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赶上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政府为主导的补贴或者产业基金直接干预生产端,先上产量占据市场,形成生态,通过生产中学习获得技术,再降低边际成本,是一个良性循环,但也是一个相对来说脆弱的循环,因为一个不小心跳出这个正反馈,就会满盘皆输。
中国的电影和院线就存在这样的关系。 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签订《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将在未来五年大幅度提高进口片配额。这对当时没有几部高成本商业电影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自己的电影,那就只好让全国人民看好莱坞电影了——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但显然中国不打算这么干。
怎样让中国有自己的电影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中国人走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来自全世界,不愁钱,国产电影走不出去,只能通过中国人的支持来收回成本。但问题是,2010年左右的中国,95%的人在家周围10公里内是找不到任何一家电影院的,想支持也没地方可去,所以得造影院。
但这个造电影院的过程和美国不同,美国的电影工业同样立足于强大的院线,但美国院线存在的基础是他的私家车保有量和开车习惯,这使得美国人开车去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每一家电影院的消费辐射范围远远大于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中国。我大致估算过一个数字,同样的人口密度条件下,美国一家电影院可以包括的消费者半径可以达到中国的3倍以上,这使得一家美国影院拥有9倍的潜在消费者,生存条件远好于中国。
市场均衡价格下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养活美国影院,支持美国电影,但无法养活中国影院。除了补贴影院,补贴票价,让价格偏离均衡来人为扩张需求和供给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在此前后,中国开始大量补贴电影院——在原本没有电影院的三四线城市建造电影院,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家附近看到电影,用这种方式给电影提供食物链。这个手段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短短几年,中国电影票房通过银屏数的增加翻了几番,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家周围找到电影院了。虽然一线城市的人仍然倾向于看进口电影,但是三线城市的观影人群从一开始就培养了看国产电影的习惯,他们的消费支撑了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以至于一部分国产大片已经能够和进口好莱坞大片分庭抗体,这种「下沉」也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供给。
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可以看到一个美好的图景——人们支持好的国产电影→国产电影敢于大手笔投入创造精品→人们更加支持好的国产电影→人们养成观影习惯,愿意为好的电影付费→获得了不需要补贴就能自给自足的大规模电影市场。
但这个过程远远慢于人们的预期,原因很多,包括我前几年就提到的城市化的停滞、替代电影产品的其他娱乐方式对时间的占据、私家车的普及远慢于预期等,总之在这种种原因下,需求端的扩张还是不够快,电影市场始终没法达到这个不需要补贴就能挣钱的盈亏平衡点,而且这个平衡点似乎还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电影院始终是苟延残喘,其中一大部分只能靠着春节档活着。
然后到了今年,终于连春节档也不剩了,《囧妈》的网络首播更是雪上加霜。剩下的故事,我在几小时前的另外一个回答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
很多人在上面一个答案的评论里也在质疑——一个春节档,一个《囧妈》而已,至于吗?会有这么生死存亡的影响吗?
人不吃饭,就会死。影院没有收入,也会死。2019年下半年就已经苟延残喘的影院原本就指望春节档回血,现在不仅回不了血,未来几个月内可能都会因为类似的原因缺少票房,那么这些靠着补贴和春节档活着的影院会成片成片地死。而这些影院全都在三四线城市,过去几年他们怎样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他们死后中国电影市场就会怎样改回来。
所以这次的抵制,可以这么理解——「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片方和院线,一个是生产好电影,一个是让人来消费好电影,在大量补贴的前提下,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年景好了大家相互正反馈,生产更多好电影赚更多钱;现在冬天来了,片方对院线说,咱一起过冬,话音刚落转手就把过冬的柴火当成筹码向新媒体屁颠屁颠投降,去做阿斗了,留下院线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XX。死都要死了,还不让人叫两声?
