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学位重要,更要看到一纸文凭背后的价值。

如果感到本硕科学历不够用了,首先恭喜你一下,说明社交圈层已经是顶端高智群体。

根据“邓巴数字”[1]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社交圈中的稳定社交网络人数约为148人,也是人类小村庄,小部落的标准尺寸。但是通过互联网和通讯设备,脱离弱体的信息社交可以达到十倍左右。也就是说你的社交圈或工作圈的常用联系人接近1500人。我估计其中有超过1成的人是博士学位,且混得比较不错,让你起了这个问题?

1.权利的游戏 Game of Thrones

我说一下自己的体验,我所在的建筑设计业和教育业是“权利的游戏”。硕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当Teaching Fellow(专业课小老师),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圈也是一片江湖。每个名利双收,并站在话语权制高点的大佬,都是某大师嫡系或思想继承人之类的。我的导师是Greg Lynn,Peter Eisenman的嫡系教授。

很可惜我没能坚持下去,一般跟着一个教授无论是读博还是代课,如果顺利的话至少要5-10年才能建立信任。并且有一些思考和教学实践机会能被“安排下来”。我等不了那么久,我无法说服自己一年又一年教大量重复的内容,并且放弃最好25-35岁的项目实践时间。也可能是沉不下心来啃文献并生产知识的理由。我上几组照片,业内人细品……

咱们看看这次聚会都有谁来了:

Peter Eisenman, FAIA, Charles Gwathmey Professor in Practice and Louis I. Kahn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Ya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under and Principal, Eisenman Architects

Pier Vittorio Aureli, Architect and Educator

Jeffrey Kipnis, Visiting Professor,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urator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t The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and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ton Scott Cohen, Principal, Preston Scott Cohen, Inc., Boston;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Gerald M. McCue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Sanford Kwinter,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Criticism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reg Lynn, Professor, UCLA; Master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in Vienna and the Davenport Visiting Professor at Yale University; Principal at Greg Lynn Form

Sarah Whiting, Dean, Ric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artner, WW Architecture (现哈佛大学GSD院长

Alejandro Zaera-Polo, Dean,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rincipal, Alejandro Zaera-Polo Architecture

Lucia Allais, Assistant Professor,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ylvia Lavin, Professor, UCLA; and Visiting Professor,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Mark Wigley, Dean,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以上这都是Peter Eisenman教授的圈内人与谱系。这次论坛的录屏和内容见以下链接:


如果你在血缘和利益关系上无法与大佬建立关联或作社交网,那用博士作为一张门票去靠近他们5-7年,然后逐渐在学术与实践领域丰满自己的羽翼。(默认去读博士的人,无论是从努力程度、学术积累和智力水平上都是过硬的,所以我一句带过了)


2.读博即创业 Ideal Startup

相信这个概念准备读博的人不陌生,博士不是授课型的学位,一般只是第一年会有常规的授课。后续大多数时间在帮导师代课、做研究、跑会议、读文献,写论文;这个过程中,很多研究的方向是极好的创业项目。而且如今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投资人从社会上找项目,首先盯着的也都是这些高等院校(成功率高一些)。如果有好的想法和研究项目,可以去匹配一个特定的消费群体(包括国家和zf)。也有可能对于科技发展有突破作用,暂时还无法投入市场,都可以考虑争取研究经费或投资。

WIRED上之前有一篇社论,讲的是为什么大学成为了创业公司理想的平台?其中有几点关键要素是与创业条件完全吻合的[2]

  • 聪明人的野心 Ambitious and Smart People
  • 学科交叉枢纽 Multidisciplinary Hub
  • 对风险的控制 More Room for Risks
  • 对缺陷的思考 That’s All Good Stuff, But Where’s the Gap?
(机翻)大学阶段的创业精神是意愿和渴望的: 据青年企业家协会(young Entrepreneur Council)的数据,近90%的年轻人认为创业教育很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资源的免费获取,以及进入门槛的降低,学生现在可以用最少的资本创办公司。3天创业,我们通过体验式教育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创业。通过与全球45所学校的5000名学生的合作,我们意识到大学是一个理想的创业平台。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s willing and eager: nearly 90 percent of young people believe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 Young Entrepreneur Council. An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free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lowered barriers to entry, students can now start companies with minimal capital. At 3 Day Startup, we help students start companies through ou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Through our work with 5,000 students at 45 schools across the world, we’ve realized that the university is an ideal startup platform.


