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评价:火!!有多火??商业方面和艺术方面都突破天际----包揽去年外百老汇&纽约戏剧类所有能拿的奖项(今年托尼奖16项提名,拿了11个奖,据说有些制作人都特意避开同季度上新剧了 - - );已经成就百老汇当今最贵票价;奥巴马全家来看过两次;多用途慈善筹款专场搞过三次;美国财务部之前打算把 Alexander Hamilton 的头像从10美元上面撤下来但是因为最近这个历史人物太火了于是这个决定暂缓了(真的);最近大半年百老汇相关报道十篇有五篇都能跟 Hamilton 扯上关系;对美国百老汇甚至音乐剧产业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此处省略主客观业内外中英文好评100条。。。
总之:这部剧的地位是可以载入史册级别的(业内评价最爱用的词是 “Revolutionary”, 双关) (2016.7.12更新加注:此文是2015年年底写的,大概2016年年初发在知乎上。后来这部剧持续升温,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音乐剧本身。。)
正题开始!长文多图!3篇汇总(其实是我之前在豆瓣写的..
- 剧情解构、创作背景 & 个人感想
- 词曲风格和人物形象分析
- 外媒报道翻译
- 文末附安利材料(深挖有惊喜 - -
* Lin-Manuel Miranda(以下下简称Lin)是 HAMILTON 这部音乐剧的词、曲、剧本改变和饰演Alexander Hamilton 的主角。
=============== 剧情解构、创作背景 & 个人感想 ==============
怀才而遇——关于 Lin-Manuel Miranda 和他的 Alexander Hamilton
以前我总是反复念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来纽约,否则就不会错过几年前 “Spring Awakening”, “The Producers”, “Billy Elliot” 这些轰动一时的好剧,至少还能看到 “A Chorus Line”, “Anything Goes” 和几部Sondheim 复排。我甚至强烈嫉妒比我早生十几二十年的观众——他们得以亲眼目睹经典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见证传奇人物鼎盛时期!假如时光倒流我我我。。数次祈求时光倒流未果之后,我只能对自己说,别抱怨过去了,神剧还是会来的,跟紧新剧消息别错过了就好。
后来我终于等到了 Hamilton. Hamilton, the American Musical.
一
Public Theatre 版海报
你要问我Hamilton到底好在哪,一句话真讲不清楚,因为它哪都好(。。。)最初想看Hamilton本来是为了看Jonathan Groff,3月7号抽到第一排票之后还特意跑去买了花 _(:з)∠)_ 只是看完第一幕的时候就完全被这个剧震撼到了,瞬间决定应该把花献给作者兼主演Lin-Manuel Miranda… Jon 对不住了……谢幕的时候只觉得整个卡司能量级太高,Public Theatre的舞台不够大;虽然因为台词太密集又缺乏背景知识,只看懂了一半,我仍然能强烈感觉到,Hamilton是个非常有野心的剧,剧组明显是对每一个元素都精心打造很久并且力图做出突破,让人实在忍不住一探究竟。
“戏剧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只是给你打开一扇门,由你自己来走完这段旅程 (What’s really exciting about theatre, is we only START a journey for you, and then YOU finish the journey) ” ——Andy Blankenbuehler(编舞)在访谈里说的这句话我印象很深。看完Hamilton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人竟然开始看历史书和人物传记,甚至去档案馆博物馆寻找资料,越看越是有趣,对整个美国建国史都开始着迷。。。 Ben Brantley的纽约时报评论说,Hamilton这部剧真正的明星是这段恢弘的历史本身。那么这段历史的明星就是Alexander Hamilton本人。
二
Portrait by John Trumbull
历史上 Alexander Hamilton 的人生十分戏剧化。他性格强势且多愁伤感,情比金坚又闹出外遇,群而不党但树大招风,成就非凡却不被传诵。从独立战争到确立宪法、中央银行到贸易外交,他无处不在,甚至左右了前三个总统的选举。他的雄辩之才攻无不克但也导致了事业滑坡,最终居然死于他一直抵制的决斗。而这一切都从一个“外来者”的出身开始。
无论签署独立宣言的各州代表还是参与独立战争的将领,以及战后成就了美国的政治体系的的领袖,基本都是新英格兰殖民地贵族出身,而混迹其中的Hamilton在加勒比海上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被殖民者占领来种甘蔗的小岛上出生,又被父亲抛弃、背负私生子之名长大。可他偏偏是个骄傲的人。在传记作者Ron Chernow看来,正是为了摆脱穷乡僻壤和低劣的出身,Hamilton用毕生精力改变境遇:他塑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成就一个值得骄傲的新的自己。然而从他那总是防卫过当的言辞中不难看出,Hamilton从未真正地摆脱童年阴影。
相关传记性质作品里总说,Alexander Hamilton才略出众,思维超前。与其说他总能超越同僚,不如说他一直在追赶一个假想敌。他十七岁的时候终于离开小岛来到纽约上大学。现在看来年龄正好,只是那个时代不少精英人物都是十四、十五岁就开始大学教育了——比如那个亦敌亦友的夺命副总统Aaron Burr. 于是Hamilton拼命上课想提前毕业还各种旁听,似乎是要弥补“输在起跑线上”的过去。他大概认为自己幼年得到的教育不足,战争期间打仗升官、 追白富美的同时还兼顾学习地理和贸易知识。战争刚结束便自学法律、花了半年时间就成为优秀的律师。 但是他绝不与人讨论自己的过去,也从未回到过出生地。即使成为了在政坛呼风唤雨的财政部长,Hamilton依然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名誉的诽谤。哪怕周围的人信任他,而且那些诽谤言论并没有人当真,他也要不惜一切要将对方驳倒。然而最后受到伤害的却是自己。他过度敏感的内心里对身份和名誉看重得近乎偏执,而这份偏执就是那个假想敌。
Hamilton 忙碌一生为的是入世的成就,但年轻的他时常流露出强烈的厌世感。他长大的小岛各方面都十分落后,而且有大量黑人奴隶。在 Hamilton 十四岁给基友写的信里说,他对所处之地极度鄙夷,对自己的境遇厌烦之至:他渴望改变,渴望一场战争。多亏了他母亲留下的典籍,Hamilton 自幼读到不少古罗马英雄故事,在马革裹尸、 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幻想中长大。对他而言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困在这个破岛上。