当然,我上面的分析和大部分低成本「电影」无关,他们原本就只能在手机上看,在大荧幕上看是完全无法让人忍受的。所以,即便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死光了,也完全不妨碍三四线城市人民在手机和电视上看《囧妈》或者类似的「电影」,一集一分钟的超级短视频连续剧也可以让你刷到手软,但他的代价是,你将只能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到《星际穿越》,而无法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到中国人拍的下一部《流浪地球》。
徐峥作为电影行业的老人,当然不会不知道把《囧妈》放到抖音上播出的后果。况且,浙江省这边说得也有道理,院线为你投入了那么多宣发资源,你这边一句话不说直接放到网上免费播了,院线投入的这些成本就全成了沉没成本。徐峥的确也是不太仗义。
但是,徐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按照我个人的估计,徐峥之所以要将《囧妈》放到抖音上播出,可能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徐峥签了对赌协议。按照对赌协议,徐峥应该在今年拿出多少多少亿的净利润。但是,现在就算疫情能在几个月之后控制好,《囧妈》能够正常上映,可能分账也要到明年,这样徐峥就无法完成对赌协议,他的股权就面临着被稀释和公司估值下调的风险。所以,徐峥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尽快为《囧妈》找到买家,即便是为此得罪院线也在所不惜。
第二,在今年春节档的几部电影里,《囧妈》在题材上是跟春节、团聚概念贴的最近的电影。如果不在春节档上映,那么全年就再也没有合适《囧妈》上映的档期了。而如果放到明年春节档,不仅变数多,而且如果第一条是真的,那徐峥就得自己掏上亿的现金补足利润。
当然,之所以院线对徐峥如此咬牙切齿,根本上说在电影这个系统里,大致的分账方式就是制作方、发行方和院线各拿三分之一。对于电影的投资方来说,无论上不上院线,只要有人愿意买那就能拿到钱。但是对于院线来说,如果电影不上映,自己的这三分之一的钱就挣不到了。换句话就是,制作方只要能把电影卖出去就不亏钱,但是院线如果没有电影播就必然亏钱。
但是另一方面,院线在这个时候卖惨也实没有必要。之前春节档的几部电影里,《唐人街探案》的预售票房最高,《囧妈》只有千万级。《囧妈》不得已提档,将电影的上映日期从大年初一放到了除夕。在这个情况下,只要脑子不糊涂的院线经理,都知道把最大的资源投入到《唐人街探案》中,之后是其他的。至于《囧妈》的宣传,我个人估计在大多数院线的支出中占比可能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甚至更低。之所以院线方对此如此气急败坏,也是怕其他制作方效仿。
总的来说,认为《囧妈》将开创新的上映模式的基本上是想多了,《囧妈》只是不可抗力环境下的一个特例。只有当“院线电影”这个名词彻底消失了之后,电影产业才有可能有新的生态。
发现了没有?知乎上的答案,一涉及到大众文化,传媒领域,包括乐影书的评论,所谓的高赞答案、大v答案就会露馅,甚至有些幼稚。
因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不可抗力导致影片撤档,想出的无奈之举,也会被套用诸如——新零售,渠道创新,产业革命,院线已死等五迷三道的学术名词。
我寻思徐峥拍的不是鬼片吧?忽悠鬼呢?
中国影视行业根本就没上道呢,哪来的什么革命?这并不是什么知乎擅长的高深科学领域,徐峥也不是什么高超的行业革新者。
电影行业跟其他行业比,全年的票房,把周边产业都算上,利润率都不如一家中型房地产公司。甚至热门的体育产业、游戏产业、包括知识付费产业,哪个不比它规模和潜力大?电影产业就一个婴儿水平,这所谓的模式颠覆,在颠覆谁?
说互联网颠覆院线的,这就更幼稚了。
文化娱乐消费跟零售消费有一丝相关联性吗?
当这是瑞幸颠覆星巴克呢(也并没有颠覆)?
电影院的存在,真的只是为了去看一部电影吗?
让你掏100块,在西瓜视频上抱着手机看《复联》首映,你肯掏吗?
一部电影放映,院线和互联网的模式早就有了。院线先放一波,下线了,各大视频网站再收六块钱卖一波。这个模式有问题?
更有趣的是,还有说线上线下同时播的,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体验价值角度,都没有比之前更优秀。
看电影这种消费,可以类比的,根本就不是零售。如果非要拿来类比,和它更接近的是旅游。你在家用VR看海岛,心中有沙,就不用去马尔代夫了吗?
