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 第1页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顶级的永远不要认为过誉。

这一点上我亲美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看过《射雕英雄传》吗?如果看过,大概会好奇这样一个问题:郭靖的武功是什么时候超过杨康的?为什么能超越杨康?

说起来,由于「18年比武之约」,郭靖和杨康在早年的学武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郭靖是有「江南七怪」的悉心教导,但杨康的师傅丘处机比起江南七怪是只强不弱。杨康虽然不算特别勤奋,但却是出了名的天资聪颖,郭靖虽然不是真的愚笨,但「江南七怪」教了那么久,武艺依然没有大成。在穆念慈比武招亲的时候,杨康的武功也明显要高于郭靖,更何况,他还藏着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没用呢。

但是,在洪七公教会郭靖「降龙十八掌」后,杨康打郭靖就明显有点力不从心了。

不可否认的是,郭靖的天赋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学习降龙十八掌后,这种「厚积」被激发了,步入了一流高手的行列。但我们也要看到,真正让郭靖「厚积」的人,不是洪七公,也不是江南七怪,而是另有其人。

他就是全真派的马钰。马钰教给郭靖的,看起来只不过是睡觉、打坐的方法,不是什么具体的武功,其实却是大名鼎鼎的「全真派心法」,是一种「内功」。在学习了这种内功之后,无论是江南七怪,还是洪七公,在教郭靖武功的时候,似乎都变得轻松许多。

而国内的应试教育,所缺乏的最重要的点,便是这种「内功」。看起来,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广又杂,就像江南七怪一样,水平不算太高,但都愿意把自己的毕身绝学都传授给了你。如果你聪颖如杨康,也可以吸纳各个门派初级武功的精华,拥有不错水平的武功。

但这种学法,日后若想要步入顶尖,却是相当困难的。就像杨康,即使后来有梅超风和欧阳锋这样厉害的师傅,武功还是被郭靖远远甩开了。

而海外名校的教育,在思路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概括地讲,它会教你「内功」。

就拿我所更为熟知的理工科来说,过去我也曾对海外名校的教科书和课程表示过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比如大学数学和物理,虽然国内的教科书水平参差不齐,但我们学校老师推荐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些经典教材似乎就写得很不错,通过教科书,我能很快地掌握课程要点,学好这门课。相反,老师推荐的一些来自国外名校的教材,却让我感到非常不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教材实在是太厚了,好像什么内容都有,又很难判断哪些是重要的;

● 二是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似乎都是很简单的,看它们似乎又是浪费时间。

但硬着头皮看完几本教材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我逐渐意识到,国外教材的「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加「体系化」地讲清楚一门学科;而「简单」内容多,则是因为在国外(尤其是美国),高中教育的难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大学中,会承担很多对应国内高中就会学习的内容。

不光是教材,课程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听 AndrewNg 的 Machine Learning 课程,会发现里面包含了很多非常简单的数学知识,似乎对于专业基础水平不错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密度」并不是很高,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入门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海外名校的教材和课程,真的是很用心在做的。比起中国名校的老师,那些海外顶尖名校的教授们,在课程的「通俗性」和「体系性」上都下了更多的「硬功夫」。这种硬功夫,如同武功中的「内功」一般,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能更健康地串联你所学的各种武艺,让你在今后能更自然地吸纳各派武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种「内功」,在人文社科上同样显著。只是在早期,你的体验不会太好。

在经历过高中的一系列「应试教育」后,我们对学科的理解往往是「略懂一二」但「体系不清」的,国内的大学老师呢,很多也受过类似的教育,所以非常懂得该如何针对这类学生「授课」,让学生听起来比较「舒服」,更容易「考高分」。

但舒服不意味着合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在中学「重知识,轻体系」的「揠苗助长」后,大学其实应当承担更多「让思维体系重构」的「纠正」职能。而在这点上,针对性较强的国内课程往往并不能(或不屑)做到它,而海外名校的课程,由于愿意重体系、并且照顾各种水平的学生,却更有动力实现它。

而作为一个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太多人文社科思维体系的理工科学生,我反而觉得自己对美国名校教授的「通识类课程」有极高的接受度。

比如,我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个叫《哈佛通识课:影响人类的100本书》的专辑,就觉得那些哈佛的教授,在讲授课程中有非常多的独到之处。