3.读博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初离开UCLA投身到产业与投资领域,其实一直让我有点心有不甘。如果我的原生家庭直接财务自由,且没有生活压力,也许当时我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还是会回到学校读博。大部分硕士在企业里,都是最好“使”的存在,无论是嘴皮子和知识结构,还是干活的稳定性都较大的保证,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薪资成本又没有高太多。

很多身边的硕士朋友顺着今年的疫情,企业的业绩不好,逐渐都开始看书积累了。也有几个人在准备读博,无意中聊到一些和大家分享。读博士是一种生活状态,和连轴转的工作不同,会给人更多时间反思和思考。也有自己的时间,和安全感;说到底,再不济去大学理当老师嘛……心态会好很多,以至于不少人炼出了腹肌,生了二胎。


4.身份认同

知乎上曾经作为高知群体的社群,我说”九三学社“应该不少读者都很熟悉。作为一个民族党派,九三学社一直是高知智囊的存在,对国家的发展和政策出谋划策。怎么能进九三学社呢?博士教授高工+推荐信,这又是同第一点类似的观念,圈子社交和身份认同。

综上所述,你觉得博士学历真的重要吗?

一个大概率通过的买卖,终身收益,我觉得挺重要的。


2020.04.14 更新:

风险与机遇并存

我前文写得是灵活聪明的博士生,通过圈子和身份认同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例子。当然也有非常大的风险,人一生能有几个5-7年。特别是在自己2-30岁最好的时间,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学习能力都处于巅峰期,人生也是在这个时间节点要做众多大选择:结婚生子、选择企业或是学院。如果与导师和师门的关系破裂,很有可能几年竹篮打水一场空,连博士文凭都拿不到就更惨了。做任何选择都不能急,当博士文凭变成一个刚需的需求,或者是身份与知识加码时,再去选择。


干货列表:

作品集 硕士博士 留学求职 私信咨询:

更多LIVE作品集留学干货: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150%E5%AE%9A%E5%BE%8B
  2. ^ https://www.wired.com/insights/2014/02/university-ideal-startup-platform/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科、硕士学历够用?

那华为去年以百万年薪招8个博士是用来充门面的?他们干的那些活,硕士生真干得了?

作为学历的一个层级,博士位于最高层。但很残酷的现实是,因为学校与平台的不同,博士内部的分层也不相同。

虽然我是在文科专业读的博士,但我的许多同学读的都是理工科。由于读的学校不一样,他们能得到的资源也完全不同。在中科院读博的,接触到的是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设备,而在双非院校读博的,只能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老课题,一切只为了毕业。

现实中有很多单位招聘博士的确是在充门面,可对于某些岗位来说,博士只能说是一个起点。而且,大多数全球顶级大学和研究所的博士们所接触的设备与技术平台在行业内都是一流的,他们研究的内容也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家稍微有点技术追求的企业,都不可能不重视博士人才的引进。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假设——假设现实中有某家公司要研发一个新技术,于是去学校招聘。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是愿意招上了三年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够用”的本科生,还是已经研究了这个领域几年的博士生?

而站在个人发展的视角上,一个本科生进入公司可能连接触研发设备的权限都没有,就算在公司里熬几年又能怎么样?你在公司里熬资历的时候,人家博士生也在那里工作。到最后,你的机会还是不一定比过博士。

当然了,上面所述的主要是研发领域的博士。对于某些更要求实践经验的行业——比如传媒、营销等等,确实本科和硕士在业界就够用了,读五年博士不如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五年。

不过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相比于本科和硕士,博士学历的“确定性”也更高一点。现在所说的博士难就业,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博士的择业态度导致的。至少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大多数博士想要在县级以上的地方谋一个稳定的职位并不太难——只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愿意去。但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即便想在县城谋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岗位其实难度也并不小。

比如说昨天我就看到某县的高中发的编制内教师的招聘信息,上面的要求是本科笔试、硕士面试、博士免试(当然形式肯定还会走),并且本科生报考的任教科目必须与专业相近,而研究生以上则可以任选科目。而在那个群里,已经报名的本科生就已经有四五百人,博士却只有两三个人。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再再功利一点说,很多城市现在都有人才引进政策,博士能拿到的补助一般都比本科生多出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这实打实的人民币,它不香吗?


user avatar   ouou-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

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

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

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

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

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

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

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

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

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

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

手机端打字好累,歇一歇,晚上转到电脑上继续写。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

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

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

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

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两个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样本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病毒、哪个或哪几个区域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样本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

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现在影响因子已经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接近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

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到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

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

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

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

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

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

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

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

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

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

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

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

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

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

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

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

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

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

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

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

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

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

仅以此文,纪念过往。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学历这东西有肯定比没有好,但是,代价是什么?

