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业者来介绍下电影行业,可能了解背景后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普惠大众的事,会引发这么大争议。
还有用不着来和我battle,我是做制片的,不好意思,影城和我没关系大家说我收钱的,可以去百度一下制片到底是干嘛的(•̀ω•́) 我只是分析人心和资本盘,不向着任何人说话,因为和我确实没关系 我只是科普为什么这波操作引发极大争议。
受宠若惊,评论破千了。再次说明白,我是科普,行业之间千差万别,很多人在发表意见前不了解但想了解电影行业。所以我写这么多想帮大家导盲,也中肯的分析说话,想换位思考解释一下业内人为什么这么生气。
谁再看不懂字的上来骂人,我真的会回骂回去,这不是有毛病是啥???不看回答直接开骂,戾气这么重,咋的大过年的家里人出事了啊???
对于没耐心看完全文的人,引用我评论区 @Xiaoyun 的评论,他说的一语中的。
业内人生气,并不全因为他们这波没赚钱,是被合作伙伴在利益面前直接抛弃,没有情义。明白人太少,希望大家平心静气,看完再说话
这注定是电影营销史上的著名一战,这是“行外人欢呼鼓掌,行内人指坟骂娘”典型实例。
评论区好多人不看回答,就直接酸评:徐峥破坏啥规矩了? 电影院定的规矩呗?
当然后期大家出于利益,新推出的内容非常好,那院线和长视频平台也不会不做生意。但是这个裂痕真的足够深了,大家都不会再和他交心了。
所谓真人圈:心里MMP,嘴上好兄弟。
这里补充一下,大家不要一直说,我免费没花钱看电影,我得到了实惠,别人爱咋咋地,和我没关系。
静下心想想,大家看电影真的就是为了看电影吗? 其实在影院看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感官体验。
不然家里视频平台那么多,没看过的电影那么多,在家看那些没看过的片子就好了啊,为啥还要花钱去电影院啊! 新电影旧电影,反正都没看过,不都一样吗! 不还是差在了感受和体验上吗
所以不要置气,心平气和的,想问题~~
行内人生气的点,其实主要不是大家没收到钱恼羞成怒。 坦白说,影城院线的收益盘子远远比大家想象的多,大家不差这一部片子的钱,无所谓啊,那么多部,就差这一个了?说不过去啊。是大家憋气,觉得自己被算计了的憋气。
是大家一起合作,合作到最后,到了可以变现的时候,临门一脚,你的合作伙伴把你踹了。
大家不怕赔钱,大家在意的是事。
知乎上都是高知和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希望大家平和心态,把下面的内容当做一场头脑风暴,和我一样,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资本市场永不眠,江湖也永远有自己的道义。
下文是原回答,希望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下电影行业
今年的电影市场不好,这是公认的事实。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奇惨,这是意料之外的天降一笔。
因为新型肺炎的影响,原定在2020年春节档上映的7部电影全部退出春节档。
新片缺席2020年春节档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因为退档的影响,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影视板块大跌。
其中新文化闪崩跌停,当代东方连续2个一字跌停板……
在一片哀嚎中引起争议和众怒的,是徐峥和他的春节档作品《囧妈》
1月20号,徐峥在微博上公布《囧妈》提档的消息,惹来行内一片骂声。
因为外行不懂,所以也没有人上来battle,舆论的风向就被影城院线的人带着,没有出现什么两方对打,隔空对骂之类的经典情节,反而是大家相互在评论区里积极的给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热情导盲。
影院一线的工作人员,一年到头就只有大年三十才能好好休息,提档意味着计划好的年夜饭忽然泡汤,得继续滚回去加班看场次。
大年三十不能定档,这是行业内的规矩。
什么是规矩?
没写在书面上,但是大家都得遵守的章法。
而徐峥带头破坏了这个规矩,相继被带动的还有《夺冠》《熊出没》《姜子牙》
以往每年除夕影城都是提前半天放假,为了院线的工作者能回家吃团年饭,开开心心过大年。
这个规矩是代代辈辈的电影人一起立下的江湖仗义。
在此之前,无论再大制作的电影也始终遵循着这条纲领办事。
就拿去年举例,2019年是近几年来各个大片横空出世的一年。
试问他们哪个制作小,他们哪个成本低?
