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文官指挥战争,文武分离的背后,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驱动?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wu-fu-xin-xue-zhi-l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前刷一句知乎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主的问题“文官指挥战争”是不是“避免了藩镇割据等风险”?

别的朝代不提,宋代一定不是。宋初在宋太祖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后,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统一战争和宋辽战争。这两场战争中宋军的主要指挥官九成以上都是武人。

下面是《五代北宋前期都部署问题探讨》的原文:

人们多半认为,宋太祖重文轻武,即重用文臣、压抑武将。其实,宋太祖时正值战争年代,很难重文轻武。。。。应当说宋太祖文武并重。一概任用武将出任“事权甚重” 的都部署,即是其虽然重文,但并不轻武的例证。
《太宗皇帝实录》卷41称:“上以五代战争已来,自节镇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晓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渐复旧制”。。。。于是,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宋太宗时,开始参用文臣,实行以文制武。”其实,雍熙三年五月北伐失败以前,并无文臣出任都部署之例。即使在此后,例证也极少。人们经常引用的三个例证,均有可斟酌之处。

宋真宗即位后,右司谏孙何仍上疏“乞参用儒将”,又是宋太宗时都部署通常由武将担任的佐证。或许是由于这类呼声日渐高涨,宋真宗时文臣都部署逐渐增多,张齐贤、钱若水、王钦若、向敏中等宰执大臣相继出任都部署。。。。任伯雨说:“及至太宗以后,迤逦悉用儒将。至于并边小郡,始用武人。”其实,宋太宗乃至宋真宗时都够不上一个“悉”字。

也就是说,宋朝应对宋初藩镇割据局面的方法其实和题主所说的文官带兵没有什么关系。因此

@刘东东

这样单纯把宋朝“军备颓废的关键”和文官领兵挂钩的其实一点道理没有。岐沟关、君子馆、陈家谷哪一场也不是文官们的锅。即使到了公认的“重要州郡的文臣知州兼任都部署才逐渐成为制度”宋仁宗时代,对前期西夏作战最著名的镇戎三败(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军事主官也不是文人。

当然,说到这里,读过宋史又不满于我上面甩锅行为的人一定会拿比如徐禧或者张浚这样的坑货来比烂,选择性无视诸如王韶或者宗泽这样的文官带兵的优秀案例。我对此倒也不否认,“文官领兵”的确有非常坑的案例,他们的存在拉低了这四个字在大众心中的观感,下面我会详细谈谈这个“文官领兵”为什么令人反感的原因。

===================================================================

继续。。。。

文官领兵为什么让人反感,理由大致如下:

以宋朝历史论,宋代文官非常喜欢排挤武人;而且文官领兵多是自上而下空降到地方上,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不但如此,文官带兵听起来就一股满满的“外行指挥内行”的既视感,怎么看都不大靠谱啊。

不得不说,以上说的都是正论。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些正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才让这些论调格外深入人心。

不过,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历史不是由简单的段子串起来的,而是由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下面我就简单剖析一下:

===================================================================

宋代文官为什么喜欢排挤武人?

说到宋代武人受排挤,我知道很多人要提狄青。不用你们提,我先把韩琦那句话的原文拿出来:

后青旧部曲焦用押兵过定州,青留用饮酒,而卒徒因诉请给不整,魏公命擒焦用,欲诛之。青闻而趋就客次救之。魏公不召,青出立于子阶之下,恳魏公曰:“焦用有军功,好儿。” 魏公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立青而面诛之。青甚战灼,久之,或曰:“总管立久。”青乃敢退,盖惧并诛也。——《默记》

很多人看这段史料(如果看过的话)都很容易忽略“请给不整”四个字。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指焦用贪污军款。这里首先补几个常识:

①宋代军队推行“阶级之法”,士兵投诉自己的军官这种下克上的行为无论对错,自己首先就要受处罚。所以焦用能导致自己的部下投诉自己,说明事情已经发展到士兵不堪忍受的地步了。

②韩琦(魏公)帅定州的时期,定州的军队认为自己之前平定贝州之乱,应当得到更多的赏赐,韩琦认为定州兵“不治且乱”,故“用军制勒习,诛其尤无良者。士死攻战,则赏赙其家,籍其孤嫠继禀之,威恩并行。又仿古三阵法,日月训齐之,由是中山兵精劲冠河朔。”说白了就是严打。

③狄青早年在西北带兵的时候因为经济问题陷入麻烦。为了保狄青,范仲淹、欧阳修纷纷出面保狄青,欧阳修甚至以“青本粗人,不识法度”,皇帝你看在他是西北难得的将才的份上就算了吧。

综上所述,为什么韩琦在得到焦用部下投诉焦用贪污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处死他?就是因为你焦用运气不好,撞在我严打的时候,你个贪污犯还牛气了?

