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教育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simon-95-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晚清帝国末期是如何培养皇帝的呢?我们正好通过同治、光绪两位小皇帝的学习成长之路来看一下。

同治和光绪都是“冲龄践祚”,也就是很小就继位作皇帝了。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被抱进宫里,在血缘上二人是堂兄弟,但是在法统上他们的爹都是咸丰,妈都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

虽然两个人差了15岁,但是所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慈禧对他们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待,都是想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文韬武略的好皇帝。

到晚清时期,大清国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了,如何教育皇子、培养皇帝,早就形成了固定严格的模式和方法,这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逐渐探索出来的。

01

要成为帝国的皇帝,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汉文和相关的儒家经典,得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还要吟诗作对,写字绘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汉文化学习的高手,尤其是雍正,写诗作画水平那叫一个高。

第二种是满文满语和蒙古文,他们必须得学习自己的母语,也得掌握重要的政治盟友蒙古族的语言;第三种是体育课,作为关外来的尚武民族,骑马射箭、摔跤打猎啥的必须都得会。

三种内容都有专门的老师教授,教汉文的被成为师傅,地位最高,可以坐着讲课;教满语、蒙古语的被称为内谙达,只能站着上课;教体育功夫的叫作外谙达。

这些内容是大清朝两百年教育检验出来的,可以算是传统,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这都是必修课。

然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是过量了,当然更难的是,紧凑而繁重的学习日程安排。

02

他们的作息时间安排都是这样的:

早上一起来,小皇帝要先跟着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召见大臣,完事后就立马得到书房学习。先拉弓锻炼臂力,然后学习蒙古语、满语,然后再读汉文书籍,跟着师傅读,或者进行讨论评论;一直要学到传晚膳。八岁前,皇帝小,传了晚膳就可以休息了,但是过了八岁,吃完饭后,还得继续学。

一天的时间连轴转,更可怕的是没有周六周日,一年的休息时间屈指可数——生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其他时间无论寒暑,全年无休。

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真是苦了小皇帝们,正是童心浪漫的时候,却要被天天关在书房里跟着一帮老头子读书。

03

教皇帝读书的这帮老头子可都是国宝级的人物,都是学术的权威、道德的楷模和政坛的领袖,被称为“帝师仙班“。

先看看同治的帝师仙班,因为他在弘德殿读书,故名“弘德殿帝师仙班”。

师傅:李鸿藻、倭仁、徐桐、翁同龢。

谙达:倭什珲布、爱仁、广寿、奕庆。

陪读:奕祥、奕询

亲王照料:绵愉

同治皇帝的师傅们真是国宝,都是学有所长的大学问家,你可能熟悉的是倭仁,他说过一句的话叫“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这是中学历史书上顽固派的代表名言,俨然是个狗屁不通的书呆子,但是人物是立体的,保守只是倭仁的一方面,他在当时的号召力是极强的,有人写过这样的对联赞美他:“告我后非孔孟之道不言,诚意正心,惟此四字;在本朝于汤陆诸儒而外,守先待后,如公一人”。总之评价是相——当——的高。

可是他学问虽好,道德虽高,无奈教学方法上却没有什么研究。基本就是填鸭式教学,让小皇帝死记硬背那些圣贤书。倭仁是弘德殿的总师傅,同治皇帝的学习都是他安排,他教育的宗旨就是一个字“严”,坚持一国之君行为要为人臣师表,所以用宇宙最严格的做人典范去要求同治小皇帝。

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倭仁讲课既生且涩,同治根本听不进去。如果课间同治玩耍,讲个笑话,做个鬼脸,倭仁就是大声呵斥。比如有次,两宫太后要去游览诸王园庭,看着皇帝读书辛苦,就说带着一起去玩耍一下吧。倭仁立即上奏劝阻,以圣学为重,要求立即停止,还弄得太后皇上都不高兴。

就这么严格,压小皇帝一刻不能呼吸,又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于是他的学习主动性就不高。还弄了一次闹学风波,有次上课期间,小皇帝实在无聊,想请假溜达一下,师傅李鸿藻不同意,同治气得把书本扔在了地上,李鸿藻也不是吃素的,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坚决要同治把书捡起来放在桌子上。两个人坚持很久,最终还是同治让步,把书捡了起来。

从此之后,小皇帝就更不爱学习了,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皇帝上课时或者嘻笑不停,或者倦不可支,读满书极吃力,汉语作文往往不能成篇,作诗亦不佳,急得师傅无可奈何。

慈禧提出了最低要求,就起码得学会认字吧,不然以后奏折都看不懂了,她叮嘱师傅说“以后须字字斟酌,看折要紧”。看奏折要紧,看来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低了。