《囧妈》也看了,不谈片子质量,见仁见智的事。但经常看春节国庆档,有点传播预判能力的,通过这故事、这题材,这爆款程度,都能看出这片票房绝对排不上前三,真买票看的话,估计口碑还得差一点,票房过10亿都费劲。
徐峥其实早就慌了,如果春节档照常,正面pk单靠口碑传播的话,绝对干不过《唐探三》,《紧急救援》,甚至《中国女排》的号召力都比它强。徐峥也心知肚明,所以之前就干了从初一提档到除夕的事。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这很可能是徐峥的滑铁卢。
再说《囧妈》题材痛点:春节氛围,亲情感召,家庭组团观看。而一旦过了春节这个节点,这个片的传播力和观众需求都不那么成立。
打个比方,待到春节过后,年轻人返城,谈恋爱或约朋友看电影,会选择一部讲中年危机、母子感情、笑料缩水的故事吗?这就叫不合时宜。
这事换个角度,与其说徐峥是电影行业革新者,不如说字节跳动是营销领域的天才。
字节跳动买这片的最大目的,本质上就是给自己的视频矩阵打广告。6个亿打广告算贵吗?它的直接竞争对手——快手,拿下春晚合作标,是十个亿。也没有砸出太大动静。
而这次播放《囧妈》,给抖音、西瓜视频带来的曝光量、下载量绝对是不亏的。
最深层次的是,西瓜视频的布局和目的是——革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甚至B站的命。
通过播《囧妈》,西瓜视频的推广语中已经放出——”不花钱看大片”的模式了。
也就是说,除了抖音布局短视频外,西瓜视频将布局长视频和综合类视频。它杀手锏就是——不用充会员!还记得被腾讯视频vip收费模式支配的恐惧吗?
当然,字节这一招又让视频平台培养了很久的盈利模式,濒临崩溃。这里不做道德评判。
所以字节跳动这次要干的,是推西瓜视频,并与腾讯、优酷等综合视频平台去竞一杯羹。而《囧妈》你就当它是一个广告载体好了。
————
再补充一下,我不是徐峥黑,还很感谢他为枯燥的春节谋了文娱福利。只是看不惯一些写手”上头”的忽悠。
春节档撤档,将电影放在网络上首播,也不算新鲜模式。甚至微博网友早就提出来了,并表示愿意花同样票价观看。
那《囧妈》为什么不是付费观看,再跟各大网络平台”分账”呢,卖19.9是个合理的价格吧?
先分清电影消费到底是一种什么消费,再谈产业模式才靠谱。
在中国,大众不听音乐会,不看美术展,被培养成型的文娱消费,大概只有周末去看一场电影。
而到院线看电影,是和逛街、吃饭、唱k、健身、旅游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大众社交+娱乐的重要支撑。
电商革了服装行业、零售行业的命,革得了饭馆的命吗?为什么一个商场里,活的最好的仍是饭馆和影院?
电影内容生产方和院线方的关系,并不像是作家和出版商的关系,也不是服装厂家和代理商的关系。而支持徐峥的,显然把自己代入了类似作家的角色,我辛辛苦苦搞创作写书,你特么出版商凭什么就知道分钱?
