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产量提高真的是因为分田而提高积极性带来的吗,那为什么公社化之后产量也会提高? 第3页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人小平同志。


公社解体的原因很多同学都还不清楚。

70年代为了兑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承诺,国家财政对农村支出一度曾经高达30%

这些钱用来支持农村修路、通电、农田建设等等方面。还有教育、养老等福利事业。

就像现在的乡村振兴。


当时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中学,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小学,公社还成立养老院、孤儿院。

当然,受当时条件限制养老院还只能给孤寡老人住。



后来那个谁们搞了洋跃进,大量盲目引进西方技术和生产线,把外汇掏的差不多还欠了不少贷款。

加上对外战争开支,80年代开局政府就面临300亿赤字。300亿现在看着也就那样,但当时财政总收入不过1000亿多点。


有赤字就要想办法节流。

于是人民公社和人民公社绑定的农民福利就没了,财政对农村支出降到了3%左右。

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当年的中小学生毕业人数。

请移步国家统计局:


很多事情不要总想着用唯心主义解释,搞农业是讲科学的。水、土、肥、种才是农业增产的根本动力。

这是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1949—2008),把下面的年份抹去,你能找到哪一年是大包干吗?

用唯心主义搞农业,用人的意志决定产量,那玩意儿叫大跃进。

如果你说小岗村,那不好意思,小岗村大包干后穷了几十年,最近已经通过集体经济致富了。

大包干带头人:这是我大包干以来第一次分红.jpg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种粮积极性那么高,为啥农民都出来打工了?

要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何不信拎着自己头发能上天呢?

二极管思维流氓逻辑:要么人民公社集体种地,要么包产到户个体种地。敢情农业现代化、乡镇工业化都得眼巴巴等着你先富去投资是吧?

统计数据有人贴了,如果不信统计,大可去信老民科反智季某人发明历史。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农民出身,我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有点权威性。

在本文开头,首先介绍一下决定粮食产量,即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水、肥、种、药、农具是决定粮食产量的五大硬件。

前四种决定了单产(亩产量)。

水利不好,无法浇灌,也无法排放,要么旱死了,要么淹死了,庄稼不可能收成高。旱涝严重的会颗粒无收。

没有好肥料,庄稼也不能长好。农业谚语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没有良种,也不能丰收。

没有农药,庄稼动不动就遭受病虫害,也不能丰收。严重的会颗粒无收。

这四个因素,就好比木桶的四块板,少哪一块,木桶都不能盛水。例如水利不好,受了大旱,就是种子再优秀,肥料再充足,农药再灵验,庄稼也照样死干净。

所以要粮食增产,必须四个因素全部优秀,这四个因素全部优秀,亩产量才能提高。

农具先进了,有拖拉机,有收割机等等,能够深翻土地,还能够扩大种植面积,不仅能提高单产,总产量也能提高。总产量=单产×种植面积。农具不好,全靠人力,种植面积就非常有限,总产量也就有限。过去,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和畜力,一个棒劳动力种十亩地就够呛了。况且,过去牛马的数量很少,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牛马,普通农民没有,全靠人力,这样种植面积就更少。

但是在过去,这五个因素都不好。

先说水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虽然也搞了一些水利工程,例如都江堰、运河,但是这一点水利工程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杯水车薪,绝大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一旱一涝就成灾,风调雨顺的年头很少,基本上是十年九灾。例如史称的康乾盛世,总共134年,就有126年的灾荒,大灾小灾基本不断,饿死人是家常便饭,每年哪个村庄都要饿死人,大家都见怪不怪,没有人感到惊奇。小范围灾荒的话,国史上基本不记,地方志上才可能有。

再说肥料。过去没有化肥,只有动物粪便,还有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粪便很少,本来牛马就少,远不够用的。植物的枯枝烂叶,肥效很差。有钱人家,还有用豆饼、芝麻油渣当肥料的,这种肥料穷人连吃都吃不起,非常稀少昂贵,有钱人家也用得很少,所以总体效果也不大。

