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国演义》是不是同人小说?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yun-96-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高赞的回答,错误太多,完全就是在带情绪,什么史料都不贴还摆出一副我魏蜀吴三方都喜欢、是独立钻研史料的理客中模样。

点赞的两百人是都没有认真读过《三国志》《三国演义》和《世说新语》吗?

【1】孙权的确有类似记载,但那不是“草船借箭”。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罗贯中加以改编,何错之有?

《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魏略》: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2】周瑜气到吐血等等事情倒是有的,但是吴粉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只看见罗贯中写三气周瑜,永远看不见罗贯中写了周瑜资质秀丽、群英会计谋蒋干、苦肉计、打退八十三万曹军、担任大都督……

周瑜那些可以称之为“黑点”的事迹,《三国演义》有的略写,有的没有写。

将兵赴丧:

《三国志周瑜传》: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孙策明明托孤托的是张昭,在周瑜“将兵赴丧”的胁迫下硬生生变成了共掌事。

《三国志张昭传》:五年,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挟持鲁肃母亲胁迫鲁肃,丝毫不顾鲁肃之前还十分义气地送了米给自己。

《三国志鲁肃传》: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逼迫庞统出仕:

《荆州先德传》曰: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

以及经常有人调侃的“周长壮”,罗贯中美化了周瑜外貌形象,给周瑜写成翩翩少年风流儒雅,没有疑问吧?

《三国志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

更何况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也并不是嫉妒诸葛亮,他要是嫉妒就不会让诸葛瑾劝说诸葛亮留在东吴了。周瑜是担心此人不除,日后为患才千方百计要害诸葛亮的,是忠心事吴的表现。

毛评本有一段话分析得非常好:

周瑜非忌孔明也,忌玄德也。孔明为玄德所有则忌之,使孔明而为东吴所有,则不忌也,观其使诸葛瑾招之之意可见矣;非若庞涓之忌孙膑,同事一君而必欲杀之而后快也。一则在异国而招之使入我国,一则在我国而驱之使入异国。试以庞涓较周瑜,则周瑜真爱孔明之至耳。

退一万步讲,就算罗贯中的确造成了“小肚鸡肠周公瑾”的不好印象,《演义》中对周瑜的处理也只能说是美化了能力,丑化了性格。

罗贯中对诸葛亮岂不也是丑化了性格?我同学读演义就吐槽说特别讨厌诸葛亮,为什么要针对魏延。

【3】东吴后期一堆问题,罗贯中可是没有写或者轻描淡写地掠过了。如果完完全全按历史写三国小说,东吴的后期形象会更不如季汉,写成平庸算不错了。比如:

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远航台湾,看似功不可没,但是回来之后这两位就被砍了。于是罗本怎么办呢,当然是不写咯~

《三国志吴主传》: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

242年,鲁王党和太子党开始爆发争端,陆逊、顾谭、吾粲、朱据等支持太子,步骘、吕岱、全琮等支持鲁王霸,250年孙权废孙和杀孙霸,逼死陆逊。

而在演义中,陆逊之死只有一句话

《三国演义第一百八回》: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

我当时还奇怪为什么陆逊也算浓墨重彩描述的大臣,死亡这么平淡,原来是没法写啊……不可说,不可说。

孙权两个女儿,全公主和朱公主混乱的故事,最后全公主被流放也没有写。

《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吴主权王夫人...步氏薨后,和立为太子,权将立夫人为后,而全公主素憎夫人,稍稍谮毁。及权寝疾。言有喜色,由是权深责怒,以忧死。
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谮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
《三国志·孙綝传》:徙尚于零陵,迁公主于豫章。

演义只找到这么一句:

《三国演义第一百八回》:却说吴主孙权,先有太子孙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吴赤乌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孙和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

东吴的胜仗罗本几乎都写了,例如夷陵之战,破三路伐吴,石亭之战,东关之战。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石亭之战)

第九十七回也有石亭之战相关的总结性描述:

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车仗马匹,军资器械,并皆罄尽。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

对照史书,东关之战也基本是详细描写了: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东关之战):却说吴太傅诸葛恪听知魏兵三路而来,聚众商议。……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毋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 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恒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 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罗本都写了这么多吴国的好话了,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4】“后世民间充满了对魏国的偏见”

当然有偏见了,一个屠城屠到泗水不流,内部的起义叛乱不断的政权,还指望民间有什么好话?再说可不只是民间,朝堂之上照样有批评曹魏的声音。比如陆机就评价曹操是这样的:

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是这样评价的:

曹操师之以杀孔融、夺汉室;朱温师之以歼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乱国是而祸延宗社。

许多人都搞反了因果,正是因为民众爱戴季汉,《三国志平话》以及许多元杂剧例如《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等等才会去吹季汉,不是说因为罗贯中吹了季汉,所以民间就开始推崇季汉、歧视曹魏。

而且,尬吹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参考周大荒《反三国演义》要吹一方势力,是不能将它的对手写得太过菜鸡的,要不然自己这方打赢了,也不过是虐菜而已。合理的吹,就像罗贯中后期吹诸葛亮北伐一般,不是把对手都写成饭桶(曹真),而是把对手也写得很强(司马懿)。所以罗本实在没有非常贬低曹魏或者东吴,他写得相当合理。

【5】“如果有人写同人说《菊花台》是别的明星写的,不知道会被嘲成什么样”,还是图样。

文学作品中移花接木的事情太多了。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其实是自己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回真经,吴承恩写成是猴子的功劳,属于文学创作,有什么问题吗?读者顶多吐槽一句,把唐僧写的太废柴了。若所有文学作品都要这样较真,什么书也不用读了,都去读二十四史吧。

对罗贯中的褒扬照单全收,末了还说罗本“侮辱东吴历史人物”,照这标准,敢情罗本把刘备写成爱哭鬼、借了荆州不还的老赖这么一个大屎盆子扣在刘备头上就不算抹黑季汉历史人物了?这可是衍生出了以下俗语和歇后语——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刘备:我好冤,都给了长沙、江夏、桂阳换了南郡,还说不还,高利贷都没有这样的。

【6】《世说新语》对蜀汉多褒扬这也是不存在的。后世评价世说新语大多会提到“魏晋风流”,写蜀汉的就没多少。例如,蜀汉最大IP诸葛亮在本书正文中出现的次数,总共就三次,其他人物就更没有排面了。

而且以下第二条也可以发现,作者评价这三个人时十分客观,根本没有贬低曹魏或者任何一方的意思。只是在描述和评价人物,莫名其妙就被高赞答主扣上了吹蜀黑魏的帽子。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诸葛瑾弟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郗司空拜北府,王黄门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郗仓谓嘉宾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

这第三次还是顺带提到,并非正面描写。蜀汉其他人物在书中基本上是没有出现过几次了。写诸葛瑾、诸葛恪的次数都不少于诸葛亮。

即使较真说还有刘孝标的注文,也不过多了两次而已: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第9条刘孝标注:后刘备访世事于德操,德操曰:“俗士岂识时务,此闲自有伏龙、凤雏。”谓诸葛孔明与士元也。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第29条刘孝标注:晋安帝纪曰:‘简文晏驾,遗诏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温大怒,以为黜其权,谢安、王坦之所建也。入赴山陵,百官拜于道侧,在位望者,战栗失色。或云自此欲杀王、谢。’

这第二条还不是褒扬

假如有人继续较真说还有余嘉锡先生的笺疏,那就自行统计数量吧,我不找了(滑稽)。那是当代学者的古籍整理本,不算。

【7】高赞回答末尾贴了自己购买三国文创的截图,声称自己才是魏蜀吴都喜欢的博爱党,蜀粉都是党同伐异,碰巧我也是这家店(那位答主之前贴的图是江东水军办事处的)常客,那么我也贴店主鹿处长的一段话:

读史不要搞饭圈。指责别人搞饭圈党同伐异,实际上自己也免不了是在搞饭圈。

——————————————————————————————————

关于《三国演义》是不是同人,另一位答主说得很好了。

争论这个没有意义。三国演义是同人小说,能改变什么?《三国演义》无论能否被判定为同人小说,都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四大奇书或者四大名著不是随随便便哪本同人都行的。

不要拉大旗作虎皮。我理解创作者的热情,但不要拉三国演义下水,谢谢。




  

相关话题

  大家认为三国最强武将是谁?答案我会做文章?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是不是小菜一碟? 
  如果你穿越到三国乱世,你只能带现代社会的一样东西过去,你带什么东西过去能让你逢凶化吉? 
  《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什么不找如来报仇? 
  为什么关羽喜欢中箭?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 
  如果李世民附身于刘禅,蜀汉可能翻盘吗?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怎么解释? 
  诸葛亮在中国是妇孺皆知,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么?是三国演义成就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的三国演义? 
  如果诸葛亮骂死王朗是用日式轻小说语气写出来会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穿完就逢人推荐的短T恤?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荀谌?他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