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产量提高真的是因为分田而提高积极性带来的吗,那为什么公社化之后产量也会提高? 第1页

              

user avatar   ni-ming-yong-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不是,实际上,从各种数据来看,最适合当代中国经济的转折点的年份是——1969年。那年可以视作当代中国经济超长期上升趋势的起点,直到今天这个趋势似乎都还没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的三年恢复计划和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好景不长,58年大跃进,然后又是自然灾害,直接脸接地。中苏交恶,三年调整后又接着天下大乱了三年。不管你怎么看也好,58-68这十年整体来说是摸鱼摸过去了,这一时期很多重要经济数据都是在一个区间内浮动,可以说经济没什么进展。

1969年,开始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年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gdp增长16.9%,次年gdp增长19.3%,重要经济数据基本突破了58-68年的区间,自此开始了头也不回的上升趋势。

下面列数据:

数据基本用这个,从网上下载来的,虽然糊了点,但我也懒得换了。


大家都列过的粮食产量数据,可以看出58-68年基本都是区间浮动,69年开始(70年开始也行)有明显增长势头,从69年到76年,粮食产量从21095万吨增长到28630万吨,7年增长36%。

隔壁的农业生产指数也一样,之前可以视作区间浮动,1969年(1970年也行)开始有明显增长,之后一直飙升。

不变价格的工农业总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指数,工业,嗯,大跃进还真是名副其实啊,可惜步子跑到太快直接扑街了,也是直到1969年才突破1960年的高点。1976年翻倍了,之后仍然在持续上升。

农业,农药、化肥投资,大体也是上升趋势。

农业机械数量

机械面积,机械化水平,这些数据70年代开始数据都彪的很快。

财政支农,1975年才超过1960年的金额,所以你会发现大跃进是真的夸张,高低点都很离谱……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是70年代以后才开始快速增长。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量,69-76也是翻倍了,隔壁还有四大件的年销量

发电量,煤炭产量,69-76要么翻倍,要么接近翻倍。

工农产品交换,看着不像存在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剪刀差啊。

城乡存款,也是70年代开始才快速增长。

《中国农村40年》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1989.12

改开后的粮食产量,随便找的表。

好吧,想列的暂时列完了,从这里列出的数据,我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应该是不需要怀疑的:从69年开始我国工业农业迅速发展。

嗯,怎么说呢,虽然时间短了点,70年代也称得上是算的上是人民公社的黄金年代了,工业也不错。用粮食产量算一下1969-1978年粮食增长可比1978-1987年快啊,这被硬生生说成国民经济崩溃边缘也是挺惨的……

当然当时副业确实一般般,生活水平进展也确实不快,不过从当时形势出发,大概也没啥其他办法吧同时兼顾吧。


至于79-84年的粮食快速增长嘛:

《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0.12

你看当时专家这些总结,第一条我没截,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条,农产品提价的,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没钱谁跟你积极。第三条解释了当时副业发展。第四、第五条关于科学技术、水利工程,哈,跟很多左派网友言论差不多嘛。当然,这里我倒是想说,79-84年的农业增长,其实也是70年代以来农业增长的延续,太过割裂开并不合适。


至于被誉为“最具深刻意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1年还微不足道,似乎是在82年以后才开始大范围铺开。然而在这之前,农业增长就已经很快了,所以我认为,关于产量提升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很可疑

《中国农村40年》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1989.12


放在最后,补充下84年以后的农村状况。

《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0.12

这一时期设施开始荒废,投资减少,收入增长速率快速减慢。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1992-199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1998.02

这三年收入每年增长0.7%……还是增收不增利那种。然后这里还提了下剪刀差扩大,之前几次剪刀差是1962、1963、1964、1977,不是过热就是扑街啊。

之后倒是好点,又高速增长了几年,之后97年开始跟工人一起扑街了……再再之后就是新千年了,梳理一下后就能发现除了78-84年,其他时间农民生活也好,农业发展也好,也就那样吧。

《中国农民收入研究》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12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嗯,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确实不咋地,根本比不上70年代。

《中国农村50年》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1999.09

因为不咋地,所以他在这里搞对比的时候都不敢比百分比了,直接比增加额度,我看了直接一句卧槽……当然他上一页也承认70-78年农业确实是迅猛发展,难得。

《中国农村50年》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1999.09


有些资料我经常看,但有些就是临时找的,写的比较乱,见谅。


user avatar   yang-yu-cheng-24-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税

不同时期对公社和家庭承包收的税是不一样的,重税之下的公社和承包制积极性都一样低,轻税下积极性都一样高。

首先要知道一个高中历史常识。新中国农业所有制分成了好几个部分:农民所有制——农业互助组——农业初级社——农业高级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中人民公社早期、后期、承包制中后期积极性都很低。


1.和小岗村一样,人民公社的出现也是某个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然后由中央推广的。1957-1958年农业水利大会战,一些高级社发现单凭自己一个社很难完成大规模水利工程,于是和其他高级社联合自发组建了“联社”,这是人民公社的雏形,也就是说,组建人民公社一开始是为了修建农田水利。农民积极性当然高。

