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河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qiu-yan-jiu-s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人皆知黄河,却不知黄河之多彩。

它串联起广袤的空间。

上游的人们,见识过它的清澈。

中游的人们,见识过它的大气磅礴。

下游的人们,见识过它的摆荡。

它还串联起绵延的时间,上至370万年"沧海桑田",

下至5000年文明长河。

它更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出自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为何黄河如此多彩?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它是华夏时空中伟大的连接者,以滔滔不绝之力,突破阻隔、勾连万物,从而塑造滔滔不息之国家。


01 贯穿

6500万年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不仅造就了中国西高东低的整体地势,也使得陆地内部发生变形。再加上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中国北方大地发生断裂,一系列裂谷盆地次第生成。

直至370万年前,它们都已各自聚水成湖,相互独立、少有联通。

此时,黄河尚不见踪影。

但是,随着板块运动的持续,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进一步隆升,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愈发显著,有如神力将水盆的一角高高抬起。彼此独立的湖盆水系随即开始相互侵蚀、袭夺,一场河湖大串联在中国北方拉开了序幕。

至180万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兰州至河套段黄河河道最先贯通。

兰州盆地、中卫盆地、银川盆地、河套盆地等彼此连接成为一体。

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等峡谷镶嵌其中。

在中部,汾渭盆地北部河流一路沿黄土高原向北侵蚀,至120万年前便与河套盆地相连,今日划分陕西、山西两省的晋陕黄河由此现身。

与此同时,太行山东麓的河流也向西溯源侵蚀,至120万年前,其中一支率先切穿崤[xiáo]山,形成了现今的三门峡,沟通了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

汾渭盆地间广袤的古湖经三门峡一泻千里,滚滚东逝。

至此,一条贯穿中国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终东流入海的少年黄河诞生了。

之所以说此时的黄河尚是少年,是因为它的长度不过现在的3/5,再加上此时的黄河上游主要流经西北干旱区,水源并不算充沛。

想要成长为一条长度超群、水势汹涌的大河,黄河还必须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延伸。


02 成长

约120万年前,青海循化盆地与甘肃临夏盆地之间的积石山被切开,原本流经临夏盆地的黄河上游,经过积石峡伸入到青藏高原内部。

从此,黄河在青藏高原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先后切开松巴峡、阿什贡峡、龙羊峡、拉干峡、野狐峡、拉加峡等峡谷,

将贵德盆地、共和盆地、兴海-同德盆地、若尔盖盆地逐一串联。

请横屏观看

直至1万多年前,黄河切开多石峡,扎陵湖-鄂陵湖水系也被纳入麾下。

现代黄河水系格局才最终成形。

请横屏观看

经过120多万年的努力,黄河不仅将自身的长度延长了近2000km,

且最上游沿途接纳切木曲、黑河、白河、贾曲等诸多支流的补给,让积石峡以上流域的产水量达到全流域的4成左右。

请横屏观看

如果再加上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湟水、洮[táo]等河流的补充,至兰州站时,其径流量则占全河的61.7%。

由此,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成了黄河最主要的集水区,当真可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出自李白《将进酒》

请横屏观看

与此同时,黄河对大地的塑造之力也在变大。120万年间,晋陕黄河演化成晋陕大峡谷。

壶口瀑布从禹门口持续后退,留下了谷中谷状的“十里龙槽”。

更为重要的是,黄河的贯通及气候变化,使黄河干支流所串联的一系列古湖沼逐渐干涸。

若尔盖古湖下泄,变成了若尔盖沼泽。

汾渭盆地中的三门古湖基本消亡,残留部分演化成了今天的运城盐湖。

也形成了包括中卫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平原在内的众多沉积平原。

而接受上游泥沙洗礼的华北平原,则变得更加平坦。

于是,黄河就成了一条空间纽带,将中国大地上面积最为广阔的沉积平原一并串联。

而且它们大都位于气候温暖地带,占尽天时、地利,这无疑为身处农业时代的人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之花,即将在此绽放。


03 文明

黄河流域首先崛起的,是包括渭河平原、汾河平原、伊洛河平原及太行山、嵩山东麓在内的中游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且便于开垦,十分利于农业发展。生活在此的古人,培育了只需播种、不需特别照料就可以得到收获的[sù]、[shǔ],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大大提高了生存保障。

