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第1页

        

user avatar   guang-shen-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 窦宪、 耿秉以汉军锐骑8000、 南匈奴3万余骑、 羌胡8000余骑,并辎重车1.3万余辆,组成一支适应漠北作战的骑兵部队,分三路出师,会于涿邪山,北伐匈奴,大破北匈奴,燕然勒石。

总共4.6万人的北伐军里边,汉军只有8000,其他全都是匈奴羌胡军队,而南匈奴军队更是占据了3万

这应该是历史上比例最大的伪军了吧

南匈奴为了利益给汉朝卖命打北匈奴,可以

汉八旗为了利益给清朝皇帝卖命打汉人,不可以?



给权,给钱,给女人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是分配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结果

记住一个真理,每个人的立场都是由他所在的屁股决定的,即使有那么个把圣人,也绝对占不了主流



我就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汉人是如何令匈奴人为他们卖命打匈奴的


早期:

匈奴单于能开出价码,汉朝皇帝开不出价码

这个时候匈奴能动员二十万骑兵南下,冒顿已经击败东胡成为草原的霸主,实力极其强大。

而此时的汉朝刚刚结束战争,人口锐减,马匹稀少,大臣坐牛车上朝,内部还有大量的异姓王同姓王虎视眈眈,汉朝国家贫弱,无力与匈奴决战,只能和亲息事宁人

从刘邦到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基本都在采取这种措施,但是也在削弱异姓王同姓王这些地方势力

这个时期勾结匈奴的简直不要太多,几乎所有北方异姓王都在勾结匈奴,就连七国之乱赵国也勾结匈奴,中行悅也投靠匈奴当了带路党



中期:

匈奴单于开的出价码,汉朝皇帝也开的出价码

匈奴经过一百年的发育,实力更加强大,不光原来地盘,还占据了西域河套等等,衡量游牧帝国实力的人口,马匹增加了一倍有余

汉朝经过七国之乱,马政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也有了几十万匹马,人口从一千万涨到了三千万,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

双方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战争,结果在天才将星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匈奴节节败退,丢失了河套西域河西漠南等等在内的大片地区

虽然后期在漠北立足多次击败汉军,但是国力军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段时间,双方都有不少人互相投靠,有的是为了利益,有的是不得已而投降

比如李陵 卫律 李绪 李广利 …

比如浑邪王,赵信…

大名鼎鼎的八校尉其中的长水校尉和胡骑校尉这二校就是由匈奴人组成



后期:

汉朝开的起价钱,匈奴开不起价钱

汉朝强大起来了,没有办法劫掠汉朝了,和亲这条收入也没了,又爆发了天灾,匈奴分分钟爆发内战互相劫掠

汉朝却经过昭宣之战国力大大提升,而且新开辟的河西河套漠南大片土地都可以耕种放牧,而和农耕民族离不开土地一样,游牧民族也离不开草场。

既然草场在汉朝手中,那么依附草场生存的匈奴人给汉朝打工合情合理,至于匈奴单于民族主义?那能当饭吃?

一些生活艰难的匈奴人就投靠汉朝当了雇佣军和南匈奴,然后带头攻打匈奴

比较典型的就是汉朝军队里边的匈奴人,呼韩邪附汉,南匈奴等等



汉朝皇帝能动员十几万骑兵漠北决战靠的也不是民族主义空话,而是将领封侯拜将,士兵重重有赏

其明年,大将军、骠骑大出击胡,得首虏八九万,赏赐五十万黄金。

匈奴单于能动员二十万匈奴骑兵劫掠汉朝靠的不是民族主义空话,而是实打实的粮食布匹女人,只不过匈奴单于得大头而已

综上:利益才是永恒的,吃谁的饭给谁干活天经地义,指望民族主义空话让人拼命是没有效果的



明朝为什么不行了,因为贪污腐败开不出军饷让军队卖命,这里说的是士兵实际领到的军饷,朝廷拨下来一百万军饷其中八成让贪污了,这和只发二成军饷没区别

当然这里有两种贪污方法

1.人数满额,贪污八成,也就是只发两成军饷,那么全部人都没有战斗力,还极容易爆发兵变

2.人数八成是空饷,但是剩下的二成人发足了饷,而且将领还用自己贪污的给一部分亲兵家丁发双饷,遇到战争就是亲兵家丁带着二成军队出战

明朝大多数情况是第二种,所以很长时间明朝战斗力依然可圈可点,但是仅仅限于几千几万的规模。

大明朝一百万军队,哪怕吃八成的空饷,二十万军队对抗分裂的蒙古女真也不是问题。

二百多年蒙古就也先彻底统一了一次,也先称汗不到一年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大分裂;达延汗统一了东部蒙古,达延汗分封六万户,死后土默特部和察哈尔部互撕;

女真更是有明一代一直大分裂,建州八部,海西四部,野人三部,各部下边还有小头领,民不过万,兵不过千。


明朝最后唯二能打的军队

孙可望李定国在云南鼓励生产,可以提供军饷粮饷

郑成功通过海外贸易和厦门台湾,也可以提供军饷粮饷

这二个都是解决了物质基础,满足了军饷粮饷,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装备精良的装备,然后才迸发强大战斗力的


user avatar   wang-jin-ya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如你是个崇祯年间的大明军户,你平时要承担比普通佃户高得多的租税,征召你去打仗了,你就要无条件的自行承担前往部队集结地的路费——这基本上足以使你破产了。为此,我大萌太祖朱重八还很自豪:吾不费一文而为国家养百万兵。

