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曾经对清朝有过什么误解? 第2页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以为清朝是全程“寸板不许下海”,严格执行“迁界令”,清朝的百姓从1645年到1840年之间都不能出海打渔经商。外国人来中国,从头到尾都只能去广州。

实际上,“迁界令”是对付明郑王朝的手段,康熙亲政之后,北方沿海各省已经开禁。平定三藩之乱后,江苏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已弛禁。甚至福建也一度“展界”,不过在清朝筹备攻打台湾之前,再度迁界。

在清军打下台湾之后,正式开海,准许百姓驾船出海,对外贸易。

1684年康熙帝积极地设立了四处粤、闽、浙、江海关,每处海关下设十多处海关口岸,还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购买贵金属——

接踵而至的商船反而把日本的德川幕府吓坏了,加大了对华商的管理力度,原本华人在长崎是可以租房居住的(幕府不许华商买房),幕府修了个唐人屋敷,把所有华商都集中到那里面去了。

之后虽然在1717年,康熙曾经对南洋进行过海禁(东西洋没有海禁),但是1727年又得到解除。


清朝比较著名的一口通商,实际上开始于1757年

原因一是乾隆本人对于欧洲商人本身没有好感,看到大量外国船只出入长江入海口一带,认为其活动严重影响到了漕运安全。

二是广州官府腐败,导致外国商人经营成本太高,要花费大量金钱进行公关,才能顺利进行贸易。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译洪任辉(英国人)非要来宁波贸易不可,因为广州、福建的官员的阻扰而告了御状,让乾隆本人很是不爽,之后才正儿八经的颁布了《防夷五事》,搞起一口通商。

但是,乾隆强调过,这是专门针对欧洲商人的,如果朝鲜、琉球、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国商人渡海前来其他海关贸易,各地将军督抚可以便宜行事。

当然,之后在马尼拉的西班牙商人也曾经多次到达闽海关做过贸易,清朝也都许可了,所以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一口通商。


咋一看,清朝这也允许百姓出海,也不因商人的出身地限制他们对外贸易,那么清朝的政策烂在哪里呢?

一是对船只的大小有严格的限制,康熙刚开海禁的时候,不允许造两桅五百石以上的大船出海,虽然之后有所放松,但是也不允许华商在海外造船,因为学习不了先进的技术,所以清朝造船技术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

二是商船不允许携带火炮火枪,后来到了雍正年间有所放松,不超过两门炮三十斤火药即可。

但是,这还不是给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和海盗送菜么?

直到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清政府才意识到不对劲,这没带装备出门打野不是在送么?随后在嘉庆七年(1802年)的时候允许携带炮位的船只出海,但是还腻歪歪地要根据船的大小来决定带炮的数量,这时候距离鸦片战争已经不到40年了。

三是在乾隆继位后,在1742年规定了商船必须在3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严重割裂了东南亚华人和国内的关系。清朝对于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发动屠华之类的事件也漠不关心(虽然明朝遇到马尼拉屠华事件也不怎么上心,但是起码作为汉人王朝,还谴责一下)。

四是外商来到广州做生意,要通过中国商人,特别是十三行的中国商人代办手续。严格限制了百姓与洋人之间的接触,使得一般人很难了解到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

五是清朝的贪污腐败十分严重,肆无忌惮地压榨十三行的商人,清朝统治者授予行商以外贸特权,但也从他们身上取得更多的财富,每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进献各种珠宝珍玩,最后都是由十三行付现。也有不少用在军费之上,例如1788年清廷令行商捐输三十万两,用于镇压台湾的林爽文起义。1773年至1832年广东商行总共向吏部捐输3,950,000两。在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三年伍秉鉴曾独自承担《南京条约》中外债300万银元中的100万。因为清朝的压榨,十三行中不少家资金无法顺利周转,纷纷倒闭破产。

六是因为以上的情况,清朝对十三行商人包庇外商走私鸦片等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流毒几遍中国。

……

清初康熙开海前,中国的海上贸易仍维持相当大的规模。康熙开海后,海上贸易量持续增长,贸易港口扩大,贸易国家、商船数量、进出口商品数量和贸易商品流通量值均不断增加,对海上贸易的监管也较明代有效得多。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反动的“有效监管”,才使得清朝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百姓出海贸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起码士人阶层对西方的了解欲也不如明朝时期了。


user avatar   lie-yao-lu-s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高估了清朝对新疆控制力。无意中看到一篇文比如叫浩罕汗国的。这个小国的崛起要感谢乾隆,是他完全的把准噶尔这个黄色蒙古人种的部落从地球上抹去,从而使得中亚地区出现了一片势力真空地带,信奉佛教的蒙古人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教的兴盛。插句话,阿古柏就来自这个浩罕汗国。

