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百韬是杂牌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以及第十二兵团还要强?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百韬是杂牌军出身的将领,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一部分是中央军,一部分则是实力较强的地方部队,这种所谓“杂牌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弱。

从战争进程上说,在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三个兵团各自犯了不同的错误。

在战术指挥这一方面,黄百韬本人指挥水平还算不错,且有相对完善的防御工事支撑,同时老蒋在黄百韬被围的时候也在命令邱李兵团前往救援,因此整个围歼过程相对艰难。在后来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的围歼战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逡巡不前,也让解放军打得更放心一些。

黄维兵团的战斗力虽强,但黄维本身的指挥能力一般,是以虽然战争中出现了类似大王庄战役这样极度惨烈的战役,但无改于兵团被歼的命运。另外,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在阻击黄维兵团的过程中,中野与华野成功的利用了黄维增援路上河流较多的特点,以河流的阻隔实现了对黄维兵团的分割包围,限制了黄兵团机械化武器的应用,也让其战斗力未得以充分发挥。

至于说杜聿明兵团,杜聿明的指挥能力无任何问题,但架不住最后校长非要高微操——杜聿明撤离徐州的时候,一切都是为撤退准备的,根本不具备与解放军进行大规模野战的条件(也就是所谓的“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这样一来,当杜兵团被解放军主力围住之后,自然也就不具备相应的实力进行突围。

最后再说一下,在战争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说,整编74师是国民党一等一的主力,但在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共歼敌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也就是说俘虏数量占到了歼敌人数的6成。孟良崮战役中,之所以有如此数量的国民党官兵被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孟良崮战役地形对整74师非常不利,再加上整个战役属于意料之外的战役,整74师很快弹尽粮绝,即便想对华野发动反攻也无能为力。你能说整74师战斗力不强吗?但从华野发动进攻到战役结束,整个孟良崮战役仅仅只用了2天的时间。

所以,军队战斗力的展现并不一定是谁难打、谁好打就可以评断的。一直战斗力强的部队,如果给养装备不足、上级指挥不力、战斗队形未展开、地形受到制约,也许会很容易被另一支部队给击溃。反之,一只战斗力一般的部队,若能占据一些有力要素,反而能坚持更久。这也是在看待战争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战例具体分析的原因。


user avatar   li-ruo-r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人在读战史的气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军队当成军棋比大小。一个军一定比一个师强,一个师一定比一个团强。事实上军队的战斗力远远要比这个复杂的多。要了解国军为什么常常兵力优势不能胜,除去士气,指挥,吃空饷这些因素以外,还要仔细研究每只部队的历史,构成,装备,训练,主官的思想,以及当时战场上的情况。

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兵是一个很重要的战斗力指标。拿破仑时代以老兵组成的近卫军的战斗力可怕到惊人,这些人经常一枪不发,仅仅靠刺刀冲锋就能击败几倍的对手。而戈贝尔在第三帝国末日组织的人民冲锋队则成为苏军刷战绩的活靶子。在一群经验丰富历经生死的老兵面前,新兵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有经验的基层军官则更为宝贵,大家看过兄弟连都知道,一个没用的连长可以害死很多人,这些人不是靠军校就能训练出来的。

而国军在解放战争后期,老兵损失过多是一个致命问题。很多军是从整编师扩充而来,为了保证一定的战斗力,原先的核心团往往是整体调动,抽一部分基干军官和班长去新团。因为本来的补充团不够,刚开始还抽调一些像税警团,护矿团之类,或者其他杂牌部队打散进来,总算还有些战斗力。后来随着损失越来越大,补充不够。一些地方上的保安团,有的刚刚从各师管区征发上来还没完成基本训练就被补充进这些扩编的部队。

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某师被全歼了一个团,看上去不是还有一大半呢?但是这个团很可能是该师的核心团。即使重新组建,也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团了,该师的战斗力其实已经严重削弱了。本来,以核心团为支撑,其他团配合还能打打。现在没有了核心团,都没有了顶梁柱,这个师其实已经废了。

国军大部分扩编后的师,三个团中也就一个这样的主力团。而一个军里。也通常就一个主力师。往往那些番号比较小的师,资格都比较老,这些师就是这个军的基干老本。一旦这个师被打残或者歼灭,这个军也基本残废了。

国军后期的美械化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国军的后勤力量完全无法支撑全美式的火力压制战术,而国军完全依靠美国援助建立起的美械军只有皮没有骨,结果成就了蒋运输大队长的美名。从表面上看,美械军确实大大加强了火力,军级一个榴弹炮营可以压制一个甚至几个步兵师,师级有山(野)炮营和化学迫击炮营,团级有战防炮和81mm迫击炮,营级有重机枪连和60mm迫击炮,还有一些火焰喷射器,火力非常强大。但是强大的火力带来的是严重的弹药消耗和运输上的问题。这些重装备的部队必须沿公路或者铁路行动,而一旦公路铁路被破坏就动弹不得。而且,由于汽油也是珍贵的舶来品,用来运输的美制卡车也是同样,没有这些这些重装备就根本动不了,而国军既没有足够的数量,也没有良好的分配手段,更没有完整合理的分配体系。于是常常是有炮无弹,有车无油,后勤仓库一堆物资,打起仗来前线领不到东西,炮车都给共军然后打下城市缴获一堆炮弹汽油。后来国军学乖了,多带汽油炮弹,少带粮食。结果给包围在冰天雪地里冻饿到完蛋。

我尽量在讨论战役问题时,避免去涉及关于我军在政工,体制,凝聚力,分配,以及群众基础这些问题,因为这些我军基本是压倒性优势,这也是我军越打越强的核心,这里仅讨论一些果军犯的战术错误和自身的弊端,当然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军事和政治经济是一体的,我毕竟不是这淮海战役综述,就是找一些切入点。

淮海战役开始时,为什么国军摆出一个沿陇海路一字排开的死蛇阵。这得从济南战役说起。济南战役杜聿明本来是准备增援的,但是部队没调整完成济南就丢了。这时杜提出收缩战线,放弃陇海路两头的要点,向徐州附近集中的战略,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称华野济南战役后休整,同时中野又离着比较远的机会,用4个兵团包击枣宜间的华野主力,争取包围几个纵队,伺机收复济南。

这个战略能不能成功再讨论,但是因为这一计划,要用到2/7/13/16四个兵团,所以这些部队都在10月初开始移动理解。7兵团是右翼,直接从新安镇向北进攻,所以黄百韬的位置就在那里。16/2/13三个兵团准备肩并肩,以一个左勾拳沿鄱阳湖插入中野华野之间,一面包围华野主力,一面准备转过身对付中野。徐州留冯治安的两个军和72军保卫,津浦路留刘汝明的两个军和部分地方部队。

但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出岔子,首先,派出消灭苏北纵队的两个师+一个军压根没找到我军主力,完全扑空,这把刀子继续埋在津浦路附近。

其次,刘峙坚决不相信冯治安的部队,不同意留他防守徐州,杜只好用李弥的两个军换出冯的两个军。战斗力且不说,冯军被顶上一线,这就点燃了冯部起义的导火索。如果真让冯部出动,估计一进解放区冯部就会倒戈。

但是这还不算完,等部队调动好了准备执行计划,锦州打响了,蒋一架飞机直接把杜带去东北,刘峙就像个死人把这么多部队摆在出发位置,一动不动。

那么孙元良怎么跑到徐州去的呢?这就是总参谋部那个守津浦路的计划弄的。东北已成定局的时候,杜聿明在葫芦岛指挥撤退,这时总参搞出了这个计划,在徐州留1-2个军,把各兵团全部调到津浦路两侧,让中野华为攻徐州,然后从津浦路两侧反包围。这个计划有多离谱就不去说,但是执行更是半吊子,结果就调了孙一个兵团到蚌埠,其他压根没懂,主要是刘峙又无能又怕死,根本没执行。等黄百韬被围,孙又被急急调到徐州,白白跑了一个大圈。

这就是为什么淮海开始的时候,国军那么多兵力,东一摊西一堆,摆出这么个四不像的阵势的由来。

_______分割线_______

关于淮海果军各兵团的编制,其他答案说得都挺全了。其实淮海战役国军各兵团的表现,只能说比烂,真不好意思说谁比谁好。

我就随便说说我对7兵团打成这样的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黄手下看上去实力不弱,但是指挥上有不少问题。63/64本来就是新划拨给黄的粤军,跟黄没什么感情,粤军也算是半个中央军,两个军长都不怎么听黄的命令。63军自行走窑湾,64军到了碾庄坚持不去曹八集,都是明显的不给黄面子。64军刘镇湘还想着把两个军拉出来独立一个兵团,坚持要救63军也是他不肯走的一个原因。

44军就更不用说了,川军更和黄谈不上,累死7兵团的就是44军(准确讲是44军带的大批连海的党政机关还有富商行李)。加上44军装备也差,但是在碾庄44军还比较完整,所以黄也不得不依靠他们。

