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都说中世纪平民很惨,那中世纪平民到底有多惨? 第1页

     

user avatar   control-2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乔治,一个自由人。我的领主是威廉子爵,嘿,他可是一个拥有十几匹马,二十多个农奴的领主呀。他是一个仁慈的大人,经常会慷慨的赏赐给我鹿下水,而且平时我去溪流抓到的鱼,他也不会惩罚我。看看隔壁诺尔领主,因为他的子民去森林里采集浆果而被绞死。哦。我的上帝啊,大家都知道,领地内的一切属于领主,但是,在收成不好的时候后,不采集浆果,我们根本活不下去,赞美领主。说起上帝,这几年省吃俭用,我终于买的起一张赎罪券了,看着教士大人一敲钱柜,嘿嘿,想必我的灵魂妥妥的会上天堂的。不过,我的老婆和孩子的赎罪券还没着落。快到吃饭时间了,今天的面包是用黑麦粉和大麦粉做的面包 虽然他又黑又硬,用刀都砍不下来,但,感谢上帝,至少我还有得吃。至于白面包?嘿,伙计,那可是领主大人才能享受的。恩,今天的饮品,果然不出所料,还是艾尔酒。我们这个地方,唯一的优质水源已经被该死诺尔领主占去了,我们喝不到清水,所以,艾尔酒就是一个好的选择,虽然他的味道酸的不行,但。感谢上帝,至少他是有味道的,我听说,领主大人平时吃的东西,有一种叫做盐的东西。十几年前,我去过城里,嘿。伙计,你知道嘛,一磅盐居然能换两只羊,上帝啊。哦。看起来我的老婆今天还煮了一点豌豆。恩,这个败家的娘们,要知道,这点豌豆导致我又交了半个第纳尔的热饭税,本来我是打算等下次捉到鳟鱼,用来制作鱼干的。

出了门,发现领主的卫兵从隔壁秃子乔治家接走了一个女孩,哦。上帝,原来是秃子乔治家的孩子矮子乔治娶亲了。嗯哼,你知道的把。初夜权属于领主大人。想当年我的老婆也差点经历这个,还好我用税金抵消了。可怜的矮子乔治。来到农田,大麦今年的收成看起来不错,三分之一的大麦或许够我们一家人过冬了。什么?你问剩下的三分之二在哪?当然是领主和教会了。在地里抛出来自己的屎罐,还好。没有被隔壁的大胡子乔治偷走,这可是我的大麦旺盛生长的秘诀啊。用手施肥完毕。茁壮成长吧。我们一家人能不能挨过这个冬天就看你们了。

回家的途中,正在思考着,要不要偷偷去河里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搞点鳟鱼的时候,发现镇上传言说,领主的领主可能要打仗,所以,领主估计很快就要征召我们了吧。我作为家传的长矛兵,至今还有我父亲大下巴乔治给我留下的长矛呢,或许我这次还能靠上次那样,装死逃过一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周围一片漆黑。我躺在稻草上,听着旁边老婆的呼噜声,啊。赞美上帝,又是美好的一天。在浑身跳蚤的感觉中。渐渐入睡。

这是一个自耕农的一天


user avatar   heh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949年拜占庭海军和军区的普通底层士兵,一年的收入为3诺米斯玛。

当时的小麦价格,大约为每12公斤需要花费1/15诺米斯玛,也就是说一名军区底层士兵的年收入,可以购买540公斤的小麦吃。

其他谷物价格要比小麦更便宜些,如964年时拜占庭帝国的大麦价格为每12公斤1/30诺米斯玛。

13世纪时,16诺米斯玛可以购买二十多颗橄榄树,所以一名军区底层士兵攒上五年收入,就可以尝试去做橄榄油的生产商了。

这比做地主和葡萄园主的门槛低不少,当时小麦田的价格和葡萄园的均价差不多,不过葡萄牙的单位产量显然比小麦田划算很多。

但开一个年产量3000升葡萄酒的葡萄园,需要100诺米斯玛,这就需要一名底层拜占庭士兵,不吃不喝攒三十年钱才行了。

10世纪拜占庭的一头公牛,价值为3诺米斯玛——所以一名底层士兵干一整年的收入,不吃不喝刚好买头牛。(但也有记载,1155年购买十头母牛只需要1诺米斯玛?为什么母牛这么便宜我还不清楚,也可能是原始数据笔误?)

8世纪一头母羊为1/2–1/3诺米斯玛,羔羊则为1/10诺米斯玛,猪为2/3诺米斯玛(拜占庭的猪价好贵啊!相当于买两头母羊了)。

顺便说下,十世纪拜占庭一匹挽马价值12诺米斯玛,刚好是一名底层士兵四年的收入。

当时紫色染料的衣带为1又1/3诺米斯玛,所以一名底层士兵如果愿意花半年收入买奢侈品的话,也可以穿紫色衣服装逼。

大皮草就贵多了,一件特拉布松的皮草大衣要12诺米斯玛,和挽马一个价了——古代挽马可是相当于农业拖拉机了,果然皮草才是真奢侈品。

不过你如果是近卫军士兵,那么年薪就是9诺米斯玛了,比军区士兵高三倍啊,爽到。

但是你以为近卫军士兵就是高收入者了吗?

错了!

咱们拜占庭可是文化人的国度,有技术的工人才吃香呀。一名石匠工人,年收入为12诺米斯玛,一年收入就可以买好几十头羊了。

576年一名埃及的公证人,年收入为28诺米斯玛,可见文化人更爽。

7世纪的送水工收入为3诺米斯玛,可见与其当军区士兵卖命,不如到城里搬水做苦力啊,难怪拜占庭打仗那么辣鸡,士兵收入这么低,不如去做送水小哥。

709年造船工人收入为24诺米斯玛,年收入可以买4320公斤小麦吃了……这也太爽了吧。这几天未加工的下麦,一公斤国内都能卖到3块钱人民币了,中世纪拜占庭的造船工收入按小麦换算,相当于人民币一万两千多块了,应该是拿不到低保了。

当然,你如果能到君堡做法学院教授,那年收入多达288诺米斯玛——不过我估摸法学院教授应该不算中世纪平民了吧?

