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公知的没落?是否说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 第3页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狭义的公知,没落了,如果你把公知定义为那些恨国反d的知识分子的话。

但是,广义的公知,以我所见,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日子过得好得很。



公知的危害,不仅仅是影响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影响广大群众的正确认知。过去的公知,用片面的论据和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向人们灌输祖国哪哪都不好,而西方啥都好;而现在的公知,依然再用片面的论据和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向人们灌输祖国啥都好,而西方哪哪都不好。



就拿美国大选来说,过去公知会告诉你,美国的选举制度如何如何科学,当年创立这套制度的先贤如何如何智慧,选举是如何如何的民主,而一个黑皮肤的人是如何靠个人奋斗实现了美国梦的。

现在“公知”会告诉你,美国的选举制度如何如何的像是一场杂耍,当年创立这套制度是如何如何漏洞百出,选举是如何如何的黑幕、铜臭和混乱,而美国所谓的民主制度又是如何如何思之令人发笑。

然而,就过去来说,美国的制度就没有缺点,没有局限性,没有漏洞,没有不足吗?有,但公知不告诉你;反过来,就现在来说,美国的制度就没有优点,没有领先的地方,没有科学的地方,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吗?有,但“公知”同样不告诉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其中一面声音很大的时候,你不妨去关注了解一下另一面,你不需要认同谁,你可以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兼听则明。



某些自媒体不点名,一开始看听好,拓展知识增加见闻,但是时间一长,会发现倾向性超越了逻辑甚至是常识,凡是国内的,啥都好,啥都是下大棋,啥都是精密计算,啥都是比你我都聪明;凡是西方特别美国的,啥都是阴谋诡计,啥都是见不得人,啥都是见利忘义,啥都是腐朽不堪,啥都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

而某些自媒体不点名,当年典型的右p话语,这些年摇身一变,完全是一副左p的kol。其实就是投其所好,说爱听的,zz投机而已。



我们需要爱国主义,但我们同样需要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不论何时,哪怕公知横行的年代,我相信绝大多数国人,心底都是爱国的,然而,时至今日,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以我所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知的产生是一群从小被灌输“解放三分之二”的人打开国门后三观崩了。

公知的消亡是那群三观崩了的人描绘的乌托邦“外国”也崩了。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句不中听的,谈公知没落不谈十八大,就是管中窥豹。

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就凭我们这仨俩鸟人在网上大声疾呼,怕不是被公知的徒子徒孙唾沫给淹死。

还教育,怎么着你们三尺讲台上那些人言必称美利坚,一夜之间自己转了性子突然爱国了?

谈宣传,现在是公知没落了,不是宣传做好了。因为管制和输出不是一个系统。

不要谈公知没钱领,就现在你发一个称赞我党抗日的答案,发个志愿军应用战绩的答案,准能勾出来一帮阴阳怪气胡搅蛮缠的。

就现在,还有人私信给我骂我顺便侮辱先烈的。

只是明面上的被打掉了,隐藏起来了而已。

钱,那也是领着的,只不过怕被打击了领不了钱,藏的更深了。



共赏之,就这,还教育成功呢…


user avatar   xiao-sheng-1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说明。大家都搞错了一个问题,觉得公知是因为不爱国才产生的。其实不然,公知产生的土壤,是社会有黑暗面。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其黑暗面,所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产生公知,而不是中国独有。环保少女了解一下。黒命贵了解一下。

但你要因此而认为公知是为了改变黑暗面那就错了,如果是为了改变,那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而非公知。换言之,公知跟真知识分子的真正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真的为了改变黑暗面,一个则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者赚流量割韭菜去追逐黑暗。是的,你没听错,公知的本性就是追逐黑暗,就像苍蝇追逐阴暗一样,没有什么目的,就是一种本性。

因为有这种区别,所以你会发现,公知都没什么真学问,都是东抄西凑的段子手,他们压根不在乎学问。而我也毫不怀疑,当社会的黑暗面越来越少,公知不会高兴,只会越来越失落。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每一次进步,中国公知都如丧考妣。

