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 第1页

        

user avatar   duo-kan-le-j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7000字,但很干货,请耐心看完。

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母以子贵,而是子凭母贵。

正妻适用于婚姻法,而妾只适用于物权法。妻的地位就是老板娘,而妾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更加无语的是,这个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还是夫妻共同财产,妻可以把妾当畜生一样卖了。

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完整的意思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翻译一下就是,有嫡子的话,就立嫡长子。没嫡子的话,就立身份最尊贵的儿子。怎么判断哪个儿子身份尊贵呢?主要看孩子他娘的地位。

以娘定子,这个制度,看似很荒诞,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昏君。

但实际上,却是古代维持一个大帝国时,最好的权力继承制度。

为啥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得先明白权力继承是怎么演进的。


而电影《一出好戏》看似荒诞,却很好的阐述了权力的演进之路。

权力这玩意看起来很玄乎,能把一个内八字的罗圈腿,变成外八字的大官步。能让农民的儿子,变成骑在农民头上拉屎的爷爷。甚至还能左右无数人的生死。


但你要往它祖坟上刨,就会发现权力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共识。

谁汇集的共识越多,谁的权力也就越大。
一个人只有三个人相信他,那么他就是一家之主。

如果有几百人相信他,他就是酋长。

如果有几亿人相信他,他就是释迦摩尼和耶稣。

看过纪录片《王朝》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黑猩猩来说,他们的共识就是猴拳(别计较,猩拳听起来别扭)。

哪只猩猩猴拳耍的厉害,把群里的猩猩全干趴下了,它就是猩王,就可以独享群里边的母猩猩。

但是,随着猩群的扩大,以及猩王年龄的增长,年轻又壮实的猩猩,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就会不断的挑战猩王的位置。有的老猩王很快就被干趴了,但是,有的老猩王就很聪明,慢慢的学会了结盟。

例如《王朝》中的猩王戴维,就找了一个胡子灰白,已经对自己的地位没有威胁,但是仍然还能打的猩猩克洛做盟友。


为了笼络猩心,他还自降身价的给老克洛,来了一个价值198元的富贵人生套餐——按摩、采耳、推油一条龙。



不过,挑战戴维王位的大金子,也不是吃素的。人家也学会了结盟,而且还找到了两个盟友。

双方棍子抡、石头砸,再加上一通王八拳之后。戴维终究寡不敌众,被干趴下了,新的猩王开始诞生。

猩猩族群就这么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当然,后续还有其它故事,但我们不是讲纪录片,只说到这里。



其实人类社会刚开始和猩猩差不多,共识也是拳头。

2018年黄渤、王宝强、于和伟、张艺兴等人演了一部电影《一出好戏》,讲的是一群人因为暴风雨流落到了荒岛之上,并且和外界失去了联系。

于是,大家只能靠采摘为生,这就相当于人类的原始社会。这群人中很快就产生了第一代领导人——王宝强。

虽然他脑子不好使,身份比较低,原来只是个导游,但奈何人家会武术,拳头硬,遇见不服的就打。

于是,他就有了权力,可以要求别人到外面采果子,完不成任务还得受惩罚,而自己则只用躺在山洞中,抱着大胸妹,享受做领导的快乐。


但是,人类与猩猩不同的是,猩猩的组织能力有限,一个族群最多也就30多只,加上智力低下,只会硬拼。所以,猩王结盟两三个就能搞定整个族群。

而人类随着语言、文字、武器的发明,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族群开始越来越大,变成了成千上万名。这时候拼得就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武力值了,而是组织能力。

谁当老大,不再是看谁的拳头厉害,而要看谁能组织起更强大的力量。

于是,权力运作的逻辑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共识从拳头,变成了组织能力。

《一出好戏》中的于和伟没有一点武功,后来为什么敢挑战王宝强的地位,自己出去单干,就是因为人家原来是老板,有名望,而且组织起了自己的小团伙。

王宝强能打得过一个人,但绝对打不过一群人。所以,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于和伟那群人另立山头,而无可奈何。


并且,于和伟这群人还在小岛的另一边,找到了半条搁浅的大船。船虽然很破,但是里面应有尽有,有酒,有油,有布,有渔网等等。这就相当于,他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

因为自己武力值不行,所以,于和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很快就让渡出了一部分权力给自己的几个马仔,这样就诞生了最初的统治阶级。


而于和伟就成了小岛上的第二代领导人。可以和他的几个小兄弟,天天坐在船里,喝酒耍大胸妹,让其他人去外面打渔。

但是,饱暖思淫欲,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需求。而且,由于邓巴系数的存在,人类想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力量,就必须依靠精神的力量。

