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曾经对清朝有过什么误解? 第3页

              

user avatar   zyzz12585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以为,康熙一日之内射兔三百是假的。

谕近御侍卫等曰、朕于骑射哨鹿行猎等事、皆自幼学习。稍有未合式处、侍卫阿舒默尔根、即直奏无隐。朕于诸事谙练者、皆阿舒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直、未尝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五·康熙五十八年八月

这不吹牛逼吗?

把兔子绑起来让他射?拿着炮冲进兔子窝炸?集体成果算领导的?……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事不是发生在木兰围场,而是陕西省境内的花马池,正好是康熙亲征准噶尔之时。

他最早提及此事是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三月

比这段话整整早了十一年↓

政大臣等曰、朕自幼时读书之余常习骑射。因见满洲中、挽硬弓者甚少。常以骑射鼓舞众人今见官员兵丁中、挽十五力及十余力弓者甚多矣。且朕自幼常习畋猎、身体强健中路出征时往来行走四月有余。日进一餐五更起行、至晚始歇遇沙地、则下马步行殊觉耐劳至宁夏出征时、往来两月有余并不曾在途中歇养马驼。自往迄还马驼俱无倒毙。旧时将军出于未到西安、宁夏荆州等处之先必喂养马匹二三十日、然后起行尚不能无倒毙之累。由是观之、凡领兵行走、欲士卒精强马匹壮健、俱视率领之人、措置何如耳。且宁夏出兵之时。朕带领兵丁、于六鄂尔多斯、花马池、定边等处行围。每日杀兔数千。一日所获、可作兵丁几日乾粮。朕于花马池地方、一日杀兔三百一十八只。自宁夏回时、至黄河渡口因无大船、朕量带侍卫人等乘小舟顺流而下。以所带乾粮甚少、每日往山间畋猎河中网鱼而食二十余日并未用及乾粮。至湖滩河朔渡口朕日御小舟、令新满洲四人棹舟追射雁鸭等物、一日可得数百只彼时朕年方壮、兼之熟习水性故毫不介意迄今思之、转觉自惧也然领大兵行走、事必率先、心能豫料、始可服众令其遵指授而行也朕于诸事、阅历已周。行走已熟审其可成而后行似朕帅领有方、身先士卒、嗣后将军大臣等、亦难仿效。盖天下事、无有过于领兵之难者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康熙所带领的团队,一共杀了几千只兔子,三百一十八只兔子是康熙自己射杀的。

同行的传教士的记载,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我们行进了60里,北向,西北向行进……一直沿着长城行进,……虽然我们走的一路沙地,但还是有大量草地和矮树木,还长着大量的甘草。皇帝一路射猎,这里有数量惊人的野兔,皇帝用箭射了307只,我们宿营兴武,一座很小的城,有筑墙,就像以前看到的一样……”——张诚的日记1697年4月13日(农历三月二十二日)(这段是从答主 @阿瞒亲父曹香蕉 的回答里粘贴过来的。)

张诚所记载的,与康熙所说的数字相差无几,那位答主说他没有见过原件,是因为《张诚日记》当初翻译时只翻译到了1690年5月7日,而1697年4月13日的记录则是他第七次“鞑靼之行”,其原件如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所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属实的。

那么花马池到底有没有那么多兔子呢?

根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朕等及围场众人所猎之数共二千零六十一只”。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兔子和雉鸡太丰裕了,想要射稚鸡,就把兔子耽误了。想要射兔子,就把稚鸡耽误了。”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这鄂尔多斯之地(和花马池紧挨着)啊,挤满了雉鸡和兔子,真是太丰裕了。

就是说这地界是一个野兔成灾的地方,完全不用担心兔子不够打。

康熙本人就能使用十五力的弓箭,射兔子用个轻松的软弓就可以,加上出色的射猎技术以及连续几十里的围猎,几千人部队的驱逐配合(康熙围猎有时候要换七八匹甚至十几匹马,因为距离实在太长。)

