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录个视频,解答起来非常容易理解,文字版的话,估计大多数没学过乐理的小伙伴要看蒙圈。我等看看能不能抽空录个视频。
十二平均律是音律,do re mi是唱名。
C D E F G A B是音名(答非所问,但是必须要说)。
第一,如问题所说,音律和唱名这俩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你其实是想问C D E F G A B和do re mi fa so la si之间的关系,“我们为什么不唱ABC而要唱do re mi”。或者再延伸一下提问,我觉得你是想问,我们为什么要唱“首调”,而不唱“固定调”。
第二,do re mi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第三第四,要把他俩说明白,我们就还要引入两个概念,调性和音名。他们四个的关系是:
音律~音名~调性~唱名。
1,音律
现在的音律是,一个音(标准音,不展开说了),把他的频率升高一倍,这段距离作为一个八度,平均(或者叫按指数)分成12份,叫十二平均律。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的12次方根,十二个音,频率正好翻一倍。这是十二平均律。
民乐的音律是五度相生律一一个音,向上五度生成的,1-5-2-6-3-7-4,也就是五度相生律,前五个合起来是1-2-3-5-6,也就是常用的民族调式的五个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声调式,所有的合起来就是1-2-3-4-5-6-7,就集齐七龙珠了。
印度音乐很有特色,他们的一部分音乐用的是22平均律,这些音,都在钢琴缝里。所以听起来风格特别明显,辨识度非常高。
2,音名。
一个音,向上频率升高一倍是一个八度,向下频率减半也是一个八度。八度很多,所以我们就行了分组,从低到高是大字三组,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以此类推。国际标准音是小字一组的a,记作a1,我们常说的中央c,是小字一组的c,记作c1。一个音的音名出来了,他的绝对音高就确定了。
3,调性
在一组调式中,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固定的。比如说自然大调,八个音之间的二度关系是大,大,小,大,大,大,小。自然小调里,八个音的二度关系是大,小,大,大,小,大,大。这是铁定的。调决定了一个调式的色彩。比如C大调,是以c为主音的大调。C大调里面有两个内容,第一,主音是c,第二,调式(也就是他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大调。
D大调是以D为主音的大调,他比C大调高了一个大二度,所以,D大调里面的每一个音都比C大调高了一个大二度,但是他们的音程关系都没变,还是大,大,小……那一套,所以,他还是大调。他的音乐主观感觉和C大调是一样的,但是他比C大调的音高要,在演奏效果上会更明亮一点。
4,唱名。
唱名是指在演唱旋律时为方便唱谱而采用的名称。目前,我们采用的将自然大调式中的七个基本音级分别唱作do、re、mi、fa、sol、la、si(或ti)。
摘抄一段,再补一下。目前习惯的唱名用的是C大调的自然大调,也就是钢琴上的小字一组的CDEFGAB,唱作do、re、mi、fa、sol、la、si。
你一定想问,既然已经给音名固定上唱名了,为什么我们不唱固定的唱名(固定调),而要来回改(首调)。五线谱的音都摆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自己再转调唱。
如果现在说取消首调,会有以下几种画面:
声乐专业:我去,搞什么,你快弄死我吧。
键盘专业:同意,我们都快被声乐的搞死了。
为啥呢,因为键盘是固定音高乐器,一个音符摆在谱子上,只要看好了调号,按下去就不会出错,我不需要“调性”的概念,看着这个谱子,我可以不会唱,但是我能不出错的弹出来。包括所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像萨克斯,单双簧管,竖琴。因为固定的音高对他们来说有固定的指法,唱首调会影响他们的指法。所以这些专业的都喜欢唱固定调。
声乐的唱歌,他一定要有“调性”的概念,这里用简谱说这个问题就明白多了,比如现在让你不假思索的唱出来“小星星”的谱子,你一定唱的是do do so so la la so,fa fa mi mi re re do。用简谱就是1155665—,4433221—,跟十个人这么说,十个人都会这么唱,调会有高有低,但是都是这个“旋律”。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标准音,让你唱“A大调的小星星”,你也一定会先找到A的固定音高,然后把A当成do,再唱1155665,估计很少有人会直接唱la la mi mi #fa #fa mi,#re #re #do #do si si la对吧?
