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甲午战争时,清廷修建颐和园耗费巨大,慈禧太后在这中间有多大责任?光绪不是亲政了吗,为什么不积极组织? 第1页

  

user avatar   peng-yu-f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中间有非常复杂阴险的政治考量。 首先在光绪亲政以后,举国都在等待慈禧交出权力。慈禧面对这样的压力,又不愿意放弃权力,于是提出用修建颐和园来作为交换。这样一来,摆在光绪面前的问题就成了:修好颐和园才能真正获得权力。 修建颐和园的工程,其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实在是触目惊心,往往是被贪污的银子超出实际工程支出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慈禧对这个情况心知肚明,但是却不查办,因为修颐和园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由于贪污巨大,修建颐和园的花费远远超出预算,经费缺口甚至超出户部全部的存银。户部尚书阎敬铭拒绝向颐和园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项,于是被罢免。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接手户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李鸿章曾经弹劾过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与李鸿章有仇。而翁同龢又不是林则徐那种先公后私的人,所以自从他当上了户部尚书,就把全部经费投入了颐和园,而驳回了北洋水师所有的经费申请。因为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两件:第一,不要得罪了现在的顶头上司慈禧;第二,让自己的学生光绪尽快掌权。 李鸿章作为北洋军和淮军的实际掌控者,是汉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在左宗棠死后,已经无人可以与他拮抗。这时,他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因为他是汉人,慈禧和光绪不信任他;但是他的实力最强,也最懂洋务,慈禧和光绪又必需依靠他。这样一来,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李鸿章的力量太强是不行的,这会让他们担心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而过度削弱李鸿章也不妥,这等于是砍掉自己的手臂。所以在这个时候,尺度的拿捏就很关键;同时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对李鸿章说的话不会完全相信。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局面: 李鸿章察觉到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而北洋水师多年没有添置和更新武器,这时已经渐渐落后于日本。光绪与慈禧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他们也不相信李鸿章的奏折。因为在他们看来,李鸿章会不惜夸大其词也要扩充自己的实力。 在慈禧和光绪眼中,这件事无非是两种可能性:第一:北洋水师击败日本,同时自己也受到相当的损失,这样李鸿章的实力会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与各地督抚相当的水平。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第二:北洋水师轻而易举完胜日本,李鸿章的实力再次提升。这就很可虑了,因为人的野心会随着实力的提升而膨胀,皇位可能易主。而后来实际发生的北洋水师被日军全歼的情况,他们根本没料到。 所以,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慈禧和光绪都在有意无意的拖延李鸿章拨款的请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实力过快增长。 同时,对于户部尚书翁同龢来说,他希望李鸿章倒台。而让他倒台有几种方法:第一:让李鸿章功高震主,引起慈禧和光绪的猜忌。这是玩火,一旦玩过头李鸿章反而有可能变成皇帝。第二:让李鸿章的实力逐步瓦解,变成一般的地方督抚,然后再罗织罪名将他击败。这个办法最稳妥。第三:让李鸿章栽个大跟头,直接把他放倒。这个无疑是最优解,但是在翁同龢看来是很困难的。 所以,翁同龢选择了第二个方法。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想方设法为李鸿章制造障碍,同时找准一切机会攻击他。而翁同龢本就是户部尚书。李鸿章想从户部拿钱就更难了。 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水师和淮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绝对不容有失。但同时,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绪的猜忌,所以在扩军的问题上是有顾虑的。毕竟北洋水师已经号称远东第一了,这么强大的海军,还要继续扩充,必需要有一个过硬的理由。但是很可惜,当时直接的威胁只有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的眼里就是个蕞尔小邦不值一提。所以李鸿章除了向朝廷申请,并不敢自己去筹钱,就是因为害怕引起过多的猜忌。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的可能:第一:想方设法得到大量军费,扩充北洋水师,并击败日本。但是这样一来有可能等不到开战,自己的脑袋就没了。第二:得到部分军费,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并与日本展开一场有限度的接触战。这对李鸿章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结果。第三,得不到任何经费,避免与日军开战,保存北洋水师。这也是他最终无奈选择的方案。 可惜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并不了解情况,并逼迫他接受了第四种方案:得不到军费,仍然与日本进行决战,北洋水师被全歼。 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输得最彻底的是李鸿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筹码北洋水师,并背负了丧师辱国的骂名,由于其后他被派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李鸿章又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从此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一蹶不振。 对于慈禧来说,她成功的解除了来自李鸿章的威胁。从此李鸿章由一只老虎变成了一条狗,完全受慈禧的驱策。同时她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就是光绪的威望也因为战败遭到了打击,使得她继续掌权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对于光绪,他不再感受到来自李鸿章的威胁,但是由于战争发生在他亲政之后,所以他也是政治上的输家,作为皇帝,他的威望遭到巨大削弱,亲政的基础被破坏。 至于翁同龢,他暂时收获了属于他的胜利,意外的得到了最优解,直接撬翻了李鸿章。但是很遗憾,他没弄明白,他的全部政治资本都来自光绪。所以最终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跌落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清廷内部的这番较量,要说真正的胜利者,也许只有日本。 日本从此告别了孱弱而死气沉沉的亚洲,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西方列强。