电影不是这样的。院线是真金白银投入的娱乐消费场所,至少,二者的重要性是平等的。而没到院线剥削电影内容生产方那么夸张。
说到底,电影不止是一种内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特别神奇,好莱坞缠斗了好几年的博弈(Netflix和好莱坞),中国一晚上就爆掉了。中国总是从农业时代嗖跳跃到后工业时代,完全没有工业时代。总结下就是:大趋势正确、手法不地道、私心过重、行业中短期元气巨伤、但是未来大方向会变好。用科幻的视角来说:文明在高速前进,但是许多个体成了牺牲品深陷痛苦。
看待事情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
微观视角:
回到几天前的那天你附身成了光光,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
1、拿头条6.3亿,COVER全部风险,影片翻身春节档、抢占历史第一人。但是代价是牺牲掉那些基层发行人员和院线与行业和长视频的人脉口碑。
2、退守后期再上来日方长,和电影行业大家危难时期共进退,但是自己可能会因此赔掉钱。
So~无论说的有多冠冕堂皇,和舆论有多制高点,但是从选择来说已经很明显了。
这个选择如果不是疫情发生,片子深陷窘境,估计光光是不敢选择跳船的,因为这个行为就像是大家在一艘船上,船快沉了,大家说好同仇敌忾,结果你先跳船爬隔壁船了。算是彻底得罪院线和长视频平台知道你是一个在关键节点会做什么样选择的人。
当然后期大家出于利益,如果欢喜和光光的内容非常好,那院线和长视频平台也不会不做生意。但是这个裂痕真的够,真所谓真人圈:心里MMP,嘴上好兄弟。
宏观视角:
内容和渠道的博弈自古以来,不只是电影和院线的博弈,片方和互联网的博弈也是激烈的狠。之前是【片方】、【传统渠道】、【新媒体渠道】在缠斗多年后形成了一套生态体系和游戏规则。《囧妈》这次算是破坏了这个规则,跳过【传统渠道】,直接和【新媒体渠道】建立了联系,所以这才炸了锅。在【电影领域】,虽然BAT前几年叫嚣着革新,各自成立影业,但是最后其实还是向传统规则和专业电影人妥协了,变成纯渠道或者渠道参投,没有能介入电影领域的核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不要忘了视频平台对“院线电影”和“网大”之所以价格采购天差地别,是因为“院线电影”的采购价是基于“有龙标”和“电影票房”的梯度定价,院线电影的观众基数和市场、行政是经过验证过的,所以平台愿意为此买单和吃长尾效应。而“网络大电影”完全依据线上场景和流量逻辑,其模式跑下来就变成“6分钟骗观众”和“蹭热点”模式为主导,根本片方不会走精品路线。
如果没有线下这个回收渠道,真的观众用电影票投票,一票一票几十块,能回收几个亿的票房成本。完全变成线上为王,最终平台会垄断到一定规模,成为不作为收租的人,可能比之前的地主更恶劣(参考滴滴模式),更不可能支持精品内容,因为精品内容的ROI对线上来说太低了。线下的这个价格体系和投票机制,是几十年去电影院观影习惯培养成的,这也是为什么 @chenqin 说未来可能看不到《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万达总裁曾茂军说:
《唐探3》会先登陆院线。“院线电影就要上院线,除非是网络大电影。”
潜台词就是:你个光光拍的是网大!不是电影。
院线如果死掉,虽然院线旱涝保收吃50%的票房分成,但是实打实能获得高回收的渠道。
所以这事只有光光敢干,因为第一《囧妈》是这几部里成本最低,最不体现院线电影特点(视觉奇观)的作品。第二是光光可是个聪明超皮的人物,人家没什么导演心理包袱(什么我的作品必须在电影院看才圣洁),大不了不拍电影,哪天拍动画片、做游戏都可能干的出来,他舍的起。其他几个还对电影工业化有追求的导演是不可能干这事的。
我们来看下为什么没有线下平衡生态,直接片方对接新媒体渠道,会有什么后果:
网络视频平台之前最大的3个致命伤:
1、创立时候就是非封闭式生态的规则,积重难返成收费,用户也已养成白嫖习惯。
2、完全以流量获取为导向,那必然最能获得普惠大流量的甜宠、沙雕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类型获得的支持和资源极其有限。
3、因为无法获利,所以平台对中小CP的协议接近卖身契。
总而言之就是恶性循环,这么说可能大家无法理解,我举几个例子:
案例1:
视频平台运营侧的视角:《唐人街探案》剧集这种项目摆明就是亏钱,12集首播4集,1个月后就放完,一集成本1000万,一共1.2亿,一个月的会员拉新无论如何是收不回这1.2亿。做这样的项目只是因为平台自己投了《唐人街探案3》的电影,靠电影回收成本。
案例2:
平台的项目目前是:a、我要不不投资,你们把我当播出渠道,给的资源有限,我们分成(但是这个钱根本无法支持精品内容制作。b、我如果投资,就100%控你的版权,因为哪怕亏损,财务报表可以把这笔钱计入资产,少额投资对平台没有实际价值。
案例3:
因为内容行业马太效应巨大,100块钱拆分10块钱给10个项目,远远小于100块全部砸向头部内容带来的潜在回报。所以平台很多预算的逻辑70%都砸给头部的2-3部内容,30%预算才给剩下例如几十个中小内容。
在发现这些问题后,长视频爸爸们发现不能这么搞了,自己会持续失血,所以达成共识:我们一定要搞付费!回归付费生态!(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哪怕得罪用户非要去试探用户VVVVVVVIP的购买底线)
结果三家好不容易练手达成共识:嗯!!!诸位拉个群!我们2020还要联手涨价的啊!谁也不许叛逃!