现在有化肥了,粪便就没有人用了,扔了都没有人要,城市的粪便都无法处理,但是过去,粪便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因此也就有了买卖粪便的市场。而有买卖就有造假的。我听我爷爷说过,过去有人把黄泥从竹筒里塞过去,然后和屎尿掺和在一起冒充粪便。造假并不是今天才有,有商品买卖的那一天就有了。造假不是人品问题,而是经济制度问题,它由市场经济产生,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造假。

再说种子。过去用的种子,都是几百几千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种子,产量低。虽然几千年里也经过一些改良,但是因为过去科学水平低,技术设备也都落后,所以改良的效果不怎么大。拿小麦来说,以前种的小麦,杆很高,几乎有一人高,很容易倒伏,而且分蘖(禾本科植物从根部发出来的分支,分支多,穗子就多)少,粒数也少。

再说农药。过去没有农药,经常发生病虫害。蝗虫灾大家都听说过,蝗虫一过,遮天蔽日,树皮都能被啃光,就不要说庄稼了。

再补充一个土质。土质也是决定庄稼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庄稼喜欢偏酸性土壤。但是中国是个盐碱地大国,18亿亩耕地有15亿亩是盐碱地。东北平原是黑土地,偏酸性,利于庄稼生长,而其它地方主要都是黄土地,偏碱性,不适合庄稼生长。例如焦裕禄在兰考县治理的就是盐碱、风沙、内涝。盐碱严重的土地,上面是一层白茫茫的盐碱结晶,寸草不生。盐碱比较弱的土壤,庄稼虽然能勉强生长,但是不旺盛,稀稀落落,像斑秃一样,产量很低。

由于上面这些因素都不好,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粮食产量都不高。拿小麦来说,过去,小麦的亩产量正常就是五六十斤。从有记载的周朝到解放前,差不多一直都是这个产量,这是因为硬件基本没变。解放前有一年,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家子的小麦亩产达到100斤左右,周围几个村的人都羡慕不已。拿五六十斤的正常产量来算的话,一亩地还要去掉20斤种子,所以净产量只有三四十斤,相当于种一粒收三粒,净收两粒。过去一个劳动力一天能割七八亩小麦,而现在割一亩都费劲,可见当时小麦有多稀。这是因为土质差,肥料少,种子差,分蘖少的缘故。这和人的积极性没有关系。

粮食的产量,由水、肥、药、种、农具、土质这些客观因素决定,这种观点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

现在经常看到,有人查史料说,某朝某代小麦亩产多少多少石,几百几百斤。这个我是不信的。这些朝代的硬件能比解放前的硬件好吗?不可能的。硬件只能越往前越差,越往后越好。而古代硬件不好,粮食产量能达到多少多少是不可能的。

一亩小麦正常净产量只能有三四十斤,一个劳动力至多只能种十亩地,一家自耕农拿二十亩地来说,总产量就只能有六七百斤。现在基本都种两季,而过去因为缺肥,且没有机械,只种一季,所以这六七百斤就是一年的产量。还要交税,所以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的,很多农民一年的收获不够半年吃的,要搭配野菜吃。农民虽然种小麦,但是很多农民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小麦,要用小麦换野菜,换粗粮吃。野菜也不够吃,就讨饭,有的抢劫。正常年景饿死人都是常事。只有发生灾荒,大面积集中饿死人才会上史书,而正常年景饿死人,一个村庄一年饿死十个八个,是常事,没有人觉得奇怪,用草一包就埋了,没有人上报,更不会上史书。

庄稼收获的季节,是农民最穷苦的时候。因为上一年的粮食已经吃光了,没有余粮,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急等收获新粮食来充饥。

人身上有膘,才能抗饿。家有余粮,才能抗灾。如果家有几千斤余粮,就是连发两年灾荒,两年都颗粒无收,也确保无事。可是因为粮食产量低,一年的收获不够一年吃的,所以过去除了地主官僚之外,家家都没有余粮,年年有余成了最高理想,这就造成广大老百姓都没有丝毫的抗灾能力,只要一有灾荒,一季不收,马上就得饿死。所以一有灾荒,就有很多农民逃荒,或者卖儿卖女卖地,或者借高利贷,借高息粮,或者偷抢。