真要玩命挑战极限没射五百只我都看不起他。

圣祖武德,射兔三百;高宗文才,作诗四万。

虽然有嘲讽的意味,但康熙确实没吹牛逼,我一直以为他在兔子窝里拿炮轰的……

(据评论区网友提示前些年花马池还有很多兔子来着)


@殿前都点检 ,在这个逆向民族主义盛行,走资派崇洋媚外,公知舔美吹印的年代,还有您这样的智者,真是我辈自强之楷模,贴出来让大家瞻仰学习。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以为清朝的辫子是这样

毕竟清朝皇帝留下的画像里,都是有鬓角的




后来才知道是这样




原来清朝皇帝也知道金钱鼠尾丑啊······················


user avatar   seaofsilen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年轻时候被文字洗脑,一度以为清朝暴虐无道,屠杀汉人之类的。后来在清北复圈子混了十来年,终于明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之一。

清朝的暴虐,主要在对汉人大宗族大地主的镇压上。对于那些兼并土地,鱼肉百姓的汉人大地主,清朝确实不手软。康雍乾盛世,历任皇帝对江南大地主都是动辄抄家灭族,有时甚至一次就斩杀5万人。

对大地主大家族的严厉打击,极大的保护了普通汉人的利益。所以清朝297年历史,一直没出现大规模土地兼并。虽然有人骂清朝GDP不如明朝,但GDP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往往成反比。因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就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快速掠夺民众制造巨大贫富差距的过程。所以,表面的经济泡沫不够大,却暗示着清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远远好过明朝。

清朝对汉人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压制,还体现在政治权力上。清朝的核心圈不许汉人大地主大资本家进入,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汉人大地主大资本家无法控制权力对老百姓进行剥削压迫。这也是后来汉人大地主大资本家造谣诋毁清朝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个朝代,要想老百姓安居乐业,都要严厉限制地主资本家的权力。例如汉朝唐朝,都是国家控制大量土地资源,不许地主资本家任意买卖土地。等到地主资本家混进核心圈控制了权力,大规模土地兼并就会开始,各种战乱就开始爆发,直到改朝换代。

解放后很多年,我们对大地主大资本家掌控政府权力也是非常警惕的。

讨论清朝如何,关键看你站在地主资本家立场还是老百姓的立场。如果不是八国联军用坚船利炮降维打击,清朝江山至少可以再延续很多年。成为中国历史最长朝代也是可能的。毕竟,政府鼓励奖励劳动,老百姓日子过的不错,地主资本家不能过度害人,少数地主资本家想造反也是难!

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吧:

某网友回复:笑死了,知道清末关于军队怎么说的吗,军队是用来镇压汉人的,这天下,宁愿送给西方,也不愿给汉人。

首先,说点真的,即使晚清,清军还是不错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其他朝代末世军队的景象就知道了。

其次,如果是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其实我也支持宁愿送西方,也不要给汉人。因为几千年历史告诉我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洋人来统治并不是新鲜事。唐朝就是洋人统治,盛唐却成了封建王朝中的亮点。它的关键也是李世民对汉人地主的限制,使得天下百姓有饭吃。洋人作为外来族群,其利益扩张有限。同时它们为维护自身统治,往往限制汉人中的地主恶霸利益扩张,客观上对老百姓有利。

当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天下老百姓都有饭吃,有学上,这才是比任何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比洋人都更美好的社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得到中国老百姓信任和支持!


user avatar   chen-yu-dao-91-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之屠我一直以为是英国人干的,后了解真相真是一言难尽。

再联想到英军在广州所需要的淡水,水果,家禽是向当地买的。注意这个买字。

两者对比,所以以后出现什么龚半伦,市民帮洋兵搬梯子都不足为奇了。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清国是千年后进军新疆并控制到被民国取代的中央王朝,使得酱区成为现代中国合法主权领土的关键一环,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而且,大清国一直推行汉文化,满族也完全汉化。

