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战爆发时,欧洲国王间都是亲戚,为什么还要开战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绍的孙女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操的女儿嫁给了献帝,曹操的另一个儿子娶了孙权的堂侄女,曹操还和张绣张鲁搭了亲家,孙权娶了袁术的女儿,孙权的女儿分别嫁给了全琮,朱据,刘纂,儿子娶了刘繇的儿子刘基的女儿,孙权的哥哥孙策和周瑜是连襟,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陆逊,顾雍的儿子顾邵,朱治的儿子朱纪,孙策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的儿子刘理娶了马超的女儿,马超的父亲和韩遂是结拜兄弟,刘备的另一个儿子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刘备的两个孙女分别嫁给了关羽的孙子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统的堂兄,诸葛亮的丈人和刘表是连襟,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渊的曾孙女嫁给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娶了王朗的孙女,司马懿的另一个儿子娶了诸葛诞的女儿,司马懿还有一个儿子娶了羊祜的姐姐,羊祜的叔母是蔡文姬妹妹的妯娌,蔡文姬的前夫是匈奴左贤王。大家都是亲戚为什么还要打?
斋藤道三的女儿嫁给了织田信长,织田信长的妹妹嫁给了浅井长政,织田信长的女儿嫁给了蒲生氏乡,织田信长的养女嫁给了武田信玄的儿子,武田信玄和本愿寺显如是连襟,本愿寺显如娶了细川晴元的养女,细川晴元支系细川藤孝的儿子娶了明智光秀的女儿,细川藤孝的另一个儿子娶了立花宗茂的妹妹,武田信玄的女儿嫁给了上杉谦信的外甥加养子,武田信玄的姐姐嫁给了今川义元,今川义元的儿子娶了北条氏康的女儿,北条氏康的孙子娶了德川家康的女儿,德川家康的养女嫁给了黑田官兵卫的儿子,黑田官兵卫的儿子的前妻是蜂须贺小六的女儿,德川家康的孙女嫁给了丰臣秀吉的儿子,丰臣秀吉娶了足利义昭的族子的女儿,丰臣秀吉收了正亲町天皇的儿子做犹子,丰臣秀吉的外甥做了毛利元就儿子的养子,毛利元就另一个儿子娶了大友宗麟的女儿,大友宗麟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一条兼定,一条兼定的儿子娶了长宗我部元亲的女儿,丰臣秀吉的另一个外甥娶了最上义光的女儿,最上义光的妹妹嫁给了伊达政宗的父亲,德川家康的养女是本多忠胜的女儿,本多忠胜女儿嫁给了真田昌幸的儿子,真田昌幸和石田三成是连襟,真田昌幸的儿子真田幸村娶了大谷吉继的女儿,真田幸村的女儿嫁给了片仓景纲的儿子。大家都是亲戚为什么还要打?