“好的大哥!”
……尼玛头条背后各插一刀,重新打开了免费的口子……
头条:“来嘛,一起免费呗,我们公平竞争”
优爱腾:“去你妈的!你个开外挂的!谁和你拼免费谁就死。”
为什么头条敢干免费,因为短视频这个媒介在ARPPU和流量变现效率太高了,根本就是火箭炮打拉栓枪,怎么打。长视频谁和短视频拼免费谁就死的更直挺挺的,这个我在我的回答里具体说过。
免费的商业逻辑都是:我没有钱,我给你流量,你自己用流量变现养你自己。
但是在影视内容的寒冬,大家要的就是钱!现金!否则连开机都开不了,你给我个毛流量,人人都拍土潮短视频吗?人人赚钱都让他们去带货接广告吗?
不要搞错一个逻辑:内容创作者的生存和内容创作者作品变现是两回事。
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金子是要银子练出来的。
内容行业的人才和项目的培养都是从0到1开始的,《流浪地球》的郭帆自己早期花了20万买《李献计历险记》动画版权拍电影亏钱,一步一步历练到今天。《哪吒》导演饺子自己憋3年做了《打个大西瓜》证明自己的短片导演才华,到长篇又跑了10年才有哪吒。
任何一个头部都是枪林弹雨练出来的,但是如果生态被毁了,只有头部活得好,其他都苟延残喘自生自灭,自己卖房睡富婆当舔狗卖身契搞钱承担所有风险,平台只割头部,这都不是二八法则,而是一九。真正好的生态是一个正向循环,逐渐迭代的过程。
如果上游掠食者说下游生物进化速度太慢了活该被淘汰,那就是得了便宜又立牌坊的坏且蠢。不是这些生物进化速度慢,而是进化的规律本来就需要时间,上游掠食者的实物来源是非常多元的,所以生存概率高,但是下游的食物来源越往下越单一,而且人数众多竞争会越激烈。
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掠食者如果不管不顾下游的生态里的生物,等这些生物都死掉了,下一个一定也是顶层的掠食者
所以大趋势一定是逐渐迭代更新,创作者需要时间成长、线下渠道也需要时间变革、长视频烧了那么多钱的试错刚重新找回付费之路,一下子短视频的崛起,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奔向赛博朋克的共产主义。虽然最终一定是通往共产主义,但是如果不对的时机强行突破,必然有许多人和抗风险能力低的人群被淘汰,但是被淘汰是他们的错吗?他们难道不努力,活该就是死吗?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和扛起行业大旗的领军者,一定不是自顾自的生存,而是心怀人民,带着人民和行业变得更好,构筑一个逐渐迭代的生态。
任何一个平台真正解决和有价值的是:共生、连接与赋能
我一直觉得没有坏的内容,再奇特的内容都有他们的受众,平台需要做的是帮助每一个作品找到其受众人群,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发现需求、解决需求、消除信息不平等,而不是制造垄断和拦水造坝收租。
可惜历史一再都是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因为屠龙少年发现自己爬上金字塔尖,靠信息不对等和垄断,就能吃走90%的利益的时候,便不愿意再做屠龙少年,而是选择成为恶龙。
那是否有人能跳脱这个循环呢?短视频的领军者们会不会又成了屠龙少年?还是真的救世主?