无一例外的,当年创造纪录的《红海行动》《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也都是春节档电影,也都是大年初一上映。
简单来讲就是,甭管你多大制作,多大咖位,春节档电影,最早就是大年初一上映。
这是规矩,大家都得守的规矩。
徐峥这波,把影城院线的人都得罪了。
而得罪影城院线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少排片。
排片对电影而言有多重要呢?尤为关键。
这就好比你去沃尔玛买零食,柜台上摆满了乐事薯片,角落里有几包上好佳。
用膝盖骨想都知道哪个卖的好,哪怕你再喜欢上好佳,但是它没货啊。
可是你都来了超市,大概率不想空手而归,所以你会选择乐事。
买零食是这样,看电影更是,电影的特殊性导致了它的排片会直接大范围影响票房。
电影发行的重要指标:排片
很多人是随机看电影,想看电影了,随手点开猫眼,大众点评。
看看附近场次有什么片子上映,只要印象不是太差的,基本上就直接买了。
很少有那种笃定坚持要看某一个特定片子的观众,所以排片的重要性在这时候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导演临近电影上映前,要低下头,放下艺术家的面子,请各大影城主管和发行方吃饭喝酒的原因,大家都想提高排片啊。
排片就是钱啊。
做了小十年电影的徐峥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只能提档,因为他签了对赌。
早在2019年11月7日,欢喜传媒曾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与横店影业签订了一份24亿的保底协议。
按照协议内容,只有《囧妈》的票房达到24亿时,对方才同意支付6亿元的制作费用以及1.6亿的宣发费用。
当票房超过24亿时,超过的部分两家分别按照35%以及65%的比例分成。
加之今年电影市场的特殊性,疫情大面积爆发,影城直线遇冷,而且后续疫情会不会更严重这完全不好说,影城会不会一大段时间内直接没人,这也根本说不准。
所以他只能挪时间抢票房,能抢回来多少是多少。
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陈思诚发微博暗嘲他折损同行的原因。
“电影有电影的命,同人生同国运。作为创作者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戏拍好把宣发做好,不干折损同行的是为产业尽所能……”。
行为可以理解,人之常情。
但是大家全网控诉的原因,是在于着急归着急,但你不能破了规矩,不能折损了同行。
坏了规矩这件事带来的后果远远比徐峥想的高。
电影口碑急转直下,院线影城的人纷纷抵制,加上陈思诚的推波助澜,直接把话题顶上了微博热搜。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一个被影城从业者创造的热搜(毕竟影城人属于小众群体)
口碑向下,预售遇冷。
根据猫眼数据显示,截止1月23日晚间,《唐探3》的预售票房最高,达到了2.26亿元;《姜子牙》紧随其后,预售票房为4451万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囧妈》,预售票房为3762万元。
要知道,这个预售成绩
别说达成24亿,10亿都是一大关。
关于这点,徐峥心知肚明。相信他也一定度过了好几个彻夜失眠的夜晚。
因此做了更大胆的事——全部退档,以6.3亿的价格把版权直接卖给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的母公司)
具体对接形式为:终止保底发行协议,退出影院,直接走网络播放,并且绕过优爱腾(优酷,爱奇艺,腾讯)在字节跳动的各个子平台上免费播放。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都炸了。
网友们幸福的欢呼雀跃,都齐刷刷的刷屏
然而另一边,院线方在群里恨的手抖骂娘
更难听的话就不放上来了
网友们欢呼的点可以理解
原来要花钱的东西,现在忽然免费了,虽然也不一定会花钱去买票看,但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尤其是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能和爸妈在家一起看免费电影,不用担心爸妈出去唠嗑拜年,这多好啊。
觉得是徐峥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大家,是囧妈牺牲了票房,服务了人民。
可歌可泣,简直是人间大爱,社会温情。
而院线和影院方炸锅的点在于
这和上次乐视网遭遇集体抵制不同,欢喜传媒和字节跳动这回根本是先斩后奏:
我已经决定好了,钱也收兜入账了,至于你们,通知你们一下而已了。
可电影院付出的宣传成本要怎么回收呢?
之前预售不行先是提档,现在又不顾合约自己先跑了,名利都收了,把损失扔给院线,本应该和院线共患难的时刻,相当于徐峥脚底抹油直接和出品公司自己溜了。
其实从两边想都能想得通,尤其前者,网友们的态度激烈成什么样呢?
激烈到我发了条微博,从资本的层面分析了一下这件事,
还是很客观中立分析的那种,瞬间来了几百号人留言骂我。
大年三十被人追着屁股骂,我他妈真的是叹服这个劲儿( 笑哭JPG.)
其实这波买卖,看似是山争哥哥心存大局的意气之举,但是稍微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端倪。
这局势能卖16.5亿吗?