对于热门专业来说,如果你不想找教职,毕业就工作,那么三年拿个博士血赚,四年不亏,五年就不一定比直接工作发展快了,六年以上的话。。。

如果你想进学术圈当教授,读博是必须的,但是建议读博前先调查一下你们专业的师生比,不要太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

如果是天坑专业,本科都不该读,还读啥博啊,一句话:快跑啊孩子,快跑。


user avatar   li-lin-12-56-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在一所985高校任职,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回首人生前30年,读博阶段是对我改变最大的时期,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个人经历,谈一点看法。质疑的朋友请直接看最后一段。

小学到本科:我从小到大学习都一般,不算聪明,不是特别努力,没有大的抱负。小升初、中考、高考基本都是踩着线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基本每次大考,差几分就无缘了。从小学到本科,成绩在班里基本就是中上水平,这种成绩自然拿不到保研名额,考研也是踩着线通过。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资质平平、没有抱负、不太努力的普通青年。和大部分人一样,我的父母从小要求我好好学习,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考研。和大部分父母一样,他们十分看重考第几名、是否偏科、报什么辅导班这些。考试成为了我的梦魇,至今我都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在考试。然而,父母几乎没有跟我谈过为什么要努力学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出哪些成绩这类话题。

研一研二:由于我考研成绩很一般,自然得不到导师的重视,他很忙很少能见到,我被分配的课题也比较边角料,所以总被师姐安排一些杂事和重复性的实验工作。研一基本是在迷茫和打杂中度过的。到了研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课题也属于一个大课题(国自重点)中的一部分,虽然是边角料,但我认为作为研究生我有义务去好好完成它。所以用了大量时间阅读文献,努力思考,最后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赞赏。研二下学期导师经常与我讨论课题,感觉他看我的眼神里都带着光。大家都知道发SCI是很重要的,遗憾的是,我在研一研二没有发出来文章。

不被重视,研究方向冷门,这两点对本来就资质平平的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没想读博:研二快结束的时候,导师让我考虑一下是否读博。本来是不打算读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研一研二没有发文章。2. 觉得自己太普通,不配读博。3. 觉得自己不一定能读下来。4. 当时我做的方向比较边角料,读博需要换课题。 5. 家里不建议读博,父亲总说读书的目的是就业,让我可以直接工作了。总之,没有读博的动力,所以我婉拒了导师。

转折:之前我偶然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将我的工作做了一次口头报告,得到了一个外国学者的高度赞赏,他邀请我去他们学校进行一次短期的参观访学。我去参观后大为震撼,我所在的团队在国内也算一流团队,然而,无论是研究进展还是实验条件上都相差甚远。在国内总是觉得一切都好,祖国经济强大,科研实力强。然而,亲眼所见这种差距让我很难过,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深深地想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回国后第一时间找到导师说我要读博,当时距离硕博连读申请的截止日期只剩最后2天。

读博阶段的蜕变:和我同届的一些同学当初选择直博,其他大部分在研一下学期选择硕博连读,我是研二下读博,属于最晚的那一批,而且还换了课题,所以压力很大。后来的3年里,我基本天天泡在实验室,很努力很投入,不展开讲了。除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读博之后有了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逐渐让我产生了蜕变。读博之后,我会为思考一个问题不吃饭不睡觉,我会经历上百次失败的实验后依然继续坚持下一次,我会抛弃喜欢的游戏,我不再浑浑噩噩的迷茫,在做选择之前我会缜密的思考……总之一点一滴的改变,以致最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后来连续做出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获得了一些奖学金。成为了团队的榜样,导师特别喜欢的学生,硕博连读5年(2+3)后顺利毕业。我也是团队里极少数没有延期毕业的。