后来,红薯、玉米传到中国,它们的产量要高一些,情况才略有好转。


下面进入正题:

土改之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地主占有很多土地,一部分租给农民种,一部分自己种,还有一部分撂荒。撂荒的这些地,一般都是薄地,贫瘠,租是没有人租的,可能连租子都收不够,没有人愿意租,地主自己也不愿意种,地主也想种肥地,不想种薄地,这些薄地就撂荒了。这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还有好多农民想种地但是没有地种,一是租地主的地种,租不到地的就给地主打工。租地种的农民,可以全家老少齐上阵种地,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但是给地主打工的,地主只挑选年轻力壮的给他打工,年老体弱的就无所事事了,不能就业,这样就造成劳动力闲置。

一是部分土地闲置,二是部分劳动力闲置,这就造成土改之前产量比较低。

土改之后,土地被平均分配了,薄地也被分了。通常是肥地和薄地搭配着分,例如你家分到一亩肥地,就得搭配上二亩薄地,这样公平合理,大家都没有意见。因为不要交租子,所以薄地也会种的。这样土地就没有闲置了。

因为每家都分到了地,每家的男女老少都要去种地,劳动力也就没有闲置的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建国后开始水利建设,例如治理淮河,使水利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这三个因素就造成了粮食产量比原来多一些。

但是因为水利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还有肥、种子、农具等这些硬件没改变,所以增产是有限的。

不仅增产有限,还出现了返贫现象。一是有许多懒汉,虽然是给自己种地,但是他们仍然非常懒,热爱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二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谁受灾谁就没有收成,就会穷下去,谁侥幸没受灾,谁就有粮食吃。三是不少家庭棒劳力少,老弱病残多,收获也少。这样受灾的家庭和游手好闲的人,劳力不足的家庭,没有粮食吃,就要高息借粮食吃,或者卖地买粮食吃,而高息借粮食吃,还不起债也得用地抵债。这样就造成土地又开始集中,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悲剧重演。

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政府开始搞互助组,几家成立一个互助组,互相帮助,劳动力多的家庭帮助劳动力少的家庭。这样能够减轻一点贫富差距,但是效果不太大,产量提高不多。

所以后来干脆又把土地收回去归公,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最后到人民公社。

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到八十年代人民公社被强拆,这20来年时间里,全国的水利建设基本完成,差不多每块田地都能排能灌,很多良种也培育出来,有的已经使用,有的正在准备推广使用(例如袁隆平的杂交稻)

重工业的建设也成就显著,钢铁产量从1950年的61万吨,增加到了1978年的3100多万吨,石油产量从建国时的10万吨增加到了1978年的1亿多吨,造化肥农药农机要用到钢铁和石油,所有这就为制造化肥农药农机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化肥农药农机的产量年年增加,也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早就能吃饱了,不挨饿了,只不过小麦和大米还不足,吃得还不好,以红薯、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主。

过了二十年后,到了八十年代,又开始分地单干。这个时候的单干能使粮食产量提高吗?

我们上面说过,五十年代的土改,粮食产量之所以能提高一些,一是因为撂荒的土地被耕种了,二是一部分家庭闲置的老弱病残的劳动力被充分利用了,三是水利得到部分改善。而八十年代这次单干,已经没有闲置的撂荒土地了,能够充分利用的老弱病残的劳动力也不多,所以粮食产量是不可能提高多少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吃饱呢?