但是呢,这么低的要求,同治皇帝都没有做到。他经常把皇帝的“帝”字错读成“屁”。

是他真的不认识这个字吗?恐怕不是,这是他逆反心理的一种反应。他是看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窝囊,虽然四五岁就当皇帝,但是没有一点实权,背后有两位母亲点头,前面有叔叔奕䜣,自己虽有皇上之名,却屁点的权力都没有。

这就是同治皇帝的学习状况,有人说他是清朝最不喜欢学习的皇帝,而且学得最差的皇帝。学生差,就得怪老师,倭仁他们的专制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同治对学习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任性。

最后他的任性,让他做了两年皇帝后就去世了。

04

相比之下,同样的教育制度下,光绪皇帝被培养成了一个乖孩子。

先看光绪皇帝的“帝师仙班”。他在毓庆宫学习,就把他的师傅们称为“毓庆宫帝师仙班”吧。

毓庆宫帝师仙班

师傅:翁同龢、夏同善、孙家鼐、孙家骧、孙诒经

谙达:伯彦诺谟祜、景寿、松溎、松寿

亲王照料:奕劻、奕讠睘、奕䜣

翁同龢又出现在了光绪的仙班中了,两位太后对他的感觉很好,动不动就请教他问题,翁师傅讲解起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于是把光绪皇帝的教育大权就交给了翁同龢。

翁同龢对光绪很上心,认真备考,好好讲解,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亦师亦父。

其实总体来说,光绪的帝师仙班阵容要比同治逊色一些,除了翁同龢外,其他几人算不上大儒,也算不上学术权威,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并没有那么死板,反而会根据光绪皇帝的特点进行一些调整。

比如孙家骧这个人就很灵泛,他经常给光绪讲些小故事,把那些师道尊严、治国御臣的道理都融合在故事里,小皇帝听着起劲,也爱学习。

孙家骧老家是宁波的,是中国最先开风气的地区之一,思想也就很开通,经常给皇帝讲洋人的事。一次,孙家骧说洋人吃饭都不用筷子的,小皇帝好奇说:“是吗?那他们用什么呢?”孙家骧说:“用手抓着吃啊。(以手博饭)”可能说的是印度人吧。光绪就很好奇,在用膳的时候也用手抓着吃,太后说干嘛用手,小皇帝奶声奶气道“孙师傅说的”。这把孙家骧吓得,“力白无之”。

尽管师徒的关系总体相处良好,但是也有闹脾气的时候。比如有一次,这些老师傅发明了一个“内省录”,其实就是一本课堂日志,记录皇帝在书房的表现,方便给太后查看。说白了,这就是学校老师告家长的阴招。

你说我有啥犯错的,你当面告诉我纠正我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告家长呢。我又是抱来的孩子,两位太后知道了,还了得。

光绪皇帝对此非常反感,大闹书房,对着师傅破口大骂,还把杯盘茶具扔了一地,坚持说如果有内省录,就不在书房学习。

哇,这个行为可了不得,是学生对专制教育的一次反抗。本来书房没有这个内省录制度,现在师傅说有就有了,于是学生皇帝反抗。比较幸运的是,这届“帝师仙班”没有上届硬,要是李鸿藻、倭仁在,非得杠到底,维护师道尊严不可。但是翁同龢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把内省录给撤了,还集体给光绪道歉,请他回来上课。为了缓和关系,孙家鼐还送给皇帝了一个指南针玩。

所以说,这届师傅为了让皇帝好好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没有采用上届的“严”,强压式教学,而是动不少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学生。

再加上光绪皇帝也爱学习,所以他的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05

光绪皇帝爱读书学习远胜于同治皇帝,连慈禧都说他“实在是爱读书”。随着光绪渐渐长大,他不仅读过去的故事,还读了很多关于西方的书籍,甚至自己也学起了英语。

从现在看,虽然光绪爱学习,个人修养较高,但不能说他的帝王教育就是成功的。他和同治皇帝所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教育方法相差也不多,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行为。

同治“典学无成”,一亲政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光绪虽然爱学习,品行端正,但是在治国理政上也并没有做得很好。

时代在变,可是教育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今我们的教育又能说比当时同治和光绪所受的教育好多少呢?


user avatar   he-he-91-7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事儿 毕竟你女朋友在别人眼里也是这样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许多明粉认为黑明就是满遗? 
  民国有哪些酷刑? 
  如何解读20世纪中国在世界上的站队策略? 
  辛亥革命时,各省督抚还有很多满人,为什么会纷纷宣布独立呢? 
  以现在的标准,清末部分激进的革命党人算不算恐怖分子? 
  中国在上世纪中叶被俄罗斯吞并的领土有收回的可能么? 
  清朝的军事在哪些地方比明朝先进?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如何看待谭嗣同救国、爱国英雄谭嗣同的如下言论? 
  如果你是刚上台的崇祯,你会怎么做? 

前一个讨论
王力宏代言费20年不涨价为什么还被解约了?
下一个讨论
红心火龙果吃多了会怎么样?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