浩罕汗国处于新疆与中亚西亚贸易南部路线,人口数量大并十分集中,商业贸易极为繁荣发达,来往商人非常活跃。浩罕也是去往中亚西亚人口最集中城市的最短路线,因此浩罕与新疆的贸易活动最密切,在新疆活动的浩罕商人被史称“安集廷商人”。浩罕商人来喀什噶尔等城市贸易愈来愈频繁,这就需要管理双边贸易的制度,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呼岱达”。


1813年,浩罕汗国的爱玛尔汗要在喀什噶尔添设哈子伯克(税务管),直接抽收当地商人的税负,自行管理安集延商人和人员,不再由新疆阿奇木伯克管辖。浩罕汗国提出这种条件,不知道双方有没有爆发战争,我没找到具体资料,只看到1832年清朝与浩罕议和,并且签订了条约。


浩罕派遣使节阿里木帕德沙到北京去交涉,缔结了如下的四条协定:

(1)浩罕对由回教徒商人带到‘阿尔特沙尔’(即南疆六城)各城市的商品,有根据伊斯兰法课税的权力;

(2)作为政治代表而派驻在喀什噶尔的浩罕监督官,有在各城市任命征收这些赋税的代理人‘阿克萨哈尔’的权力;

(3)居住在各城市的外国(浩罕以外的国家)回教徒,应该完全置于这些代理人的控制之下。

(4)作为以上的代价,浩罕汗应该监视、抑制和卓家族,不使他们入侵回部。


1833年,该使节在由北京回来的途中,被任命为浩罕驻在喀什噶尔的监督官,并开设了官署。他的职权,根据条约规定,适用于‘阿尔特沙尔’,从此浩罕汗国在新疆设立了官方的代办处。呼岱达变成浩罕国的商业和外交代表,负责管理在新疆的回回商人和移民,并且负责收税。


外国对你的国土有管理和收税权,请问这是你的国土吗?

1759年开始实行管理,1833年外国就有管理和收税权了,你这才管理了几年?再然后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时间就到了1881年。


1912年清朝灭亡。

还有,清朝和列强签条约也就算了,你和一个弹丸小国尼泊尔,哎!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藏尼条约》

条约内容有:

1.西藏每年付给廓尔喀政府一万卢比。

2.西藏对廓尔喀商民不抽各种税项。

3.西藏和廓尔喀互换战争中的俘虏和财物。

4.廓尔喀将来可以派一个高级官员驻扎拉萨。

5.西藏民和廓尔喀民如有争讼,双方官员会审;拉萨辖区内的廓尔喀商民或加德满都回民如有争讼,西藏官员无权审讯。

由于1856年签订的《藏尼条约》早于中法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尼泊尔有幸成为近代第二个通过战争手段和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列强”。


user avatar   ju-zi-zhou-tou-11-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军队都是大刀长矛,打仗就是对砍

事实上,明清时期不但火器装备数量达到古代中国巅峰,同时也是火器相应战术的完善期与成熟期。


众所周知,火绳枪与前装火炮装填工序繁琐,为确保火力密度和延续性。这一时代的中外军队都是将火器兵集中部署,编组中会留出便于前后轮换的空间,主要的射击方式是多排轮射,即前排的士兵射击完退到阵后,后排已经装填好的士兵继进到原来前排的位置射击。




根据实际需要,有时也会使用齐射方式,即数排士兵同时射击,不进行轮换。东亚战场上,清军与装备热兵器的准噶尔军队对峙上百年,为了能迅速搜寻敌方主力决战,因此野战多采用轻型火炮。子母炮等轻炮不但能跟随枪兵灵活机动,并且能充当轮射中射程最大,也最具威力的一环。

康熙时候定型的大阅阵,同时也是皇帝钦定的进攻准噶尔大军的作战阵型。其阵式: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军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应援兵。




结合这段描述和乾隆时期所绘大阅图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枪步兵以营为单位间隔分布,每行5-6人的纵深。整体呈横阵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枪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阵线完全由火器构筑,火炮营阵的后方会有藤牌和鸟枪的护卫。使用弓箭、枪刀为主的冷兵器部队被部署在后面阵线。

据史料记载,组成这样大阵八旗军一般要有34个营,每个营正面宽度为13.72米,纵深8.23米,营与营的间隔是3.43米,第一线的汉军和满洲火器营正面占地约2175米。各营都有足够的空间机动与轮换,实际作战时如果在平地旷野对敌,自然可以一路平推倾泻火力。但在地形复杂时就不能用大阵,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执行各类任务。




