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已有的7个回答,好像都没有搞清楚问题
回族在明朝最终形成的时候,就以汉语为母语了。因为明初禁止色目人内部通婚的原因,只需要一百年四代人,外来血缘就只剩6.25%了,语言被同化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中国人家庭如果连续四代男的娶日本老婆,尽管孩子的中国血统只剩6.25%了,但只要四代人一直是中国家庭,这孩子就是中国人。刘少奇还有个亲孙子在俄罗斯,据说后来是住回中国了,不知道有没有入籍,反正之前大半辈子妥妥是俄罗斯人。
明初色目人强制跟汉人通婚,肯定是有不少就彻底汉化了,还有一部分因为宗教维系着,没有彻底汉化,就成了回族了。
大概捋清楚这个背景,才能进一步讨论回族社区所谓的阿拉伯语教学的问题。
从明朝到现在,很多回族乡/村/社区,他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传承并没有断绝,也就是说这玩意儿虽然不作为日常口语使用了,但差不多每个回族乡/村/社区,总会有那么三五个或者一两个人会讲点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这就是题主问的那个“教学”和“传承”。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退出口语使用了,只在宗教仪式中使用,所以才需要“教学”。
教学方式就是传统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胡登洲,时间大概是嘉靖朝。嘉靖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第六世孙。上面说到色目人四代人血缘就只剩6.25%了,六代人时间,语言基本上也就差不多没了。口语换一换没什么,但是宗教仪式还得用。这群人发现,靠父子祖孙口口相传,传着传着就走样了,宗教仪式上呜哩哇啦念一大堆,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就是爷爷口授的,念的对不对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肯定就有宗教工作者发现不对劲,再不组织规范的教学,以后这宗教仪式都搞不下去了。于是经堂教育就这么开始了。
经堂教育就是清真寺里的掌教,收几个学生,教汉字读写,教儒家经书,然后混杂着波斯语和汉语给学生们讲阿语经典。教个十年八年的,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去其他清真寺掌教了,然后也收几个学生,如此传承下去。这些经堂教育一般也有村办私塾的性质,小孩在这里起码能学学写字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如果读书读得好,但对宗教不感兴趣的,还可以转而去学五经四书,努力考个秀才。不一定都是学宗教经书的。
这个模式下,只要清真寺不断代,经堂教育就不会断,那么每个村的清真寺起码都能出产几个会点阿拉伯语的人。这个模式从明清一直传到当代,直到零几年的时候,很多清真寺依然还有“海里凡”,就是跟着阿訇学这个的青年学生。现在因为规范管理,需要有“阿訇证”,走这条道的都去经学院了(就是国家认证的宗教院校,毕业发证的),经堂教育才算结束。
顺便吐槽一下,经堂教育虽然比家庭传承要靠谱很多,起码可以保证一个回族社区的传承不会断,但在现代人看来,也不见得就有多规范。即便元朝的回回色目人(就是色目人当中信回教的那些),这群人中大多也是讲波斯语的和讲突厥语族的,甚至还有一些讲蒙古语的,党项语的,反正就是没多少讲阿拉伯语的。这些人也是因为宗教原因普遍会一些阿拉伯语,经过明初的大混血,传下来的语言不知道跟祖辈还是不是一样的。很多经堂教育还得用波斯语混着汉语讲经,串来串去,就变成传统封建特色伊斯兰教了。中国化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缺乏规范放飞自我,就不知道会传出什么奇怪的野路子。毕竟魏晋南北朝时期敛财杀人甚至造反的佛教,也是在中国土地上流传演变出来的。所以现在搞成国家办的宗教学校绝对比民间土生土长的经堂教育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