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对年轻女孩儿仿佛都有一个“单纯”的期望。这期望却不堪深究,私心里无非是想天下美人儿都只长容貌不长脑子,两句话哄到家,洗衣做饭照顾起居毫无怨言,堪比聊斋志异。故而这“单纯”常常是指“柔弱”或“无知”……
红楼梦则不然,这本书里的女人是丰富完整的个体,这也正是此书的可贵之处。
其实黛钗本质上的相似远多于不同,至于两人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出诸多差异,我想也与品格无关,而是是人生追求有别。
世人只看到黛玉的惜春悲秋,然而她却不喜欢李商隐隐晦迷离,独欣赏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芙蕖虽谢,亦能助雅兴;“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众所周知,黛玉喜欢陶渊明,她所追求的是澹荡畅达的魏晋风流、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相较于于无法改变的世界,她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天生的澄明,让她在面对世事纷扰时,更加愿意坚守本心的纯净。“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理想的爱情,应当是倾心相与的纯粹,毫无保留的专注。她要与恋人共同守护内心的理想国,其余皆非紧要。世人的追名逐利,她懒得染指,亦不屑明了。
她以为宝玉是自己的理想,然而宝玉虽顽劣叛逆,却未必理解她的追求。宝玉离不开那片富贵温柔乡,他对其他女子一次次有意无意的垂青,正是黛玉不断陷入巨大悲痛深渊的药引。
其实很难在青史留名的人里找出黛玉期许的恋人,因为如她期许的男子大抵都隐遁于江湖,或伴梅妻鹤子,或随月影白石。
说爱林黛玉的人中,定有叶公好龙者。真有这么一个尖锐刻薄的梦想家、骄傲疏狂懒得给看不上的人留丝毫情面的诗人出现在这些人的生活中,恐怕他们会避之不及。反倒如宝钗委婉包容,虽自己不够圆融,却愿意让世界圆融,如此能让更多的平凡人觉得舒服。
前两天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意是说“为什么有些人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我想宝钗大抵就属这类。她的修养和气度能让自己不着痕迹的与这个世界保持超然的疏离,较之宝玉缺乏根据的叛逆,宝钗似乎更大程度的理解了她所处的社会。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彻人情之苦后而有所为,应当是她一生最本质的诉求,尽管年少时的她离这个目标还有遥远的距离。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记得红楼梦的批注中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
说宝钗是“封建卫道者”实在肤浅,无论是四书五经、女则、佛道、杂说甚至当时的墙外站点,她均有涉猎,因为洞悉所处的时代,所以她明白,想要有所为就必须先学会遵守某些规则,比如科举,比如选秀入宫。
宝钗劝宝玉读书出仕常常被人诟病,然而细想,又何罪之有?出仕是宝玉日后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否则他将一生啃老。任何社会都有体制,逃离体制终归不是无所事事理由。何况劝其出仕,并非劝其贪渎。宝钗的理想,是独立而有所为,并非做不劳而获的蛀虫。
时代所限,宝钗只能期待能辅助丈夫一同完成修齐治平之志,这个期许最初给予遥不可及的皇上,随后又只能转向她唯一的丈夫人选贾宝玉。而事实证明,她的理想也是如此不合时宜。
与宝钗志同道合的,大概是李鸿章、张之洞之流。在家族成规、社会体制的重重枷锁下,能尽其所能,散发一丝微弱却不熄的光亮,匆匆的行人不会在意这点微光,以为他们抱残守缺,而时过境迁后才会发现,正是这点苍茫的烛火不断汇集,照亮了通往下一个更加自由的时代的道路。
另一些见解:
如果你的身边有林黛玉和薛宝钗,那么你更喜欢谁? - 南茜的回答宝姑娘容貌艳丽心地善良,性格随和不爱表现,知书达理博闻强识,珍重身份品行贵重,放到现在就是颜值智商情商三高的白富美,为什么不该喜欢她呢?
我喜欢黛玉的风流婉转机敏伶俐,也并不妨碍我同样喜欢宝钗的温婉敦厚周到得体,更何况钗黛合一,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多么美好的感情,为什么非要用恶意去揣度,把二人对立起来呢?