评论里不少人反映脑袋有点乱,既然如此,那我再火上浇油一把开个大,拿出我珍藏多年的孙权家族的关系网。顺便也忠告大家,不要和我一样无聊得试图计算三国人物的辈分关系,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因为孙家的存在
孙权的父亲是孙坚,孙坚的妹妹嫁给了吴郡豪族徐真,也就是说,孙权应该叫这位徐真一声姑父。徐真的孙女嫁给了吴郡大族陆家的陆尚,但陆尚死得年轻,于是徐姑娘也就守了寡。孙权十九岁时继承下了家族产业,不知什么原因和这位徐姑娘勾搭上了,最后娶回了家。没错!!!孙权娶了自己姑父的孙女!也就是自己表哥的女儿!表哥的女儿!!!OMG,近亲结婚也要按基本法来啊!这辈分都差着呢!先别急着倒,孙权这还只是开了个头,孙家的神奇事件远不止如此。
之前提到了,曹操和孙权是姻亲,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堂兄也就是孙坚的侄子孙贲的女儿,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曹操和孙贲孙权应该是平辈,曹彰和孙贲的女儿是晚辈。然而,孙权的弟弟孙匡又娶了曹操的侄女...所以,曹操见到孙权时该叫亲家他堂弟还是侄女婿他哥?曹操表示他需要冷静一下...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155~220)
爸爸真是哭笑不得。——孙坚(155~191)
孙家所有关系中最丧失的当属吴景帝孙休和朱皇后。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吴国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皇后朱佩兰是前丞相朱据之女,但朱佩兰的母亲是孙鲁育,孙权的三公主孙小虎孙鲁育!也就是说,朱皇后是孙休姐姐的女儿,如假包换的亲外甥女!!!我相信吴国满朝文武的心情都是崩溃的。
提到孙鲁育就不得不提她姐姐孙鲁班,臭名昭著人称三国第一恶妇的孙大虎孙鲁班。孙鲁班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死后改嫁全琮。孙权晚年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鲁班为了巩固自己势力,经常带全琮的侄子全尚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孙女出入宫廷,并最终促成了全尚的女儿与孙亮的婚事。也就是说,孙鲁班让自己的侄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弟弟!!!这中间可是差着两辈啊。孙权死后,已经四十来岁的孙鲁班与把持朝政的吴国宗室孙峻进行合作,同时还维持着肉体关系。孙峻是什么身份?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而孙鲁班是孙权的女儿,孙坚的孙女。哎...这辈分我都懒得吐槽了。
此外,孙峻有堂姐和妹妹各一位,堂姐嫁给了之前提到的孙鲁班的侄子全尚,妹妹嫁给了孙鲁育的儿子朱损,辈分没乱。只是不知道孙亮看见孙峻时,该往叔叔辈叫还是侄子辈叫。
最后提到的这位是大名鼎鼎的陆逊的孙子陆景,陆景娶了孙权的儿子孙和的女儿,也就是说,陆景是孙权的孙女婿,然而陆景的爷爷陆逊又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女婿,于是辈分又乱了...不过这里要吐槽的并不是辈分。陆景的母亲是张昭的儿子张承的女儿,也就是说,陆景得叫张承一声外公,而张承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和,生下的女儿正好就是陆景的妻子。所以,这对夫妻都得叫张承外公......事已至此,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孙权家族来说,现在发生什么我都不觉得惊奇了...
因此,你以为孙权把妹妹嫁给比孙权自己还大21岁的刘备很奇怪么?其实这在孙家不过是常态...顺便,你能理解为什么关羽听到孙权来给儿子求娶自己的女儿时会破口大骂把婚使赶走了吧,当听说孙权想和自己搭亲家时,关羽的心情是崩溃的...
江东孙家,一个大写的贵圈真乱。

貌似,这答案完全偏题了...

——————————————————————————————————————————————————————————————————————————————————————

评论里希望看到人物关系图,以前上贴吧时有认识的朋友还真做过这个,不过以她个人意愿,图就不上了…

——————————————————————————————————————————————————————————————————————————————————————

接下来讲讲孙家的人分别是什么结局吧。孙坚的后人方面,孙策二十六岁时死于意外,这件事很出名,被当做三国豪杰英年早逝的代表,然而,在孙坚正妻吴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中,孙策居然是第二长寿的,仅次于活了七十一岁的孙权。孙坚第三子孙翊,性格能力酷似孙策,曾差点被张昭等人拥立为孙策的继承人,二十一岁时被勾结曹操的手下杀害。第四子孙匡,继承了父亲乌程侯的爵位,二十岁时病故。孙坚还有一个庶子孙朗记载极少,在《江表传》中记载孙坚有一个儿子在洞口之战中举止失度犯下错误,被孙权移除宗室,禁锢终生,被怀疑是孙朗。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结局也都不是太好。长子孙登次子孙虑都比父亲死得早,但综合他们其他兄弟的结局来看,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三子孙和先被立为太子后因二宫之争被废,孙权死后因牵连进了诸葛恪事件而被赐死,他的夫人张氏自愿为其殉死。四子孙霸因二宫之争与太子夺权,直接被孙权赐死。五子孙奋最惨,孙皓时期被人造谣要取代孙皓帝位而被杀光全家,五个儿子一起被牵连而死,和孙奋一起被杀的还有孙策的孙子孙奉。六子孙休做了皇帝,但也只活了三十岁,死后顾命大臣濮阳兴、张布违背其遗命立孙和之子孙皓为帝,之后孙皓又杀了孙休的朱皇后以及四个儿子中的两个。幼子孙亮做了六年皇帝被废,之后死于被流放之地,年仅十八,有自杀和孙休毒杀两说。另外,孙权还有四个可考的女儿,其中有两位记载不详,剩下的就是孙大虎和孙小虎。这两人都被孙权改过嫁,大虎算是作恶多端,坏事做绝,但史书上并未记载其下场。小虎人品性格倒是好很多,但结局凄惨,第一任丈夫朱据性格刚正不阿,曾任丞相,在两宫之争被孙权下令仗打一百,在孙权病重时被托孤大臣孙弘陷害而死,小虎本人则在孙峻时期的一场政变中被亲姐姐大虎诬陷为同谋者而被处死,其女儿朱皇后后来被侄子孙皓杀死,朱据的两个儿子也被小虎的弟弟孙亮追究小虎的冤案时被杀。