部队集结完毕,要出征打仗了,沿路官民都把你们当贼防着,为了防止你多吃多占,行军粮食这么给你发:只有你全天都在一个县内行军,这个县才给你供应粮草,按天计算,克扣后发放。如果你今天下午离开了甲县,进入了乙县,那不好意思,甲乙两县都不会给你供应粮食;要是你走得快,明天到了丙县,那就意味着你要连饿两天。而这么做的理由是防止你冒领军粮,多吃多占。

终于,你到了前线,每顿还是最多吃个半饱,军饷被七折八扣的还经常拖着不发,给你发的棉袄里面塞的是根本不保暖的芦花,手里拿的刀枪比你爷爷岁数都大,锈的一晃就要断掉;想要火铳不炸膛,只能少放火药,结果弹丸飞出去连鸡都打不死。

作为一个普通军户,因为不是将门世家,靠功劳升迁之类的事情你就别想了,唯一可能的上升渠道就是当将领的家丁——也就是从名义上来说,连自由人的身份都失去了。想再进一步,那就要给将领当义子了——也就是要改姓,祖宗都不要了。

就算是走了狗屎运,当了官又如何?一品的总兵跟七品的县令说话也得客客气气的,要是遇见个五品的员外郎,就得跪地上喊大人了。

然后,你投降了大清(皇太极年代的),最起码终于吃得饱饭了,兵器也不再是破破烂烂的,打赢了靠劫掠还能发一笔小财。打得好的话,靠功劳也真能一刀一枪博个前程。

你说,你有什么理由不为这个大清奋战?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明兵丁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挨骂吗?


user avatar   pi-bei-le-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贵萌将士开拔当天不开饭,到达当日不开饭。吃着青柿子和闯军作战,西军跋山涉水来北京勤王连顿热饭都不管。

对面是酒饭管饱装备精良的满洲重步兵,您这厢腹内空空,兵刃残钝,棉袄里塞的是芦花。身上的棉甲破了几十个洞,从库里领处来的时候还“漂没”了七成。百户千户以下有甲的都少。火器千奇百怪口径不一,火药配比一塌糊涂,放少了就算正中都打不穿,放多了炸膛。

打赢了未必有赏,打输了皇上不敢拿军头怎么办但是督师就该扑街了。

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爱新觉罗也是一群关外来的王八蛋,那么给老朱家这群王八蛋当兵,还是给野猪皮当兵,是不是看谁能给吃饱穿暖,为了老朱家饿死全家?呵呵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旗汉军不是汉奸,满清以前也没有“汉奸”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汉奸」一词出现在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卷三之中:「桧既陷此,无以自存,乃日侍于汉奸戚悟室之 门。」但是,查《玉照新志》以下的七种版本,就会发现该书并无「汉奸」一词:

1、明万历十四年秦四麟抄本《玉照新志》为:「张逊于虏之左戚悟室之门。」(卷五);

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汪新森、朱菊如校点本《玉照新志》为:「托迹于金之左戚悟室之门。」(卷五);

3、尚白斋镌陈眉公订正秘笈二十种四十八卷第十一册,沈士龙、沈德先、沉孚先同校本《玉照新志》为:「张逊于虏之左戚悟室之门。」(卷六)


4、清抄本《玉照新志》为:「托迹于虏之左戚悟室之门。」(卷六);

5、《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中《玉照新志》为:「张逊于金之左戚乌舍之门。」(卷六);

6、《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玉照新志》为:「托迹于金之左戚悟室之门。」(卷五);

7、《钦定四库全书》中《玉照新志》卷六为:「张逊于金之左戚门。」(卷六)

4。

《汉语大辞典》所列出的内容出处也与各种版本有出入。 从同样一个人名却可以使用「悟室」与「乌舍」两种文字表达的现象可以看出,「悟室」显然是一个生活在汉字圈之外金朝的女真人皇亲国戚,中国历史 上根本不存在「戚悟室」此人。

王明清,南宋人。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记其「庆元(1195年)间寓居嘉禾,官泰州倅,有《挥麈三录》、《玉照新志》、《投辖录》、《清林诗话》」

5。 王明清另一代表作《挥麈录》与《玉照新志》同为笔记体杂文,其中也大量地记述秦桧之丑恶。 但是在汲古阁影宋抄本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内的穆公校点本《挥麈录》中,同样没有「汉奸」一词。 也就是说,秦桧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汉奸,很可能在宋代并没有被称作「汉奸」。

实际上,「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中,从《史记》到《明史》都找不到「汉奸」一词。 笔者看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胡震《周易衍义》卷六之中:

子突欲去卫朔而反遇四国之毒吝也。 然志在辅正,于义何咎? 李固欲去汉奸而反遭群小之毒吝也,然志在去奸,于义何咎? 葛亮欲殄汉贼而反遭街亭之毒吝也,然志在殄贼,于义何咎?

李固为东汉冲帝时的太尉,冲帝死,因不附大将军梁冀,建策立清河王被免官,桓帝即位后被捕,遂死于狱中。 很明显,此处的「汉奸」是「汉朝廷奸臣」之略称,并无「出卖民族利益予外国外族」之意。 换言之,这与建立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汉奸」并非同物。 这种用法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词汇。

这种现象说明:从汉代到明代,「汉」一直没有成为民族共同体的概念。 事实上,按照各种辞书给「汉奸」一词所下的定义,只有在「汉」成为一个民族集团概念和符号之后,「汉奸」之意才有可能成立。

当然,是不是民族集团符号,并不取决于「汉」字后是否冠上「族」字。 「汉人」、「汉民」、「汉儿」、「汉子」等词,都有可能成为民族集团的名称。 在《史记》中可以见到「汉人」一词:「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此处,指韩信在归楚还是归汉上的难题。 所以,《史记》中的「汉人」,并不是民族名称。