总结——

拜占庭中世纪平民的年收入,大概在400公斤小麦到5000公斤小麦的范畴之间,再往下就是奴隶那种平民都算不上的阶级,再往上则是公务员、教师这种知识分子阶层。


user avatar   di-guo-zhi-zi-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黎明到来,微薄的阳光穿过森林,软弱的抵达城堡,周围一切的景象足以令一个见多识广的吟游诗人陶醉不己:远处安静斑斓的森林配搭隐约可见的缓动河流如同阿芙罗荻忒在吟唱美妙的竖琴乐,时不时有夜憩后恢复精力的鹰隼摆脱森林的束缚,冲入空寂的蓝天,为几近凝滞的远景注入一点生命的活力。不远处是进入收割季节的金黄色农田,哦,需要强调,是那种看见就让人心满意足,平心静气的收获之色,一阵早风,饱满的小麦随即俯首帖耳,这时,会看到点点的绿色,那是地瓜的本色,怪不得很远就会闻到淡淡的清香,近处是一排排低矮冒着炊烟的草屋,合乎比例的衬托着城堡的高大。


感谢上帝创造出如此美妙的田园风光。哦,先别急着感谢,中世纪的普通一天会让我们感激上帝伟大的同时也敬畏她的残酷。


你,安提尔.冯安塞子爵,安提尔,道登子爵之子,是这座城堡、森林、农田的主人、也是生活于此的老百姓的领主,通常他们当面称呼你为“老爷”,背地里讥笑你为“跳瘙子爵”(大家身上的跳瘙实在都太多了,你也不例外)


好把,让我们以跳瘙为引子开始你的一天。


你从梦中醒来,主要的原因是饿了,虽然贵为领主,但食物的匮乏也让你感觉吃不饱,你习惯性开始挠你的后背和大腿,挠的目的是把目力、胳臂所及的“小动物”(蜈蚣、蟋蟀,蚂蚁什么的)赶走,你躺的床严谨来说不是一张床,而是用体面的破布(不像老百姓零碎的那种)缝成一个套子,里面塞上松软的稻草,然后铺到木板上,城堡里太潮湿了,你不得不用四个石头墩子做床腿;你习惯性的站起来,先脱下衣服,然后大力的抖动,几秒种后,地面上就有层薄薄如头屑的东西,对了,猜的没错,那是跳瘙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当抖的心满意足,发泄了对跳瘙的满腔仇恨后,你来到房间里的厕所(一个放了个大号木桶,约2平米的凹陷的地方,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长久的摩擦让木桶上缘越来越光滑,你很小心的坐上去。有次意外,你没坐住,滑倒了,排泄物溅了你一身,以至于耽误了苏珊女伯爵的假面舞会),一边打着哈欠,一边使劲。


方便完,你很自然的抄起身边泡在小水桶里的用马尾巴做的刷子“卫生”下,很多次,你嫌刷子太凉,干脆用了石块解决。(有时候也用稻草)


然后你回到房间,开始刷牙:首先用刚“用过”的手沾点盐末,然后大力的摩擦牙齿,尽量让牙齿显露出贵族才有的“浅白色”,需要说明,目前还是浅黄色。



该吃早饭了,你的仆人早已准备好:一份面包,一碗肉汤,由于小麦颗粒研磨的不细,缺乏保鲜措施,面包通体发黑,水分过早的蒸发加上制作粗糙导致硬度跟砖头没多大区别,所以又称为“黑砖头”;肉汤,啊,赞美上帝,中世纪的老百姓很少能喝上肉汤,只有像你这样的老爷才能天天喝上,因为牲畜太少而且容易发病,只有在教会祭祀,国王的生日时,才会有“机会”宰杀,基于此,你的厨子把库存的肉块割成细条(真的很细),涂抹点面粉,放在厨房的高处,延缓长蛆的周期,每次用一块肉条,捞些骨头汤,放点直接从地里拔来,洗把洗把的蔬菜,再放点盐(盐太宝贵了),就成了“肉汤”,当然,城堡里有些家伙(你老是怀疑厨子自己贼喊捉贼)总是乘没人,直接把肉条放到嘴里大嚼,整个肉汤的颜色是灰黑色的(反复用骨头煮的结果),导致你食之无味,丢弃又觉得可惜。


吃完早饭,你穿上你父亲给你的遗产之一:浆洗了无数遍来自土伦港口的粗丝、麻布混缝的衣服,开始安排今天的事务:


首先,你去和你的子爵夫人和解,由于食物粗糙,你的夫人常有腹气,同床共枕的结果是你无法忍受弥漫在房间里的“肠道气息”,大吵一架后,你命令你的夫人去其他地方睡觉。


你的夫人早已起床,这是个典型的高卢女人,他的父亲封地不太好(这个年景谁的封地会好呢),养出的女儿也甚为剽悍,你清晰的记得成婚那天,她体表的毛发、粗声粗气的嗓子,健硕的身材让你感觉是与维京海盗共舞(后来,你发现没什么可抱怨的,你周围的女性大都如此);忘记这些把,你很“绅士”的亲吻你的夫人,同时闻到“黑砖头”+“老汤”混合后的熟悉气息,你想呕吐的念头导致你的头偏向一侧,你发现你的夫人也有同样的动作。


经过简短的交流并答应”可能”带会“野味”后, 夫人答应晚上继续回房睡觉,当然你主要是不想让子民议论。


然后,你带上你的仆人(你总是习惯性的让你的仆人离你远点,因为你发现这些仆人身上的跳瘙跳跃能力实在惊人,你大前天刚洗过“热水澡”,下一次要到父亲的忌日,当然,没那么多柴火也是个原因),开始巡视城堡,巡视的主要目的是看城堡那些地方需要修缮。对不起,不能用修缮这个英国时髦词,用法国语“塌陷”可能更确切,你经常真切的听到“忮呀呀”的声音,泥巴、土砖包裹的木头时间太长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断裂。你再三查看了可能塌陷的部位,觉得还能支撑下去,也就没有继续多想,没有多想的原因主要是没钱:你的子民愿意为你提供劳力,但要求给2头猪,一头小牛,或者你连续1个月内请牧师开圣餐(这些贪吃的家伙),材料、工具也是个问题,你没钱去巴黎雇佣好的工匠。


你走出城堡,开始巡视你的子民,你打消了骑马的念头,畏惧马身上的跳瘙是一个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有次你骑马回来,你的夫人评价你的气味:像发酵过度的荷兰奶酪:又酸又臭。


你的子民的“房子”都是用草和泥巴搭成的,形象点说,就是土窝,灶台都在外面。这些愚昧的家伙以前很喜欢在窝里做饭,据他们讲,总是有人趁人不备直接用手(天啊)把锅里还没煮开的稠面团捞走,发生了几次火灾后,你严令大家必须在“窝”外做饭。


说到愚昧,这些家伙还把自己的大小便储存起来,放在窝里以免被人偷走(你这个月受理过好几起偷大便的投诉),庄稼太需要肥料了,你还清晰记得希斯和蒲瑞尔因为大便打的不可开交。


这时你的男性子民早就早早起来去地里了,女人们开始准备午饭,这些女人的衣服就是“裹”一层刚过膝的破布而已,牙齿因为缺乏营养很黄,你当领主6年了,没见过一个穿鞋的妇女。不过还好拉,这些女人还有“衣服”可以穿,“窝窝”里光屁股的多的是,记得有次2个窝窝的男人打架,两家全上阵,穿衣服的少,不穿衣服的多,你到现场时恍惚感觉回到了古罗马的奴隶拍卖场。