不止诸王,孙权的后宫也是高危地带。孙权的发妻是谢夫人,吴国历史学家,《后汉书》(不是范晔那本)和《会稽先贤传》的作者谢承的姐姐,但很快就失了宠,失宠之后被孙权下令交出正宫地位,谢夫人不肯,并抑郁而死。之后孙权宠幸的就是表哥的女儿徐夫人,但徐夫人性格妒忌,而正好孙权最讨厌妒忌的女人,又把徐夫人打入冷宫十几年。这期间得宠的是性格不妒忌的步夫人,孙权想立其为后,但大臣集体反对,觉得应立徐夫人,于是直到两个人死,孙权一个都没立。步夫人死后孙权想立同样不妒忌的袁术的女儿为后,但袁夫人因未生育而婉拒。于是孙权转而打算立孙和的生母王夫人为后,结果此举惹来步夫人之女孙鲁班不满,于是孙鲁班在宫中和孙权面前大肆造谣诋毁王夫人,令孙权大怒,王夫人因此忧虑而死,也没能当上皇后,这样看来袁夫人婉拒皇后倒是明智的决定。最终在孙权称帝二十二年后,也就是病故前一年,吴国终于迎来了第一位正式的皇后——太子孙亮的母亲潘皇后,很讽刺的是,潘夫人是一个性格妒忌的女人,曾多次陷害袁夫人等人。且潘夫人野心勃勃,见孙权病重,还打起了在其死后垂帘听政的算盘,找人打听吕后的手段,结果能力赶不上野心,最终在其昏晕卧床之际被手下宫女合伙勒死,死在了孙权的前面。

孙坚的兄弟要好一些。孙坚的兄长孙羌在其起兵之前已经去世,孙羌的长子就是之前提到的孙贲,跟随孙策孙权兄弟四处征伐,颇有战功,死后由儿子继承爵位,算是结局不错。次子孙辅在孙策死后暗通曹操,被孙权幽禁。孙坚的弟弟孙静则跟随孙坚孙策父子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战功,孙权继位后归隐家中。孙静有五个儿子,其中孙瑜、孙奂、孙皎都是孙权得力助手,立下不少功劳,而长子孙暠一门功劳不大,坏事却干得不少,孙暠曾在孙策去世时夺权未遂,其孙孙峻和孙綝更是臭名远扬,把吴国宫廷搞得一团乱,孙峻因梦见被自己灭三族的诸葛恪索命惊惧而死,孙綝则死于孙休发动的政变,死后二人被移除宗室,改称故峻故綝。


user avatar   nay-gong-chu-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亲缘关系来避免战争本来就是十分一厢情愿的办法。”因为贵族之间的亲缘,十九世纪未发生大规模总体性战争“,是无稽之谈

贵族之间的亲缘对国家统治者层面来说并不是最需要考虑的东西,否则古代和近代世界就不用打仗了,因为各国统治者通常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亲缘关系,在君主们扩张权力和影响力的欲望面前,亲情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英德俄皇帝这三位著名的表兄弟相爱相杀之外,罗马尼亚王室是德国皇室霍亨索伦家族的,结果它参加了协约国和德国作战,保加利亚王室是英国皇室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结果它参加了同盟国和英国作战,请问亲缘在他们眼里究竟算什么

在二战结束之后,欧洲迎来了长达70年的和平期,请问这是因为各国统治者都是兄弟姐妹吗?

