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是如何阅读《三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相关小说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谈看史书的事吧。

看史书,首先要端正史观,如果预设立场,为了黑吹目的去看书,只能在某个历史人物、事件上精通,而对整个大局观的了解是有害的。

有人戏嘲多去贴吧参与辩论(sibi),可以迅速提高水平。这句话涵盖两个意思,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刚看书那段时间,在国吧被 @勇剑 “教育”过,一直怀恨在心,还是到知乎上来交流,我们才和解。)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 @大内义兴 这个著名曹黑,虽然她看书时间与我基本上是同时开始,但是她抱着目的和我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以她的成就是在“黑曹操的技能上达到顶级”,而对其他史料的解读,她会有对力不从心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魔都推荐以每个人物传记记载为中心的方法,再去扩展阅读,只适合只想在某个历史人物身上下功夫,在归纳总结上会有所不足。


我是怎么看书的

我研读三国史,开始也走歪了,我拿的第一本入门书是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边看边做年表笔记,大概耗费了三个月时间,我才发现了这个读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1. 资治通鉴有错误,
  2. 司马光对史料整理上有些遗漏。
  3. 柏杨的二次翻译,解读也存在问题。

这时候,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干脆自己来做一份《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于是我给我这个目标命名为《三国通鉴》(贴吧的这个“三国通鉴”吧就是我自创的个人贴吧,早年还把一些读书笔记发在里面)。

我也知道《资治通鉴》的蓝本是《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这三本正史,其他史书则是补充进去,下面我要做的事,就是把各种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分段隔离”,转移到我列好的年表框架中去。

在这个整理过程中,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对某一历史事件,我看到的是各处传记的不同记载,当记载都堆积在一起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就非常轻松了。

成刚做的《三国年表》,跟我的《三国通鉴》其实是同样的方法,他做得专业一些,我做的则算是个人读书笔记,里面很乱,还有我当初很多幼稚的想法,所以我也没传出来,只有极个别网友见过我的《三国通鉴》。


分析问题

我在之前怼关毛的文章里提到过,对某一事件分析方法,可以用各个细节时间顺序来排列,这样便于准确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谁在说谎,一目了然。

做史书研究也是一样,史书上也有很多错误的判断描述,具体原因可能是作者对事件的时间有记忆偏差(也有可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

例如董卓的二月社事件,范晔在《董卓传》中,把这件事放在“董卓入朝”与“关东反董”之间,其实,关东反董自正月起事,“二月社”顾名思义就是二月的事,显然,这件事应该是在“关东反董”之后。

范晔把事件顺序颠倒,形成“董卓入朝→董卓作恶(二月社事等)→关东反董”这样的关系链。我在文中注到:

魏志董卓傳亦載此事。時為二月社,即初平元年(190年)二月事。范曄隱“二月”,置此事於中平六年(189年),春秋筆法以鑄董卓之惡也。

其实,正确事件时间顺序是:董卓入朝→关东反董→二月社事件。

很显然,二月社事,是董卓军对豫州颍川(刺史孔伷)反董军的一次讨伐行动,然后出现杀民冒功的恶行。


以上是对事件时间顺序的整理才能发现的问题,还有其他情况,则需要阅读才能提高体会到。

同一故事在不同史书上的多次创作,改写问题。

举个栗子,吕布作梗,导致胡轸被孙坚击败的事,这事我在怼李老师的答文中讲过。

我按照史书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很容易看到这件事在被改写。李老师用时间最晚的记载,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观点的字眼来发挥,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是选取最早,最原始的史料为基础,二次创作的史料作为辅助。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不懂就真的不适合读书了。


就怕有人还是不懂,我就打个比方吧。

晋代A写:某日,张飞和刘备、关羽、诸葛亮一起吃了烧烤。

南朝B写:某日,张飞和刘备等人一起吃了烧烤。

唐代C写:某日,张飞和刘备等人一起吃了饭,张飞出的钱。

这三条内容整合结果是:某日,张飞和刘备、关羽、诸葛亮一起吃了烧烤。张飞出的钱。

解析论点:

C的“吃饭”,是对AB提到烧烤的概述。

B的“刘备等人”是对A内容的概述,C则是二次继承。

C的“张飞出的钱”,可能是唐代可见某史书,如果找不到其他出处,则可能是某本未流传下来的野史,属于孤证。孤证的运用前提是:与正史不冲突,就可以采信。


联系记忆

我在整理《三国通鉴》时,就会自然形成这样的记忆链:把有同样标签的事放一起,很容易记忆。

例如,吴蜀两国互派使者所产生的若干故事

围绕这个话题,如伊籍、诸葛恪、费祎、张温这些在两国来往中留下故事的历史人物自然就是研究对象。写论文,也大概就是这样的形成研究方向的。

我写《所三》时,对士宦之争事件,某人属吏举吏的各种统计,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话题集合”吧。


对个人传记的研究

我并不是说魔都的方法不对,我的方法和她的方法就好比纪传体和编年体的阅读效果一样,这两种方法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我在研读人物传记时,习惯把时间标注在每个事件之前(具体可见我的注的《后汉书》,我群里有下载,长期持续更新),这样比较容易解读每个事件之前的联系,也能发现问题。

这节我就不多说了,具体看魔都写的答文即可。


就简单说这么点吧,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要不,我今年搞个Live,多谈一些我读三国史的事?




  

相关话题

  如果刘备听取诸葛亮建议,在曹操南下时攻取襄阳,会怎样? 
  孙权对魏称臣没人黑,高宗一句臣构言争议较大吗,为什么? 
  《三国志》的真实性如何? 
  曹操为什么会得到别人的拥护? 
  如何评价司马昭? 
  诸葛亮放到现在会有女孩子喜欢吗? 
  为何当代人给曹操平反? 
  潘叡是否是联系孙权和糜芳的间谍,吕蒙对傅士仁所说的烽火台兵不见刃被拿下,必有内应的内应? 
  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情况下打赢了襄樊之战,能进武庙前十吗? 
  为什么有人说新三国拍得好? 

前一个讨论
经济学实证研究中,有哪些有趣的识别策略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下一个讨论
比特币的路线之争是指什么?2017年比特币社区发生的扩容相关投票是怎么回事?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