2.然而很不巧,第二年大跃进,初创的人民公社迅速向共产风迈进,迅速变成了能管控农村一切的超级组织。我们对人民公社一多半恶感基本上都出自这里。毫无疑问,农民积极性暴跌。

3.1961年人民公社改革,明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农村形成“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模式,大队就是原来的高级社,生产队基本是原来的初级社。“队为基础”就是生产队一级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直接组织生产,进行收益分配,是基本核算单位。 这才是长期实行真正的人民公社模式。

简单来说,耕畜、农具、队营企业不再归人民公社,仍然归生产队所有。属于个人的生活资料,永远归个人所有。生产队对其所有的土地、牲畜、农机具、山林、水面、草原及生产经营安排都拥有自主权。毫无疑问,这又一次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4.重点来了,上边这个看起来不错的制度怎么就变成了78年那个效率低下没有积极性的东西了?

原因很简单,交公粮征购基数大大提高了。

1966-1976,因为中苏交恶,备战备荒等等原因 ,公购粮征收名目越来越多,除了一般的公粮,还有“超购粮”,“备荒粮”,“忠”字粮、“爱国粮”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收了一拨又是一拨。

当时生产队集体打下的粮食首先要选最好的风干扬净给国家上缴公购粮。其次留足种子和储备粮,剩下的才能分给社员们。

现在交的公粮越来越多,种子和储备不能动,土地和亩产有没有明显增加,分给社员的当然越来越少。

这种无限制征购下,你积极性再高也玩不下去,你公社投入化肥机械产的粮食多了,那就给你在加一个公粮税种。最后就变成了无论是农业总产量还是平均亩产年年增加,但是农民积极性却越来越低。(这也是其他高赞回答里没解释清楚的问题)

5.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开始偷着进行承包制。承包制并不是小岗村开始的,是小岗村开始闹大的。我们老家公社至少在1974年就开始在收割小麦上进行承包。比如之前收割一片地,割完工分均摊给所有人;之后这片地划分成一百块,谁割的块多谁的工分就多。效率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当时只能偷偷摸摸搞,在小岗村彻底闹翻之前,基本上各地都有或多或少的承包制。

6.1978年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原来公社各种公粮摊牌基本上全部取消,属于基层农民的粮食大大增加。当时无论是实行承包制地区还是尚未改革的人民公社,积极性都大幅提高。

这也就能解释明明78年农村还是以人民公社为主,承包制还没推广,人们却一直认为78年以后农村生活就开始好了。并把这个功劳给了新出现的承包制。(人民公社是逐步解体的,不是78年一夜之间消失),

但总的来说,因为留的更多,还是承包制积极性更高。

(因为公社有大量社队企业水利工程卫生社农用机械之类的需要投入维护,承包制后这些东西能丢的都丢了。间接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水利灌溉等体系的崩溃。)

(打个比方,你不交五险一金工资收入当然高了,那医保社保你自然也就没了。)

然后更大的麻烦来了。我们的教材只讲了这次78年减税,对几年后的大规模增税只字未提。

7.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改革开放需要的大量资金问题怎么解决?自然就瞄准了承包制下刚刚温饱的农民。于是各种杂税(比如三提五统)又回来了。这次农民积极性遭到重创程度比人民公社还要大。

而且为了解决农民屯粮的问题,交公粮从交粮食实物变成交人民币(1993农业税),交的粮食开始和粮价绑定,受物价和通货膨胀影响,税收摊派也更方便。同时农民丧失了集体时代的医疗教育福利,医疗全是自己出,因病返贫越来越严重。自身因为承包制也被沙粒化,丧失了组织和集中力量的能力,日子就更惨了。

这就使刚刚尝到种地甜头的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躲避各种税费、田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同当地政府 的现象。农村地区的各种问题也是这个阶段开始爆发。

反而是维持集体化,坚持工业化,获得工业红利的某些村子在这个阶段日子过得不错。

这个阶段网上说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人学习的高中历史教材不讲这里了;然后网上的“农民子弟”在这个阶段基本上都开始脱离农村,所以大多数人对农村的回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积极性”就戛然而止。

8.2000年后农业税废除



好家伙,四个问号我文中都回答了,还能问得出来?


user avatar   zhen-li-bu-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有多积极,地有多大产。

说句题外话,哪怕是春秋战国的耕地技术,如果没人收粮,吃饱饭也不是什么难事。

举个例子

嘎措乡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北部,面积2.74万平方公里,那里平均海拔高达4900米、曾经被称为“生命禁区”。从双湖县再向北沿着一条2003年建成的沙石土路,翻越70多公里的高山草原,一路所见,地鼠野兽,河湖雪山,偶尔路过一两个放牧点,牛羊成群,忙碌的牧民在帐篷里烧火切肉,做酥油,做酸奶……给苍茫的草原增添了一点人烟。嘎措人民公社成立于1976年,目前共有123户,578人,分布在两个行政村,玛威容那村(简称一村)和瓦日香琼村(简称二村)。1982年,西藏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解散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嘎措按照70%社员的投票意愿,保留了集体经济体制,至今是全自治区唯一实践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

