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无障碍地阅读古籍,大神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希腊文、古埃及文和拉丁文都要过十级,国内考场在宁波天一阁筹建中,海外考点距离最近的是伊斯坦布尔。


user avatar   li-ya-nan-71-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中文系本硕,我至今没见过能无障碍阅读古籍的人,包括我们系的教授都做不到。


因为题主这个既是一个专业问题, 最终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那么就教育而言,我要提前说说不好听的,唱唱反调。

这位提问的朋友,就孩子教育认知上最大的两个问题:

1.对学习某学科知识上,有错误的主观认知,而且还挺坚持这个认知的,并不辩证这个目标正确与否
2.对孩子管教掺杂了这种主观认知,而且认为基于自己主观认知的目标是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行的

如果凭借这个认知搞孩子的学习,我敢定论,这就是一切矛盾的起点,将来几十年,有得你痛苦


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为您一条条剖析,展开来讲讲,你错在哪里。

1.我要纠正您对于古文学习的误解。

目标太宏伟了,或者说,你期待的学习目标,不可能存在,并不实际,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阅读古籍,需要的是基本阅读能力+工具书+对应版本的释书

放眼中国,没有一个教授敢说自己能脱离工具书和释书,自己独立阅读古籍的,这个理想目标不可能存在。

而真正的古籍原典阅读研究,一个人一辈子能研究一本,比如《易经》这种级别的,他已经是大师了。


读懂古籍没那么容易。

以《易经》为例,我们想要读懂它,光靠记住点字词,有点文言和白话转化能力,那是完全不足的。

真正研读古籍,要从学史开始,兼以考据辩证,并之历代批评演变和使用。

首先,你需要考证《易经》有多少个版本,每个版本是真还是伪,学习古人对于版本真伪的评价流变史。

以及了解下创作史,了解作品背景,影响力,作家情况,官方定位,历代流变情况等。

其次,你需要学习《易经》研究史。学习这个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易经》研究类的注释书籍有多少个版本,古今中外有多少个专家研究,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当时时代思潮是什么样的?各个版本的解释有什么优缺点?

再者,选几本可靠的古代字典,选主流的若干种《易经》解读的书籍,开始读这本书。

注意,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转化是不精确的。古人解读在前,要精确到每个字的基本解释(字典)+历代人辩证解释(释书),大概每个重点字的解法要集合若干种,这不是为了让你判断哪个是对的。

对,你没资格判断孔子这类解读大咖凭什么这么说,你只需要了解他这么解读过,背下来,记住。

这里面的难度是,释书也是古文写得,数量远远超过原典籍,而且历朝历代的公案,定论,解读辩证,大的解读偏差乌龙等,你都得了解。

当然,这部分需要专门上一门课,叫中国古代文论课,作为初步入门。

最后,在能完成以上步骤后,读完了这本原典的几个重要篇章(是几篇,而不是全书),你初步入门了这本书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初学者。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长度,用一门专业课专门学习,而且需要兼并通识课共同完成,一般设计在中文系的大二或者大三。

大一学完文字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初步为奠定基本批评概念做基础。

大二开“论语导读”“庄子导读”等,作为基本课程,但大概一个学期,真正学习解读的,就里面的三五篇,不可能全部解读完,因为不可能学完。

像是“易经导读”“左传导读”“尚书导读”,这课不可能开在本科,因为本科生没这个能力完成专研。

有很多大学教授,他发的论文就有可能是,根据新出土的文物,辩证了《易经》这本书里某个字不是原本的样子,而有其他解读。这就已经是重大研究成果了。


如果您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是,他得在大学前完成这类学习,那您家得有钱钟书那种家世背景+资源+个人天赋的基础上,还得画时间培养,大概从牙牙学语,就用古代文人清贵的培养方法来,从启蒙,然后搞小学,再到大学,依次学习经史子集,那是可以的。

(这里的小学和大学是古代学科体系里的,八股取士的那套)