黄土覆盖的台地便于挖掘窑洞、地穴以为居所。

“安居乐业”之余,人们对艺术极富追求。

至仰韶文化中期(6000-5500年前),三门峡周围的庙底沟人制作的红黑双色彩陶色彩鲜明,抽象的几何纹饰回旋往复,极具节奏与韵律感,一经出现便广受欢迎。

西至青海、东至东海、南至长江流域、北至蒙辽地区,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彩陶的广泛传播,展现了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能力,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时期一次文化大融合。

但是人口持续增长使得生存压力大增。黄河中游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人口最为密集,为了争夺资源,人们大量建立防御性城池相互征伐。

另一部分人则向四周扩散,其中沿渭河向西的一支进入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与当地族群结合形成了马家窑文化。他们继承了庙底沟彩陶技艺的精髓,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出土的彩陶几乎通体施彩,线条流畅、纹饰繁缛,绚丽而又典雅,可谓“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沿晋陕黄河向北的一支,则影响到分布在阴山-大青山南麓河套地区的先民。

黄河下游地区,泰沂山脉周围的大汶口人生活同样优渥。他们敞开怀抱,接受西边的仰韶文化、北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并演化成著名的龙山文化。出土于济南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的黑陶高柄杯,薄如蛋壳技艺之精湛,超过“现代杯具”。

约45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又吸纳四周文化,发展出新的文化内涵。

人们观测天象了解四季变化,以便更好地助力农业生产。

甚至出现了接近于后期甲骨文的象形文字。

总体而言,在5300-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一些古文化已经先后迈入文明阶段。与此同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等也在不断壮大,且文明程度并不亚于黄河流域。

一时之间,中国大地上的古文明灿如“满天星斗”。

群星闪耀中,黄河流域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约4200-4000年前发生了一次全球性降温事件,当时的中国不仅气温下降且夏季风显著减弱,季风锋面雨带南移致使东北、西北地区干旱加剧,华北、江南地区降雨增多、洪水泛滥,形成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受此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老虎山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
山东的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或被干旱摧毁、或为洪涝所阻,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与之相反,关中-晋南-豫西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则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文明中心。

从此,中华古文明从“满天星斗”转变为“月明星稀”。

究其原因,黄河中游位于中国中部,不如西北、内蒙古等地干旱,也不如南方洪涝灾害严重。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山前台地、冲积扇广泛发育,在洪水来临时不至于完全被淹没,如同现实版的“诺亚方舟”,使文明的薪火得以保存,并可以通过疏通水系自救。

于是,传说中的大禹建立起强大的治水组织,不仅区域环境很快得以恢复,一个广域王权国家也在黄河中游地区建立起来了,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古人开始向更广阔的冲积平原进发,大平原提供了充沛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华夏文明开始变得更加强大。

更大规模的宫殿、

城市在山前平原上拔地而起,

请横屏观看

四方人才汇聚,“科技”“文化”不断交融创新。

青铜冶铸、

文字书写、

礼乐典仪等相继完善。

夏、商、周三代后,华夏文明逐步走向成熟,自公元前221年秦横扫六合、统一华夏以来,黄河流域的平原与山地迎来了全面开发。下游泛滥平原上,大量湖沼被疏干,新兴的农田、村庄铺满大地。

中游黄土高原上,塬塬、墚墚、峁峁都被开辟为农田。

上游中卫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在黄河之水的浇灌下良田广布,便成了大家口中的“塞外江南”。

甚至青藏高原上的河谷盆地,都成了古人们耕种的土地。

由此,黄河流域农业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经济持续繁盛。

居于渭河平原的西安,

请横屏观看

和伊洛河平原的洛阳,

则在从秦汉至隋唐的1000多年间的大多数时候,轮番成为国家的中心,并将这种繁华推向了顶点。


04 新生

这就是黄河,以滔滔之力塑滔滔之国。

它孕育华夏文明,并为华夏文明的壮大提供了广袤的空间。然而春秋以降,黄土高原持续的农业开发,使流域内天然植被覆盖度大幅度降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被切得千沟万壑、破碎不堪。

泥沙滚滚而下,咆哮千里,便有了李白笔下的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句出自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

当汛期来临又或是突发洪水之时,防守不力就很容易造成黄河决溢改道。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约26次,大改道5-6次。

而每每决溢改道,都有大量农田、村庄、城镇被淹没,成千上百万人流离失所,所谓赤地千里。黄河也就成为了亿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国之殇。

