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努力了一辈子没有当上厅级干部是一种什么体验? 第2页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权力化和物化人都是同样的原因,人为制造焦虑,是资本主义化的毒瘤。


user avatar   chu-kuang-ren-1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warfal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堆人答不到点子上,我一看都是清北的,我就知道这哪是什么公务员考试,这是余杭区的定向清北人才引进。

给的当然是事业编制了。

那些说学历贬值的,还说什么读书无用论的。

拜托你们自己多上网查查相关资料再发表意见。

这是具体链接。

要说清北值得不值得,得慢慢分析来看。

自己上网查查2018年杭州余杭区清北人才引进公告就可以知道,人家硕士刚毕业就享受的是事业单位正科级待遇,博士毕业享受的是事业单位副处级待遇。

而一般硕博人才引进,是这样的待遇吗?据我所知,大多数人才引进给的都是管理岗八级以及七级的待遇,再加点人才补贴以及住房补贴就完事了。

但余杭区定向人才引进公告还写着:

聘为中层正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

表现良好的,提拔副处领导干部。

这难道不香吗?副处领导干部啊!!!

薪酬待遇方面,余杭区给的是30万左右,看岗位差异。


那些说学历无用论的,你体制内啥身份?有编吗?

享受正科或者副处待遇了吗?

拿到30万起的年薪了吗?

没享受到的,还说学历无用论,你可拉倒吧。

酸不酸。

另外我所在的区今年定向选调

来了个清华学生物的硕士

一年待遇所有加起来也就到手11到12万左右。

工资待遇是不高,但人家升的快呀

组织部部长讲,本地定向选调去年有两个男生,刚工作两年就提了正科,这还只是985大学,而非清北硕博毕业生。

换了你进了体制,几年内能升正科?

还读书无用论?

还学历贬值?

简直不了解事实,门外汉瞎点评!

另外多说一点,18年的确余杭区人才引进只针对清北硕博,给的上面的待遇。

19年余杭区人才引进也只针对清北硕博,给的条件差不多。也是硕士事业正科待遇,博士事业副处待遇。

面对一些不怎么想要编制的人,推出了政府雇员灵活用工形式。

有趣的是20年人才引进,就不针对清北定向引进了,而是双一流建设高校!

当然给的待遇就降了很多。

博士给事业正科待遇,硕士事业副科待遇。

外加购房补助和安家补贴,博士是20万,硕士10万,安家补贴是8万和6万。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

18,19年只针对清北的定向引进和20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的差距。

也就事业单位副处以及正科、副科的差距吧

哈哈哈

再多分享一个,一个哈佛博士后,南京大学副教授放弃了学术道路,毅然决然的去深圳南山区街道办当办事处副主任去了。

这什么行政级别?

副处应该有了吧。

从双一流高校副教授→街道办副处

你问问人家值得不值得呢?

另外再补充一点,深圳街道办这种副处级别的公务员,年终绩效应该很高。(这个不能说太明白了,反正年终奖数目很好看)

(副省级城市区直单位都是高配,基本按照直辖市来配的,区直机关正职,区辖各街道正职都是正处。)


最后再给大家贴个图,深圳龙华区教育局来我校招聘的时候,那场面相当的火爆。

相信看我知乎的,应该都不咋了解当今的校招行情。

给你们贴个图就明白了。

QS排名前100硕士或者是985硕博,能去当个小学老师。

都不一定能进的了初高中部!!!

你问问他们,这值不值得??

相比较而言,街道办值得不值得,想必大家有答案了吧?



最后看我回答的,给你们分享个福利。

杭州富阳区最近发布公告,也是人才引进。

乡镇事业编,一年到手差不多十七八万,外加每年补贴六万,购房的补贴15万,还有三万安家费。

说有加起来,前五年至少有23万一年。

竞争压力小,好入编。

我有一个师姐以及同学就是富阳区人才引进,有感兴趣的可以走值乎咨询我呀。


另外虽然人才引进难度低一些,对于硕士而言哈,但是依旧需要大家认真准备结构化面试。

我的建议是找几个小伙伴,大家围在一起练题,然后互相点评,因为答主曾经担任过某图公务员面试助教,当年某图就是这么培训我们的。

大家冲鸭。

另外针对评论区有人认为的

清北毕业生去街道办,完全只是为了图安逸,跟街道办天天泡枸杞的大妈一样,不能发光发热,都应该去华为才行,街道办简直浪费人才的观点。

我反正不能苟同,再普通的工作,也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呀,清北就不能去基层工作了呀,相反我认为,能主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一样是最可敬的人。

另外,给你们看看2018年余杭区面向人才引进的专业,你给我说说,他们这专业,去华为能干啥?

学哲学的,汉语言文学,法学的,难道去华为搞公文写作吗?