如果您提供不了这个条件,那您也太高看他了,孔子在世,仓颉重生都不可能独立把中文系古代部分本硕学习内容,单独靠自己在高考之余给完成了。


我说这么一堆,原因就是,帮您降低期待,让对孩子的期待回归正常值。


2.因为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教育问题。我们说回您在讲述这个问题时,存在的教育观念问题。

我说话严厉,那是因为您这边对古文的要求,可以看到您整体对于孩子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性操作方法。

如果现实生活里,您真是这么搞的,有了这类想法后,不是来知乎提问,而是直接去给孩子定目标,辅导或者报班,那将来会出大问题。


很多学生的学习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纠纷,在于学生不知道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家长凭借主观认知,要把孩子培养成自己认为的那种人才。

但是,家长的生存环境,阶级阶层,职业背景,甚至学校专业,是没有办法做到基本客观的,所以就会有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矛盾和拉扯。

比如,小学一年级,家长非要学生能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不了就是这孩子人傻了,校内老师教的不对。

家长在三年级之前,不理解校内老师为什么让孩子反复抄写,认为这样不对,要开发智力,然后给孩子作业撕了,和老师要求改作业内容。

再比如,到了更高年级,择校,选文理科和大学志愿填报上,这类冲突就更明显了。

但这个时候,就是家长和学生的拉扯。

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是为你好,而学生认为家长管太多。如此纠结几十年,大家都觉得自己对,也没有人是坏心眼,但终究还是在拉扯中搞坏了彼此的人生。


您需要做的,是让教育期待值回归正常,然后用正确的,在您资源背景下,最可行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这样子,双方都满足,都轻松,而不是相互迫害。


教育的正常值是,对孩子有大目标的期许(基于正向和符合公序良俗),比如,期待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期待你成为一个好人,别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这种是正常人类可以理解的,正儿八经的社会共识类。

而除了这些,期待就是没有期待。对,就是培养一个不犯罪,不践踏社会底线,对其他人有帮助的人。

其他就没了。


可能你会奇怪,为啥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期待这么低?

很简单,因为养孩子和开盲盒差不多。更多取决于你,而不是孩子。


孩子的发展,有先天天赋和后天成长两方面。

他的先天天赋,技能点点在哪里,大部分家长是发现不了的。

他的后天成长,优先取决于父母据有的阶级阶层,资源背景,培养模式,教育生态。

期间这个家会不会阶级跌落,学区会不会有变动,父母会不会感情不合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

你能左右孩子读什么书,那么你能左右孩子在你肚子里的天赋点和后期世界的变动本身么?


所以,一般对孩子的期待越强烈,越主观,越静态,越高大的家长,到了后来,家庭亲子关系撕裂得愈发严重。因为你是在做一件不可理喻且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些家长自己就读了个大专,家里啥资源都紧巴巴,坚持孩子必须考清华,天天打压和pua孩子。

就问一句,凭什么这孩子能上清华?凭他家家长的想象力丰富么?


往往,这种问题比较严重的家长一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简单思维和奇怪的控制欲。

我分析过这类家长,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

1.自我中心。我的度量衡就是宇宙的标尺,我要求做到的,孩子就应该做到。

比如,我是东南大学,我孩子最差也是南大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天赋和你家孩子一样么?你父母给你啥资源和教育,你能给孩子同等么?你们的时代背景一致么?

变量都不统一,为什么会有统一结果?

原因很简单,这类家长的人生是自我标尺,霸总语录常在口,那就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2.强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基于主观,控制孩子的发展。

类似于,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说不行就不行。小到吃不吃辣条,大到孩子找对象,都要插手,哪哪都有他?