举个例子,我曾痴迷于电视剧《半泽直树》,它让我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我看到了喜马上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David Howell的一个标题为「武士道」的通识课。于是饶有兴趣地听了一下。结果发现,Howell 教授从解读《武士道:日本之魂》这本不到 120 页的小书入手,站在历史视角全面阐述了「武士道」诞生的来龙去脉,分析了「武士道」的核心特征、社会定位和对外影响(甚至还顺带提到了「切腹」的具体实施方法),在我看来,是一个简洁却又不失完整性和趣味性的高水平解读。

之所以像这种类似于「武士道」的人文社科通识课能让我听起来如此地舒服,和哈佛教授们在专辑架构上的设计不无关系,而这是国内很多课程明显缺失的地方。

而从对「通识课」的认真制作中,我们也能见微知著,看出海外名校的教育,确实有国内教育所缺乏的独到之处——它就像一个有着深厚内功的武林高手,能「四两拨千斤」,教给你更本质的内容,为你日后的武艺大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user avatar   feifei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是授课水平的差异,这一点如果没有在国内和国外都念过书的经历不会有很深的体会。

即便在Top4的中国大学,能以专业精神进行授课准备的的老师也只是少数。有相当比例的高校老师是本校学科近亲繁殖出来的混子,尤其是许多女讲师(这里没有任何性别歧视的意思),把大学当婚介所+养老院,之所以选择毕业留校purely只是因为学校安逸好混,轻松有闲,方便自己找老公生孩子,本身对科研和教学是没有任何创见和热爱的。

日常教学很多就是照着ppt念台词。之所以只念ppt是因为没有应对任何意外提问的储备,不能也不敢组织师生讨论。而实时进行,和授课平行开展的激烈讨论是古典式大学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普遍性的水货泛滥导致了很多人对大学翘课毫无负罪感(至少从2000年代初开始的风气),因为单位时间的效率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看书。

除了老师水平这个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中美在本科教育上有一些根本性的理念差异。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以及“怎样才算一个完成度高的人”。

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分歧直接导致在美国的大学本科阶段是没有法律和医学的。你想读法律,先读完四年本科再去考LSAT进法学院从零开始;你想学医,先读完四年本科再去考MCAT进医学院从零开始。这至少说明他们并不认为一个没有完成本科通识教育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连出厂设置都没有调教好半成品硬件,是没可能托付性命的。

我们现在这种大学的专业主义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很容易在18岁填志愿的时候,懵懵懂懂就把自己一辈子做什么给定下来了。毕业10年20年回头看,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在那个当时看似寻常的夏天下午居然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分叉。大学读什麽专业好像签下卖身契一样,彻底改变了自己后半生做什么,去哪里。但一个人在 18-22 岁这个年纪所做出的选择,真的应该被赋予这么大意义么?教育是一个野人“格式化”成为文明人的过程,从考虑到兼容性,可扩展性,和未来升级的可能的角度看,美国人的那套博雅而非专业主义的理念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对“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美国大学明显要更为精英主义甚至稍显迂腐,有点类似中国古典时代对士大夫的要求:因为你被考察过是精英,所以才有被培养的必要,又因为你是精英,当下做什么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反正你先进来,我们用一个士大夫共同体的小圈子像玩养成游戏一样慢慢修炼你升级你,增加你的各种属性,以便将来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太离谱 —— 也即给你的人生兜好最低下限,这就是博雅(通识)教育的内涵。

过去有能力贯彻博雅教育思想的学校一般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学院,大部分集中在美国东部和东北部,这些学校通常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小镇,一两千人的规模,有历史、有名望、有校友、有人脉,不愁生源,不愁资金,博雅教育作为学校的传统不断传承。这种精英主义就是靠不是短时间的经济报酬率为目的来体现,它提倡的个体的逻辑、思考、及创意能力这些没法短时间内被量化的软实力。这些看似抽象的能力,却往往是社会、文化、甚至科技进步的最大原因。

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思路大致来说是苏联和美国的杂交,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精英主义的部分(毕竟近代大学是美国人从零开始帮着建立的),但是毛子的集体主义思路已经深深刻在骨子里。在集体主义下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产品,就像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一出厂就直接开赴前线的T34一样,实用性价值(工具属性)是第一位的,反正都是消耗品,不需要太多独立的个体精神内涵。