本以为不承认大清国统治合法性,视其为侵略者和亡国史的应该是边疆分裂独立势力。没想到竟然高赞答主在内的这么多汉族同胞(自称最爱国)也不承认大清国并视其为侵略者和亡国屈辱史,甚至类比近代的列强侵略者。还有人觉得当年投靠和协助大清国统治酱区人为“忠犬”。


user avatar   cha-du-d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以为在满清,是满汉一体,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就像辫子戏里面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满清搞严格的种族隔离,在全国各个城市修建满城,供驻扎在当地的八旗兵和它们的家眷居住。满城通常占当地城市面积35%—45%,以西安为例,满清时期,西安满城霸占了西安市45%的地盘,里面的旗兵及其家属加起来不过2万多人。而汉人以及其他少民加起来160万人口则挤在剩下的55%的地盘里面。(下图是满清时期西安城的分配情况)

建满城先是圈占当地最繁华的地方,然后把里面的汉民杀一大半,没杀完的赶出去,或者当奴隶,霸占他们的房屋店铺所有财产,然后修建围墙围起来,汉人和其他少民是严禁进入。

以杭州的满城来说,这是满洲鞑靼独自霸占的空间,当然他们并不是完全与汉民隔绝,因为他们还负责对杭州的汉官和汉民行动的控制和监视,当然还有借机敲诈和剥削。

不仅杭州的驻防将军和都统有权以密折向皇帝奏报地方事务,就连驻防将军听取地方汉官的情况汇报的方式也显示着其凌驾于城内汉官之上的威权:每月初一和十五,巡抚须率领其下属到满城中的旗营去拜见将军。

除了监控地方汉官和汉民以外,驻防将军还掌握着杭州各城门的钥匙。每个城门由驻防中不同旗属的八旗兵把守。而把守城门的职责为旗兵提供了许多限制汉民行动和敲诈勒索的机会。他们随意抢夺汉民百姓担子上的东西,并向背包袱和乘轿子的行人索取过路费。旗兵总是在城门口阻挡送葬和迎亲的队伍,使汉民不得不贿赂他们以求通行。城门因此成为汉民百姓日常被满洲征服者凌辱的地点。

而在杭州满城之外,旗人的为所欲为更危及了天下闻名的西湖风景区。当时驻防城拥有上万匹马,与之仅一墙之隔的西湖被旗人当成了一个方便的放马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年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眼中的西湖美景,无数诗词歌赋中盛赞的人间仙境,在螨清的毒手之下变成了马粪遍地,苍蝇臭虫满地爬的肮脏之地。而湖上极负盛名的桃柳等树木也被他们全部砍光。无怪乎当时的文人都在诗文中对西湖风景的凋敝和水源的污染极表悲哀。(事实上,如果把西湖比作当时整个中国,那么满清入关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除了对汉民行动方面的限制和对环境的破坏之外,旗人还利用其政治特权在经济上压榨汉民。而在牠们敲诈汉民的各类手段之中,最为臭名昭著的莫过于营债。“营债”指的是一种要求借款人以房产和妻女做抵押的高利贷。旗人之所以有能力放债是因为清初入关时,对汉民的疯狂烧杀抢掠,使得旗人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他们通过被称作“营线”的本地掮客把手中的银钱向杭州的汉民发放高利贷。迅速增长的利息常常使借款者无力偿还,满人就乘机夺取他们的房产和妻女,或迫使借款人投身旗营为奴。这种令人家破人亡的高利贷自然使杭城百姓极为惊恐。

1682 年,营债问题引起城北武林门附近的商民罢市抗议。而目击此事的一名地方汉官逮捕了几个“营线”以平息众怒时,数十名旗人对他进行围攻肆意殴打,并捣毁了他的轿子。这个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旗人的凶残暴戾,贪婪无耻和作为被征服者的汉民的屈辱和凄惨境地。


user avatar   zheng-lu-da-jiang-ju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任何误解,只有知道的历史事实。


另外在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兵科抄出原任山东督粮道邓谦南、邓天申奏>》中也有济南屠杀的情况:   “崇祯 十二年正月初二日 ,虏薄济南,臣父挺身抗骂,百折不回,以致箭刃相加,遍身碎脔,迄虏退获尸之日,其咬牙怒目,骂 贼之状,犹存,比时臣之祖母,臣之叔祖,臣之兄姊婢奴共计四十六名口,俱死于烽焰之中,焦头烂额,断手剐心,惨难尽述。臣幸 被掳逃回,臣母胡氏跳入井中,尸盈水涸,二命苟存”[11]   一个大家族近五十口人,只有两人活了下来,尸体竟至于把井塞满,三百多年之后,读当日之情形,犹令人目裂发指。