而为什么狄青给焦用求情不说焦用有冤情而是说“焦用有军功”?因为狄青当年犯事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有军功”,被一干文臣保下来了,他很天真地觉得韩琦也会因此网开一面。他完全忽略了自己在西北时,北宋因为刚刚经历了镇戎三败,中层军官死亡过多急需提拔一批新人,即使这些新人有点错误也可以暂时忽略不追究,不是当真因为军功可以抵罪。

所以当韩琦恨铁不成钢地宣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并且一刀宰了焦用后,狄青才会“盖惧并诛也”,自己当年也不干净啊。

所以说什么叫杀人不用刀?你们还真以为默记是在给狄青叫屈啊?本来欧阳修说“青本粗人,不识法度”也就是脱罪用的托词,但你默记这么一润色,一个包庇纵容部下贪污的形象跃然纸上有木有?

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这个问题不去读史书是很难理解宋代文人为什么那么不待见武人。因为咱们现在是由一支人民军队保护着,洪水地震来了,子弟兵会冲进灾区救民于水火;外敌来了,解放军会拿起武器保卫祖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暴力机构,中国军队在民间的声望高的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孔融语)

那么古代军队实际情况又是怎样?

初,诏发蜀兵赴阙,并优给装钱,王全斌等擅减其数,仍纵部曲侵挠之蜀兵愤怨思乱。两路随军使臣,亡虑百数,全斌及王仁赡、崔彦进等共护恤之,不令部送,但分委诸州牙校。蜀兵至挠州,果劫属县以叛。会文州刺史全师雄挈其族趋京师,过挠州,师雄尝为蜀将,有威惠,恐叛兵胁之,乃弃其家自匿。后数日,叛兵搜得之江曲民舍,遂推以为帅,觽十余万,号兴国军。全斌遣马军都监朱光绪将七百骑往招抚之,光绪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装。师雄怒,不复有归志。

我读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锅里出银元》,讲的是红军路过某村,村民听说军队来了,纷纷逃入山中,等红军走了,百姓回到村里发现红军给他们留了银元,以支付他们在村里擅自吃掉的村民们的粮食。

不谈红军,只说百姓为什么会见到军队就逃。因为在近代以前,大部分军队的军纪都到达不了秋毫无犯的程度,甚至可以说兵过如梳才是那个时代的正常情况。军队抢东西不是新闻,军队不抢东西才是新闻。这种事情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翻史料求证,经历了五代藩镇之祸的百姓,武人在他们心里的节操值早就是负的了。有个机会排挤或者嘲笑他们,是个人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那么当文人或百姓见到看起来和寻常武人不大一样的武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建炎年间还只是一个小兵的岳飞投奔张所(文官)的河北西路招抚司,招抚司有一位任干办公事的募僚,名叫赵九龄,他和岳飞接触以后,称赞他为“天下奇才”并推荐给张所。张所和岳飞交谈以后惊叹“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什么意思?张所夸岳飞,你一点也不像你的那些丘八同行啊!对一个武人的最高评价竟然是说你和你所在的阶层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可见武人阶层残念到什么程度。

这还没完呢,我们再看下面:

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少得”,断言他“异时决为中兴名将”。

后来岳飞进了诏狱,齐安郡王赵士(左亻右褭)对宋高宗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他。”

参加审讯或诏狱结案的大理寺左断刑少卿薛仁辅与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朴也力排众议,企图保全岳飞的性命。最初主审岳飞案的秦桧党羽何铸也反水,跑到秦桧那边给岳飞求情。

甚至有文士上书求情说“臣之与飞,素无半面之雅,亦未尝漫刺其门,而受一饭之德,独为陛下重惜朝廷之体耳。”

最夸张的是洪皓,因为长期被扣留在北方,亲眼看到岳飞死后“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即使他一辈子都没和岳飞照过面,但后来回到南宋,却在皇帝面前为岳飞遇害而失声痛哭。

老百姓的表现,不谈立生祠和痛哭流涕这些,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南犯的时候,荆襄一带岳飞旧部的口号是“为我岳公争气,效一死!”