现阶段中国公知的没落,一是因为国家管严了,二是公知生意确实没以前不好做了。以前生意多好啊,都不用ngo发钱好吗?出书、接自媒体广告,接粉丝打赏,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顺便还能落一个“良心”的美名。而且还不需要什么成本,一个键盘就能开工了,也没什么风险,连封号都不用担心。

而现在,公知这门生意显然没以前好做了。不仅成本变大了,风险也变大了,而且客(jiu)户(cai)群体变小了,因此做这门生意的人自然就比以前少了。

但这种少只是相对的,各大自媒体平台扔活跃着大量的公知。我们在知乎看好像没什么吹民国和美国的,但你要去那些浏览器上看,你就会打开另一个世界里。

为什么浏览器上还有这些人,因为浏览器上都是做号的,一个人几十个号,而且推荐机制也不一样,新号老号一样赚钱,所以他们可以忽略投资风险,继续干这么生意。

我的结论很简单,公知没落主要是因为生意不好做了,而非爱国主义成功了。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知的没落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很成功啊。。

我们之前的确污染严重啊。只不过现在好了啊。。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有什么公知没落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正蓝旗在一些问题上很反感两黄旗,想通过辱骂努尔哈赤、造谣皇太极等办法逼宫。。但用力过猛,伤害了满族人的民族感情,还是用了一些很低智商的话术,漏洞百出。

後来,正黄旗旗主拉着正蓝旗一起跟晋商做生意,你好我好大家好。明确了在建州经商等同于贝勒爷待遇,能不X就不X。

于是一方面正蓝旗不讓手下的酸腐文人搞文化阵线进攻了;另一方面达成一致後,正黄旗可以光明正大进行文字狱了。。

几个连幕後大佬是谁都不知道酸腐文人跟着倒了霉,客官们大喊:“公知被我们打倒了!”


管导充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在辱努尔哈赤这个问题上,正黄旗和正蓝旗其实都无所谓的。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建议修改,内容全部删除


user avatar   qu-xian-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佛祖留下四法印。

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专政,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现在的工时已经不是这个想法了,他们想的是怎么实现波旬的是事业。

那波群怎么干的?公知们现在就在怎么干?

所以啊,工资根本就没有式微,工资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公知了占用了广大的社会资源,他们往往都是一些有钱人。急有钱人的走狗们。

从网络销量上看,好像是公知们的声浪比较小了,实际上呢公司们掌握着禁言的权利,当然这也是比较讽刺的,公知们往往都标榜言论自由,结果呢往往观评论的都是他们。

偏偏他们所说的什么小粉红啊,义和团了,这类人从来都不关评论。

第2个工资都是有组织的工资,现在要么是NGO拿钱的,要么是跟着各种资本家吃香喝辣的小粉红和自干,我们我看恐怕是得不到什么真正的收益,反而被人打上各种发爱国财的帽子。

另外啊,工资很注重分化,我们这些爱国者们就比如说啊,先把花千芳打成没文化,然后呢,又挑拨花千芳跟嗯马前卒他们的关系。反而公知们是非常团结的,他们一起上节目互相吹捧。非常有组织有力量,所以那些说公知们力量衰弱的,你真的就是没有看清楚这个社会的现实。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是非常失败的,当然了这也是受国内国际的环境影响的。现在普通老百姓反公知,尤其是网上的青年们,返公司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帮工资实在是太恶心了。明明乌克兰和香港都变成现在这个状态了,这帮人还天天说什么民主镇痛之类的,还天天在那吹嘘啊,美国啊,欧洲的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所谓的自由。


user avatar   jun-f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面向普通人开放的中文互联网,大概始于1997年前后。最早在网上活跃的一批中国人,大都是文学青年。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想必都还记得,当时最火的网站是一个叫“榕树下”的文学网站。


进入21世纪后,中文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扩大,主流话题也从文学变成了政治。后来混得风生水起的公知,大都是在那时候开始在网上成名的,包括学院派的贺卫方、何兵、王怡与草根派的五岳散人、肉唐僧、连岳等。

“公知”是个不太好精确定义的概念,从字面意思来说,它应该是指“公共知识分子”,即在某专业领域(通常是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理论水平,又积极在公众媒体上发表言论的人,与个人立场、观点、派系并无关系。