100军本来就不是黄的部队,算是徐州剿总直辖,只不过刚好在黄附近归他指挥。中央军历来不把黄放在眼里,本来刘峙要把100军运回徐州,黄拦着不放,因此周志道很是恼火。撤退时黄故意把100军放在最后,掩护他的嫡系25军,结果导致周的主力44师两个半团被抛弃在运河对岸。44师本来实力不弱,全美械全师8000多人,就这么给废了,周急忙让残部去徐州整部,结果在曹八集又被送了人头,导致该军后来基本是最弱的一只。

另外关于黄架桥的问题,有说法是黄在事前会议有提出过架桥的,但是100军周志道坚持架桥工兵归他指挥,因为他断后,怕黄扔下他先跑,所以他把兵团工兵和几个军的工兵营都抓在手里,但是周忘了架桥了。这一点可以由63军的参谋长的叙说里得到证实,因为63军窑湾的时候,只有两个师的工兵连,军工兵营调给兵团了。这也是导致63军没能及时在窑湾架桥。

25军算是黄的嫡系,战斗力也是这几个中最强的。不过黄让25军和100军共同殿后,导致25军过河时被44军带的那些大行李和平民堵了路,被共军炮兵集火,伤亡不小。加上184师不在,所以过河以后只有一个多师的实力。黄为了保存他们把25军放在东面,这也是25军能打到最后的重要原因。

继续补充,黄被围的原因其实很复杂,是一个连锁反应,因此简单用诸如等44军,忘记架桥,3绥区起义等单一因素来解释都是片面的。

徐州剿总在十一月四日开了军长以上会议,五日开了兵团司令会议,7兵团的撤退是十一月四日半夜才被南京批准的。黄自己是五日下午才回到新安镇,6日上午开了兵团会议讨论撤退部署,这时已经明确44军要一起撤退。而64军是7日凌晨三点开始行动,8日凌晨通过运河,全程未受共军干扰。所以说44军拖累黄两天是不准确的。即使没有44军原因,7兵团最快也要7日开始撤退,25军和100军需要占领阵地,交替掩护兵团主力,也需要时间,大量物资弹药需要装车运往徐州,所以有没有44军黄都不可能快多少。

44军真正的影响,是63军的命运。黄之前的撤退计划是4个军+兵团部,加入44军就多了一个军。这么短的时间内肯定无法调整计划,但是为不能因为44军拖延时间被共军追上,所以就把63军挤掉腾出给44军,63军独自走窑湾,顺便帮黄掩护左翼。至于究竟是黄的命令还是63军陈章自己的提议,反正两人都死无对证了。不过考虑各军的情况,也只有63军能背这个锅,25军肯定不能丢,100军是嫡系,64军战力比较强,加上陈章刚接任军长,资历不够,所以就他倒霉。

再说下3绥区起义对黄的影响,这个是致命一击肯定没错,但是这事也很复杂。本来3绥区几个主要军师都不太愿意起义,顾及家小以及怕共军算账。但是3绥区的位置实际上最突前,明显的挡枪。本来黄兵团在新安镇,至少共军主要目标是他。但是黄一撤,就躲到3绥区背后了,这样就变成共军主要方向都冲着3绥区来了。而背后是中央军李兵团和黄兵团,可想而知,3绥区等于是被搁在案上的肉,不是被共军消灭就是退下去被中央军缴械,这才导致黄一动3绥区就反了。

3绥区的起义,又导致了黄的计划跟不上变化。本来,黄撤过运河就和李弥的13兵团联上了,这也是黄敢带上44军的原因,原本就是打算撤到碾庄做防守的。但是3绥区一反,徐州一下子空虚了,只有一个72军,刘峙生怕共军主力袭击徐州,连忙把李弥的第八军运回徐州。这下李也害怕,他就一个军共军压过来根本挡不住。勉强等到黄9日早上在曹八集见了一面,不管黄怎么要求他再等等(黄还有一半部队没过运河),只留下一个师就跑回徐州。而那个师就留下一个团,剩下被共军一到就撤回徐州了。这样就留下一个几十公里的缺口,把黄给堵住了。

那么徐州为什么这么空虚?这个一半怪邱清泉。十一月四日会议要邱把2兵团撤到徐州近郊,但是邱动作缓慢,主要还是不鸟刘峙。刘没办法,就调100军回徐州,结果又被黄给拦住不放。结果,蝴蝶效应就是这么要命。

再说黄兵团,黄在10号早上因为44师残部在曹八集被围,这下他知道共军已经拦在通往徐州的路上,自己被包围了。但是这时共军到达的部队还不是很多,也还没有加强工事,曹八集44军还在抵抗,所以他当天开会还在讨论几个问题。第一,63军在窑湾被围,要不要救。第二,怎么救援44师,第三是就地在碾庄防御还是向前打到曹八集去防御。第一个问题在会议中就得知63军已经没救了,第二个问题虽然因为周志道的坚持决定救,但是就派了一个营试探一下就被打回来,第二天再想组织兵力,44师也已经完了。

第三个问题,因为64军刘镇湘的坚持,加上刘峙的电报(杜聿明说他听见刘在电话里跟黄说的),加上黄撤退时物资都运去徐州(大部分被我军截了,黄在碾庄挨的炮弹一一部分恐怕是他自己的),实际上黄如果坚持打出去可能死得更快。

和黄维还有杜邱李的被围相比,黄的一个好处就是碾庄这个地方本身就是有工事的,这里原来是李弥兵团部所在,国军为了保护陇海线,在沿线各个村镇车站都是修有永久工事。碾庄作为一个重要地点,本身的工事就很牢固,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4个军,加上原先黄就做好的在碾庄打仗的计划,所以防守起来要比其他被围在荒郊野外要好很多。但是黄的计划中他是和李弥肩并肩支援的,陇海线是畅通的可以得到徐州的弹药粮草接济,同时共军也只是从北面和东面过来。而实际上共军就盯着西面和南面的44/100军打,也是因为另外两面的工事更坚固。

再说说单独行动的63军。如果说淮海战役国军哪只军级单位是自己作死的,那非63军莫数。

63军应该是主动要求走窑湾的,因为它在5日就派了两个工兵连+一个455团作为先遣队去了窑湾,这时撤退会议还没开呢。很可惜,这是陈章做得唯一一件正常的操作,后面就开始花样作死了。

7兵团是7日一早开始撤退的,作为自走一路的63军,按理可以早早出发。从新安镇到谣言一共60华里,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可是陈章偏不,他让两个师长带主力出发,自己把实力最强的456团留在身边,在新安镇捡兵团带不走准备销毁的物资!一直呆到下午三点,连456团团长李友庄(这个团长是他同乡兼同学,456团也是陈章的老部队)都看不下去了,才离开新安镇。同为粤军的64军,人家命令6点出发,三点就开路了,一路不停不到24小时全军度过运河,占领阵地,相比之下简直不是一个等级。

这位老兄既然走了就直奔窑湾呢,他却半路在卢吁子停下睡觉,身边就带一个搜索营。帮他断后的456团抵达堰头镇时发现后面共军已经追近,打电话提醒他,这位老兄已经睡觉了,而接电话的参谋长居然什么也没做。于是8号拂晓军部和堰头镇都被追上的共军包围,他的两个师长居然准备自己跑路,最后还是靠456团拼了命冲过来救他逃到窑湾。但是堰头镇还有一个454团,以及全军的粮草弹药,456团一走,这个团在共军围攻下就逃出几百残兵,全军的粮弹也化为灰烬。

最过分的是他派到窑湾的工兵什么架桥材料也没带,跑到窑湾只找到两条船,啥也没做。等7号晚上两个师长到了,才想起来派了一个副团长带一个营渡到对岸去占领阵地,结果当晚就被华野11纵一个师给包围,虽然阵地没丢,但是河是彻底过不去了。但是这一切陈章居然一无所知,简直让人无语。

接下来就是常规操作,固守待援,请求空投。不过他就这个七零八落的军,根本撑不了几天,华野11纵忙着去堵黄百涛,人直接走了,但是63军看着运河已经无能为力,已经被围的严严实实,死路一条。

说实话,我觉得陈章大概觉得自己不是跑路,是旅游。这么松懈大意,一个战斗力还不错的军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没了。

思维在发散一下,63军在窑湾被消灭可能是国军改变淮海战役的最后一个机会。假设63军的先遣队做好准备带着架桥材料,那么63军主力至少三个团7日晚是可以过运河的。这样正好撞上华野11纵。11纵本身战斗力不强,大部分是苏北游击队,63军一个营都守了一整晚,如果是三个团,11纵未必能拦得住,粤军重火力不多。但是轻火力还是要远强于共军,作风也比较强悍,关键是广东部队团结也比较反g,这样即使被11纵缠上,11纵也就没法去拦截黄兵团。同时,黄如果在10日知道63军已经过运河,一定会派人联络,这样黄手里有3个比较完整的军,又少了11纵的夹击,很可能前进到曹八集和大许家。