3.简单思维。认为事物发展是单个原因促成,而不是复杂生态导致的。

一般表现在,他会认知自己的人生问题是基于某个人的错误。

比如,我现在过成这样,就是因为你爸爸/你/我爸爸,所以你必须得……

问就是别人的错,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更别说分析复杂生态了。


很笃定的说,很多人家庭教育的失败,那是你自己失败人生的映射。

而在你求学,上班,婚姻里,同类问题反复出现,你自己的问题改不了,那到死,都会重复这份错误。

人的失败,都是循规蹈矩,自我杀害的失败。


最后,可能有家长想要了解,那孩子的古文学习到底怎么完成?

很简单,按部编版语文书走,以校内教材为基本文本,以孩子兴趣做拓展,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基准。


部编版语文书是教育专家+中文系领军人物编辑的,教育目标和古文学习内容,他们难道不比你懂?

高考试卷是基于为国选才,分流人才进行的,国家和各个大学对谁能进来进行深造,他们不比你操心?


在教育行为上,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盯紧孩子,是做好自己。

1.多赚钱,多搞事业。很简单,你如果是王健林,你儿子学不学古文,这重要么?他前途在这个上么?

与其鸡孩子,不如鸡自己,这不比开盲盒快。


2.给孩子更多资源,平台和选择。

很多家长用限制孩子的方式发展孩子,我简直匪夷所思。

书籍,影片,旅游,家长的职业,聚会,课外班等,都是可用平台和资源。

如果家长自己有公司或者人脉,就赶紧用起来,早点让孩子涉入呗。

干嘛不让孩子读课外书,上兴趣班,结交自己的圈子?咋的,人类社会不看重知识和人脉了?你家孩子将来自己不读书,也没有朋友么?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社会属性。但凡和他将来混社会相关的技能,平台,素养,家长能给多高端,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啊。

我认识的大院子子弟,从小就懂维护人脉,走场子,收送适当的礼物,18岁之前,体制内的零碎的脸门清了。

而南外那些企业家的子女,五岁就去自己爸爸公司切周年蛋糕,六年级就主持公司酒会了。

这不是要小孩子学得虚伪油腻,而是自然地把他放到这个生态里,让他适应,自己去理解规则,体会场景。

这些才是重点,而不是抓某天作业有没有得一百分,这不重要。

普通家庭,也要给孩子出去旅游,社交,理解人际逻辑的资源。

他要看得广远,玩得尽兴,学的广泛,你才能看出这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孩子不小家子气,才能让他不拘泥于一段时间的成绩上。

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发展解决,而不能用不发展去解决。

你把孩子的核心素养,为人的基本面解决清楚,你觉得他搞不定自己的学习么?

家长需要做的是抓大放小,大理想,大底线,大资源,大稳定,给到这个孩子,小细节给他自己去解决,你只需要监督和协助,这样教育会很轻松。


3.自己在重大人生问题里的习惯性错误没解决的,请别生孩子,就当行善积德了。

而有遗传性生理问题的,当代医学没法解决,求求放过孩子,也放过你自己,别生了。

我说过了,很多人在家庭教育里,只不过在反复重述自己的人生错误,把对人事的刻板惯性在孩子身上反复重演。

我都不需要说什么教育案例。

公安局的案卷就是最好的教育失败案例。自己可以去翻翻那些年轻的,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大学生犯罪,他家庭情况是啥样的,你就能理解我说的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说的。自己找对象,不要光看脸,看教育理念和人生观念,给自己孩子找个好爹妈,这不比脸重要?


总结一下:

1.对于提问本身的判定

教育立场错误,教育认知有专业偏差

2.为什么不对

你的教育目标错在哪里。

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什么?

3.正确的教育思路

教育是复杂的,几条基本理念的论述


以上。


user avatar   Fred_Paglia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下历史文献学专业出身,其实并不存在无障碍畅读古籍。

对于以文字、音韵、训诂与校雠之学傍身的研究者而言,阅读古籍时时都要带有问题意识,在阅读古籍不顺畅之处,就会思考古籍中这一处古文读起来有障碍、不通顺,或者不符合这一种古籍的固定套语结构,那么此一处读不通顺,是自己古汉语的领悟能力有限,还是对古籍所阐发的思想有限,还是这一版本整理者的误读?还是前人注疏的误读?