在生产上,嘎措两个村的劳动分工和管理都依据全乡统一的254条《工分细则条例》,但是两个村各自独立核算。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由村集体所有,集体以按劳分配、劳动均衡为原则。每年年末,社员们根据自己全年的工分,从集体获得现金分配和包括奶制品及牛羊肉在内的实物分配。但是酸奶和燃料(牛羊粪)则分别按人均和户均分配。嘎措的集体制度从一开始就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其人均收入水平在双湖县的七个乡镇中历年名列第一。


集体制度不仅让社员们多劳多得,而且还能保护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维护社员们与生产资料的紧密联系。比如,如果集体的放牧点上有社员突然病倒,集体可以当天换人,既让病人养病,同时也使牲畜继续得到看护,两不相误。这是集体制度的优势。那曲的草场有九成已经承包到户,如果单干的牧民在放牧点上突然病倒,那么他就陷入了两难的选择,要么放弃看护牲畜,因而损失甚至失去生产资料,要么放弃自己看病就医的机会。在藏北草原上,如果牲畜无人看护,两个小时后,它们或可能走失,或可能遭遇野兽的袭击。


2016年,嘎措乡人均现金收入18494元,远高于那曲本地区的人均8638元,也高于同年西藏各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1)。2016年嘎措乡人均纯收入中,集体各项分红为人均11145元,占纯收入的60%,政策性收入占40%。因为嘎措草场面积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高于其它地方。不过,即便完全不算政策性收入,2016年嘎措人均集体分红就与西藏人均收入最高的林芝地区(含政策性收入)几乎齐平。2017年全乡人均现金收入达19461元,其中集体各项分红所得为12125元,占纯收入的63%,政策性收入占37%。

在分配上,集体组织兼顾养老、医疗、教育等人的再生产的需求。对于缺少劳动力的贫困家庭,集体会把他们的主要劳动力安排在工分比较高的岗位上;对于有长期病号的家庭,集体会尽量安排他们的子女学习兽医、驾驶等技能,来增加他们的未来收益。


与内地一些著名的集体经济村庄相比,纯牧业的嘎措乡集体经济有它自身的、值得称道的特点:


第一,它依靠自身的劳动力,以内需为导向。嘎措产出的牛羊肉、酥油、酸奶等产品大约70%用以满足社区需求。


第二,针对牧业自身的特点,它发展出一套精准的按劳分配制度,也兼顾“劳动均衡”原则,既保证了大多数人的劳动效益,也能惠及部分劳动力弱势家庭。嘎措还领先全国,首创为牧民提供“退休”基本保障,同时也使他们能积极养老,继续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发挥余热。

探索出了一个“各生产组长监督组员,村干部监督生产组长,再所有的人监督干部”的循环式民主治理模式。其中,尤为突出的措施是村干部的收入由全体村民来评估和决定,将群众监督干部落实到实处。


第四,嘎措既兼顾集体生产的生态化,同时也坚守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牧民们保持了传统信仰和传统对待牲畜的方式,从不轻易给牲畜施用疫苗或兽药。集体也极为严格地维护草场和周边生态的可持续性。嘎措乡地处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北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体也极为严格地维护草场和周边生态的可持续性。根据国家权威部门测试,嘎措的草场资源可畜牧21万只绵羊单位,但是嘎措的畜牧总数低于5万只绵羊单位,而且为保护草场实行严格的轮牧时间表。

懒得搬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农村人表示没那夸张 都是一点点变好的

先说小历史 再说看法 您要是心急就直接翻到到后面看看法



先说收购顺便分好时间 省得出现“大锅饭=饥荒=公社” “高价收购几年=积极性=吃饱=好日子=大包干 ”这种笑话

50s是 收购价固定 物价降低(这时生活不错 我们这土改早 听说是合作自发的)

60s是 收购价提高 物价降低(饥荒,后来xxx主抓还搞“四清” 抓资本主义尾巴 上面压的很厉害 这时 修水库 开荒 购置水泵 拖拉机 农技站 气象小组)

70s 是超价收购 队里超额完成任务 收购价提三成 (wg夺权,革委会,69年稳定之后,合作医疗,社办学校,知青下乡,大规模育种选种运动←那时好像叫“群众办科学”,这时比较强调自主管理(学大寨),粮食压力变轻,不抓资本主义尾巴了,集市自留地恢复,不少大队都能攒钱办起小工业 77年又抓过一小阵资本主义尾巴 好在影响不大)(产品出售交易靠采购员打白条,银行委托收款,有的公社还能接到城市厂子的外包,羡慕~)