这样,华野的阻击压力就大很多,按照后来邱李兵团的进度,有很大可能救出7兵团,一起退守徐州。徐州是很坚固的。同时补给充足,还有一个机场,几乎等于一个沈阳,华野实力上远不如东野,应该是不会打徐州的。这样,中野也必须退回去,不然杜很可能用黄维,孙元良,加上邱李兵团合击中野,类似计划十月份杜早就拟过,当时是以华野为目标,如果中野支援就掉头合击中野。

如此,淮海就是完全另外一种打法,不知道两位军神会做何操作,我辈不敢妄测。

此外,关于邱李为什么救不出黄兵团,我有时间也写点感想。

杜聿明在救不救黄百韬这个问题上是犹豫过的。之前说过黄兵团还是有实力的,碾庄工事又坚固,杜认为黄有能力坚守一段时间。此时,因为黄维兵团已经向徐州进发,中野主力已经去拦截黄维兵团,杜认为这是合击中野主力的好机会。以孙元良兵团和72军守徐州,邱李兵团出击中野侧后,截断陇海路,再以黄维兵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合围中野主力于永城蒙城宿县三角地区。但是这个计划要牺牲黄百韬,倒不是老蒋舍不得黄百韬,而是杜聿明始终无法确定中野主力究竟在哪里,生怕一下子下去扑空,黄又完蛋就很尴尬了。

杜是黄被围后才到徐州的,前面刘峙浪费了两天,杜到了以后,这么一犹豫,又过去了两天,给了华野4天时间。从十一月八日到十一月十二日,从黄被截断开始,整整4天徐州没有任何反应,除了空中侦察以外,对华野阻击的规模和兵力都只能靠猜测。

再来谈谈救黄的操作,这又是一场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失误。

我们现在知道华野拿出9个多纵队来阻击徐州,实际上粟裕是有想法把邱李兵团诱出徐州分割包围的所以一开始采取的就是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的打法。不过邱李都是老狐狸了,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方法,每次进攻都只投入一两个团,主力始终不离徐州太远,所以后来双方都同时想到了侧翼迂回这个办法,粟裕这手本来是用来切断邱的主力的,而邱是被杜聿明逼的。结果大家打了个平手,华野没得手,徐州也吓得半死。

邱李兵团有没有可能救出黄百韬?有,但是很小。果军的优势在于火力,有大量炮兵还有空军,而华野的炮纵乃至快速纵队都在碾庄对付黄,所以虽然包围黄的纵队数量不多,但是火力相当强大。

但是我军的微操非常到位,具体而言就是在前沿工事放少量部队,利用交通壕把主力放在后面。所以即使果军用炮火和轰炸对付共军阵地,伤不到共军主力。等炮火一停,后面的部队迅速就位,而国军因为步炮协同较差,等冲上来已经太晚了,图增伤亡。而且我军有擅长夜袭,时不时还搞个特洛伊木马,撤退的时候留支小部队,晚上来个里应外合。国军将领回忆我军撤退通常是在黄昏,他们进入来不及清扫加固就天黑了,所以常常被打回马枪。

这里不得不说,之所以我军能打成这样,国军至少修的工事功不可没。因为陇海线沿线至少国军长期驻扎,把沿线个个据点都修了大量坚固工事,再加上我军土工作业一流,把各工事全部用交通壕联通,才导致如此难打。不然光靠临时修是抗不了这么强的炮火的。

这样一来,黄维就成了举足轻重的棋子了。黄维如果到徐州,那么杜就有足够的力量救出黄百韬,甚至包抄华野主力,于是蒋下令黄维兼程前进,直奔宿县,这又害死了黄维。

黄维的被围,是中野华野绝妙的配合,以及粟裕微操的神来一笔,所谓大兵团作战,杜聿明跟粟裕比起来真是小学生水平,所谓棋差一招,其实是实力碾压。

写得这么长,赶在年底前收尾吧。最后再来说说黄维。

从综合实力来看,黄维兵团在淮海所有果军中实力是最强的。土木系两大主力不说,十四军也是土木系,长期合作,配合上不存在问题。85军虽然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也是汤恩伯系下实力不错的一个美械军,战斗力属于上乘。黄维自己就是十八军出来的,当过旅长,师长,军长的人,也不存在指挥不动问题。所以明面上黄维兵团几乎没什么毛病。

但是实际上黄兵团问题不少。

指挥上,黄离开十八军已经多年,按理十二兵团司令非胡涟莫数,但是因为白崇禧非常讨厌胡,坚决不要他,所以折中把黄从新建军官学校调过来,让胡做副司令,而胡就此去武汉养病去了。所以黄对该部的指挥上,远没有胡那么顺畅。

十八军和十军都是原来整编十八师扩充而来,老底子虽然在,但是兑水过多。十四军就差不少,该军就两个师,还没能来得及扩充新师,战斗力比其他两军弱很多,后来也是因为十四军才导致黄的交替掩护撤退被打成就地防守。

而85军则不是黄想要的,黄原来想要李良荣的二十八军,两人是黄埔同学,关系甚好。但是国防部都发表了任命,蒋却把李调去当福建省主席,而二十八军却被白扣住不放,才把85军临时塞给黄。

而85军属于汤恩伯系统,跟三兵团渊源较深,根本不愿意离开华中,就在进发途中,白还来电调该军回去,但是在黄维严令下还是只能继续前进和黄汇合,因此士气非常低,官兵都很有怨言。

当然该军还有个110师廖运周,是我党地下党员,这位老兄隐藏得极好,甚至在85军开到蒙城的时候,国防部调令吴邵周为四兵团副司令,居然升廖为85军军长!幸好吴不想在关键时刻丢下部队,所以没有发表这个任命,不然这下笑话就大了。

再来说说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准备仓促。十月份白搞了一次豫西扫荡,用12兵团和3兵团企图牵制中野主力,结果搞了半个多月没什么收获。12兵团十一月五日才回到驻马店,结果接到命令立即增援徐州,8日就又开拔上路。人员疲劳,物资没来得及补给,车辆装备来不及修理,这些问题对其战斗力都造成了影响。

更要命的是黄的前进路线,全程都在解放区内,更要横跨7条河,对于这么一个机械化兵团简直就是噩梦行军。沿途就算没有共军阻击,过一条河也要两天,而且一路除了蒙城以外就没有任何补给点,汽油弹药粮食基本都要靠随身携带。黄从8日出发,到24日被围,差不多2周时间,就是在阻击-打退-架桥-过河-阻击这么过来的,连续过了7条河,最后在浍河岸边被围。这么坑一个主力兵团,也只有果军的参谋部能干出来,我相当怀疑这个计划出自郭汝瑰的手笔。

当然黄维也不是庸才,自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从出发开始,黄维就以十军十四军为左纵队,十八军(欠八十九师),快速纵队,兵团部为右纵队,企图依靠这两个主力军快速突破任何阻截,在共军集结之前冲过去。八十五军和八十九师作为第二梯队跟在后面,相距大约两天路程。这样连续冲过4条河,十八日来到蒙城。这时黄维已经觉得情况不妙了,根据共军阻击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决,同时他的侦察也发现更多共军番号的部队在其周围出现,再前进就有被包围的风险。于是黄维计划在蒙城等待第二梯队到达,然后聚集全部4个军在蒙城做攻势防御。简单讲,就是聚成一个拳头,等共军大手抓过来,扭断共军一根手指,乘势突出包围。所以黄维在蒙城待了两天,加强了工事。但是,85军还没来,蒋的电令先来了。此时黄百韬已经到了最后时刻,而宿县已经被共军占领,黄维继续前进已经意义不大了。换做胡涟很可能就阴奉阳为,但是黄还是实诚,所以二十一日全军离开蒙城,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条河边,发现对面共军已经严阵以待。这是八十五军也赶了上来,告诉黄维一个坏消息,蒙城已经丢了。

这时,黄维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四个军交替掩护撤退。

有必要先描述下黄维当时的态势:浍河大体是东西走向,然后折向东南。十八军和十军都已经过河正在和共军交战中,十四军和黄维兵团部都在河南,八十五军刚刚赶到。黄维要退往固县,首先要全军回到河南,然后沿着浍河向东南走。根据黄的侦察,这个方向上没有共军主力,事实是当时确实没有。

如果这时黄维要走,是可以走的,而且85军和十四军也可以走,但是河对岸的十八军和十军伤亡就会比较大。任何一个国军将领都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黄的方案几乎是教科书式的。他八十五军立即在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两军后撤过河,两军过河后前往浍河拐弯处集结,而十四军则去集结地点附近占领河边阵地掩护两军集结。黄设想两军退下来后,既以这两个主力为突破兵力,至于后面两个军,即使被共军缠住伤亡惨重,他也能接受。这个集结地点,黄就选在了双堆集。这样,黄的四个军全部派出去,黄手上已经没有机动兵力了。

