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看慈禧晚年都在做哪些事,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慈禧晚年,受庚子国变和日俄战争刺激,慈禧太后及清朝廷意识到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不改革必将走进死胡同,从而启动了清末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和过程:
1、昭告变法决心。1901年8月20日,慈禧太后发布文告:“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唯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2、派遣五大臣出洋。1905年9月,慈禧太后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等五大臣出使西洋,研究考察各国宪政。考察团回国后进呈了一份主张“强国必须宪政”的考察报告,为下步的变法提供了蓝图。
3、预备仿行立宪。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4、编练“新军”。1901年8月,清廷下谕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又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1903年12月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但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同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1906年11月,清廷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拟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5、倡导工商业。1903年9月,清廷设立商部,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6、规范财政金融。1906年,清廷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中央地方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1910年颁布《国币则例》二十四条,1910年首次编制第一次全国预算。
7、改革教育体制。1903年10月,清廷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鼓励学生出洋留学。1904年1月清廷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1905年9月,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8、改革官制。这里主要讲中央官制,先是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后又改组内阁,设会议政务处,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同时设立学部,将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刑部改为法部,另成立大理院,又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兵部为陆军部,附设海军处,体制为之一新。
9丶 改革司法。最重要的是出台三个纲领性法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O、东三省建省。日俄战争结束后,清朝发布上谕,废除了东北三将军,使东北地区同关内各省一样,实施行省制。东北建省后,清朝做了两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一是放开了对汉人迁入的禁令,鼓励汉人到东北垦荒落户、移民实边。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东北的汉人就超过三千万,成为东北的主人,确保了东北始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是与实际统治朝鲜半岛的日本签订《中韩界务条款》,再次确认延边地区为清朝领土,从而维护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11、康区改土归流。废除了明正、德格、巴塘、理塘为首的大小土司和昌都、乍丫(察雅)等活佛的政治地位,对“东起打箭炉,西至拉萨以东不远,南抵云南维西、中甸,北至青海玉树”的广大区域实现了改土归流。后来还准备“移川督於巴塘,而於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并启动四川向藏区移民计划。
12、蒙藏设制。最初的计划是将热河、察哈尔、乌里雅苏台、库伦、科布多、阿尔泰等地“悉照内地改设行省”,也就是将内外蒙古地区和西藏全部按内地府县方式管理,以期加强边防。可惜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计划中止。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其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2字,为中国历代皇后之最。慈禧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指定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由于慈禧太后的逝世,清朝失去了能真正掌控最高权力的操盘手,清朝的国祚进入了倒计时。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慈禧再多活6年会出现什么情况:①立宪至少会取得表面上的或局部的成功,满汉矛盾全面缓解,汉人取得实权,满人保有名义上皇权,因而会暂时避免王朝的倾覆。②新军会基本编练完毕,袁世凯等实力派可能会取得更大权力,但不大可能成为军阀。③工商业会取得较快发展,清朝国力将有所恢复。④边疆地区特别是外蒙古可能迅速改成行省,继续保持在清朝版图内。⑤6年后,也就是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清朝将以一个统一国家(而不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分裂国家)身份与列强博奕,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提升,这也是我假设慈禧再多活6年的重要前提。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有其发展规律。不论慈禧怎样推行新政为清朝续命,最终还是会被中国人民所推翻,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我就问一个问题,你是想生活在1949到1911,还是想生活在1895到1911。比起光绪,老蒋这些人 ,慈禧绝对是老成谋国了,没有私心了。她掌握大权数十年,给自己家子侄什么大官了吗?孙科,蒋经国,蒋纬国是咋安排的?
附带说一句,没有一战,就没有苏联 ,没有一战后剩余物资淹没中国市场,城乡经济破产,就不会有tg,两次世界大战不把列强的血流光,新中国是出不来的。
至于立场,这么说吧,能坐到哪个位置的人,没有一个会站在知乎众的立场上。
作为个人,她无疑是成功的,晚清风云激荡,出了多少牛人,不照样被她拿捏得死死的。这娘们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权力收放自如,滴水不漏。
但作为一个统治者,她无疑是失败的,属于一个权力中毒者,她的一切动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包括在庚子后的八年新政。
要是从清室的角度来看,她更是断送一个王朝的罪魁祸首,作为一个最高权力的执掌人,却全无统驭时局的意愿和决心,只顾自己风光快活。
不过,她之所以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如玩物,也可能跟叶赫那拉氏确实有复仇的心态有关。宗族血亲衍生出来的种种思维,作为被抛入了社会大熔炉的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但在那个落后的时代,却是维系生存的支柱,无论是游击于山野,还是激斗于朝堂。
但不管怎样,慈禧始终是个历史人物,所以她最终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表征。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她那个时代,注定会有妖孽滋生,只不过刚好被她抓住机会上了车而已。
很多人不喜欢宏大的叙事风格,但历史的问题如果不回到历史本身去看,是无法搞清原委的。
简单来说,世界各地的文明都犹如在林中大雾摸索前行。华夏先贤们在东周时代智力爆棚,找到了一个可靠的方向。所以后世吃够了前人的思想红利,一路狂奔一千多年,才有了我们至今都难甩掉的中二骄傲。
但历史的迷雾并未消散,本该乘前人东风锐意进取,拨开迷雾继续前行,但我们却在念经这事儿上越加执着,把前人的光辉智慧都念出了腐败的味道,还不肯放手,最终才走到了崖山之变的境地。
弱宋时,我们还有点忧天下的格局,但在被外族征服后,我们就彻底了躺平了。依稀残留的一点古代智慧,全都用在争名夺利、空谈道德上面去了。而那群曾经活跃在这片大地上立志实现孔子事业的士族儒生们,早就变成了一群蛀虫,他们所做的无非是两件密切相关的事儿:嘴上护皇权,手上捞实利。
所以,回到慈禧,她个人的成功和作为统治者的失败,其实就是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在摆烂这件事情上,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