“邓巴系数”是指,人类可维系的平均小组成员大约为100到200,其预测值为147.8。也就说,任何一个人只能维系一个100-200人左右的团体。例如,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村落,人口数就保持在150-200之间。

黄渤和张艺兴在河边的那一次“天降大鱼”,就代表着小岛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岛上的人们从此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用愁吃穿了。然后,他们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了。



恰好,张艺兴因为会修发电机、手机,能让小岛上的人享受精神生活,很快,他就成了岛上的“神仙”

当灯泡亮起来,音乐响起来,别人手机中的照片被他修复之后,他就全面的掌握了小岛上所有居民的精神需求。在精神的控制下,他建立起了更加强大的组织。

第一代领导人王宝强,第二代领导人于和伟,在张艺兴的精神控制下,也不得不向“神权”低头。这就是君权为何要向神权低头的原因。

至此,古代权力的演进之路基本结束。

后来无非是君权、神权之争,要么像欧洲中世纪,神权加强;要么像古中国,君权加强;要么像中亚的骆驼们,君权神权两者合一。

下一步,就该考虑统治阶级内部,如何进行下一代的权力交接了。可惜电影没有朝这个方向继续讲下去,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历史讲一下。

统治阶级诞生之后,王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单纯的王了,而变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表。

王总有死去的那一天,那么,下一任王让谁来做,就成了一个统治阶级,能否延续下去的最重要话题。

刚开始,整个中原大地上,有无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抢占资源,奉行的都是丛林法则,天天互砍互杀。

老一代王死去之后,必须让统治阶级内部最强大的人当老大,否则自己的部落就根本没法存活下去。

这就是三皇五帝的那个时代,后世给这种权力继承起了一个名字——公天下,禅让制。

但是,随着部落的不断兼并,等到大禹的时候,大禹所在的部落,已经成为了中原大地上最强大的部落。而且,随着制度的完善,人类寿命的延长,大禹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强大。

等到大禹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启已经控制住了整个部落的权力。于是,启就自行袭位,建立了夏朝。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禅让制就变成了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刚开始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其实是并行的。例如商朝就有将近一半兄终弟及的案例。那么,为啥后来父死子继成了主流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兄终弟及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老大死后,王爷传给了老二。老二死后,王位是传给老大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无论传给谁,另一方肯定不服,很容易引起内讧,导致国家混乱。例如我们之前讲过的突厥,隋朝就是抓住了这个矛盾,让突厥分裂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以后我们讲唐灭东突厥时,大唐也是抓住了这个矛盾,然后把东突厥给灭了。

2、权力制度相对完善了,哪怕新一代君主年幼,在外戚和家族的帮助下,也能坐稳王位了。

3、人类寿命延长了。大部分老王死的时候,儿子年龄也不小了,能够管理国事了。

于是,等到周朝的时候,父死子继就成为了主流。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到底让哪个儿子继承王(皇)位呢?

中国人很聪明的选择了嫡长子。

为啥说很聪明,这主要和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息息相关。以前世界上大概有三种主流的婚姻制度:

1、基督教世界的一夫一妻制。


欧洲王室喜欢近亲结婚,再加上一夫一妻制,就导致很多国王生不出儿子。于是,不得不让女儿、女婿也有继承权。这就是欧洲为啥有那么多女王的一个主要原因。

2、伊斯兰世界的一夫四个老婆制。

3、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今天主要讲这个制度。

(其他非主流的还有黑人的三天一老婆制,泰国的有钱随便娶制等等。)

我们形容某个人很有钱、很幸福,经常说会对方有三妻四妾、妻妾成群。久而久之,搞得妻和妾好像变成了一回事。

但实际上,我国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妻”和“妾”,在古代的法律上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妻适用于婚姻法,而妾只适用于物权法。妻的地位就是老板娘,而妾就是老板买来的,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


更加无语的是,这个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还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妻也是妾的主人,随时可以把妾给卖了。

妻子,一般都得经过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才能娶回家。

而且,古代也有婚姻法,能保护妻子的合法权益。别看古装剧里的男人动不动就休妻,但其实没那么容易操作。

比如唐朝就有规定:如果妻无“七出”、“义绝”的行为均不得离婚,否则男方要“徒一年半”。


“七出”和“义绝”的大概意思就是没生儿子,或者淫荡,或者不孝等等。

另外,妻还有个“三不去”。也就是三种情况不能休妻:

1、妻给公婆守丧三年,尽了孝道,不能休。


2、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当官了,有钱了,不能休。做人得有良心啊!


