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某个社会集团的性质,不能只看顶峰上的明星,否则你会以为演艺界人人都是巨富,体育界个个都年入千万。实际上,如果全行业都算上,从整个人生的总收入来看,演艺、体育从业人士的薪资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值。你不能说那些龙套演员、那些止步于县市集训队的体育生不配列入统计。
类似地,宋朝名臣虽然绝大多数是科举进士,但那是因为非科举官员的上升存在“玻璃天花板”,所以一般的历史爱好者眼中,似乎宋朝官员全是科举出身。但实际上,大多数宋朝官员的出仕资格恰恰来自世袭。就连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首先谋取的待遇也是:“封妻荫子”,而不是鼓吹所有人起跑线平等。
而在大多数百姓日常接触的地方官员中,荫补官又占了绝大多数。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宋朝人,你能感受到的社会秩序就是世袭,是拼爹,以及很窄很窄很窄的一条科举之路(多数科举名额被仕宦人家占据),无论你的视角着重于经济等级还是政治等级,这个感受都是正确的。
引用一些考据后的数字:
宋代荫补官员与地方政治57%的占比,就算没法做大官,也很惊人了。
掏钱买官在宋朝也是常事:
此外,虽然科举官的上升速度要高于荫补官,但荫补官也可以通过“锁厅试”去考进士,录取率、考试资源都远远超过普通的读书人。
宋代“锁厅试”研究…………
…………
马前卒督工的回答已经比较完备了,这里补充一个案例
陈舜封的父亲曾经做过教坊的伶官,他本人“举进士及第”,通法律,“宰相以补廷尉属”,为大理评事。淳化五年(994),陈舜封“因奏事,言辞颇捷给,举止类倡优”,太宗“问谁之子”,他实话实说。结果太宗以为“此真杂类,岂得任清望官”,而责令其改秩为殿直。
由此可见,如果是出生在"倡优"这种杂类门庭,即便是中了进士也并不意味着官途一帆风顺。。。
要知道,古代中国的科举和西方的素质教育是一样的。向全体开放的门槛,少许人走得进去。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