满清入关大屠杀

扬州十曰、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模式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子发布的屠城令,实施的残忍的集体杀戮,和无耻的集体强奸。而屠杀后,不仅人头被堆积成“京观”,甚至还将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为论功行赏的凭据!“取阴肉或割乳头,验功之所,积成丘阜”。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曰到12月15曰,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 南雄大屠杀,“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广州大屠杀,“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王鸣雷)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屠戮甚惨,死难70万人。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西方人魏斐德写道:“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直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嘉定大屠杀,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



《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潮州大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扬州大屠杀,除了著名的《扬州十曰记》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偎?Γ?信e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曰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蒸变,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曰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等资料。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昆山大屠杀,“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罚》)




还有著名的《江阴城守纪》:“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曰,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在南昌,八旗军把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有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始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此书是满清查禁的重点,在乾隆44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

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暴行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大屠杀,甚至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都可以找到资料。

各地为剃发的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

顺治二年7月30曰,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顺治元年(1644)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顺治二年(1645)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顺治二年(1645)5月9曰,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6) 明朝都督章钦臣的妻子金氏,一个弱女子,不肯屈服于淫威,被用1000刀刮死。此事,系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冒着杀头危险记载下来的。



在崇祯 十三年二月十一日 兵科抄出浙江巡抚熊奋渭提到济南情况“今春二月间,璘等在家闻变,奔赴济南,但见城中焚杀已空, 残尸烧埋已尽,兄骨无存,仅得招魂。……泣思百万惨屠,全家泯灭。”[8]   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仅仅在济南,就屠杀了百万人口!   这是否是夸张呢?   绝非夸张!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史料能证实这一点。   就在清人自己的官修史书辑录东华录里面,崇德四年七月(崇祯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在多尔衮、杜度报告自己抢掠蹂躏战功的四个 月后,皇太极致明帝书中就说“死亡百万,非朕杀之,实尔君臣自杀之”[9]。   意思就是我屠杀了百万数量级别的人,那是因为你们不肯满足我的要求,所以才要杀的,这就等于是你们自己杀的



此外,还有民间在满清极端恐怖的文字狱罗网下保留下来的证据。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就通过说鬼谈怪的方式,记载了满清光 在济南一城就屠杀百万的事实。   在《聊斋志异》的第12卷,有一则名为《鬼隶》的故事,原文如下   “历城县二隶,奉邑令韩承宣命,营干他郡,岁暮方归。途遇二人,装饰亦类公役,同行半日,近与话言,二人自称郡役.隶曰:‘济 城快皂,相识十有八九,二君殊昧生平’。二人云:‘实相告:我城隍鬼隶也.今将以公文投东岳’。隶问‘公文何事?’。答 云:‘济南大劫,所报者,杀人之名数也。’惊问其数曰:‘亦不甚悉,约近百万’隶问其期,答以‘正朔’二隶惊顾,计到郡正值 岁除,恐罹于难;迟留恐贻遣责。鬼曰:‘违误限期罪小,入遭劫数祸大,宜他避,姑勿归’隶从之。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 百万,二人亡匿得免。”   另外《聊斋志异》的《韩方》中提及“今日殃人者,皆郡城北兵(即清兵)所杀之鬼”,也是说的满清屠杀济南的枉死之鬼。   而《聊斋志异》中提到县令韩承宣,在明代残留档案中可以查证到他死于清军屠刀的事迹,《明清史料甲编》的山东州抚李春蓁奏疏 中说:   “历城知县韩承宣,被虏拘执,不肯屈服,激虏之怒,被杀,女鳌姐,亦义不受屈,投井死”。[10]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误以为清朝皇帝的汉化水平很高,以为清朝皇帝就像电视剧里那样用汉语,以为我大清天下无敌。