八十五军顺利占领阵地,十八军和十军都顺利退下来,集结到双堆集准备下一步行动,问题出在十四军身上。

当黄维觉得不对要跑的时候,我军也没闲着。华野10纵和4纵已经移动到双堆集河对岸,而十四军仓促赶过去,还没占领阵地就给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几乎崩溃。退下来的十四军被共军一直冲击到了准备出发的十军的位置,几乎把十军也带垮。幸好十军及时调整,用一个师反冲锋才稳住了没有崩溃。但是这一仗十四军基本打废了,而十军也伤亡惨重,黄维的撤退计划不得不中止。后来不得不用85军和18军各出两个师来突围,又碰上了廖运周的起义,就彻底没戏了。


user avatar   chen-lei-56-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黄百韬兵团下面的25军、64军就是华东国军排名前三的部队。虽然这两个军名声不响,其实整个解放战争华东、华中表现最好的三个军就是25、64、5军。甚至华东国军排第一的就是黄百韬的25军,而且25军抗战后早就不是杂牌军了,实际上25军是华东国军的顶梁柱。

而25和64军归黄百韬兵团,邱清泉的5军又是救援黄百韬的援兵的主力。所以其实围歼黄百韬的战斗其实就是淮海战役的决战。

整个解放战争华东地区的战斗就是25、5、64、74四个军做主演,其他国军属于配角。

包括黄维兵团的主力18军/整11师,也报包括吹的响的胡琏。这人属于台湾媒体吹的响,流量高,实际正个解放战争的表现都不如25、64、5军,徒有五大主力的虚名。

18军有什么突出表现?不就是南麻临朐扛住了解放军的围攻,没被歼灭吗?这算什么?没被歼灭就值得吹?25、5、64天天当救火队,去救援这些被围困的友军才是关键。更何况25军在豫东、64军在范家集也扛住了解放军的围攻没被歼灭啊。

五大主力那是国军自己的排名,是他自己的“认识”,不代表实际情况。

所以啊,黄百韬的25军、64军本来就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国军表现最好的部队。淮海战役继续表现最好,这不是正常的吗。


user avatar   midai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百韬兵团的兵力情况一览:

第7兵团:这个是拿了之前豫东战役里不幸被粟裕请走喝茶的区寿年的番号。当时黄百韬集团狂攻华野阵地,并大肆屠杀战俘,战后大获老蒋青睐。

第25军:黄百韬起家部队。最早确实算不上什么主力,可是抗战后在顾祝同主持下接受了大批日械,有台湾资料显示装备甚至超编200%,尤其是山野炮配的齐。部队在与我军之前的作战中表现十分顽强,可以算是关内国民党军主力之一。淮海战役时刚刚进行整补,下辖40、108、148三个师,其中148师在宿县,40、108师随黄百韬行动。

第63军:粤军。该部实力一般,抗战和解放战争里大部分在划水,好处是装备和人员比较齐全。曾于鲁西南战役被刘伯承的6纵痛打。淮海战役时下辖152、186两个师。

第64军:粤军主力,半美械军。其156师曾在抗战南京保卫战中死守光华门。部队装备和战斗作风都是一流的,抗战中淞沪、豫中、武汉、桂南几个大会战都参加了。解放战争中长期鏖战华东,在南麻、临朐、胶东都有亮眼表现。部队骄傲狂妄,乡土官长观念重。淮海战役时下辖156、159两个师,是黄百韬死守碾庄的主力,也是抵抗到最后的部队。

第100军:王耀武系主力,全美械部队。即整83师,老长官是著名的李天霞。参加过长沙、常德、浙赣、湘西等会战。解放战争中在苏中战役遭粟裕痛打,其19旅损失惨重。不过其他部队未遭到过重大损失,实力仍在。淮海战役时下辖63、44两个师。

第44军:川军。抗战时打过枣宜、豫南、长沙、鄂西、常德。要说杂牌可能就真的这个是杂牌,人员和重武器都不齐,士气也不高。全军一共5个团15000人,山炮11门。但是轻重机枪、冲锋枪还是配的很齐全的。淮海战役时下辖150、162两个师。

综上,黄百韬兵团5个军里其实也就只有44军实力较弱,而25、64、100军都属于关内国民党一流战力,这还要啥自行车?李弥兵团号称嫡系,其实一共就俩美械师,也就和100军一样多,剩下4个独立旅改编的新兵师,实力比黄百韬差远了。

在廖耀湘集团覆灭后,下辖10个师,其中3个主力军的黄百韬兵团完全可以竞争一手国军最强兵团的称号。

——————————————————————————————————————

邱清泉:

第二兵团:

第5军:五大主力,大家都熟就不多介绍了,杜聿明起家部队,最早玩坦克的那批人。豫东战役中损失了8000多人,不过这时候也已经整补了。有威力巨大之105重炮一个营,下辖45、46、200师,其中46师是伪军黄宗颜部刚换了个番号。全军5万多人,也算是超级军了。

第12军:东北军,48年6月才重建的,战斗力不要有太高要求。下辖112、238两个师,加起来一万人多点,其中238师还在灵璧整训,只有112师的6000人随兵团行动。

第70军:47年秋重建。下辖32、96、139三个师,其中只有一个96师是原来第5军调过去的,其他两个师都是新兵。96师还是很强的,而且附有快速纵队,算是邱清泉的主力之一。

第74军:也是老熟人了,原五大主力。前世在孟良崮全军覆没,这个是47年夏重建的。不过这个重建是由老蒋挂名主办,俞济时和陈诚亲自负责,装备和兵员素质还是不错的。也可以算是个主力。下辖51、58两个师。

骑兵旅:邱清泉私扩的部队,就2个团,只有一个团会骑马。

新44师:开战前不久由王屏南保安旅领了个番号就可以诈称野战师了....

第72军:这个部队在淮海战役开局的时候是剿总直属的,后由杜聿明转交邱清泉。就是豫东战役里区寿年残存的那个师。实力一般,也不算太差。下辖34、233两个师。

综上,邱清泉兵团共计5个军11个师又1个旅及1个快速纵队,其中主力军两个,美械师5个(原装的3个),强于黄百韬,而且还有坦克助战。主要是剩下6个师里有4个战斗力在歪瓜裂枣范围游荡,拉分较多。我个人觉得邱兵团是名声大于实际战斗力的。

————————————————————————————————

黄维:

第十二兵团:

第10军:48年1月重建,胡琏卖肾扩军之典范,从原来的老十八军里抽了一个整师18师和两个老兵团直接加入以提振战斗力。全军下辖18、75、114三个师,内含5个美械主力团。

第14军:黄埔化的西北军。抗战初期参加过忻口战役,解放战争里主要在大别山对付中野,实力一般。下辖10、85两个师。

第85军:资格上很老的中央军。抗战时参加过枣宜、豫南、长沙、豫中、豫西等会战。解放战争时主要在中原和华东附近晃悠,没有吃过大亏。下辖23、110、216师三个师,其中110师在廖运周策动下直接起义,216师是新组建的部队。

第18军:五大主力,大家也都熟。也有威力巨大之105重炮。不过由于胡琏大肆扩军,此时18军的部队也“不纯”了。实力不能盲目看番号。下辖11、49、118三个师,其中11师是最老牌的土木系主力,49师是原来的第二快速纵队被歼灭后的残部,118师只剩下一个主力团,两个新兵团,但是配有快速纵队。

综上,黄维兵团共计4个军11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其中主力军可以算1.5个,分散的美械师加起来等于3个,也有坦克助战。优势是部队战斗力比较均衡,所有的部队里除了216和49师之外战斗力都还可以。

————————————————————————————

以上三个兵团我觉得可以在当时竞争廖耀湘覆灭后国民党军最强兵团名号。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所谓的“五大主力”,不是指五大兵团,而是指1946年国军整军前后的5个军级(整编师)级单位。即: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18军,74军。所以你把第五军和十二兵团(辖18军,第10军,14军,85军)并列,是有问题的。

其次,说黄百韬是杂牌军也不对。

首先25军,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早已经是中央军了,且几乎是1947-1948,华东中原战场上,国军表现最好的军级单位。64军,63军,都是余汉谋的广东部队,但是广东部队自北伐战争开始就与国民党中央系部队有着近亲关系。如果非把广东部队也算作地方部队的话,那也几乎是与国民党中央军关系最近的旁系部队。从亲缘关系上说,大概类似于表弟级的中央军。

广东部队62军,63军,64军,65军,在解放战争中综合表现,几乎是旁系部队里表现最好,最能打的,也是与中央军配合最默契,最一体的。所以,你可以说他们不是中央嫡系,但是绝对不能视为一般概念上的“杂牌”(比如西北军系统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反复投日反水的孙良诚之流,以及汪伪和东北伪满系统的很多部队)。包括桂系的7军,48军,以蒋系中央军视角来看,也不如广东的4个军好用,禁用,能用。