是因为水、肥、种子、农具、农药这些硬件的进步。

中国是个多水患的国家,十年九灾,不旱就涝,风调雨顺的丰收年非常罕见。

拿小岗村所在的安徽凤阳县为例,凤阳地处淮河流域,而淮河就经常泛滥,几乎一年一次。凤阳花鼓戏全国有名,凤阳花鼓戏有这么一段: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县自古就是多灾贫穷的地方,十年九灾。

建国后首先考虑的是改善硬件,补几千年的欠账。水利建设首先拿淮河开刀。淮河流域27万平方公里,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淮河的泛滥让这一流域的人民苦不堪言。1950年开始治理淮河。

动员劳动力数千万。那边在和美国打仗,这边搞水利建设。经过一二十年的治理,淮河水患基本消除。

其它地方也没闲着,全国水利建设遍地开花。到七十年代末基本完成水利建设,有水库,有沟渠,旱能浇,涝能排,基本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水利搞好之后,能灌溉了,就能种水稻了,土里的盐碱也就溶解在水里随水流跑了,盐碱地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原来的盐碱地现在差不多都成丰产田了,已经基本没有肥地、薄地之分。

重工业有了一定基础后,七十年代开始引进化肥工业,陆续建了许多化肥厂。没有重工业基础,连电都没有,连石油都没有,怎么造化肥?

经过农业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大豆、小麦、玉米、红薯、水稻等的良种也逐步被培育出来,逐步使用到生产上。

这些硬件的逐步改善,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七十年代已经能吃饱,而且年年有余,不过余的是粗粮。在吃饱饭上单干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现在有人说,单干后一夜吃饱饭,这是瞎说,也有记忆错觉的成分。

八十年代,良种更加普及,化肥也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木桶的四块板越造越高,所以粮食产量继续提高。到了九十年代,农民才能常年吃大米白面,告别粗粮,细粮也能年年有余。

现在还有人经常说,建国后,前8年(50年——57年),或者第一个五年计划(53年——57年)和改革之后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两个时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两个时期中间20年的人民公社、公有制计划经济时期是最坏的,他们的目的很明显。题目上说的土改后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就是这些人说的,包括在他们对前8年的赞扬当中,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否定集体经济。


user avatar   fu-sheng-43-2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联产承包有没有作用我不知道,但以下几个事实,不可忽略:

1、以“四三方案”为标志,中国化肥工业大规模发展,在八十年代取得了效益

2、数十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数以万计的大中小水库,使得粮食有了增产的资本

3、七十年代,以小麦育种、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育种技术的飞跃

4、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运动

5、四三方案引进化纤工业,在解决穿衣问题的同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农田


教科书上对于土改的作用,鼓吹的远远没有联产承包那么夸张。至少没有整出来“一年摆脱贫困”这样的神话,只是说取得了显著改善

某些鼓吹联产承包的教科书,大概忘了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们舍弃了几十年的经济基础发展,反而去片面强调上层建筑变革的反作用,却要说自己ssqs,简直可笑。

联产承包真正的作用,是破坏了农村五小工业的发展基础,迫使农民离开农村,成为了城市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而集体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集体整合零散的小农经济,逐步发展合作社、公社的五小工业,逐步将农民转化为在家务工的产业工人。同时,以工促农,推动乡村建设和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展。

如果只是家庭联产承包,而没有城市工业的发展,那么无异于断送农业集体化、集约化、机械化的道路,无异于倒退回小农经济铺天盖地、城乡二元体制明显的民国时代

君不见,现在推行的鼓励农田集约经营,其实就是在推动农田的集体化、规模化,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挽救农民工进城后逐渐荒废的乡村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是在补八十年代的欠账。

可以说,如果没有前三十年我们稳步建立起来的国营农场,如果没有商品粮基地,如果没有前三十年全国人民不惜代价,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引进化纤工业、引进化肥工业、推动农业育种技术进步,如果没有工业化的进步,我们不可能单靠“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至于所谓的“小岗村”的神话,还是当个笑话吧。如果“一年粮食超过十年之和”频频出现,那么只有三种可能:要么是前三十年,人们都得饿死;要么是承包后,粮食多到夸张;要么是这群人前十年懒得出奇。


user avatar   miji1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修建了四万多座水库和大坝,70年代省吃俭用引进了化肥生产线,中国粮食的肥料从有机肥改变为化工肥,同时袁隆平等一批专家在搞杂交水稻,然后80年代粮食产量提高,吃饱饭的原因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user avatar   zhou-chun-le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教科书上有这样两段描述,大跃进时期在人定胜天得错误思想指导下,忽视唯物主义规律……;另一段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大幅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连创新高。何况今天大规模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精耕细作程度和种粮积极性以远不及从前可是中国粮食总产量依旧是逐年提高,唯物规律

