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桓温究竟比慕容垂的军事能力差多少? 第1页

  

user avatar   tan-ji-do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桓温

1、桓温首先是有军事理论基础的,比如能识得八阵图。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晋书》

桓温带兵西征,到了永安鱼腹口,见到了诸葛亮搭的八阵图,结果"文武莫能识之",也就是随从征讨的文官武将没有一个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桓温就能一语道破。

当然,也可能是桓温机智过人,现编的。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2、征蜀作为桓温的处女战,其实是有运气的成分的。本来,李势在笮桥决战中是占了上风,桓温这边都准备撤退的。然而战场打鼓的鼓吏把撤退信号打成了前进。结果桓温军听了信号进攻,反而是李势军先崩溃,桓温由此大胜。李势逃跑后见胜利无望,这才举国投降东晋。

对于鼓吏不是首功这事,我不是很认可。

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雄遂驰袭司马勋,勋退次女娲堡。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3、桓温第一次北征,借了关中大乱的时机,目标直取关中。这次出征,桓温是开辟了东西两路战场,步兵、水军并进。是一次多兵种,多路线协同作战。

如果光看晋书桓温传,你会很疑惑,这都取得了大胜了,为什么晋军却扔下关中跑了。实际上,晋军此次北伐是失败了。那这里桓温有多少失误呢?

一是桓温操作不过来,比如水军基本没有作为,纯属挂机状态;

二是路线选择问题,桓温不知道是不是从三国志来的灵感,西路军非安排走子午谷。结果前秦六七千人就在子午谷把西路军队直接击败;

三是分兵太多,不能集中力量。桓温本部就四万人,又分兵攻上洛,又分兵攻潼关,又自带兵去灞上,与前秦鏖战于白鹿原。分兵一堆,各打各的,结果就是被人各个击破。

四是撤退无序,无组织。苻苌带兵追击东晋退军,沿路杀伤上万人。要不是晋将邓遐超常发挥,射伤苻苌,东晋损失会更大。

此战桓温四万人出发,折损了两万多人,唯一成果就是带回了三千多人口,可以说是惨败。

当时的前秦,四年前才入主关中,三年前才成立国家,两年前才统一了地方。此时的前秦,实力不比晋军强,晋军的失败,就败在军事指挥上。

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遂旋军,执降贼周成以归,迁降人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遣西阳太守滕畯出黄城,讨蛮贼文卢等,又遣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皆破之,传首京都。温还军之后,司、豫、青、兗复陷于贼。

4、桓温第二次北伐,对象是赵、晋两国叛将姚襄,本身实力就不行,被桓温轻松击败。然后顺便打了些周边贼寇。

但这里桓温对占领区的管理和防守能力极差,他人一走,北方地区就再次沦陷。桓温完全不具备祖逖那种经营稳固,徐图进取的欲望或者说能力。

太和四年,又上疏悉众北伐。平北将军郗愔以疾解职,又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兗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百官皆于南州祖道,都邑尽倾。军次湖陆,攻慕容?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距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自东燕出仓垣,经陈留,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温甚耻之,归罪于真,表废为庶人。真怨温诬己,据寿阳以自固,潜通苻坚、慕容

5、桓温第三次北伐,大有起事,还开凿人工河以通水道,进入黄河。最初战事还算顺利,五万人竟然能击退前燕军队八万人,把黄河以南、虎牢以东的大片土地收复。

当时桓温的心腹郗超给桓温提了几个方案,一是通过黄河直逼邺城;二是控制河道,等来年夏天,粮食充实之后再打。

但此时桓温急于求成,一面北进枋头与燕军对峙,一面又让袁真去东南攻打谯、梁,以打通石门水道来运送粮草。

燕军指挥官慕容垂此刻早已窥破了桓温的弱点,他一面与桓温对峙,拖住桓温而不打,一面派人去围堵袁真,使晋军水路不通,粮食不能运达。

桓温最终兵粮枯竭,只能焚毁物资撤退。此时慕容垂则像蛇一样咬住桓温,从容跟在桓温后头。最终,桓温退到襄邑时,进了慕容垂设好的埋伏圈,这时两路燕军汇合,并击桓温。桓温由此大败,直接战死三万人。其后前秦也乘机攻击桓温,桓温又死以万计。

桓温北伐带的五万人,等回去时已寥寥无几。

这里桓温就和第一次北伐一样,一样的急于求成,一样的分兵各打各的,一样的撤退无序,在退兵时遭受了大量损失。

………………………………………………………………

所以简单来说,桓温的军队,是有战斗力的,桓温亲自指挥作战,战果也是不俗的。

但桓温的致命弱点是几乎不懂协同作战,分派的军队彼此不能救,毫无配合。

同时桓温是只懂打胜战,不懂打败战。对于军事撤退,是没有章法的。导致每次撤退,都是损失最严重的时候。

…………………………………………………………………………

慕容垂本身是个很独特的存在。慕容垂最大的特点,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谋求破局。

