了,但是陆军为了扩大自身影响,陆军后来开始不断向西伯利亚塞人,日本政府只能不断开口子,最后一共到达6万多人将近7万!一直打到贝加尔湖,都冻成孙子回来了,这是一笔是很大的开销,最后战死的,被打死、被冻死的的一共将近6000人,所以很多自媒体说日本兵是在二战后被苏联带到西伯利亚挖土豆,是日本人第一次到西伯利亚,纯粹是不看历史的瞎说,日本人早就到了,只是苏联实在太大太冷了,当时日本没有占领东北,所以补给各方面都非常困难,加之海军马鹿一看陆军占用的资源和军费过多,出兵西伯利亚用了整整一年的军费,海军也要,不然你就组阁失败,所以1918~1921年国家预算的一半花给了军部,又因为没有得到俄罗斯的地缘和经济赔偿,这一下一战的红利相当于打了折扣,也导致大正时代日本军人在日本国内地位下降。而这一切都为后来的918事变埋下了伏笔。29年经济危机爆发,军部也没钱了,财阀也没钱了,元老们也没办法了,陆军马鹿就想到了东北,关东军暴走918之后,田中内阁倒台,田中义一被天皇吓死,1932年515事变犬养毅被刺杀之后一直到到日本投降,日本就再也没有议会政党出身的财阀首相组阁了,1929年大危机和其后的日本金本位操作失败之后,财阀就只能更加依赖军阀的对外掠夺对内高压生存,那之后几乎全部是军人和元老贵族出身的首相组阁,日本一直是封建国家到现在,对,日本到现在也不是你们认为的资本主义,日本现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一定要明白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性质的根本是社会组织和运行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这个是后话。

借这个问题,也梳理一下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政治和军事问题,分几次说吧,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日本这种战国以来到德川幕府到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到现在的历史,为什么日本的社会运行规则其实依然是封建的,为什么现代议会很好的容纳的日本封建式的玩法。

第一,明治维新时代前后的日本,尊皇攘夷运动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大政奉还更没什么好说的,那个时期的日本很混乱,德川幕府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相继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的原本社会和经济结构遭遇巨大冲击,又因为日本本身的封建性以及德川幕府几百年的统治积弊,德川幕府自己对付不了列强,开港之后税源流失,走私猖獗,黄金外流,只能默许也不得不让地方外样大名自己发展对抗列强,那本就自治性很高的强藩做大对抗江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尤其是萨摩土佐长洲这些本就远离江户的外样大名,萨这期间的京都天皇你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藩而已,但是拥有政治和道义上的BUFF

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和日本历史上的藩阀战争没什么本质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萨摩藩独自和英国交战(鹿儿岛海战)之后,事实上打消了攘夷的想法,转而与英国合作,长州藩倒是一直挺“攘夷”的,也为后来陆军底层搞事情不让裕仁天皇发投降诏书都有很深的渊源,英国出于战略考虑还是贸易考虑不得而已,但的确从萨英战争之后开始扶持萨摩,这点很多人没注意到,萨摩也开始走海军路线,长洲和萨摩开始也是不同调的,长洲坚持攘夷,萨摩后来坚持开放国门,萨摩长洲成为强藩也是因为一直做做对外贸易(走私),总之这么说吧,这期间一系列战争之后,1869年,戊辰战争结束,德川幕府时代结束,1871年废藩置县,明治维新时代正式开始。而且千万不要认为日本的这些内战和我们内战一样,这些内战更像日本战国时期的内战,今天打仗,明天就一起上洛了.....利益纠葛复杂,举个简单例子,德川被推翻不假,后来德川家依然富贵,还一度差点成了首相,混的风生水起,而萨摩藩主在后来的废藩置县里却被架空,萨摩的实际掌控人大久保利通反而成了维新元老,天皇重臣,这就是所谓封建性。

后各个藩主和地方大名后来逐渐从土地封建贵族在废藩置县之后逐渐演变为了议员、财阀(三菱)、要么就成了新贵族,萨摩岛津家后来一直和各大财阀和皇室联姻,长州藩在现代日本已经不怎么出现了,长州藩废藩置县后成了山口县,但是我说说山口县出过什么人就好理解什么叫世家什么叫封建什么叫世袭了,山口县出过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桂太郎、田中义一、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这些是干到首相的,实际现代日本往上回推出身山口县的政商两届人员多了去了,所以长州藩出身的陆军确实在战败后被清算,但背后的长州藩势力没有真正被清算,依然掌握着日本政治。长州藩的吉田松阴的“一君万民”论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做完,他的理想100多年了也没有实现,日本社会的底层文化逻辑依然是封建和世袭,低层改变命运的几次努力都很失败,最高潮是226,除了这些就没有像样的底层革命了,所以我一直认为民治维新到现在,日本中高层内的确有变化,有变动,有些大名的家臣武士变成天皇的元老重臣比如长州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比如萨摩藩大久保利通、山本权兵卫等等,但和底层那些没有“姓”的人是不一样的,低阶武士在废藩置县和废刀令后又沦为了明治维新牺牲品。所以吉田松阴的理想并未实现,吉田松阴的扁平社会理想还远的很,但吉田松阴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所谓的政军分离