但在中国,由于种种这样那样的原因,“公知”慢慢变成特指信奉自由主义、推崇西方政治制度、政治立场偏右的公共知识分子,如果你是左派或者不支持民主,那么就算再公共再知识,也不算公知。


一开始公知在中国是个绝对的褒义词,本世纪的头十几年,公知在网络上的形象是敢于为民发声的英雄。在所有讨论政治民生话题的网络平台上,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发言是站在公知这一边的。

那些年,官方宣传系统在互联网上堪称战五渣,其僵化的思维、过时的语言、乏味的论调只能在官方平台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一旦出圈发表在热门流行的平台,便会引发群嘲,如孔乙己般为网友们带来“快乐的空气”。


2

误导师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部门领导,出身党内宣传系统世家,被羊城宣传部聘为首席网络舆情指导专家,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当时他面对这种宣传阵地失守的状况,屡屡哀叹“我们党太缺宣传精英了”。

(插句题外话,后来名扬全国的“范跑跑”,之前也在这位领导手下工作过,两个同样高傲的人,思想立场又完全相反,可想而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大吵了几次后范很快就辞职了)

那个时候网上不管是精英大V还是普通网民,大部分对官方的一切都是持怀疑与嘲讽态度的,说官方与体制的好话,需要一定的勇气,分分钟会令自己的ID名誉扫地。

记得2008年初春运时南方遭遇大面积冰灾,铁路停运,数十万人滞留羊城火车站,在寒风冷雨中苦苦等候,场面悲切。向来号称中国大陆自由度最高的羊城媒体,对此不留情面地报道与评论,为政府带来很大压力,惹得高层震怒,下令媒体人要搞些正面报道挽回形象。

当时误导师也在官媒里面混饭吃,单位领了摊派的任务,交给了我那个最懂舆论也最能写的领导。他自己不想写,又交给了我。误导师当时还没充分挨到社会的毒打,还是个有信念的小伙子,也并不愿意写这种政治任务性的东西,不过对于市政府所做的工作看在眼里,内心是认同的,所以也就领命写了。

写完发表在本地的几个论坛与天涯、网易等,意外地得到了很多支持,主要是在广州的网友们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说我写得没毛病,市政府确实做得挺到位了,火车开不了不能回家那是没办法的事。为官方说话而不被骂反倒被点赞,在当年的网络上也算是个奇迹。

那时批评得最猛、直接导致市领导被高层点名批评的一档电视节目,在下一期节目中特别全文读出了我的那个帖子为市政府“正名”,让我所在的单位受到宣宣嘉奖,觉得养你们这帮人还算有点用。事后论功行赏,误导师拿了个“先进新闻工作者”的证书和两百块钱,感动不已,想国家还是没有忘记我啊。


不过没感动多久,当我得知那些同样受表彰的真正体制内人士拿的都是五位数奖金时,再看看自己手上的两百元巨款,成就感顿时烟消云散。毕竟亲疏有别啊,即使我帮你们挽回了脸面,终究也只是个外人。

经过此事,领导有意栽培我做官方网评员。但误导师那时是个公知派,对于歌功颂德这种事非常反感,几次都拒绝了。后来不忍拂了领导的面子,随便写了一篇应付,笔名填了“舞矛”(当时网评员是让自己起笔名的),领导看后无奈一笑,从此也不再提这事了。


3

那个年代,网络上的公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以反体制斗士的人设,被网民们所敬佩。但后来如你所知,“公知”这个词语的美誉度断崖式下跌,到如今竟成了贬义词,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普及,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昔日被精英们所垄断的信息渠道已如旧日堂前燕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公知也就不值钱了,甚至在此过程中很多人还发现公知的言论是曲解的、错误的;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发展得快,国家强大了,人们也渐渐发现“外国”并没有公知们所说的那么好,于是公知被抛弃了;

还有人说,是因为官方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网评员,通过他们影响了网民,开始收复宣传阵线的失地。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在误导师看来,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中国的公知来说,最致命的一次打击,是发生于2012年的“人造韩寒”事件。