工作后的状态:逐渐喜欢上了科研,所以毕业后选择了高校,没有留在本团队,想出来闯一闯,温室不是培养人的好地方。去了一个新地方,当然起步也很困难,不过我不再迷茫和担心,我只是一往无前的向前闯。毕业两年后破格评为副教授,再两年破格评为博导。

结论:博士学位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段难得的经历。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这一阶段可以重新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性格,让普通人变得出众,甚至耀眼。2.这一阶段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大部分人的潜力都没有被开发出来),可以提升人的意志、探索发现能力、抗压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脑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能力。3.这一阶段可以开拓眼界,提升格局。如果父母帮你打基础,导师则为你打开天花板。一般优秀的大教授的眼界、格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都会深深的影响你。4.博士文凭可以为你打开事业的天花板,打开人脉的壁垒,当然博士仅仅是起点。其实最后这点可能是大家更关心的,以后再单独开贴谈谈。

全文完。第一次在知乎实名发帖,请看过的朋友点赞鼓励。如果有其它问题欢迎留言。

补充:没想到受到这么多关注,非常开心能对大家有所激励。虽然用词比较谨慎但还是招到一些批评和质疑,集中在:因为太年轻,未公开量化指标(几篇文章,几个项目),所以是在编故事。我想做以下几点回应。1. 本回答是真实的,非盈利目的,没有编故事的动机。2. 初衷是传递读博后的改变,包括使命感、努力、激发潜力等这些正能量。量化指标这些虚的东西和这个回答没什么关系。3. 科研进展上的量化不是什么好风气,成果的优秀不应该只看文章、项目,我也不想传递这些东西。4. 我只是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在参加答辩,批评的人非要看材料,但是您也没有达到评审专家的级别。目前很多评审过程,一般只有评委能看材料,通过后的公示也是内部公示。5. 我觉得我的材料很一般。6. 确实除了身心投入的努力之外,没提其他方面,但是我觉得主动努力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读博阶段。工作后除了努力外,更需要全面发展,还有运气。这些东西也跑题了,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下回答。


user avatar   wang-er-8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学历的重要性我还不能评判,但博士的经历,真的很重要。

2015年9月,家中孤母重病未愈,为了给母亲治病举债数万,在从老家医院到去往上海的火车上,我曾经想过,这次回上海或许不是入学报道,而是办退学手续。

现在回想一下,我博士生涯的起点,可能是我二十余年人生至今最灰暗的时刻之一。

当初决定读博士,说实在话,其实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科研理想和长久的深思熟虑。2014年,原本在准备考研的我突然得知因保研政策放宽而侥幸获得保研/直博资格。我从不避讳金钱一直是我从小到大面对的最主要矛盾,因此在面对保研资格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选择了读硕士,因为可以快点毕业,快点赚钱,因为我们这个专业硕士毕业工资在上海可以比本科生多个2000块左右。

原本我已联系好一位系里德高望重的教授作为硕士生导师,但另外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师在得知我获得保研资格后便多次极力邀请我进入他的课题组,我是一个偏向讨好型人格的人,说白了就是脸皮子薄,既没办法拒绝这位老师的邀请,又不能和已经商定好的导师跳票。恰巧这两位老师都因为没有博士名额而没办法招收直博生,所以我为了避免尴尬,同时又不知为何脑抽觉得直博也就才4.5年(硕士需要2.5年,但从去年开始我院直博学制已延长至5.5年),好像没比硕士多多少。

所以就编了个谎言,给这两位老师说我和家里商量了一下,感觉自己性子是屁股坐不住凳子的人,想读个博士磨练下心智,从而同时拒绝了两位老师。后来有很多人都问过我读博士的原因,我有时回答是为了磨练心性,有时回答是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其实,我读博士的理由就是这么荒唐——不想让两位敬重的老师和自己因为选择导师的事儿难堪。至于我妈妈,我知道她得知我读博的消息一定会全力支持,即使她可能还需要独自支撑这个家很久。

恰巧两位老师都向我推荐了同一位博导,而在当我了解过这位老师的课题组是学院里面补助发的最多的组时,其他996、要求严等等要求我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位老师也就成为了我后来的导师。