3、妻娘家没人,无家可回时,不能休。

但是妾就不同了,只要有钱,你想娶就娶,想买就买,想卖就卖,想送就送,完全就没把妾当人看。

比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9岁时,被她妈卖给了王招宣,15岁时王招宣死了,她又被卖给了60多岁的张大户,当传宗接代的陪睡保姆。

但是,张老头睡了几次之后,小潘不但没怀孕,还让张老头得了几件病:腰疼、流泪、耳聋、流鼻涕、尿分叉,还尿不净。

于是,张老头的妻余氏大怒,便把潘金莲毒打了一顿。张老头一怒之下,便倒贴嫁妆,把小潘嫁给了武大,还免了武大的房租。

武大白天去外面卖馒头,小潘就在家里对张大户卖馒头。武大回家后,一不小心看见了,也只能当看了一个澳门皇冠小视频,屁也不敢放一个。


武大死后,潘金莲又被西门庆一顶轿子娶了做妾。注意,只有一顶轿子,没有吹吹打打。

后来,潘金莲让西门庆吃了几颗胡僧药,没日没夜的把西门庆搞死了。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就让王婆把潘金莲给带走了,王婆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反正赶紧卖了。


注意,是卖,当畜生一样卖出去,说明潘金莲的所有权归吴月娘。

最后,王婆仅以100两的价格,把潘金莲卖给了武松。潘金莲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打扮了一番,就准备嫁给武松。


然后,洞房花烛夜,武松便把潘金莲一刀给宰了。潘金莲死的这一段,写得十分精彩,我就顺便贴出来了:

武松一提,提起那婆娘,旋剥净了,跪在灵桌子前……那妇人见势头不好,才待大叫。被武松向炉内挝了一把香灰,塞在她口,就叫不出来了……


武松恐怕他挣扎,先用油靴只顾踢他肋肢,后用两只手去摊开他胸脯,说时迟,那时快,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冒出来……

后面太血腥,就不贴了,想看的自己搜吧。

你看潘金莲的一生,从小就被亲妈卖,后来又被三十两卖给张大户,然后再白送给了武大郎,再被西门庆一抬轿子娶过门,又被100两卖给了武二。


潘金莲从来就没有掌握过自己命运,全是被别人当畜生一样卖来卖去,送来送去。

她的一生,大概就是古时大部分小妾的一生。难怪兰陵笑笑生才会说:往事看嗟一场梦,今身不值半文钱。

那么,为啥妻的地位那么高,而妾的地位那么低呢?其实就是两个字:出身。

西门庆的妻吴月娘,是清河县左卫吴千户的女儿,人家有个好爹,西门庆敢欺负吴月娘,老丈人就会来削西门庆。


而潘金莲就是一个从小没爹,又被娘卖了的东西。受欺负了,没人撑腰,哪怕是死了,也不会有人多看两眼的东西。

都说狗眼看人低,其实人眼看人更低。

不论什么时候,男女结婚都讲究个门当户对。家里有钱,就娶个大家闺秀;家境一般,就娶个小家碧玉;家里冬凉夏暖,就只能娶个五姑娘。

愿意给人当小妾的女人,都是和潘金莲家一样的穷苦人家。在豪门眼里,就是攀高枝、寄生虫,跟现在印度的贱民一样,那就不是人。

如果吴月娘和潘金莲都给西门庆生了个儿子,西门庆死后,让潘金莲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产。你说,吴千户会不会提着刀就砍过来?

皇帝的女人也一样,皇后大部分都是家世显赫、名门望族的女儿,甚至还是自己的表妹,外甥女啥的。


嫔妃们就不一样了,只要皇帝一时兴起,后宫里的宫女、奶妈,甚至宫外别人的老婆,都特么能成为嫔妃。

你说,皇后与嫔妃这地位,这出身,这娘家人的实力能比吗?

皇后有儿子,嫔妃也有儿子,皇帝敢让嫔妃的儿子当太子,皇后家人,不把嫔妃家人给削死才怪。皇后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呢?

1、皇后可以认养一个儿子,当然,认养的也必须是皇帝的亲儿子。


2、也可以立地位最显贵的妃子的儿子,总之,还是看地位。

都说母以子贵不假,但很多时候,子也凭母贵。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的第一层意思就很明晰了。嫡的意思,就是谁的地位高,就让谁的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力和财产,这样权力交接时,才不容易出乱子。

那么,为啥又必须是长子继承,而不是次子,三次,或者贤子呢?

