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时所有人都知道日本的居心,那么日本以创造大东亚共荣圈为借口有什么用处? 第1页

  

user avatar   jin-wei-wen-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其实反映了国内对于这一类概念的认识缺乏,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一类的资料实在太少或者是太冷门造成的,即便是在日本研究方面,大东亚共荣圈研究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和课题了(相较于其他)。

首先我们来回答两个问题:

大东亚共荣圈是不是日本的政治工具?

答:是

大东亚共荣圈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幌子?

答:不是

大东亚共荣圈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是战争借口之上,而是一个已经确实建立起来的政治共同体与泛军事联盟。当然,孤立的站在从满洲事变到大东亚战争终战的这段时间来看,其建立与维持的前提也不过是日本帝国武备的维持与战争的发展,如果共荣圈能延续到战争后自然是另当别论,但是显然它已经随着日本的终战而覆亡了,因此我们没必要架空出去讨论共荣圈可能的发展方向,只需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待、分析大东亚共荣圈的存在实质。

然后再来看两个问题:

什么是大东亚?

答:日本方面则将其治下的地区统称为大东亚,这一范围包括了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大洋洲部分地区,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概念,范围只在于日本帝国的势力圈与占领区范围大小。

什么是共荣圈?

答:外相币原喜重郎最早在以《外交管见》[1]为题的一次演说之中,提出了中日两国应当共荣共存的主张,这也是共荣这一词最早的运用,以及日后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名称的由来与日本帝国政治攻势之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词汇之一。

笔者将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即协和阶段(满洲国模式)、新秩序阶段(日满华提携)、共荣阶段(大东亚共同宣言)。

其中协和阶段的代表事件应该是满洲事变。昭和6年(1931)9月18月,著名的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爆发,关东军迅速在数月之内控制了整个满洲地区,尽管内阁与陆军省确立了不扩大事端的方针,然而事件却不断严重起来,昭和7年(1932)3月1日,「满洲国」宣告成立,其建国纲领是:

“顺天安民、五族协和、王道乐土、国际友好。”

作为日本在30年代后第一次成功扩张的新占领区,「满洲国」的意义自然是不同寻常的,作为日本殖民统治的试验田,提出了这样的建国纲领,并且在政治宣传之中不断强调五族共存共荣的理念,可以说是日本方面在政治形式主张与殖民统治形式上的一次更新与尝试。然而所谓“独立”之「满洲国」依旧被日本强迫签订了《日满议定书》,其中为:

因日本国确认满洲国根据其住民之意志自由成立而成独立国家的事实。因 满洲国宣言,中华民国所有之国际条款,其应得适用我满洲国为限,即应尊重之。
  日本国政府为永远巩固满日两国善邻之关系,互相尊重其领土权,且确保东洋和平起见,为协定如左:
  一、满洲国将来满日两国间未另定款约之前,在满洲国领域内,日本国或日本国民依据与中华民国既存之条款协定,其他约款及公私契约所有之一切权利利益,即应确尊重之。
  二、满洲国及日本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威胁,同时亦对于缔约国地方之安宁及存在之威胁,相曰两国共同当防卫国家之任,未此要之日本国军驻屯于满洲国内。

根据日方“日满不可分离”的主张,指导这一不平等的词语被露骨的写入了日满两方的政治宣传之中,而「满洲国」这一日本帝国在东亚殖民主义的新模式,也逐渐成熟起来,日后将成为日本对南洋各地区执行统治的基础指导与模版。

而共荣圈的第二阶段,则是以中国事变与其中的武汉攻克作为分界线,昭和12年(1937)7月爆发的华北事变,中国驻屯军迅速占领了平津地区,并且在几个月之内扩大到了中国各地,拉开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序幕,这场被日本方面称作中国事变的战争,在帝国陆军高歌猛进、连战连捷,迅速攻占了包括国民政府(蒋系)首都南京在内的广大地区的同时,中国军队的抵抗也在不断加强,战争逐渐进入了相持阶段。在经历了近卫(第一次)、平沼、阿部、米内几内阁后,中国事变的处理依旧毫无进展,以畑俊六陆军大臣的辞职为端,海军大将米内政光政组建的内阁于昭和15年(1940)7月16日总辞职,以此为契机,受社会各界广泛欢迎的第二次近卫内阁横空出世。7月23日,近卫内阁提出了《基本国策纲要》其中内容有:

一、根本方针(节选)
皇国的国是是要遵循八纮一宇的肇国精神,以确立世界和平为根本,首先以皇国为核心,建设以「日满华」坚强团结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二、国防与外交(节选)
皇国目前的外交,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心放在结束中国事变上,纵观国际局势的变化,讲究建设性、富于灵活性的策略,以期推进皇国的国运。
三、刷新国内体制(节选)
以皇国为中心,以自主地建设「日满华」三国经济为基础,确立国防经济的根本。
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在内的皇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

在整篇国策指导大纲之中,近卫内阁连续多次提到了「大东亚新秩序」与「日满华一体」的概念,对于这一新的概念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期间前后的重大事件。而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在中国的占领区相继扶持了多个傀儡政权,并且于武汉攻克后第一次提出了“日满华一体”的“东亚新秩序”,而在昭和15年(1940)3月30日正式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系),成为了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输出口,而新的「日满华」政策就是对此的呼应。

而共荣圈的第三阶段,则是以《大东亚共同宣言》的发表为象征。
昭和18年(1943)8月1日,也就是在缅甸行政府成立一年后,缅甸国宣布独立;同月,日本驻印尼军政府宣布了印尼人可以参加政治与进行自治;8月20日,日泰两国签订条约,日本将部分占领区领土移交于泰国;9月,日本与国民政府(汪系)签订了《日华同盟协定》,将租借移交于国民政府。10月14日,劳威尔宣誓就任菲律宾大统领,菲律宾共和国也宣告独立了;10月23日,日本又承认了在7月成立的印度国民政府。至此为止,所有在日本势力范围内的政权,全部得到了日本的安抚与认可,以此为契机,大本营继续趁热打铁,为了更好地让各民族协助日本进行战争,决定在东京召开一场大东亚会议,与日本控制下的亚洲精英们一同来商讨接下来的战局。
昭和十八年(1943)11月5日,大东亚会议在东京召开,此次参加的各国代表如下:

大日本帝国 内阁总理大臣 东条英机
大满洲帝国 内阁总理大臣 张景惠
中华民国 行政院院长 汪精卫
泰王国 王瓦塔牙坤亲王
缅甸国 内阁总理大臣 巴莫
菲律宾共和国 大统领 拉威尔
印度国民政府 内阁总理大臣 鲍斯

然而这次大东亚会议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作为东道主的东条内阁总理大臣未能主导这场会议,整个会议变成了各国争夺自身利益的角逐场,各国领导人尽管屈服于日本的阶级秩序之下,除了满洲国的张景惠大臣与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主席二人对于日本方面的要求言听计从,不敢丝毫反抗外,全都开始为自己而发声。菲律宾的劳威尔大统领向日本方面抗议,过多的日本顾问安插入菲律宾的政府,会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会使人认为菲律宾共和国确实是日本的傀儡国,因此要求日本在行政权上给予菲律宾更大的自由;泰国的亲王殿下则向日本提出,日本军在泰国的驻扎已经引起了泰国国民的不满,要求日本减少在泰国的驻军;缅甸的巴莫总理大臣,则提出了关于缅甸军中的日本顾问一事,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缅甸本土军人而不是单纯依靠日本将佐。各国都在日本的压制下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之声,恼怒而头疼的日本尽管并不想答应各国的要求,但是出于形势的压迫,只能对各国进行一定的妥协与让步。当日本提出的协助大东亚战争进行的议案后,各国虚弱的行政能力与民众支持度又很难对日本进行实际上的增援与支持,因此日本试图团结大东亚各国来协助战争的想法,实际上只能停留在了形式上,最终在次日,匆匆发表了《大东亚共同宣言》[2],如下:

“盖世界各国各得其所,相倚相扶,共享万邦共荣之乐,乃是确立世界和平的根本要义。
然而,英美两国为本国之繁荣,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尤其对大东亚进行了贪得无厌的侵略与剥削,逞其奴役大东亚的野心,终于从根本上破坏了大东亚的安定,大东亚战争的原因就在于此。
大东亚各国相互合作,完成大东亚战争,使得大东亚从美英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保全其自存自卫,根据下述纲领建设大东亚,以期为确立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一、大东亚各国互相合作,确保大东亚之安全,并以道义为基础,建设共存共荣之秩序。
二、大东亚各国应相互尊重其自主独立,实现互助敦睦,确立大东亚之亲睦友谊。三、大东亚各国相互尊重其传统,发挥各民族之创造性,以提高大东亚之文化。
四、大东亚各国应在互惠之下紧密合作,谋求其经济发展,增进大东亚之繁荣。
五、大东亚各国应与万邦敦睦交谊,消除人种差别,普遍进行文化交流,进而开放资源,以贡献于世界之发展。”

至于共荣圈对于日本的作用,具体内容在三个阶段的各个时期皆有异同,但是其根本作用还是作为支持日本帝国协助资源开发与维持战争进行的工具存在,这一点前文的《帝国国策基本方针》之中也有所体现,在昭和16年11月20日,战争爆发前夕,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上通过了《南方占领地区行政实施要领》,其中有所强调:

“实行军事管制时竭力利用残存的统治机构,尊重以前的组织和民族习惯。”

这一点在日本统治的各地都得到了体现,例如在日本占领下的菲律宾,设置了以原先菲律宾共和国行政机构组成的菲律宾行政院;在缅甸以旧时英国统治的部分开始融入行政管理缅甸精英们组成的行政府;而在荷属东印度,在一开始极力试图利用原先的荷兰殖民政府,然而当日本军对敌对白人采取收监、管制等政策后,原先赋予荷兰人的职权,都逐渐被日本人接管。
而其中对于华侨,则是如此施策:

“对华侨应使他们叛离蒋政权,赞同和协助我方政策。”

然而实际上,当驻扎马来亚与新加坡的二十五军击溃了当地的英联邦军队开始占领统治后,山下奉文将军统帅的部队立刻对当地的华侨采取了武断政策,大量屠杀新加坡、马来亚当地的华侨,并且强迫华侨募捐给日本军大笔开支与军费,日本在当地彻底粉碎了原先的英国统治系统。
当然,表面上所存在的流于形式的所谓利用残余机构的统治,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协助日本进行战争罢了,日本并没有真正予以各邦国各民族独立的意愿与想法,统治的根本依旧是军政的推行与维持战争的所需。所谓【军政】,顾名思义也就是由当地驻军来维持行政,各个地区的行政长官皆由当地驻军司令官担任,而军政系统下的行政机构则直属大本营与内阁,受大本营陆军部和内阁陆军省直辖,这种统治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具效率的开发日本维持战争所需要的的资源、更好的协助日本进行战争,而前文所提到的当地人组成的行政府也受军政系统的管辖与控制,其所有的行政权力非常有限,而日方将这些有限的权力移交给当地行政府的时候,已经考虑好如何将其掌控在手中,并且令其最大限度的协助日本、维护日本在当地的统治。

除此之外,大东亚共荣圈的意义也是一个政治筹码,不过从政治筹码的角度出发,其作用只限于对日本的盟国,与德意志国及意大利国进行谈判时才有一定的效果。昭和15年中,德意志国陆军接连降服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迫使欧陆强国法兰西国投降,并且摆出即将发动对英伦三岛登陆攻势的时期,而三国同盟的议案也在不断推进之中,日本显然开始预估德国战胜英国之后,其将在世界新秩序之中占据的地位,如《关于加强日德意轴心事宜》之中写到:

和德意谈判时,应作为皇国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生存圈而加以考虑的范围是,以「日满华」为主体,包括现在委任日本统治的原德国所属诸岛(下略)

「大东亚新秩序」这一口号与标语,可以看作是日本对德意乃至英美各国打出的一张筹码与新的外交辞令[3],其目的只是为了明确日本在战后和谈会议上的立场与对东亚的主导地位,此时的「大东亚新秩序」这一概念,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的政治施策与实际运作,还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但是其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当时及日后「大东亚共荣圈」已经确立的目标——即“确立国防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这说明了日本对于占领区的根本施策,依旧在于维持日本的经济发展与战争运作,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将在日后日本的各个文书之中都能体现出来。