很多人觉得我在给人民公社招魂你想多了,我认为人民公社制度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彻底错误的,在部分发展好的区域是有一定错误的,但同样一刀切得退回小农经济的承包责任制也不是白莲花一朵。我的观点是首先去除公社行政属性,行政职责是政府的,第二个解除人口流动毕竟光靠农业是富不起来的,第三个建立以土地为股份的集体农业股份合作社,并且将农产品初级加工留下农村,对于留下参与农业生产的按劳分配将记工分改为效益工资,脱离出去的行政职责政府则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农业工人技术培训,财务监督等。我的观点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不应该朝着公社这条邪路点,应该朝着股份化集体农业生产公司前进,所以我认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应该做的是拨乱反正那走错了哪改而不是直接把路炸了。尽管分地单过不是全错从宏观上看起到了效果但充其量是个及格的结果而不是优秀更不是满分

什么是唯物主义规律,就是不以认的意志为转移的,决定粮食产量得三大因素是啥水热肥,不改变这三个因素你积极性再高产量也上不去。所以真正改变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的是毛主席晚年“四三方案”为标志,随着中美关系改善引进日本新一代化肥生产线,中国化肥工业大规模发展,在八十年代取得了效益,因此中国大量非优质田地可以获得额外氮磷钾补给提高产量(要知道即便在今天还有大部分国家没有化肥生产的技术,其中印度到今天都需要大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进口化肥)

二是数十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数以万计的大中小水库,使得粮食有了增产的资本不管承不承认中国农业水利建设大部分是前三十年完成的,因为这种工程如果缺少集体经济的组织以中国小农模式下几乎不可能组织完成,我姥爷活着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修那几个水库公社以表扬那个和驴似的干。而随着集体经济解体我见到的最后一次对农业水利投资就是我小时候我爷爷在电力部门时候国家组织的机井配套农业水利设施,当时看小房子盖起来了电线拉上了井打了大功率水泵配上了灌溉管道铺上了,但再不到两年时间里这些设施因为缺乏保养大量水泵因为长时间运作喝操作不当被烧毁损坏,灌溉的排水口也在随后因为影响旋耕机遭到破坏,地下管网也逐渐因为年久失修逐步报废。

三是七十年代,以小麦育种、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育种技术的飞跃四三方案引进化纤工业,在解决穿衣问题的同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农田

而且随着集体经济破产,随后农村医疗体系基本崩溃曾经被联合国表彰喂第三世界国家医疗典范的赤脚医生制度消失,中国农民医疗水平开始出现小病进镇大病进城小病靠托大病……的状态。农村教育水平出现下滑,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停滞,依托于集体经济的五小工业破产。曾经有人提出过反思如果当初不是一刀切包产到户而且剥离公社行政职责解除人口流动限制组建专业的农业生产公司产供销一条龙模式,维护农业水利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更讽刺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家庄乡公社改革开放后拒绝解散公社坚持集体制度发展机械化农业和工业成了最早一批小康镇,而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一直到2019年脱贫脱贫原因是成立合作社

另外其实农业产量低和农民吃不饱不是一个绝对等号的概念,因为不能忽视了粮食持续缓慢增产和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人均口粮下降以及前几个五年计划为了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而实行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定价(这个问题在67十年代左右开始有所松动主要是为了履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承诺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的投资最高一年达到过30%大部分山区的公路(没有硬化只是单纯开通了)和桥梁是这一时期开通的另外就是文革对城市秩续的破坏远大于农村加上备战备荒政策(为应对苏军入侵的威胁大量工厂搬迁或者新建在了山区农村我家附近就曾有几个只有数字编号的军用被服厂等)的推行农村的工业产值增速是少数可以高于城市的不过随着文革结束五小工业昙花一现,随后接棒的乡镇企业也是高污染低产出的典型代表我记得我初中教科书里还是农村经济的未来哪高中一换教材就成反面典型了)和809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造成中国必须做的战争准备而必须储备的战略储备粮的问题,中国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造成的安全成本下降,裁剪军队员额减少国防负担造成的消耗减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公粮消耗

