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啊啦~我只不过跑去答了两道美食,一道游戏这就叫“不.务.正.业”了吗?其实对我来说回答写作才叫“不务正业”啊各位,我最擅长的可是愉快玩耍啊!(喂!!!)所以游戏(单机),动漫(主动画),美食,生活来点邀请吧,成天看写作我的毛都越来越稀疏了啊→_→掉光了你们给我买假发咩?
嘛,说正经的。塑造人物先要想好要塑造哪种人物。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人物分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种。(虽然一直有争议,但是大家都在愉快的使用这个概念呢XD)
这么说是不是很装B?是不是很抽象?是不是显得我好像读过点书?(泥垢!!!!!)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下啥叫圆形人物,啥叫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水浒传》里的林冲,《葫芦娃》里的六娃(泥垢!!!!!!啊,抱歉没有六娃。),知乎里的羊驼。(→_→问我为啥没有三国演义的一会解释)
这些角色都是你分析起来可以不拉拉写一个长篇,但是一两个词很难概括他(她)(它)(泥垢!!!)到底是什么性格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呢?这样的人物又该怎么塑造呢?
1.【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圆形人物?】
答:其实仔细想想人物都是圆形的,只不过有的人某一样个性完全强过其他的,掩盖住了次要个性而已。举例来说,小明是一个叛逆的孩子。而其实“叛逆”只是他其中一个属性而已,他性格的最强侧面而已。小明叛逆却喜欢小动物,对其他小朋友也很好,只是极端厌恶大人。当我们想表现一个【除了】特别突出的那个特性以外,别的特性的时候,就需要塑造一个圆形人物。这种人物往往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事件不同人物时候,会碰撞展示出不同的性格。
2.【那么圆形人物又该如何塑造呢?】
答:就如我说的,你想体现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侧面,就要让他经历不同的事件,面对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里行动。每一个不一样的场景,你描写的性格重点都不同,这样无数场景过去后,读者对这个人的影响就是一个立体球状。再次请出我们的小明童鞋。
【场景一】
“你们大人又懂什么?说什么”你是孩子,你不懂!“是,我不懂!!!!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会懂?”小明说完,把书包摔向父亲,踹开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场景二】
“明...哥哥,你明天还来么?我想你明天还来陪我玩.....只有你肯陪我玩。”
“我明天...”有考试。小明刚想这样说,瞥见那孩子有些发红的眼眶,又把话咽了回去,深吸了一口气道:“当然还来了!”
╮(╯_╰)╭.....so...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扁形“人”物】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各种_(:з」∠)_......真的是各种,三国演义里大部分角色用的都是这种手法。“忠义无双”的关公,“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孟德,“仁义百姓为先”的刘备,“智计无双”的诸葛孔明,“才华横溢却心胸狭窄”的周公瑾(→_→公瑾一定是得罪了“作者”全家),还有我最最喜欢的男神赵云(泥垢!!!)....
这些角色都是你一提到他们马上脑子里就浮现出来几个词,或者几句经典的话_(:з」∠)_....这就是扁形人物,用人物身上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代替人物自身,作为一个XX(精神,特征)的象征出现在文中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呢?我们如何塑造这样的人物呢?
1.【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扁型人物?】
答:我觉得是当你想要写一个比较宏大的场景(多为玄幻,历史,史诗,军事类作品)里面涉及人物过多的时候,为了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个角色的特点好让剧情尽快推进,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强调他的某一种特性,其实这类人物在很多小说中(包括圆形人物在的小说中)多用在配角身上,以求描写详略得当....如果是用在了主角身上,那么这个“特征”多半是符合或者完全反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
2.【我们如何塑造扁形人物?】
答:和圆型人物正相反,扁形人物的每次出场其实都是强化你【最初】所提出的那个特征。比如关公的每次登场,基本都是强调他的勇武忠义傲气,而且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化。每一次强调都会给读者留下印象,所以叠加的印象就会给该角色打上一个XX的烙印。
好了人物类型介绍完了,现在说说如何把脑中单薄的形象化为小说的虚构人物。
题主很好的在描述中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总觉得现实中的原型无法胜任小说角色(不够特殊),够特殊的角色呢?自己又和他们不熟悉不太了解。这可怎么办呢?
1.首先原型不用是什么大人物,大人物才能创作出大人物,这是个误区。(除非你要写历史或者大人物传记,那当我没说,自己查资料吧)创作原型,先从你自己开始。因为一个好的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你对原型人物的了解。而你最了解的,莫过于你自己。
你可以比较一下,你和所谓的大人物之间的差距,小说人物奋斗是要有过程的,不是所有大人物一上来都是大人物的,最开始就是你自己,然后渐渐的变成你口中的那些大人物。怎么变呢?你就想,如果是我,给自己十年让自己成为乔布斯,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然后写就行了。
放心,不光你不知道大人物怎么想的,读者也不知道_(:з」∠)_....除了从回忆录的鸡汤里找到鸡骨头的残渣,谁也不能拍着胸脯说,XXX当初根本不是那么想的,这么写(想)不对。
其他的资料可以自己去看书,看影视作品,去了解大人们的心路历程(鸡汤历程)。只要写的符合读者预期不要把大人物弄成小家子气的“有吃有喝就够了”的那种胸无大志的人,其他的,貌似都没什么大问题。
2.其次,人物在脑中只有碎片没有成型的原型,是因为平常你除了自己不观察其他人,也不敢在美学基础上大胆虚构。我记得我当初学画画的时候,被老师呵斥过,说我画的向日葵没有灵魂,因为只是画了表面,完全不顾光线形态还有美感。干巴巴的一束花,把最不美的形态弄成永恒。
这也是很多写作初学者的通病。又不了解,又懒得了解,还不敢放开了想象,不敢往艺术了往牛B了润色,出来的东西就是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干巴巴的没有灵魂的人物。当然没人愿意看了。
3.最后,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必备的几项要素就是:
(1)大部分见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人或者憧憬成为这样的人(别管是真见过还是听人吹牛B提过还是在什么小说电影里见过,见过就算);
(2)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人(描写人类身上的共性,或者深埋在深处的劣根性或者优良品质)
(3)大部分人觉得这种人就该是这样的人(同(1))
(4)有人觉得好像这种人不该做这种事,但是你给了个大部分人能接受的理由(比如经典的我的孩子被其他妃子(差点)弄死所以我不得不称王称霸→_→)
(5)大部分人觉得好像这人该做这事,但是没做,可你给了个能接受的理由(比如神仙和妖精是不能在一起的,神仙应该捉妖精,但是这个妖精全世界都爱啊,所以他俩...╮(╯_╰)╭)
(6)还有经典的“牛逼可以但是一定得惨”定律,不惨不是正常人!
(7)还有经典的“男二女二再完美一定也喜欢虐自己的主角”定律,不虐不是正常人!
(8)还有经典的“等我回来了,我们就..”定律,能回来不是正常人!
(9)还有经典的“算了,只是个孩子,留他一命...”定律,活着的孩子不报仇不是正常人!
(10)还有经典的“这么深的悬崖,掉下去的人一定有死无生了...”定律,嗯,一定活着,不然不是正常人!
评论里好像有知友误会我很喜欢,很推崇这些“陈词滥调”,这真是无比心塞,这都是用烂的套路不是很明显么…
我只是想告诉题主即便很多人物没有那么“真”,人们看得也一样开心。“真实”的不一定形象,形象的不一定真实。我们当然力求都占,不能都占时候发挥想像让人物性格鲜明好记起来就好…
祝好。
【我是还有别的问题先戳后面链接再邀请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