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发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此即所谓“九进十连环”,大阵先整体前进,每前进17米便枪炮齐射一轮,如此重复九次,第十次时火炮连续发射,鸟枪兵进行原地轮射,保持火力不间断。




在第七次齐射时,满洲火器营的火炮会停止射击,转为马匹驮载随行。这应该是担当预备队的角色,为后面的火炮攻势保留实力。“九进十连环”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枪炮火力压制敌方,作战中如果达到了接近、动摇敌阵的意图后,就会展开更加积极的攻势。

第十次的连环射击在鸣金三声之后停止,紧接着鹿角阵线会分出八个缺口。藤牌兵从缺口出阵操演刀牌,模拟近战肉搏。在进一步打击敌人阵线的同时,掩护从鹿角后出来并跟进的鸟枪兵。藤牌兵操演完毕,鸟枪兵则展开徐进式的轮射,即每一排射击完毕不再退向阵后,而是保持在前,后排再迈出到前排的前方射击。这种作战方式应该更适用于追击已经在松动、败退的敌军。




鸟枪兵的轮射结束后,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的骑兵才出动,演练包抄、冲击敌军。当然,大阅的演练只是在能保持进攻的情境下,实战中骑兵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在枪炮打完后出来遛一下。他们的机动任务还包括应对敌军主动进攻的情况,以及在火器兵推进时进行侧翼掩护,或者与火器兵在敌人的侧翼同时展开攻势。

阵中火器营一般由鸟枪手4480人,神威、子母等火炮128门组成,战时每枪每炮均备弹300发。理论上讲,如果敌军与其展开枪炮对攻的话,会在绵延两公里的火力线上吃到138万多发弹丸,然后还得面临上万骑兵的合围。放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东亚,这就是最具威力的战阵。


user avatar   mr-bridg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看电视剧,一直觉得雍正皇帝非常的帅。不管是唐国强老师、吴奇隆扮演的雍正。还是张国立老师、张铁林扮演的雍正。至少是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的形象。后来看到一些画卷,虽说长得不算英俊,但也可入目。丹凤眼、比较清瘦,如果不是穿着皇帝的吉服、朝服,还是很有古代文人的书卷气的。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它。



(图为清代雍正皇帝真容泥塑坐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的感官体验一下子就不好了。这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没有半点关系,甚至是有些其貌不扬(并不是歧视其貌不扬的人,本人长得也并不好)果然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原来,那帮画师也会开美颜;原来,宅男祖师爷喜欢手办、喜欢宅在家里,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长相不甚满意;原来,真相有些时候,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分割线以下为更新———————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问如果雍正知道这个捏瓷塑的人,把自己捏的那么丑,还不砍了他?我就忍不住更新了,没办法,强迫症患者。

这个作品是雍正32岁左右的时候制作的,可能是因为被受封雍亲王,又可能是因为老四快出生了的原因吧(我瞎猜的,起居注里没写)!反正是心情不错,所以就派人通知内务府造办处,给自己做个人像泥塑。如果了解这个闷骚宅男的人,一定知道这人的骚操作实在多了去了。(据说还是外面请的,因为宫内都是画师,画画都是顶级大师,捏这个估计不行。)他穿的是代表皇子的如意云纹冬吉服,内穿杏黄内衬,裾四开。刻画的非常细腻、写实。这个塑像的双手是断粘的,不然刻画的会更加传神。当时雍正看到塑像后,还重赏了这位来自苏州的老工匠。所以,这件雕塑不光是清十二帝王,唯一的一件帝王雕塑。而且这还是一件,自封建时代开始,唯一一件帝王本人认可的作品。说明这个工匠有一手,并且四哥表示:我服。估计心里还在想:“这老鳖犊子,别说,捏的还怪形象的。”

———————分割线以下为更新———————

看到一些朋友的某些评论,我想稍微解释一下:1.我只是以我的审美标准评判了一个人。2.我的审美并不代表所有人的审美。3.我并不是评价所有的清代皇族,我只是因为小时候看电视剧,后来机缘巧合看到了雍正皇帝的真容后有感而发,评价某一群人,我不配。(并且我认为雍正皇帝,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里,是个勤勉、节约的成功的皇帝。所以长相和能力,和是不是能做好皇帝这个职务,是没有关系的)。