韩寒这个名字现在大概已不算一线流量了,小朋友们只知道他是导演。可在十年前韩寒风头很劲,完全不亚于当红明星。退学天才、叛逆帅哥、反体制作家、冠军车手、青年领袖的人设,让他成为男女通吃的高端偶像。

当时以韩寒这个名字发表的时评杂文非常受欢迎,确实也写得有点意思。南方系媒体一直力捧韩寒,将其评选为公知的代表性人物,甚至还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后来回看这些,原来都是一盘大棋啊,而且这盘棋下得还真好,一度让人觉得有成功的可能性。


本来一切都在按公知派们的计划顺利进行中,“韩寒”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颇有号召力的知识分子明星,只要再踏出一步,就可以过渡到政治明星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个偶像。

打响第一枪的是IT评论者麦田。2012年初,麦田发表博客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质疑韩寒成名是出于团队包装,并根据其参加赛车比赛的日程和博文发布的时间冲突,推断有人为其代笔。

韩寒(从后面得出的真正来看,准确地说应该是“韩寒团队”)迅速回应,依旧是其一贯的犀利风格,称悬赏两千万元征集自己找人代笔的证据。麦田终究是个小角色,面对韩寒护驾粉丝们的来势汹汹,顶不住认怂了。

这时以打假出名的吃瓜群众方舟子插了句嘴,说韩寒要是真有诚意,应该先把两千万拿出来放在银行做个公证。韩寒挟大胜麦田之威,一时得意忘形,竟然又发一文攻击方舟子,还嘲笑他秃顶。

于是方舟子被激怒了,本来只是吃个瓜看个热闹,这下开始拿出自己纵横网络多年无人能及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论证功力,去找“韩寒”的漏洞。

这场“方韩大战”一开打就盛况空前,两人都是中文互联网上最顶级的论战高手,而且都战无不胜未尝败绩。之前在公知圈内与韩寒齐名的李开复、李承鹏,此前都被方舟子打过假,而且打得无还手之力,乖乖认错。

因为方舟子的成名绝技就是李敖说的“我不是骂你王八蛋,而是证明你就是王八蛋”。当方舟子把证据拿出来扔到对手脸上,任你再能言善辩舌灿莲花也无话可说。

一边是年少成名骂遍天下无敌手,刚出道就以一篇《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把文坛老前辈骂得退出江湖的韩少侠,一边是资历深厚打假无数从未失手,连公知教父李开复都不敢接招,令江湖上众多英雄闻风丧胆的方大师,此番两大吵架王直接对线,简直堪比西门吹雪叶孤城决战紫禁之巅,如此巅峰对决谁不想看?



因此这场方韩大战盛况空前,今天再大的网络热点,顶多热个几天就过气了,而在2012年,方韩大战的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百度热搜、天涯聚焦等地连续霸榜几个月!

几乎当时一切“有牌面”的网络公众人物都先后牵涉其中,甚至惊动了一些此前不问江湖事的世外高人如芝加哥大学社会系教授赵鼎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等也发表看法,其轰动程度你可以自行想象。

此战的开端是只与韩寒个人相关的代笔事件,方舟子在过程中也一直只针对韩寒本人,并未借题发挥。但韩寒毕竟不是一般人,或者韩寒这个形象并不只属于他自己,那时他是中国公知圈的形象代言人,是中国民主运动的招牌与大旗啊。因此在公知们看来,韩寒绝对不能倒!

所以此战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与意义,在很多人眼中它不是方舟子与韩寒的个人对决,而是“左”与“右”,体制与反体制,专制与民主,保守与开明……等很多很多东西的对决,很多事情也就被搅得无比混浊暧昧,说不清道不明。

但回到论战的本身,主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韩寒到底有没有找人代笔?“韩寒”这个形象,到底是不是团队包装出来的?