而今天的黄河,却早已不是洪水滔滔、泥沙满河床。

几十年来,黄河中上游建设起一系列水利工程,

人们筑坝拦沙、调洪冲沙,

还在黄土高原等地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水土流失现象大为改善。

黄河的输沙量开启了断崖式下降,回到了3000年前的自然状态。

并将“世界输沙量第一”的帽子,让给了恒河。甚至输沙量锐减,叠加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还造成了黄河三角洲的侵蚀。

上述治理调控,再加上现代堤坝建设,曾经泛滥成灾的黄河早已不再肆意漫流。

变得愈发温柔平静,

即便偶有洪水暴发,也未造成较大的损失,因而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但是当我们乘坐汽车,从黄河跨越而过;

当我们乘坐高铁列车,从黄河疾驰而过;

当我们乘坐飞机,从黄河飞越而过时,

我们无法不被它吸引。

这是一条何等伟大的河流,这是一条何等重要的河流,以滔滔之力,塑滔滔之国。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文创作团队

  • 撰文 | 风子
  • 图片 | 凰壑
  • 地图 | 陈景逸
  • 设计 | 王申雯
  • 审校 | 王长春 云舞空城
  • 封面摄影师 | 余明

专家审核

  • 兰州大学 安成邦教授
  • 兰州大学 胡振波副教授

    本文参考文献可滑动查看
  • [1]王绍武. 全新世气候变化[M]. 气象出版社, 2011.
  • [2]尤联元,杨景春主编. 中国地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07.
  • [3]邹逸麟,张修桂主编;王守春副主编.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10.
  • [4]刘昌明主编;周成虎,于静洁,李丽娟,张一驰副主编. 中国水文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04.
  • [5]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 黄河志 卷2 黄河流域综述[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7.01.
  • [6]苏秉琦著.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08.
  • [7]刘莉, 陈星灿.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J]. 读书, 2017(09):29.
  • [8]许宏著作. 先秦城邑考古[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7.08.
  • [9]许宏著. 何以中国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05.
  • [10]张新斌主编. 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02.
  • [11]韩建业著. 早期中国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5.
  • [12]王均平. 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D].兰州大学,2006.
  • [13]胡振波. 晋陕黄河晚新生代水系发育与河流阶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2.
  • [14]郭炼勇. 黄河豫西段形成演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
  • [15]李容全,邱维理,张亚立,张本昀. 对黄土高原的新认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431-436.[16]李吉均, 方小敏.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D辑, 1996, 26(4):316-316.
  • [17]刘志杰, 孙永军.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001):79-82.
  • [18]韩建恩, 邵兆刚, 朱大岗,等. 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特征及源区黄河的形成[J]. 中国地质, 2013, 40(005):1531-1541.
  • [19]董广辉, 刘峰文, 杨谊时,等. 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间扩张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杂志, 2016, 038(004):248-252.
  • [20]范毓周. 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4).
  • [21]谷飞,陈国梁. 社会考古视角下的偃师商城——以聚落形态和墓葬分析为中心[J]. 中原文22,2019(05):84-94.
  • [22]刘绪. 夏末商初都邑分析之一——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存比较[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09):6-25.
  • [23]曾婧. 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J]. 文博学刊,2019(02):32-45.
  • [24]夏正楷,张俊娜. 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与史前大洪水[A]. 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水与可持续文明”圆桌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2013:16.
  • [25]Hu Z B , Li M H , Dong Z J , et al. Fluvial entrenc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anmen Gorge, the Lower Yellow River[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9, 178(JUL.):129-138.
  • [26]Wu X, Wang H, Bi N, et al. Climate and human battle for dominance over the Yellow River's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Mid-Holocene to the Anthropocene[J]. Marine Geology, 2020: 106188.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相关话题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关于中国历史究竟是一部汉化的历史还是胡化的历史? 
  雄安被确认为婚俗改革实验区,通过 3 年实验遏制婚俗不正之风,或将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有没有那个神灵在不同文化中名字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或者有相同的能力属性? 
  「宅左」是怎样产生的? 
  为何京广线前身之一平汉铁路不走开封而走郑州? 
  俄罗斯人是否都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勇? 
  没有火柴的时候,古代普通人怎么点火烧饭? 
  喜欢二次元,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我错了吗? 
  为什么感觉上了大学静下心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前一个讨论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柯南结局,最能惹怒大多数观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文明6"巴比伦″DLC的新机制?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