来到北美大陆之后,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矛盾。虽然对自己的名誉的捍卫容易偏激,他处理起国事却总是十分客观理智。艰难的战争时期,他努力促成中央政府,十三个州的代表都难免过度牵挂自己所在的州,而外来的Hamilton倒是很有大局观,直接规划了联邦制度的未来。 只是他仍然不认为这个地方接纳了自己。数次受挫后,他给至交好友John Laurence的信中都有这样的字眼:“…在这世上我没几个朋友…我还不如光辉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地方不适合我”“…我讨厌国会,我讨厌这个部队,我讨厌这个世界,我讨厌我自己。”
好在Hamilton终于遇到了与他不离不弃的贤惠妻子 Eliza (Betsy) Schuyler 和对他完全信任的上司兼最佳拍档 George Washington. Hamilton 的爱情简直是琼瑶般浪漫且坚不可摧,单身狗楼主赶紧走开、不做评论(大雾)。他与华盛顿合作了十几年,虽然彼此十分熟悉但并不是朋友般的亲密无间。相反,在伟人身边,Hamilton看到华盛顿身上很多别人不了解的缺点。华盛顿对他总有一种长辈照顾小辈的意图,然而骄傲如Hamilton,他并不想要人照顾。不过这不妨碍二人携手治国相得益彰。Hamilton的智慧、口才和永动机似的效率如同出鞘的利刃,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约束自己。华盛顿不那么善于谋划对策,却有着卓越的胆识和决策能力。更重要的是二人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能,有点“英雄惜英雄,好汉识好汉”的意思。所以虽然闹翻过一次吵架过很多次,华盛顿仍然会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表示出支持。正是依靠华盛顿在政治上的力量,Hamilton才有机会不断将设想付诸现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般赏识Hamilton,他永不消停的雄辩之才给他树敌不少,但Hamilton并不在乎,心无旁骛地全方位整顿新成立的国家,高歌猛进将才华施展到尽头。他忠于统一后的美国。当 Jefferson 与他争斗不休,他愿意放弃把自己的地盘——纽约——立为首都的动议,换取早期华尔街系统的建立。他忠于自己的信仰。接到Burr的战书,明知决斗有危险,仍放不下名誉之争,可也不想为此剥夺对方的生命,不得不用死亡捍卫名誉。
Hamilton 祈求过一场战争,于是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并领导了最光辉的一役;Hamilton 曾渴望像凯撒一样开辟一个新的帝国,于是他促成了美国联邦制又开启了华尔街;Hamilton 说过要用光辉的方式离去,于是他坚守着善念和荣誉、在生命轨迹的制高点戛然而止。
三
(百老汇版开幕那天出剧评前网友恶搞图,纽约时报的评论通常是可以左右一个剧的票房走向和得奖趋势。Leslie 即 Burr 的演员曾经出演关于百老汇幕后drama的电视剧SMASH)
对于出身底层的Alexander Hamilton来说,性格和才华让他遇到一个又一个贵人,直到万人之上的华盛顿,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变革的时代。他的头像被印在10美元的纸币上。Hamilton自己大概是想不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传记作者Ron Chernow也没有对此过多渲染。不过Lin-Manuel Miranda显然在这一点上想了很多。
Lin 笔下的Alexander Hamilton——也是他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会时不时地审视他所在的时空,甚至直面观众在舞台上评价历史。第一幕饮酒明志的一首歌里, Hamilton正描述时局,突然逗比地来一句:该我登场了! (Enter Me!) 紧跟着配角们补充:这句在括号里 (He says in parenthesis)…… 在决斗场上,他反思自己的一生:什么是造福后世?即使看不到这个花园枝繁叶茂的那一天,也要埋下种子 (What is a legacy? It’s planting a seed in a garden you never get to see)。 而整部剧里歌词重复最多的一句是:你无力改变生死,也决定不了后人如何评说 (You have no control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强烈的抽离感抓住了Hamilton 这个人物的精髓。我最喜欢的一点是Lin对Hamilton内心的解读。Yorktown战役那首歌里他说,我设想过太多次自己死去的样子,死亡对我而言如同一种回忆 。
“I imagined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不难看出,为了创作,Lin对Hamilton的一生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对与他生命中有大量交集的其他历史人物也做过认真的研究。6年时间里不知他读过多少历史资料,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这40多首歌,用不到三小时的Hip-hop编织了一位国父30多年的人生、还塑造了此人生命中的伴侣和过客,同时表现出了历史的宏伟和凝重感。这已足以让观者唏嘘铭记。但不止如此,Lin在歌中细密地糅合进自己的历史观——对革命的骄傲感,对使命的责任感,对女性形象和人权表达出的尊重,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挣扎和痛惜之情,对爱与亲情的珍视和感激,对伟人形象的钦佩和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看完这部剧,你感觉他不但思路清晰地地给你讲了个动人的故事,而且还把自己的感受掏心窝子地跟你交流了一番,讲到欢喜处笑,讲到动情处哭,讲到得意处眉飞色舞,讲到悲痛处伤心欲绝。而这,就是Hamilton最精彩的地方。
四
Lin-Manuel @ Richard Rodgers
那么Lin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让我们来解构一下他的脑洞--