1、保全军队有一手

从枋头之战就能看出,慕容垂属于劣势不慌,优势不浪的作战方式,让桓温根本出不了力。所以不管是对峙,还是追击,慕容垂没有给桓温任何可能反打的机会。

坚之败于淮南也,垂军独全,坚以千余骑奔垂。

淝水之战,苻坚完败,队伍全乱作一团,唯独慕容垂带的军队完好无损,还护卫着苻坚逃回。

2、擅长诱敌深入

晋龙骧将军刘牢之率众救苻丕,至鄴,垂逆战,败绩,遂撤鄴围,退屯新城。垂自新城北走,牢之追垂,连战皆败。又战于五桥泽,王师败绩,德及隆引兵要之于五丈桥,牢之驰马跳五丈涧,会苻丕救至而免。

东晋刘牢之北上邺城,慕容垂连续数战都败于刘牢之,一路向北跑。搞的刘牢之好像战神一样。

结果等刘牢之追到五桥泽时,完全就是个请君入瓮的狭长地形。这时晋军开始争抢燕军故意留下辎重,阵型大乱,慕容垂乘势反击,一举击破晋军。晋军败退路上,又遇到了慕容垂安排的伏击军队。晋军几乎全军覆没,猛将刘牢之被逼得马跳山涧。靠苻丕来救才存活下去。

不管是枋头之战,还是对抗刘牢之,慕容垂都是预先找好了一个绝佳的作战地点,然后步步诱导对手朝目的地赶去。最后通过追兵与伏兵联手,一举消灭对手。

永率精卒五万来距,阻河曲以自固,驰使请战。垂列阵于壶避之南,农、楷分为二翼,慕容国伏千兵于深涧,与永大战。垂引军伪退,永追奔数里,国发伏兵驰断其后,楷、农夹击之,永师大败,斩首八千余级,永奔还长子。慕容赞攻克晋阳。垂进围长子,永将贾韬潜为内应。垂进军入城,永奔北门,为前驱所获,于是数而戮之,并其所署公卿刁云等三十余人。

慕容垂攻长子(山西地名),又是故技重施,先埋伏一只伏兵,然后自己亲自诈败,然后引对手上钩,然后断后、合击。

这一套组合拳几乎是慕容垂的看家绝技。那为什么慕容垂能屡试不爽呢?

这至少能看出,慕容垂一是对于地理地形把握的很准,他知道在什么地方打伏击效果最好;二是慕容垂对于分兵协同作战十分卓越,能打车包饺子的效果;

三就是慕容垂的演技,是真的不错。

3、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垂从之,留德守中山,自率大众出参合,凿山开道,次于猎岭。遣宝与农出天门,征北慕容隆、征西慕容盛逾青山,袭魏陈留公泥于平城,陷之,收其众三万余人而还。

慕容垂让自己儿子慕容宝统领大军北伐北魏,本来是为了给儿子铺路,好让他捞点战绩顺利接班。结果慕容宝太菜,在参合大败,八万燕军,逃回的只剩十之一二。

按说燕国国力大损,应该再无力北伐。

结果慕容垂直接带人北上,还走的是耻辱大败的参合坡这条路,然后凿山开道,直接出奇兵攻克了平城,俘虏了三万人而回。真的是武力卓越。

而平城,即山西大同。历史上著名的易守难攻。北魏后来还将首都迁到了平城。而就是这么个地方,慕容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然,这次慕容垂是用自己当诱饵。他故意透露消息说自己走的参合坡,看见了满地燕军残骸给气的病死了。然后魏军又见燕军在参合嚎啕大哭,信以为真。

等魏军出来主动追击时,慕容垂则乾坤换位,绕开了魏军,一举攻克了平城。

………………………………………………………………………………

桓温的分兵调度能力,撤退能力,谋略能力、协同作战指挥能力都远远不如慕容垂。桓温领单军算一员良将,统大军则顾此失彼,指挥失灵。

慕容垂最对标的存在,则是《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三国演义诸葛亮是怎么打战的,慕容垂就是怎么打战的。一个少年时代以勇猛著称的猛男,结果长大后骗术层出不穷,也不知道成长经历了些什么。

没办法,慕容垂就是这个时代的战神,而下一个时代,则属于刘裕。


user avatar   dian-ji-lu-we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如果是具体到枋头一战,慕容垂的军事能力高于桓温,这倒也说的过去,毕竟慕容垂识破桓温的撤退部署,战役上完胜。

但如果放眼两者的一生,你说桓温比慕容垂军事能力差,那就值得商榷了。。。

桓温平川和三次北伐,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行动本身就很复杂,加上东晋其他政治力量的掣肘,桓温仅有枋头一败。且这一败的前提是把前燕慕容忠、慕容历还捶了一顿,军粮吃完了饿着肚子撤退。