当然在美国也有工具化思维的声音,但总的来说教育界顶住了企业界的压力,把古典传统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博雅(通识)教育是成年之后可能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big Picture”的机会。而在大部分时间里,个人是被培养成工具的。个体的螺丝钉化是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悲哀,而博雅(通识)教育是自古以来教育阶段仅有的反工具化手段。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罗马人管教育要叫“liberal education”—— “自由民教育”。我的理解是,人一旦智力在某个分界线以上,就意味着对你来说更高层次的意识自觉比某个职业技能要重要的多。因为精神的自我觉醒意味着对内对外都进行更深的探究的可能,这种边界扩展的重要性碾压单个技艺对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越是顶尖大学越是喜欢探讨无用之术,层次越低的学校看着越像职业技术学院。

事实上,所谓的“无用之术”也没有那么无用。达拉斯小牛队老板在一个 Bloomberg 专访中,被问到对于未来就业市场的想法时,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预测,他认为在十年后,互联网行业就业市场对 Liberal Arts主修的需求量会高于计算机专业本身,逻辑是AI的发展会替代掉许多当下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而当很多事情都被自动化时,拥有宏观、独立、自由思考能力的人,或者在艺术领域有才华的人,反而能创造出不同的岗位。

就像乔布斯曾回忆说,苹果外观和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于Reed College的博雅教育,尤其是书法和美学方面的薰陶。抓住消费者痛点,需要一个人在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方面跨界的能力,科技的前沿应用需要的对伦理学有基本的了解;深刻的理解一个行业甚至需要政治和历史学的广泛阅读。

有人统计过整个硅谷的大佬们大概只有不到40% 拥有计算机背景,其余全散落在不同领域。成功跟他们的专业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性,真正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热情。大学终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阶段,真正的学习绝不会因为你毕业就停止。


user avatar   quan-zi-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我从本科到后来读博都是纯数学专业。纯数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叫“实变函数“。在国内上那门课听的云里雾里,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最后靠着刷题和老师画的重点,期末也能拿个高分;但实变函数的结构和意义,我完全没有理解。

来美后第一年,也要上一些基础课,其中就有实变函数。老头全程脱稿,所有定理和证明信手拈来。我也是通过这次学习,才彻底理清了实变函数和其上游以及下游之间的关联,从此之后对整个分析大类都有融汇贯通之感。(在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生涯里,老头也助我良多,是我真正的恩师之一。老人家现在已经去世了,祝他在天堂安好,r.i.p)

当然我个人的例子不具有普适性。但如果你只问我本人,那我的回答就是:“丝毫没有夸大“


user avatar   chang-dao-ge-ren-th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本科是在人大法学院,硕士是康奈尔法学院LL.M.。非常惭愧,康奈尔不能和哈佛等强校并肩,自己水平所限,也只是个LL.M.。但我比较喜欢学术,也认真对比过中美的法学教育,所以想交流探讨下这个问题。

就我个人经历来看,社会科学(以法学为例),如果想感受学术的魅力,真的应该来美国名校深造。当然,以国内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的硕士教育进行对比,可能有点不公平。而且我国法学又更亲德日,学习美国法可能有些百无一用。但是,有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认为美国法学院走在了前面。以下是我粗浅的观察:

1.师资。

部分国内法学教授距离现实,总是比较地远。很多论文字里行间就透露出,我不想分析现实,我只是对法律做教义学分析。这种路径当然也有价值,但难免造成规制没有分寸、过急过严,结论可操作性不强,疏忽了某些当事方的重要利益,使得皇皇巨著流为废纸。对于民法刑法而言,做思维体操的作用更大。而对经济法而言,如果缺乏对现实的分析工具,那么论文就不会有价值。史际春教授就曾评价说,学术作者的观念要再更新颖一些,不能总是希望为中央提立法建议,压服地方,不管地方利益;事实上地方会有他自己的对策,写文章时要考虑到。再就是分析法条的能力足够了,但分析现实,讲好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我当时便对史教授由衷敬佩。因为这正是我在法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想某些老师的字里行间,也会透露出这些问题,而我们正是学着这些论文成长起来的。仅仅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而没有分析现象的能力,恐怕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美国法学院的部分师资则能弥补这一缺陷。仍然举经济法的例子。我的证券法教授“白头”先生是美籍日裔,体型圆润,身手敏捷。曾经于10米开外准确向学生投食好时巧克力(偏题了)。他是哥伦比亚JD毕业,在真·宇宙大所Sullivan and Cromwell工作了六年,之后曾任野村证券、所罗门兄弟公司和花旗集团的董事总经理。40多岁又投身学术,现在是讲席教授。在白头教授讲课时,他会尽力告诉你美国证券法法条之间的勾连关系(真心草蛇灰线、浮脉千里,谢 @王丰 指正),还会告诉你这么规定是为了围堵华尔街制造的哪种漏洞。因为他就曾经担任证券公司的法务总监,所以讲课时能站在不同角度向你透露“行规”,使教学更生动了。对于资产证券化模型、柠檬市场理论、掉期交易、有效市场理论,白头教授也是信手拈来。只有当和华尔街商业世界结合起来时,我才感到繁冗的法条变得生动起来。

反垄断法教授“干草”老爷子也是我敬仰的学者。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第一份工作是耶鲁经济系副教授,发过好几篇AER,后来在福特时代任司法部首席经济学家,最后来到康奈尔任法学和经济学教授。由于是经济学家出身,所以老爷子打通了经济学和法学的壁垒,每堂课先讲经济模型,再讲规制手段。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是爽。老爷子让我相信了,反垄断法学离不开经济学基础;同时,如果修炼到一定阶段,法学的真理都可以用简单、凝练的语言复述出来。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

2.课堂

美国法学教授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技巧,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比国内课堂还要原始。现在国内法学教授都会做PPT了,有些教授的PPT做得还是相当不错、引人入胜。在康奈尔法学院课堂上,教授们一般都不用PPT,而是最原始的板书。唯一一位做了很“漂亮的”PPT的教授,是从牛津来的。

美国法学院一年级课程和upper class(自选学术课程)的讲授方式就是满堂灌+cold call。Cold call是一种很神奇的提问。它可以按顺序,也可以随机;在大多数教授那里,答不好cold call,会直接削减期末分数。但是你又不能随意展开,你必须先读过案例,然后答出教授想要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在判决意见或案件摘要里写明了。Cold call是一种伪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表面上是师生互动,探寻真理,实际上就像一位答主所说,是教授和被提问者共同演一出戏,引出之后教授要讲的话题。

我就被干草老爷子Cold call两次,好歹是用蹩脚的口语应付下来了。在中国课堂上,如果被cue到,答不出来也可以扯着法感情说一通。但是Cold call有标准答案,不答对,你会感觉全班70多双眼睛死盯着你。教授在两三分钟内也不会轻易放过你,而是会不停启(zhui)发(wen)。我答完之后,发现心跳都快了两倍。白头教授更绝,一堂课一个多小时,只逮着一个人问,这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很崩溃。但是正因为此,美国法学课堂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课前读了案例,做好了准备,这时候的教学效果真的倍增。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某些同学的提问非常深刻,教授也做了很深刻的解答,使我们享受了正外部性。(也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是工作多年的律师。)

美国法学课堂的节奏特别快。因为美国学期短+春秋假,真正的课时只有12周,比国内少了近一个月。再加上同学们大多数是JD,所以教授会直接把核心内容端出来。比如干草老爷子,一节课(55分钟)要讲三到四个案例,这些案例需要你前一晚读透,压力可想而知。(当然,Quimbee大法好)

不过和国内法学课堂一样,教授们的段子是少不了的。干草老爷子年高德劭,颇知旧日掌故。一天跟我们说,1989年10月11日,川普本来是要从纽约飞大西洋城,结果老爷子去见川普,谈合规问题,川普就先让其他人坐直升飞机先去了。结果,这架飞机半路坠毁了,无人生还。老爷子课上讲了这个段子,课后还把报纸截图放进了课程平台,标题:"It's all my fault."(按:川普后来说是自己福至心灵,才选择不坐飞机的。)