主要原因就是权力和资本一样,十分不喜欢内耗与动荡。

几个儿子,哪一个贤,怎么去判断?

我们前面说过,权力就是共识,大家认他,他就有权力,大家不认他,他就没有权力。

那么,在大儿子的狐朋狗友、亲家面前,大儿子就是贤子,必须掌握权力。在二儿子的狐朋狗友、亲家面前,二儿子就是贤子,必须掌握权力。


如果不早早确定只有长子能继承自己的家产,百年之后,这群儿子必然打个你死我活。

最好的结果,就是一个儿子把其他几个全干趴下,成功上位,这样还能保证帝国的稳定,例如曹魏的曹丕。

最差的结果就是,几个儿子内斗,然后被外人摘了桃子,例如西晋的八王之乱。

反正没有一样结果是好的。另外,大臣们也不希望皇帝立贤。

首先立了贤,皇帝英明,影响自己捞钱,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立贤就意味着皇帝不会第一时间立太子,而大臣们就要不停的站队,稍微一不留神,站错了队,轻则发配边疆,重则夷灭三族。

大臣们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甚至几代人的刀口舔血,终于爬到了人上人的顶峰。结果还要像赌徒一样豁出性命去全梭,除了那些野心家,谁能受得了这刺激?

有人可能会说,清朝的时候,就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权力过渡一样稳当。那我们就详细的分析一下清朝。

清朝的时候,雍正因为经历过9子夺嫡的痛苦。所以,当上皇帝之后,就搞了一个秘密立储制。但是,这背后其实还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续。

乾隆虽然是庶出,还是老四,但奈何雍正的皇后,乌喇那拉氏所生的嫡长子8岁时就死了,也没有再生,而她本人也在乾隆登基之前就死了。

另外,乾隆的另外几位哥哥,也全都早死了。乾隆便由老四,变成了老大。没有嫡子,乾隆又是实际上的老大。所以,乾隆继位,还是相当于实际上的嫡长子。

等到乾隆立皇储的时候,他立的第一个秘密皇储便是嫡长子永琏。结果,永琏8岁的时候,突然死了。

几年之后,乾隆又立了嫡次子永琮为秘密皇储。可惜,乾隆好像没有立嫡子的命,永琮2岁时又死了。

搞的乾隆悲痛不已,说出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


“朕自继位以来,敬天爱民,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竟然嫡子再亡。推其原因,乃本朝自世祖章皇帝(顺治)到朕,全部不是嫡子继承大统。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家法。朕想让嫡子继承大统,行先人未行之事,享先人未享之福,此乃朕过也。”

两次立嫡,两次亡子。此后乾隆再也没有立嫡长子的打算。但是,如果不立嫡子为皇储,以后权力交接时必然出现动荡。如何避免这一情况发生,乾隆主要做了两件事:

1、打击皇后家族。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与其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之后,那拉氏的皇后名存实亡,第二年7月,她便抑郁成疾死了。乾隆还以低于皇后的规格把她给埋了。

新一任嫡长子永璂,再也没有威胁储君权力的可能。

2、乾隆60年,他便把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永琰,也就是嘉庆帝。保证了权力的平稳过度。

再加上,乾隆太能活,嘉庆虽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但是,他登基的时候,前面的14个哥哥,已经死了12个。

其他两个也都是庶出,一个是铁公鸡加埋头书法的永瑆,一个是残疾人的永璇。这俩人不可能对嘉庆的皇位有任何威胁。

而等到嘉庆的时候,他立的秘密储君,就是自己的嫡长子旻宁,也就是道光帝。大清继承大统的人,终于从变相的嫡长子,变成了真正的嫡长子。

我们再来看道光帝。道光一生共有9个儿子,但是,老二、老三夭折了。老大24岁的时候也突然死了。


怎么死的,有种说法是,他不好好学习,道光踢了他一脚,但是很不巧,正好踢着裆了,下体爆裂而死(有点惨)。

老四就是我们熟知的咸丰帝奕詝(zhǔ ),他母亲为皇后,实际上的嫡长子。

道光曾经在奕詝和庶出的奕訢之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选择了嫡子奕詝。所以,咸丰帝也属于实际上的嫡长子。

而咸丰31岁死的时候,只有一个5岁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所以,同治也相当于实际上的嫡长子。

同治死的时候只有19岁,没有孩子。于是,慈禧就从宗室中找了4岁载湉当皇帝,也就后来的光绪。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清朝虽然是秘密立储,但总体上还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一套: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所以,综合对比一下,还是早早的定好规矩,让长子继承权力,把其他儿子的野心全部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划算、最安心。


虽然这种制度有弊端,容易产生昏君,但只要长子不是蠢得像一头猪,依靠制度的惯性,一个王朝还能延续个200多年,否则传不了几代,就会出大乱。

现实中不就有这么一个反例么?