2014年9月,刚刚上大四的我就被导师叫到实验室帮忙。我并无任何抵触情绪,甚至还有点小兴奋,一方面是没做过实验看什么都新鲜,另一方面是导师说会每个月给发一些补贴(虽然最后这个钱也没给我发……现在每每想起我还会跟我导师吐槽)。最初进组无非就是干两件事——帮师兄做实验,帮师姐做实验。刷瓶子、配药、烧COD、三氮,几个人站成一排,构建一条“加药-摇匀-比色-记录”的水样测试流水线……那段时间蛮辛苦的,一天水样最多测试了500多个,几个人累的腰酸背痛。但课题组氛围很好,师兄师姐们其乐融融。实验室里有一台老旧收音机,一边听着“动感101”一边测水样,日子过得飞快。

2015年7月25日,我在实验室接到老舅打来的电话——母亲脑出血病重入院,速回。

我的世界瞬间塌了一半。

回家,陪母亲住院、一次手术,失败,再次手术……那两个月过得比两年还长

入学前夕,我跟母亲说,我不读了,找个工作赚钱再把你接上照顾你。母亲说,你不读了我就去死。

2015年9月1日,博士入学,而我只有一个想法——攒钱还债。

第一个学期,我已经记不太清怎么过来的了。只记得有很多课要上,自己的实验在做了半年后发现是一个证伪的过程,都是因为急于动手而没有在设计实验的环节充分论证;记得那一个学期在网上买了很多酒,都是那种便宜的啤酒、红酒、伏特加等等,每天回到寝室都喝,醉醺醺的入睡,一早再爬起来做实验。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想做兼职但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再加上担心母亲、负债的压力、科研的不顺……虽不至于崩溃,但每天感觉不是在过,是在熬。

现在回想,更多的问题不是在于命运的捉弄,还是源于自身。自己在压力面前急于求成,又舍不得放下任何一面,又想做好科研尽快出成果毕业,又想赚钱,无谓的思虑过多导致了一事无成。

好在我的导师人非常善良,知道我的情况主动帮助了很多,甚至还在过年回家前把我叫到办公室自掏腰包给我包红包,他什么也没说,只说了句“都这么大了,过年回家总得带点钱回去,给妈妈买点东西。”

时间很快到了博士第二年,有幸接手一位师兄之前探索了一半的实验,在师兄的帮助下我相当于捡了现成的,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也在导师的帮助下逐渐明朗,我也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逐渐学会如何以自己的节奏开始“科学研究”。同时我也明白了,科研真的没有捷径可走,也很少有投机取巧的机会。

负债的事情在2016年底也有了转机。我的发小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在北京搞艺术,他对我知根知底,也是为了能让我赚点钱,偶然介绍了个给雀巢广告歌填词的活。一首广告歌,填词费用3000块。写那首词我记得也就花了一刻钟不到,但3000块啊,说实话收到钱的那一刻我从没觉得钱可以这么好赚。

后来在我发小的介绍下,我又认识了很多音乐圈的哥哥姐姐前辈们,他们人都很和善,也都很平易近人,三言两语就成了朋友,有活都会互相推介照应……从那时起我成了兼职的作词人。我填词从没有任何要求,什么风格我都能写。并不是我文学水平高,一个24k纯理工男文学素养能高到哪里去呢,稿费才是我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2017年3月,在寒假结束返校的火车上,我用填词的稿费和学校补贴攒下的钱还上了欠款里的最后一万元。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很轻松,窗外东北贫瘠的土地一瞬间似乎都焕发了春天的生机——原来不欠钱的感觉真的很好。

这一年我发表了两篇SCI,一篇是我毕业方向相关的主攻方向,另一篇则又是受了另一位师兄的恩惠,我只负担了一部分实验,但论文却成了我的成果。这位师兄是组里不善言谈但最任劳任怨的师兄,当知道导师将这篇论文归为我的成果时,我其实内心很不安,剥夺科研工作者的成果就如同杀人父母。但师兄却一点都不在意,他还是默默的,会叫上我和另一位师兄一起躲在实验楼后面的角落里抽烟。去年他结婚,千叮万嘱不许我们随礼,我还是在婚礼上偷偷留了红包,而他却在婚礼后把钱打到了我支付宝,说了句“转过来我会再转回去,别折腾了”。