反过来,如果直接给你看1155665—,4433221—,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小星星”,如果直接给你看la la mi mi #fa #fa mi,#re #re #do #do si si la,你是不是得好好仔细的唱,要注意每个变化音都要唱得准确才行?A大调,4个升号,高阶视唱练耳……
我录了一个没图像的视频(对,其实就是音频)名字叫做“我明明只会唱首调,你非要让我唱固定调”,大家感受一下,老刺激了。
我明明只会首调你非让我唱固定调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6624304994721792您应该是把律制和调的概念搞混了……建议基础乐理走一波。
核心问题是,目前通行的乐理是为调性音乐量身打造,跟律制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而且使用十二平均律是一种权衡,它不是唯一的律制,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而十二个音距离相等、形成闭环是十二平均律的结果,并非“天经地义、历来如此”。针对十二平均律也已经有了音集理论来系统研究,只是一般不放在基础乐理讲。综合以上原因,才给人造成了乐理体系冗余、不够简洁的错觉。
调性不是从十二个音里选七个排排坐那么简单,它是各音之间形成的一种有等级、功能差别的体系。就像一个公司里谁做老板,谁做副手,谁做部门经理,谁是一般员工,谁是临时工一样。
音名相当于每个人的名字,而首调的“do”意味着大调主音,相当于“老板”这个职称。说“C大调”就意味着C这个音是是“do”,是老板,是调的核心,G、F是左膀右臂,DEAB是一般员工,唱成re-mi-fa-sol-la-ti相当于承认它们“正式员工”的地位,剩下的五个音只能做编外临时工,十二个音在旋律、和声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都不一样。而如果转到或移到“D大调”,D就上位成老板了,A、G成了副手,E、B仍是一般员工,C和F则扫地出门,被临时工转正的F#和C#替代。如果把满足特定要求的某五个音封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其他音作为辅助,那就是中国的五声性调式了。
而且,等音后音高相同的音程在不同调性下的记法、色彩、用法可能不一样。例如F-Ab的小三度(十二平均律):
所以单从数理逻辑上看,乐理确实相当不简洁,但这是历史上长期实践的选择,以音乐的记录和创作为首要考虑,而非形式逻辑的完美。不光是圈外人,连音乐专业的初学乐理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有些东西既难记又没什么道理,前人为什么设计得这么复杂,直到学调性、和声的时候才慢慢理解为什么,遵守这些规则写出来的音乐就是比较顺耳,用到最后就熟练到条件反射,张口就来了。
到了近现代,调式被推翻,产生了无调性、十二音等理论,由此作出的音乐违反人们习惯的调性审美,通俗地说就是“不成调”,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它是乱弹出来的。为了研究现代的非调性音乐,上世纪中期有人从数学出发研究音乐,就是所谓的音集理论(Musical set theory)或叫集合论,主要和抽象代数、组合数学有关,直接用0-11的数字表示十二个音,连音名都不用了,各音不再有地位差异,比较对数理计算机背景人的口味。不妨看看这个简介: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8055005/chapter/53887263/
不过这种理论目前还无法替代传统理论,用于解释占音乐绝大多数的调性音乐有些多此一举,不适应音乐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但分析近现代后调性音乐就很好用。
最后再来说说律制的原因。十二平均律是近现代才推广的,时间并不算长。它不是唯一的律制,更不能说就是完美的。以纯律为代表的自然律至今仍在使用,此外还有一些人工创制的律制。
十二平均律把原本不等高的音“平均”得一样了,才产生了同音异名、等音程、等音调现象。例如平均律下C#=Db、Cb=B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它们在五度律、纯律里都不是一个音,G-C#增四度与G-Db减五度并不相等,C#大调和Db大调音高虽相近但不是等音调……历史上键盘乐器也有过黑键分两半,音高各不同的设计:
如果都按照十二平均律,等音不再分开记,而是彻底合并,会造成乐理不能适应多律制并存的状况,更无法向前兼容过去的音乐。这类似汉字简化时“丑醜”、“后後”、“發髪”、“松鬆”、“干乾幹”合并为丑、后、发、干,多数学简体的人不知道它们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导致转回繁体时闹出“辛醜條約”、“皇後”、“頭發”、“馬尾鬆”、“乾戈”、“幹女兒”这种笑话,我还见过有人把天文上的“后发座”转繁体变成“後發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