我认为有黑就有白,有光就有暗,有美就有丑。在咱们赞美一个人美的时候,相对的就有丑的存在。评价一个人美丑,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主观的做出我对一个人外貌的评价,没有对错之分,就是评价。何况,评价是我具有的权利。我觉得有人拿我评价一个人美丑来说我档次低,是个挺可笑的事儿。评价人外貌就是档次低?那么以后是不是也不能评价别人漂亮了?因为评判别人外貌就是档次低的表现。或者只能评价别人的优点?有人见义勇为能大加赞赏,有人行凶作恶就置之不理?又或者评判别人的道德、内在就是高尚,评判别人的外貌就是低贱?我认为高尚和低贱也不是这么来区分的。


user avatar   shen-yuan-lao-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清朝的文字狱问题,许多人喜欢把康雍乾年间的特征特别是乾隆年间的特征武断地认为整个清朝都是在搞文字狱,这点错误就错大发了。

清朝的文字狱情况是分阶段:

清朝初期的所谓文字狱还真不是冤枉,怀念故明的人用文章公开否认清朝统治的正统性,这不要说清朝,换了哪个朝代都要弄他,

就比如说著名的“明史案”,它的处理结果是残酷的,但是要说冤枉的也不完全对:

这部书是建立在朱国祯的视角上,加上当时南方人心思明,所以书中提到清朝的部分有许多“碍语”。如提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按明朝官职称为“建州都督”;在与清朝作战的将领李如柏、李化龙、熊明遇的传记中,充满对忠臣义士壮志未酬的惋惜;称呼降清的将领孔有德、耿精忠为叛将;用南明的年号隆武、永历,而不用清朝年号。

打个比方说,内地某人私自撰写史书,纪年用中华民国一百多年,死活不用国家法定的公元纪年,对教员用某匪称呼,对光头用“先总统”称呼,你们觉得有关部门不揍这位大哥?

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字狱数量并不多,而且基本是查之有据,不算故意冤枉人。

到了雍正,雍正搞文字狱的目的就不是单纯对付反清复明,就是主要为了打击政敌:

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杀戮夺嫡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这个雍正年间会惶惶不安的是雍正政治上死对头,大部分老百姓是吃瓜群众。

最恶搞的是吃瓜吃大发了,出现曾静的公然辱骂皇帝,皇帝不杀还与之辩论的奇葩现象,这如果不是满清皇帝,要是个汉人王朝,估计能被吹成:

多么“民主”的朝代,然后曾静是所谓“文官集团”抬出的恶心皇帝的棒槌。

文字狱真正变态和奇葩的就是乾隆在位,严格意义上是乾隆中期以后,乾隆早期并不那么变态,相反还鼓励大家在不接触底线的情况下畅所欲言,这不是造谣和洗白,是真事,乾隆初期宽大为主,到了后来改变做法,还真恰好和某粉为明朝皇帝洗白的套路一样:乾隆也发现文人都不是东西。

当然,乾隆后来搞的文字狱确实是清朝文字狱的高峰和无聊之举居多。

但是要说文字狱搞垮了清朝学术发展则未必,乾嘉学派就是清朝学术著名流派: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乾嘉学派的踏踏实实搞学问的学术作风对后来的实学思想非常有影响。

清朝的文字狱到了乾隆晚期就渐渐淡出历史,到了嘉庆以后基本就没有了。这就注意了嘉庆到鸦片战争还有四十年时间,这嘉道年间可有啥重大文字狱?

反而是这段时间的学术思想大家层出不穷。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清朝官方的真正有识之士。

尤其是魏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还有龚自珍,龚自珍的诗词作品搁在乾隆年间怕是死得渣都不剩: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诗在乾隆年间绝对妥妥反诗。

所以,所谓清朝的文字狱主要在清朝康雍乾年间最为典型和多,但是不能武断认为文字狱是整个清朝的特产,这种错误就差不多几百年后的后人乱学历史,把某十年的特色国情当做整个新中国特色的错误。

这种错误和外国在某些影视作品里面把已经是当代时期的中国人刻画成wg年代那种形象一样搞笑。

就比如这个:


user avatar   shen-long-we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清代朝廷穷得很,没钱干事。

实事是经过雍正这个满人皇帝的大胆改革,清朝是中国唯一挺过封建王朝中期税收魔咒,没有在后期财政破产的王朝,这还是在被西方整个世界抢劫的情况下。历史上,自汉代以来,由于土地兼并和官商勾结的问题,封建王朝只有两种办法来解决税收问题,一是给与地方大员专权_节度使。二就是藩王分封制。但是这两种都有弊端,明永乐企图用阉割版本的分封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整出来个不伦不类的大包袱,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而满清则是靠着一群用血缘和利益捆绑的职业军人,在天下还未安定的时候,以牺牲自己名声的代价,强行改革了这个问题。说句实话,如果明朝有能力能改革这个问题,什么农民军和后金都不在话下。