「汉」,最初不过是王室的符号。 例如:「丁,火,汉氏之德也」,说的是刘氏王朝的干支五行;「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说的是汉遣宗室女江都公主与乌孙和亲一事。 「汉家」一词也在《史记》与《汉书》中频频出现,前者十四次,后者五十四次。 如「汉家隆盛,百姓殷富」等,均指王室。


元朝将属民分为蒙古、色目、汉及南人四种。 但是,《元史》记载忽必烈提出以下的标准:

以河西、回回、畏吾儿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女直、契丹,同汉人。 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

从「汉人」与「南人」之分、女直及契丹既可「同蒙古人」又可「同汉人」来看,可以知道忽必烈界定「汉人」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个人 属于哪个文化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

总之,到了明代,由于政权回到汉人统治者手中,「汉」字反而离民族共同体名称愈来愈远。 也就是说,尽管从《汉书》开始,「汉人」一词就被用作区别周边人士的共同体,然而直到《明史》为止,「汉」字一直没有越过政治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领域 ,而具备鲜明的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所以直到明代为止,中国社会没有流行过「汉奸」一词。



体现出民族共同体意义的「汉奸」一词,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 田雯在《古欢堂集·黔书》中写道:


苗盗之患,起于汉奸。 或为之发纵指示于中,或为之补救弥缝于外,党援既植,心胆斯张,跋扈飞扬而不可复制。

这句说话的意思是,在清朝建立对于贵州苗族的统治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苗族的抵抗,而躲在幕后指使和组织抵抗的却是汉人。

田雯,字纶霞,山东德州人,清康熙三年(1664)进士,二十六年授贵州巡抚,三十年因丁母忧去职。 其《黔书》撰写于康熙二十九年,时为贵州巡抚任上。 田雯喜好标新立异,《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曾在《古欢堂集·提要》中特地指出:

王士祯《居易录》尝称《黔书》篇不一格,有似《考工记》者,有似《公》、《谷》、《檀弓》者,有似《越绝书》者 ,如观偃师化人之戏。 然与《长河志籍考》,实皆祖郭宪《洞冥记》、王嘉《拾遗记》之体,是亦好奇之一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田雯处理贵州「苗人」问题时,他以「汉奸」一词谴责部分汉人「通敌」。 这说明他认为「汉」与「满」在苗民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反抗清朝就是损害汉人的利益。 当然,这与当时田雯所处地位有关。



清朝在南方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是为了集中精力处理北方的问题。 康熙中期,清朝统治者依然将「汉人中的坏人」称为「奸民」,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与汉人王朝完全一致的王朝。 但是清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主要依靠汉人官僚。 尤其是在「改土归流」的政策中,有更多汉人官僚被派进苗地,「苗区」也开始推行儒学教育。 尽管当时其他官僚没有说过「汉奸」一词,但可以肯定:「满洲人─汉人─苗人」这一民族等级模式的出现,开始使一部分汉人官僚有「满汉一体」的错觉,甚至以为清朝就是汉人王朝的延续。

清代首位使用「汉奸」一词的统治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力标榜清王朝即中国王朝,清的统治也给「汉人」带来巨大利益的雍正皇帝。

(雍正二年〔1724〕五月)然土司之敢于恣肆者,大率皆由汉奸指使。 ……倘申饬之后,不改前非,一经发觉,土司参革,从重究拟,汉奸立置重典,切勿姑容宽纵。

(雍正五年)谕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督抚、提镇等:狆苗素称凶悍,加以汉奸贩棍,潜藏其中,引诱为恶………………


中国的辞书很少提及「汉奸」一词的词源。 日人诸桥辙次在1958年编定的巨著《大汉和辞典》卷七中说道:「汉奸,来自清代,谓汉人勾结满清之徒。」这个解释正符合清末刘道一式的「汉奸论」 ,但与「汉奸」的原义──不是勾结清王朝之汉人,却是妨碍了清朝利益之汉人──恰恰相反。 「汉奸」一词出现的社会背景,就是「满汉一体」意识的普及。 或者是满清统治者主张自己与汉人利害相通,或者是汉人认为满清的利益即汉人的利益,才有可能使用「汉奸」一词谴责他人「通敌」。

雍正时代,「汉奸」问题见于国内的民族关系。 《大义觉迷录附录》中有这样一段雍正六年的朱批:「就其言论天下时势光景、朕之用人行政,一些不知未闻之人,非是苗疆内多年汉奸,即系外洋逆党。」

但是到了道光年间,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汉奸」走出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圈子,变成了中外国际关系上的「通敌」问题。

钦差大臣林则徐一到广东,立即发下一道〈密拿汉奸札稿〉的指令,开门见山就说:「照得本部堂恭膺简命来粤查办海口事件,首在严拿汉奸。缘外夷鸦片 之得以私售,皆由内地奸民多方勾串,以致蔓延日广,流毒日深。」1841年,三元里抗英之时刊布的〈广东义民斥告夷说帖〉称:「尔勾通无父无君之徒,作为汉奸,从中作乱。」「今用我国人为汉奸,非尔狗之 能。」「尔所用汉奸,皆我天朝犯法之徒,或杀人逃走,或舞文弄弊,平日极无本事,天朝所屏弃不用者,尔乃重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从「无父无君」、「国人」、「朝」、「犯法」等词语中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汉奸」一词毫无种族上的意义。 「汉奸」一词使「义民」感到愤怒的,不是出卖了「汉人」的利益,而是出卖了「天朝」的利益。

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在慈禧太后和刚毅等后党大臣的支持下,攻教堂使馆,杀「教民汉奸」。 反对使用义和团攻击外国使馆的汉族大臣袁爽秋、许竹筼,则被慈禧太后等目为「汉奸」遭到诛杀。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反对攻击外国使馆的满族大臣内阁学士联元被加上「满族汉奸」的罪名,险遭毒手。 在慈禧后党把「汉奸」当作杀伐异己口实的背后,可以看出:此处的「汉奸」,是被当作「出卖满汉两族共同利益、满汉两族之公敌」。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刘道一等清末民初革命派又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汉奸」定义