尤其64军刘镇湘,整天嚷嚷“抗战时,我们连日本鬼子都不怕,还怕共产党吗”?在山东战场的“南麻、临朐,胶东、高密”等战役中,刘振湘都表现疯狂,顽固,体现出蒋军地方部队难得一见的战斗力。

南麻战役中,为解救胡琏整11师,整编64师156旅(刘镇湘当时任旅长)大战于家崮。当时刘镇湘的156旅辖2个团。刘镇湘跟手下团长说:“刚才黄国梁(时任64师师长)不客气地对我说,师部要以我旅(156旅)不顾一切直插南麻,如不能到达南麻解胡琏的围,就要受到救援不力而杀头的处置,杀头不如战死光荣。我计划两个团不硬碰,交互跃进,边打边钻,到达南麻部队有多少就算多少,个人的生死不去管他,我们三个人(指刘镇湘自己和他手下俩团长)都打死就算了事。”

在整个南麻解围战中,刘镇湘不止一次跟手下团长说“军法不如战死光荣,就是剩下团长一个人,都要攻占于家崮”之类的话。

刘镇湘本人作为败军之将,在解放后写文史资料时,犹自诩“整编64师在国民党中战斗力相当强”。

可以说,整编64师(后来的64军),几乎可以算是粤系部队的头牌,也是整个国军非中央嫡系部队里,数得着的能打的部队。其卖命程度,坚决凶狠,顽固强硬的作风和战斗力,几乎是仅次于整25师的存在。

63军作为粤系部队,整体战力比64军稍逊,但也比东北军和西北军系统的很多杂牌强。解放军官方编纂的淮海战役史料集中在介绍7兵团的时候说,“这个兵团的三个军,作战凶狠顽强,战力较强”。

再说100军。是王耀武系统的中央嫡系部队。抗战结束后,换装全日械。1947年春,调入山东战场后,又吃进全美械的刘声鹤的44师(即荣誉2师,抗战后本来打算派这支部队代表中国作为驻日占领军,后因内战吃紧改调到山东战场),成为3师制的半美械部队。不过淮海战役的时候,其19旅杨荫部在济南全军覆没,只剩下63师和44师。63师在豫东战役的时候,被认为是100军战力最强的部队。

在这样的编制构成下,黄百韬的7兵团,无论是卖命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是国军系统非常得力的主力兵团。以我个人看法,在实力上,甚至不次于5军打底的2兵团。2兵团中,74军是重建的,70军只有一个96师是原来的主力,72军豫东战役也被打成半残,泰安战役在杨文泉的手下早就被歼大半。第五军虽然强,但是其余部队残破的残破,新建的新建,实力平均程度和整齐程度远不如7兵团。何况7兵团的几个军,作战疯狂勇猛程度上,作风上,一点也不逊第五军。

7兵团当时在列的所有部队,几乎有团以上部队被成建制消灭过的记录。个人观点,在100军划入序列后,7兵团整体实力或许要逊于黄维兵团,但是与邱清泉兵团比,至少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比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李延年兵团,宋希濂兵团都要强的多。比桂系的张淦兵团(有桂系7军、48军)也要强。

所以说,第七兵团虽然不是嫡系兵团,但是绝对胜似嫡系兵团(比李延年、李弥这种纯中央军兵团都要强的多),可算个中央表亲精锐兵团。就像罗成是秦琼的表弟,在隋唐全书中,排名第七,实力甚强。

以上是实力分析。

再说战场表现。

一支部队战斗力如何,装备是一方面,但是真正决定战斗力的还是看训练水平与战斗意志。

从战斗意志和兵团士气来说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主要的被围歼对象。在黄百韬被围的时候,国军其他兵团都没有被打,被围,甚至整个关内国军系统,也没有完整建制的机动兵团被共军全部歼灭的先例。各兵团当时都比较齐整,国军的败势和绝望情绪还没有弥漫的那么深。

也就是说,在黄百韬兵团主观视角下,当时自己虽然首当其冲,且被重重围困,但未必就会完全绝望。7兵团当时整体的士气和战斗欲望,都不是后来杜聿明徐州集团被围陈官庄时期,外援断绝,粮草用尽,那种绝望,涣散,士气低落可以比的。

在当时的7兵团上下看来,在工事完备的碾庄死斗待援,是有生机可盼的。至少数学意义上的援军是很多的。他可以指望李弥,邱清泉,可以指望黄维,孙元良,李延年,甚至宋希濂,这几个兵团,在当时都是可以机动的。

这与后来陈官庄时期的国军态势是完全不同的。陈官庄被围的时候,黄百韬已没,黄维也半死,孙元良突围之后就剩些残兵,人不满万。虽然杜聿明天天幻想蒋介石继续调兵,孤注一掷,但是当时可以调动的有力量的主力兵团屈指可数。何况野地宿营,大雪漫天,缺衣少食被困将近1个月。再精锐的部队,也饿垮了,困疲了,拘散了。

这些困境和绝望,大部分对于第七兵团来说,都是没有的。

从训练和作战水平来说,第七兵团几个军与华野在山东战场酷战无数。尤其是25、64和100军,打的都是恶仗,和华野彼此知根知底。7兵团在碾庄固守的时候,初期未处炮火劣势(华野特纵的重炮还没拉上来,华野希望用风卷残云的轻步兵快速突击,迅速歼灭黄兵团),且有工事依托的时候,对华野造成很大杀伤。其村落防守,梅花型子母堡的构建,作战中的逆袭反击,都是凶狠凌厉的。那么大一个兵团,在11月22日,华野总攻前夕,只剩下64军仅有的几个团的情况下,仍然坚决抵抗,拒不投降。七兵团不但没有军师级成建制的部队阵前起义,倒戈反水,就是最后阶段,也没有成建制部队阵前投降的事情发生

与黄维兵团85军,110师,23师先后起义相比,14军,第10军相当数量的高级将领发生动摇相比,与邱清泉兵团台柱子第五军到了陈官庄最后阶段都有军师级将领图谋起义相比,7兵团的作战意志可算是相当可观的了。

两军相对,在装备和训练水平军事技术已经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关键拼的就是意志和士气。

这是决定战绩上下限的关键因素,核心因素。

甚至指挥水平,都已经不占主要。这时候双方就拼一个决死狠斗,灭此朝食

从这个角度来说,7兵团几乎是整个淮海战役中,国军序列,表现最好,最无可挑剔的兵团级单位了。

总之,从政治上说,黄百韬兵团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杂牌”,它至少是一个中央嫡系兵团的表亲兵团。从战斗力上说,黄百韬兵团的几个军,除了44军是货真价实的杂牌,战斗力几可忽略,其余部队,都是好勇斗狠,坚决顽固的战斗力很强,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从士气上讲,碾庄酷战的时候,国军其他机动兵团都完好无缺,完全可以机动,哪怕有派系矛盾和观望自保的因素存在,对黄百韬来说,这些机动兵团的存在,仍然是自己死斗求生的希望所系。因此上,黄兵团一直到22日最后关头,在25军都快打没了,只剩下64军几个团还在的时候,仍然没有发生崩溃和成建制投降,自始至终都维持了较为旺盛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而这些,才是决定一个部队,战场表现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

综合来看,个人观点。黄百韬兵团从实力上来说,可以与邱清泉兵团并驾齐驱,稍逊于黄维兵团。整个战场表现来说,也大概是这么个名次和序列。

即:12兵团>7兵团≧2兵团。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史的一般情况是:

失败方一般都是最先和对方接战的部队表现相对最好。部队看待敌人信心还未受打击,即便处于劣势,潜意识里也认为友军加入战团会扭转局面,就敢原地不动固守死战待援。这是首战部队黄百韬兵团的情况。

首战部队被击败或消灭后,其次接战的部队表现战后回顾会有一个适中的评价。部队信心开始动摇,可外部或侧后还有后援存在,虽然不敢固守但能做一些战术机动,主动性没丢光。这是黄维兵团的情况。

友军尽数覆灭,最后留在战场上的孤军是最脆弱的。失败的气氛弥漫全军,信心收到重挫,精神紧张绷的经受不住一点挫折扰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全军上下可能已经开始相互质疑相互埋怨,人的大脑毕竟有限,应对的情绪多了能发挥的理智就少了,接下来就是犯错,错误相互叠加,质疑和埋怨继续滋生和蔓延……之后兵败如山倒。这是杜聿明集团的情况。

三个集团换换顺序,都是先灭的表现最好,最后那个显得最水。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段国民党骚操作的魔幻史,这段真实历史之荒谬,电影剧本可能都不敢去这么描写——

因为太过于匪夷所思,但是这段历史却真实地展示了国民党这个政党的特质——

干啥啥不行,拆台第一名。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以蒋介石为首的一票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表现。

淮海战役历史上当然是我军大获全胜,但是这个巨大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国民党一手促成的结果。

在战役发起之前我军从上到下都根本没想过最后的战果居然会这么大,甚至即使是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地下党也没敢设计淮海战役这样的剧本。

对!你没看错,包括共谍以及我军高层都没敢设计的战争剧本——最后在国民党一票高级将领配合下居然意外实现了!

