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点,白垩纪末大灭绝是针对所有生物的一次无差别打击,破坏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此外鸟类就是一支朝着飞行方向发展的恐龙,且今鸟亚纲是唯一一支度过了大灭绝的恐龙演化支,所以现在更严谨的说法是“非鸟恐龙灭绝”。
对恒温动物(翼龙、恐龙、哺乳动物)来说,这次灭绝事件的打击可以用犁庭扫穴来形容,因为恒温动物耗能相比于变温动物大得多,抵抗这种突发事件导致的食物短缺的能力差。
白垩纪末大灭绝对哺乳动物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90%的哺乳动物灭绝,“枝繁叶茂”的哺乳动物只剩下6支存活:单孔目、多瘤齿兽、冈瓦那兽、树掠兽、后兽、真兽,而其中只有单孔目、后兽和真兽存活至今。
蜥形纲方面,翼龙全灭,鳄形超目灭绝50%,鳞龙类灭绝15%,龟鳖目没找到相关资料(也没受什么打击),离龙这个高度边缘化的族群倒是活了下来。曾经“统治世界”的恐龙家族中只有十多种今鸟亚纲存活,它们在新生代辐射演化,演变为我们今天熟悉的鸟类。
下面纠正一下 @艾子 回答的错误:
扬尘导致的“黑夜”只持续了3-4个月,几十万年估计真没有脊椎动物能活下来。
并没有今鸟类的飞行能力差的说法,反鸟的尾羽缺乏空气动力学性能,飞行能力可能反不如今鸟。鸡形目和古颚类大可能是依靠陆栖挖洞活下来的,雁形目和新鸟类更有可能保留了飞行能力,作为游禽/涉禽依靠生活在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而存活,因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在大灭绝中受到的打击是最小的。换句话说,今鸟类能活下来除了因为部分类群地栖、飞行能力差,还因为它们相比于反鸟占据了更广阔的生态位。事实上,许多中生代的今鸟类都显现出高度的水栖性,广泛分布于晚白垩世的淡水及海洋中,如“中生代海鸥”鱼鸟
彻底放弃飞行的黄昏鸟
习性类似于鸻形目的高冠洪山鸟
类似䴙䴘的游禽甘肃鸟
雁形目的早期分支维加鸟
还有近期发现的滨鸟阿斯忒瑞亚鸟
也有弱化/失去飞行能力的今鸟类,如巴塔哥尼亚鸟
相比之下,反鸟类偏向于树栖,虽然也有汤氏海积鸟这种水鸟,以及陆栖鸟沙漠鸟,但多样性明显不如今鸟。
汤氏海积鸟的复原图:
多瘤齿兽没有灭绝,其中杂食的种类也不少,古新世还辐射演化了一波,一直到3400万年前才灭绝。其姊妹群冈瓦那兽类一直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存活到1700万年前。
环境大灾变会造成食物链崩溃,从而迅速清空大型肉食类和大型素食类。
所有动物都从小个体起步重新进化。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