将宝钗看作宝黛爱情路上的障碍的,多数不脱三种情况,其一,将红楼梦读成了寻常的爱情小说或才子佳人传奇,把自己代入了女主,宝钗自然也就成了"从旁拨乱"的小人,这种观点,作者已在书中借贾母之口嘲讽过;其二,受教科书影响过深,潜意识里根据阶级定性,既然叛逆大胆追求爱情的宝黛是进步正面的代表,那遵循传统守礼温和的宝钗自然是落后封闭的批判对象了,此类观点,不予置评;其三,是受高颚版调包计影响过深,把高颚的宝钗混同于雪芹的宝钗,以至于认为金兰语是虚情假意,滴翠亭是刻意栽赃,连送的燕窝是藏了毒的,对于此种,可以理解,只恨红楼未完。
姑娘,多读几遍书吧,你会发现幽默机智的黛玉,高洁宽厚的宝钗,豪爽豁达的湘云,甚至连孤高清冷的妙玉,都是如此可爱的妙人,对了,我说的是前八十回。
另外吐槽一下你们的老师,黛玉怎么不大气了,人家的小性只是情侣间的小情趣好么,对别人还不是礼数周到!
没错,我就是认为,一切粉一黑一的读者都是因为,没,有,认,真,读,过,书!
不匿。
《红楼梦》知名度太高了,以至于它不得不成为一种人人都可讨论的大众文化,而不再是一部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然而,为了便于理解,大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贴标签。《三国演义》《水浒传》就很适合贴标签,忠就是忠,奸就是奸,黑脸白脸就是这么分明,几百年都这么下来了,还能有错?后来流行起来“翻案”,为曹操翻案的,就把曹操吹上了天;想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演义中那么神的,就把他贬成了心机叵测、独揽大权、刚愎自用的阴谋家。你看看,“人民群众”眼里就是容不得沙子,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又好又坏的人怎么会存在?
《红楼梦》中,黛玉的标签就是小心眼、相思病、爱哭、敏感而有才情;宝钗的标签就是大度、热情、开朗,体谅他人但又虚伪圆滑。
简而言之,黛玉是冷的,宝钗是热的,这就是大众对她们贴的标签。
其实,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个标签刚好反了——
黛玉的内心是热的,所以她对于生活敏感,她在乎别人的言语,会闹小情绪。与大众的标签不一样,她敏感,但她也健谈;她爱哭,但她也爱笑;她虽父母双亡,但并非完全寄人篱下,至少贾母是真心疼她的,她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可谓仅次于宝玉。(有人分析贾政非贾母亲儿子,这样的话,贾母情感上对黛玉比对宝玉还要亲)。她对生活敏感入微,虽时时伤春感怀,但这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体现。读红楼时,读到她的屋里有燕巢,我瞬间就被打动到了。她有一颗被贾母呵护得很好的玻璃心,玲珑剔透,晶莹透彻,如初生璞玉,待人也是一片赤诚。
宝钗的内心是冷的,所以她对待事物,更多的是一笑了之,她不易懊恼,善于排遣自适,她天性达观,甚至不允许自家子弟姊妹作悲音。在第七十回,宝玉读完黛玉的桃花诗之后——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我忽然间,对宝钗心生敬意。她就是这样时时刻刻端着的淑女,不仅是外在,更是内在。她写咏絮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我特别喜欢宝钗的这首咏絮词,这几乎是整本书里面不多的几首较为达观的诗词了。这就是宝钗,她的为人,本是如此。在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选秀未得、家道中落、客居贾府的多重压制下,她的处境,何尝比黛玉强出多少。
然而,她的八面玲珑、她的处世端庄,是建立在她的冷和淡上面的。她绝非没有感情之人,只是她的感情并不是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有点淡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时时看开,才能达观,才能不在乎,或是装作不在乎。外在的她,是端庄贤良的大家闺秀典范;内在的她,却有一颗隐士般淡然的心。
黛玉外冷内热,初看不易接触,待到熟识之后,很容易推心置腹。
宝钗外热内冷,远观完美无瑕,走进却发现,她并不是那种适合当闺蜜的人;再走近,你会发现,她并非待人不真诚,并非工于心计,而是,她本是这样感情淡薄的人。
如果真的读红楼,你会发现,她们都是可爱而又可敬的女子,为什么非要在两个里面选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