这些年,澳门赌王何鸿燊的4房太太、17个孩子争家产的新闻可没少见。这要不立个分家产的规矩,何家恐怕也挥霍不了两代了(没有蹭热度的意思,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何鸿燊还活着)。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就能明白,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最好的继承制度,自有它内在的逻辑,基本上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也许偶尔会出现一两个奇迹,但要从根本上否定这个制度,再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只能是自找苦吃。注意,我说的不是现代,而是古代。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与文章: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儒家治国的代价。

大家想一个问题:皇上想立贤不立长,大臣都是用“于礼不合”去驳。那为什么皇上不去直接否定这个“礼”呢?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皇帝一直都面对着这几个矛盾:

一是人民文化程度低,规则必须简单明确。像“善意取得”,“不作为”这种相对复杂的概念,他们听不懂,官员也难以执行。只有相对简单的,比如“杀人偿命,父债子还”,好理解,好执行。

二是令不下基层。天高皇帝远,皇权治官,官权治吏,吏之下还要依靠族长大户来治民。一层一层,如何保证准确传达?如果官吏有权力去解释规则和自由裁夺,如何保证上下一心,彼此一致?

三是政权的平稳交接。皇权传个二十代,保不齐有一两个脑子抽抽的。那出现这种皇帝,国家如何保证平稳交接,不会改姓?

有个灵丹妙药:儒家的“礼法”。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方面顺应了“尊重长者”的直觉,足够简单;另一方面加强成了“礼”,造成了牢固的阶级禁锢。这种固定的阶级也减少了摩擦的空间:儿子打老子,就是错的,有理无理都不行。女子嫁人了就是附属品,被欺负了也不受保护。由此上下一致,君臣同心,社会稳定。

最重要的一点:它解决了政权的平稳交接。

理想的儒家社会,等级分明,上下一心。继位的皇上再蠢笨,严格执行“礼”的道德规范总能做得到吧?四时祭祀,尊亲重道,天灾人祸,下罪己诏。皇上作为官员的楷模,官员作为人民的楷模。上行下效,把这一套阶级制度推行开,社会平稳了,政权也就稳固了。

在这套“礼”的规则里,皇帝只能立长:“父死,长兄为父”。否定了立长,也就否定了礼。否定了礼,也就否定了治国根基。

这就是大臣敢干涉帝王家事的底气。而能不能顶住这样的压力,那就是皇帝自己的事了。


user avatar   liu-yang-zhou-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各种传统制度、规则,只有一个追求,即有序。有序为了什么?为了一个稳字。

贤明这个不好判断,兄弟几个都差不太多的情况,你说你贤明,他说他贤明,谁能说清?贤明不但一时判断不出来,而且徒增些争斗的借口。

但长幼之序是客观的,嫡庶之别是分明的,任你说破嘴皮也不能颠倒黑白。

既然一出生,身份地位就基本定型,所以大家只要安分守己,不要有妄念,这个社会就会按照固定的框架去运行。虽然丧失了一点活力,但是稳定。我们这个民族对安定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因为农业文明太脆弱,太依赖稳定的气候,稳定的政治格局,稳定的人心社会。

而这一套谁最喜欢?当然是既得利益者,是权贵。固化阶级的最常用的说辞,就是劝人安分守己。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显得异常伟大。

老百姓才不迷信你那套皇权至上,君权天授,王朝更迭又不是新鲜事,这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但是,作为皇帝,有钱有权也不能为所欲为,毕竟,亡国之君是每位皇帝的噩梦。水能载舟,亦……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贤明”?

这玩意儿是个口碑问题,根本没有啥客观标准。

说你宽厚温和,以仁治天下。换个说法,你窝囊透顶,谁也不敢得罪,软弱可欺。

说你刚愎自用,残暴不仁。换个说法,乾纲独断,杀伐果决。

说你清静无为,垂拱而治。换个说法,碌碌无为。

一句话,两张嘴,没谱的事情,算不得数儿,况且帝国情况多变矛盾复杂,谁知道今天你的“贤明”,明天会不会就葬送了帝国?