第二,清代军事一塌糊涂,被外人打出翔。

事实是清代是中国唯一一个扩张持续一百五十年以上的王朝。不管是用兵漠北还是攻略葱岭阿尔泰地区,清朝取得的战果都不输给之前任何一个王朝。除此之外,清代还完成了对西藏地区的用兵,甚至攻陷过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直接威慑了南亚次大陆。中国上次做到这一点的还是唐代,而且用的还不是中央政府的军队,影响力要打些折扣。

因此,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军舰开进长江口之前,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里唯一在中亚常年维持五到六万战兵和迁移二十几万边防屯垦兵的势力(驻防八旗和绿营,索伦营,锡伯营,卫拉特蒙古,察哈尔蒙古),除此之外,清代还能在西域和西藏地区部署几百名地方官员,这还不包括在乌兰巴托的驻军。从汉代开始,第二个能在西域这么干的,就是新中国了。

第三,清朝不懂得用火器,鸦片战争时期还在使用明朝的大炮。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其实挺佩服明朝大炮的质量和清朝士兵的勇气的。事实是乾隆年间光是为了给准格尔最后一击,户部拨款就超过了三千万两银子,其中用于生产新火器的经费就逼近了一千万两。当然,这主要是准格尔得到了沙皇的大力支援,得到大量火器的同时还雇佣了不少葡萄牙炮兵。为了对付他们,清军的火器装备部队达到了创纪录的九成。

雍正年间的史书记载,在缺乏火炮的支援下,清军的索伦重骑兵甚至无法接近准格尔军阵就被野战炮击溃了。

清准战争后期,工部送往前线的火炮超过了三百门,而且都是改良的野战炮。

不过,由于清代海防承平日久,加上雍正乾隆时期为了争夺西域而大规模缩减南方的驻军规模和裁撤水师,导致海防从康熙后基本没啥投入,落后的一塌糊涂。

不过这没啥意外的,因此清朝统治者压根就没想到敌人会从海上大规模进攻。在他们眼里,什么英吉利荷兰西班牙之类的,都是蛮夷海盗而已……。

第四,清代人口爆炸是因为番薯的原因。

美洲作物确实有一定贡献,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在雍正取消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前,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越生越穷……有种逼不得已的陋习叫溺婴。当然,如果你非要说清代以前的古人知道JH生育那我也不反驳……。

第五,清末鸦片卷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

事实是从咸丰末年开始,中国就是鸦片出口国了。到了光绪年间,西方就因为购买中国鸦片导致白银外流而开始了针对大清的禁毒活动……。甚至为此不惜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当然,中国也同样深受其害。

第五,清代科举落后,千百年来一成不变。

事实是到清朝灭亡前,科举已经不是单独写四书五经的八股文了,而是分成了类似于行测和申论的混合模式,计算题和海外地理经济题也已经出现。

第六,清朝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给外国人赔款,导致国家越来越穷困。

事实是清朝也刮外国人的钱,清末在美国和欧洲都发行过五年期和十年期的国债,日本还是其中的买家之一。当然,大清亡了后就不还了……。

第七,清代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满人保守势力的反对,让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窗口。

事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代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关税壁垒,等到甲午战争战败,清朝彻底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导致大批官办和民办企业在海量洋货的冲击下纷纷破产,工业化努力彻底失败。

而这种慢性失血般的病症,也被后面的民国政府全面继承和学习。孙中山曾经打算在北伐取得胜利后收回部分关税权,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只可惜常凯申是买办资本的代言人。

先写到这把,具体的太多了,懒得写了。至于什么剃发易服,文字狱,等烂大街的痹症,我就不在废话了。

……

最后科普一句,不要用清末的关税来跟清中期的税收改革做什么对比,因为根本没有可比性!

清中期的税收属于开源性质的税种,而清末的关税最高百分之五则是倒过来的。抛开清末白银购买力比清中期贬值了三倍不说,清末的关税本质上根本就是本土手工业破产后购买洋货的失血性的税费,是西方为了掠夺中国的绞索。也就是说,清朝收的越多反而死得越快,收的越多流失的更多!最终的结果就是本土工业化努力彻底完蛋,民穷财尽。

……

题外话,准格尔汗国是个不错的对手,清朝历经三代人尽全力灭掉他们后,反而开始马放南山走下坡路了,直到一百年后被海上来的人打蒙了才反应过来。果然是太舒服了没好处,人和国家都一样。









面对这种对手,清朝中前期一直是比较积极的,毕竟人家动不动就兵临嘉峪关甚至威胁兰州。

清朝康熙年间用兵漠北的昭莫多之战。

葛二蛋占据喀尔喀蒙古旧地,屯兵库伦后,康熙决定在其与俄罗斯合兵南下前主动出击。

这一战,清军动用京城三大营主力,其中蒙古八旗骑兵,汉八旗火器营各自一万人,满洲八旗骁骑七千人,满洲八旗火器部队五千人,蒙古外藩军八千,绿营宁夏所部火器部队一万人步兵三千,西安驻防八旗兵六千人。宁古塔将军所部9000人。