你提醒自己,必须去看下过去的女仆吉拉,愿上帝早点让她脱离苦海,可怜的女人患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据她的丈夫昆德说,这个“贪吃的女人”有次把树林里苹果树的皮拿回家熬汤喝,上帝才知道她还吃了其他什么东西。进入昆德的窝窝,可怜的女人腹部肿胀,无法排泄,昆德找的修士用清洗过的光滑树支帮助吉拉“打通肠道”,但是效果甚微,为她做了祈祷后,修士便离开了。你嘱咐昆德,等吉拉死后,要埋在庄稼地里,而不是焚烧。(只有确定“黑死病”的人才会被焚烧。)


你接着来到麦田里,仅有的两头牛车正在装载作物,一只狗拉着犁刨松土地,后面跟着人拿着大便罐子,用手(也有人用饭勺)小心的将粪便撒在土里。赞美上帝,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你宽慰着自己,如果往坏处想:再来次冰雹什么的,子民就会持续减少,难道让领主老爷拎着大便罐子浇地吗?


中午,你吃了点“黑砖头”,打算休息下,下午的安排是这样的:去森林巡视下,得实现对夫人的承诺。


说到森林,里面的好东西可真不少,但是每年收获的1/3都要给你的保护人:撒拉尔伯爵,伯爵对你的黑砖头面包毫无兴趣,但是喜欢苹果,野葡萄,野猪腿。贪婪的家伙,如果我有50个重装骑士,我才不会交付那么多的贡税。


说到剩余的2/3,教会还要拿去2/3的2/3,你觉得太合理了,贡献给上帝是应该的。最后留给你的实在不多。


下午2点,你带上10个男性子民,每人拿把斧头,护送你巡视,森林里有流民转化成的土匪和强盗,这些家伙抢劫你身上所有的东西,什么都要,甚至连个烂布裤带都不放过。不过,你的“护卫”的斧头实在令人丧气,斧头太钝,很久没有换过,砍柴火的效率太低,有什么办法呢,铁匠太少,谁给的金币多,就留在谁那,你曾经让桑德的儿子去巴黎学铁匠,但要价居然是3年服役,20个金路易(你的2/3多的财产),没办法,在这小家伙没出师前,现状无法改变。


你带了5只真正的羽箭(1只造价半个银奥波尔左右),口气严厉的交代大块头的费恩,别像上次那样,射了5箭,也没能杀死野猪,其中有2只箭后来还找不到了。


今天运气不错,在丢失了1只箭,用光了5只箭后,杀死了一头鹿,你指挥着大家迅速把战利品运出森林,你慷慨分出半只鹿给你的子民,然后看着他们生火,熬汤,吃下,以防他们为了口肉汤大打出手。


吃饭的时候,你的子民提出周末该进行圣餐了,并且告诉你,教区的修士对你有意见,认为你的领地里仪式配备的物资总是太少。但是圣餐所需的可口松饼、葡萄酒从那来呢?你被这些琐碎心烦的事情弄的情绪很不好(基本天天如此)


晚饭你和夫人一起进餐,一人一杯苹果酒(实在没多的了,放开喝,只够几天的),2大片金黄的面包片(是在热的鹿肉油里过了下),一盘葡萄(你不敢多吃,腹泻的次数太多才让你怀疑到葡萄上),一盘鹿肉,当然,黑砖头和老汤必定少不了。你的夫人吃的时候向你眉飞色舞的谈论伦敦、巴黎应该有的奇特景观(实际上她都没去过),有次她很严肃的认为上帝一定在巴黎的大教堂里做弥撒。


晚上8点,天黑了,你没那么多蜡烛,你父亲习惯了节约,你也习惯了,晚饭结束后,和你的夫人回到你的房间,先后在大木桶上例行方便和“卫生”后,在充满”肠道气息“(你和你夫人都有责任,当然这2天你夫人的居多)的房间里,熄灭蜡烛,在满是跳瘙的”床“上沉沉睡去。


这就是 你,安提尔.冯安塞子爵在中世纪的普通一天。


user avatar   yinsho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首先分享一则史料,来自十世纪后期,今天法国南部的Le Puy——就是地图上的那个小红点。

994年左右,这里的主教古伊(Guy)大人召开了一个会议,当地至少9个教长列席参加。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规定了我们这片地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其中有一条规定是这样的:

  • Villanum aut villanam propter redemptionem non [prendat homo] ... nisi unusquisque de sua terra aut de suo beneficio.
  • 任何人都不可以为了索要赎金而拘押男性或女性村民……除非个中村民属于其土地或封邑(出处见下图)。

这条小小的条文,看上去好像有点枯燥,仿佛就是在规定人们不可以做坏事。但仔细看,这里有个关键词叫除非(nisi)。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了下列条件,就可以绑架男女村民,对他们做坏事了。其中的条件包括什么呢,比如,如果这些村民属于我的地盘,我就可以强取豪夺了。

我们知道,其中主教、教长对实际领主豪强城堡主并没有直接管辖权;所谓决议,其实主要还是倡议。就像今天小区业主委员会倡议一下,我们遛狗的时候要多注意啊。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倡议,却依然认可了这样一种观念:我的地盘我就是老大,强取豪夺是我的自由。不仅没有人可以约束我,甚至没有人可以谴责我——我就是有这样的权利。

当势力者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妄为的时候,普通村民到底有多惨,这就不言而喻了。

关于这条史料的解读,务必阅读评论区 @LaCi-Mk2 的批评——如果这个回答让人们想起从前的知乎的话,那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可以由此收获专业而投入的商榷与指导~

2

回到问题。中世纪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往上接续五世纪罗马后期、晚期古代,往下可以延续到十五、十六甚至十七世纪。空间上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多元的世界,从北非地中海一路到北欧,从冰岛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甚至更遥远的东方。换而言之,中世纪欧洲这样宽泛的概念,并不适合作为我们讨论的出发点。

好在,上引史料带领我们去到了一个更具象的时空。首先,9世纪后期,加洛林王权逐渐瓦解,不同地方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法国南部地区,群龙无首,各自为阵。尤其,9世纪以来,维京人不断入侵,重装骑兵成为主力,城堡、要塞等防御建筑成为制霸一方的关键。所以,西法兰克王国的不少地方,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国王无法驾驭公侯,公侯本质上也无法驾驭地方的势力者——尤其是那些以城堡为据点、以重骑为武装的豪强。

一言以蔽之,权力不断碎片化。这一变化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后加洛林转型

3

当我使用这个表达的时候,我在刻意避开一个学界深耕熟耘的概念,即封建变革(la mutation féodale)。过去数十年里欧美学者就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展开了反复的争论——其中不少日本学者也有优秀的贡献,但至今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真正的成绩。时至今日,学者们对封建、变革这两个概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首先学者们纷纷认识到,常用的“封建”这个概念有很大的问题;它不能概括相应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关系,更不能作为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Elizabeth A. R. Brown, "The Tyranny of a Construct: Feudalism and Historians of Medieval Europe," 1974)。所以在近来的讨论中,大家很少使用这个概念;即使使用也只是讨论特定地区、特定史料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如Hélène Débax, 2003. )。

其次,我们刚才提到,公元10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故地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王权的瓦解,地方诸侯、势力者兴起,城堡变得愈加重要,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地方社会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否在变得更混乱、更暴力?平民生活是否变得更加凄惨?要之,1000年前后,西欧社会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乃至革命呢?