如果经过查阅发现不是自己的认知障碍,是前人误读,那些就可以用来写论文了,就像是许多文献研究中都有“新证”这一单元,基本属于专业研究者的新读部分,或者有的直接就成书了,如扬之水先生的《诗经名物新证》,于省吾先生的《泽螺居诗经新证》等都是研读经典古籍《诗经》的“新证”类经典著作。

此外,像陈直先生的《史记新证》和《汉书新证》,季旭昇先生的《说文新证》,都是各自领域的经典研究。

故而,题主最初的问题,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顺畅读古籍。但是不能顺畅读,也有磕磕绊绊读下来的方法,这时就可以借助基本的古汉语字典、词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方便查询字词含义。目前互联网常用的汉典网、国学大师网,以及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电子版软件查阅古汉语字词的用法、语法及其释义,方便辅助阅读古书。


user avatar   sunya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回答篇幅有点长,坚持看完的朋友,漾谦这厢先为您点赞了。

“无障碍地阅读古籍”,我是做不到,我见过的学者们,也没有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更多的是读得越多,越觉得“难读”。过了望文生义和大胆臆测的阶段,都得细细比勘各种古注训诂……

如果是十几年前,有人让我推荐读“古籍”,我会说《庄子》多么逍遥飘逸、《汉书》多么醇正有趣、《论语》多么智慧隽永、《世说新语》多么……

到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庄子》?不好读,真的;《汉书》?不好读,真的;《世说新语》?你跟我提《世说新语》?要命啊。

插叙:最近在病床卧读中华书局标点本《历代刑法考》,断句标点错误很多。点校者邓先生当年在中华书局职位很高,但如下图这种三行五六处低级错误,令人怀疑其古籍阅读水平。(大家可以试试看能找出几处错误)

开个玩笑:如果我不叫孙漾谦,而叫“北握瑜”,练好了信口开河大法,对各种经典都扯上一通,像是读古籍无障碍似的,说不定还能有一群粉丝,但现在,臣谨慎,不敢妄言。

所谓读古籍,远不是能够读懂一些浅近的集部文章那么简单。即使能够无障碍阅读一些史部、子部的篇章段落,离“无障碍阅读古籍”也还很远。

举个例子:唐宋八大家古文,算是比较浅近的了,但由唐宋古文进而上溯去读《昭明文选》,立马就会感觉到难度跃升。再上溯,如果缺少定力的话,会慢慢怀疑人生的。

下面,我们开心一下,尝试个“古籍无障碍阅读”通关玩法。


第一关,先看段简单的,出自宋张功甫的《梅品》,其中有"花宜称"26条,列举和梅花最搭的天气、环境、背景:

"为澹阴,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为微雪,为晚霞,为珍禽,为孤鹤,为清溪,为小桥,为竹边,为松下,为明窗,为疏篱,为苍崖,为绿苔,为铜瓶,为纸帐,为林间吹笛,为膝上横琴,为石枰下棋,为扫雪煎茶,为美人淡妆…"

这类文字,应该读起来都没“障碍”吧,而且时下爱“古风”者也会颇喜欢。此种文字让人怀想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律动,感受得那么细腻,那么美。又配合着这种美,设计出了如此野逸幽雅的生活。

这种无障碍后,我们升一级看看,第二关,来段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这一段声韵铿锵,辞情动人,想做到“无障碍阅读”也并不难。但是,无障碍阅读这种,和“无障碍阅读古籍”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实话说,肯定比阅读白话文和阅读这种程度古文的距离更远。

稍微升一级看看,第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片段:

“于是乎鲛龙赤螭,䱭䲛渐离,鰅鳙鳍鮀,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鸿鹔鹄鸨,鴐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䴔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像这种,如果不经过悉心研读,觅旧注,查生僻字,是没法“无障碍阅读”的。