我不知道,拭目以待吧。
春节档票房,按去年规模,预计是50-70亿,都是国产电影。
换句话说,就春节档,占了全年国产电影票房的1/6左右。占了县级院线全年收入的1/5-1/3左右。其他行业的损失度都远比这个小。
拿最严重的旅游来说,全年国内出游人次是30-40亿,其中春节期间出游人次是2-3亿,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别家出来跳脚也是情有可原的。
网剧是因为视频网站都还在烧钱,以及遇到了监管部门一部电视剧最多上两个星级电视台两方面影响。
疯狂买剧的爱奇艺巨亏,netflix现金流上,每年都是负十几亿美元。囧妈据说是6.3亿加分成,这个价钱只有财大气粗的字节跳动才买得起。只花了48小时,从开始谈判到打钱。腾讯视频都得肝儿颤。
至于其他量级的特效大片,制作成本一个亿,美元,算是便宜的。举几个例子,漫威系列主线电影都是2亿美元起,便宜的海王就花了1.5亿,还各种省钱,流浪地球8亿人民币往上走。
但网大票房五千万就算高了。任何一部大制作电影都不可能回本。万达找过美国资深发行人做过点映模式,上线一周后点映,五块钱一场,水花都没见影。
视频会员更不可能覆盖成本了。即使全国1/4的网络用户都买了价值100的年费会员,那,加起来多少钱呢?250亿。充值渠道抽成30%,剩175亿,分到电影头上,20亿。
netflix的投资也没买过特效大片,主要集中于文艺片,比如爱尔兰人。换句话说,属于拿钱挣口碑的,趁资本市场还有钱烧。
稍微补一点内容:
这事情各方都有理,但绝不是一句『互联网就是颠覆传统行业』就能解释的通的。
中国电影行业其实又屌丝又惨。一年一共收入也就三四百亿,影院都不怎么挣钱,万达电影的电影播放毛利率8-10%+,主要靠餐品和贴片广告挣钱。但县级电影院这俩都不怎么挣钱。
全国也就一万家影院,加起来分成票房也就是250-300亿,万达一家就拿了80亿+,利润只有六七亿。剩下9000家,60000块荧幕,分170-220亿。万达一年店租9亿,人员成本20亿,按类似单影院比例,基本都不挣钱,靠商场和政府补贴保个本,赚点小钱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说白了就是一个利益问题,谁又比谁更高尚呢
两万从业者名单呢?名都不敢留,还有脸抵制?什么年代了,还工人砸机器……更何况今年这种大环境,个别人能不能有点分寸?
利益分配问题......
吃瓜群众好好看电影就完事儿了。
况且拍的真心一般............
徐峥《囧妈》直接免费网播的做法,是彻底得罪了整个院线。断人财路如杀人满门,不论遭到怎样的反噬和攻击,也都不足为奇。
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们为何宁可将牛奶免费倒进大海,任凭各类水果烂掉,也绝不肯将它们分发给食不果腹的穷人?就是因为这些资本家要保证牛奶和水果的议价权,也是他们彼此默认的“行业规则”。
很不巧,当一场意外疫情摧毁了2020年的春节档后,徐峥就成为了这个彻底摧毁这个“行业规则”的人。
全国大大小小的上万家院线,本质是什么?就是编剧导演、演员明星们给他们打工,广大观众给他们送钱,而他们占据了垄断地位,坐享了一部影片接近60%票房收益,近乎于躺着数钱的行业【吸血者】。
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进步,中国观众的踊跃支持,中国电影市场的爆炸式发展,也将这群吸血者养得一个个膘肥体壮,不过两三年时间,票价从票补时代的9.9元/19.9元,疯涨到70~100元,同时通过禁止观众自带饮食,贩卖高价爆米花、薯片和各类饮品,籍此获得巨大收益。
电影是编导和演员拍的,钱是广大影迷观众给的,影片亏本的风险也是片方全权负责的,凭什么让这些只不过提供一个场所的中间方来坐地起价?这确实是一直以来的事实,但存在从来都不一定是合理的,垄断尤其如此。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新发明、新革新,都势必引来旧有既得利益者的群起攻之,从砸毁机器的手工业人,到抵制淘宝电商的实体店主。可是,螳臂岂能当车?