电影行业里的是存在分润比的。
具体分的基础就是以票房做统计,简单来说,拿4亿要卖到10亿票房。
以近日很火的电影《误杀》举例。
截止2020年1月25日凌晨1点06分,
《误杀》的累积票房为12.07亿,分账票房为11.01亿。
其中影院拿52.27%,约合为5.75亿,
片方拿38.57%,约合为4.24亿。
这个数据是直观透明的,可以直接通过猫眼专业版来看实时大盘,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票房的分润情况。
解释一下为什么影院拿的那么多,是因为硬件成本,渠道成本,场地,人工,维护成本都在这里啊。杂七杂八的算下来,实际上这个分润比很合理。
继续倒推徐峥卖版权卖了6.3亿,如果要通过票房来实现这个金额的话,票房至少要做到16.5亿。
虽然听起来和保底的24亿有差距。但是注意,现在的局面和之前也完全不同啊!!!
现在这个市场情况(疫情,口碑向下,预售遇冷,影城关系尴尬)加上同档期各个对手的强劲实力。
个个都特别有卖点好吗!!
谁敢保证这片子一定能卖这么多啊?
还有,别忘了这个可是直接秒回款,票房分账可是要等很久的。
赚的稳,收钱早。
从资金回款能力来讲,当然这个划算,这根本就是一笔经济账。
继续分成,股市暴涨
并且,除了这6.3亿版权费,欢喜和字节跳动还有另一个受益。
就是字节跳动全部视频平台在这部电影上的贴片广告收益超过6.3亿后,欢喜传媒将会继续分成。
要知道字节跳动一年的广告收益过千亿,6.3亿,那不就是几天的事情啊。
双方协议部分截图如下
还有,不止如此,在二级市场上,对两方的合作更是一路看好。
港股欢喜传媒直线拉升,盘中大涨逾40%,这又是直接带来了多少钱?
看明白了吧。
人家做这事压根就没想说免费请大家看电影什么的,这是资本角度算大帐。
至于微博上追着我骂的人,
我也真心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是天真的可爱?还是大家幼稚的很善良??
再说回字节跳动,6.3亿买一部片子,亏了吗?是字节跳动看今年赚钱了,准备大宴四方吗?
作为抖音最大的竞品,快手今年冠名了央视春晚。
要知道春晚的曝光量是远远远远高于其他一切宣传的,这就意味着,在这场春晚过后,快手的注册用户和用户活跃度都必然会直线提高。
狭路相逢,不进则退。
抖音一定要稳住局面。
这部电影,无非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用6.3亿,换取大规模的用户注册数和各个app的在线活跃度,这投放逻辑,多简单明了,稳赚啊,大家不做产品是不知道现在的获客成本和广告宣传花销到底是多高!!
而且,不仅如此,这次的合作还有更深远的野心在做埋伏。
就是后续的长视频部分,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内容是行业竞争的唯一壁垒。
为了争夺市场,优酷,爱奇艺,腾讯都花了大钱在买版权,在做平台自制内容,在“短视频追剧”是2019年的一股强力风潮。
而短视频进入下半场,马上会迎来长视频,这时候欢喜传媒手里独家绑定着的各个导演的作品就派上了用场,徐峥一直也想做自己的视频播放软件,所以买了好多版权。
徐峥自己的视频平台
从协议内容来看,欢喜未来的作品将大量输送到头条系产品下。
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这些平台将会给徐峥的“欢喜首映平台”直接导流,相当于以后产业链还建立起来了。
这买卖对头条和徐峥来说,是不是怎么看怎么划算?
这是纯粹的资本逻辑,商人思维。
至于网友们兴高采烈的
“谢谢一直挂念着我们,一直挂念着疫情,过年免费请大家看电影”只能说大家给太能给自己加戏了,都是好编剧。想太多了朋友,无心之举,顺手做了。
6亿现金,入袋为安
有字节买断兜底,横店和欢喜都规避了风险。
公司股价还大涨,字节节拍也乘此打开了一直想抢占的影视长视频的市场,观众叫好,口碑极速直升。
这看起来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也开创了有史以来的新模式。
但是别忘了,
这直接动了院线和电影局的奶酪,这种行为扰乱了市场。
这封业内联名信语气严重字字诛心
坦白说,从行内人看,山争哥哥拿了6亿入袋为安,还站在道德高地用群众做挡箭牌,立了一块很漂亮的贞节牌坊。
但是其他片方很尴尬,院线影城更尴尬。
因此,一向要求体面的电影资本圈,难得一见的会站出来说“重利轻义,为君子所不齿,被大众所憎恨”
语气严重的写千字长信,控诉“背信弃义”
假如以后大家都这么玩,那中国就没有电影院了,没有电影院了,电影局每年的票房指标又该怎么达标?
所以这就出现了#长三角电影行业集体谴责囧妈#的现象
这类词汇开始越来越高频的出现在行内圈子。
破了规则,自己一分没亏。
还给自己立了一个大善人的形象,赚足了一大波口碑,牛逼。
是宇宙赢家还是大败局?