如果觉得司马相如那种算不得障碍了,我们再升一级,来段《尚书•大诰》试试: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说实话,我从能读“春风吹,天气暖”到能读《祭石曼卿文》,用了6年。但从能读《祭石曼卿文》到能读《大诰》,用了10年。

如果觉得《尚书》这种算不得障碍了,我再升一级,隆重请出《庄子•齐物论》选段,保证每个字都认识,但整段读起来呢,哈哈: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这段话的可畏之处在于,看下来没什么生僻字,但是,“无障碍阅读”?不可能。要“读懂”它,必须依托于三种手段:一、依托有一定道理的各种古注。二、借助于其他哲学书籍的理念。三、自己的一点悟性。

如果觉得这也算不得障碍了,那我们再升一级,嗯,是时候祭出《墨子•经下》篇选段了。借用某教授当年一句话:“这个是天书来的”——

“止,类以行人。说在同。所存与者,于存与孰存?驷异说。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物尽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白与视,丽与夫与履。一,偏弃之,谓而固是也。说在因。不可偏去而二。说在见与俱、一与二、广与修。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不能而不害。说在害。损而不害。说在余。异类不吡。说在量。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偏去莫加少。说在故。必热。说在顿。假,必悖。说在不然。知其所以不知。说在以名取。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疑。说在逢、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不可正,而不用害工。说在宜欧。”

哪怕是作《墨子閒诂》的孙怡让大师,以及近现代墨学专家,对这样的篇章字句,也只能调动训诂手段努力猜谜。谁要是说能无障碍阅读这个,可以直接抄起《诸子集成》砸他的头了。

同理,如果遇到自称读古籍无障碍的大师、大神,可以直接拉黑了事,因为这种人非蠢即坏,或者又蠢又坏。

从前,我曾参加一个读书会。黄昏之后,中文系的教研室里,关上房门。在座除我之外,计古代文学专业教授二、副教授二。读《礼记》,以《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正义》为本,正文、注疏兼读,配合以孙希旦的《礼记集解》。饶是如此,大家还时常会因某处疑难而卡住,需要停下讨论。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学者虽是古代文学专家,例如一位是唐宋文学博导,一位是明清方向博导,但并非专研《礼记》的,连注带疏通读《礼记正义》,在他们也是初次尝试。

至此,说回到如何引导小孩子读文言读“古书”上面。我不建议太小的孩子去读这些。我甚至看到小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就有点想哭。小孩子不大,为何不多看些童话增添美好,多看些科幻增加好奇心想象力,多看些动漫获得乐趣?多看些好的绘本图画增添视觉审美力?

前面的“通关”,虽然有点调侃,但确实算得上一个读古文能力渐进的过程。回想我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个专业上的?应该是从十二三岁时渐渐发现古文之美开始:史记、孟子、苏轼、归有光、公安派……更小的时候,其实没怎么看过文言,除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小说。当然,之前把三国、封神俩演义看过十几遍了,这两书半文不白,对读文言来说,算是个不错的预备。如今岁月逝矣,越来越不敢说读懂了古籍,“无障碍”更是虚谈,但确实,基本理解能力是进步了,有些东西,已经近乎本能。

奉上一段我今天下午点读《弘明集》的视频,手速还凑合(单手操作比较辛苦)。业余读影印古籍的朋友们能达到这个速度和准度,应该可以了。

如果孩子的禀赋确实和古籍相投,早点读晚点读都无妨。如果想走这条路,那不妨搜一下我从前的回答,有一篇列举了一些基础“古籍”书目。当然,我绝不建议人走这条路,古书读得越多越寂寞,而我不希望未来的年轻人太寂寞。

——————————分割线——————————

评论中惊见一位文史哲民科来扯淡。已拉黑。此人硬扯什么“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解读古籍”、“古人对古籍各人有各人的解释”。然后偷换概念,乱举例子试图证明自己的谬说。然而,开口便错却不自知。例如说什么“孔子删减六艺”。自古只有“删诗”和后起的“删书”二说。而且均有争议。至于易、礼、乐、春秋,孔子何尝“删减”?基本概念都搞不懂,来这个回答下面装腔作势,想忽悠谁呢!