图侵删

第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来发展出的政军分离原则

为了避免德川幕府那种统管政府和军队,避免出现一个霸主,政权和军权分开向天皇负责,当然也是因为强藩的互相妥协,外有列强,明治维新元老就搞出了政军分离,元老和天皇从中进行斡旋协调的制度,主要通过枢密院元老会议来进行内部协调,总之就是维系各个强藩之间的关系,不允许出现一个新的将军来统领政军两届。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只有16岁的明治天皇被推到前台,为什么是天皇被推到前台,是一种妥协,是强藩共主关系,明治维新前期日本连中央军队都没有,你敢信?政军分离是明治之后的最底层的政治正确,也就是军部统帅权是独立的,政治和军部是分离的,陆军海军还是分离的,军部不对政府和议会负责,只对天皇负责,而天皇实际没那么大权力,所以事实上陆军,海军就是分开的,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都拥有帷幄上奏的特权,他们不必对首相负责,首相也基本管不了他们,后来就只能让陆军出身的上等兵东条兼任首相和陆军总长了,那是后话。

日俄战争胜利后,海军膨胀,东乡平八郎出身萨摩,压了陆军一头,海军军费上涨,陆军被打击,才有后来的西伯利亚出兵,1914年闹出了海军的西门子事件,陆军海军正式撕破脸,互骂马鹿,实际也是长州藩和萨摩藩的矛盾,陆军深挖西门子事件,不但让海军出身的山本内阁倒台,也停止了海军的新驱逐舰扩张计划,海军军费转而被压缩,海军为了反击陆军,此时大正天皇下大命(我们叫圣旨),清浦奎吾组阁,海军不认同,认为要被继续打压海军,死活不派人出任海军大臣,清浦奎吾是议会出身,还是山县有朋的四大金刚之一,而山县有朋此时是陆军之父,长洲藩的首领,海军当然认为陆军要继续打击自己,也从此就都变成对方眼里的八格牙路了。

大正天皇挂26年挂了,他儿子昭核天皇上台,裕仁刚上台的时候一直认为他爹大正被元老军部议会当成精神病耍的团团转,他自己心有不甘,他想在元老、陆军、海军、议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增大自己的权力,他的确是利用经济下行期间的各方争夺资源的矛盾,陆海军的矛盾,扩大了权力,而且918事变爆发,关东军暴走,也给了昭和天皇一个更好的机会,直接把首相田中义一给吓死了。

至于怎么把田中吓死的,未完待续...............

待续来了,请继续见下面的回答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矛盾,你想啊,越是欣欣向荣的经济,在日本这样的蕞尔小国,就越容易撞到资源边界、市场边界与生产边界,所谓的殖民冲动就越难以遏制,战争冲动就不可能避免。你看东北的日本拓殖团、华北的一黑一白、遥远南方印尼的橡胶与石油。

于是,保护殖民冲动的关东军、七七事变、珍珠港,都是硬着头皮“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把戏,军国主义都算轻的,严重起来会玉碎,呵呵,一亿玉碎,那当初为了啥?喂饱一亿人的初心在一顿顿的骚操作里给搞叉了。

初中代数一定要学好啊!


user avatar   hou-ping-cheng-cheng-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直都是军国主义啊,题主!

明治是欣欣向荣的军国主义,当然,欣欣向荣是给华族和财阀的,不会是给在满洲啃雪的大头兵和在南洋卖淫的妇女的。

昭和是穷途末路的军国主义,当然,穷途末路是给在硫磺岛喝硫磺水的大头兵,而不是给天皇和财阀的。


user avatar   Kamitika-Kao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Sr缪斯Hideyoshi

我寻思,明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的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扩张,跟缺乏“人文精神”有什么关系?