Lin非常善于运用细节打动人。他在Hamilton里融入了不少经典音乐剧元素,是致敬,也是传承。最明显的是Les Mis 《悲惨世界》—— Lin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 主题方面二者都是史诗般宏大的题材,并且牵扯到一场革命。这可以说是有意选择—— Lin的雄心壮志就是创作一部比肩Les Mis的大制作。所以他也顺理成章地套用 Sing-Through (从头唱到尾)结构加紧节奏,通过群舞合唱加强感染力。重点在于歌曲旋律方面:Les Mis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就是旋律——人物再次出现的时候歌曲旋律也重复,或者用相似旋律连接类似的人物命运,但不是单纯的reprise,而是同一主题的变奏。强调主题之余,观众不会觉得腻歪,但会无意识地把前后联系起来。Hamilton歌曲旋律的重复利用很明显,也很有效。
与旋律同等重要的是歌词. Lin多次表示过对Sondheim的崇敬之情。2014年他在NYCC 复排的 “tick tick BOOM” 里饰演Jonathan几乎就是本色出演,反正他在现实中也是像Jonathan Larson一样崇拜桑神。创作Hamilton前期写出几首歌之后他还特意拿给Sondheim寻求意见。而Lin从Sondheim那里传承下来的便就是对歌词和韵律的雕琢。虽说无论pop还是theatre歌曲都会强调押韵,但是极少有Hamilton歌曲这样密集、工整又讲究。所以即使有些 rapping旋律感弱,其中的节奏感和巧妙的押韵让歌曲同样充满激情。
就故事结构而言,Lin思考过如何处理Hamilton与Aaron Burr之间的联系。从传记里看,Burr与Hamilton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合作或者交锋,但是二人的发展轨迹有大量重叠,而结局又是二人的极端的碰撞。于是他想到 "Evita" 里的Che,"Jesus Christ Superstar" 里的Judas,"Les Miz" 里的Javert ——让反派来当一名叙事者,作为一个引线。于是Burr在好几首歌的过渡中出现,并且每次都强调Hamilton的出身——别忘了,这是一切成就和阴霾的根源。
歌词细节里还有更多的直接引用,包括 "South Pacific",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Jason Robert Brown 的 "The Last 5 Years",以及好几首Hip-hop歌曲。具体内容后一篇中有分析。
词曲和旋律的真正目的,是加强“与观众沟通的意图”——在Charlie Rose的访谈中,导演Tommy Kail和Burr的扮演者Leslie Odom Jr. 都这样说过。这是Lin写作的另一个特点。他很在于观众是否能接收到作品的用意,以及会想尽方法提供一个渠道。 Lin给2013年托尼奖直播创作的开场曲里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主持人NPH欢腾地歌舞了一会开始rap,同时直视镜头(观众)说,
“There's a ki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who's sitting and living for Tony performance, singing and flipping along with the Pippins and Wiggits and Kinkys, Matildas and Mormons-es. So we might reassure that kid, and do something to spur that kid, cause I promise you all of us up here tonight, we were that kid.”
(此时此刻有个年轻人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托尼奖,跟台上这些Pippin的杂技演员、穿长靴的变装皇后、Matilda小丫头们和摩门教徒一样手舞足蹈。所以咱们得让他有信心,也给他点鼓励,因为我敢说——在座的各位——咱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永远忘不了当时在Radio City三楼的我作为“That Kid”被触动的感觉,隐隐听到一楼的大咖们一阵欢呼。Lin只需要简单几句话就把台上台下和屏幕前后的人都联系起来,不仅灌鸡汤还给打鸡血。(请受我一拜
放到音乐剧中,沟通并不是单纯地在表演中打破第四堵墙这么简单 (假如舞台是一个房间,面对观众方向的“空气墙”叫 “the fourth wall”) 。而流行乐曲风是跟观众“套近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Hip-hop来讲述这段历史并不单是因为Lin擅长这种风格(不然就成了Sting… )。他的Rap加各种流行音乐和英国民谣都是贴着人物性格走。Lin说Hip-hop本身就是一种从底层走向主流的精神,Brantley的剧评形容剧里的rap是年轻人、反叛者、革命家的语言。楼主对Hip-hop了解太少说不清楚它的发展过程,但Lin的rap里那种急切、坚定和力量感放在Hamilton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而King George III的歌曲是披头士风格:相对当下的美国流行乐把它作为一个“过时”且疏远的比喻相当贴切…XD
脑洞开大一点,可以用《明朝那些事》的效果来形容:历史还是历史,只是用大众更能接受的语言讲出来。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曲风熟悉而亲切,而老年观众/非流行乐爱好者也没有理解障碍(据观察中老年人看的可开心。。)。 其实早期音乐剧本身就是流行歌曲的运用:二三十年代的Jazz主导舞台,因为那个时候的流行乐就是Jazz;五六时年代民谣融入,八十年代摇滚盛行,这都与pop culture密不可分。所以与其说Lin的Hip-hop是另辟蹊径,不如说是回归正途。
五
排练照片。左起:导演 Thomas Kail, 音乐指导 Alex Lacamoire, 编舞 Andy Blankenbeuhler, 副编舞 Stephanie Klemons, 和饰演 Aaron Burr 的 Leslie Odom Jr. (Photo by Joan Marcus)
Hamilton这部剧真正的秘密武器是Lin的团队。作为词曲作者他与导演Tommy Kail、编舞Andy Blankenbuehler和乐队指导Alex Lacmoire之间的合作已经超越了默契。2008年的 In The Heights是四人第一次合作,也是第一次把Hip-hop风格的音乐剧搬上百老汇,便一举拿下最佳词曲、最佳编舞、最佳乐队编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当然也是那一季度的最佳音乐剧。
导演和编舞对剧本的完美诠释表现Ensemble之中。除了几首独唱之外,Ensemble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台上,演得是市井百姓,撑起了沧海桑田。舞会里几对佳偶翩跹,战场上能敌千军万马,扮议员围观讽刺国会,竞选时造势天花乱坠;给角色和声气势如虹,分饰上校、保守派、情人老公(不我并没有在写诗、写诗的是他们(。灯光效果的确是美得如诗如画,从剧照中都能看出来。而Alex的乐队简直就是联邦制DJ,电音搓碟与管弦乐队交融,鼓点加上低音炮给与演员的嘴皮子一唱一和,每一声都牵动心跳。