是不是很魔幻的感觉?

下面我就来讲讲这段魔幻的历史。

1 关外战场

先简要回顾一下淮海战役之前的战争过程。

内战爆发之后,我党就制定了一个基本战略:南守北攻。

这个战略的基本意思就是在关内战场我军以守为主,目的就是尽量拖住蒋军主力,为关外解放军拿下东北争取时间;而在关外战场则以进攻为主,目的就是拿下东北这个工业基础最强大的地盘。

东北兵工厂(来源:搜狐网)

按:在抗战胜利之初,东北工业制造能力冠绝全国。
以钢产量为例,当时全国关内钢产量每年只有区区5万吨,但是东北仅满铁每年钢产量就达到46万吨。
所以,东北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谁能拿到东北,谁就能拥有压倒性的工业制造能力。

为了拿下东北,我党当时是下了血本,除了在山东解放区抽调了10万精锐,更从北方各个解放区抽调了整整2万干部随同军队一起进入东北。

2万干部是个什么概念?

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红军连军队带干部不过3万人,干部只有几千人,这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几乎全部家当,这几千干部也是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精华。

在长征路途中,教员自己新出生的儿子也因为没有人照顾被迫送给老乡,而当时干部哪怕是受伤无法行军也要动用两名士兵抬着长征,就这样才保存下来几千干部,然后就靠着这批干部中共后来才能席卷全国。

现在为了争夺东北,中共中央一次性就给了林彪2万干部!

所以当时林彪在东北简直如同开了挂一般发展。

1946年四平之战严重失利,数十万民主联军被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击溃,丢掉了大半个东北。

但是在与国民党反复拉锯作战仅仅一年多之后,东野就拥有了百万雄师。

这就是拥有2万干部的中共组织的力量。

2 关内战场

在关内战场,本来中共中央策略定位就是以守为主,但是有支部队表现特别出色——这就是粟裕领导的华野(最初粟裕领导的是华中野战军,后来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

内战爆发之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人,却在12万国民党军队围攻下打出7战7捷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

这让毛泽东极为兴奋,宣称如果各个解放区都能有这样的战绩,5年就能打倒国民党。

然后粟裕率领的华野又有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大胜,声势一时无两。



粟裕(左二)

(来源:搜狐网)

华野战绩之所以如此出色,除了粟裕个人军事天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山东解放区得到了东北的输血。

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大连到山东烟台的海路运输给华野提供了超过10万吨的军火,东北军火源源不断地供应,才是华野越打越强的根本。

1947年刘邓率领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很多历史书称之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这从历史层面来看,当然没有问题。

实际上刘邓跃进大别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关内战争形势不但没有出现转折,反而一度变得恶化。

中野到达大别山之后,不但根本无法立足,而且重武器全部丢失,部队减员一半。

为了策应在大别山苦苦支撑的中野,华野在7月分兵出击,同样损失惨重。

1948年3月中野退出大别山的时候,华野丢掉了胶东解放区——来自东北的补给线被切断,这是华野以及关内解放军最黑暗的时期。

在东北,东野虽然已经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但是要拿下整个东北感觉还很遥远。

所以,在1948年初,中共中央的南守北攻的战略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南守有守不住的迹象,北攻要取得决定性胜利还遥不可及。

3 奇迹般变化

因为上述原因,1948年初毛泽东预计要获得全面胜利可能还要十几年的时间,甚至还要做好最坏可能上山去打游击的准备。

但是9个月之后,解放战争形势出现了奇迹般变化!

在东北,经过辽沈战役东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一举囊括全东北,北攻大获全胜;

庆祝东北解放

(来源:新华网)

在中原,华野与中野经过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徐州剿总所部精锐全部消灭,也就是说本来该南守的解放军在没有东野帮助的情况下自个儿完成了歼灭淮海国军主力的任务!

这简直就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怎么做到的?

当然是国民党自己作死才能实现的奇迹。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淮海战役国民党高层作死的过程。

4 局势逆转

1948年3月,在中野退出大别山之后,毛泽东本着南守北攻的原则,本来打算让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去国统区作战。

这个战略基本算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加强版。

因为中野在大别山惨重的经历让粟裕坚决反对渡江南下,要求将华野主力留在江北,毕竟背靠解放区有可靠的后勤保障。

几番电文来往,毛泽东最后勉强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其实,中野退出大别山之后,中原战场形势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卸下了策应中野的包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任意选择最有利的预选战场作战,重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中野进入中原,彻底摆脱在大别山既无法立足又处处被围攻的窘境,在下辖7大军区31个军分区的支援下如鱼得水。

在中原纵横驰骋,既独立作战,又与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相互呼应,中原棋路一下子走活了。

中野、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等三只大军在中原纵横驰骋,或围点,或打援、或切断交通线——中原大地处处烽火,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被搅得稀烂。

由于国民党高层反应迟钝,面对解放军的反攻进退失据,处处被动挨打,整个中原战场局势就在短短几个月发生了逆转。

5 “小淮海”

到了1948年10月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如果再延续过去的战略——处处分兵必然处处受制。

所以,当时国民党高层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在长江以北的徐州战场放弃一切能放弃的城市,除了固守徐州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之外,必须最大程度集中兵力,寻求与解放军的决战。

由于在淮海战场上国军可以集中近80万主力,而华野+中野只有60万,兵力对比明显劣势,在战场上没有取得有利态势之前,我军并不愿意与国民党军队贸然决战。

所以,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我军高层(从毛泽东到粟裕)的准备是打一场“小淮海”战役——就是寻求时机,歼灭徐州剿总国军主力一部。

你没看错,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我军高层也根本没有想过要用60万军队吃掉国民党军队80万主力,后来淮海战役战果这么大完全是国民党自己作死才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本来我军计划的小淮海怎么发展到大淮海的。

6 玄幻的历史

小淮海就是计划吃掉徐州剿总的黄百韬兵团,那么怎么才能吃掉这个兵团呢?

潜伏在国民党高层内部的地下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是白崇禧,因为是桂系出身所以基本被架空,真正掌握国防部实权的是参谋总长顾祝同,具体主持国防部日常事务的是国防部次长刘斐,国防部拟定作战计划的主要就是顾祝同心腹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

好吧,其实郭汝瑰、刘斐都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



郭汝瑰

(来源:搜狐网)



刘斐

(来源:搜狐网)

所以,国民党军队作战计划拟定到审批是一个很玄幻的过程——中共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经中共地下党刘斐审批,最后交给顾祝同拍板(郭汝瑰的计划顾祝同就没有不同意的),最后下发给一线作战部队执行。

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脑补郭汝瑰与刘斐联手将顾祝同整得团团转的谍战剧的画面了?

但是真实的剧情却完全不是这样!

因为郭汝瑰与刘斐相互并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

不仅不知道,郭汝瑰与刘斐还相互认为对方是最危险的敌人!

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郭汝瑰与刘斐不但相互防备关系搞得很僵,还互相抓对方的小辫子,甚至互相向顾祝同检举对方是共谍。

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玄幻!

两个地下党互相检举对方是地下党(居然真是事实),最后顾祝同还要来和稀泥,让两个地下党要同舟共济共同为党国效力。

因为上述原因,郭汝瑰制定作战计划还真不敢故意留下明显的漏洞——担心在刘斐那里通不过。但是又要完成我军实现小淮海的战役企图,就只能在私下里做手脚。

7 围剿黄百韬

当时黄百韬兵团驻扎在新安镇一带,按照国防部的计划,黄百韬兵团是要收缩撤回到徐州附近的。

所以,要吃掉黄百韬兵团就必须想办法让其在新安镇滞留几天,然后郭汝瑰就设计了一个圈套。

1948年11月初,济南战役后国民党侦听机构发现解放军有几十部电台由济南向临沂方向移动,判断其有进攻徐州的意图。

当时国民党国防部拟定的对策是:“以主要城市(徐州)为战略要点,同时以精锐主力组成机动应援兵团。”

按照这个方针,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等主力都要收缩到徐州附近。

这4个兵团一后撤,东侧第九绥靖区就孤悬在外了,原本驻守在连云港的第44军就必须撤退。

44军撤退路线有两个方案。一个走水路,安全但是耗时长;一个沿陆路向西直接向徐州靠拢,但是这条路并不安全。

怎么定呢?当时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是装门面的,什么事都不做决策;副总杜聿明又在葫芦岛指挥撤军。

于是,参谋总长顾祝同和郭汝瑰赶到徐州客串指挥,顾祝同自己平庸无能,决策倚重国防部有“才子”之称的郭汝瑰。

郭汝瑰很容易说服顾祝同选择陆路方案,为了取得一线兵团司令官的支持,还提出将原属李延年兵团的44军划归黄百韬兵团建制。

黄百韬能拒绝增加一个军编制的诱惑吗?当然不能。

于是,黄百韬不但支持陆路方案,并且同意让自己的7兵团暂时停止后撤,等待44军归建。

黄百韬自己的算盘是,暂缓后撤虽然有风险,但是北面还有第三绥靖区两个军顶着,华野主力如果南下,第三绥靖区部队将给自己足够的预警时间。



谁知道第三绥靖区两个副司令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而司令冯治安又被软禁在徐州。在黄百韬兵团等待44军的关键时刻,第三绥靖区突然起义,华野主力长驱直入,让黄兵团一下子陷入被合围的危机。

这是中共特工在解放战争期间最精彩的布局,以44军为饵,在第三绥靖区埋下伏兵,为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条件要转化为事实依然有很多变数,就算第三绥靖区战场起义,华野主力可以迅速南下,但是如果黄百韬得到绥靖区起义的消息后迅速逃跑,华野能否抓住黄百韬兵团主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8 围歼黄百韬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高层开始了作死之路。

第一个出现失误的就是黄百韬。在得到第三绥靖区起义的消息之后,黄百韬第一反应当然是立刻要跑路,但是组织部队撤退时才发现,自己在新安镇待了好几天居然没有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

现在运河上只有一座桥,黄兵团有7—8万人马,还有大量机械化装备,光靠一座桥要走多久?