超价收购大概实行到85年吧 后来物价飞涨 我就不比了 本人水平有限 (到手粮食多了 副食品较为好转 总体不错 不过后来高中变的难上了 看病还是找赤脚医生和镇卫生院 但是没有合作医疗了)

后来 三提五统 不说了 剪刀差x10 农村xxx的顺口溜都是这时候编出来的 农村生活过你肯定听过 我不发出来 发出来太危险(生活拮据 有的破产当盲流 治安很差 )(说点我自己的歪理,我认为这才是包干目的,取消基本保障让农民破产。然而破产之后,2000年才取消盲流放开进城以前都是要买户口的,这段时间嘛。。。)


再说说这几个图和一点别的

这砖房74年盖的

这木匠盒 两个 俩人一人一个 73年大队成立建筑队给人盖完房子 直接给打家具

大队60s进的第一台拖拉机 镇上老机修厂推平了 可惜! 图找不到了

缝纫机 70s买的 黑白电视80s买的

家里电视90s换了个彩的


偷懒和积极性

然后 有的在那说公社全都偷懒的 过于极端了 甚至都埋汰人了 这时候你又不说农民淳朴勤劳了

真偷懒 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对象 农村统共就这么点人 有点事全村都知道 农民是非常讲脸面讲面子的 一说哪家的谁谁谁是生产标兵 青年突击队 霍 倍儿有面子 哪家哪家有懒汉 那也是十里八乡都扬了名的

村里老人威信不是吃素的 队长都得悠着点 你以为是一手遮天?不不 都不配合你 你遮谁去 互相可都知根知底的

经济上是有加价收购的 超出标准给加钱的 效益越好 工分越值钱 这是实打实的把人绑在一起的集体利益。

谁都不认识你的时候 你当然当你的“理性人”

大家互相都认识 好几十年都是这些人 这时候 你当懒鬼一个试试 看你承受不承受的住损害集体利益之后 所有人都排挤你 可怕~


(管理上的小歪理)

你不能拿现在那套 “陌生人社会” “精密绩效管理” “把人当机器计算” 来硬套当年的情况 你要真搞“科学管理” 没准还闹意见呢 “你是不是不信任” “是不是破坏革命友谊”(这是玩笑话,不是扣帽子上纲上线那种) 一旦没了信任反而不好了 )

老马说的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现在社会是高度流动性 又认钱 像以前那样“培养关系和信任 集体制裁 评先进” 成本高不适用 而且很荒唐 ;同样的,你在以前的那种固定圈子和稳定社会 不认钱,你用你的“科学管理”一样是,成本高效果差甚至是荒唐的(除非你打算一辈子你都不来往,玩陌生人,玩高冷,不过这是不可能的,这在那时你玩高冷可是政治问题)


(有时真的是农闲)

当然了,有时就是单纯的农闲,就是没活,那也是没办法的事。那也不能不让休息了不是


包干一开始积极性在种地上,这点是确实,不过跟大跃进那时是似的,都是有时间的,不可能天天玩了命的干,不那么紧绷绷的,有说有笑什么的才是日常(也是苦中作乐,别误解了),后来税收上天也就没那积极了性,单纯没选择罢了。

(经济作物和副业)

经济作物 自由选择 那是真有积极性 一窝蜂种一窝蜂亏 以前经济作物是统一指导的 后来公社拆了 也没人教怎么种 闹几次灾害 亏几次钱 有的破产当盲流去了


真积极性都在搞副业办工业上 五七指示 号召大办工业 队里73年办了建筑队 生活比较宽裕

84s之后开始难受了 后来那都别说了 进城盲流打黑工 腐败横行 三提五统 赌高速 强盗 黑帮开矿抢地盘 烧林子 哒哒哒枪战 流窜犯 什么的别说了都 那可真是山高皇帝远 生活好了 过的提心吊胆



吃饱饭

有人说一年吃饱了 那是变魔术 粮食多了是真的

但是你还是得卖 还是得省 后来是越来越攒不下钱 后面三提五统那就更是了 单就那时候是真不如以前

(除了自然灾害时 非收获季半年+半年饥荒,几乎不挨饿,说天天都挨饿的可能不知道挨饿啥滋味 吃的没现在好 现在回想起来真苦 但是以前那时候好像没啥感觉?)

到97年不养黑皮猪了换白皮猪 肉才多起来 这时候吃的彻底好起来了 过年头回吃的纯肉饺子


其他

小趣事:当时都传谣“先富带后富”是二次下乡 上次是派知青技术骨干带农民搞工业 以为这回是派人带我们致富。

化肥:化肥队里掏钱 化肥厂就在县里头 没那金贵。


题外话:关于画像 刚包干那几年真流行挂()像的,不过没几年就画像换回来了,扶贫很得人心 现在有的人家挂两个人的像,年轻点的不挂画像了。

自发合作: 种地本身就是合作 后来改了 一样是合作 全村共用,三头灰驴,几个晒谷场,石碾子,和一个没人修的东方红拖拉机上拆的发动机。可惜!