卡司方面相当神奇:只有三个白人Ensemble和一个Jonathan Groff,其他演员都是拉丁裔、非裔和亚裔等,而饰演英国国王的白人演员反倒像个Token,极具象征意义。某个殖民地争取独立场的景里有句台词说: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 观众都笑了。一群少数族裔讲白人祖先的故事,这在百老汇主流舞台上也是第一次。
Hamilton里出演Washington的演员Chris Jackson也是当年 In The Heights的重要配角,并且也是Lin的说唱表演团队 Freestyle Love Supreme 的一员(这帮人的表演内容就是从观众给的随机给的主题中现场创作freestyle加小品剧,颇有Improv Theatre的作风。队里的另一个成员James Monroe Iglehart 是在迪斯尼音乐剧《阿拉丁》里面演精灵的大胖子黑哥。。最近几年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就是Public Theatre 旗下的 Joe’s Pub)。其他卡司里,Aaron Burr的演员 Leslie Odom Jr. 曾经在SMASH里演一个很直的基佬(?)他为了这个角色推掉了一部电视剧。Thomas Jefferson 的演员 Daveed Diggs 原本是个说唱歌手,为了这个剧取消了音乐会巡演。
左起 Daveed Diggs, Chris Jackson, Lin-Manuel Miranda, Leslie Odom Jr.
此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不、投资人了。
这部剧由 Public Theatre出品绝不是偶然。Hamilton 这样一个通体Hip-hop、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颇有先锋气质、野心极大的剧,自信如Lin肯定不愿受到商业机制的局限,而纯商业投资人估计也不敢轻易下手(去年夏天有一部Hip-hop音乐剧 "Holler if Ya Hear Me",主演就是Chris Jackson,演了不到俩月就关门了。。)。但是卡司人多,对演员要求还高,舞台又复杂,资金消耗大,小剧院做不起来。于是他们需要一个有着艺术追求并且敢于冒险、又有足够资金的非盈利机构。
观察一下纽约的剧团风格就会发现,在曼哈顿的内演出系统完全可以按地理位置来分,上城与下城的气质完全不同。下城大都是先锋激进的各族群年轻人,多元化且愤世嫉俗抽象摇滚,但是穷。举个例子就是今年的话剧Hand to God,现实尖刻小成本没节操,西村MCC出品。上城的大都是中产右派白人异性恋中老年夫妇,或千篇一律地指点江山,或反思第一世界问题,沉浸在大资本主义的满足感中,很有钱。最典型的是林肯中心制作的各种剧。
Public Theatre 作为一个背景深厚的下城剧院,有先锋进取爱艺术的理念,也有钱。他们出品的第一部音乐剧 "A Chorus Line" 就是用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结合从未被搬上舞台的“民间”故事,当年大放异彩拯救了宽街。十年前就任的艺术总监Oskar Eustis大叔更是一直在寻求下城艺术家给戏剧形式带来的突破,并且坚持创始人Joe Papp的原则,要让观众从戏剧中找到认同感。 2013-14季度的最佳音乐剧 "FUN HOME" 是他们前一年的作品,后来进驻百老汇,把 LGBT 题材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Hamilton之前Public Theatre 对政治历史题材+pop culture的混合做过各种尝试。2010年的摇滚音乐剧 “Bloody Bloody Andrew Jackson” (讲第七届美国总统), 成功上了宽街但评价一般。2013年我看过PublicTheatre的一部政治题材hip-hop音乐剧叫 “Venice.” 剧中的大反派就是 Aaron Burr的演员Leslie Odom Jr. 演的,女主是 Jennifer Damiano (“Next to Normal”里的女儿) 。据说那部剧也是发展了好几年,只是写得太一般,我差点中途离场。。Oskar和Daveed 都说,Hip-hop音乐剧见过不少,但是写得好的真没几部。当他们见到Hamilton的词曲大概一眼就能看出其出众之处了。
于是Lin的团队遇到Oskar, 一如 Webber遇到Mackintosh,Michelangelo遇到 Medici,Wozniak遇到Steve Jobs,葛优遇到张艺谋、流浪汉李四遇到宅总、啊不。。。一如年轻的Alexander 遇到了General Washington. It’s revolutionary, re-writing the history; it’s game-changing, raising the bar for all. 哦不、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是报社剧评人在说,从开春一直说到盛夏。我只会说宽街终于苏醒、纽约不再寂寞、刷着推特唱着歌、一万头迷妹奔腾而过。
六
7月14号Hamilton 宽街 Preview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搞到了票,坐在二层第一排。距离去Public Theatre 第一次看过去了4个月又1周,但是乐声中流转着意外的亲切感。
I imagined him on stage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 关于融合了嘻哈和戏剧的词曲 ===================
这篇写得比较深,最好先听过专辑、熟悉歌词并且了解剧中的 double cast (同一个演员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分别饰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关于歌词细节和历史故事的完整分析,http://Genius.com (一个专注分析 rap 歌词的 crowdsoursing 网站)上有个 HAMILTON 的主页,集中粉丝智商力求把每一句里的历史引用都找出来,并且分析全剧词曲前后呼应的结构,还结合各种采访资料展现主创 Lin-Manuel Miranda 写作时的思路。此专题得到了 Lin 的高度认可。。。10月16日粉丝见面会之后 Lin 大手在网站上加了亲笔批注】
笔耕不辍,口若悬河——探究词曲中的人物刻画和历史细节