最后黄兵团还未全部过运河就被华野追上,后卫部队损失惨重。

第二个作死的就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这哥们不但能力平庸还贪财怕死,听到华野主力南下的消息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把徐州剿总麾下部队都调到徐州来保命。

当时李弥所部13兵团驻扎在曹八集,距离运河不远,如果李弥留在曹八集接应黄百韬,华野要包围黄百韬兵团是很困难的。

但是刘总司令一道紧急命令,居然要李弥所部迅速撤回徐州!

黄百韬刚刚跑过运河就得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于是苦苦哀求李弥留下来“拉兄弟一把”,但是李弥根本不为所动,借口必须执行刘总命令,率领部队撤回徐州。

然后曹八集被华野占领,黄兵团归路被切断,最后在碾庄被华野合围。



李弥这么干也是损人不利己,他从曹八集撤离扔下黄百韬不管,回到徐州之后在杜聿明严令之下又与邱清泉兵团回头来营救黄百韬。

为了夺回曹八集,6万人的李弥兵团死了整整1万人,最后也没救下黄百韬。

9 淮海战役总前委

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合围之后,我军小淮海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直到这个时候,我军依然没有打大淮海的准备——

一个最重要的证明是,11月11日中央军委都没有成立至关重要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这个总前委是个啥机构?

这个总前委是将中野华野5个主要领导人纳入的一个指挥机构,统一协调两大野战军在淮海的作战。

这个总前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是11月16日中野占领宿县之后。也就是说直到中野占领宿县之后,中央军委才认为有必要统一协调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才决定发起大淮海的战役。

那么,中野怎么能攻占宿县这个要点呢?

还是国民党高层作死。

这个国民党高层还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前面说过,当得知华野主力南下之后,惊慌失措的刘峙拼命将剿总所部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调到徐州保命。

除了驻扎在曹八集的李弥兵团之外,连驻扎在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就是电影《八佰》那只孤军隶属的88师师长)也被紧急调往徐州。

因为刘峙这一番骚操作,不但葬送了黄百韬兵团,而且让宿县这个要点只留下少量部队变得异常空虚。

宿县是个啥地方?

这是联系徐州与蚌埠交通线的关键要点!

这条交通线是徐州剿总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有宿县在,徐州与蚌埠的铁路线就能保持畅通无阻,徐州剿总所部就进可攻退可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国防部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时在宿县这个要点留下整整一个靖绥区(有2个军)的兵力,就是担心在这个要点留兵力太少会被内行指责故意给解放军留下破绽。

只要宿县在国民党军队手里,我军在战役前就只能策划小淮海,没有打大淮海的可能。

现在宿县这个要点居然被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双手送上!这简直就是我军做梦也没想到的结果。

中野攻占宿县之后,中央军委几个大佬拿着地图一看,我靠,徐州剿总那么大一坨国民党军队竟然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一只被切断了补给线的孤师。

这个时候虽然国民党军队兵力占优,但是战场态势极为恶劣。

所以,对于这样天下掉馅饼的机会还能说什么?

总前委马上搞起来!

中央军委现在才有了用60万军队吃掉国民党80万军队的决心。

按:大军作战其实与围棋棋理是一样的。兵力占优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战场的态势——也就是兵力占据的位置。

态势不利如同围棋一大坨棋子挤成一团,这种情况下,对手即使子力要少一些,但是由于占据的位置有利,较少的子力同样可以围歼较多的子力。

10 赔个干净

宿县丢掉以后,对于徐州剿总国民党军队态势已经非常恶劣。

这个时候,对于国民党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黄百韬兵团吸引华野主力的机会,集中徐州剿总主力与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黄维兵团南北对进,在宿县一带与中野决战。

就算抓不住中野,至少也能夺回宿县这个要点,恢复蚌埠与徐州的铁路交通线。

杜聿明赶到徐州之后就是力主执行这个方案,但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却对这个方案疑虑重重——

主要是担心徐州剿总主力南下之后,自己坐镇徐州有危险,这个时候自己又无法丢下徐州逃命。

所以,最后徐州剿总执行的是一个最差的方案。

徐州剿总的李弥、邱清泉兵团往碾庄打去救黄百韬(留下孙元良兵团镇守徐州);命令南线黄维兵团迅速北上去收复宿县——

本来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场具有的优势兵力,就这样被拆得七零八落。



最奇葩的是,南线本来国民党就有三个兵团(李延年、刘汝明以及黄维兵团),但是在如此紧要时刻,徐州剿总却只命令黄维兵团紧急北上,没有命令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与黄维兵团一起协调行动。

当时在碾庄华野集结了超过40万的主力,其中近15万去围歼7万人的黄百韬兵团,集中近30万主力来阻击援军。

徐州剿总仅仅出动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16万人怎么可能救下黄百韬,所以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根本打不动华野的阻击线。

南线黄维兵团(10万余人)孤军急进,在双堆集一带又被中野主力(17万余人)合围。

你看看,在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明明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80万对60万),但是在几个局部战场竟然稀里糊涂变成以少打多的局面。

国民党指挥、调度、组织能力简直就是一个渣啊!

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覆灭,南线黄维兵团又陷入重围。

虽然蒋介石严令李延年、刘汝明去给黄维解围,甚至让自己儿子蒋维国亲自率领战车团去助阵,但是士气低落的李刘兵团根本打不动中野的防线。

徐州剿总现在只能选择跑路。

因为宿县丢掉,最便捷的津浦线被切断,杜聿明率领三个兵团最后选择向西南永城方向撤退。

结果刚刚跑到陈官庄遇到蒋介石再次微操——空投指令要求杜聿明集团停止撤退,掉头往双堆集方向去解黄维兵团之围。

就这样,在国民党反复折腾之中,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也被华野合围。



你看看,我军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本来计划就是吃掉一个黄百韬兵团,结果因为国民党高层一番神操作,不仅将徐州剿总主力(包括黄百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等四个主力兵团)赔得干干净净,还倒贴一个黄维兵团。

11 奇葩用人

在这个神操作过程中,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发挥了主要作用。

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将领居然被放到战略决战的前线总指挥位置是蒋介石最大的失误。

那么,当时国民党高层就没有人意识到刘峙担任徐州剿总司令职务严重不称职吗?就没有人提醒蒋介石吗?

还真有人提醒过这个问题,还是用比较激烈的言辞。

这个提醒国民党高层的人正是中共地下党郭汝瑰。

地下党去提醒国民党你在关键位置的用人是有问题的!

是不是很魔幻的感觉?郭汝瑰“提醒”国民党高层当然有自己的苦衷。

在淮海战役之前,杜聿明就一直怀疑郭汝瑰是地下党共谍,为此杜聿明还亲自给蒋介石打郭汝瑰的小报告。

蒋介石就问杜聿明有没有证据,杜聿明的答案也是很奇葩——杜聿明觉得自己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已经算是很清廉的,但是有一次去郭汝瑰家里做客,发现郭汝瑰家里不但异常简朴,而且连沙发都打着补丁——

郭汝瑰竟然比自己还廉洁!这完全不像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作风(这个理由我觉得没毛病)。

这个答案让蒋介石当场破口大骂——娘希匹,难道我们堂堂国民党就应该个个都是贪污腐败分子?就不能允许出一个不爱钱的将领?

当时国民党高层如同千疮百孔的漏斗,根本藏不住什么秘密,不管多么重要的信息很快就能传得满城风雨。

杜聿明打小报告的事情流传出来之后,郭汝瑰就觉得压力很大,为了自证清白也为了说服顾祝同率领自己亲自去徐州微操(策划让黄百韬兵团留下来等待44军),就对徐州剿总司令进行了毫不客气的人身攻击: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应该派一只虎来把守,即使不能,也应该派一条狗来看门,现在却派了一只猪,眼看大门快守不住了!”