最后多说一句,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体制也是奋斗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入体制中去,这些新鲜血液成长起来后,体制就再也不会是养老图清闲的去处了。

整个官僚队伍的年轻化、高素质化必然会推动整个体制结构的跃升发展,那些以往体制里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人浮于事等等才会越来越少。

那样,于国于民,都是极大的利好!!!




有志于入党校系统工作学习的,可以了解我下面内容。


看完上面觉得清北学历真香的,点击下面,给你们来个更香的,保证流口水的那种哦。

另外,答主在知乎写了不少鬼故事,恐怖的啊,猎奇的啊,喜欢的可以点击下面。

胆小的,慎点

喜欢的,点个关注,爱你们,么么哒。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wang2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lan-xian-sheng-3-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微博上有个lsp博主问:为什么每次做春梦都是在快要进入正题的时候就醒了?

有条评论说:系统无法加载未缓存文件

来着画画的花椰菜

我觉得元宇宙也是,在人类未真正踏入星辰大海之前,元宇宙根本做不到完全模拟真实的宇宙。

在硬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和骗投资人的钱画等号。

而且在元宇宙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赡养人类》中哥哥文明的“终产者”,里面有一切的物品都需要用户付费体验

注意! 是体验而非获得所有权

甲可能因为需要续费才能继续使用他三个星期前刚换的发型

乙会遇到像《黑镜》中“两万五千英里”的主角一样在因为没钱屏蔽广告而吵闹里入眠的窘境。

总有人宁可在狭小破旧的飞船中忍受将他的尿液循环了上百遍的饮用水和吃腻了的食物,也不愿在虚假的世界中拥有整个宇宙。

向往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user avatar   zhang-fan-52-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海水对混凝土有着非常强的腐蚀性,大概只需要几年,普通的商业混泥土就会被腐蚀破碎。

如果是普通的海洋环境,由于不会死亡,大概泡了几年就能从混泥土块中逃脱恢复自由。

但题主说,是丢进马里亚纳海沟中,这种情况也就不需要等那么久的时间。

目前已经探索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是——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并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的位置。

正常的混泥土根本不可能到达这样的深度,去网上查了一下,普通的水泥1平方米能承受80吨物重。

所以不死者大概率会在坠落的过程中,由于水泥块无法承受水压破碎因而获得自由。

不过,能将水泥块压碎的海洋深度,自然是人类的肉身无法承受的,所以不死者大概率会被挤压成一个由骨头、脂肪、蛋白质混合在一起的肉球,然后缓缓向下沉去。

海底生物以及细菌开始环绕在肉球周围,想要分享这团美味盛宴。

但由于下沉的越来越深,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死者的肉身会被挤压成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的球,海底生物逐渐无法享受。

如果没有被抹香鲸等生物一口吞下的话,不死者最终会沉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真是可喜可贺。

大家也不用担心不死者会无聊,因为能够支撑思维活动的大脑,早就只剩下了一丁点大小,不具备任何思维能力。

不死者早就停止了思考。

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海底探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发现了不死者的存在,将其当成了某种新发现的海底生物……

——————————

回复评论区

混凝土不是完整的石头!

混凝土块里面也是有很多气泡的,这些气泡在深海中足以让混凝土碎裂开来。

同样的,支撑人体结构的骨骼,内部也是中空的,里面的气压与深海水压完全不同,所有骨头碎裂成骨渣是完全可能的。

难不成人类的骨头有专业潜水机械的金属强度高吗?

而失去骨头支持的人体,就是一堆软肉随便怎么揉捏聚合。

假设不死人无论怎样,细胞都具有活性,还会继续分裂,那么失去骨骼支撑的肉被挤压在一起,会因为细胞自身的修复性而粘合生长到一块。

至于肉体细胞蛋白质会被压缩,密度会变化的原因。

你们是不用考虑海水密度和细胞体液的差距吧?不用考虑人体细胞在高压力的情况下会破裂排出体液等变化吧?

人体体液淡水跟盐水的密度完全一样是吧?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人体细胞跟深海生物的细胞完全一致,人类就等于深海生物吧。

————————

常看的科普视频,正好更新了相关科普。




     

相关话题

  什么样的领导,让人心甘情愿的想要一直追随? 
  产品经理怎样进行无授权领导呢? 
  给领导帮忙自己受到损失怎么办? 
  产品经理怎样进行无授权领导呢? 
  被压力逼来相亲的女神,我该怎么赢得她的心? 
  1937年假如日本政府控制住了军方会怎样? 
  如何看待陈德旺教授发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 
  如果领导不待见自己,还要不要打招呼? 
  为什么北京中院法律硕士(非法学)可以报考,天津、江苏、山东一些中院不要本科非法学的? 
  你身边的高官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前一个讨论
最近好多人讨论日本排放核泄漏废水的问题,先不管对海水环境影响的定论,该事件对海产品价格有怎样影响?
下一个讨论
你曾经有过什么不为人知的变态想法?





© 2024-06-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