2015年这一年里,此剧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对纽约人的影响、对 A. Hamilton 其人的文化关注度影响(还有对我个人的影响。。)一言难尽。标题里这两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历史人物 Hamilton 也可以用来形容词曲作者 Lin-Manuel Miranda:他花了6、7年的心思用来创作这部剧上,一个人包揽了词、曲和剧本创作(外加主演)。在外百老汇版本上演到百老汇版本正式开幕之间,Miranda 结合观众反馈继续雕琢,与早期的 workshop 版本比起来,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好几步。虽然剧里的舞台元素也很重要,但一切都源于词、曲、剧本一体的完美结合,而现场带来的体验最后也回归到故事本身。歌词架构之宏大实在说不完,在此尽我所能简要解析(来自个人脑洞+各类网络资料+ Lin 的访谈和推特)。
1. 唱词、语速与人物塑造
剧中这个说唱横行的世界,语速/唱词风格是人物性格、才智的直接映射。Hamilton 唱的歌九成都是说唱,rapping 语速即是大脑转速,台词量代表他口若悬河笔耕不辍的狂贫性格(但其实是因为 LMM 唱不好有调的歌所以要多说(并不。。)。相比之下 Lafayette/Jefferson*[1] 的语速与 Ham 势均力敌, Lafayette 甚至略胜一筹。LMM 自己也说过饰演者 Daveed 的说唱功底之深厚,让他能够放心大胆地写好几段语速狂飙的词。所以 Lafayette/Jefferson 跟 Ham 并肩作战/针锋相对,才能匹敌。Laurens/Phillip 与 Ham 关系最亲密,虽然狂飙台词的表演略少但是歌曲风格完全一致,强调二人内心/血缘的联系。
第一幕里的 Hercules Mulligan 也是 Ham 的重要战友之一,历史上此人性格张扬爱炫耀,作为 Ham 的小跟班最爱宣传他们的光辉事迹,因而他的说唱也是狂野外放。到第二幕里同一个演员变身 Madison 之后,他成了 Jefferson 的跟班,表现很低调,跟 Jefferson 一唱一和,二人一起打压 Ham 时,Jefferson 说唱如子弹,Madison 哼曲儿做参谋。有趣的是 Jefferson 第二幕的开场曲风格比说唱出现的年代要早,也是用来表现他比 Hamilton 年纪大好多。
华盛顿作为 Ham 的老大哥,跟他是才能互补、政治联盟的关系。历史上的华盛顿将军是个英明沉稳、善于决策的人,出场之时气势如虹,大将风范声震四野。但他并不像Ham那样长于谋划细节,所以他rapping的段落相对少。也有一小部分快速说唱,但更多唱段是在Ham狂飙停不住的时候,来一段悠扬镇定的旋律,虽然词少但是字字珠玑,以理服人。观众喘口气,Ham 也擦把汗。
Burr这个角色与 Ham 有着奇妙的匹敌关系。历史人物 Aaron Burr 是个少年才俊,稳重内敛的人,智力水平跟Ham一个级别,但不像他那样酷爱雄辩,遗留下来文章又很少。第一幕中他兼备叙述者的功能,冷眼旁观, “How does a xxxx” 开场+衔接主旋律反复出现,而第二幕里他参与其中,主旋律衔接就没有了。他的主旋律说唱节奏张弛有度,条理清晰,是一种非常冷静的rapping,其他几首主唱歌曲台词密集但是以旋律为主,而且时不时来一个静默停顿,与 Ham 的热血连珠炮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的思路在女性角色身上也有体现。Angelica Schuyler 那首深情款款却又狂风暴雨般的 “Satisfied” 是给我感受最为震撼的一首歌。在三姐妹出场曲中“你们要的是国家革命,我想要的是思想颠覆” (You need a revolution, I need a revelation) 这段清脆的 rapping 凸显大姐的智慧形象。但那只是抛砖引玉,“Satisfied” 才是属于她的说唱盛宴。Angelica 与 Ham 互相吸引的首要原因就是彼此的才华和抱负,她的说唱语速直接体现二人如何心意相通 “match wit” (次要原因还是看脸啊)。更加震慑人的在于整首歌的结构:婚礼祝词喜气洋洋 > 倒带回顾心路历程 > 一见倾心相谈甚欢 > 看透小哥想要远走*[2] > 妹妹幸福高于自身 > 斩断情思二人联姻 > 心中惋惜强颜欢笑 > 转回婚礼柔肠寸断。一曲终了不过五分半钟,观众却历经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梦,还没回过神来 Angelica 已经黯然退场。 LMM 在 The New Yorker Festival 访谈中说,写歌的时候好像教学生写议论文一样,开头综述然后列出证据一二三末尾再来个总结,这一段里就是着意塑造 Angelica 的有智慧、重情谊、识大体。别说 Ham 要动心我都爱上她了(。
Eliza 作为 Ham 的妻子歌曲风格与他、与大姐都不同。Chernow 的传记里说 Eliza 的文化水平比不上大姐 Angelica,甚至写信还会拼错词。在 Ham 与政敌的争斗中她是个被动的受害者。因而她在剧中却没有说唱,歌曲是轻快的旋律或缠绵的小调,突出她温柔贤惠的淑女特质。另一方面,剧中 Ham 不向 Eliza 吐露心事*[3],却会跟 Angelica 讨论政务。不过 Eliza 的语速慢并不表示她的性格弱于 Ham或者其他人, 她纯真、清澈的曲风在喧嚣无尽的舞台上别具一格,也是她唱完了全剧最后一段歌词。Burr 是剧中的叙述者,而 Eliza 是现实中记载历史的人。
至于英王三世 King George III 就更不用说啦,歌曲风格比说唱要早一个年代,他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独唱,完全不像其他角色那样总是有合唱和对答。这种与其他革命者“格格不入”的风格让这个只出场了9分钟的角色变得非常鲜明,两国关系的对立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
*[1] 历史上的Jefferson在公开场合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连见到喜欢的妹子都会傻掉不好意思开口约(哈?)。但剧中人物风格是强调他在笔力和智力上的卓越表现。
*[2] 据说 Schuyler 家的五个女儿个个都太独立自主了,以至于除了 Eliza 之外都是跟自己相爱的人私奔离家。。。不过Angelica 与 Ham 相恋没有确凿证据,这里是撒点狗血增强戏剧感。事实上 Hamilton 的婚礼真正让人伤感之处在于,他母亲去世,与兄弟父亲分别多年,亲人没能到场,华盛顿等战友基友忙于公事也无瑕出席。于是新娘那边七大姑八大姨人丁兴旺,而新郎这边却孤身一人。
*[3] 传记里说 Ham 很少跟人谈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解他心事的除了幼年伙伴 Edward Stevens, 就剩下 John Laurens 了。然而 Laurens 一死 Ham 也永远关上了心门。Eliza 在歌中唱到 “If you could let me inside your heart…” “And if your wife could share a fraction of your time”… 侧面表现二人的小小隔阂。剧中另一个细节直接体现了这一点:在 Eliza 念信讲述 Laurens 的死讯时,Ham 低着头掩饰悲伤,后来当 Eliza 表示关切时,他却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忙”转身走开。(不过念信这一段接在 Dear Theodosia 之后,专辑里没有收录,有粉丝录音的同学可以听听看。)