慕容垂也很吊,但前燕时期,慕容垂大多是战役战术指挥(跟着慕容恪),虽然不被慕容俊(那个字不想找了)慕容韦待见,但不至于作战时添乱(战后你等着。。。)称帝后,北方已经大乱(慕容垂的功劳),没有强敌。

所以非说桓温军事比慕容垂差,有点难。


user avatar   dai-qi-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客观的说,桓温的枋头大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解决好粮食运输的问题,只能说他在这点上确实考虑不周到,这方面,桓温不如谢玄。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东晋时期,南方的自然灾害是很频繁的,从开国开始,晋元帝司马睿就多次下诏要求轻徭薄赋了,元帝时期的祖逖要不去能在豫州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和招募士兵的问题的话,东晋朝廷对祖逖的牵制就不光是派遣戴渊去监视那么简单了,而更可能是直接以减少军费开支的理由逼他退兵,桓温时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9年到公元356年)开始,江南的自然灾害也是很频繁,建康几次发大水,还爆发过瘟疫,交州地区也不太平,部分地区还有小规模的流民起义,所以当皇太后褚蒜子刚临朝称制不久,她就下诏要求减少军费开支了。永和三年,桓温攻打成汉的时候,以褚太后褚蒜子为首的东晋朝廷本身就是不支持的态度,如果桓温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粮运的问题,那么他的北伐事业也不至于如此不尽如人意。

太和四年即公元370年,桓温准备北伐前燕的时候,他的谋士郗超就提醒过他,当时的汴水已经很久没有人修缮了,不适合用来运送军粮,可是桓温不以为然,又打算立刻渡过黄河,攻打前燕首都邺城,郗超再次提醒他,这样很冒险,很可能进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同时郗超也提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他建议桓温先守住河道,疏通漕运,等到来年夏天再全副武装北上,直接攻打邺城,尽量不要拖到冬天,因为北方冬天的天气,东晋士兵不一定能接受,这个办法其实就和后来的谢玄北伐时候用的办法差不多。当时的谢玄是趁着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大乱时,先北上,攻下青州,兖州等地,并且在青州建立漕运,完美的解决了粮食补给的问题,所以刘牢之继续北上的时候,基本不会受到东晋朝廷的牵制。只不过谢玄对东晋朝廷的控制力远不如桓温,所以当谢安去世后,他还是很快受到来自司马道子的牵制,而司马道子反对谢玄北伐的理由也恰恰是为了减少军费开支。

要知道,桓温在从南方北上,到枋头的一路上,的确是打败过几次燕军的,燕帝慕容暐都打算放弃邺城,逃跑回到辽东去了,这种情况下,慕容垂才会主动请缨的,同时慕容氏还派人去联络前秦了。慕容垂之所以能以八千人打败桓温,也是因为桓温军队已经断粮,急切的要退兵的缘故。如果桓温听了郗超的建议,先解决漕运问题后再北上,就算打不下邺城,也会对前燕造成不小的威胁,而且收复的失地也能守的久一点,至少在桓温在世的时候,不至于再丢失已经收复的失地,就如同后来的谢玄一样,在谢玄在世的时候,洛阳,青州,兖州等地都在东晋版图中,只不过谢玄死后,东晋政权斗争越来越激烈,荆州,青州,兖州的军队都忙着和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对抗,所以这些地方又全丢了。

桓温不如谢玄考虑周全,谢玄不如桓温有对朝廷的控制力,再加上东晋内部本身权斗激烈,江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北伐途中的漕运问题不好解决,毕竟战线过长,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个别人能够改变的,需要考虑各种时代因素,单纯这样几句话比较谁牛谁菜真的挺没意思的。


user avatar   luo-z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人的风格不太一样,桓温是坦克,慕容垂是ADC。

桓温军事以外的能力极强。细看他的上升轨迹,步步为营,走得极为稳健。随着军事行动,实际控制范围不断扩大。三伐时除了豫州,吴郡,建康核心区域,其他州郡基本拿下。擅长布局,作势,未步入战场前就开始不断积累优势。庙算水平超一流,强过东晋清谈派不止一个档次。能打仗,能搞土改,有手腕,打击政敌毫不手软。

如果是桓温击败来犯的慕容垂大军,起码加九锡“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起步。绝不可能落到慕容垂那样的下场……

实际上,枋头之战后一年,桓温横扫江左,攻入寿春,击败前秦援军。桓温的军事实力和他的政治能力深度绑定;一个字:稳

慕容垂军事水平则是另一个风格:机变。慕容垂人生的中大量军事行动其实挺被动的。别人把仗打到险境,垂哥上来擦屁股。在这种资源和时间都有限的前提下,慕容垂依然保证每次都有惊喜。你很去评价哪个更厉害:是灭西燕时韩白一般的操作,还是枋头的绝地反击,亦或是复国中带着一帮“乌胡之众”围歼北府精兵。