和所有的网上论战一样,此战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的结果与定论。挺韩方认为韩寒是清白的,倒韩方认为韩寒就是个半文盲。倒韩方认为铁证如山,挺韩方认为那些证据都很可笑。

双方吵了几个月,余波延续几年,引发了中国一场规模不小的社群撕裂,朋友为此事翻脸,甚至情侣为此分手都真实发生过。当年微博上有一小V说身边一女的因为男朋友挺方倒韩而分手,说“你一个方粉还想操韩粉”?真假未知,但确实好笑。




4

如果你好奇心比较强,一定想知道结果,或者说想知道误导师心目中的结果是啥,那我就告诉你几件事:


一是此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韩寒,在大战中只在初期写了几篇文章,此后面对方舟子一篇接一篇的炮火输出,韩寒选择了避战。所谓的“方韩大战”其实有点名不副实,大部分时间都是韩寒的公知队友和粉丝在跟方舟子过招,他本人却一动不动。


二是韩寒最开始说要告方舟子诽谤,此后不了了之。此事让很多韩粉失望,觉得就像班级里的打架王跟同学约好了单挑结果跑去老师那里告状,或是知名古惑仔跟人起了冲突竟然选择报警。但即便如此,韩寒最终也还是撤诉了。


三是韩寒并不像韩粉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不屑”理会方舟子的“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捏造、凭空想象”,一开始韩寒是很高调地反击,就像他多年来的风格那样,后来才沉默的。


四是面对高涨的“出来走两步”的呼声,韩寒完全不作回应。方舟子本人一早就表示愿意和韩寒现场辩论,优酷等视频网站也积极提供直播支持,可惜韩寒就是不应战,让大家好生失望。


五是倒韩派所挖出来的大量证据,有人信有人不信,但对于那些开始只是吃瓜的中间派来说,多数最后都是相信韩寒有假的,比如我。


六是此战之后,之前一直创作力旺盛的韩寒,从此几乎再无任何文字作品发表,改行做了导演。


七是此战之后,曾经在网络上呼风唤雨掌控舆论的公知,地位暴跌,一直沦落到今日成为贬义词的地步。



5


作家代笔这种事,确如韩寒本人所言“是无法自证”的,一方面作家没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某一作品确实是自己写的,另一方面别人也很难证明作家的某一作品不是他自己写的。所以如果当事人自己不承认,一般也只能按“疑罪从无”来处理。

但对于“韩寒”这个人或者说这个团队,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别的作家找人代笔,通常是成名后自己懒得写或者写不过来,找个枪手写了署自己的名字去卖钱,比如古龙就经常干这事,年轻时给别人代笔,成名后让别人给自己代笔。

而韩寒呢,他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写作,一篇几百字的通顺作文都写不出来那种,“作家韩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造产物。当方舟子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抓住穷追猛打,不再纠结于哪一篇哪一本书是代笔的,而是直接断言韩寒没有写作能力!

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韩寒只要当众展示一下自己确实会写能写,方舟子的一切攻击就全都落空,韩寒可轻松大获全胜。但是!面对当年网上铺天盖地“出来走两步”的呼声,韩寒愣是不敢回应!这也导致很多中立派倒向质疑韩寒一方。


经常被韩寒讽刺不是男人的郭敬明都表示:如果有人质疑我不会写,我可以当众写给他看。而被粉丝视为“真男人”的韩寒,面对“你不会写”的质疑却奇怪地装没看见。


韩粉这边最爱用的说法是:写作能力是很难有客观标准的,而且也讲个状态。就算韩寒当众写了,也不一定能写出他发表的那些作品的水平,质疑他的人也可以把他写的东西贬成垃圾。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但让韩寒当众写作,并不只是为了打方舟子的脸,更重要的是证明给大多数中立派吃瓜群众看。方舟子当然可以耍赖说韩寒现场写出来的是垃圾,但他不是终审法官,那么多的人都在看着,每个人自己会判断。


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韩寒只要愿意出来走两步,都不需要写得如何妙笔生花,只要能写出一个普通写作者的一般水准,多数群众都会认为他过关了。但问题在于,他本人连普通写作者的基本水平都没有,而写作这事又是无法速成的,他的团队可以包装出一面大旗,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教会他写作。