二战以后,Georges Duby高举大旗,主张公元1000年左右,礼坏乐崩、暴力四起,个中变化是如此根本,因此不妨称为一场社会变革乃至革命。继而许多学者基于他的思路,针对不同地区展开了深入研究,不断巩固发展这一学说。(如Georges Duby, La société aux Xie et XIIe siècles dans la région mâconnaise, 1953; Pierre Bonnassie, La Catalogne du milieu du Xe à la fin du Xie siècle: croissance et mutations d'une société, 2 vols., 1975–76; Jean-Pierre Poly, La Provence et la société féodale: 879–­1166, 1976),等等等等;另见Thomas Bisson, 2000的回顾。)

然而,渐渐,也有一些学者主张,1000年前后没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剧变。加洛林帝国治下,本来也很混乱,很暴力——只是之前的学者错误地想象帝国、王权之下必有秩序。11、12世纪开始,真正重要的是更多文献保留到了今天;同时,修道院的僧侣们在以更加夸张、更加道德化的方式描述周围发生的事情。换而言之,社会本身并不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平民没有在一夜之间变得更惨;变化的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史料——以及当时人书写、表达的方式(参见Dominique Barthélemy, La société dans le comté de Vendôme: De l'an mil au XIVe siècle (Paris: Fayard, 1993))。

这场争论某种意义上也提醒我们: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平民到底有多惨”——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史脉络、经久的研究与推敲,甚至也关系到历史学非常根本的方法论问题。

4

基于上文所说的(1)与(2),我们的追问仿佛陷入了僵局。我们抛弃了“封建”这一概念,以及封建社会这一分析框架;我们试图追索变化,渐渐到达了史料与方法的边界。过去数年里,许多学者以不同方式寻求突破,来打破这一僵局。其中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后加洛林时代的大背景下,推敲史料中的说法与实际人们做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参见Charles West, Reframing the Feudal Revolu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rne and Moselle, c.800-c.1100, 2013)。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例子,主教、教长大家碰头开个会,发出倡议,说一说这些那些事情,城堡主不能做哦~

这倡议不一定说明社会在变得更暴力——毕竟,本来,或许已经很暴力了。但这倡议一定说明着什么,说明着这个地方社会的某种脉动,以及当时人们的某种观念。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这告诉我们一种规约人们行为的方式甚至技术,正在今天法国南北传播开来(Geoffrey Koziol, The Peace of God, 2018);有权有势的人们,在探索不同的方式,巩固自己的利益——而种种宗教的、社会的观念贯穿其间。

这个时候,人们也许会提炼出一些不同的观察。有些人会说,看,在这个传统下,并不需要国王、国家;人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规范各自的行为。这或许正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源头吧。然而,还有一些人会注意到,在这个传统下,从来就没有正义;有的只是制度化、合理化的压迫。换句话说,教会、城堡主聚到一起,达成了肮脏的交易。每一个小小的“除非”(nisi)背后,都是弱势者的苦难——法国大革命以前如此,也许至今依然如此。

无论如何,每当我想起这则史料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些颠连无告的男女村民——他们的悲惨决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事情。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世纪好几百年,中世纪初期和中世纪晚期差很远。

另外,中世纪欧洲也是很大范围,英伦三岛的农民和巴尔干地区的农民差别也很大。

不过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农民生活确实不富裕,但是实话实说,未必比同时期中国农民过的更惨。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日本僧人圆仁写的一本外国僧人在大唐的游记,历时9年,共经历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三代,地涉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以及河南七省见闻,很长一段时间圆仁是在没有中方官员陪同下四处乱转,所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保留了大量一手史料,尤其是涉及到9世纪唐朝普通市民、农民衣食住行的。

这本书比后来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更有史料价值,因为成寻基本上全程是由宋朝官员陪同,宋朝各地方官接待,没有圆仁那么深入民间。

而根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山东不少地区农民因为燃料价格原因,多吃冷食,而且招待客人菜肴是酱菜,现代不少人嘲笑韩国人天天吃泡菜,事实上这正是9世纪山东地区普通农民的梦寐以求的生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而根据刊载于《黑龙江史志》2015年11期名为《繁忙、单调与贫困--简析欧洲中世纪农民日常生活》学术论文显示,中世纪欧洲农民生活可能比9世纪唐代山东北部地区农民生活还要强一点:


而根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名为《中世纪英国农村的封建负担及农民生活》学术论文看,中世纪英国农民的生活并不比9世纪中国山东北部农民更差:

综上所述,没有必要在“中世纪欧洲地区农民过得有多惨”这件事情上找优越感,因为根据有限史料,同时期中国农民过的并不比他们的欧洲同行好。

我个人甚至认为我们应该感谢学者对“中世纪欧洲农民生活”史料的挖掘以及许多保存到今天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农民生活细节的史料。

因为“中世纪欧洲农民生活”在我看来是一面镜子,中世纪欧洲农民生活得有多惨,多半他们同时期的东亚地区的同行生活的也那样。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点说,漫长中世纪里,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农民该如何过上好日子,早期希腊、罗马先贤们,对于人类的美好向往要到文艺启蒙(复兴)后才普及。

所有人都在剥削他们,可是上帝告诉他:好好干,死了上天堂就好了。

早点,自杀上天堂享福去行不?

不行!

那样教堂里的神父怎么活,贵族老爷们怎么活!