甲午以后,虏廷不绝如线,而康、梁以痛哭流涕之妾态,倡伪维新之论,保皇之名。 种族之历史不通,国民之原理不晓,惟鳃鳃鼓其「开明专制」、「政治革命」之丑论,以作君王怜妾之宫怨词,……。

可以看出,革命派之所以祭起讨伐汉奸的大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与「汉族」一致的「国民」标准。 他们判断「汉奸」的标准,始终没有超越「种族」主义。 换言之,他们认为汉人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上,必须导入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观点,否则就是「汉奸」,就是「革命」的对象:「满人之与政府相系者,为汉族所当 排;若汉族为彼政府用,身为汉奸,则排之亦与满人等。」


甚至连革命派也承认:他们所说的「汉奸」,其性质与「改土归流」时期的「汉奸」、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义和团运动中的「汉奸」都已相去甚远:

汉人称汉奸者有之,外人称汉人为汉奸者亦有之。 积自二千年来,传至今日,汉奸名号,未有定评。 故往往有视爱同类为汉奸者,泾渭不分,殊甚痛叹!

尤其令他们感到愤懑的是,有「满洲人」也来用「汉奸」一词来攻击革命派。 为了摆脱这种语言的困惑,他们发明了一个「真汉奸」、「假汉奸」的说法:「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至满洲人之所谓『汉奸者』,乃汉族中之伟人硕士,即为爱同类之故,甘心戎首,虽牺牲其身而不顾。」


清末民初革命派如此费尽心机改造「汉奸」的思想背景,就是区别「同族」与「异族」、「同类」与「异类」、「同种」与「异种」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民族国家理论 。 这种「汉奸」理论,其实认定「中国是一个汉族国家」、「汉族等于国民」、「只有汉族才是中国国民」。 在这种革命派想像的中国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中,「汉」已经不再是往昔那种集政治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为一身的综合概念,「中国」也不再具备「大一统」 的政治和文化传统


只有处在现实中为多民族国家,而又不顾现实追求单一民族国家形式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怪圈中,才可能出现「汉奸」式的话语,因此发生许多令人啼笑皆非之事:中国的鲜族 ,在翻译中文作品中的「汉奸」一词时,要么译为「卖国贼」,要么照葫芦画瓢音译成「朝奸」,要么生搬硬造「汉奸」(hangan),至今没有一个定例。 蒙古语中也没有「蒙奸」一词。 蒙古人将出卖自己民族利益的人称为"olsaan Hodaldagqi"(卖国贼)或"olbagqi"(叛徒)。


1930年代,一部分蒙古人因为相信日本会帮他们实现民族自治,而与日本勾结。 这些人被中国党称为「蒙奸」,而「国民政府则用了一个更为奇妙的称呼:「蒙古汉奸」。

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汉奸」话语,其实是他们企图在多民族国家的母体上,人工催生一个「汉族」单一民族国家时出现的怪胎。 二十世纪初革命派接受近代民族主义的目的,其实不在于确认「民族」,而在于建立一个新型的国家──「民族国家」。 民族不过是手段,国家才是目的。 然而,因为现实的中国不可能成为单一民族国家,「汉奸」话语最终不过是强化了本来只是手段的民族意识而已。 2002年末,有人以多民族国家为由表示不宜称岳飞为「民族英雄」。 对此国人表现出来的愤怒,就是近代民族主义造成国人将自己的政治认同最终归结在民族,而不是国家的最好写照。





争夺土地、城池、财物固然重要,而争取辽官、辽将更为重要。如其上谕所云: “金银币帛虽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到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基于这种认识,皇太极不惜代价积极争取明辽东的辽官、辽将。皇太极首先争取的是辽将毛文龙。


毛文龙虽是浙江人,但起家辽东。初为辽东巡抚王化贞部下的游击。天启元年( 1621) ,率兵从海上袭击金国的镇江( 今辽宁丹东) ,取得镇江大捷,被明廷授予总兵官,命其进驻皮岛。文龙募集辽东逃民十余万及溃散的辽兵辽将,组成数万人的武装力量。部下将官百余人,多数“皆冒毛姓,为其子弟裔孙”。这支“毛家军”,利用皮岛位于明、金、朝鲜三国之间的交通要冲,在努尔哈赤晚年,多次从背后袭击、威胁金国,成为钳制金国后方的一支力量。皇太极即位后,为解除毛文龙对金国后方的威胁,从天聪元年下半年开始,就派副将王子登去皮岛做争取毛文龙的工作。时逢明廷政局变化,天启帝去世,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失势。曾攀附魏忠贤并受其庇护的毛文龙深感处境危机,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亦欲密与金国交通。

朝鲜文献载: “毛将之心,凡三变,魏忠贤当权时,自结忠贤,及新皇帝即位,欲为自权之计,潜通于虏。”如毛文龙欲与皇太极联合行动:金国攻取山海关,他袭取山东登莱。然后各自独霸一方。就皇太极而言,想通过密约争取毛文龙及其所部,故对文龙的主张并未作出积极反应。天聪二年三月,文龙就此事催促皇太极: “汗未思之乎?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乃北京之后门也。岂能为此小故,而弃天下之大事乎?”