方舟子确实敏锐,一下就打到了韩寒团队的七寸。毕竟韩寒的真实写作水平,不管再怎么指鹿为马也跟作家沾不上边,实在没法走两步。


就像你让张学友唱几句,说他是歌神,没毛病,所有人都认;你让刘德华唱几句,说他是歌神,大多数人也认,毕竟刘德华也是会唱歌的,普通人其实也听不太出张学友和刘德华谁唱功好;你让郭富城唱几句,说他是歌神,可能争议会很大,但能接受的人还是不少,毕竟郭富城好歹能算是个歌手。但你要是让吴亦凡唱几句说这就是歌神……那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而真实的韩寒本人,其写作水平比吴亦凡的唱功还差。

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和骑自行车一样,是一旦学会就很难忘记的,你就算想故意装不会都很难。以篮球为例,哪怕姚明如今胖成女兆日月,哪怕乔丹已经快六十岁,可能单挑都打不过大学球员,可你让他们带球上个篮,打过球的人都能看得出那基本功是什么级别。


写作同样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高中时曾经挺喜欢韩寒,《三重门》出版后第一时间跑到深圳去买的人,误导师最终认定“韩寒”这个形象是完全造出来的假货,就在于看到了他在方韩大战之初发给媒体人石述思并被后者公布的短信,以及后来挖出来的韩寒早期博客上的一些文字(很快被删)。

通过这些文字,我看到的是一个文字基本功连普通高中生水平都不如人,绝对不是那个写出了多本小说和杂文的作家“韩寒”。这种文字不一定需要认真写,他可以写得很随便,但再怎么随便,基本功总是在的。你让乔丹和我打球,他可以故意让我、输给我,但只要他做了动作,会打球的人就能看出他的基本功。

倒韩派挖出来的证据与疑点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你要想全部看完至少要几个小时。只是对于我来说,不需要看那么多的证据,单看韩寒发出的那些惨不忍睹的文字,就明白这是个什么人,也明白了这是件什么事。


6


一个明明不会写作的人,却被包装成天才作家,受到所有公知的一致吹捧,隐然成为中国民主派的最佳偶像,这到底是为了什么?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与企图?

这件事上,误导师只是猜疑,并没有证据,方舟子也没拿出证据,只是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说有一个南方系成员,私下对他确认了他们确实有团队在精心打造韩寒这个形象,但要求不能公开他的姓名,所以这事也就只是那么一提,没有继续深挖。

误导师一向不喜欢搞阴谋论,但对于“人造韩寒”事件是例外,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阴谋实在很明显。如果你不认同,我摘抄当时媒体上吹捧韩寒的一些话给你看看,你看后要是觉得这很正常,那我就不说什么了:

1、韩寒具有一人决定中国未来的能力。比如,他如果什么时候也写一本《中国真的可以说不》,或者《中国还是站起来吧》,那么天下大势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2、韩寒是(中国)最后一个希望,最大一张王牌。
3、韩寒极其罕见、先天具有强烈道德感。
4、韩寒当总统都有希望。
5、有些人天生离真理很近,韩寒就是这样的人

6、从技术上说,造就一个韩寒,需要五千年的等待。


说出这些话的人,不是普通的屌丝键盘侠,而都是当时有名气的公知,有教授、有作家,有媒体人。这些“有身份”的人公然说出这种话,如果说只是纯粹的商业互吹(可韩寒并没有回吹他们),没有更深层次的动机,你敢信?


这些人已经说出“韩寒当总统都有希望”,话说到这份上,误导师觉得已经够明白了,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在方舟子倒韩火力最猛的时候,时任凤凰新媒体COO的李亚(后来历任凤凰新媒体总裁、一点资讯CEO)给方舟子发了一条短信:“从大局出发,我觉得中国需要韩寒这面青年领袖的大旗,您得包容点。包容同样是科学理性的精神。”


——李亚所说的“大局”是什么,相信你也能猜得出来吧。

7


这个“大局”我能理解,那个时候还挺赞同,甚至现在都至少不反对。但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服务这个大局,我无法接受,我不喜欢被人愚弄。


而当时中国的公知们,为了这样的一个大局,几乎是一面倒地硬挺韩寒。于是一场方韩大战,让中国公知圈大面积信用破产,名誉扫地。普通网民看清公知的真面目,不仅在于他们睁眼说瞎话地维护韩寒神话,还因为在维护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手段,与他们日常批判的对手同样卑劣,甚至更有过之。