3.课后

做社科学术,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后和导师交流想法。一般来说,美国导师更尊重学生的想法,愿意提供很多实际的思路,而不仅限于让你去读读某个题材的著作。当然,我想国内很多大学的研究生也能享受这种待遇。

白头教授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虽然他很忙,但是每周二周三下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学生来问问题。如果有事,教授必须在课程平台公告自己的其他答疑时间做为代替。干草老爷子则需要预约,但是回邮件很快,而且从不失约。老爷子已经78岁了,用起电子设备来比我还6,邮件几乎都秒回。而在国内,可能教授们会有各种社会活动。你需要提前预约,失约的概率也不是没有,而且有事也不会告诉你,只留给你紧闭的大门。微信、短信也都是很难联系上的,打电话则更是唐突。最终也就写写邮件,等待教授有空时再简单回复。这种等待的感觉,其实就会打消某些同学提问交流的信心。

在交流中,教授们的思维都很清晰敏捷。其实社科学术不怕有偏见,就怕没观点。吞吞吐吐,折中主义,是最令人生厌的。干草老爷子在讲轴辐协议案例中,如何区分横向限制与纵向限制时,就明确指出:第一,看经销商决策能否仅凭纵向指示确定下来。如果横向上的商家需要互相观望、互相监督之后才能订立纵向协议,那么它一定是横向限制(inferring horizontal agreements)。第二,看经销商能否自由退出与制造商的约定。如果可以,那么说明限制都是纵向的;如果不能,那么说明限制存在横向的可能性。这种明确的测试标准我在判决书中都没有读到过,真心受益匪浅。

总之,和美国法学教授的课后交流,信息量比较大,确实有了“开小灶”的感觉。这也激励我在课下阅读更多文献,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

4.实务、后勤与环境

美国法学院的学费很贵,托马斯大法官在就职大法官的前一年才还清读法学院时欠的贷款。(当然,他43岁就当了大法官。)不过法学院财大气粗,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帮助。

第一,实务。我们的研讨会(seminar)都由“久经考验”的律师或法官讲授,这些人的要价自然不会低。最后要写一篇论文,可以训练基本的英文学术能力。我们还有辩论技巧(oral skills),商业法律数据库检索等课程,对实际工作还是很有帮助。这些课在国内比较少见,也可能因为我们的实务还在摸索阶段,真正懂行的人不会夫子自道。再加上国内的信息披露还不够规范,所以北大法宝、威科先行很难做到Lexis或Westlaw的程度,启信宝、天眼查也很难做到Bloomberg,Capital IQ或Mergent Online的水平。还需要继续进步呀。

第二,后勤。服务真的无微不至,并且时刻微笑,当然效率有时候可能不太高。每个行政人员都态度友好,和国内某些行政老师鼻子朝天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图书馆员都必须是JD(学校不太靠前),除了整理书籍,还必须教论文引用规范(bluebook)和数据库检索课程,必要的时候还得上阵修扫描仪。真正的文武全才。法学院的装潢十分豪华,给人以强烈的仪式感。这些都是学费堆出来的。

第三,环境。其实有点跑题了,不过为了宣传,还是附上。康村的环境是可以吹一波的,“翠柏扶风染藤黄,碧岑无尽点墨章”。学院有门禁,但是校园没有。土地宽阔,人烟稀少,随手一拍,都不必担心人群入境。冬天的雪扑簌簌地从枝头落下,仿佛在你的耳边细语。雪地上没有一丝脚印,河谷的冰柱使你仿佛置身北海道。

最终我想说,美国名校的社科教学水平(以康村法学为例),目前还处于世界的前列。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每个人的光阴有限。如果能够有条件赴美深造,去体验这种敏捷的对谈、智慧的洗礼,我相信这对学术研究水平是很大的助力。即便在思维上与之有异,能学到一些范式也是很好的了。


user avatar   wowo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一个线性代数,听完MIT Gilbert Strang老爷子的课,你就会发现,在国内学生在第1层,老师在第2层,这位老爷子在第1万层,然后你听完他老爷子的课就能从第1层跃升至100层。

听这个课的时候,第1次感受到什么叫做醍醐灌顶,真切感受到学会某样东西而激动的想鼓掌的心情。

而同样的课,对于众多国内学生来说却是苦不堪言学的云里雾里的大梦魇 。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没一个是985。能不水吗?中国学生圈子里的质量(包括留学生)不是靠自己和学校的数据撑出来的,而是靠给别的学校泼粪宣传出来的。把别人泼臭了我就是香的。“就是水啊就是水”每天重复一万遍。


user avatar   Watcher1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题主的观点相反,从我在中国和美国上课的经历看来,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教学水平的差距,可能是各个方面中最大的,甚至比科研水平的差距更大.