憧憬:那时幻想的哪一天咱们也在村里竖起个大烟囱,后来是不可能了,毕竟,那些 小机床 还有那个建筑队,他们觉得可能不如后来那个来镇上骗钱的洋鬼子开的粮食加工厂更能搞政绩。

我的看法

就感受来讲,每次改制度(4次)都有新鲜劲,都会给些好处,都会有积极性,但是往往过一段时间就下降了。而且人也不能天天那么干活,积极性无限上升。所以说,短期来看,是有效果的,长期来看,它是波动的。根本上还是得靠一些可以留存下来的东西。

这些还是是只看种地的的情况,考虑到那时,非农忙季,推土车修水坝,跟着拖拉机后面平整田地,甚至到70s时期参与副业生产,以至于有时种地人手不够要从副业组抽调人手,我觉得的以前农闲季(半年时间,什么都不干)其实已经消失了。我不知道这又算不算积极性呢。你也不能让我们农民一年都干活,还又像以前那样“积极性”“一心一意”在种地上吧。城里上班族都是8个小时工作制,我们农民一年都上班,“偷偷懒”(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也不过分吧。

科技发展不就是可以让人不那么有“积极性”吗


哈哈 以上都是歪理 不信别骂我 我水平有限





题外话和一点感慨:这世界上没有一下就“天翻覆地”的变化,

只有慢慢变化的现实

所以说 没那夸张 种了一辈子地 早就成了习惯

积极性?您可真有闲心 每天早上想今天我是积极的干 还是偷懒着干

你觉得“天翻覆地” 是因为有人想让你那么想。


user avatar   tou-xin-liang-23-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学时代,假期的一天,我跟着我妈在玉米地里干活,我妈跟我说描述过她十几岁的时候大队(公社)时代干农活的情景:

白天在农田里劳作不休;干的活儿好不好都有人检查,如果支差应付(家乡土话,大致就是只做表面功夫,敷衍塞责的意思),比如翻地深度不够啊之类的,要被批斗(在当时很丢人的),还要被责令返工,另加别的农活儿作为惩罚。

到了晚上,还有选择性的“自愿加班”,就是体力好的年轻人,可以去参加推土(用独轮小推车,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孩子估计见过),推到几公里之外的滩涂地,平整成农田。到了深夜(凌晨)停工,干活的人可以喝一碗稀粥,吃一个饼(很薄的那种。我妈说自己舍不得吃,拿回去给我年幼的舅舅姨姨吃)。

当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无休止的饥饿!

当时我就奇怪了:这劳动积极性,没问题呀!

怎么可能土地在家庭联产承包后,大家就因为所谓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而突然吃饱肚子了?

于是我好奇的问过我妈。

我妈说:“那时候种的玉米,两株之间的距离有这么大。”她用手比划了一下,大概有七八十公分,甚至快一米了(这个距离当时着实让我震惊)。“哪跟现在这样,种的这么密,人过去还得钻。”

“当时为什么不种的密一点呢?”