比如说,当时误导师也每天关注方韩大战,还操起键盘上阵参战。我在一些著名公知的微博评论里与他们辩论,说出我看到的真相,结果全部都被他们删掉。我记得的有五岳散人、李铁(不是国足教练那个)、今何在、易天等,他们不跟你辩论,不讲道理,就是删掉。


那时我挺心凉的,之前一直看这帮人骂XX党压制言论自由,原来他们自己也是一路货色?现在手上还没权力就这德性,要真让这种人掌了权又会如何?


他们删言论还删得挺有技巧,那些直接骂街的他们放着不删,只删我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最后留下的反对言论全是骂他们的,中立派一看自然就觉得反对者们不讲道理只会骂人。


但这些手段终究改变不了大势,毕竟真实的韩寒实在是跟他们包装出来的形象相差太远,大家也不是瞎子。于是公知们被越来越多的人看穿并抛弃,公知的时代结束了。

当年那一堆公知里,幸存者甚少,李承鹏是其中一个。被视为韩寒亲密战友的李大眼,在方韩大战开打后出人意料地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任粉丝们天天在他微博底下问他什么看法都视而不见。

直到战况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李承鹏突然发出这样两条微博:



李承鹏说得含含糊糊若有所指,我觉得是表达到位,读者诸君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反正事实就是李承鹏在此事件中没有参与,没有发声,事后也还继续活跃,直到一年后因为小帐篷事件再次被方舟子一套连招KO,此是后话不提。



8


方韩大战对中国公知圈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公知在中国盛极而衰,形象一落千丈,就是此战的直接后果。当年的另外一个热点大事件的舆情变化,可以直观反映这一点。


2009年5月16日,沈阳小贩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违法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刺死城管队员两人。2011年5月9日上午,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辽宁省高级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


此案当时震动全国,夏俊峰的死刑终审宣布后,李承鹏写了一篇《杀人者,父亲》,传遍全网,引发了大家对夏以及小贩群体的同情,同时也让一直以来对城管野蛮执法的反感情绪达到了最高点。那时网上对此案的讨论中,几乎清一色为夏俊峰喊冤,认为法律太不近人情。


而在两年后的2013年9月25日,夏俊峰被执行死刑,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但这个时候的网络讨论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支持法院判决、支持城管工作的声音,就我个人感觉,甚至已经接近五五开了。两相对比,你觉得这种变化是因为什么?


反正我认为跟方韩大战事件关系很大。


大战过后,本来就不是公知的韩寒,顺势卸下这重身份,如方舟子给他的建议那样,转身钻进娱乐圈去了。而中国的公知圈子,已经随着这面大旗一起倒下,只留下一地鸡毛,一声叹息。


user avatar   mei-gu-tou-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

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实用主义的族群,不信神不信王不信主义只信结果。

TG为什么能赢民国,因为跟着TG能吃饱饭能打胜仗。为什么建国以后走计划经济道路?因为苏联的办法把一个落后农业国转眼变成超级大国。为什么后期倒向西方阵营?因为西方的办法能持续发展经济。

为什么公知曾经那么盛行?并不是他们坏或者笨,至少大部分不是。而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大批走出去的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荣富裕,觉得他们的办法管用,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要向西方看齐。为什么现在公知不行了?因为最近二十年中国发展的太快,大幅缩小了跟西方的差距。再加上走出去的人太多太久,也看到了西方社会的各种弊端,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还是TG的办法好




                          

相关话题

  项思醒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纯看热闹)? 
  女性胸部过大会有哪些困扰与不便? 
  什么名能拯救『战』姓? 
  你身边有没有真的靠炒股实现阶级跃迁的人? 
  马桶很久没洗,长了很多黄色污垢,如何省力快速地清除?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录音笔? 
  西铁城的手表质量如何?够装逼吗? 
  大学教授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在大学就读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未来,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需要有哪些准备? 

前一个讨论
水浒传梁山泊(集团)最终失败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推荐平安万科的股票作者“菜头日记”?





© 2024-06-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