至于徐峥这波到底是赚是亏,其实说不好。
首先,6.3亿不是只这一部片子,后续还有,所以不能这么算账。
其次,我问了太多影院从业者,大家都明确表示,徐峥的这一波操作直接败光了在业内的人品。
行业联名上书,朋友圈的影院相关都在骂,大家集体提出联名抗议,范围多达全国80%以上的影城。
所有后续在这方面,这是不是买断一个人在行内的钱?
是否还有损失根本不好说,如果这么算下来,实际上他并没有赚多少……
《囧妈》从提档到撤档,再到6.3亿卖给字节跳动大年初一免费播,这究竟是沉不住气目光短浅只重眼前,还是高屋建瓴,先发制人,及时止损,只能靠时间来检验。
但无论结局,这波绝对是影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在2020开年,再次提醒我们,资本永不眠。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无论结局,对老百姓而言总归件好事,
可以在家免费看最新电影了☺️
本人有个专栏叫规则人定,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则都是人定的,人定这个规则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当一个规则对大家有利的时候,大家应该维护它,我们维护规则是因为它对我们有利,而不是因为它是规则,或者维护它的人声音大。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社会是曲折发展的,出现矛盾-矛盾激化-解决矛盾-社会进步。当然了,也可能被矛盾解决了,那社会就不会进步,甚至会倒退。既然有矛盾,那一定是有两方人马,这两方人如果能正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形势,那么最后就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最忌讳的就是,矛盾没有解决,先解决发现矛盾的人。
有人说我国电影行业刚起步,应该保护。当年我国服务业刚起步的时候杀出来一个淘宝,如果大家干掉了马云,我国的零售服务业是不是能冲到美国去呢?我看难。一个行业长期出现问题,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过去没有大发展,未来突然大发展的几率通常很低,因为这环境已经不适合你了。这时候有人出来掀桌子,我看未必是坏事,反正我们算是光脚的,要损失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我国的电影业问题很多,能安安心心当演员,安安心心把故事讲好,安安心心把事情演绎出来的电影人太少了。但是这个行业却很有能量,钱很多,动不动就投资十来亿,不知道这么多钱都用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那些号称巨亏几亿的人是怎么把债还上的,就我看来,与其投几亿拍一些不诚心的电影出来赌一把,还不如安安心心认认真真搞点小制作,先把底子打好了,再去搞噱头。
电影制作是很贵,但并非所有电影都很贵。当年国内的电影院票房几乎没有的时代,电视台工作人员拿正常工资拍出来的电影,也不见得就比如今投资十几亿的那些片子差到哪里去了。网络电影也许养不活各位大导演,大明星,各位高端特效师,但是养活一些拿工资+绩效的小导演,养活一些能编故事的编剧,和一群不认为自己是明星,只想好好工作养家糊口的职业演员,应该还是够了的。他们虽然水平不高,但是可以笨鸟先飞呀。别人三个月杀青的,他们可以拍三年,反正算工资不到大明星的零头,有什么不可以的?当年宁浩拍疯狂的石头成本才350万,一样很好看。如果那时候有个网络平台愿意给宁浩开工资,恐怕他不会拒绝,说不定还可以更早拍出优质影片。
有人说钱肯定是越多越好,如果都是小投入片子,那么我国的电影水平岂不是会下降了?当然不是,当你水平不高的时候,找个愿意给你开工资的公司上班,当你水平变高了,能干大事了,完全可以自己拉赞助单干嘛,只要你做出来的东西好,谁限制你多花钱了?