“那时候没有化肥,全靠粪肥,就那也远远不够,地里的肥力撑不住,只能那么种。况且当时的种子也不好,都是大队培育的:比如玉米,一株玉米上长了好几个玉米穗,但是很小,加起来也比不上现在的一个玉米穗。”

~~~~~~~~~~~~~~~~~~~

后来我回忆起这件事,又查了一些资料,就不怎么相信课本上那套了。


user avatar   ying-ru-yu-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某位季姓大V关于小岗村的几个说法进行一下确认探讨(他原文设置是非关注者不能评论,所以我只好在这里写个回答),季先生的意思是小岗村是“山坳里的石漠化退化土地,被公社强迫种20多年的水稻,所以不可能种的出产量,所以所以包干后随便种点别的啥的(实际上是种植花生+玉米),产量就大幅上升了 ”。

这我倒有疑问,第一,小岗村包干后产量上升是靠“种花生+玉米”取代了“低产的水稻”吗?根据当年报纸报道,小岗村的粮食生产构成是“社员严付昌,。。。两个劳力,划地36亩,开荒五六亩.今年共收小麦3 600斤,稻谷4 200斤,玉米400斤,黄豆300斤,山芋2万斤(折主粮4 000斤),杂豆500斤,收花生4 300斤,芝麻60斤.。。。。。。.收入最少的关有江,全家7口人,两个劳力.收小麦2 500斤,稻谷2 700斤,山芋10 000多斤(折主粮2 000多斤),黄豆2 500斤,高粱200斤,花生600斤,。。。。。。”,看一看,严付昌,关有江两家分别应是收入最高,最低的两户,这两家共收小麦6100斤,稻谷6900斤,山芋折主粮6000多斤,花生4900斤,另有豆类三千斤,高粱,芝麻若干,明明是小麦,稻谷共计产量一万三千斤占大头,其中稻谷产量比小麦还高。怎么到季先生嘴里就成了“种花生+玉米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了”?小岗村“粮食总产132 370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总和”,也就是说66年至70年平均每年粮产量仅两万六千斤,而单干后仅两户人家的稻谷产量就是6900斤,小岗村在1966—1970年期间粮产量低,怕是怪不到水稻头上吧?


第二,季先生又说小岗村是“山坳里的石漠化退化土地”,不知具体出处在哪里?小岗村地势特点是“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都是丘陵地,土地高低不平,落差最大达3米;地块小”,这是“小岗”一词的由来,但这和“山坳”还沾边不大吧?至于石漠化,查一下中国当前是“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请问小岗村所在的安徽有石漠现象吗?还是小岗村有什么特殊地质?


季先生说别人对小岗村是“真话只说一半的Anti-MarxLeninism典型手法”那么季先生自己的上述说法有多少是准确的呢?


顺便说说第三条, 季先生拿1976,1980,1984年的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作对比,得出“80年到84年新增加的粮食产量比80年到76年的多,而同期新增加的化肥使用量少,是因为生产积极性提高化肥使用效果”的结论,这说法似乎也有点真话只说了一半,我们看看随后的数据就可知道,从85年到89年,中国粮食产量始终徘徊在3.8亿吨到4.08亿吨的范围内,除89年和84年持平(超出范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外,其他年份的产量连84年都不如,同时期的化肥施用量可是从84年的1739万吨一路上升到89年的2357万吨,这是为什么?难道化肥失效了,还是农民积极性突然又没了?都不是,总所周知化肥施用量是粮产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1984年中国耕地的受灾面积仅仅为3188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560万公顷,无论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都是整个八十年代最低的,而1980年中国耕地的受灾面积高达5000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977万公顷,其成灾面积是整个七十,八十年代里最高的,甚至比三年困难时期都高。也就是说,季先生是拿一个最为风调雨顺的1984年和一个灾害奇重的1980年做比较,这未免也有些不太全面吧?


再增加一条,关于80年代农业机械化方面,我查了查大中型拖拉机的相关数据,季退思先生又在说“一半真相”,他故意只拿1976年大中型拖拉机39.7万台的数据和1990年81.42万台的数据作比较以显示成绩,却隐瞒了1985年农村大中型拖拉机已达85.26万台,1990年大中型拖拉机81.42万台较85年减少了近四万台,而1992年而是跌到了75.81万台的数量(出处: 《农村拖拉机保有量预测》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籍国宝)。真是好笔法。

而作为增长主力的“小型拖拉机”的增长,1980年中国小型拖拉机数量为近二百万台,1990年近七百万台,数量增长了几倍。可有个背景,1980年生产队体制下,每台小型拖拉机可以服务于至少几十亩,上百亩的集体耕地,分田单干后土地碎片化,农民私人购置的小型拖拉机也就对应其分到手的少量土地,不觉得浪费的比例很大吗?


user avatar   an-xiang-shu-ying-yue-huang-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积极性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是个定性的描述,我看来到目前的回答也基本没有进行定量的分析。对一个问题没有定量分析就下结论盖棺定论实在是太可惜了。

选择农业的粮食亩产作为因变量,然后选取一个或者几个对粮食单产有影响的指标——化肥的施用量、农业受灾情况等,再对粮食单产进行回归。如果确实有积极性这个影响,那么积极性肯定是对粮食单产有正的影响。如果我们再假设人民公社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会出现人民公社时期回归趋势线明显偏高(残差为负,残差是用真实的数据减去拟合的结果得到的值),而人民公社解除以后回归趋势线明显偏低(残差为正)的情况。

使用中国统计年鉴1984、1989的数据进行分析

然后我们引入一个成灾比的变量,他的意思是成灾面积比总的耕种面积

我们引入一个公式

β0表示不使用化肥且没有受灾时的粮食单产,β1与β2分别表示化肥和受灾情况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回归之后的结果为

粮食单产=122+12.65×化肥每亩施用量-119.34×成灾比

(0.71) (47.16) R2=0.9755

括号里的数字是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误差相对回归系数越小,说明回归系数的可信度越高。R2是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拟合优度越高说明回归方程刻画的程度越好。

方程里的数字的含义:

122说明在1970-1980年的技术条件下,不施肥,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全国平均亩产是122公斤,基本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