2018年,我在另另外一位师兄和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可以发高水平期刊的idea,并开始一系列我从未试水过的生物相关实验。然而,“博士从未有一帆风顺”这个魔咒又再次降临。因为我对测试方法的不严谨,最终数据出现了假阳性的效果,但我们却都没发现(后来证实并非完全假阳性,只是实验方法确实存在问题)。在投稿时被其中一位审稿人指出,险些扣上“学术不端”的帽子。还记得那一晚我老师将审稿人的邮件转我,我一宿没睡,疯狂查文献试图证明是审稿人的错误。

但越查越明白,毫无疑问,是我的失误导致了前面实验的全盘失败。

而一向严厉的导师却并未责怪我,甚至自责说是因为他对生物类的实验经验不足,没有把控好。我羞愧难当,重新修订了实验方案并将整个实验重复了一遍。然而,论文投稿似乎如同新兵临阵,讲究一鼓作气。当第一次投稿失败后,重新修订的文章则屡屡碰壁。目标期刊也从学科内的头部杂志逐级下降到二区的垃圾期刊……

2019年,在导师的准许下,我开始准备大论文,决定试一下提前毕业。2月开始,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会详细计划工作事项,同时推进补实验、处理数据、撰写论文几件事,力争在6月份完成大论文初稿和预答辩。而就在同一时段,还接到了一批和音乐公司合作的歌词约稿,要求一个月填100首歌词。歌词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根据提供的demo填写,押韵即可,主题、情绪全然不作限制。

那段时间,每天我很早就到实验室,一边开着装置做实验一边写论文,晚上回家还要写四首歌。2个月,我补完了所有数据,填完了100首歌词,大论文初稿也完成了一半。

四月底,我开始出现频繁的呕吐症状,同时体重在一周内下降了将近十斤。到医院就诊,确诊了肝损伤……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几乎都在床上躺着,躺着写论文。

六月,病情虽然未见明显好转,但还是如期完成了论文,参加了预答辩。

八月论文送审,十一月两轮盲审结束,十二月正式完成答辩,2020年1月,博后入站。

前两天拿到两证时,真的会有种恍然感。回想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虽然寥寥,但经历也可以算是几经波折。最初我认为我是不幸的,总是将诸多不顺归结为上天不公。但现在回头看看,我真的很幸运,幸运地遇到了如此导师、师兄师姐、至交亲朋,还有一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的她(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的论文致谢里面,全篇几乎都在感谢所有在我博士期间乃至整个求学生涯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们,可能上天赐我最珍贵的礼遇和最真诚的善意,就是你们。

我自诩并非一个优秀的博士,并未能在专业领域有非凡的建树,甚至读博士的初衷都有些荒唐;读博期间也没有醉心科研,整天想着搞钱,功利心十足。博士学历,于我而言不能代表专业水平的深度和学习能力的肯定,而是一段路程还算体面的终结,一段很长很长,又不那么平坦的路程。

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没走过这段路的人,或许望而却步,或许报以嗤笑;

正在走这段路的人,或许低头不语,或许捶胸顿足;

而走过这段路的人,皆洒然笑矣。


user avatar   wang-jian-57-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我从出生到本科毕业,加起来也没见过几个博士,当然,大学老师除外。

自从读了硕士,感觉博士多了起来。之后工作了一年,单位里到处都是博士。辞职之后读博,一天天见到的接触的全是博士。

只有接触到某些领域的一些研究平台,才能感受到博士的必要性。

所以觉得本科学历够用的,是因为还没接触到那些平台。

大部分人接触的还是生产型,服务型等相关领域,本身博士就不会在这些领域扎堆,所以会觉得博士没啥用。

但是若你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研究领域,你会发现,博士真的就是起点。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虽然王小波不在了,但是也算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吧。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haozema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各位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穿着白大褂如何上厕所的? 
  直博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直博? 
  为什么有些科研人员觉得「996 还要 +0.5」? 
  如何看待天津大学开出的博士后薪酬? 
  如何缓解读博中反复抑郁的症状? 
  有多少个读博的人真心喜欢学术? 
  在清华读硕博或者博士期间做兼职辅导员是怎样一种体验? 
  男友表示硕士毕业后想要出国读博,然后回国进大学当老师,要异国4年左右,我该怎么办? 
  40岁的时候辞职读博有前途吗? 
  有多少博士一毕业就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 

前一个讨论
国企和私企最大区别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捷克因误会征用中国支援欧洲侨胞的口罩,之后决定归还?





© 2024-05-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