人们呀,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掀桌子,革命就是干翻旧秩序,革命就是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虽然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革命,但是真正了解革命的人非常少,当革命来临时,大多数人其实是当了保守派或反动派。保守派是怕新生事物改变旧秩序,反动派是憎恨新生事物要扼杀。
当年网络文学兴起的时候,作协如临大敌,他们声讨网络小说毫无营养,水平极差,败坏社会风气,湮灭历史文化。他们认为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将迅速低俗化。你看,这论调和今天电影人评价网络电影是不是如出一辙?他们评价得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他们只看到坏的方面,没有看到好的方面。网络小说的兴起,最大的好处是,只要你愿意写,你就能成为作家,只要你想看,就可以随时看。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做解放生产力。
其实,这对于电影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的。网络电影肯定有很多缺点,传统电影肯定有很多优点。如果说传统电影优点很多,网络电影缺点很多,那么网络电影有怎么会威胁到传统电影呢?网络电影之所以能威胁到传统电影,自然是有它的优点的。而传统电影之所以那么憔悴,必定是有其缺点的。当传统电影的缺点更多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了。这时候需要一场革命。既然是革命,那就是利益之争,是你死我活的。那种一团和气的变革不是革命,是妥协了。前面有人说的滴滴,其实就是妥协的结果,双方一起来收割,各不妨碍。淘宝就是革命的结果,革命的代价的代表传统服务业的各大零售商品大规模倒闭。
其实我挺希望中国电影行业能来个彻底的革命的。我相信,当巨变来临时,行业内什么都可能贬值,但是个人才能不会贬值。因此,行业内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必定会想方设法的展现自己的才能,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个好事。
电影业似乎是个小行业,每年产值600亿。但是完全依靠电影行业为生的人非常少,这个行业非常封闭,换句话说,束缚比较多,有待解放。要知道当年小说行业产值更少,行业更封闭,大家都哀叹人们不愿意为读书付钱,知道网络小说的兴起;当年游戏直播的产值是零,从业人员基本没有,直到直播平台的兴起。没有理由认为电影行业在革命后就会衰落,除非这个行业确实该死了。
主要徐峥已经得罪了同样一次,紧接着又得罪了第二次。他也够倒霉的,幸好武汉救了他。
徐峥是第一个提档到大年三十的人,影院已经崩溃了,这意味着他们过不好年,徐峥这时候就已经被骂惨了。
紧接着又搞了一个登录网络平台,影院只能接着骂了。
徐峥这次等于是幸运的,签了对赌,但电影卖相不好,本来应该是亏大了,幸好有了冠状病毒肆虐,属于不可抗力,不用赔钱了。又把这片卖了6亿,铁定回本了。属于今年春节档最大赢家了。
实际上流媒体和传统院线的斗争,好莱坞这两年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个趋势能不能推广到中国,我觉得不一定。
首先,美国有100年商业院线的历史,流媒体确实是一种革命,而中国,绝大多数人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不到10年,在互联网看电影本来就是很多人的传统习惯,去院线看电影才是新兴事物。
其次,网上的视频平台和网飞这种国外流媒体差异太大了,中国人根本不愿意付太多钱看电影,因此视频网站也不愿意花太多钱去拍电影。
现在鼓吹新时代就要来临的人,似乎全部失忆,忘了不久之前沸沸扬扬的《庆余年》事件——这部电视剧成本如此之高,平台只能通过加广告的方式回本,并被购买了会员的用户喷惨,并导致大量用户去下载盗版。
那么庆余年的成本有多高?它显然远远小于《战狼2 》《流浪地球》,更不要说封神系列。而人家电视剧好几十集,能塞多少广告?能靠提前看吸引多少人买会员?你2小时的电影又能塞多少广告?
我认为我们远远没有到网络流媒体在电影制作方面和传统电影竞争的地步,囧妈作为真正院线质量的影片登录网络,仅仅是一个事故。距离中国版的《罗马》《爱尔兰人》,还非常遥远。以后网络媒体取代传统院线,也不过是各种粗制滥造取代真正的好电影,而不是像如今的好莱坞,流媒体为电影注入新的活力,迎来近年来电影质量的一大高潮。
我第一次在互联网付费看电影,是2014年《少年时代》。昨天晚上出于好奇,去看了一下囧妈,官方推荐的第一个平台是快手(还是抖音?分不清楚),搜了一下,这个平台根本没有网页版,所谓网页版不过给了你各手机平台app的下载链接。
我想,如果这就是电影的未来,那我坚决反对。正如马丁斯科塞斯顺的,你至少应该用个ipad。到我连ipad都感觉太小了,根本接受不了。
马丁·斯科塞斯说,漫威系列电影,不是电影。
对正常语义有不抬杠理解的人,都清楚知道他老人家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然后,我在他想表达的那个语义范畴下,对他这个说法表示基本认同。
有趣的是,又香又长的 “爱尔兰人” 是奈飞的。
我确实认同,对于那些 “不是电影的电影”,去影院的观影体验,和在好比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观影体验,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又认同,对于那些 “是电影的电影”,去影院的观影体验,和在好比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观影体验,反而区别没那么大。
再回顾世界影视那些前几百的佳作,中国影史前几十的佳作,其中有多大比例,属于影院观影和家庭观影差异巨大的?巨大到能决定此片在影史中的地位的?反正在我看来是极低的,比电影全集合的比例低得多。
于是我就想,对徐峥此行为的抵制,合理的说辞还剩些什么?
压缩我国二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的屏幕数量?可银屏再多,也多不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啊。小院线全死光了,我国下沉市场的广大群众们就看不到电影了?这在逆天到丐帮都有智能机+高速网络的我朝,这是在说笑话?