12.65说明在1970-1980年代,每施用1公斤的折纯化肥,粮食单产能提高12.65公斤。从化肥施用量的回归系数标准误差仅0.71来看,这个数据是相当可信的。此外,这个数字相比农业部在2000年前后进行的化肥施用效率田间调查得出的9.5公斤要大一点,考虑到2000年前后已经有相当的过施肥情况,因此7-80年代的数据比2000年前后要大一些也符合实际情况。

-119.34表明全国范围来看,受到自然灾害最终成灾后粮食单产将下降119.34公斤。这个数据的标准误差比较大(47.16),这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成灾情况下粮食减产的幅度跨度比较大,二是统计范围内粮食单产的变化幅度比较大,线性拟合的精度不高。

考虑到最终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75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影响农业生产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均属于技术发展的产物,他们在1970-1980年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具有共线性的特征。因此化肥的12.65这个系数里同样包含良种、农药等对农业至关重要的因素——好肥还得良种配,才能发挥化肥的最大功效。

最后我们看看最终拟合的残差:

年份 残差

1970 -7.93

1971 -3.04

1972 -3.42

1973 -5.41

1974 1.53

1975 6.82

1976 5.84

1977 3.87

1978 5.99

1979 5.01

1980 -6.60

1981 -8.86

1982 -4.01

1983 3.86

1984 11.22

1985 7.09

1986 0.17

1987 -1.86

1988 -10.27

从残差来看,我们无法得到人民公社时期回归趋势线明显偏高(残差为负),积极性不高的结论。事实上我们统计人民公社时期的残差和为9.27,而人民公社开始解体的1980年-1988年则为-9.27。

考虑到问题的设定,一般认为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RS)将提高积极性,以HRS的施行比率作为一个自变量

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粮食单产=123.9+11.74×化肥施用量-103.06×成灾比+5.8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比率

(1.96) (58.34) (11.65) R2=0.9759

引入HRS后拟合系数R2几乎不变,从HRS的回归系数的标准误来看,11.65比系数5.81还大,这意味着我们引入HRS这个变量,HRS能提高积极性增加粮食单产的假设哪怕在要求很低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成立。

这与我们的常识认知不符,其实我也是认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了,但是于此同时:

一、HRS的施行使农村田间土地碎片化,增加了农民往返田间的时间成本。分田后,为了保证各家都拥有近似水平的耕地质量,一般会把水田、旱地按照远近距离,田的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后分田。以我家为例,家里是9亩田竟然分成了14块地,最大的一块地也只有2亩左右,各种两三分的田,全部跑一趟要一个多小时。

二、HRS施行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停滞甚至毁坏,单一农户家庭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成灾率竟然比70年代高出近2成。而农田灌溉面积也也一改人民公社时期的快速上升势头,在公社解体后进入逐年缓慢下降的节奏。

以我老家肥东县为例,肥东县在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将店埠河重新开挖成河面宽40米,底面宽30米顶面宽80米,河道总深20米的人工河,总土方量2000多万方,全人力开挖。为了开挖这条河,全县1976年农闲动员全县壮劳动力,其中绝大多数是远离开挖干道地区,也就算说开挖这条河所带来的旱涝保收没有影响到他们。上面是县里修的,我老家村子在河边,当时生产队动员全村力量,还开挖了3公里长的灌溉干渠,修建了泵站。省里则是修了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全工程土方量大概在62000万方,肥东县作为收益县每年也需要动员上万的劳动力开展人力开挖作业,这么大的作业量。在公社解体的1980年代全村再没开挖过一米的河道,到了90年代,80年代前村集体修的小水利因为失去养护大部分失去作用,灌溉干渠因垃圾淤塞严重,最终导致灌溉效率大幅下降,农民的抗灾能力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村里还出现了大家族欺负弱小家庭的情况,遇到干旱年份势力强大的家族拥有优先浇水的权利,而家族与家族之间为浇水而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HRS施行后农机销售陷入停滞,以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为例:1965年为6704台,到了1978年达到18987台,增长近3倍,1983年HRS基本在全国推行时达到35728台,结果到了5年后的1988年只有35004台了,同时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虽然在HRS之后仍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却比之前有所下降。总之,人的劳动积极性被各种客观因素抵消了,对农业单产的增加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在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积极性因素提高产量是有意义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化时代的农业生产力面前,人的积极性因素已经大大降低了——在工业化时代前农民拼死拼命收集几千斤农家肥,肥效甚至没有一小袋化肥高;在田间地头拼命拔草期望杂草少和稻子争水肥,抵不过一袋除草剂;一百个壮劳动力割麦子也比不过一台联合收割机。提高粮食产量,还是要老老实实靠化肥农药,靠良种水利,靠农业机械。


最后讲下很多人对公社时代吃大锅饭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以为公社里干多干少都一样,其实不然。公社里有各种各样的活计,一般按劳动强度计入公分,以我老家为例从五分工到十三分工不等,生产队长一般会根据劳动能力分派工,每日工作结束后由大队会计根据工干的好坏程度计分并向全部队员公布计分结果。举例来说,某两人分派了犁田,这个工本身是十二分的工,甲干的好可以计十二分甚至十三分(少见),乙干的不好只能计十分,这就体现了劳动质量的好坏带来的公分差异。工分的记录需要客观公平,不能有明显的猫腻——这是向全体社员公开的,如果有明显猫腻社员当场翻脸会计就很不好干了。此外,如果乙总是不好好干,那么像犁田这样工分高的工,生产队长就不再派高分的工给乙干,这样会大大降低乙的实际收入。生产队里干的好的与干的不好的收入差距差不多有两到三倍,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收入差距了。以我老家生产队为例,十分工是九毛钱,干得好的几乎能干到一个月二十三四元,干的不好的只有十元多一点。(老实讲,我老家属于公社时代效益非常好的,公社解体后实际收入反而下降了)