一个国家是否和另一个国家走向战争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而不是统治者之间的亲缘关系。1870年后欧洲40年的相对和平期是因为大陆在工业化进程中积蓄国力,经济总体在发展期,欧洲列强的大体平衡状态还能够维持。

在经济还在繁荣、实力大抵平衡的时候,国家统治者们选择战争的动机和意愿就会大大减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因就是在长期和平以及影响深远的经济和产业革命当中,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因此某些国家蠢蠢欲动,希望得到同自己国家实力相称的国家地位和势力范围。

所以,在条件集齐之后,哪怕德国和英国是一对亲兄弟执政,它们之间也会发动兄弟战争,就如同古代那些互相残杀的皇室手足一样。

真正能够吓阻国家统治者不至于发动战争的,是相对的实力均衡以及过于高昂的战争成本——所以有了核武器的威慑之下,二战后世界才有长达70年的相对和平(当然大国们还是不介意打打小兔子)。



同样,“而一战则是君主权利的衰弱,使得贵族直接的协调能力衰弱,也使得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暴力”这一说法也是荒唐的无稽之谈。

战争从来都十分残酷暴力,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在战争中经过了剧烈的人口衰减。在1618年开始的30年战争当中,德意志人口被毁灭了三分之二。难道那时候不是更加严格的贵族统治?他们强悍的协调能力解决了什么问题了?

从整个中世纪来看,贵族统治的欧洲各国战乱频仍,哪怕到了君主专制集权的时代,也屡屡爆发战争,以专制王权最为完善严密的法国来看,路易十四时代,自从国王亲政之后,和欧洲列强打了四场大型战争,其中法荷战争持续6年,和哈布斯堡家族打了持续9年的大同盟战争,到末年还打了11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从时间长度来看,相比之下持续了4年的一战并不算特别突出耀眼,实在看不出君主的集权专制和贵族的协调能力可以减少什么暴力。

一战之所以显得残酷,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杀人机器变得更加威力巨大,而不是人们心中贵族精神的丧失,所以实际上让冲突变得更加暴力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仅此而已。

有些是似是而非的观点,请用正常逻辑予以辨析,而不是无原则地予以接受。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两种视角,仅供参考。

第一种是冲突产生机理的视角。要知道发生在熟人间的谋杀案,远高于陌生人之间,因为只有两个人经常交往才会产生利益冲突,所以警察遇到谋杀案首先就是分析遇害人社会关系。熟人就包括亲戚,甚至母子。可能题主不知道,对婴儿来说最可能被害的原因,并不是在街上遇到变态被摔死,而是母亲产后心情烦躁听到哭声捂死孩子。因此对于产生两个利益冲突的国家,联姻和冲突一样,都是经常交往的果。

利益冲突是一种视角,还有一种视角是生态位。两个经常通婚的国家往往处于同一生态位,彼此就必然会有竞争。通婚本质上可能是限制竞争,寻求合作的一种手段,类似于中原帝国与游牧民族和亲。根据统计,和亲的确可以降低二者之间战争的频率。但是不要忘了,和亲本身是减少战争的手段,是战争预期催生了联姻,因此和亲不会完全消灭冲突,类似于法律不会消灭犯罪。

从第一种视角,可以想想为什么一战前欧洲主要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地缘冲突。从第二种视角,可以想想通婚是否已经减少了世界大战爆发的频率,而一战类似于法律没有阻止的犯罪。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赞同

匂宫出梦

的观点。

然后我谈谈我的看法,认为君主之间的亲缘关系、王朝归属、婚姻、私人友谊、以及基于这些因素的私人外交可以拉近国家之间的关系,维系国际秩序甚至避免战争爆发,这种观念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它被提出来的时代,也就是十九世纪,它并不是一种无聊的想入非非,相反它是一种普遍观念。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也许对21世纪的人来说这是无稽之谈,荒谬可笑,但是我们生活的21世纪的社会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近代国家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评论德意志帝国最后的宰相马克思-冯-巴登的文章里有一句话就是“在他出生和成长的那个世界里,没有火车也没有电报,他登上帝国宰相的宝座的时代统治的是一个对幼年的他如同梦幻般的世界”。

对一个历史事实,尤其是历史上的观念单纯的指出其荒谬并加以嘲笑不能算是一种“历史的态度”,一切孤立的事实一旦被还原到其奔来的背景当中去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