最后,离开日本的角度,从共荣圈秩序下被指导的各民族各国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共荣圈统治到底代表着什么?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忽视共荣圈意义的原因恰恰在这里,中国在当时,至少有一个或是几个较为强有力(相较与其它殖民地地区)的政府和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对于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概念不会特别在意,而对于印尼人、菲律宾人、缅甸人等南洋地区饱受欧美殖民主义压迫的国家与民族,都被主动或者是被动拉入了日本的共荣圈概念之中,尽管日本的军政系统与统治并不比美英更好,甚至可以说更为残酷,但是日本军队的武力迅速摧毁了欧美资本主义在南洋的贸易与统治秩序,而且日本由于战时的窘迫无力建立起一个新的贸易统治秩序。因此实际上日本在南洋留下了一个统治真空,对于南洋各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他们可以以反对日本或者是加入日本的共荣圈秩序来取得自己民族的独立,这两种行动他们都在进行,在日本统治下,惨遭蹂躏的东洋各国,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汪精卫、劳威尔、巴莫、苏嘉诺、等人一样愿意接受日本驻军的暴政。在中国大陆兴起的共产党与八路军积极的在帝国陆军背后予以骚扰与打击,并且建立了横跨中国南北的抗日根据地;在马来亚,新加坡,也掀起了以华侨为中心的抗日武装力量,尽管在日本驻军的武断军事扫荡与军事打击下,在战争初期遭到几乎全歼的命运,然而随着日本压迫的加强,当地民众自发加入了抗日武装;在菲律宾,当地抵抗组织依靠美国潜艇偷运而来的武器与弹药,在各地展开反日游击。当美军在菲律宾发起反攻时,这些菲律宾抵抗组织又迅速加入了美军队列;印尼、缅甸各地,原先在日本的扶持下组建的傀儡军与仆从部队也开始反抗日本驻军,缅甸的昂山将军在私下与缅甸共产党等组织合作,指挥缅甸国民军配合盟军,将日本缅甸军逐出了缅甸;胡志明,越南民盟的领袖,在大山之中组建广泛的根据地,对日本驻军和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开始了反抗。
对于上述所举例的各个抵抗组织,我们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
(一)当地民众因为日本暴政而自发组织的抵抗力量。
(二)在盟国或者某个政治力量暗中支持或领导下的抵抗组织。
(三)原先由日本训练与组编,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开始反抗日本的。

这是由于日本摧毁的旧秩序而产生的抵抗组织,类似越南民盟这样的组织就是在日本的入侵之下为契机而发展的,也证明了其日后将改变其国家的命运;而另一种,则是类似前文所述的巴莫、苏加诺、劳维尔等人,他们的性质实际上和汪兆铭与满洲国不同,尽管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日本的傀儡,但不能否认他们在当时作为其民族或国家较为合法的政权是事实,其中苏加诺也是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日本在当地扶持的傀儡政权或是组织,在日本战败后,成为了战后一部分南洋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乃至影响整个国家战后政治格局的形成。

我其实也常想,如果以后有时间的话,多翻译几篇关于大东亚共荣圈的论文与史料,应该对于国内这类问题的研究会很有帮助。


相关回答:

参考

  1. ^ 《近代日本之机运:币原外交》
  2. ^ 大东亚省《大东亚国家会议演说集》
  3. ^ 安达宏昭《大东亚共荣圈论》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美国的居心,那么美国以维护人权推行民主为借口有什么用处?




  

相关话题

  日韩两国政府、学界和民间对中日韩联合的愿望有多强? 
  二战中单看美军的陆军战术和装备为什么和苏德区别这么大? 
  二战前(1939)法国航空水平怎么样? 
  如何看待日本房价收入比为8.41,日本居民13年能买房? 
  为什么一战和二战都只形成两个势力? 
  昭和时代的日军在十八世纪算不算一支强军? 
  闪电战的基础是什么? 
  假设日本疫情全面升级为湖北级别,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 
  您如何评价朱可夫和曼施坦因? 
  日本真子公主 26 日结婚,将脱离皇籍随夫赴美,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游戏《钢铁雄心4》中有哪些让你觉得「不合理」的地方?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 @在贵州吃腊肉 与其公众号 @政经文史谈 ?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