每兵配备一个随军民夫和四匹马,携带6000大车的运输队和五个月备用口粮,最终彻底击败了葛二蛋。

……题外话。

曾经一直以为只有满清这种统治者会做出雇佣西方列强镇压太平军的事情。

后来读到明史,才知道南明的借虏平寇也是一丘之貉……。

……

关于文字狱和剃发易服……既然大家不停地提,那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清代的文字狱,注意是清代,我没否认其他朝代也有文字狱。

清代的文字狱与剃发易服,本质上是同气连枝的一种产物,他们都开端与顺治,只是相对于外表一步到位的政策,涉及思想的文字狱比较漫长,基本结束于乾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文字狱就是关于清朝帝王避讳的问题,不过由于清代统治者对自身执政合法性的敏感和不自信,使得清代的文字狱被迅速扩大,最终变成了一个遍及全国并重创士大夫阶层的事件。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主要诱因,一是满人在入关后越发明白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另一个方面就是满人对自身文化的极度不自信。

当然,这里面也他们对元朝统治短暂原因的畸形理解。

在这两个主要因素下,满人既渴望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但又恐惧自身被迅速汉化失去其特殊性。在满人统治阶层眼中,由于他们本身极少的人口,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一旦被光速汉化,就会导致满洲利益集团这种因为本民族特殊性而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极速衰落。

而这种异化所带来的凝聚力一旦没了,在面对人口几十倍于自己的汉人时,满人自然而然的就没了任何优势,也就及其容易重蹈元朝的覆辙。

不过,维持这种特殊性虽然有好处,但结果必然是让满人统治阶级在汉人甚至是其他民族中鹤立鸡群,反过来又弱化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性。长此以往,面对明中后期盛行的华夷之辩,满人也知道长此以往自己统治根基必然动摇。

最终,在经过一番思想博弈后,满人统治阶层聪明的选择了两个极为有效的办法。剃发易服,文字狱。

剃发易服,是在尽量保持满人和八旗异化习俗,维持特殊凝聚力的同时,让国内其他民族缩小与自己的直接差异,从而反方向降低自己的差异性,提升统治合法性。

文字狱,则是在满人学习汉文化的同时,用暴力手段压制中原士大夫华夷之辩思想,尽量不让其强调和指出汉人与满人的差异性,提升统治合法性。

经过这两种办法的折腾,满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基础,并极大的降低了统治成本,快速恢复了国力。

但是这种弊政的黑暗面就是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虽然最终服了软,但也因此变得畏首畏尾失去了革新的魄力,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速度,直到被对方打疼才终于醒悟过来。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说的不对还请大家见谅……。

……

关于清末科举制度。

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清廷恭亲王奕䜣上奏请开设同文官,从科举考试的人员中招生学习西方语言和科学技术,这基本是清末科举改良的开端。

1875年,礼部主要官员奏请在全国科举考试的内容中增加传统“六艺”之一算学作为考试科目,被朝廷批准。不过直到1887年,朝廷才正式下文将明习算学人员归入“正途”考试,给予科举出身。

1898年 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专门考取通晓天下利弊、中外交涉、擅长制造测绘等拥有一技之长之士并给于科举出身的身份,被光绪采纳。

到了百日维新期间,朝廷下令废除八股举文模式,改考试内容为时务策论,题目涉及天文、地理、制造、声、光、化、电等学科,以及西方学校、财政、兵制、商务、法律等制度,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但遭到守旧派士子的激烈反对。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废除了康有为的大部分科举改革内容。

1900年底,科举考试改革再次启动,清廷计划通过递减科举取士的中额、递增学堂取士的名额来逐步取消科举考试。1901年和1903年,张之洞会同他人,两次上疏,建议从下届丙午(1906年)科起,每届减少中额三分之一,也就是通过三科(即 9年)的时间取消科举,此后各省高等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乡试,给与秀才名分,京师大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会试,给与进士身份。在过渡期间,对旧生员则尽可能安排进修出路,或赐予虚衔以示安抚。

1904年,全国科举考试提前停止……。

1906年,正式废除。

……

关注清代科学技术落后的问题。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清朝统治者并不是完全不清楚外面的世界和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从明末清初到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冒险家曾经不止一次的来到中国且供职于帝国的高层,也就带来了不少西方实用性的科学技术。只可惜,清朝统治阶级忠实的学习了士大夫阶层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认为这东西属于奇技淫巧,而非正统的治国之道。