比如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们随手就可以举出好几个,比如俾斯麦,俾斯麦捍卫一个共和制的法国,千方百计的避免亨利五世复辟,扮演了第三共和国月嫂的角色,为什么?因为俾斯麦坚定的相信只要法国还是一个共和国,那么在“欧洲君主大家庭里就没有法国一席之地”。俾斯麦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世界上最反动保守的俄国沙皇会访问弑君暴徒的巴黎,并且受到革命群众万人空巷的欢迎。

同样的拿破仑三世当他听说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的利奥波德可能登上西班牙王位的时候,他立刻跳出来威胁威廉一世,甚至威胁开战,而俾斯麦狡猾的修改了他主子的电报,结果拿破仑三世真的就宣战了,如果拿破仑三世看到一战里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的罗马尼亚王国和霍亨佐伦的德意志帝国打成一团,萨克森-柯堡-哥达的英国、比利时跟萨克森-柯堡-哥达的保加利亚打成一团,拿破仑三世一定会在这个问题上冷静的多。但是遗憾的是1870年代的社会和1919年的社会是不一样的。

近代君主专制国家的兴起,本身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虽然大部分社会财富还是来自农业和庄园,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但是君主通过税收、专卖、对工商业的管制、对城市的控制,实际上掌握了比贵族阶级更强大的力量,所以君主利益、贵族利益、市民、农民的利益开始分聚离合。路易十四说“朕即国家”现代作者为了凸显路易十四的口音把这句话翻译成“国家就是洼”,代表了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为了让菲利普五世登上西班牙王位,法国打了十几年的漫长战争,打的民穷财尽,但是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因为法国的利益就是路易十四的利益,就是波旁王朝的利益,为了波旁王朝统治西班牙,为了波旁王朝统治两西西里,人民就要按照国王的命令去缴税、去打仗。同样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的时候腓特烈大帝好歹还拿出来一个理由,而七年战争则连借口都免了。七年战争连柏林都遭到敌军的入侵,但腓特烈依然是“大帝”。直到18世纪末,欧洲意识形态的主流还是君主利益即国家利益,从来没有哪个普鲁士人会质疑为什么为了把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连接在一起就要打上七年的殊死战争?

超越王朝之上的国家观念、民族主义、和爱国心,都是18世纪末才有的,距离1914年只有一百多年,这一百年中工业革命、贸易兴起、殖民地从虚荣变成实在的好处,贵族阶级在经济上趋于衰落,所以他们试图利用他们手里的政治权力来弥补自己在经济上的损失,所以更加积极的投身于政治。

俾斯麦1848年第一次坐了火车,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都成熟的成年人了,他在思想上是十九世纪初的那一代人,君主对他来说不是报纸杂志电视上遥远异国偶尔出来剪裁的老太太,也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德意志有一大群君主,都穿着军服骑着马。维多利亚女王逝世的时候威廉二世皇帝就站在她身边,他的“博尼舅舅”英王印度大皇帝爱德华示意他去为外祖母合上眼睛,君主的加冕礼、婚礼、葬礼、都是欧洲君主大游行,当身高1米72体重一百多公斤的风流胖子爱德华七世自己也死掉的时候,“博尼舅舅”的葬礼上到处都是制服和羽饰,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的特使发现自己往好了说叫“鹤立鸡群”换一个说法就是“形单影支”孤独的站在一群皇帝、皇储、国王、王储、沙皇、保加利亚沙皇、大公和王子中间,看到另一个共和国法国的代表的时候他舒服多了,然后当他赫然发现法国代表也是贵族的时候,求西奥多罗斯福的心理阴影面积。

在国家的外交部之外,欧洲君主有自己的君主大家庭,俾斯麦深谙这种秘密外交的门道,而且了乐此不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人民、议会,宣告君主的作用,他把他的老主子送去斯凯尔涅维采,跟亚历山大三世沙皇,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一起打猎,以便强化三皇同盟。同样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虽然是天主教旗手,但是为了接受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他还是要在维也纳招待翁贝托国王。