可见文人也好,百姓也好都不是瞎子,谁干得好谁干得孬,谁该点赞谁该丢鸡蛋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

文官领兵多是自上而下空降到地方上,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 文官带兵就像“外行指挥内行”一样

没错,通常而言。文人是不会从基层军队一步步锻炼出来的。其实古代大部分军官也是这样,王朝初年从一介士兵慢慢爬到军官的情况或许较多,但到了王朝中后期,基本上中高级军官大部分都是“军二代”了。

举个例子,宋神宗时期元丰西征五路伐夏,五路的主帅分别是:

种谔:名将种世衡之子,军二代。

李宪:宦官,曾随王韶开熙河。

王中正:宦官

高遵裕:外戚,名将高琼之后。

刘昌祚:名将刘贺之后。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古代没有军校,没有完善的军官培训机构。大部分军官的军事经验来自于自学和家族传承。是的,家族传承,“将门有将”这种思维方式今天看来或许很奇葩,但是在古代却被认为是非常合理的。

也就是说在《王牌特工》和《哈利波特》里那种巫师/贵族世家必然世代都是巫师/贵族,麻瓜和泥巴种被歧视的事情在古代军队里一直都在发生。这又是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越来越难以产生共鸣的地方。

文官领兵除去那些特别奇葩的案例。大部分文官领兵也都是和那些“军一代”一样,靠着实践和理论学习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要注意一点,很多文人(尤其是宋代以后)在带兵以前还可能有个进士头衔。这个头衔不但代表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意味着他们都是学霸。这些学霸很可能在学习别的东西上也有着非常快的领悟速度(尽管只是可能),而且熟读孔孟之道的他们通常还有一定的信念,对于自己的职责有一定的认识。

这么想来好像还蛮励志的:一介书生努力学习高中进士,然后为了保家卫国(和加官进爵)投笔从戎,先是自学兵法,为帝王出谋划策,方案得到首肯后便出守地方,实现抱负。考虑到他的手下多是有组织无纪律的军二代,怎么看书生的主角光环都要更闪亮一点。

以宋代为例,为什么宋仁宗时期以文官掌兵渐成制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两宋的天子近臣逐步由武人演变为文人团体,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国家承平已久,原来军队中的军官因为缺乏历练战斗力逐渐下降。在和西夏的初期作战中表现的很难看,这才促成了大量文人介入其中,主持军事机构与指挥军队行动。设若武人团体当真有能耐有节操有理想,文官想搞小动作哪有那么容易?

举点例子:宋辽战争之前提过,那会文人还很难插手军务。但宋夏战争以后就不一样了。以战略方面的贡献论,宋夏战争两大主要战略:进筑浅攻和熙河攻略的制定者都是文官,前者由范韩提炼成理论并付诸实践,后者最早由张载(宋代关学泰斗)提出后由王韶实现。

宋金战争中,发动地方群众的抗金热情来抗金的思想也是由宗泽等人总结并发展出来的。后来岳飞绍兴北伐也踵其故智,搞得金军“燕山以南”“号令不行”。后来的宋金战争中,南宋几乎每次都会依靠北方义军作为呼应。

宋元战争比较著名的战略,比如余玠(文官)提出的山城防御策略,几乎把原来已经没什么希望的四川战区给盘活了,钓鱼城等四川要塞也成为南宋最后陷落的城市之一。可以看出宋代的文官在军事上是颇具贡献的,不能称为“外行人”。

===================================================================

综上所述,今人对于宋代文官领兵的诸多误解和恶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熟悉宋代的历史背景,对于历史只有点状的碎片记忆,不去求证前因后果导致的。

还是那句话,历史问题不能当段子看,不要为了粉或黑去看,要好好梳理发展过程,切忌叶公好龙和六经注我。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俄罗斯方面称4月13日的美军发射的100枚左右导弹在叙利亚被拦截70多枚? 
  美军叙利亚最新行动!你们怎么看?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呢? 
  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军队在世界大战时是否有类似政委的职务?如果没有,为什么? 
  如何评价瑞典力量金属乐队SABATON? 
  为什么新下水的052D驱逐舰会以地级市齐齐哈尔号来命名? 
  能否通过委内瑞拉的内乱来引发新型世界大战,为什么? 
  如何评论台湾网友讲辽宁舰害怕雄三飞弹的说法? 
  如何看待俄罗斯出兵叙利亚? 
  历史上有哪些想抢人头反而送人头的例子?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薛宝钗?
下一个讨论
宋朝是不是一个皇室特别兄友弟恭的朝代?





© 2025-01-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