所有人都在想尽方法剥夺他们的价值,可是没有任何理论或者人去想解决他们的问题。

中国有一群人,最起码还在想办法制造一种现实的桃花源,人们还有点希望。

中世纪那帮人就是活着去教堂被神父洗脑一圈,回来接着被剥削,直到死。

中世纪的欧洲,所有人尽情的压榨底层,包括被压榨的人,他们已经麻木了,物资的匮乏,加上毫无希望的精神世界,他们所有的信仰加起来就是上帝。


user avatar   victorguan-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麦面包、燕麦面包、熏猪肉、蘑菇、三文鱼,这是普通农民的标配。

(不是我说的~这个是一个叫做Chris Carr的专门研究中世纪餐饮的历史学家说的~Modern History TV这个神up主在油管儿做了好几期相关呢~推荐)

白面包、兔子、新鲜猪肉、莫名其妙的炖豆子,是贵族的甄选。。。。

其实按现在标准,普通农民的饮食更健康。


西欧的问题呢

1)城市和乡村采邑割裂,“翔”这种东西,不能有效的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肥田。

2)纬度太高,光照不足,农业产能有限。

3)钢铁人均产能不高,农具水平略低。

所以农业产出比较少。


真·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口一直比较少,人均耕地很充足,一般来说并不惨。

一直到16-17世纪,西欧才出现了明显的人均耕地不足。法国出现过饿死上百万人的大饥荒,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走入了控制人口的邪路。

当然,最惨的大概是爱尔兰,英国人在饥荒时(土豆生病)拒绝赈灾,人为的进行人口清除计划(西欧各种邪门)。

而在中欧东欧地区,耕地规模异常充沛。实质上19世纪下半页,东欧大规模开荒后,直接造成了粮食价格崩盘。。。。进而引发了普俄关系恶化。



欧洲真·中世纪时期,有几个比较扭曲的问题。。。。

英国有按窗户收税的问题,所以采光很差。

东欧有火炉集中控制与征税问题,所以很难吃到热乎饭。面包一次性烤很多。有些地区直接烤成碗型,盛热汤喝,喝完汤吃软了一丢丢的面包。放时间太久之后,下层面包直接发霉。

个别地区(某拜)包税官制度,税制混乱,约等于吏治败坏的下线水平。

木材管控、山林管控、猎场私有,导致家具价格非常昂贵。一家人祖孙三代睡一张床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

同理,缺乏燃料,冬季取暖困难。

以及,缺乏照明。农民一般是自己采集一种空心草,通过浸蜡处理,用以当做简易灯芯或者烛火。牛油、鲸油蜡烛,非常昂贵。

教会各种奇葩问题,什一税、赎罪券。


医疗问题的话。。。。实质上中世纪欧洲草药与医疗认知,跟中医类似。也把食物分干湿寒热属性。十字军东征、光复运动之后,还继承了一大批阿拉伯翻译的当年罗马时期的医学理论。只不过各地区沟通较少,没有系统化普及。

女巫问题,实质上高峰期反而是文艺复兴之后,而不是中世纪。

农奴问题。基于现代观点,一般认为领主是邪恶的。但由于处于战争频繁年代,骑士领主上战场时需要大量农奴伴随作战。所以,领主反而会尽可能的维系与采邑中农奴的关系。个别比较不会做人的,就愉快的“失陷”战场了。。。。主要是东欧这种地区,骑士的传统略低,更依赖雇佣军,导致农奴的地位更低。


user avatar   ku-gu-xi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世纪拜占庭平民也就浆果、橡子、板栗之类的,再喝点羊奶。

一般一个村子只有一个热炉,而且归皇帝所有,并且皇帝在各个乡村安插有税吏,他们掌管着账簿、表册还有火炉,农民想要吃炉子烧出来的热食,就得交钱给他,他再把这税金缴纳给皇帝。在千年后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却都是前人在苦痛和尸骸上的馈赠,哪怕是个微不足道的火炉——这些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吃着冰冷如铁的生食,从事着最艰苦的劳作,还要忍受着皇帝税吏的盘剥,连烧个炉子吃个热食,都要赔上一个月乃至两个月的劳动报酬。

同时期西欧的老百姓也强不到哪里去,因为磨坊属于贵族,炉子也归贵族,而且河里的鱼也归贵族。农民就只能吃硬邦邦的面包,准确的说是部分小麦掺杂木屑做出来的食物。偶尔吃吃动物下水和果子。

如果隔壁的贵族老爷带着骑士过来打秋风,你的领主刚好不在,那更遭殃了,贵族老爷会把你杀了,然后劫掠一番就走了。等你的领主回来,看到这个景象大发雷霆,带上你的儿子和弟弟又跑去跟隔壁屯贵族老爷进行械斗。

当然最困扰的还是对上帝的赎罪问题,赎罪券是万万不能少的,所以得省吃俭用向教会买上一张通往天国的门票。

有这么一个笑话,讲一个年轻人去给他父亲买赎罪券,当投入一个硬币时,神父说我已经看到你的父亲一条腿迈进天国了。本意神父是想让这人再多掏点钱,结果年轻人大喜过望说:“太好了,我父亲就一条腿。”然后就走了。

就这样挣扎着活着,突然教宗父亲说要去东方光复圣地,所以参战的人都讲免除罪孽,并且死后直接升入天堂,而且教宗父亲说耶路撒冷是流着奶与蜜的土地。你沸腾了,典当家当带上家里那些破铜烂铁从神父那里领来一件十字罩袍,就参加了浩浩荡荡的十字军大军,你们沿途遭到了匈牙利人的进攻,你险些丧命,当你进入拜占庭境内后。看到一座座巍峨城市,每一座城市你都询问这里是不是耶路撒冷,直到你看到君士坦丁之城,你被狄奥多西城墙给震撼了,如此雄伟之城一定是耶路撒冷了,神父告诉你这里是君士坦丁堡,是新罗马。你难以想象,比这座城市更伟大的耶路撒冷该是何种景向。

当皇帝把你们送到小亚细亚后,你们遭到了罗姆人的进攻,几乎全军覆没。你侥幸活了下来,四处躲藏,在死人堆里生存。当你心灰意冷快要崩溃时,你看到一大队骑士出现了,你觉得这一定是圣迦勒底的奇迹,是圣瓦西里的荣光,你忙不迭的请求一位骑士接纳你,于是你成功成了这支十字军里打杂的一员。你们在主的荣光下势如破竹,一路攻到耶路撒冷城下。当真十字架竖起那一刻,你沸腾了,你跟着戈弗雷爵爷攻入耶路撒冷,对着异教徒不停的挥下你手中的剑,你相信这是再为主消灭敌人。

圣城光复了,你又跟着军队击溃了法蒂玛王朝的入侵。戈弗雷爵爷给了你一小块领地。你不再是可怜的平民了。你将其归功于主的光辉。

当你在东方时你发现这里的人用飞鸽传书,还用一种香料调味,还穿着丝绸衣服。你对这些眼花缭乱。

你又回想起你在老家吃的那些生冷的食物,半生不熟的内脏。以及羊奶和肮脏的溪水,又想到那些惨死在突厥人刀下的乡亲,和在老家被贵族老爷压迫至死的亲戚。

不仅感慨,中世纪的平民真他妈惨。


因为这篇回答就是随手一答,没有做认真的考证,肯定有谬误,也感谢有朋友在评论里指出。

但是我不知道我通篇哪里说了不能生火,我说的是火炉烧的的热食。我将在文中加粗。

有人说生冷的食物这句。

事实上哪怕是李朝的朝鲜,对应我们的明清两朝。朝鲜农民大多数时候吃的仍然是冷食。

即便是今天的朝鲜,冷面也是一大特色不是么,虽然甜的掉牙。

我们今天自然三餐都是热食。

但是中世纪的农民。教会有严格规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炉子归领主所有。你自然可以生火。也没人阻拦你烧烤。