所以,嫡长子这事儿错不了。

1,符合自周代以来的礼法,绝对的政治正确,将立储矛盾减到最低,不至于因为储君斗争而引起政治动荡。(反例很多,万历的立储之争,康熙朝九王夺嫡,无不引起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2,嫡长子年龄比较大,在消除立储斗争的前提下,最大可能避免了主少国疑、牝鸡司晨这些不利于王朝稳定的因素。

3,因为2的存在,再加上1的因素,嫡长子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经历政务锻炼最多的,只要不傻,就可以保证基本素质。

综上,可千万别说贤明了。。。这事儿,你死了别人说你贤明才靠谱,你年轻的时候说你贤明,那就是扯淡。。。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咸不咸,尝不出来?

长不长,看得出来!


user avatar   liunianda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几个高票答案,不是很赞同,自己来写一个。仅代表肤浅的个人观点,欢迎大牛批评指正。

高票答案分成两个观点:

1、默认了“立长不立贤”是一条有着强约束力的规矩。然后解释这条规矩是怎么形成的。

2、最高票的“东南阿华仔”的答案。认为皇帝想立谁就能立谁。只不过皇帝知道“立贤”并无客观标准,所以才立长不立贤。然后举的例子居然是康熙立老四不立老八,而且还是看的电视剧。这个我觉得太搞笑了,不知道怎么得那么多票的。

而我认为:“立长不立贤”并不是一条有强大约束力的规矩,它不过是当下那一刻的力量博弈的结果。

只要支持“不立嫡长子”的力量足够强大,想违反“立长不立贤”的规矩,实在是能找出太多理由了,分分钟搞定。

只不过,通常都是支持“立长不立贤”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已。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想求稳定,别tm瞎折腾。天下的安稳,靠的不是皇帝的贤明,而是修生养息不折腾,谁当皇帝都一样。

这种博弈经常发生在皇帝和公卿大臣之间。

我来为公卿大臣们读个心吧。

每当皇帝不喜欢嫡长子,想废了太子。或者想以“立贤”的名义,来立自己喜欢的皇子。

你是大臣公卿,你会想到什么场景?

回看历史,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呀!

就说三国时期,袁尚袁谭之争,曹丕曹植之争,孙吴南鲁党争。朝堂之上,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你作为公卿大臣,既想保持权力和地位,又想保持安全不掺和?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必然会有野心家挑起争斗,谁都不能置身漩涡之外。你必须被迫选边站队,赌上身家性命,然后和另一边斗个你死我活。万一最后输了,搞不好就夷三族。

这样的未来,就问你害怕不害怕,惊恐不惊恐?

然后你会怎么办?当然是强力反对啊!

这就是博弈。

公卿大臣,文官集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联合起来反对皇帝瞎折腾。他们可不是要维持什么礼法,规矩。那是说辞而已。他们怕的是乱世再临,荣华不再,甚至会掉脑袋。

但也有反例。

就在三国刚刚结束之后,晋元帝司马炎一定要立嫡长子 —— 智障儿子司马衷。这算是严格执行“立长不立贤”了吧。

你看那些公卿大臣世家贵族们怕成了什么样子!司马衷是智障啊,他上台了,天下就乱了。天下一乱,我们身家性命就有危险啊!

所以满朝公卿,几乎全都要求立齐王司马攸为皇太弟,要废了嫡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甚至连贾南风她爸也都是两边下注的。什么袁尚袁谭,曹丕曹植,南鲁党争的前车之鉴?去一边吧!这时立嫡长子才是真完蛋!

最后没有阻拦成功,司马衷上位,果然就导致了贾南风摄政和八王之乱,西晋死翘翘。

所以,想立谁都能找出理由来的。公卿大臣们可以拿祖宗礼法来坚持立长,也可以找别的理由来要求立贤。皇帝亦是如此。“立长不立贤”这条规矩根本没有约束力,主要就是看力量的博弈。

别说立长立贤这种小事了,历史上权臣们要废立皇帝,还不是找个理由就干了。没有对立的力量来博弈的话,根本没人敢放屁。

再看明朝,文官集团很强大。神宗想立福王,引发了十多年的“国本之争”,最后皇帝博弈输了。

而到了清朝前期。官员都是办事的奴才。博弈则是爱新觉罗氏内部的事情。皇太极挂了,也不是豪格继位。跟多尔衮博弈的最终结果,变成了福临继位。

当然你可以说满清是草原过来的,本来立储的制度就是商量着来,没有“立长不立贤”的规矩。但到了康熙,皇帝力量独大,没有博弈对手,宗室也没人敢提“商量着来”这个规矩了。文官集团也没有力量。康熙任性,分分钟废了胤礽的太子,又迟迟不新立,也没人敢强势怼康熙,最后造成九子夺嫡。这么任性的皇帝,放明朝试试?文官集团怼死你。连曹操都做不到这样。

所以,说什么立长不立贤,根本还是看博弈的拳头硬不硬。

最后再次强调,本答案仅代表肤浅的个人观点。欢迎大牛批评指正。


user avatar   huanghuang-74-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2 3 4 5 6 7 8 9

请找出上面最大的一个数?很简单是9~

请找出上面最特别的一个数?选几都有理由


user avatar   ming-tian-13-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这个问题下所有答主!