当然,这也不能都怪士大夫,而是中国千年的儒学治国带来的巨大惯性不是一个两个人能随便改变的。我不否认儒家思想有利于管理巨大的国家,但是工业革命后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的理解范围,属于到了术超越道的时代。这种模式下,中国这种传统自给自足的东亚农耕社会必然需要本质上的改变才能跟上时代。

而清代的统治者之所以必须被历史淘汰,是因为他们在得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地理知识后,习惯性的将其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为了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的统治的稳定,而有意无意的隔绝老百姓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接触。

根据嘉庆和道光时期奏折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基层的士绅还是皇帝,他们都极为反感和恐惧百姓与西洋人接触。即使十三行的商人为帝国和官僚贡献了海量的收入,他们也并没有对商人有什么好脸色。

按照清代的官方文献,统治者认为西方的商人会带坏中国的农民,使得他们不在依附于土地而开始经商甚至与洋人合作建立巨大的作坊生产商品。

要知道,封建统治者维系统治基础的媒介就是对土地分配的绝对控制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方资本主义独立于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触及了清代统治者的统治根基。有鉴于明清时期的极为低下的商业税和粮食亩产,这种抛弃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更不能被统治者认可了。

毕竟,人口密集的东亚农业帝国没商品还可以继续存在,但没粮食就会陷入巨大的混乱。

因此,当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商人进入中国沿海后,其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贸易方式在清朝士大夫和统治者眼里简直就是悖逆和祸国殃民的东西,必须严格的控制!

所以,只要不是有利于农业的科学技术,统治者都会本能的抵制,也就是所谓天朝上国骄傲自大,闭关锁国的根。

总结一下,就是清代上上下下的统治者们并不是真的愚昧无知,而是太聪明,太在意家天下,太自私了而已。

直到有一天,来自海上的敌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天朝的国门,掠夺了封建统治者自以为天经地义的利益,他们才会肉疼的醒来,才会被动的想要改革。

……

十九世纪中期后放眼全球横向比较清朝的位置基本上是……远东的一坨肥肉。

主要是工业革命后,不管是中东还是东亚,传统的封建农业或者游牧国家在西欧近代国家面前都是战五渣,体系碾压已经形成。

而沙俄属于世俗化的封建王朝➕近代军队,虽说能压着纯封建的清朝和奥斯曼打,但面对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面的不行不行(从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越来越跟不上趟了),甚至对付完成近代化改革的日本都是疲于应付。[酷]

……

看到有人说清朝统治者不懂得学习西方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是愚昧不堪……。

这里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大家知道欧洲怎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吗,要知道即使是靠着海量的殖民地掠夺,新生的资产阶级与欧洲封建国王贵族的利益都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导致了欧洲多次大革命,送上断头台了多少皇帝和贵族[捂脸]。

所以,这个地球上从来就不存在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清廷不知道改变,而是他们怕直接把自己的统治改没了……。

最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派出去了大量的留学生,最后的结果不是如此吗?[捂脸]。

……

最近看到有人用虚假图片和信息误导大家,说清朝的蒙古新疆和西藏都属于跟朝鲜安南一样的外藩,不全是领土,还险恶的使用明朝领土来对比,借此挑拨误导大家。

这里,本人引用准确史料给与驳斥,以正视听。

资料太多,我直接发截图了,希望大家理解一下。

使用这张伪造地图的人,用心极为恶毒。因为它不仅调动明清的争论,还直接结构了中国对边疆地区统治权的合法性。










这些资料明显说明,在清代新疆蒙古地区,西藏压根就不同于朝鲜和安南。

也就是说前者是内属外藩,管理等同与内地,后者才是不统属的外藩,只维持朝贡体制。


user avatar   mi-kang-na-qi-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认为清朝很穷,其实清朝不穷,就是因为清朝太富了还没武器保护自己,才被西方列强欺负。"

西汉武帝中期的税收,约折8800万明清石米。

唐天宝年间不开商税的情况下,税收约2亿明清石米。

明永乐初年,仅税粮+军屯收入(子粒只是其中一部分)两项也折1.8亿明清石米。

即使是宋,以神宗时期的税收,折合也有7100万明清石米。

而清朝税收的顶峰,差不多是雍正初的3900万两+400万石漕粮,加起来也就折约3600万石明清石米。

所以你认为清朝不穷,恰恰相反。清朝和以上相比,还就是最穷的朝代。

而末期的新建陆军

正兵每月4.5两饷银,但是米价至少在3.5两一石。

但是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战国时期的一户自耕农,税后收入135石粟,折合16石明清石米。

对,2000多年后的大清新军军饷折米,与战国时期自耕农的税后收入相当。

以上数据的具体论述在这里


user avatar   shang-shan-ruo-shui-97-72-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我曾以为真有什么“康乾盛世”。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康乾盛世,与世界横向对比,都比不上明朝的中下水平。

甚至,就是纵向对比,所谓的“康乾盛世”,人均生产力也没恢复到明代的中等水平。

空口无凭,请看下图:


古代农耕文明国家,当然是以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行业劳动生产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

明代人均占有粮食559斤,每个劳动力年均生产粮食2013斤;

而清中期,亦即包括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人均占有粮食仅314斤,每个劳动力年均生产粮食仅1131斤;

这是不是只相当于明代的中下水平?


