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说在曾国藩以前太平军早已使用过“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g-zhong-zi-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提到“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曾国藩,认为这是他的首创,是湘军的独门绝技。平心而论,这一战术确实是被曾国藩大量采用的,确实是在湘军手上发扬光大的。此一战术,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左宗棠剿回、平定新疆的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战术的印记。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常凯申在‘’围剿‘’苏区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一战术。在一战中,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普遍采用了“堑壕战”的形式。“堑壕战”似乎也是“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在西方的变种,只不过比中国晚用了半个多世纪。当然了,我们也没有证据说那是西方人学了中国人的战法。即便“堑壕战”与“结硬寨,打呆仗”这种战术并无太大关联,我们也要承认这种战术在特定情况下是很管用的。

“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至晚在太平军庐州战役(1854年1月)中已经被采用,而此时湘军还没有出山(湘军首战的湘潭、靖港战役发生在1854年4月底)。此战由翼王石达开亲临前线部署,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负责攻城。对太平军而言,此战堪称一次大捷。仅三十六天,太平军就攻克了庐州这座大城(安徽省临时省会,清人徐子苓在《庐州战守记》说“庐州城周二十六里,为堞四千五百七十有奇,总七门”),迫湘军鼻祖、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

《太平军庐州大捷与江忠源之败亡》一文的照片截图,该文作者石培华,发表于《安徽史学》1985年04期

个人以为,“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应包括如下要素:全面围城,结营攻坚,围点打援。对太平军的庐州战役来说,这三个要素都具备了。

全面围城,指的是环攻城池,不留死角,不留缺口。“围师遗阙”乃《孙子兵法·军争篇》所载用兵八法之一,多为后世将帅所遵循。不过,“结硬寨,打呆仗”者并不拘泥于经典,而是将所攻之城团团围住,力图全歼敌军。就攻打庐州的太平军来说,也是如此。江忠源在奏折中说:“查该匪自扑城以来,日夜环攻,近且各门分扎营垒。”(关键词是“环攻“”各门”)舒星阿在奏折中也说:“逆贼于各门外均均扎营垒。”“七城外俱有木城、土垒,此击彼应,势甚猖獗。”(关键词是“各门外“”俱有木城”)通过两位清朝高官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太平军围攻庐州城的宏大威势。

结营攻坚,指的是构建坚寨,扎营城外,做长久计。欲“结硬寨,打呆仗”,即不求速胜,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求消灭敌方全部有生力量。这样,构建坚固的营垒就完全有必要了。从清方记载来看,攻打庐州的太平军确实修筑了牢固的军事工事。江忠源在奏折中说:“被围困以来,贼营林立,文报不通。“”贼情诡谲,既盘踞民房以为藏身之因,复于无民房之处分扎营垒。”(关键词是“贼营林立“”盘居民房”)舒星阿在奏折中也说:“东门各街市最大,计五里有余,俱被占据,又将近城道路挖断,以阻官兵进剿。”(关键词是“将近城道路挖断”)可见,太平军在庐州周边建了很多营垒,而且充分利用了城外未被拆毁的民房,还可能挖了壕沟以阻止敌军前进。

围点打援,指的是对内攻城,对外拒援,两不耽误。攻城的一方,除了要应对城内的守军以外,还要与城外的援军接仗,可谓任务艰巨。若“结硬寨,打呆仗”,当然不能忽略援军这一因素。攻打庐州的太平军,确实在打击援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当时,江忠浚、刘长佑、和春、音德布、舒星阿等各路援军拥兵万余,其兵力不少于太平军。不过,在太平军的阻击之下,各军均不能有所突破,都无法靠近城墙,而出现在距城十里、二十里之处;面对太平军的凌厉之势,其中的舒星阿,甚至不敢进兵,只能作壁上观。正因为被重创的援兵无所作为,庐州城仅坚守了三十六天就沦陷了。

虽然在攻城的时候太平军也利用了穴地攻城法、声东击西法,体现了以“巧战”取胜的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太平军在庐州之战中确实采用了“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

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有哪些特征呢?笔者以为可以用“缓”“大”“耗”三字来概括。