刚才有人发了个没有脑血栓说不出来的话,说水热肥会自己跑地里去?来自己网上看前三十年灌溉系统投资是我没写还是你眼x,热是啥?光照温度水热配合情况你有那本事大规模改变气候?肥化肥总产量在四三方案投产前总共才多少?能大规模应用吗?如果积极性是能解决一切的根源那么大跃进减产和现在的大规模劳动力进城后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增产怎么解释

我刚才看见也有人评论教科书洗脑,因为写这个话题好像不许我回复评论,我无意于批评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最大的问题是不专业,历史这个东西也很复杂因为涉及到不同维度比如涉及到科技发展就需要很专业的物理化学知识,涉及到军事就更复杂了科技政治经济战术等等,涉及到农业有需要大量生物学,古代史等资粮相对详细还好而一些专业历史明显存在问题比如高考选修有一本选修课叫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大部分老师不会去讲因为他们真的不懂,相对的编写历史书的人同样面对类似问题这才出现了薛定谔的积极性,不过这东西只适合做通识性教育想要仔细研究教科书远远不够但也不该客观规律速。刚才我看见有人说苏联搞集体农庄都失败了还要学,你就非得学苏联是吗?他那地方除了土豆种啥能长,借鉴一下美国和日本把他俩农业优点结合一下,农民以土地入股,解放农业劳动力人口解除人口流动限制组建专业的种植团队农机队种子生产区,雇佣部分村民为农业工人其余人员可以组成农产品加工厂也可以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工作,组建一个现代化股份制农业公司不行吗?

烦气总有人在我的回答下面借回答批评国家批评社会前面说的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主要是基于农业角度而且反对积极性的说法,如果从宏观战略角度看分田到户更像是伴随着第一代工业体系破产和第二代工业体系建立过程中得一次劳动力解放,之所以我前面提的方案在哪个时代不可能施行主要是因为如果搞集约化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造成的结果农业效率提高农村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而新的工业体系刚刚开始建设无法满足就业需要,也就是说土地成了此时储备工业劳动力的一份失业保险。尽管我很讨厌这种安排虽然对整体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有帮助但长期看对农业无疑是拖后腿的

原本不想写了但现在居然都有人对于中国古代农民无法实现温饱这个问题都有人提出异议了但凡多读点历史也问不出来吧,原始人吃饱了进化,达尔文要是知道自己的天演论(就不写进化论其实严复翻译的天演要比进化更合适因为进化论不但有进化还有退化)篡改成这样能气活过来,原始人但凡能实现温饱他还进化个屁,进化是有种族一部分个体彻底消亡为代价换来的,说白了一部分个体无法适应环境所以他消失了他们的基因也就无法遗传相反优势个体的优势基因则会不断增强最后存留下来,也就是说是人类为了适应某种环节不得不进化而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进化着玩演化是一个很冷酷的过程,完全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往往会长期保持现有基因和形态演化缓慢蛇和鳄鱼就是典型他们完全适应了他们的环境但同时他们也很久没有太多的进化了,都成讨论进化论得地方了气死我了


user avatar   yao-bu-zan-pao-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要是积极性可以带来质变的话,他们应该让传销头子负责种田


user avatar   qian-fan-gu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就这个问题跟我妈讨论过。