因为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普遍啊,各位回答的答主们,麻烦你们发表“谬论”时回头仔细看下百度啊?

比较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就只有明朝啊!

一般也就大一统的王朝还比较有稳定时间去考虑继承问题,分裂时期比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基本就是一团浆糊,宗室斗的太厉害,不用看了,嫡长子继承更不可能,谁有本事谁运气好谁还没死谁当皇帝。

而大一统的王朝就是汉晋唐宋明,晋朝所谓大一统就37年,不用数了,元清是亡天下时期,异族殖民政权更没怎么按嫡长子这套玩。

也就大明比较遵从嫡长子这一套,各位说了这么多,可是“古代为什么立长不立贤”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的啊!就别说嫡长子了,长子都不是很多啊!!!!

而且满清有嫡长子继承这套吗?你们好好想想,你们看了那么多辫子戏,除了康麻子时期废立了几回太子,你们还记得有过什么太子吗?不都是几阿哥什么的么?后来人家玩的是秘密建储啊,到最后这套也名存实亡了,因为生不出儿子了.......

汉朝:

0、始祖汉太祖刘邦。

1、惠帝是嫡长子,但是他并不是因为嫡长子才继位的,他继位只是因为他老娘是吕雉,刘邦多次想废掉他,只是吕后势力很大,也是打天下的合伙人。

2、汉太宗 文帝 刘邦第四子,这个是功臣集团撅腚的,就由刘恒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

3、汉景帝 嫡长子

4、汉世宗 武帝 刘启第十子,他老爹废了太子,废了皇后,立了这只小猪

5、汉昭帝 刘弗陵 刘彻第六子 钩弋夫人的儿子

6、废帝 刘贺 外藩 胡搞被废 不是嫡长子

7、汉中宗 宣帝 刘病已 霍光:老子撅腚了,就由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刘病已:芒刺在背。

8、汉元帝 许皇后那时候已经死了,但是她始终是嫡妻,算是嫡长子

9、汉成帝 算是嫡长子

10 汉哀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1 汉平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2 汉世祖 光武帝 把天下重打了一遍

13 汉显宗 明帝 非嫡长子,他是阴丽华的儿子,刘秀的原配皇后是郭圣通,他还为刘秀生了四个儿子,嫡长子刘疆本是太子,后被废,郭皇后也被废

14 汉肃宗 章帝 非嫡长子 明帝刘庄第五子 生母贾贵人

15 汉和帝 非嫡长子,汉章帝第四子 生母梁贵人

16 汉殇帝 非嫡长子 汉和帝幼子

17 汉安帝 非嫡长子 外藩

18 汉顺帝 非嫡长子 生母宫人李氏

19 汉冲帝 非嫡长子 生母虞贵人

20 汉质帝 藩王之子

21 汉桓帝 藩王之子

22 汉灵帝 藩王之子

23 汉献帝 非嫡长子 汉灵帝次子 生母王美人

唐朝:

0、始祖唐高祖李渊,唐朝基本不存在什么嫡长子,因为皇帝们普遍不立皇后

1、唐太宗 李世民 老二,非嫡长子

2、唐高宗 李治 非嫡长子 李世民第九子 嫡三子

3、唐中宗 李显 非嫡长子 李治第七子 武则天第三子

4、唐睿宗 李旦 非嫡长子 李治第八子 武则天第四子

5、唐玄宗 李隆基 非嫡长子 李旦第三子 生母窦德妃

6、唐肃宗 李亨 非嫡长子 李隆基第三子 生母杨氏

7、唐代宗 李豫 长子但非嫡子 唐肃宗的皇后是张皇后,生了个儿子是定王李侗,这才是嫡长子,而且张皇后还被唐代宗在继位后废为庶人,惨不惨

8、唐德宗 李适 长子非嫡子,生母原本为唐代宗年少时的妾室,安史之乱时失踪

9、唐顺宗 李诵 长子非嫡子

10、唐宪宗 李纯 长子

11、唐穆宗 李恒 非嫡长子 唐宪宗第三子

12、唐敬宗 李湛 唐穆宗长子

13、唐文宗 李昂 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

14、唐武宗 李炎 唐穆宗李恒第五子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

15、唐宣宗 李忱 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16、唐懿宗 李漼 唐宣宗李忱长子

17、唐僖宗 李儇 唐懿宗李漼第五子

18、唐昭宗 李晔 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宋朝:

0、始祖 宋太祖赵匡胤,赵家的种不行,精子质量太差,皇室人丁极其单薄,很多皇子都是早夭

1、宋太宗 太祖弟弟

2、宋真宗 非嫡长子 宋太宗第三子

3、宋仁宗 非嫡长子 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为李宸妃

4、宋英宗 藩王子

5、宋神宗 嫡长子 生母是高皇后高滔滔

6、宋哲宗 非嫡长子 五千年第一帅皇帝 宋神宗赵顼第六子

7、宋徽宗 非嫡长子 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

8、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长子

9、宋高宗 非嫡长子 宋徽宗赵佶第九子

10、宋孝宗 非嫡长子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11、宋光宗 非嫡长子 宋孝宗赵昚第三子

12、宋宁宗 非嫡长子 宋光宗赵惇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13、宋理宗 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

14、宋度宗 宋理宗赵昀之侄

15、宋端宗 宋度宗庶长子


以上贴完了汉唐宋各位皇帝的实际情况,各位答主给我的感觉就是完全不顾事实的强答。

实际上什么“立长不立贤”,什么“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屁话,历史上一般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继承人的选择方法有很多。

有省事的嫡长子继承,有庶长子继承,有皇帝老子愿意挑哪个就哪个继承,有权臣、阉宦撅腚,有太后指定,有藩王入继,有自相残杀至最后继承,有中央的群臣推举,有势力内斗妥协。

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立嫡长子可以,但是我就想要立贤也没问题,废了就是,就是明朝这么遵守这套把戏的其实也是做得到的,万历皇帝真想干也不是干不成,他是根本就没想干,从没为立福王而努力过。

有的人说嫡长子制稳定,可是唐朝宗室一直在搞内斗,残杀的不要太血腥!可是唐朝还是支撑了289年!盛唐之前就不说了,就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中晚唐,唐朝对外干仗也不差,还能吊打吐蕃。汉朝也没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可是两汉四百年!

强汉盛唐都是不在乎这一套的!这个问题各位再分析分析?

照我说啊,皇室继承太死板了也没啥活力,还养了一大帮子蛀虫,你看看明朝的宗室问题!而唐朝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隔一段时间杀一波......像割韭菜一样,能脱颖而出的都是优秀的!不严谨地说,只要朝廷中央能稳住而不波及到地方,即不让藩王宗室在外领兵(例如晋朝那样),全部集中在京城,并不会对天下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就让皇室去杀吧!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圣天子是要垂拱而治的,贤不贤明根本不重要。

太贤明反而不好,比如武帝,要是他四十岁就死,评价肯定比现在好太多了。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那些说选啥都有理由的俏皮话没啥价值。


这是历史政治经验的积累。


主要是为了避免不确定性。


贤这个东西,很好,但是,这东西往往最后要看结果的,就像政治一样,不管你吹嘘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最后要看效果。盖棺定论,才能真正说贤与不贤。


一旦作为准入标准,贤这东西就说不清楚了,因为可以演,可以包装,可以吹嘘,也就为纷争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嫡长子这个东西,就比较确定,谁是嫡出长子,各种礼仪规制已经一次次明确了,降低不确定性。王位继承背后,是权力和秩序的交接,如果不树立相对确定的标准,那每个皇子背后的利益集团都会被自身利益驱动而参与恶性竞争。

当然,对于嫡长子能力如何、品质如何,确实也无法完全保证,有不可控之处。但是多数时候,王权制度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君主(作为一种制度象征和权力平衡的节点),而非雄才大略之君。




        

相关话题

  中国是否拍不出《坂上之云》这样的大河剧? 
  历史上哪些人死时是绝望的? 
  古代中国有重骑兵吗? 
  中国文化中,有哪些独特而又虚伪的谦虚? 
  历史上有哪些军事政变带来了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较好的结果? 
  崇祯三个儿子最后什么结局? 
  如何看待台湾新课纲打算把中国史归入东亚史,而重点放在以台湾为主体的学习? 
  如何看待「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为什么古人喜欢贬低商朝,称颂周朝? 
  「中国人喜欢研究历史,美国人喜欢研究未来,中国应该多向美国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前一个讨论
你们行测的资料分析怎么做到那么快的?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书看完后会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