①推动力不是精神的、文化动力,而是生产关系,社会存在

②推动力不是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的),而是“先进”的(相对于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种“先进”导致的野蛮;特别是一战,所谓的“文明国家”们集体制造了空前的人间屠场。具体到日本,就是后发资本主义极力压迫国内劳动者,导致缺乏购买力、国内市场萎缩,因而寻求国外市场、进而挑战旧有的秩序。

封建时代的帝国也有自己的恶;而现代工业本该用于改造世界、回馈劳动者,却被少数人掌握只为资本牟利,于是产生了放大百万倍的灾难。


user avatar   frank-75-2-60peop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错,值得详细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简单分析一下日本的阶级社会。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一个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但是「天下共主」的权力不大。整体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是封建割据的状态。

而我们看看日本近代统一的力量是什么。首先是资产阶级萌芽,和我国江浙的商人类似,在城市集中。

在城市集中的早期资产阶级与日本的就统治者关系密切,所以日本可以进行明治维新这样的依托君主进行的改革。这些早期资产阶级所组成的日本精英阶层,有这些优势

  1. 与天皇关系密切、有了依托旧国家机器维护秩序的能力
  2. 取得的下层武士、官僚的广泛支持。例子:伊藤博文是武士家干活的

然后这些早期资产阶级、下层武士组成的利益集团,看见了幕府对于外国侵略的无能。那当然就转向自己的另外一个合作者--天皇。所以就有倒幕运动了。倒幕运动本身实际上是下层封建地主(如底层武士)和早期资产阶级合作,推翻幕府的一个过程。但是资产阶级力量太小,底层武士还有原来的封建思想,就王政复古,来依托天皇、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个德意志统一类似,德意志统一是资产阶级与容克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德国也走向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以上我们分析可为什么日本的资产阶级选择了天皇作为日本国家的象征,我们继续。

说了资产阶级,说下层武士。下层武士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本身反对幕府对于权力的垄断,所以他们参加的倒幕运动。而他们为什么支持明治维新呢?

  1.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威胁了他们的统治
  2. 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而且他们选择也与资产阶级合作,就只能接受转型,不然也要被消灭。
  3. 英美对于日本的威胁让他们为了发展只能选择自救。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的共同自救运动,而且存在他们的互相妥协。虽然使日本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是下层封建统治者(特指武士)和早期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自救运动。

这样要什么缺点呢?首先,明治维新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就秩序。导致日本说建构的近代国家认同,实际上不是完整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个国家认同就是学习自普鲁士,利用尊敬天皇的「新传统主义」建构的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教认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因为明治维新不是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天皇需要新式的日本军队,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协调自身、旧的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日本帝国军队的建立脱胎于维新派,有吸收了大量封建势力(如许多武士进入军队)是天皇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为什么日本会走向军国主义:因为日本帝国的国家认同以天皇为中心,而天皇的权威有依靠军队来维护。而这一点,在明治时代已经确立。

然而日本国内不是有资产阶级吗?是有。但是这些资产阶级的统治就来自与天皇,而且这些资产阶级以其说是资产阶级,不如说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这些人为了找统治合法性,当然需要民族主义的背书。但是这些人又不够现代,所以建构出的民族主义就以天皇为中心了。而且这些人还没有反对天皇的资本,所以就导致了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高度重合,这导致日本人支持军国主义。

这告诉我们,封建统治者的自救终究还是会自爆。真正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是彻底的革命。

这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user avatar   cheng-le-q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主是学了历史课后觉得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一片欣欣向荣吗?

其实这么说大致也不算错,但和很多后发国家一样,当时的日本高速发展的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会福利体系,并且经济被各种企业高度垄断,这使得日本当时其实是一个贫富差距严重的社会,只是这些问题被高速发展暂时掩盖了,同时由于沙俄和清朝这两个过去日本视为相对强国的存在都被日本打败了(这两场战争当时甚至连明治天皇都反对),两场战争胜利极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使得日本开始积极谋求同欧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进入军队也因此成为很多底层人民谋求阶级跃迁的手段。

同时日本是一个本土缺乏资源的国家,到现在它也是一个加工—再出口的国家,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相较之下中国就是一个疆域广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即使封闭国家,经济也可以较为正常地运行),而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多少殖民地可以获取资源并进行倾销。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大多采取提高关税抑制进口的策略,使得国际贸易极速萎缩。极度依赖国际贸易的日本经济因此受到了严重打击一蹶不振,之前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各种社会问题迅速爆发,上层希望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底层军人则谋求通过战争上位,因此对外侵略的情绪高涨。

虽然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英法美俄等国本身内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有着大量殖民地可以攫取原料、进行产品倾销,并且先发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发展期过去较久,因此过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也相对缓和。

相对之下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基础基本相对薄弱(除了德国),又没有殖民地以支持低价的原料获取和产品倾销,而社会矛盾又相对严重,因此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更为严重。

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哪些呢?

