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陈德旺教授发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施一公前几天说的,欢迎双非的同学来申请西湖大学的博士,一个道理

没人当苦力干活了,教授们急了,西湖大学博士就是两难,1毕业难 2就业难

现在国内绝大部分教授博导,精通的是喝酒拉关系,都是几十年没进实验室了,别说具体做实验,就是本领域的知识都忘了差不多了,不光工科的是这样,理科的也一样,前阵子有人指责国内一个数学院士,都是学生干活出论文,他自己连本专业的知识都不懂了

国内教授博导现在的收入和极度舒服的日子,都是靠极度压榨一批批苦力干活赚来的,国内学术界早就实现了极度压榨,和血汗工厂一模一样,教授博导就是血汗工厂老板,研究生就是流水线血汗工人

(所以,研究生教育每次改革,都是进一步扩大教授的权利,进一步扩大招生的数量)

但是反过来,要是它们招不来一批又一批的苦力来干活,这帮教授博导的收入和舒服日子也就彻底结束了

所以,它们能不急?它们急的上窜下跳,能“双非也可以来申请“的话都说出来了

但是博士的出路如何呢

三个字,没出路

现在国内,211大学都基本只要海归博士,去海外读博士,干了多年苦力,还要干博士后,才能来申请助理教授,参与5年/5年或者7年的特聘竞争,干了7年后,只有不到5%的可能能留下来

而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一个岗位,招十几个特聘助理教授,专门是来干活出论文的,等别人苦苦干了5年,7年,一个也不要,然后重新再招十几个特聘,这个岗位成了会下论文的鸡

读国内博士呢,国内博士基本进不了211,更别提985了,国内博士的出路依次为

1 考公务员 2 街道办事业单位 3 中小学老师 5 公司打工 6 二本三本大学低工资混日子 7 送外卖

(美团最新的数据,外卖团队已经有数千学历登记为博士的)

其实,现在一线二线城市的街道办和中小学里,哈佛 耶鲁 斯坦福 牛津 剑桥的博士真不少

现在的问题出来了,被苦苦压榨了那么多年,最后是没出路

那么,人家现在就能去当公务员,为什么要去继续给人干好多年苦力,最后等待一个完全不靠谱的结果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些年,我基本上不鼓励年轻人科研。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

中国的科研,发展到今天,虽然竞争激烈,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能比较好的反应综合科研价值、综合科研能力的手段,还非常有限。因此进一步的公正与公平,就更难了。同时中国科研的发展速度的不确定性,热度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是有自己特性的。

简而言之,花同样的力气,在科研领域,1、站稳脚跟难;2、同等性价比收入难;3、不易衡量成果;4、升迁不确定性高。

科研界能不能成功?当然能,那就是不以科研的态度,以事功的态度去科研。你去看当前中国科研界的在退休年龄前的那些领头人物,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科学家、知识分子、思想家,那种对国家、世界、人类、宇宙等深入的思考,那种气质,他们绝大部分是没有的。他们smart,sharp,and sly。他们更像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而不是洞悉宇宙奥秘的思想家(我除外,但我不是领头的)。

高校一直在呼吁去行政化,或者说,高校离官场的距离其实也不远。

既然都是考验做官能力,为什么不做公务员呢?好歹,公务员只要踏踏实实,个人生活是能兜底的。公务员不需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说话,不会忙中出错,被学生举报。公务员按照文件精神,好好做事就是了。公务员的大部分努力是很容易兑现成成果的,科研领域大部分努力很容易白努力。

现在有能力的年轻人,好好去做官,希望能为我的儿女以后做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

希望,还是有的。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问题来了,学术新星适用新办法还是老办法?是飞升疾走还是终身教授?是青椒还是铁帽子王?是严格要求还是“图片误用”,“写作不规范”?

我觉得官僚系统的素质提升比学术圈多几个论文佃农对国家有用的多,应该鼓励高素质青年考公。


user avatar   ci-hu-pan-xiao-q-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的,硕士期间Nature一作,去名校申请博士几乎是板上钉钉,然后呢?

博士期间能保证稳定产出吗?

去了名校团队作为一个外来者能保证资源一定向自己倾斜?

等熬了五六年终于熬出头了,按照理工科现在的状况大概率要走两年博后的路子,如果博士和博后期间没有再产出一篇Nature这样的文章怎么办?

去一所211大学应聘,那边回复说你博士和博后期间没有太抢眼的履历,但看在你有一篇Nature一作的份上愿意给你个机会。

两年时间,1项青年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4篇2区以上+2篇sci+4篇EI,留校当讲师进行下一轮的非升即走考核,期间内完成不了就自己走吧。

对了,别嫌我们要求高,毕竟2021年我们的要求就是:

十年时间就给你涨了2篇2区以上,知足吧。



万一没有完成指标离开了,知乎上肯定有出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硕士期间Nature一作学术新星10年后未完成211高校讲师考核离校?”