我对他指出:并不存在古人对古籍“各人有各人见解”的情况。他拿学派的分化和演变来胡扯。例如“儒分为八”之类。这是糊弄谁呢!很多经典古籍,自古以来解释众多,但绝不是读书人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在那里随意发挥。而是试图修善前人观点,推进学术发展,原则是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一种求真的治学精神。当然,因为水平和其他问题,有的解读有说服力,有的解读经不起考验。后世读书人真要深通古籍,就要:1.从对旧说的比勘中,选取最为可信者。2. 不能确定时,则可以并存不同说法。3.秉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精神,这是读古籍的底线!如果碰到像某人那样走到你面前说:这是我的解读!来自我完备的世界观!这时候,要么离开,要么直接扇他脸。(顺便悄悄补充一句:想考与古籍相关的硕士或博士的同学,如果谁信了那人的说法,面试时一出口,会直接被毙掉的)

该民科一再津津乐道于“成一家之言”。殊不知,“一家之言”这东西,如果从创作的角度说,是褒义词;而如果从研究的角度说,就并不那么褒义了。在学术研讨在中,提起某人的观点,如果大家说:“那是他的一家之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委婉的不认可!

古代或从前人有没有从自身世界观出发解读古书的呢?有,清朝有个小伙子,写了本书,用《易》学解《诗经》,想呈给乾隆皇帝。结果被痛斥:胆敢于圣主面前,浑讲经书!加上别的罪名,给充军到黑龙江去了。再如大学者高亨,在文革年间为了“古为今用”,以阶级斗争的世界观把《诗经•陈风•月出》解释成统治阶级杀害人民并焚尸——当然,基本没人认可这此说。

清朝学者姚际恒,大胆疑古,其《诗经通论》既攻毛又攻朱,到民国年间,因了疑古思潮中顾颉刚等人的崇拜,姚际恒等观点红极一时。到今天,我们再看看,清代更有价值的《诗经》学著作,是姚的《诗经通论》呢?还是更为扎实,悉心释古的陈氏《诗毛氏传疏》、马氏《毛诗传笺通释》?(后两者一版再版,为治《诗经》必读书。而前者呢,已经几十年没再印过了)

该民科功底很差,却又装腔作势。翻翻他在知乎发的东西,有一则谈“多行不义必自毙”。他学着古人训诂的腔调,来了句:“义,義也。”我的天!真是让我差点作呕到腰伤复发。基本概念不清、玩弄偷换概念,拿平庸至极的“观点”装高深,读书还未入门,就急着想“成一家之言”,这几乎是所有国学民科的特色。不过,此人的志向似乎不仅在国学,更在“哲学”,呵呵。从这层意义上,他还不算我见过的最极品的。十几年前,我曾在某网站认识一人,很年轻,天天就想着、忙着一件事:写出一本书,建立起囊括全人类一切问题的哲学体系。

遥想当年,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青年学者声称“要用生命身心去体悟《庄子》”,熊铁基老爷子当即表示:“你不读古注,不深入钻研,你的’体悟’不会很深!”此话,可以作为读一切经典古籍的警钟。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相关话题

  中国古代有对埃及的记载吗? 
  「令和」出典《万叶集》,如何看待日本年号首次不出自中国古籍? 
  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海昏侯墓挖出什麼古籍會引爆學術界地震? 
  论语,大学等古籍中有哪些关于爱国的文章? 
  「令和」出典《万叶集》,如何看待日本年号首次不出自中国古籍? 
  礼记在中华古代典籍中是什么地位? 
  如何看待许容与的文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与中华书局的最新回应? 
  有没有公狐狸精?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文本典籍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 

前一个讨论
怎么改变自己颓废的人生?
下一个讨论
你见过最阴暗的事情是什么。?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