----------------------------------------

感谢大家的厚爱,在此对文中的内容做一点解释。 首先,人做决定往往不是基于单一理由,慈禧要求修建颐和园也是一样。文中主要讲了与北洋水师相关的方面,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慈禧个人的欲望(统治者坐拥天下,欲望总是不断膨胀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她并不觉得动用北洋水师的钱来给自己修个游山玩水的地方有什么不对,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她自己的钱,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我个人估计,在她心目中,钱花在颐和园上反而更值得,因为自己可以从中受益,至于去买船买炮买弹药,反而是资助别人。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性也值得考虑:这是一个政治测试。类似慈禧这样的统治者,其执政的合法性是有瑕疵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培植仅仅忠于自己的班底。而如何筛选出这样的班底却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正所谓人心隔肚皮。而一旦挑选错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历史上赵高才会玩“指鹿为马”的戏码——以一件明显错误的事情来测试手下的忠诚度,同时也是一种公开的表态,俗称投名状。明朝时魏忠贤的生祠也是如此。而在慈禧这里,就是颐和园。只不过到了慈禧这里,手段变得温和而隐蔽了:服从我的,便一同来支持修园子,一起来贪污;不支持我的,类似阎敬铭这样冥顽不灵的,就回家去吧。 另外,对于李鸿章,以前总是聚焦于他的地主阶级身份,对他的功绩与努力比较忽视;后来不以阶级立场来衡量他以后,往往又对他的历史功绩过于高看。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客观的。李鸿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官僚,并没有真正的西化。他与翁同龢等人的区别其实仅仅在于他掌握了更多的来自西方的信息,所以在判断上能够更接近事实一些。正如梁启超所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该做的事情,李鸿章不能也不会带给中国真正的西化(现代化)。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对光绪非常惋惜,从他对待百日维新的态度上,觉得他可能是当时中国的一个希望,不过后来还是想明白了,他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的东西。一个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他的心智会发育成什么样子实在是让人没有信心(当然,这并不是他的错),从他的言行来看,他也不具备一个帝王的素质(甚至崇祯在这一点上都远远超过他)。 北洋水师的胜负在我看来是无关大局的(仅就对中国而言)。当时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就算侥幸赢了一场,也无非是让清廷在剩下的十几二十年当中体面一些罢了。一头垂垂老矣的野猪和一只骨瘦如柴的饿狗之间的打斗,无论谁赢谁输也不过是西方列强眼中的笑料罢了。

另,我不是学历史或政治的,完全是业余爱好, 水平有限,还请包涵。


user avatar   fatfox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蒙蒙:

本质上说,这个项目就是给慈禧过生日的,海军军费是个由头。

比如说,我想请蒙蒙吃饭,但是如果我找我娘要钱请一个女生吃饭,那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跟我娘说我要买衣服,我娘就给钱了,我就拿这笔钱请蒙蒙吃饭了。

但是,如果我不请蒙蒙吃饭,我还是不会买这件衣服。

如果没有这个过生日,这笔钱也不会交给海军,而是根本就不会立项。

甲午战争输掉有很多原因,海军军费不够是很不重要的原因。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光绪也是真想修。

亲政后,国事理论上光绪说了算,家事可还是慈禧说了算。老佛爷要是还住宫里,光绪连跟谁睡觉都做不了主。。。。

且不说权力之争,就算是为了生活,也得把老佛爷请出紫禁城啊。。。。。


user avatar   si-ma-y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哪些汉族军官及其军队代表清朝一方参与了1645年的扬州之战?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为什么嘉庆被后来的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 
  为什么清朝没有办法发行国债或者货币?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元清非中国? 
  元朝和清朝的屠杀哪个对中国伤害大? 
  为什么有些人说满清比侵华日军坏? 
  为什么慈禧太后不为甲午海战像日本那样出很多经费? 
  明朝和清朝的人均生活水平谁高? 
  客观的说,康熙诸子中哪个最适合继承皇位? 
  明朝都有红衣大炮,为什么到清末火器还是那么落后?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李佳佳的文章《罪与罚》?
下一个讨论
如果真的掉进黑洞,过程和看到的景象是《星际穿越》中所演的这样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