吃肉这方面,老欧洲跟中国其实是差不多的,有钱人吃肉,穷人吃各种血、内脏、头蹄下水。美国过去开发西部,加上有大量欧洲移民,穷人老百姓也吃这些东西。美国南方可能复杂点,因为黑奴带来不少西非菜和加勒比菜,用下水蹄子之类炖豆子,补充脂肪和蛋白质,而庄园奴隶主吃肉排、烤肉,所以“吃下水”被打上一层阶级和种族的印记。20世纪以后机械化养殖屠宰和肉类加工,加上两次大战带来极大的经济繁荣,美国普通白人也不怎么吃下水了,最多吃些小牛肝或者德国肝肠之类的。

有人提到兔子,中世纪烘烤野兔(Lievrez en rost, ):一般肉不用清洗,直接放在烤肉铁叉上烧烤,然后裹抹上猪油后烘烤,就着卡梅林酱吃。或者烘烤之后再煮透,然后裹抹猪油。也有些人会使用卤制野猪腹架肉(“bourbier”, 这个肉的翻译拿不准, 见下一道菜)的酱汁进行卤制。”类似衣架牛排那种东西?

中世纪还有种 “野猪腹架肉(Bourbier de sangler, ):放进沸水中烫一下,立刻拿出后开始烘烤。制作卤汁的话要使用调料(“espices”)、姜、桂皮、丁香、天堂椒以及泡在葡萄酒、酸果汁和醋里的烤面包。在肉烤熟后开始卤制,然后切成块、再和卤汁一起煮。最终成品应该是黑亮的(“claret noir”,)。”

再一个就是鸽子“鸽子(Pigons, )一般带着脑袋一起烘烤、但不要爪子,就着盐吃。”

然后还有雏鸟(Menus oiseaux,):拔好毛后晾干,然后在无烟的情况下烤熟(“brulez sans fumee”)。之后每只内部刷上猪油,就着细盐吃。” “鹧鸪(Perdris):拔好毛并晾干后扔掉咽喉处,再切掉爪子和头部。把肉浸入沸水后迅速拿出,掏空内脏(esfondrez)并清洗一下,然后抹上猪油,就着细盐吃。”

以上这些菜一般也都是贵族领主才能享用,普通农民无权享用。

而且中世纪西欧在农业生产方面很不重视粪肥的运用,一般使用草木灰以及少量的动物粪,所以人粪就是纯粹的垃圾。所以在有关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记忆当中臭味永远是主题。是黑死病让欧洲人痛定思痛,改变城市卫生和规划,才逐渐促生了近代意义的公卫体系。

而我这个回答定在第一次十字军前后,彼时欧洲人口滋生,生产力却依然底下。

饥荒是主流。所以才会有大量人口加入第一次十字军。

而且中世纪跨度非常之长,从一个罗马的灭亡到另一个罗马的灭亡。时间跨度有将近一千年。

我选在黑暗时代也就是中世纪盛期。

在整个中世纪,农民的饮食都非常单调。而且,由于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农民的饮食和宗教历法有一定关系。


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可能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斋戒中。这意味着欧洲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能吃肉类和禽类,连牛奶和鸡蛋都不能吃。因此,当时的欧洲菜谱往往有斋戒日和非斋戒日两个版本。


对于相对比较富有的欧洲平民来说,平时吃的肉在斋戒日就被鱼取代,相应的牛奶和肉汤也被杏仁汤和鱼汤所代替。


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基本上是交替式的,在斋戒和非斋戒两种状态中切换。


总体来看,中世纪农民的基本食物是豆类和蔬菜,包括蚕豆、扁豆、鹰嘴豆,菠菜,笋瓜,洋葱,萝卜,欧洲防风根(今天基本被胡萝卜取代);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水果,鸡蛋和禽肉等。


当时欧洲农民最常见的食物就是用多种蔬菜炖大锅汤,会放一点点肉,然后拿面包蘸汤吃。


农民往往会一次制作很多分很多天吃,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面包也是一次性烤制,因为磨面粉和烤面包必须用领主的付费磨坊和付费烤炉,一次制作很多比较省钱。


中世纪农民吃的面包和今天的不同,比今天更大更硬,多以黑麦粉或混合粉制作。因为太硬,这种面包必须用汤蘸着才能吃。

可以想象,这种食物是非常单调而且口味不会太好,但大多数人确实赖此为生,算是不好不坏的生活水平。


对于贫困的农民,汤就更加简单,蔬菜种类更少,几乎没有肉,最多加一点点油脂。他们往往搭配一片黑面包来吃。


这些穷人中的穷人会去采摘野果(野草莓、野桑椹、野樱桃)、蘑菇、野苣等物做补充食材。在一些更贫穷的地区,面包都可能吃不到,只能吃栗子糊或烤栗子。


不过,中世纪有很多宗教节日可以准备特别的饮食,这些节日再加上出生洗礼、婚礼等特别场合,成为普通农民打牙祭的好时机。


当然,也有一些富裕农民,他们的食物形式和贫穷农民差别不大,但蛋白质、热量、脂肪的摄入量改善不少,比如汤是用肉类熬制,同时会加入牛奶、肉、鸡蛋、鸡肉,甚至会加入价格不菲的香料来调味。另外,小麦面包也受到富裕阶层的欢迎。


总之,中世纪欧洲人的食物远没有今天的丰富,在饮食上也没有今人这么自由。没有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充足物产,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多样性,尽可能高效地利用食物,获取能量一直是大多数人饮食的首要目标。

而节约燃料则是非常重要。因为中世纪农民一般一家人和家畜住在一个屋子里,没有房间的概念,只有一张床,客人来了就和一家人睡在床上。家畜则一起睡在屋子里。

所以把燃料用来做热食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因为冬天需要生火,寒冷的夜里也需要生火。