后来看了一些《清实录》,才明白清朝皇帝一直会讲满语(咸丰皇帝的满语可以达到母语水平,此时清朝已经入主中原200年了),才明白满人大臣上褶子都是用的满文,才明白满汉不通婚原来是真的,才明白清朝皇帝对汉文化其实不屑一顾(乾隆曾经很委婉的表示,学汉文化完全是为了统治需要,学不学均可。道光认为满人只要会翻译汉字汉语即可,不必深入学习),才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真的还在用刀矛,还在迷信骑射。

最大的误解是清朝的版图,我一直以为清朝对边疆的控制稳固无比,固若金汤,举国一体。后来才知道清朝分为“省”和“藩”两部分,藩其实还是朝贡体系,藩部首领一般每年去北京朝贡一次,缴纳贡品,领一些赏赐,这些都是明朝朝贡体系的延续。当然,清朝可以在外藩驻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办事大臣和将军其实是情报机构,负责清朝皇帝与藩部首领的联络,传递军情。按现在的话说其实是驻军司令部,外藩其实是军事基地。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以为清朝是因为遇到了列强才衰弱的。

后来才知道清朝是在列强来之前就已经衰弱的不成样子了,不仅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都是如此。列强的到来反而给他续了命,不仅仅给了他钱、技术,还帮他吸引了仇恨。

像清朝这样的超级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他的上限和下限都是极其恐怖的。明朝的专制程度远不如清,末期便已经涌现了不少可笑之事。而当清朝这样一个更加专制的王朝衰弱的时候,他会有多少荒诞不经、极其可笑的现象,我真的很好奇。

你想要集权,就会得到集权的一切。

我觉得历史最大的遗憾,就是让清朝这一前所未有的专制王朝的自然衰落过程被列强的入侵打断,不仅无法为后人所鉴,还让后人产生了很多错觉。


user avatar   zhu-quan-92-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人的发型。

我小时候真以为清朝人就是电视剧里那种发型,脑袋剃一半留一半,梳个大辫子。

实际上清初时的发型是周围都剃掉,只在脑袋正中留一小块,铜钱大小,结成的辫子细到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和电视剧里的麻花大辫差距很大。

随着时间发展,“剃发令”的执行不那么严厉了,民间老百姓的头发才开始越留越多。但直到清朝末期以前,19世纪时,清人的发型也还是剃四周留中央,留发的范围不过拳头或巴掌大小,结成的辫子约手指粗细。

图片截取自《辫子与小脚:清都风物志》

这是清末来华的法国画家笔下的清朝平民形象(看辫子)

这位应该是有日子没剃头了

当时很多人习惯干活的时候把头发盘绕在头上,发辫长度也就大概是头围一周的长度,没有电视剧里能垂到屁股那么长。

图片截取自《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之前看微博上有人说,清朝人打架很不方便,很容易被揪小辫子,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就……

想对了!

清人醉酒斗殴的场面

画面很美。

直到清晚期,也就是大清快亡了那阵,老百姓的辫子才发展成近似于电视剧里的样子。为什么说近似呢?因为从某些流传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也不都是剃前一半留后一半,还是剃周围一圈,留中间,只是剃得少了。

电视剧里的造型其实已经比实际的好看多了。




              

相关话题

  太平军屠杀屠城记录有哪些?和湘军比如何?太平军军纪和湘军军纪相比又如何? 
  为什么明朝粉与清朝粉之间的怨念那么大呢? 
  赵宋和清朝有什么区别? 
  如何看待《雍正王朝》这部戏中雍正杀子的片段? 
  为什么清朝留学生,吃大清饭,砸大清国的锅,少年饱腹儒家经典忠君爱国,出国后迅速走上反清的道路? 
  元明清为何取消了比部? 
  明朝这么烂为什么还能存在这么长时间?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汉族人,也了解明末清初历史,但是并不是多痛恨清朝? 
  从历史角度和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来看,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 
  如果没有清朝,明朝遇见列强入侵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大学生恶意坑害多名男童,意图致其失学?
下一个讨论
零零后不会用算盘,怎么办?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