以数学专业举例,对相同年级的人而言,美国学校的课程难度可能要低不少,但是对于相同内容的课程,即使不是最顶尖的学校,教学观点和水平大部分时候也远高于北大的教学水平.更不必说很多课程在国内很多学校根本找不到有老师能以不是纯粹念书/抄黑板的方式完成.在北大就读的时候,对老师好不好,我个人的标准是这样的:能把书念清楚,稍微有点结构的,就算是合格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能做到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就是不错的教师.有自己的结构和理解,上课风趣,内容详实,那就是优秀的教师了.但是平心而论,数院的课有至少三分之一是达不到合格的标准的.

造成这样的差距的原因是两方面的,第一是教师水平的限制,尽管近年来差距在大幅度缩小,但是很多老师的眼界有限,研究水平一般;第二是很多数院的老师继承了数学系的stereotype,交流能力差,也不在如何讲好课上下功夫(我没有暗示frj,据听过他上课的人说,他课讲得还蛮有趣的).

虽然美国每个学校都有很差的教师,但是就教育水平而言,北大可能连美国的三流高校都比不过.


user avatar   yuan-jing-zhi-neng-c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只是地域黑、还有学历歧视。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上网买个球拍,还能牵扯出来这种糟心的事?有规定必须双一流学校才能买吗?还是说我们河南人不能买?

听完老板的回应,我这个河南人火更大了:

客服他们20多岁做这个工作不容易,因为别人投诉,情绪不好才说出这话的。

明显是这个客服素质不行,就别在这装委屈

好多人还会说断章取义,那我先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学生买了球拍,对赠送的礼物不满意,过来询问,之沟通中客服就开始魔幻操作。


言论1:“河南省就是贫民窟”

地域歧视,这句话没得解释,但是常年经受地域黑的我已经习惯了,我还真是感恩,谢谢你让大家知道我们河南人很穷;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人就只知道种地,每年调出 400 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可偏偏发展最不好、最不受重视、最不怎么见起色的就是农业。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搞不动教育,全省仅有一个211的高校,好几个从河南大学独立出去的院系都已经是211高校了,河南省委屈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河南每年高考都是数一数二的内卷大省;

2,不懂得搞经济,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就留不住人才,人口外流严重,自己没有人才就缺少经济头脑,就更难以发展经济。

所以河南确实穷,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专门讽刺我们,只会让大家觉着你这个人没素质。

除了这些,恐怕作为名校毕业的你,早就忘记了初中历史书上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言论2、“是985还是211”“属于水货大学,是吧”“浪费时间的大学”

没错,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学校,确实比河南理工大学好,但是买东西没有必要歧视一本的学生?并且人家现在已经考上郑州大学的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任何大学教育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大学,你没学好,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四川大学马克思毕业的,真是验证:不管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过多少理论思想,永远启蒙不了屁股歪的人。


话说:阿迈威运动专营店的客服,为什么我都给你主动发信息一个多小时了,你还不回复我??


user avatar   du-jiao-shou-30-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相关话题

  「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这种问题是否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你最喜欢的语文课文是哪一篇? 
  专硕是不是没有学硕好? 
  英语好的人是怎样背单词的? 
  如何看待文章《人民日报辣评:孩子,没出过国并不丢人》? 
  刚上大学的学生怎么样规划出国留学? 
  自己申请留学难吗,怎么申请? 
  如何看待 13 岁女孩被父母带去荒岛求生,两天后崩溃向渔民求救,父母称她太叛逆?这种教育方式对吗? 
  大家有没有被父母气到不行的时候? 
  在科学研究里有没有需要对一个奇怪的数列求和的例子? 

前一个讨论
小男孩主动给女同桌剥虾火爆网络,你还见过哪些孩子的暖心贴心行为,怎样才能教出这样乖巧懂事的孩子?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陈德旺教授发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