不久,刘兴祚叛金逃至皮岛,告知文龙,金国与之交往的真实意图是招抚其归顺金国。对此,毛文龙正中下怀,求之不得。他给皇太极信中谈及归附的条件时说: “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提出如归金国,其地位要高于此前归附的佟养性、李永芳等,要求皇太极封他为刘豫式傀儡王。

正当双方交往频繁、讨价还价之时,金国使者科廓突然被拘,皇太极怀疑毛文龙有诈,遂终止交往。不久,毛文龙竟被袁崇焕斩杀。《清实录》载此事云: “文龙欲与我国通好,屡遣使致书。因遣科廓等同从者四人,赉书答之,往来数次。文龙乃执科廓等,解送燕京。寻宁远巡抚袁崇焕,以文龙与我国私通杀之。”因文龙被斩杀,皇太极对其争取工作未能成功。但文龙之死,从战略上削弱了对金国的牵制力量。


天聪四年,在攻永平战役中,皇太极成功地争取了一批明官、明将。是年正月,金军攻永平城时,皇太极下令军中: “敌兵不降者杀之,归顺者毋妄杀。”金军攻下永平城,皇太极又派遣济尔哈朗率文臣达海等宣令: “毋杀城中官员,官民俱令剃发。”于是,城内明15 名文武官员及官兵400 人归降。皇太极大摆庆功宴,亲自以金卮酌酒敬归顺的明军将士。对其云: “朕不似尔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饮食也。”皇太极所言令归附明军将士深为感动,纷纷表示: “感皇上不杀之恩,自当竭力图报。”如副将孟乔芳归附后,隶汉军牛录额真。天聪五年,设六部,为刑部汉承政。皇太极对明永平文武官员的成功争取,产生极好的影响,附近州县的明文武官员皆来归降。如建昌参将马光远率部来降,皇太极赐马光远“貂裘、黑狐帽、玲珑带、玲珑刀、玲珑撒带、貂鞍马”等。光远归降后,为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建言献策,在征明作战中,多建战功。崇德年间,皇太极建八旗汉军,“分汉军为左右翼”,授光远为固山额真,辖汉军右翼




天聪五年,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又成功争取了“祖家军”。七月,皇太极发动了大凌河围困战。大凌河城为明对后金作战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为加强锦州防线,重修大小凌河城,并派辽东总兵祖大寿率重兵坚守。


祖大寿,辽东宁远人,初为明宁远参将天命十年,协助袁崇焕守宁远,击败努尔哈赤的进攻,取得“宁远大捷”。天聪三年,任锦州总兵官,时已 60多岁,在明末辽将中是一位资历最深的将军。大凌河守城辽军将领多是祖大寿的兄弟子侄和亲信,号称“祖家 军”,有“骑 步 兵 及 工 役、商 贾 共 三 万 余人”。这支“祖家军”是明末辽东军事集团中最有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军事力量。皇太极深知,如能争取到祖大寿就等于争取到“祖家军”,争取到“祖家军”就等于争取到辽东的辽将。所以,皇太极对祖大寿的争取工作早在大凌河战役前就已开始。天聪三年十一月,皇太极入关围京,巧施反间计,袁崇焕蒙冤下狱,祖大寿率 部东奔,皇太极乘机对其进行争取。

攻下永平后,皇太极听说祖大寿族人在永平,便立即派人寻找。果然在永平城外一村落找到大寿一兄及兄子二人及亲戚数人。皇太极“俱给房屋居住,恩养之”。并通过大寿亲属几次致书大寿,希望其归降金国,共谋大业。翌年三月,皇太极又派大寿叔父以镇守永平贝勒阿巴泰的名义致书大寿,书云:

我汗前两次致书于将军,可曾阅乎? 如已见之,将军意下如何? 其书中之言,若与尔意不附,不妨以所欲言遣人告知于我。恐前书未达,故致此书。将军莫以为我将弃此地而归。天畀之地,岂有弃之而去之理耶? 宜熟计之。

由此可见,在此信之前,皇太极至少已两次致书大寿,而大寿都未回音。直至大凌河之战前,皇太极仍通过各种方式致书祖大寿,积极做争取工作。大凌河之战,皇太极改变以往八旗兵架云梯强攻的战术,采取围城打援的新战术。八旗众将士环大凌河城挖沟,筑成四道壕堑,将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至九月,大凌河外援断绝,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皇太极再次遣人致书祖大寿进行劝降。书曰


:金国汗致书于祖大将军:兵,乃凶器也。战,乃危事也。岂有不愿太平而愿战争者耶? 即便获胜,岂若与妻孥与家安居之乐乎? 屡遣使议和,明朝君臣,自视如在天上,而视我如鸟兽,竟无一言回报。遂忿而兴师焉。自古以来,两国构兵,不出战与和二者。今议和既绝,我遂坚固国家,乃留兵居守,亲率长驱直入。幸遇将军于大凌河,似有宿约。我内心仰慕将军久矣,盖天欲我二人和好,以共谋前程,故欣然遣使致书。我之所以仰慕将军,因我起自东陲,惟知军旅之事,而不知养民抚兵之道,未谙山川地势之险易。战争之事,我自任之。示教之事,求将军任之。休戚与共,富贵同享。此我之愿也。我曾向银柱言,安得闲暇,劝尔主与我同谋等语。将军若不信,问银柱可也。倘将军以我言为是,望速回音。惜哉,士马亡毙殆尽。惟将军熟思而独断之,勿轻信众言。

此时被困在大凌河的“祖家军”已危在旦夕,但皇太极在信中仍十分诚恳地希望大寿弃明投金,共同合作,“休戚与共,富贵同享”