现在在单位里上班,各位想想有多少单位能公开全体员工的收入情况,列举收入的细项并在大体上保证干得多的拿得多,干得少的拿得少?


user avatar   bian-yu-xin-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甘肃省为例,1979年后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生产队合作化解体,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变小,因农机作业成本较高,加之国家取消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使得原有的农机具失去了使用价值,农田作业又变为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根据宣传称小岗村包产到户第一年便实现了人均产粮575公斤,等于66—70年五年的总和。按照当时小岗村115人,517亩土地。换算一下亩产约128公斤。75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是156.5公斤。在把五年总和一除,66-70年小岗村平均每年粮食亩产25公斤多。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

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

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稍微偏个题,

家庭联产承包改变的最主要的东西并不是一点点粮食的单产,

最最更迭的,

其实是人才选拔机制和劳动力流动渠道。

举个例子,

假设你生在农村,成分好,没有49年加入国军的舅舅,长得就跟这两张图里的人一样,

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笑起来牙齿雪白非常的有亲和力,家中老母亲和蔼可亲,正直善良,

那大队里的要职,

或者说大队书记其实早就内定了也说不定了,

大队里的男女老幼,都乐于选这么一个小伙子来当领导。

当然了,

妇女能顶半边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

很多人觉得,大队就是集体力量,包产到户就是个人单打独斗,这其实是片面的。

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农村大队、军垦农场,

其实是把劳动力给分散化了,聚落化了,彼此孤立非常严重,因为人的社会关系被牢牢绑缚在自己的大队中,

而这时候,无论是遴选人才还是拔擢领导,

逻辑都类似,

就是在一个网格,一定的样本中,选择成分,品行,家庭背景,劳动智慧,体能,谈吐,亲和力,领导能力,甚至是容貌符合劳动大众审美的,

这样一选拔,就把一定人数中那些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牢牢绑缚在自己对应的土地上了,

对于他们而言,集体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队里经济,人事,芝麻谷子事无巨细,包括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的一切都是工作的内容,

而城镇居民也相对封闭,在自己的人口基数中,用巨大的教育差距和产业差距来维持自己的人才流动管道,

换句话说,一个资质平庸甚至远低于一般水平的适龄城镇人口,可以在师傅在工厂里传帮带,悉心教导下,做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创造力的工人,

而这样的劳动力,假如挪到农村,有可能并不具备种地养活自己的能力,甚至会因为没有师傅带,禀赋不适合农业劳作,堕落成所谓懒汉也说不定。

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

能力值远远溢出承包土地的适龄劳动力,失去了大队集体这样承接他们的平台,于是其中的一部分开始琢磨干点别的,不适宜种地的但是心思活络的,也不能躺着饿死在家里,还是得出门谋生,

包产到户后,农业对人才的需求没那么高了,大量有专业文化知识,懂管理,机械,财务等方面的人才被释放到社会上,他们身上网格化的晋升渠道被逐渐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群英荟萃,在城市中麇集,互相竞争和激励,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眼界的过程,

然后这个过程中,资本开始富集,追逐人才,形成公司企业产业,然后就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了。


user avatar   wen-dao-wa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后,原来在他身上的三只跳蚤也跟着上了天。于是三只马蚤变龙蚤的成功人士,开研讨会总结成功经验。

第一只说:“这是因为我改变了吸血的方式,原来都是一口气吸到饱,后来改成了吸三口喘口气,这种健康吸血法使我从马蚤变成了龙蚤。”

第二只说:“不对不对,因为我采取了正规的爬行方式才从马蚤变成龙蚤的。以前爬的时候随便迈腿,后来我改成了统一先迈左腿,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第三只说:“你们说的都不对,事情的根源在于白龙马又变成了龙,如果不是我每天在马头上吸血,为他打通顶路,他也变不成龙。”

当三只跳蚤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开言点化他们:“你们这些跳蚤从祖宗开始就只会吸血、爬,怎么都没从马蚤变成龙蚤。要不是我跟着师父取经,你们早就被我带到海里淹死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农民,农业的回答这么少? 
  夏天高温,怎么给鱼塘降温? 
  杂交水稻的科研究竟有多难? 
  国内有哪些生物入侵的失败案例? 
  关于农产品滞销!以及扶贫问题。? 
  以后会不会在农业领域设置一个最高级的奖项,叫袁隆平奖,来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中国人。? 
  有朋友说他有关系能从中储粮批到轮储二等玉米,需要有资质而且要提前验资,50万吨起,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超算对农业研究的帮助大吗? 
  为什么说天文学是农业、人文发展的天花板? 
  为什么没人喝猪奶? 

前一个讨论
二战中苏军战斗力曾经不如国军中央军吗?
下一个讨论
苏联二战政委死亡率多高?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