桓温擅长做海陆大餐;如果没食材,他会自己想办法准备。慕容垂做饭不挑菜,街边小炒也能黯然销魂。

各有各的强


user avatar   hu-li-shan-pao-tai-de-ke-lu-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说几点吧,说到哪里算哪里,这里需要借助刘裕等人更容易做对比。

1.南方军队北伐必须依赖水道输送军需补给,桓温的战略规划能力是有的,后面刘裕北伐时也是充分参考了桓温的进军路线。

2.桓温打关中,小胜后屯兵不动坐失战机,诚如其他朋友的回答,桓温动机不纯,王猛捉虱谈天下时也点透了,与其说攻下关中长安的功名,不如说桓温心里更在意在东晋朝廷和各大士族中间的树立威信。也有朋友提到祖逖,是致力于恢复中原故土,而桓温北伐更多的顾虑在身后,心里小算盘太多,不能尽全力。

3.要注意的是桓温也是无必胜把握,当时面对的苻氏、慕容氏均为强敌,而后来刘裕一战灭国的条件是没有的,进一步引申出的问题,桓温也不具备千里之外战必胜攻必取的能力。

还有面对缺粮的问题,这一点上真比不上刘裕和慕容垂,最终导致师老兵疲时功亏一篑。对比慕容垂攻略邺城时,就可以发现桓温和人家差的是大将者最重要的品质,沉着冷静、勇气、决断、坚韧不拔。至少也没有出现后来檀道济的唱筹量沙,也没有司马懿庙算在先的计划或者动如雷霆的战术行为,细看历史会发现桓温总是打几场胜仗后不知道下面该怎么打了。

4.桓温北伐前燕,前燕前半场被爆锤,开始商议北上跑路,但前燕人才济济,与刘裕北伐时的南燕不同,平时受排挤的慕容垂认为不如让他领兵打一下晋军,万一不胜再跑路不迟。而晋军那面因为运粮困难,桓温居然做咯错误判断,如果当时听郗超的建议,局面接下来会好很多,偏偏桓温总是在关键时刻总是误判,这是致命的,很大程度上是自大,这点伴随他终生。关中时他以为苻氏氐族会投降,青州时他以为慕容鲜卑会跑路,晚年时带兵进京以为皇帝会禅位,摆下鸿门宴时以为士大夫都会摆服于他脚下。自大妄为者而已。

5.别的朋友回答了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没杀苻坚,这不是心怀旧恩、心存善念啥的,而是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慕容垂很清楚接下来要发生的,杀苻坚容易,问题慕容垂还没抢到地盘呢,问题的核心是先积攒实力然后抢地盘,不如顺水人情把苻坚送回去,名正言顺回到北方再搞事情不迟。事实证明了慕容垂判断准确。这是战略眼光和把握时局的能力,桓温没有,或许谢安这一点都比桓温强一些。


user avatar   zsudai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看来,特斯拉想石锤掉张女士太容易了好吗?

现在事情这么大了,都惊动到特粉的精神领袖马斯克了。

行车记录不是特斯拉后台都有吗?

不是只有特斯拉能读取(破解)吗?

直接倒出来事发前后10分钟的记录公布大众不就直接锤死了吗?

还轮的上张女士跳脚吗?

至于隐私啥的,涉及面这么广已经不存在隐私问题了,反正特斯拉也不尊重车主,就直接公布呗?

多少数据啊,拘留5天都整理不出来,都不如我们新招的实习生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不锤呢,人道主义吗?


还有人在那说,车主不给车就鉴定不了。

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那特斯拉给一份精选的数据是咋回事?

不用怕网友看不懂,我看不懂,我后面有千千万万网友会翻译成我能看懂的Excel。

你倒是公布啊。




  

相关话题

  李自成的闯军后期(整体水平,包括嫡系和从其他农民军吞并过来的)战斗力如何,与满八旗相比怎么样? 
  《孙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一个国家培养多年的空军飞行员休假时碰到劫匪应该冲上去制服劫匪,还是该保全自己? 
  请各位评价一下这艘船或是给些修改意见? 
  抗日战争中,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事件,日军是否能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 
  死在莱茵大营德军战俘真有75万之众? 
  “同时”干掉美国所有航空母舰的可能性以及收益如何? 
  锦州在辽沈战役中有多么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军事天才有谁? 
  Starlink星链卫星网在战时是否可能被陆基激光反卫星武器以低成本快速摧毁?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21轰炸机?
下一个讨论
四川省里存在感最低(最不出名)的城市是哪个?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