至十月,大凌河守城官兵及工役商贾由先前3 万人,因战死、饿死,存者止11682 人。祖大寿在与部下将领商议后,决定投降。杀死拒降的副将何可刚,遂派副将四员到金军大营商讨归降条件。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并举行盟誓。皇太极保证“祖家军”归降后,“官军人民家口,俱获保全”,祖大寿也保证部下归降后,不叛不逃。当晚,祖大寿亲赴金军御营拜见皇太极。皇太极以抱见礼相见,极表尊重之意。酒宴上,皇太极捧金卮酌酒敬大寿,并将身着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等物赏给大寿,对大寿言:“出来归我,宜拜天地,以礼相见。因暮夜,不能成礼,且在戎行,携物无多,不能以嘉物相赠也。”大寿十分感激,答曰: “蒙皇上优待若此,夫复何言。我虽至愚,岂木石等耶”,遂定计取锦州之策。

大凌河战役后,皇太极对城内汉人及归附的“祖家军”均予以妥善安置。六年二月,皇太极谕户部贝勒德格类: “大凌河汉人,可分隶副将下各五十名,参将下各十五名,游击下各十名,尽令移居沈阳,以国中妇女千口分配之。其余令国中诸贝勒大臣,各分四五人,配以妻室,善抚养之。”

对大凌河归降的辽将则给予优厚的待遇,按官职赏赐人口、牲畜。如一等副将祖泽洪、张存仁等6 人,赏男妇20 对,牛12 头;二等副将陈邦选、裴国珍等 5 人,赏男妇 16 对,牛 8头;参将刘士英、韩栋等8 人,赏男妇10 对,牛6 头;游击刘武元、窦承武等11 人,赏男妇8 对,牛4 头;都司张可范等14 人、守备李世魁等57 人,赏男妇4 对,牛2 头;署守备、都司顾昌武等56 人,赏男妇2 对,牛1 头。以上各官所赐人口、牲畜,俱编入庄屯,给以房地器用诸物。

大凌河之战,明辽东主力“祖家军”中除主帅祖大寿本人诈降脱出归明,迟至崇祯十五年才真正归降大清外,大多数将领都被皇太极所争取。




随后,皇太极又成功争取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辽将。崇祯二年( 1629) 六月,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其势力迅速瓦解。孔有德、耿仲明都是文龙亲信。文龙死后,他们转投登州巡抚孙元化部下,被授予参将。有德、仲明出身辽系,至山东后,受当地军官排挤,心中愤愤不平。崇祯五年,孔有德奉命率兵赴援大凌河城,师至吴桥( 今河北吴桥) ,因兵饷不济,哗变叛明。遂还军,连陷山东诸县,攻登州城。耿仲明作内应,内外夹攻,城被攻破。后孔有德称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攻城略地,一时间山东大乱。孔有德、耿仲明叛明,举朝震惊,崇祯帝调集重兵前往围剿。六年初,明总兵祖大弼率兵数万包围登州,双方相持五月有余,终因众寡悬殊,无法突破明军的围攻。有德、仲明决计突围投奔金国。

十一月,有德、仲明携带家眷,率万余将士,分乘数百艘战船,从登州突围。在海上漂流数月,于翌年春,驶向旅顺。驻守旅顺明总兵黄龙严阵以待,率水师截击。有德、仲明等被迫退守双岛龙安暂住。时,有德、仲明已派亲信向金国联系投顺。皇太极得报,十分欣喜,立即令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率兵赶赴镇江( 今辽宁丹东) 迎接,并带去2000 匹马,供其上岸乘骑。济尔哈朗等率军到镇江时,正遇明宁远、登州、旅顺口明军乘船从海上尾追而来,朝鲜也派军队助明截击。济尔哈朗率军与明军隔江立营,明军与朝军见金兵势盛不能敌,便慌忙退去。


仲明与有德部众顺利登陆。有德、仲明率部众来降,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欢迎。离开镇江时,皇太极调拨马匹接应。到达辽阳后,皇太极又派人告知有德、仲明等云: “尔等身皆劳顿,宜暂休息,从容来见。”六月,有德、仲明率部抵达沈阳,皇太极率诸贝勒出德胜门十里迎接。皇太极与诸贝勒率有德、仲明部众先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就坐,讨论接见礼节。皇太极欲以满族最隆重的抱见礼接见。诸贝勒云: “皇上恐不宜抱见,但以礼相待可耳。”皇太极不允,曰: “昔张飞尊上而陵下,关公敬上而爱下,今以恩遇下,岂不善乎。元帅、总兵曾取登州,攻城略地,正当强盛,而纳款输诚,遣使者三,率其兵民,航海冲敌,来归于我,功孰大焉。朕意当行抱见礼,以示优隆之意。”议定后,有德、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两人先行汉族礼,复至御座前叩头,双手抱皇太极膝。接着与代善及诸贝勒一一抱见。有德、仲明行礼毕,各官上前行三跪九叩头礼。皇太极命有德、仲明坐在御座下。宴会开始,皇太极手捧金卮,向有德、仲明敬酒。结束时,又各赐蟒袍、貂裘、撒袋、鞍马等物。十三日,皇太极正式册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并赐敕印。


同年十月,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遣人与金国约降。尚可喜先世居山西,后迁至辽东海城( 今辽宁海城) 。以军功升至广鹿岛副将。文龙为袁崇焕斩杀,皮岛副将沈世魁乘机诱岛兵为乱,可喜闻变,率兵入岛平乱,奉黄龙为帅。不久,黄龙战殁,世魁得以任皮岛主帅。崇祯六年,皮岛中诸将受世魁指使,诬告可喜。世魁“即檄调可喜至岛,将加害,可喜不知也”。可喜奉命从广鹿岛出发前往皮岛。时海风大作,部队不得行,而世魁却再三传檄,可喜顿生疑心。派亲信侦得实情后,可喜拊膺叹曰: “吾世家捐躯殉国,娼嫉者反欲挤之死地。大丈夫安能俯首就戮乎?”遂决意投皇太极。尚可喜与孔有德皆为毛文龙的部下,彼此交往密切。皇太极对其归附的优礼,对尚可喜具有感召力。翌年正月,尚可喜携部下眷属男女老幼3500 余人及军器、辎重航海来归。皇太极令“安辑于海城,瞻给糗粮、牲畜”。四月,尚可喜来朝,皇太极率诸贝勒及满、蒙、汉各官出十里外迎接。皇太极命尚可喜坐于御座左侧,设宴款待,赐尚可喜蟒衣、帽靴、玄狐裘、雕鞍等物,并授尚可喜为总兵官,赐敕印。