第二,早年看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曾以为满清皇帝真的没有一个昏君。

后来才想到,满清乾隆皇帝,不仅把他的基友和珅纵容成了世界最著名的超级大贪官,还蛮横排斥与西方的近代文明相交流,这不是货真价实的大昏君是啥呀?


1793年,当时已是海上霸主的大英帝国,派出了欧洲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携带着代表当时世界上最高科技成果的大量礼品而来,想同陆上霸主的中华帝国平等建交。

可是,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团初登此岸,就发现这里已不再是传说中文明发达、繁荣昌盛的礼仪之邦,它已经被蛮族朝廷给代表成了野蛮而贫穷的落后国度。

由于“鞑靼皇帝”乾隆出于暴发户的自大心理,顽固坚持要对方按满清礼仪对他三跪九叩,而对方也坚守本国的礼仪尊严,只肯单腿跪地,结果这一次交往不欢而散,并因此在双方心里都种下了仇恨。

马戛尔尼使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归国途中还病死了一百多人。真可谓徒劳往返,代价惨重啊。

【“两国关系破裂引起了悲剧性的连锁反应:两个民族的对抗;中国的崩溃;19世纪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20世纪西方与第三世界间因仇恨引起的误解。”

“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摘自(法)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

看到没有?

明末之前,华夏汉人的朝代是那么如饥似渴的与西方文明积极交流;

可是到了满清僭主时代,“鞑靼皇帝”乾隆及其部族统治集团,反倒是那么决绝的拒绝与西方文明交流!直接造成中国的停滞不前和极速落后。

这不是大昏君是啥呀?


user avatar   jing-zhong-fen-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鞑清靠冷兵器大战热兵器的鞑英,被单方向吊打。

事实———清兵火器对射并不怂,英国人一冲上来白刃战就立刻做鸟兽散。

鞑英一路补给靠烧杀抢掠——实际上鞑清操作一点都不比鞑英差。甚至在欺压老百姓这一方面,比鞑英更凶残。

鞑清武功盖世拓荒四海——柳条边,各族人民不能轻易交流,违者死刑或者流放。

鞑清生存时间比大明长——稳定有效的统治时间只有明朝一半左右。大半时间里国土一小半都是林登万;最后靠给洋人当狗,续到了二十世纪。

但是鞑清有一点好,漢族皇帝比不上。

他开创了一个压制腐朽文官集团的新思路,八旗制漢。无中生有的创造一个利益集团,进而使得这个集团的领导群体无视各民族的利益紧紧围绕在以满清皇帝为主的统治集体身边。你可以看到蒙古王爷无视蒙古牧民正在灭绝和沦为奴隶,继续把酒言欢;你可以看到漢族地主为了维护鞑清,不惜灭绝式围剿义军;你可以看到即便被人抓住,依旧信誓旦旦表示鞑清对自己好,不能辜负朝廷的回王。在关外啃寒雪的八旗连享受生活都是罪过,请维族人来教种地,还没学会就被强行送走,关外满族连学耕地技术都是罪过。

这个统治技术,够漢族皇帝学一辈子了。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互相监督。

各民族共同的监狱,名不虚传。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初以为清朝搞定葛二蛋真的是平叛……

后来怎么想怎么觉得怪异……




              

相关话题

  如果甲午战争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汉人王朝,会不会打赢? 
  甲申年(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弃关当汉奸放清军入关,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一个发展? 
  怎么吹大清,才最令人信服? 
  各位历史大牛,如果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会是怎么样的场面? 
  假如你穿越到南明,成为一个家族掌舵人结果正逢满清入关有三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 ? 
  蒙古人民共和国对于清王朝如何看待? 
  乾隆为何会把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过继? 
  为什么清末民初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清朝覆灭后,满清皇室为什么还能继续住在紫禁城? 
  为什么总有人把伪清的耻辱嫁接给华夏?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大学生恶意坑害多名男童,意图致其失学?
下一个讨论
零零后不会用算盘,怎么办?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