君主之间的私人交情、亲戚关系,甚至君主个人作为公众人物的功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各国政府都尽力维护和利用的对象,一方面是不用白不用,比如英国王室,已经退出了实际的统治,但是总归应该让英国人民觉得他们的君主有点实际的用处,尤其是爱德华七世自己丑闻不断,吃的异常肥胖的情况下,所以国王成了绅士楷模,英国式体面生活的象征,爱德华七世是威廉皇帝的舅舅,带他加入赛艇协会,成为威廉模仿的对象,在很多时候英国公众乐于看到德国皇帝一副标准英国打扮,说流利的英语和老胖子阿尔伯特一起玩帆船,虽然英国公众当时还不知道威廉内心深处对他的这个博尼舅舅已经从羡慕到嫉妒最后到狠的咬牙切齿了。

而在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还有俄国,君主的外交功能是捍卫君主制,证明在社会日益世俗化,生活方式日益中产阶级化的20世纪欧洲,君主制度还有几许存在下去的理由的最好的方法,德皇访问丹吉尔,丹吉尔在哪里?鬼知道但是皇上去了丹吉尔。皇帝去了君士坦丁堡,戴上了奥斯曼人的小圆帽,这种小圆帽里的大部分都是奥匈帝国出产的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出席分离派美术展?分离派是什么?分离派是一帮流氓恶棍!为什么这么说?不知道反正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是这么说的!

威廉皇帝秘密访问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他们讨论了什么?密谋了什么?斐迪南大公遇刺以后二十年大伙还在窃窃私语以至于要为了这个专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里写上一节。那么对当事的奥匈帝国大臣们来说这么好的新闻为什么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亚历山大三世访问巴黎,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连俄国人也觉得光彩,爱德华七世在巴黎人人都说他看上了一个女演员,于是巴黎上流社会里国王的“连襟”们也觉得英国人不那么讨厌了。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用表示各种亲缘关系的线可以把几乎所有的欧洲君主国连接在一起,萨克森柯堡哥达家族是英王印度大皇帝、他们的亲戚是比利时国王,他们的亲戚自称保加利亚沙皇。霍亨佐伦王朝是德意志皇帝,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是罗马尼亚国王,沙皇尼古拉二世跟英王乔治五世是姨表兄弟,乔治五世跟威廉二世皇帝是姑表兄弟。

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英国范儿博尼舅舅教会了他的这帮宝贝们怎么享受生活,爱德华国王在波罗地海巡航的季节里,威廉二世也会去巡航,尼古拉二世也会去巡航,在某个峡湾威廉二世的游艇跟尼古拉二世的游艇靠在一起,两个人手拉手抱怨博尼舅舅和英国人,然后在停泊的第二天他们俩基情无限的一起签了个条约,把后来知道情况的两国外交大臣气的要辞职。

在近代国家正在慢慢形成的时代,君主之间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如此亲切的关系,而且他们在本国掌握着如此之大的权力,那时候能够先见之明到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协调列强之间的外交矛盾,不能缓和欧洲局势是不可能的。

而且我一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结构错误导致的灾难,欧洲有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局势,没有人在1914年刻意谋求一场战争,也没有人认为1914年真的要爆发大战,但也正因为大战的原因是地震式的,所以也没有谁积极的去避免战争,并不能认为1914年的欧洲真的就不存在足以避免战争额机制和途径,实际上如果1914年欧洲君主都意识到了自己在干什么,结果是什么,那么他们完全有可能避免战争,之所以他们没有这么作,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关话题

  为什么英国古代从温切斯特迁都伦敦?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呢? 
  华佗真有其人么? 
  皇权集中就可以让皇帝为所欲为么? 
  为什么唐朝没有以武则天为界划为前唐和后唐? 
  为什么中国是统一的,而面积差不多的欧洲是分裂的? 
  为何有人开始认为南北朝的后三国时代精彩程度不亚于隋末唐初? 
  抗战后期还在中国负隅顽抗的日军战败情况如何,生活有多窘迫? 
  蒙古汗国建立前,铁木真和义父王罕多次联合对敌 ,父子俩交情必定很深,怎么最后都相互残杀了呢? 
  高句丽和韩国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日本学生机场候机时集体看书,没人玩手机」的新闻?
下一个讨论
《权力的游戏》S06E10 托曼国王为什么要自杀?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