网播早晚都要收费?嗯?看电影要交钱难道不是合理的么?还是你竟然在怀疑,将来网播电影点映票价会高于目前影院票价?目前票价的一半儿以上,都归院线了。而电影制作团队(导演、演员、编剧、技术团队等)的利益,是激发高质量创作的核心动力。100块钱的票,砍半儿成50块钱,拍摄团队多赚钱,老百姓看片儿更便宜,亏的只有院线,坏处是?
不再有人投资砸钱去拍大电影了?嗯?有什么确切的理由怀疑网络渠道竟然比线下渠道能给片商带来更少的收益么?制作成本 和 发行渠道 之间有任何必然的相关性么?并没有。
担心全面的网络化会使得大荧幕才会有的观影体验投入全面崩盘?马丁说了,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笑)。更何况,又有谁碍着你去砸钱拍声光电一流的漫威电影们去上大银幕了?并没有。
“我” 乐意在一线城市的大商场的大院线里,掏100块钱看声光电大片儿(即所谓 “不是电影的电影”),我有的选。“你” 也乐意掏类似的价格,去影院看个根本用不着在大荧幕上看的文艺佳片,实为了跟你家妹子摸黑抠抠摸摸,为下半场酝酿情绪,你也有的选。“他” 在n县农村,最近的大银幕老远开外,但打开手机,照样同步观看,还比去院线看要便宜一大半,甚至若是无所谓中间插n段广告,还能免费看。大家都有的选,坏处是?
确实没人能确定此举到底是个个案,还是个新风向的开端。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那些扯什么此举会损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人,都快特么闭嘴吧。
损害的明明只有特定群体的现实利益而已啦。
最后,有关那个常见的 “外行不懂内行门道” 的说法,我想说的是,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一个指标,分子是行业相关资本总规模,分母是核心从业人员典型文化教育水平,或者是行业的现代化工业化程度,那么,我国目前的电影行业,在各行各业的此指标从小到大的排行里,是妥妥的倒数。于是,最终观点可以不同,重要的是讨论的深度和逻辑。拿 “内行” 去煞有介事背书,和拿 “人民群众” 去背书,浅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实名反对 @狐狸晨曦 的答案。
我反对他把院线贬低得一无是处。
可能在他眼里,内容产出者才配享有收益,而影院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完全可替代的,躺着挣钱的吸血鬼。好比淘宝卖家才配赚钱,物流就是吸血鬼一样可笑。
电影院是观众与电影发生直接互动的场所。
我举一例。<摔跤吧爸爸>,由于大陆引进较晚,在大陆上映半年前网络上即可下载到高清资源。
而事实是,这部电影在大陆取得了12.95亿的不俗成绩。
这些人图个啥呢?很简单,他们愿意为优秀的内容,优秀的视听效果买单。
视听效果,观影氛围,这些是院线和在家用电视或者电脑看电影最大的区别。
我来告诉你一个普通的电影院做了什么:
他们开在人流量密集的商业区,好让观众在吃饭休闲之余,可以便捷地买到一张票进行观影;
他们包下商业中心的半层,做出200平米、10米挑高的10个影厅;
他们买下价格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工程投影仪,一万块的幕布,几万块的音响系统,全厅隔音材料糊墙,电控的播放和灯光系统,一年四季不停地中央空调;
吃剩的爆米花饮料垃圾放在座位上就好,会有专人来负责清扫,作为观众,要做的只是入场→享受→离场,其他的一切不用操心。
以上这些,包括租金,设计,装修,设备维护与更新,电费,工作人员工资。
以上全部加起来,收你一场30-80元的价格,看一场电影。
更何况还有新建的incinity厅,观影时的仪式感和羊群效应等等。
你可以说院线笨重,古老,死板,但他们不是毫无技术含量,躺着挣钱的吸血鬼。
他们是资本,是服务业,是提供暂时不可替代的服务的主体。
是一些错过了春节档就会死伤惨重的,努力生活的人们。
说实话这件事已经不是徐峥能够左右的了,这是资本层面的对决,属于既得利益者的(旧影视院线类+电影审核方为代表)和视频类网站的第一次真刀真枪的对垒。我在今天上午的回答中有具体阐述
所以说我们看即使是要顶着全国的骂名也要忍不住跳出来指责《囧妈》有哪些,
首先是发审行政层面的浙江电影行业
紧接着是主业为电影院线的万达电影
要知道它们这么呼吁是要得罪全国观众的,可是它们仍然去阻挠新格局的诞生,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我们再分析欢喜传媒,字节跳动,囧妈这件事会造成多大影响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事件本身
近期在全国上下严控人员流动避免人员聚集的以对抗病毒的形势下,春节档电影集体宣布撤档和延期上映,而24 日电影《囧妈》宣布了大年初一上线视频平台,成为首个在线首播的春节档热门电影。而同时,电影相关公司欢喜传媒、字节跳动也发布公告