“缓”,指的是进展缓慢。一支军队,既然是“结硬寨,打呆仗”,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就绝对不能追求行军速度,就不能因贪图广占敌方土地而贸然前进。就湘军来说,在天京事变以后,特别是在攻打九江之后,其进度明显趋慢。1854年4月底至12月,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湘军就从湘潭打到九江,进兵千余里,夺占包括大都市岳阳、武汉在内的城池数十座。可是为了攻打九江,湘军却耗时17个月(1857年1月至1858年5月)。此后,湘军围攻安庆耗时至少15个月(1860年6月至1861年9月,从湘军攻克枞阳完成对安庆的合围算起),围攻天京耗时至少26个月(1862年5月至1864年7月,从曾国荃部进抵雨花台算起),其进度有如蜗牛。至于一战时期,各条战线也基本处于拉锯的状态。就西线而言,四年间士兵伤亡数百万,而战场基本在法国东北一隅,纵深不过百公里左右。既然进展缓慢,打起仗来肯定是旷日持久。
“大”,指的是规模浩大。这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多,二是工程量大。既然是“结硬寨”,就要广建营垒,大兴土木。王闿运《湘军志》有言:“行所至为垒,营官相其地,准之以绳,从面为壕。壕丈五尺,复壕土为墙,厚一丈,其崇八尺,墙壕容二丈,远其余土。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环而沟之,必有横涂,相距二丈,垒墙既成,去其外涂,留其内涂。作墙如城,其高七尺,子墙半之,墙厚六尺,左右二门出入谨之。”在前工业化时代,环城而挖长壕、筑长墙确实耗费巨大,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难以胜任的。一战时大打堑壕战,堑壕绵延数千公里,其工程量不言自明。既然是“打呆仗”,士兵很少分散作战,则投入的兵力自然是十分可观的。活跃于各战线的湘军在1864年发展到三十万,而一战时在堑壕里作战的士兵更是多达几百万。没有足够的兵力,就无法围结敌人,就无法抵御内外地人的击打。巨额的兵员,也是推行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所必不可少的。
“耗”,指的是消耗极大。毋庸置疑,“结硬寨,打呆仗”乃是一种极其烧钱的战术:如前所述,此战术本来就对人力物力财力要求极高;而持此战术的一方无法实现速战速决,还会使战事迁延下去,持续一年甚至数年。湘军厚饷养兵,又常营建深沟高垒,所需银两自是无可计数。至1864年,湘军只能给士兵发出四成的饷银;攻克天京以后,全军欠饷已达近五百万两之巨。无法支付巨额欠饷,其实也是曾国藩裁撤三十万湘军的诱因之一。一战的参战者,可谓囊括了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十来个个国家。可是,当战争进行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除了参战很晚、介入不深、不在本土作战的美国以外,其余国家都已经难以为继。因为战事消耗过大,百姓生活困苦,主要参战国的社会矛盾都趋于尖锐化。自1917年开始,无论是在协约国,还是在同盟国,革命活动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战中及一战以后,很多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帝国(奥、土、俄、德等)都走向了崩溃。
“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在军事史上出现的频率并不很高。应该说,它的局限还是很明显的。
要知道,此战术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后盾,特别烧钱。近代以前,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为了避免投入巨大动摇国本,将帅们大都主张出奇制胜,速战速决,并不推崇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前所述,就是19世纪之后,若是执着于此战术,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术的效能也是有限的。采用此战术者,只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占绝对优势时才有胜算;如果与敌方经济实力相当,则很难取得重大军事进展;如果实力逊于对手,就只能上演人间悲剧了。蒋介石在战略、战术上处处效仿曾国藩,在早期打内战时因为有江浙财阀支持,要钱有钱,要枪有枪,要人有人,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当装备更精良的日军侵入华夏之时,“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的国军便节节败退,甚至一溃千里了。
应该看到,随着新式武器的不断出现,尤其在坦克、飞机、远程大炮问世以后,无论是硬寨,还是堑壕都已失去意义。此时,因为要面对火力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路攻击,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是无济于事。二战中,日军延续一战思维,在中国东北和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建了很多要塞。结果,在苏军、美军的重拳打击之下那些要塞纷纷化为齑粉。可以说,在二战以后该战术已经不再具有市场了。

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太平军在“庐州大捷”以后便很少使用此种战术。而在1857年初围攻九江之后,湘军却捡起了这一战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且借此打了不少胜仗。其实,如果曾国藩等人提前两年采用同一战术在九江、湖口一带与太平军打消耗战,则太平军还是很被动的。如果那样,“九江、湖口大捷”的局面可能就不会出现,太平天国就很危险了。可以这样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术还是有其重大价值的。

太平军的战法是灵活多样的,在近代最早“结硬寨,打呆仗”只是其如此表现之一。太平军机动性强,善打运动战(二破江南营就非常典型),不介意一城一地之得失(据说因此石达开没给丢失武汉的韦俊治罪)。太平军经常主动放弃一些城市,也经常多次攻占一座城市,其实也是太平军如此作战方略的体现。正是因为太平军拥有高超的作战技巧,才令其席卷天下十八行省,才使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才迫使清政府为了镇压此次革命运动不惜勾结外国侵略者。




  

相关话题

  如果明朝没有被满清取代并延续,那么外东北是不是不会割让给沙俄? 
  明朝为什么就是打不过后金? 
  如何评价皇太极? 
  为什么清朝留学生,吃大清饭,砸大清国的锅,少年饱腹儒家经典忠君爱国,出国后迅速走上反清的道路? 
  如果你是清末满洲勋贵,如何处理抢米问题?是向着饥民还是当地士绅还是官员? 
  如何看待有人认为不应该推翻清朝的观点? 
  为什么清军打蒙古感觉很容易? 
  大学室友觉得清朝很NB,敢和八个国家同时开战并且在近代撑了不少年很不容易。我该如何去反驳? 
  太平军为何无法解安庆之围? 
  清朝的西藏为何是封建制? 

前一个讨论
宣帝对霍光到底是什么心态?
下一个讨论
郭子仪PK曾国藩,看看谁更高明?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