至此,毛文龙属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部都被皇太极成功争取。


皇太极即位后,迅速调整努尔哈赤时期对辽人的政策,赢得了辽东地区汉人的支持,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成功地争取了明辽东的辽官、辽将,对辽官、辽将的成功争取意义重大。首先,皇太极对辽官、辽将的成功争取,意味着明廷“以辽人守辽土”的防御战略彻底失败。


萨尔浒战役后,明朝对后金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防御的重点是构筑一条坚固的宁锦防线,守住辽西,以拱卫京师。关于辽西防御战略,明廷内部曾有过激烈的争执。争执的焦点是依靠谁防守辽西,恢复失地。王化贞等人主张借助蒙古势力以抗金兵,妄言朝廷只要“发帑金百万,亟款西人,则敌( 后金兵———引者) 顾忌不敢深入。”孙承宗、袁崇焕等坚决反对,主张依靠土生土长的辽人、辽将守卫家乡故地。这是切实可行的战略防御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金兵,使明廷由被动为主动,收复失去的辽东地区。天命十一年( 天启六年) ,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袁崇焕率辽军将士,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努尔哈赤惨败而归。〔58〕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发动的宁锦战役又以失败而归,明廷取得“宁锦大捷”。〔59〕金国两次战役的惨败,雄辩地证明,只有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辽人”、“辽将”才是防御金兵的有生力量、然而,明廷自万历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收复失地的孙承宗被阉党高第所取代,敢言战守的袁崇焕遭离间冤死。


而皇太极汲取两次战役失败的教训,认识到:金国与明的战争,夺取城池、地土、财富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双方胜负是争取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辽人”、“辽将”。基于以上认识,皇太极积极争取“辽人”、“辽将”,并成功争取祖大寿的“祖家军”、毛文龙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部的归降。至松锦决战祖大寿的归降,标志着辽东的“辽人”、“辽将”已被皇太极所争取,而明廷“以辽人守辽土”的防御战略彻底流产。其次,皇太极对辽官、辽将的成功争取,使金国得以装备火器,组建操纵火器的军种,全面提高了金国的作战能力。金国的军事装备与明朝相比落后。努尔哈赤时代与明作战,军事装备基本是弓箭、刀枪、云梯小车、皮牌等。努尔哈赤之所以能连克明以火器设防的辽东数城,主要是金兵诱引明军出城野战。野战中,金国的骑兵和弓箭发挥了作战优势,而明军的火器却无法发挥作用。另外,攻城前金国多诱使城内明将叛降,以作为内应,从而顺利攻城略地,取得成功。“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明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撄城固守,充分发挥西洋大炮的威力,致使以骑兵、弓箭擅长的金军惨败而归。战后,皇太极汲取两次战役金国缺少火炮攻坚能力的教训,积极寻求先进火器和组建熟练使用火器的军种。天聪五年,皇太极依靠归抚的辽人、辽将终于铸成“红衣大将军炮”同时,积极组建熟悉使用火器的汉人军团。


天聪七年,皇太极将分隶满洲各旗的汉人,每十丁抽出一人披甲入伍,共计1580 人,组成一支新的汉人军团(汉军旗),由永平之战归附的汉将马光远统领,为汉军八旗创建之始。崇德二年( 1637) ,皇太极将这一旗汉军分隶左右翼两旗。左翼旗以汉将石廷柱为固山额真,右翼旗以马光远为固山额真,依满洲八旗编审壮丁牛录。至崇德四年,又将这二旗汉军扩为四旗汉军。崇德七年,由于汉人军兵归附日众,又将四旗汉军扩编为八旗汉军。这次任命的八旗汉军固山额真、梅勒章京中除原四旗汉军首领外,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是将大凌河归顺的“祖家将”扩选进来。其中任固山额真的祖泽润、梅勒章京的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四人为祖大寿子侄;任梅勒章京的张存仁、裴国珍等是祖大寿部下。前此归顺、已封王加爵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的部队也归属汉军建置,“一同行走”。可见,汉军八旗是以归顺的辽兵、辽将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样,金国的军队在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基础上,又组成了汉军八旗。满洲、蒙古八旗擅长骑射、野战,汉军八旗擅长火器,优势互补,全方位提高了金国作战能力,使金国获得军事上的优势,而明朝在辽东的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第三,皇太极成功争取的辽官、辽将,在清入关统一全国、建立地方政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清入关征服各地武装力量中,辽官、辽将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孔有德、耿仲明为例。顺治元年( 1644) ,有德、仲明率“天佑军”随多尔衮入山海关征李自成农民军,自成率军败退。〔66〕顺治二年,有德等随豫亲王多铎追击自成农民军至潼关,自成败走。随后,渡淮河,攻扬州,下江南。

三年,中南地区抗清势力方炽,清廷授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与仲明等率所部南下湖广等地征抗清势力。翌年二月,有德、仲明率部抵达湖南长沙,连克衡阳、祁阳。随后,率军围宝庆城( 今湖南邵阳市) ,克之。八月,攻取武冈,俘获明将刘肇基,湖南底定。五年正月,凯旋回师。叙平湖南功,清廷赐有德、仲明黄金200 两。六年五月,顺治帝特授有德、仲明金册、金印,改封有德为定南王,仲明为靖南王。遂命有德、仲明率旧部及新增兵及家眷分赴广西、广东驻防。