咳咳,德国、日本、意大利……

其中日本作为当时唯一的亚洲强权让日本人觉得自己的确是优势人种(所以说太阳下真没有新鲜事啊,过去发生的事,现在也一样在发生着),于是在各种原因的推动下,经济衰落的日本在1931年开始了对中国的正式侵略,并在军人谋求上位的背景下逐渐狂热,成为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user avatar   wang-er-36-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会有这种错觉,可能和日本官方有意倡导的,所谓司马辽太郎式的“明治光明,昭和黑暗”的史观有关系。

“明治光明,昭和黑暗”是司马辽太郎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体现出的史观(有趣的是,司马辽太郎本人并不认同这一总结)。在描写近代史时,为了摆脱太平洋战争留给日本人的阴影进而重新构建民族精神,他极力洗白明治,衬托出昭和时期之黑暗。他的作品隔几年就要有一两部翻拍成大河剧在 NHK 放送……如果你接触过这些作品,或者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作品,产生“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怎么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这种想法非常正常。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官方意识形态下的史观是怎么解释的呢?这个锅基本甩给了所谓“暴民”:日俄战争后因为赔偿问题火烧日比谷公园的日本民众; 二二六事变中刺杀了所谓”冷静的大脑“的年轻军官;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以下克上“,”尊皇讨奸“……官方所陈述的史观,虽然不会明说,但明显倾向于指责”那届群众不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治维新的基础本身就构建在萨长结盟上。萨摩藩是海军摇篮,长州藩是陆军摇篮,一个构筑在军阀结盟之上的政权,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本身就很正常。讲个笑话,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无法达成共识的一点就在“征韩”这件事上。但无法达成共识的不是征与不征的问题,而是前者提倡急征,后者提倡缓征。后来西乡一派因此下野之后,遂发动了西南战争。

加上当时森有礼一干人制定的教育方针,就是把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往死里给普通人洗脑。看看对岸的皇民吧,到现在都没缓过来,还在纪念啥八田与一呢,更别说那时候的日本年轻人了。当然了,日本官方意识形态可不敢这么解释问题,毕竟大政奉还,明治维新所缔造的这个政权还活着呢……实际上日本国内反对的声音也不小,要知道,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深受日本影响的。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呀。

殖民满洲朝鲜台湾,打赢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换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吃不到肉但也能捞口汤喝。虽然日本人过得也不好,但总比剩下的东亚几国强吧?军国主义?那就假装没看见吧。再说了,军国主义在那个时代也并不算一个贬义词。

当年军国主义带来的很多好处,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等,也福泽今天的日本。汤川秀树、野口英世这些知名科学家的成就,归根结底其实也和当年的军国主义有着密切联系。cons and pros,事物总有两面性。


user avatar   gnrs2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挖个坑。

一般我们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就明显是个致力于扩充军备的军国主义国家了。

所以关于明治时期的日本是怎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我推荐某个匿名知乎用户让我读的书(ps:很感谢,感觉收益很多):

井上清的《日本军国主义》(一二三四册)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我尝试一下通过这几本书的内容回答下,


大前提有以下几个:

1.明治时期民主运动失败,日本是一个大地主和富商官僚等各式资产阶级专政的天皇制专制国家。

2.明治初期建立了一支资产阶级军队,此前的日本军队是封建军队,连统一的军队都没有,军国主义无从谈起,至少找原因不能往以前去找。

(什么武士阶级传统,甚至往尚武文化上靠的这些说法明显有误,因为日本军队镇压武士起家嘛,另外其实军国主义这玩意其实恰好是最纯正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去连统一的军队都没有,自然是没法军国主义的)

3.明治时期日本军队在镇压内乱和侵略周边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直接向天皇负责的军队,以及后来的“军部”。

4.日本走上军国主义要早于它走上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不等于法西斯主义。


结论: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有两个原因:

1.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或多或少都走向军国主义了,日本并不是独一家,为了瓜分殖民地,它也需要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争。

2.日本本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的不彻底,天皇制度等日本政府专制代表从一开始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化的罪魁祸首。

(总结的不一定正确,我对日本历史了解仅限于这个作者的书,所以如果写的有问题,还请指出来,另外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上面写的书,我认为上述书籍逻辑清晰,看起来也不复杂,可以在中马库看。)




     

相关话题

  为何网络上的左派支持者多是低学历、低收入者?而高收入、高学历者多支持右派? 
  香港警方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请求驻军的帮助? 
  如何看待美国衰落甚至崩溃之后的国际秩序?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协会?有什么意义? 
  有人在为地球统一做努力吗? 
  为什么吉田松阴作为“尊王攘夷”的先驱却上了佩里的船? 
  如何评价10月2日川普入院治疗? 
  为什么日韩喜欢搞日漫 kpop等赚钱的文化输出,而中国喜欢搞孔院这种亏本倒贴的文化输出? 
  英国脱欧还有挽回余地吗 ? 
  你为什么反对温铁军?请说出你的理由? 

前一个讨论
民族主义出现后,多民族国家先后分崩离析,但为何中国没有因此分裂呢?
下一个讨论
苏联真的是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解体的吗?





© 2025-0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