陈德旺教授看到这件事,默默拿出了他的另一篇文章,告诉别人十年前他就说了,非升即走很合理,这一切都归结于这位同学的不努力。



我觉得现在科研界问题很多,唯文章论和内卷都是,但更重要的是前一批成功的大佬科研者和无背景的非二代们的博士生、青椒、博后所作的科研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或者说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研究的也是同一个领域,但二者已经不在一个世界了。


可能你作为理工科青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带着仅有的几个团队辛辛苦苦好几年要做出点成绩。

黎明前夕某次开会,学科带头人介绍本校近期研究内容,其他院校大佬来找你聊了一会,根据你之前发的文章猜到了你准备突破的新方向。

回去一衡量,大家开会协商一下,都觉得这个点子不错。

然后你就得知某位院士拉起了三五个博导+七八个硕导+一众博后博士生硕士生的团队,在雄厚资金和人力的扶持下迅速起步,大半年就完成了你前三年的工作。

接着弯道超车成果提前出来了,得了,一切结束。

本来你有可能成为圆弧上一个点的突破者,现在最多时捡边角料。



再比如人文社科专业,核心期刊不分区,sci不对口,许多专业ssci基本指望不上,年轻人做科研就靠着南核北核一锤定音。

当有些学校教授都不能保证每年1篇本专业的非拓展版南核时,某位少年读博期间一年8篇。

按照很多高校的算法,8篇本专业南核按照16篇算,一般博士毕业资格也就1-3篇不等。

接着这位学术新星第二年又发了5篇,第三年继续产出,刚毕业就被专业排名前三的高校特聘副教授。

你翻看他的文章觉得其实也就那样,疑惑这文章是怎么发的?

再一问同学,得嘞,人家老爷子可是圈内大佬,门生故旧圈内满地。

当你30岁博士毕业,立下志愿发三五篇南核拿省部级项目早日评上副教授的时候,人家老爹早就铺好了路。

他22本科毕业,23英国硕士毕业,26博士毕业特聘副教授,30岁已经准备当教授了。

等他五十多,他的孩子二十出头本科毕业的时候,再走一遍出口转内销,到时候他的叔叔伯伯同门朋友再推一把。

又是个学术新星。



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愿意加入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愿意躺平去一个普通二三本高校做好教学,跟学生打成一片然后出去副业挣钱。

真的是这些学生不努力?是他们傻?还是他们没有责任与担当?

不努力的人或者傻子是不会考上博士并且顺利毕业的,一个没有责任与担当的人是不可能想着如何做好教学的。

只不过他们发现很多时候努力改变不了什么,继续走下去风险太大了,与其抱怨不如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

郝治伟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陈德旺不这么想。

很难说一定谁对谁错,只是两者已经不在一个世界,看问题的答案也自然不同。


user avatar   msrd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惜,我觉得宿州人民更需要他努力工作。宿州是我国老煤炭工业城市,至今保留有相当于全国产能0.5%的原煤生产能力。

实际上做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宿州当地最大的煤矿企业(厅级),主要领导同志的年收入还比不上大厂程序员。

宿州近年来通过合作与引进吸引了一部分企业到此落地,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中小规模制造业为主。

当地政府计划利用本地的数亿吨煤炭优势,继续发展煤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云计算等产业。

所以一个经过正规学术训练的人,在学术前途不明确的情况下,回家乡,未必是坏事。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和教授都是体制饭碗。如果能当教授谁会想去做公务员?何况还是基层公务员。

所以当事人就是自我评估卷学术这条路对他风险高回报低才去当公务员的。通俗点,他觉得自己发不了第二篇nature。

拿他和曹原比属实是开玩笑,他确实是1%没错,但是曹原那是0.1%以内好不好。谁会以为比曹原早发一篇nature就叫天赋不相上下?

能不能做学术,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明白,科研这条路,只有眼高手低,没有眼低手高的。你觉得自己行不一定真行,但是觉得自己不行一定没错。他自己是不是曹原的水平自己会不知道?