2. 引用分析
词曲构建和观众基础离不开前人作品。音乐风格方面引用了很多hip-hop歌曲和音乐剧歌曲。以下是
PLAYBILL给出的官方列表(即得到版权许可的直接引用)。
- "Going Back to Cali," written by Christopher Wallace (The Notorious B.I.G.)
- "Juicy (It’s All Good)," written by Christopher Wallace (The Notorious B.I.G.), Jean-Claude Olivier, Sean Combs and James Mtume.
- "Party Up (Up in Here)," written by Earl Simmons (DMX) and Kasseem Dean (Swizz Beats).
- "Shook Ones Pt. II," written by Kejuan Waliek Muchita (Havoc) and Albert Johnson (Prodigy).
- "Ten Crack Commandment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E. Martin (DJ Premier) (ASCAP) and Khary Kimani Turner (ASCAP). 【关于毒品交易的歌。。】
- "The Message," written by Melvin Glover, Sylvia Robinson, Clifton Nathaniel Chase and Edward G. Fletcher.
以上嘻哈歌曲我了解太少,就只能详细解释下面这些【音乐剧】歌曲了:
- "Nobody Needs to Know," (The Last Five Years) by Jason Robert Brown
《五年之痒》“The Last Five Years”是2001年首演的外宽街小制作音乐剧,讲述的是一对夫妇从相识相恋到分手的故事,男生正叙女生倒叙,二人歌曲穿插如对答,巧妙又动人,去年拍成
电影在美国上映。“Nobody Needs to Know” 这首歌在靠近末尾出现,男方出轨时叙述心中遗憾和对妻子的歉疚。在 “Hamilton” 中这剧歌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 “Say No To This” 的末尾,即主人公与 Maria Reynolds 几夜情后被 Mr. Reynolds 勒索时所说。
- "The Modern Major General"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by W.S. Gilbert and Arthur Sullivan.
“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是1880年在伦敦首演出的轻歌剧/音乐剧,曲风欢快情节欢乐,长盛不衰被多次复排。剧中有一首语速超级快的歌——女主的老爹大将军演唱的 “Modern Major-General.” 也许是致敬这段风格如同rap一般的十九世纪舞台老歌,Lin 把这句 "I am the very model of a modern Major-General" 放在华盛顿将军的出场曲 “Right Hand Man” 开头。
"You’ve Got to Be Carefully Taught" from South Pacific. Music by Richard Rodgers. Lyrics by Oscar Hammerstein II. (经典百老汇音乐剧《南太平洋》)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间接引用。
- “Sit down, John” (1776)
第二幕里 "The Adams Administration" 中讲到 John Adams 接任第二届美国总统后,Ham 与他笔战,剧中 Ham 唱了一句 “Sit down, John, you fat mother-f [beeeeeeeeeep (消音) ]” 并仍下来一摞文章。 “Sit down, John”是出自另一部讲述美国革命历史的音乐剧
《1776》。该剧用搞笑的方式讲了当年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独立宣言的过程。主角 John Adams 是整个事件的主导,但是由于他个性强势且急躁,走来走去催促大家赞成独立,其他州的代表感到厌烦,于是合唱了一首《你给我坐下!》(“Sit down, John” 详见
双语字幕电影版)虽是喜剧,《1776》中的主线情节和对主角的刻画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Sit down, John” 这句歌词原本是一首
完整的歌曲(
歌词),跟 rap battle 风格很像,后来被缩减只剩下最后一句。事实上 John Adams 也是 Hamilton 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对手。作为独立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Adams 自诩德高望重,一直不喜欢 Hamtilon 这个“后生小子”。虽然同为联邦党人,二人政见不同,加之都是傲娇性格,他俩始终难以和谐相处。但 Adams 与 Jefferson 极为交好。Adams 成为总统之后与 Hamilton 矛盾更深,他甚至解散了 Hamilton 筹划很久的军队,并且在报纸上撰文攻击 Hamilton 的出身。Hamilton 一怒之下发表了一篇长长的文集(这篇文集就是剧中被 Ham 扔下来的那厚厚一摞)详述 Adams 的种种不是,这恰逢在1800年的大选之前,而 Hamilton 绝不希望 Adams 连任,于是这件事被 Adams 认定是导致他落选的直接原因。
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对 Hamilton 的政治生涯影响极大。也许是因为华盛顿去世,没人能够指点 Hamilton 的文字子弹,Hamilton 与 Adams 的这次争端致使 Hamilton 的联邦党内部分崩离析,他自己的势力也变弱。正因联邦党再无强劲竞选者,新任总统必然从对手民主党中选出,而民主党的两个人选就是 Jefferson 和 Burr. Hamilton 也陷入两难局面。由此可见 Adams 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回到剧中,即使剧情已经接近饱和,Lin 也硬是要提到 Adams. 其实在 第二幕开始的 “Take a break” 中 Ham 就调侃说 Adams 压根没有正事可做,是为二人矛盾的小小铺垫。(更多细节可以参考HBO迷你剧
John Adams.)
