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硬件的设计,应该是存在某种误解。。。
设计一般来说最难的是两个阶段,一个是寻找原型,另一个是完善原型。
中国绝大多数的手机品牌的领导人,其实连第一个阶段没有意识到。用户其实也类似,所以很多设计问题,根本扯不清楚。。。
比如某大厂 fxxx 系列高端,看过去的三代产品,对于高端旗舰的原型,完全没有概念,每一代,都是不同的原型,看不到对任何美学概念的持续追求。
而极少数,会进入完善原型的阶段,但是也有很多人也极大的,错误的估计了完善一个硬件原型所需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找到原型很难,可是实际上,完善原型才真的难。
苹果是全世界能力最强大的品牌了,一个原型,他可以寻找多年呢?可能只需要四年。
完善它,苹果可以花费多少年呢?
16 年。
这才是硬件设计的魅力。这才是一个品牌可以积累复利的产品护城河。
当然,很多人并不相信 4 vs 16 的故事,好在,这是 iMac 这款产品的真实情况。当 2000 之后液晶显示革命了桌面电脑之后,苹果就必须寻找新的桌面计算设备原型了。
经过了 2002 年的摇摆,在 2004 年,他们就非常确信:显示器应该和主机二合一,桌面的支架越简洁越好。最终,必须存在的,只应该是不得不存在的屏幕,其他东西,越低调越好。
从 2004 年开始,苹果在这个原型上,努力了 16 年。所以,如果有人以为上来就可以用两三年改变世界。。。
当然,换个赛道,也不是没有机会。去年,黑川雅之和我说,电动车的原型还没有发现。我觉得,找到这个原型,有可能,也算改变了世界吧。但是完善他,仍然需要很多年。
所以说,对原型的持续追求是有复利的。今天 2020 年,隔离引爆了桌面的 pad 和 pc 市场,任何一个对设计有要求的高端用户,看到这个迭代了 10 多年的产品,他很难找到可以比较的对手作为选择了。
当我们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才可以问出正确的问题:全面屏的原型是什么?
其实答案行业已经找到了:
屏下 Faceid 的无边框,7毫米左右厚度的柔和一体化,无孔无线的个人设备。最好,还是个无折痕柔性屏幕。这就是为什么渲染图总是特别诱人的原因。
应该是在 iPhone X,代表苹果已经明确看到了这个原型的可能性 - 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机品牌。
这很类似 iMac 在 2004 年的状态:不完美,但是方向明确了。
这也是为什么 iPhone Xs ,iPhone 11 Pro 看上去停止 ID 迭代了的原因:有了明确的原型,为了变而变没有意义。
所以,不知道接下来是 16 年还是 6 年,随着工艺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个原型,会不断的得到完善。比如苹果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肯定是缩小,甚至去掉刘海。
今天去掉刘海并不难,比如说升降摄像头的设计。但是,这是另外一个对设计的经典误解:
设计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也要考虑他是如何工作的。
升降摄像头的问题在于,他工作起来,和 faceid 比较,太 sb 了。
iPhone 12 能否达成无刘海,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苹果会持续地推进 iPhone,不停逼近这个完美原型的状态。
对于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品牌,也不一定就不能对原型有所追求。
比如其实我们也清晰的知道,一体化,无线无孔,四边框等宽都是一个理想原型应该进化的方向。魅族 zero 就是这个方向上的验证。 IF 金奖,其实只是对这个方向的认同而已。
而设计原型,也不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基于这些技术验证,再根据现有技术能力,退化出商业化产品,就会有大家所说的所谓:设计感。
本质上,因为他真的尽了最大努力,把未来带给了用户。
比如今天如果我们秉承我们相信的原型方向,用现有技术,也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手机。也许 faceid 的四边框等宽并不现实,但是基于侧边指纹,挖孔摄像头的四边框等宽,已经可以做到。
这只是个设计原型,考虑堆叠, c 口可能需要换个位置,但是,经历两道三代的打磨,他也可能把四边框等宽的全面屏原型,在 iPhone 的成本之下,完善到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度(这不是拿到高刷新屏幕,柔性屏幕,无孔前摄这种供应链技术,堆叠一下的品牌可以理解的)
另外,这个只是工业设计的一个 idea,虽然落地不难,但是因为我说了男篮不入四强,我不会做手机。所以大家看看就好,落地就指望别的品牌吧。
只是希望他们抄的时候,把原型一起抄到。
把投入多年打磨一个原型的对于未来的设计信念,也一起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