像院线这种落伍而且工作毫无技术含量的存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是注定要落寞,甚至被彻底淘汰的。
以《囧妈》影片为例,影院所谓的各类宣传物料,难道片方没有付给院线巨额的宣发费用么?影片在头条、抖音等各个网络平台的宣传,更是徐峥等主创人员自己的行为。
随着疫情来临、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多个影院强制关闭,这些付给院线的宣发费用本就已经是片方付出的“沉没成本”,无可挽回了,
因此,所谓的【江浙沪院线集体抵制徐峥《囧妈》】声明,简直就是【从未见有厚颜无耻若此者!】
几十年来,多少名导大导,哪个不是受尽了他们的窝囊气,每逢新电影上映,为了多一点点排片,要陪着那些个院线经理去请客、拼酒、说好话,给红包。甚至几家最大的出品公司,为了将片方所得提升一个百分点,都要和他们拉锯数年,
而今,终于有徐峥这样的中生代电影人,敢为天下先!和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强强联合,彻底地对他们说不!狠狠抽了这些坐地起价的吸血鬼的耳光!
痛快!痛快!!痛快!!
从所谓的“江浙沪院线联署声明”,可以看出,时至今日,院线这些相关利益方,依旧以所有电影人都得罪不起的大爷自居,《囧妈》这部至少10亿体量的影片,没让他们赚钱了,直接免费网播了,对他们而言就比割了心头肉还难受,明明死活拿不出徐峥违反相反合同的任何依据,就干脆威胁要抵制徐峥和欢喜传媒的今后所有电影,
好吓人呢!
何其无能狂怒!
一个基本常识,徐峥的“欢喜传媒”,不止是他一个人的公司,看看这些名字:
股东导演:宁浩,徐峥,陈可辛,王家卫,张一白,顾长卫,张艺谋。
签约导演:贾樟柯,文隽,王小帅,刘心刚,李杨,陈大明。
这是整个中国影坛的半壁江山,字节跳动(今日头条)6.3亿买下的也不止是《囧妈》一部电影,而是作为新兴视频平台,直接和中国影坛众多的名导大导架起了今后继续密切合作的桥梁。
当然,这也是旧有的占据垄断地位的既得利益者们所万万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年关来临,字节跳动(今日头条)付出巨资,包场请全国人民、特别是饱受疫情困扰、不能外出的武汉人民,免费看一场徐峥导演的贺岁新片,何等利国利民的善举,
也能激起这些旧有既得利益者的滔天之怒,浑然忘记了就在短短2天前,大骂《囧妈》提档害得他们“不能在家过年”的也是这群人。
居然还好意思发声明,代表中国电影行业?这群满脑子「别人赚钱不分给自己=自己亏钱」的绝对利己主义者,他们也配!?
看看因为这场不期而至的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在做什么,1100万武汉人民承受着什么,各地的餐饮业、旅游业、超市、各密集场所经营者,又蒙受了何等巨大的损失,利益受损的又岂止是他们?
徐峥的做法,难称伟大但绝对聪明,他已经获得自导自演的《囧妈》电影的全部收益并大有盈余,是事实不假,可这样难道不应该么?
字节跳动(今日头条)的6.3亿之所以付给徐峥,而不是现在无能狂怒、威胁恫吓的那些人,本身就说明了《囧妈》如果如期上映,徐峥要得6.3亿,得让院线拿到12亿以上的旧有机制,荒谬之极!
谁的工作至关重要,谁的工作可以替代,一目了然。
中国电影的新一页,就这样翻篇了。
从欣赏效果而言,电影院这种对比度,色彩,dpi被电视甩十条街的东西,早就应该淘汰了。除了屏幕大一无是处。
电影院实际出售的不是电影,而是一个环境和气氛。
你和妹子吃完饭,去看个电影是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在一起的娱乐方式。
你直接说去开房,那不是恋爱,是约炮。
妹子身上花钱,不计较,所以电影票价涨也一直有人看。
这是电影行业的基本盘。
节假日一家人去看个片子娱乐,是爆发式票房,所以有节日档。
今年特殊情况,线下不能去看。
快手红包发的凶,抖音竞争性花巨款,这不是常态。
电影真正的线上商业价值,看爱奇艺的财报就知道了。
能养活网剧,养活不了大片。
线上,你的片子不是和同档期竞争,是和历史上所有经典电影竞争。
徐挣抓个机会,这是个例,以后不可持续。
这个信就很恶心了。
特殊时期个例,片子也不算重点,非要跳出来,匿名信声讨。
这是给抖音做宣传,在线下拉仇恨。
匿名说明没底气,敢实名,会被网友抵制,是政治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