郭汝瑰说的猪就是指刘峙。

这番话当时流传甚广,赢得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的广泛认同。

但是大家认同也没用,蒋介石用人首先是忠诚,能力反而是其次——哪怕是在决定国民党前途的战略决战,蒋介石还是要用刘峙这头猪担任徐州剿总司令。



刘峙(来源:搜狐网)

现在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回顾郭汝瑰这番话简直就是对国民党巨大的讽刺——

中共地下党在开战之前都提醒蒋介石不能用刘峙,

你都还要一意孤行!

那还能说啥?

只能笑纳国民党奉送的徐州剿总主力。

所以,中原战场才会出现神奇的局面——

一直到淮海战役前几个月,中央军委还在执行南守北攻的计划,结果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一顿骚操作,都不需要东野南下帮忙,本来该南守的华野中野居然以劣势兵力全歼徐州剿总主力,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一扫而空。

12 历史的垃圾堆

淮海战役生动演绎了国民党的基本特质:

干啥啥不行,拆台第一名。

国民党为啥有这样的特质?

因为国民党从建党开始就不是一个有组织力的政党。412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更是迅速蜕化为一个各路军阀与政客的大杂烩。

加上蒋介石惯用权术治国,还有迷之微操的技能点,导致其相互拆台毫无凝聚力的特点成为深入到国民党骨髓的基因。

这个基因甚至延续到当下。

2018年,韩国瑜在台湾六合一选举中大获全胜,一举拿下绿营老巢高雄市。

2019年郭台铭宣布参加台湾未来领导人选举,这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应该团结一致支持郭台铭。

但是屁股还没在高雄市市长位置坐热的韩国瑜居然利欲熏心,也宣布要参加台湾领导人选举——与绿营的PK还没开始,国民党内部就开始内讧。

我记得那时郭台铭眼泪汪汪公开请求韩国瑜让“大哥一次”,但是韩国瑜居然不为所动,坚持要参选——

我当时就觉得韩国瑜简直不可理喻,你当选高雄市长还不到一年,对高雄市民的承诺还没兑现,你凭啥又去竞争全省领导人位置?

最后郭台铭愤然退出,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



(来源:人民日报)

韩国瑜不出所料大败亏输,回到高雄后又被绿营发动民众罢免掉了市长职务。

你看看,因为国民党内部内讧相互拆台,不但输掉了全省领导人的选举,连好不容易拿到的高雄市长也丢掉了。

啥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就是!

所以,我对国民党是非常鄙视的。

从历史到当下,这个政党的表现都堪称垃圾。在关键时刻,这个政党总能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对手收获意外的惊喜。

这样的政党终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心理战—平津战役》

2. 原创 | 彭德怀军事生涯中最凶险的一场败仗--西府战役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军事版块的水平真的是连年下降,高赞答案地摊文学化,真正的干货反而没有人赞。

首先黄百韬是以杂牌入主嫡系,黄百韬本人是杂牌出身,但是国民革命军第25军的成色却实打实的是中央军嫡系。

1938年初,国民党军为加强武汉地区的作战力量,在武汉以中央军第52、第190师编成的第25军,王敬久任军长。由于第52师在淞沪会战中损失过重,撤消番号。同年3月,又将第3预备师改编为第52师(冷欣任师长),隶属该军参加了武汉会战。

1939年,该军隶属第32集团军时进行编制调整,将第29军第40师、第79军第108师改隶该军;另将第190师改隶新组建的第10军。

后来25军几经沿革,1944年黄百韬自第三战区参谋长任上接任第25军军长,主要是顾祝同为了酬劳其谋划皖南事变的功劳,给了他这个军长的位置。解放战争爆发后,25军又经调整,阵容为第40、第108、第148师。

这三个师(后整编为旅)里,第40旅系由国民党税务警察总团一部发展而来,第108旅系由原东北军张学良麾下于学忠部发展而来,第148旅系由原川军范绍增部发展而来。此时,整编25师以缴获的日械为主与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相比,战斗力确实弱一筹。从成分上,有两个旅(师)的番号继承自杂牌,可是这两个军阀都是早已灰飞烟灭臣服于中央军的派系,再加上40师和新一军其实颇有渊源,所以25军属于血统不纯的中央军,和你们想象中的杂牌军有本质的区别。

淮海战役前的豫东战役中,黄百韬的7兵团救援区寿年部,蒋委员长更是把伞兵特种总部和第三快速纵队这样的技术兵力加强给了黄百韬,不可谓不信任,不可谓不持重。

这也与黄百韬在内战中的积极表现分不开的

在内战中,黄战则争先,退亦谨慎,拼死搏斗,逐渐以反人民的显赫战功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黄带的25军非常注重平时训练,黄本人善于同士兵打成一片,甚至同士兵一起参加训练,很受士兵爱戴,这在腐败的国民党军中是不多见的。黄部作战极为机警,战术有点像解放军,枪炮都打得很准,敢于夜战和近战。能攻善守,特别强调以攻为守。
黄先率整编25师从南京进入苏中,进攻邵伯,虽未成功,但也是粟裕苏中七战七捷收获最小一仗。随后在46年4至12月黄对苏北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先后攻占泰县,高邮,宝应,盐城,阜宁,特别卖命,特别积极。国民党进攻苏北解放区有两把尖刀,南为整编25师黄百韬,北为整编74师张灵甫,达成了把解放军挤出了苦心经营多年的苏北解放区的战略目的。

日后整编25师在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临朐战役中无役不与,奋勇争先。可以说是华东野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与整编64师在胶东地区的扫荡作战,以及攻占烟台的作战,给我内线解放区造成了极大的被动与损失。1947年-1948年,整编25师又被蒋介石调往大别山区专心对付刘邓野战军,可见蒋委员长对这只部队的信任程度与五大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正是豫东战役结束后,25师恢复25军编制,148师损失过重到达安徽宿县整补,转隶徐州剿总,直至淮海战役开始前,148师归建,此时25军更是大部换装美械,战斗力更有了质的飞跃,绝非等闲杂牌。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了以25军为核心的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18军和5军还要好(黄百韬部给我军造成的伤亡比约为1:2.3左右,远高于整个淮海战役的1:5.5)最主要的原因是:碾庄原为李弥第十三兵团驻地,本身就有李弥兵团经营完善的钢筋水泥驻垒工事,这与18军所属12兵团仓惶机动中被围以及第5军所属杜聿明部被围数月饥寒交迫相比:

黄百韬部的作战防御条件实在是要好的太多!

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依托固有防御工事的表现要远好于野战中的表现,无论是南麻战役,临朐战役,西府战役还是四平战役,都是在野战工事帮助下立足于防守取得的小胜。

综上,黄百韬部表现更好,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整个淮海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并不是以个人的勇武就能决定最终中华大地谁主沉浮的。当看到解放军背后连绵不绝的支前独轮车时,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user avatar   wu-nian-wo-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人不行——

11月15日15时先报黄百韬兵团“全部至此全部兵力只有四个旅兵力”,“预计筱(17日)晚可以全部解决”,口气很大;

然后16日9时又报“筱(17日)晚完成对碾庄圩之攻击准备”“巧(18日)晚总攻黄兵团所在地碾庄”“今晚攻黄兵团各纵,统归谭王指挥。我即西移双沟附近,指挥七、十、苏十一3个纵队及韦吉四个纵队围歼邱李兵团。”——???说好的“预计筱(17日)晚可以全部解决”呢?

15日15时报的“邱李兵团连日来,除小部攻击甚烈外,其主力不敢猛进。正面阻击及歼灭黄兵团,均无问题,请钧座放心”,“诱敌东进,但邱敌尚无动作,而李兵团之八军反向后受缩”——摆明了不上套了,还用得着诱敌东进?还妄想围歼邱李兵团?这是真实原因吗?

真实原因在这里——“当碾庄作战进至一周时(11月12日至18日),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达五千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如司号、通信、侦察员等人员)”




user avatar   fang-xian-sheng-64-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空军2021年度招飞宣传片中疑似出现轰-20? 
  为何大和号至死都无作为? 
  打仗为什么会花那么多钱? 
  军事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中国是否有能力在冬季的俄罗斯领土打赢俄罗斯? 
  纳粹德国的狩猎部是个什么部门? 
  如何理解部队的组织度? 
  人们对核武器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邱清泉在德国的同学有没有名人?是否在二战有突出表现? 
  美国军方投资的电影中是否也会出现贬低兄弟军种的情况? 
  歼-10 战斗机都首飞 24 周年了,这 24 年歼-10 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刻? 

前一个讨论
为啥大陆武侠剧如胡军版天龙八部,李亚鹏版笑傲江湖比TVB拍的好那么多,抖音上人就像喜欢无脑吹TVB?
下一个讨论
你有什么好的习惯坚持了十年?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