所以取舍之下。大多数时候欧洲底层劳动人民所食用的都是冷的或者生的食物。

不是不能吃,也不是不想吃,而是形势所逼。

而往往底层农民又都是宗教的虔诚信徒,今生的苦难被视为赎罪,祈求死后步入天国。

因此对于教会的规定,农民都是遵守的。所以斋戒就非常重要。

一直到宗教改革,荷兰人卖鱼的生意才戛然而止。

甚至中世纪修士为了增加食谱强行把兔子说成不是肉,把水里游的都称作鱼。

这都是形势所迫。


相比之下,第一次十字军对应的宋朝处于宋哲宗时期。

这时候的北宋承接神宗熙宁变法。可以说是短暂的繁荣时期,一直到靖康年间才被彻底打破。

而我文中的东方指的是今天的中东,也就是耶路撒冷,伊拉克和埃及。

当然的伊斯兰教国家相比基督教国家反而更加繁荣文明。法蒂玛王朝的埃及更是无比富庶。

即便是相对贫瘠的耶路撒冷地区也让十字军们大开眼界。

而香料等一些伊斯兰国家从印度和中国得到的商品也通过战争的形式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再此之前的欧洲无论是法国还是神罗。底层老百姓日子都非常凄惨。

法国有个系列电影叫《时空急转弯》里面就描绘了中世纪平民以及贵族的生活。

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东西。

比如热食,热水,下水管道,乃至雨伞等等一系列东西。

再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对于欧洲人民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哪怕是我国再解放前柴火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喝热水这个事情来说。

当清末细菌学说流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卫生问题。

但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建立西方那样的自来水良好给水系统。

所以提出了喝热水。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就提倡喝白开水。

一时白开水成了上层社会的时髦。

没错是时髦。因为对于广大农村人民来讲,柴火本就不多,除了生火做饭取暖,不大可能去再烧热水。

一直到解放后,我国政府在各地修建了热水供应设施。中国人民才普遍喝上了热水。

就拿莫言来说,莫言小时候打碎了家里的暖壶,就吓得在田里躲了一天。

想想我们高中时代碎了多少暖壶。

今天的好日子,以及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东西。

放在一百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更不用说一千多年的前的中世纪。

以上,我就随手一写,博君一乐,没必要太过较真,非得争出个子丑寅卯,你高我低。这样不就是没事给自己舔堵么?

诸君就当看个笑话,图个乐呵。


user avatar   qin-yu-xuan-53-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要分时期,中世纪前期(12世纪之前),老百姓确实过得很惨。这个许多答主已经说过了,笔者不再赘述。

后来”平民的生活“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但这个改变离不开反复的博弈斗争,对合法权益的争取,农民和领主在法庭里发生了数不清的激烈争端,这是西欧版的”土地革命“,而且过程更加漫长和琐碎。

以下内容主要来自侯建新老师的《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兴起》

11世纪以前农奴劳役繁重

在11世纪以前的数个世纪中,农奴和其他佃户的劳役及其他义务是比较繁重的,虽然有习惯法,但总体来看很不规范,一些规定也不甚明确

12世纪后的巨变

到11、12世纪,各种类型的劳役和义务开始规定得更加具体。而且,人们还开始赋予这种限定一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个别庄园,而且适用于某个地区甚至某个国家的所有庄园。一些基本原则,开始适用于西欧整个基督教世界内的所有庄园。

对义务的具体规定

除对每周劳役天数或折算后的货币租做出限定外,还对以往未做出限定的其他义务做出规定:例如,帮工(收割季节首先帮助领主收庄稼的义务)、搬运(为领主运送农产品或其他生活用品)、伐木、修路等。又例如,所谓人头税(capitagium,法语为chevage)、遗产税,以及偶然征收的塔利税(tallage,法语为taille)等。如果是挖沟,则规定一日应挖多长、多深、多宽;如果是打谷,则规定一日应打完多少捆庄稼。例如,打谷一日的工作量为2蒲式耳小麦或1夸脱燕麦,割谷物一日为半英亩,割草一日为多大面积等,都已成为难以更改的惯例。

即使对可能偶然出现的情况,也做出相应的规定,以排除不确定性。比如,劳役日恰好中途遇雨,工作量如何计算?围绕这个小问题,我们在庄园《惯例簿》中可发现许多具体规定:

如中途遇雨,须在本周内另安排活计,如已耕完了二三佛浪就不能他日再安排活计(表示按特殊情况下已完成工作量计),除非当天天气放晴能重新耕犁。

在另一个庄园《惯例簿》里,我们发现了类似的规定:

关于秋季运谷问题协商后规定如次:假如下雨前已经运送了三担,那么他们就可以结束这一天的工作,假如运送还不足三担,那么他们必须还要去(屋内)脱粒或干其他活计。

分配问题上激烈的讨价还价

对这些细枝末节都做出如此严密的规定,可见在劳役量上委实务求“固定”和“不变”;另外,还可以看出,在分配问题上,事无大小,佃户与领主似乎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收获季节的“帮工”中,对佃户领主双方的义务都做出严格的规定,也反映了这种情况。收获期间,一般每户派一名劳力,但如果去了两人,干到中午他们就可收工。帮工后,领主常常提供较为丰盛的膳食,以后遂成惯例,而且对每顿饭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也做出规定,包括黑面包还是白面包,有无鱼肉,有啤酒(称为“湿餐”)还是无啤酒(称为“干餐”)等等。如不兑现,佃户有权拒绝帮工。奇切斯特主教的庄园《租税清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佃农自带犁具履行两天帮工,这两天中,一天吃肉,另一天吃鱼,还有足够的啤酒。犁队中凡使用自己耕牛的人,可在领主家中用餐。所有承担割麦的人其午餐有汤、小麦面包、牛肉和奶酪;晚餐包括面包、奶酪和啤酒。次日他们将有汤、小麦面包、鱼、奶酪和啤酒。午餐时,面包不限量;早、晚餐面包每人限用一条。

记录在案的这张食谱清单,对领主所提供的饮食规定之具体和详细,实在令人瞠目,这一事例以及以上诸事实都一致表明,领主和佃户双方都尽量不给对方的任意性留下余地,这对农奴的怠工是一种监督,但对领主的随意克扣与盘剥无疑也是有法律意义的限制

中世纪的西欧人认为,这些由习惯限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农奴占有土地的权利,都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争议,即使领主与佃户发生争议,也要依据法律在法庭上解决,如同领主制裁一个农奴也要起诉到法庭一样

共同体的成员裁决

而在法庭上,领主仅仅是主持人,实际上的法官则是全体出席人,被称作“诉讼参加人”(suitors)。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任何过失都是对共同体的冒犯,因此共同体的成员既是公诉人,又是法官,享有出席法庭并依法裁决的权利。司法是领主的特权,他收取败诉人的罚款,所谓“司法获利”。领主及庄官可以对侵犯领主特权的庄民进行指控,也常常对判决施加影响,但却不能代替法庭做出判决

法学家梅特兰说:“在理论上,被告不是接受领主,而是接受法庭全体出席人的审判,全体出席人都是被告的同一等级。”这就是西方法律体系中著名的“同侪审判制”或“参与裁判制”。