至于科研吧,1%这种程度的天赋对科学发展来说屁用没有。也就是如果爱好这行那么做下去也不错,就是个工作。如果不爱好,就真没必要搞什么使命感了。何况就算是曹原,对于科学来说,也不差这么一个人。

我觉得这个小朋友激流勇退反而显示出超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智慧,祝他一切顺利!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要是不认识发了CNS结果从四非省内招生一本师范院校跑路的朋友,还真信了呢。这位还不是没背景的人,他外公是师范隔壁大学的书记。


user avatar   guo-hao-tian-10-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郝治伟的科研天赋至少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前1%,实在出类拔萃”。

十年前Royal society统计,0.45%的博士,最终能拿到终身教职。

所以这位天赋异禀的同学,仍然是大概率拿不到终身职位的。


十年过去了,学术界变得更卷、更残酷、更供过于求,国内的体制还有很多搞不清楚的东西。这个比例恐怕还要更低。

更不要提,即使拿到终身职位,待遇也大概率不会有同级别的公务员高。


“我们国家不缺一个按部就班的公务员,而缺一个有科研天赋的青年英才。”

如果我们的社会为了发展,可以不讲个人的权利和福祉,每个人都是非人的螺丝钉,那这位同学的确应该是去学术界继续深造下去。

如果我们尊重每个人是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话,那这位同学愿意做什么事情,不偷不抢的,谁也管不着。

更何况人家做的还是对口专业的公务员岗位,搞搞产学研结合,产生的社会价值搞不好比在学校里接着炒菜高多了。


“我估计该名研究生看多了学术界内卷的报道,对科研的未来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

学术界不利于人生存,就应该改变学术界的体制,能留下更多人才。而不是劝人为学术献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Nature正刊一作?那可以考虑给讲师。但是今年院长的学生博后出站,名额紧张,你就有点难了。我们这里入职前要先签承诺协议,担保3年内至少拉100万课题经费,挂名本单位的一、二区SCI不少于8篇,否则自动调薪,拿掉人才帽子,只给基本工资。还要赔偿补贴。”

“六环的职工房快盖好了,先排着队,什么时候好了通知你。”

“什么?你说我啊?我是老教师了,和你们年轻人不一样。”

--------------------------------------------------------

讲个笑话,“马太效应”,最初是用来形容学术界的:

Merton, Robert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3810(159):56-63.

--------------------------------------------------------

评论区有人说我写的太夸张。请自行出门左转,参见211高校的招聘条件: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文说:

据考证,曹原在读博期间才开始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如此看来,郝治伟还走在曹原前面。如果能保持这个态势,前途不可限量。

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曹原的发表记录已经证明了他拥有持续不断发顶刊的能力,这个和郝同学没有可比性。在郝同学这篇nature的发表过程中,他的导师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导师让出一作也是高风亮节。之后郝同学如果读博,是否能够延续这一良好的势头,或许能,或许不能,变数依然是很大的。轻飘飘一句「保持这个态势」,只能说一个不负责任的期待。

硕士阶段发顶刊一作,博士一干又是五六年,可能还要做一到两届的博士后,这又是两三年过去了,然后才轮到找教职。

也就是,从这篇Nature发出来,到真的开始找教职,还有7-9年的时间。过了这么久,这篇文章对找教职的直接加成已经接近为零了。到时候找教职,这篇文章只是背景音,还是要看博士期间,和博士后期间工作的成果。

科研不是小学竞赛,小学的时候,成绩出的越早越好,越有「神童」感,越能得到夸奖和老师的注意。但是做科研的话,如果不能保证持续不断的高质量产出的话,那么好容易攒出来的「大结果」的时机「恰当」比「早」要更重要。

举个例子,科研单位对于作者的署名都很看重,署哪个学校就是哪个学校的科研成果。那么在跳槽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流水线上有好几篇不错的文章正在revise and resubmit的流程中,就是一个比较的优势,这就意味着跳槽的新东家可以白赚这几篇文章;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准备跳槽的前一年,有计划的压着自己的论文投稿进度,适当的拖一点编辑流程,通过这种方式,在找工作的窗口期最大化自己「可预期的未来产出」,可以找到更好的新东家,或者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的说,这篇文章对他学术生涯最大的作用,是去申请一个好的博士项目。但是申请上了好的博士项目,面临的还是非常优秀的同行的竞争,这条路是充满挑战和艰险的。

之前看到这个新闻,给我最大触动点是,郝同学在自己发了Nature的基础上,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头脑发热做出冲动的选择,而是坚持自己之前深思熟虑的决定,这恰恰才是他可贵的地方。不忘初心,审时度势,有古人之风,这种品质正是公务员所需要的。




     

相关话题

  体制内刚结婚,正在备孕,领导让我出去省级单位学习半年,离家很远,怎么拒绝? 
  如何评价Nature Communications? 
  如何看待上海浦东某防控办公务人员用单位电子屏幕玩《魔兽世界》这种行为? 
  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女生年纪大了还能考公务员吗? 
  2000块的事业编有人挤破头进去,请问进去的目的是什么? 
  写论文如何找参考文献? 
  如何看待父母眼里的三大稳定职业“教师、医生、公务员”并且成为找对象首选这一现象? 
  怎么看待那些曾经一起的基层同事当了领导后就摆起了官架子? 
  上海市街道办公务员,老家选调生都考上了,请问该怎么选? 

前一个讨论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
下一个讨论
美国社会是不是有很多见死不救的现象?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