- 还有一句歌词曲调来自《悲惨世界》,小伙伴来猜一猜是哪句(。
好吧公布答案:Your Obedient Servant 里面 “I look back on where I fail" 的旋律,跟LM里面 I am reaching but I fall 是一样的。不过节奏完全变了。没错就是这么低调。。LMM玩个小心思致敬也是要尽量避免版权纠纷。
================= 一篇跟人合作翻译的《经济学人》报道 =================
这篇更侧重美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感情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百老汇式爱国精神 ——为什么人人都想看《汉密尔顿》?
译自 ”The Economist“ 的文章
Patriotism on Broadway译者:
KARA,
小慢"What did I miss" 结尾定格 Daveed Diggs 和群舞
音乐剧是一种精致而小众的艺术形式,就算是经典剧目上演,一个场次的观众最多也就2000人,在文化传播速度如此迅猛的时代中这似乎已经过时。多数人连家门口的佳作都不熟悉,更别提那些只在海外扬名的剧目了。但不知何故,最近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人人都在谈论《汉密尔顿》。
美国首任财政部长的故事听起来可不像是一个热门剧的题材,而嘻哈音乐和非白人演员都像是被主流文化排挤的元素。但自从《汉密尔顿》一月在外百老汇首演以来竟然一票难求。如潮好评和如饥似渴的观众们让这部音乐剧八月成功地在百老汇理查·罗杰斯剧院开演,未来十个月的票都售罄了。其他地方也想要分一杯羹:芝加哥明年九月会上演自己的版本;卡梅伦·麦金托什正努力于在2017年将《汉密尔顿》带到伦敦。甚至在争锋相对的政坛,这部音乐剧都受到难得的统一评价:总统奥巴马已经看了两遍,并赞叹这部音乐剧很“惊艳”,可能是在他“政治生涯中唯一一次和迪克·切尼(共和党人)意见一致的情况”。
究竟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痴迷于《汉密尔顿》?部分原因在于它的主题。这位开国元勋的故事本身就跌宕起伏:出生在加勒比海,有着悲惨童年的私生子亚力山大·汉密尔顿1773年到纽约时身无分文,但他言辞犀利,英俊潇洒,不愿因自己的出身而底人一头。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了独立战争的关键人物和建国之父之一。作为乔治·华盛顿的得力助手,他帮助建立新政府,笔耕不辍地捍卫宪法(最高法院到现在也经常引用其作品),设立新型政府机关使国家振兴,如发放国债、建立中央银行、组建海岸警卫。他的无畏与自信成就了他但也毁了他,在新泽西死于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时他才49岁。
这是个吸引人的故事,只是它的光芒被同一时代的其他传说所掩盖。汉米尔顿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比他许多同时代人都要持久的多,但他似乎有制造劲敌的“天赋”,劲敌们大多都是总统(举国头个桃色绯闻让汉密尔顿无缘总统之位)。他的敌人玷污了他的名声,掩盖了他造福后世的功绩。今年这部音乐剧大红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10美元上英俊的肖像就是汉密尔顿。(12月11日建议更换肖像的提议被财政部推迟,部分原因是迫于音乐剧粉丝的压力)。
但《汉密尔顿》不仅仅是堂“历史课”,这部音乐剧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导演托马斯· 凯尔用独特的方式让百年前的故事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并使观众们觉得与时下的政治焦点息息相关。而林-曼威尔·米兰达——年仅35岁的编剧/词曲兼主演——让这位勇敢移民者的故事变成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故事,一个仍然“年轻、饥渴、充满斗志”(young, scrappy and hungry)的国家,正如从前革命先烈们亲手打造这个国家时那样。
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还在于选角。不同于其他美国建国初期的故事,《汉密尔顿》所代表的正是时下的美国:几百年前的人物被演员们演绎的精妙绝伦,而他们大多都是非洲裔和拉丁裔的。音乐剧一再强调美国一直是移民们奋斗、努力的家园,这个国家的故事是每个美国人的精神财富——即使一部分人的祖先在到来时是另一些人的物质财富(指代黑人被当成财产贩卖)。
更值得称道的是音乐,它成功将几个极少交融的元素融合起来:“十八个世纪的历史”、“音乐剧”和“嘻哈”。当米兰达首次提出要融合这些元素的计划时,没几个人相信他能成功。虽然他在《身在高地》(一个半自传体,讲述纽约波多黎各街区的故事)中已经开始尝试将嘻哈融入音乐剧,并获得托尼最佳音乐剧奖,但这次他对音乐剧的设想却更显得雄心勃勃。罗恩·切尔诺800页的《汉密尔顿传记》给了米兰达灵感(11年后重新荣登畅销榜),他表示头回听到米兰达对他说“嘻哈音乐随书页翻动而不断在脑海中成形”时惊讶不已。戴维德·迪格斯(如图),一个才华横溢的说唱艺人在第一、二幕极为抢眼,承认他当时也持怀疑态度。“单单准确描述历史而不落入说教的窠臼就很棘手了,”他解释道。“但是嘻哈不同,越真实就越感人。”
但他们俩(当然还有其他人)第一次听到米兰达表演开场曲的初稿的时候立马就同意加盟。阿伦·伯尔(小莱斯利·奥多姆饰,嗓音柔和)嫉妒汉密尔顿的崛起,唱着押韵的台词登上舞台:“一个私生子!孤儿!一个妓女和一个苏格兰人的儿子,被上天抛弃在加勒比海上被人遗忘的小角落里,贫穷而又悲惨!可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学者、一代传奇的呢?”(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dropped in the middle of a forgotten spot in the Caribbean by providence, impoverished, in squalor, grow up to be a hero and a scholar?)