发生争议必须诉诸法庭

13世纪以后,有些地区的庄园法庭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进行裁决,结果也是以法庭即整个共同体的名义做出的。在一个案件中,庄园主试图收回一个农奴的某块地产,故在法庭上起诉该农奴持有的土地超过了他有权持有的数量。但该农奴争辩说,他与其他情况类似的佃户“此前一直根据情况持有几块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指控”,他“准备通过佃户(即庄园的全体佃户)和其他必要的合法方法证明这一点”。这个案件记录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最后的结果不得而知,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信息:一是证实了一旦发生争议领主不能直接处置农奴的土地,必须经过法庭;二是庄园法庭在这里至少暂时抵制了领主的企图而支援了佃户

这与同时期南宋的“虽直不佑”的审判方式截然不同

另一事例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某庄头指控一个农奴装病不服劳役,在家干私活,而该农奴据理否认。法庭调查表明,庄头的告发与事实相左,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宿怨,结果庄官反因诬告而被处以罚款

此案表明,即使领主及其代理人对庄园的日常管理及对佃户的处罚,也要经过法庭。这并不是说,农奴不受压迫和不贫困,而仅仅是说,他已根据一种法律体系取得了权利;他有条件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

显然,西欧中世纪庄园法庭具有两重性:既有保证封建主实行超经济强制的一面,也有对封建主政治和经济特权进行限制的一面。在庄园管理中表现出的除法庭干涉以外不受任何干涉的司法独立性的传统,使西欧农民即使在农奴制最严酷的时期也能够或多或少地保持一些个人权利,这或许是农奴竟有财产——财富独立发展的最隐蔽的秘密之一。

农民维护权益的博弈时刻发生

农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法庭博弈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虽然兵不血刃,习以为常,却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如同当代法律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伯尔曼指出的那样:“在所谓封建制度下的法律,不仅维护当时通行的领主与农民的权力结构,而且还对这种结构进行挑战;法律不仅是加强而且也是限制封建领主权力的一种工具。”

当佃户的权利受到领主侵犯而又不能得到庄园法庭保护时,自由身份的佃户可以越过庄园法庭向领主的封建上司或王室法庭申诉冤情。在英国的斯塔福德郡,有3个佃农与其领主进行了长达35年(1272—1307年)之久的争讼。由于佃户耕种的土地曾经属于王室,佃户根据一个世纪前亨利二世的惯例上诉到王室法庭。佃户宣称,按惯例他们每年应支付地租5先令,可领主要求的租金和劳役量大大超过了这个标准,所以他们要求按照惯例降低地租。主佃之间的一桩诉讼竟持续数十年之久而不放弃,可见佃户维护自己权利的意志之坚韧

除了法庭手段,他们还可以集体对领主提出要求,有时还以集体拒服劳役的方式施加压力。作为最后一种手段,他们可以逃离到城市、新垦区或另一个庄园。这种集体施加压力的一个成功事例,是12世纪意大利某地农民的成功起义。起义后,起义农奴获得正式的权利特许状,后者保障农奴的租役固定,而且确保未经法律程序不得监禁任何一名佃户。总之,习惯法、参与裁判制以及法庭内外的斗争,保证了小农生产的连续性与正向积累,给农民带来了缓慢的、却也是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封建主肆意剥削的尝试失败了

封建主并非不打算极力扩大地租额部分,然而,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种试图打破习惯法的努力十分艰难并且很少成功。即使地租等农民负担有所浮动,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地租的浮动追不上农民收益的增长。经济史学家托尼估计,“农民每交给领主1个便士,就往自己口袋放进6个便士”。显然,地租的增长远不能吞掉农民增产的全部。

三百年的”稳定地租“

何况,许多庄园的地租长期稳定。托尼研究了英格兰若干郡的27个庄园的档案资料,统计了自13世纪末实行货币地租以来至16、17世纪之间的租金变化,其结果表明,在这三百多年间,租金基本是稳定的,“一个佃户的地租往往长达200年或250年保持不变,并非罕见”。这样,随着土地产出率的增长,地租在土地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由劳役地租时的1/3,缩减到1/5、1/6,甚至1/18,而留在农民手里不断增多的产品大部分送到了市场,其中一部分成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成为中世纪晚期西欧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广泛基础。

我们看到,西欧法律传统为生产性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机制,不论社会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和市场的扩大,都与之密切相关。法律是非物质的,同时它也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倘若没有它的调节与规范,可能就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罗德·伯尔曼将法律与资本等同,他说:“这样的法律调整本身就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结果:约曼农的崛起

而到了中世纪晚期之后,英国崛起了约曼农,这一阶层是资产阶级的前身,非常值得注意。

约曼一类的富裕农民,是仅次于乡绅的一个迅速壮大的阶层。约曼最初指具有自由身份并有资格履行荣誉服役的年轻人。但后来约曼一词变成了一个经济概念,用以指任何殷实富裕的农民。

在许多情况下,约曼和乡绅是不大区分的,16世纪的牧师兼历史学家富勒在一首诗中说得好:“一个杰出的约曼,就是一位款步而至的乡绅。”一名法国见证人把英国农场主描写为“享有人生一切舒适”,是“地道的体面人”,“虽然亲手扶犁,但他们的农庄与住宅不比城市的资产者逊色”,他的帮工“动身去犁地前先要喝茶”。又说“这个乡下人冬天穿礼服,他的妻女穿戴俏丽,简直可被当作我们传奇故事中的牧羊女”。在荷兰,称上层农民为“富翁”。他们对农作物尤其对蔬菜已实行农场式的精耕细作,收获后在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街头出售。布罗代尔描述到,“乡村富翁在各地均可遇见,他们一身穿黑,不加大衣,但他们的妻子则佩带银首饰和金戒指”。

资产阶级的前身

乡绅—农场主阶级很快就与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市民的上层结为一体,事实上融为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样,最先在英国和荷兰,继而在西欧大部分地区,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user avatar   karolusseric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同时期的中国平民差不多惨。




     

相关话题

  百年战争时期,为什么查理六世的王后会倒向英格兰与勃艮第一方? 
  话说中世纪欧洲的教会靠什么养活自己? 
  帖木儿为何要攻打奥斯曼帝国的巴耶济德 Bayezit 一世? 
  如果普丹战争后,丹麦被允许加入德意志邦联会怎么样? 
  如何评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被b站网友称为“英雄”“明君”“正道的光”? 
  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区别有哪些? 
  我们为什么把一战中的两个联盟翻译成协约国与同盟国? 
  如何用一段话描述一个国家的历史? 
  现实生活中勃艮第不是法国的一个公爵领地吗? 
  百年战争时期,为什么查理六世的王后会倒向英格兰与勃艮第一方?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绣春刀》最后丁修洗白这一设定?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暴露年龄的广告语?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