可见入关之初清廷对辽兵、辽将、辽官的依赖程度。这些辽兵、辽将在征服各地武装力量,统一全国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辽官、辽将在清建立地方政权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永平之战归降的孟乔芳,顺治二年,被清廷授予陕西总督。史载: “乔芳督陕西十年,破灭群盗,降其胁从,前后十七万六千有奇。奖拔诸将,不限资格”,西北大定。大凌河之役归降的张存仁于顺治初年被任命闽浙总督,继改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任内卓有政绩,屡遇恩诏。《清史稿·孟乔芳传》赞曰: “太宗拔用诸降将,从入关,出领方面,乔芳绩最显,张存仁亚焉。圣祖曾诫汉军官吏,因曰: ‘祖宗定鼎初,委任汉军诸官吏,与满洲一体。其间颇有宣猷效力,如乔芳、存仁辈,朝廷亦得其用。’”连康熙帝都称赞皇太极时所降辽官、辽将在清初地方政权建设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皇太极即位后,针对其父对辽东汉人政策的失误所采取的一系列对汉人的调整政策,赢得辽东汉人的支持与拥戴,皇太极对明辽东辽官、辽将的成功争取,使明朝在辽东军事上优势逐渐丧失,而金国则获得明清战争的主动权,“松锦大捷”金军彻底摧毁明宁锦防线,从而得以顺利入关,在清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辽官、辽将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切不能不归于皇太极对辽人、辽官、辽将争取政策的成功。


引自


《论皇太极对辽东汉人政策的调整———以对辽官、辽将的争取为中心》


〔作者简介〕刁书仁,1954 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user avatar   liu-xiao-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人看;给饭吃。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之前也很纳闷,清代的新疆本土贵族们为什么那么拥护清廷,清廷统治者跟自己不同族不同语言和不同宗教和文化,而且他们同时还普遍鄙视清廷的官员。(注意那个时候可没有现今的国家主义)

后来想明白了,古人没有民族主义情感,古人也很明白现实主义。清廷从入疆到灭国,一直坚定不移的保持跟地方贵族们的结盟互助,从来没有威胁到贵族们的地位、权力和经济利益,反而帮助他们巩固地位 扩大权力和经济政治上给予更多的优待。不仅全面承认他们的家族封地和种种特权,还每年不间断的发放薪水。

清廷不仅用实际利益满足了他们的贪心,在虚无的面子上也做足了工作。每次我疆伯克贵族们入京,沿途有军队的护送,各地官员的盛情接待和进献贵种礼品,谁都不敢怠慢他们,而且伯克们的品级普遍比他们高,这些官员们还需要向伯克们行大礼。

清廷皇帝又年年给进京的贵族们丰厚的赏赐,这些赏赐往往超过了他们在自己封地一年的收入,还给如骑马到什么门之类的特权,所以进京成为有些伯克们赚钱的途径。

我想汉八旗也跟这些维吾尔伯克贵族们想的一样吧。

对了,国家定义这些维吾尔伯克贵族们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英雄。


user avatar   fen-xin-78-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钱分,工资给你翻十倍你干不干。其实翻了十倍都不止。相对于孙传庭军队没钱开饷银,最后兵败的悲剧。满清翻了几十倍的饷银。而且,顺治,康熙都重用包衣和汉八旗。

八旗汉军担任督抚最多的时间是在顺治初年到康熙20年,在这期间一共清朝任命了65个总督,其中有56人都出自八旗汉军,比例达到了86%;任命了131个巡抚,其中汉军巡抚人数是120人,比例占到九成。

清朝前半截,包衣控制国企和经济,承担明朝矿捐太监的责任。汉八旗控制行政和军务。满族仅能解决三千多个好职务。剩下的都是汉八旗。就问你干不干。到了后半截,湘军,淮军,楚军又崛起。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时发饷,

再困难都按时发饷,

为了按时发饷,不惜追比明朝欠税,把一票江南大儒抄家夷族。

让汉八旗那群武夫丘八们感受到“老子们的饷钱都比那群文人的命重要”,没受过两百多年“以文制武”鸟气的人理解不了这种舒坦和感动。

大清不得士人心,不得民心,但它颇得军心。

之后屠刀开路,得了天下。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满人(✘)

皇太极(✔)

人懒,不想打太多字,就举两个例子吧,不说汉人将官,只说对普通军民。

天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召集满汉蒙大臣开会,是为了安抚来降的长山、石岛二地明朝军民,一共3871名。皇太极让诸大臣出粮纳捐,并命八贝勒先出粮四千石作为表率。


还是天聪八年,皇太极出征宣府大同之战,明军陆续俘获了几十个汉军,审问时问他们为啥给奴虏卖命,他们如此回答——

每人发老婆一个牛羊八只驴一头…

皇太极时期可以说是鞑清汉人待遇最好的时期,全靠他整合,是认真的在搞民族融合,虽然说完全平等还差点。

八旗能入关逐鹿全靠他,多尔衮就是个弟弟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 
  央行公告称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你支持吗? 
  1000 年的概念是怎样的?它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姜维这个人? 
  你听过哪些商标被抢注的“糗事”? 
  为什么女真人可以轻易攻陷开封? 
  为什么长城如此著名,而与之齐名的灵渠却鲜有人知? 
  历史上以南统北仅明一例,有没有南方政权心态多是偏安一隅的原因? 
  隋朝之短暂,可否 90%多赖于杨广? 
  高晓松真的错了吗?他的人品和言论到底有没有错误? 

前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的人口已下滑到什么程度?再过几十年像清洁工、保安、建筑工人这些职业还有足够的人愿意干吗?
下一个讨论
汉人在清朝算是怎样的处境?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