也就是说头条系母公司字节跳动花了至少6.3亿元,购入了《囧妈》的合作权,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全线在其旗下各视频app: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等同步上映。现在看来这简直是字节跳动的神来之笔,可能有人会质疑,这6.3亿的开销给大家免费看电影会不会亏钱,我想说,这6.3亿元的费用产生的效果不亚于63亿元广告费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说,君不见,抖音竞品公司快手花费30亿元冠名春晚,还有支付宝集五福,抖音集卡,等等哪个不是为了增加自身流量而大手笔十个亿起步的花费,可这些和《囧妈》的骚操作一比,简直放不上台面,甚至这一波事件给字节跳动带来的流量效应极有可能会超过快手30亿冠名春晚!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我说的夸张了一些,那我先给大家贴出一些数据,首先是到现在为止今天院线的票房
这是今年猫眼平台统计的全国票房,没错是全国票房,大年三十这天到下午两点总共才250万,而我们对比早半个月的元旦期间相同平台统计的数据
也就是说大年三十的票房估计今天最多也就是1000万左右了,而对比元旦一天将近3个亿的票房,连零头也跟不上,原因不必多讲,大家都清楚最近全国疫情的形势。而资本其实是最狡猾的,所以之前有大批量的春节档热门电影争先恐后的撤出和推迟放映时间,我们知道今年春节档电影号称史上最强竞争,包括《姜子牙》《唐人街探案三》《熊出没》等等大热门ip,这里面《囧妈》在点映之前口碑并不靠前,就算没有疫情正常上映,估计最多最多也就是不到20亿的票房了,我估计大概15左右,如果不到20亿的票房来计算,大概电影院线要分出50%以上,制作方大概能有30%多也就是欢喜传媒大概能得到8—9亿的票房分成,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而字节跳动一次性支付至少6.3亿的做法,对于欢喜传媒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这其中所带来的效应不仅仅是6.3亿元,另外还有字节跳动背后强大的流量支撑,本身对电影和电影制作方也是另一个层面的支持,不仅如此,作为第一家免费给大家在春节期间通过app首映的电影,也必定会收货一大笔舆论的赞誉,这相当于和全国人民一同共度难关,这其中带来的舆论效应,广告曝光难以想象,但从消息发出之后欢喜传媒的股价就能看出来,要知道,资本市场是最最最最聪明的地方了
如上图,消息传出以后,欢喜传媒股价瞬间拉升43%,单纯公司的市值就立马飙升了十几亿,这还仅仅是一个电影关联公司,我们可以想象字节跳动还有徐峥团队呢,而且徐峥也是欢喜传媒的股东之一,这6.3亿简直太值了,可以预见的是字节跳动旗下各大app必定会迎来一波流量涌入,徐峥团队在“囧系列”电影大火以后再次大火,欢喜传媒也会在高曝光下受瞩目。后期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囧妈》必定不是唯一一个如此操作的电影,马上《姜子牙》、《唐人街探案》等等说不定会相继模仿,最后甚至可能会改变中国的影视圈的格局,摸索而出一波新的放映模式,线上线下同步点映,或者说缩短时间,极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变成线上平台和线下院线同步放映的这种模式,或者说时间差大大缩短。
俗话说“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回顾历史的话会发现无论那个行业,它都是会在格局大变动之前有所铺垫,但真正改变是需要一些契机所在,哪怕是古代改朝换代也是如此,朝代更替通常一定是在民不聊生的背景之下逐步而成,但旧势力,旧朝代属于既得利益群体,都会拼命地去阻拦这个更替的过程,所以新势力便会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败了在最终就会变成天地会、太平天国这类的存在,而一但更替成功就会变成孙中山、新中国,历史大多如此。
其实早些年就有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做过尝试,比如视频平台出版的各个大电影,还有自己制作的网剧,但始终没有将主流热门电影拿下,主要原因就在于既得利益群体比如院线的强势阻挠,还有对盗版横行的担忧,导致之前一直没有突破电影圈这个叹息之墙,我们知道院线其实在这几年流量至上的年代都比较强势,一个电影火不火,票房高不高除了和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关,还和院线的排片高度相关,所以就导致了之前一些丑陋的现象发生,比如发行联合院线去刷票,而在这次全国疫情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所以这次我希望《囧妈》能够顺利成功,一旦成功后续必定紧接着会有下一个电影《姜子牙》等等来效仿,希望最终能够形成新的影视格局,一个由我们国家自己开创的影视格局
1月24
~~~~~~——~割~~~~~~~~~~~~
补充一下,经人提醒,唐探应该不会走这个路子,写答案的时候没充分考证,后来才发现唐探3是万达电影的手笔,万达电影主营是院线,院线一定不会自己砸自己招牌,前面的答案不改就是当初的观点,有错也保留,就是不怕喷
1月30
谢邀,字节跳动肯定更开心了。
广告要的就是热度。结果浙江影业直接就是釜底加薪,让这个话题的热度更上一层楼。
