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其说是在写历史上的曹操,倒不如说是把作者自己的马基雅维利式理想君主类型写了进去(可能是想通俗易懂地解释魏晋为什么能得天下),演义中的曹操集团军纪严明(参考割发代首,此外没记错的话,除了打陶谦外几乎每破一城都张榜安民秩序井然,这哪是曹军啊,朱元璋的军队吧?)、豁达开朗(对将领战败无限宽容)、爱才如命、用人唯才、得士则喜、帐中体任自然、虚心纳谏,要不是内部斗争还是很残酷之外(毕竟汉贼和多疑不能不描写),甚至都有了几分理想国的感觉。
虽然说战术上有所弱化(动不动几万几十万全军覆没,一票虚构将领被斩),但道德上其实反而好了不少,很多人看完演义的时候甚至还希望关羽庞统等人给曹操收了就好了,很难理解为啥百姓会扶老携幼躲着曹军跑。
网上不少人把三国比作二战,这不无原因,毕竟以演义的兵力规模,本来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才有可能(拿破仑进攻俄国都才50万人。。。),蜀汉经常被比德三是有点强行,演义的曹魏还真就写的有点像斯达舒的苏联,斯大林也是内部斗争激烈但确实善于用人,成功提拔了很多出身寒微的名将,苏军虽然动不动几十万人全军覆没,但对外倒是也没有古代军队那么残酷(下面会提到),即便是最坏的时候也没有到大规模屠杀平民的地步(mars语)。
总之,历史上曹操也爱才,但有点被演义拔高了,曹氏宗亲在将军位和官位上基本高于外姓人士也是事实。演义中曹军也屠杀百姓,但有的时候纪律甚至很好,在塑造曹操奸的方面,杀官员和皇亲国戚似乎体现得更多。
史书中的三国倒是更像史书中的罗马崛起,首先这两者都以辉煌的战绩(武帝纪和五子良将传记中动不动就是大破之,魏军将领动不动就被比作古之名将,就像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一样)和灿烂的文化(建安文学、魏晋名士)、光鲜亮丽的大众形象著称,这些都是不能否认的。
把魏晋比做罗马,咋一看去像是抬举了,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现代写罗马的书往往掩盖了罗马的三个黑暗面,一个是败仗率很高,这个以前说过了;一个是残暴几乎成了招牌,以当时人的角度看罗马军应该就是远近闻名的暴军,将迦太基、科林斯夷为平地,血洗叙拉古、雅典,火烧亚历山大图书馆(这还都是著名大城,可想而知它小城屠了多少,当然罗马对蛮族则更是基本上三光政策,连恺撒自己都写了),以至于米特拉达梯下令屠杀小亚细亚的罗马人时一呼百应。另一个是我最近说过的后期夺权战吃相很难看,导致统治者合法性日益削弱。
你别说,我注意到很多人对志和演义的印象差基本就来自于此,读演义时并不觉得曹操有什么问题,毕竟现代社会又不是封建王朝,皇帝刘家坐得,曹家就坐不得?读正史之后,短时间内更是印象飙升,然后深挖之后,却发现了演义都没有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