“你听到的是绝妙的对句和四行诗。”切尔诺说,当他听到他的书前4页被改编成一首长四分钟的朗朗上口的歌时,震撼之余立马就同意当这个项目的历史顾问。不久之后,米兰达——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儿子——2009年在白宫表演了该剧开场曲中的一段,奥巴马都起立鼓掌叫好。
说唱和嘻哈已经有40年历史了,但直到《汉密尔顿》上演,很多人才开始正视它们。有些人很惊讶,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抒情的灵巧性,竟可以将白话改编成押韵而又流畅的歌。这使得它特别适合简洁巧妙地表达大量信息(特别是对于呈现一个出版了超过27册手稿的伟人,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比莎士比亚笔下任何人都话痨,除了哈姆雷特)。比方说,一次内阁会议时,杰弗逊和汉密尔顿就是否建立一个国家银行展开了辩论,歌就这样唱道:“信贷新方向,经济润滑剂;(质问杰弗逊)身为国务卿,怎能不看清?;联邦要振兴,勿打镇静剂!” (A new line of credit, a financial diuretic, how do you not get it? If we’re aggressive and competitive the union gets a boost. You’d rather give it a sedative?” )
与人们的预期期望相反,剧中人尽管身着古装,但以这种形式交谈非常自然。米兰达细心打磨每个角色的台词,使之精彩、广博又炫酷。每听一次,你就能发现更多的押韵和细节。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花了六年时间打磨台词,剧目在百老汇上演之后,他还是反复琢磨。凯尔说:“事实上我能在幕间休息时找林讨论台词的新想法,他的天分就是能完善我的想法并且在一个半小时后就上台用新的台词表演。”
阿历克斯·兰克莫负责给乐队配器,并且参考了米兰达年轻时代的嘻哈音乐。比如这首《决斗诫条》就玩笑般致敬了Notorious B.I.G关于毒品交易的歌曲The Ten Crack Commandments。而且这些取材自爵士、说唱、斯蒂芬·桑德海姆和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民谣的歌曲将它们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九月发布的电子版原声带马上就登上了百老汇专辑和说唱排行榜的榜首,赢得了成千上万没去百老汇,但却能够在社交网站上找到同好的粉丝。旧金山的《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最近还将此专辑列为年度最佳专辑之一。
这部剧的优秀之处还不止这些。不同于《摩门经》《蒙提派森之火腿骑士》《制片人》这些21世纪的热门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传递着诚挚的情感。它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开国元勋肖像,既有才华又有不足。杰佛逊精于谋算,但也容易沾沾自喜;汉密尔顿确实文采斐然,但也会喋喋不休甚至自毁前程。一国政治一直以来就是错综复杂,充满了恩怨纠葛、勃勃野心和煽动人心的抨击。(正如克里斯托弗·杰克逊饰演的华盛顿所言:“创业容易,守业难。”)他们不是黄金时代完美的“哲学王”,他们就是不完美的凡人,却经过斗争与妥协,共同坚持民主原则,成功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度。
这无疑是乐观的看法。当美国人沉思“我是谁?”“我们的国家是怎样的?”“作为公民我们归属何处?”等哲学问题时,《汉密尔顿》提供了一种易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无论是对美国诞生的历程还是未来的走向。音乐剧还展现了美国长久以来包容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一面。正如每个时代都会有人为捍卫正义揭竿而起,每一代人都必须找到现实的妥协方式。这个国家始终在前进,用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的话说就是“待完成的宏伟交响曲”。在人们为这首交响曲谱写新的乐章时,有些灵感就来源于百老汇的舞台 。
>>>>>>>>>>>>>>>>>>>>>>>>>>>>>>>>>>>>>>>>>>>>>>>>>>>>>>>>>>>>
想知道看百老汇是什么体验吗!!
去听卡司专辑!!(虾米、网易、苹果音乐都有,墙外上油管)
去看这些视频片段!!!
★ 2009年,Lin 刚写好了第一首歌的初稿后在白宫表演:
双语字幕版★ 外百老汇(The Public Theatre)
官方片花★ 百老汇版片花+超长片段 【
Non-Stop药不能停字幕组】Hamilton官方片段集锦去看豆瓣小站HAMILTON!!!
http:// site.douban.com/212946/ room/39273805/但是看多少材料都难以比拟现场看剧的震撼啊!!(加上外百老汇版本我已经看了5遍了(买票历尽千辛万苦TAT 但是有机会、有机会就来看一看吧!!!虽然现在票已经炒上天了但是、但是还有办法的、看这里 >>> 入门贴:
HAMILTON 观剧指南(预习+购票)<<<
想看抓紧、等到秋天的时候原卡就很有可能要走了哦!!!
2016.7.12 更新:这个剧在纽约的版本现在最便宜的票都是二手的$500+了,所以大家关注一下2016年9月开演的芝加哥版,2017年的全美巡演洛杉矶首站,以及伦敦西区版本吧。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