这话题等徐峥欢喜传媒回复一下,来来回回可以炒上好几次热搜。
这广告效果6.3亿拿下,实在是太便宜了。
声明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院线在宣发上出钱出力,结果便宜没占到,回头就给卖了,所以很不爽。
其实院线和网络历来都有矛盾,在美国网飞就动了院线的很多蛋糕,院线的很多人就不爽。所以院线(好莱坞)很不愿意给网飞的好电影颁奖。
其实大导演的片子搞网络直播这种事情之前有人就想搞,奈何院线集体抵制,非常非常难搞。徐峥算是开了个口子,这口子会有多大,院线不敢想,但是非常怕,所以这个声明既是对欢喜说的,也是对其他蠢蠢欲动的资本说的。要的就是敲山震虎。
不过,就这件事来说。如果院线和欢喜确实有合同的话,照章办事。我觉得没有,法律法规欢喜作为一家港交所上市公司肯定是懂的,它破坏的其实是潜规则。
就舆论来说,肯定占徐峥的人多得多。毕竟,我们都不是资方,我们都想白嫖这一次。
院线抵制是必然的,新事物诞生,必然对旧事物、旧的既得利益者形成冲击。
我个人认为,线上流媒体影视对传统院线的冲击,与电商兴起后网购与线下渠道的矛盾极为类似。
正如电商平台与线上购物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一样;
在线观影、线上线下同步上映,是未来影视行业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囧妈》因疫情的特殊情况,在春节档实现破局,只是一个开始,绝不会就此停步。
未来,我们终将见证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线上线下首映间隔的缩短,甚至于同步或几乎同步上映。
但影视行业后续的发展趋势,与电商发展进入瓶颈后,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类似。
个人预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院线不会消失,甚至很可能仍然能贡献过半票房收入。
网购乃至线上观影的效率优势众所周知,但并不是没有代价。
网购损失了即得性和体验性,线上观影也有类似问题。
首先,预计很长一段时间内,线下观影承担的社交属性无法被线上取代。
情侣约会、朋友聚会……太多人选择进入电影院,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影。
这方面,春节档就是最好的代表。
合家团圆,在影院共渡欢乐时光,这已经是很多人过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在VR技术成熟之前,院线大屏的体验优势无可动摇。
这方面就更直观了,IMAX大屏、杜比环绕音效乃至3D,哪一项线上能够取代?
即使是次一级的家庭影院,有几个家庭负担得起?
除非VR技术成熟且普及,人人都能低成本的获得影院级的观影体验,否则传统院线就不需要担心自身被彻底淘汰。
在线上观影崛起的过程中,出品制作方收到的冲击有限,甚至有可能从中获益。
欢喜传媒将《囧妈》卖给字节跳动,所得收益大约相当于20亿票房的分成,基本不亏,相比其他春节档影片甚至可以说是赢家,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比之下,传统院线的确在一定时间内,恐将成为净损失方。
但个人认为:
在无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面前,传统院线与其进行无谓的打压与挣扎,还不如早点认清形势,与新兴的线上观影平台展开积极合作。
如此不仅可能从中分一杯羹,在新旧转换的进程中减少损失,更有可能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先手。
有实力的人,才有资格掀翻桌子,重新来过。
被抵制并不可怕,如果徐峥真的走出了新的路子,其它电影争相效仿,这才叫牛逼。
借助本次契机,我预计国内会发生两个重大变革:
1.工作居家化。现如今,相当多的工作,尤其是依赖于互联网的技术性工作是完全可以在家中进行的,许多人一个月都不必去一次公司。只要有根网线,在鹤岗和在北京的工作效率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再考虑北京恶劣的通勤,那就是只高不低。其实物质基础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没有一个契机去推动。
2.娱乐居家化。实际上现如今我们的娱乐已经高度网络化,只是许多娱乐,比如电影,由于传统垄断势力的阻挠无法进一步向住宅内推进。借助这次契机很可能会对传统垄断势力造成打击,帮助娱乐的居家化进一步推行。
互联网革命本来是应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便利性的。但由于这些传统势力的阻碍,互联网革命反而让人的通勤时间越来越长,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娱乐成本越来越高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这些阻力迟早要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