我说我这么要强这么独立,怎么可能找得到对象,现在男生都喜欢软软的什么都不懂的瓶盖都拧不开的笨笨傻傻的妹子呀,比如我表妹那种╮(╯▽╰)╭

我妈说:其实吧。。。。。如果我真的是那种什么都不会,什么事情都要你爸来做的女人,你爸早就跟我离婚了。

我妈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那种温温软软的妹子会很讨喜,但是过日子,如果什么都要依靠男方,短时间可能还好,几年过下来,早就烦了。而且生活中那么多事,那么多问题,如果女方一点忙都帮不上,还要添乱,这日子要怎么过。

像我妈这种女人,不仅自己工作上家庭上都可以处理得很好,还对我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爸能在学校不用趋炎附势巴结领导,甚至还可以因为校长不公平的对待直接拍校长的桌子跟校长对骂,还一点事都没有继续当先进当优秀教师,年年带重点班,教书教的好是一方面,跟我妈在教育局工作不可能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曾经也有个老师跟校长有矛盾,后来被找了个借口调到农村的学校去了,而我爸骂了校长这么多年,从来没谁敢把他怎么样,顶多是没有升职的机会了╮(╯▽╰)╭)

我爸真的是典型的书读得迂腐了的那种人,特别清高,完全不懂变通,因为看不惯他们年级组长,他们年级的活动从来不参与。有一次他们校长开会碰到我妈,就跟我妈说,x老师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啊,不合群。我妈回来根本都没给我爸说,就偷偷告诉我了。
而我妈就是那种像水一样的女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淌过去,石头扔下去也只是泛起一点涟漪,包容我爸的一切,呵护着他的自尊心。而我爸也知道我妈很有能力,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特别尊重我妈,偶尔闹脾气都像在撒娇。曾经有别的老师说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相敬如宾。

我一直觉得理想的夫妻关系就应该是这样,就像《致橡树》里那种,我跟你肩并肩站在一起,不依附你,也不会攀附你,更不会一厢情愿的奉献或者施舍,我们共担风险,共享繁华。

真羡慕啊。

真想找一个我妈那样的人。


========================分割线=========================


看评论感觉好像大家都觉得我母亲罩着我父亲,我父亲高攀了我母亲的感觉。
可能是我表述的问题吧,其实,你们想,我妈这种人,会去找那么特别废的男人过一辈子么╮(╯▽╰)╭

我爸当年高考,是全地区数学单科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的重本(那所学校现在也是211,985),整个人心高气傲的不行——但是通常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没被人打,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四川人嘛,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打牌,我爸其实打得很好,因为他记得住牌!他能算牌!这简直就是外挂嘛!但是他很少打牌,一年中可能就过年那会陪家里亲戚玩几把。平时的娱乐活动,除了守着电脑打无比幼稚的小游戏,他没事,就!做!高!考!题!
市面上大部分教辅资料,都可以在他书架上找到。

我相信大家在读书期间对那种强迫学生补课的老师都是有了解的╮(╯▽╰)╭但是我爸他呀,最讨厌补课,每次有学生家长找他给孩子补课,他都给人家说:上我的课,课上四十分钟认真听就可以了,不需要补课。

他教的班,数学成绩从来都是年纪第一第二。

学生都很喜欢他,大概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讨厌一个:不拖堂,不骂人,不补课,有耐心,好脾气,认真教学,不请家长的老师。【我爸比学生还讨厌拖堂,下课了比学生跑得还快】

跟之前那个校长的矛盾也是,那个校长总是喜欢搞个大工程,从中牟利,完全不在教学上花功夫,所以我爸特别讨厌他和那几个学校的中高层领导,才不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的。
后来校长被双规了,判了十几年,中高层整个换了一拨,我爸又开开心心的去参加教研活动了╮(╯▽╰)╭
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跟他们去爬山。。。。。。。ORZ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我爸是个特别认真特别聪明的人,绝对不是不会社交的书呆子那种。

应该说,我父亲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真诚,不做作,不媚俗,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关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理想主义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象牙塔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

而这个象牙塔,很大程度上功劳要归我妈,我妈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啊主任啊都很熟。可以说我妈把社会阴暗的那些东西,挡在了我爸看不到的地方。

这点真的太难得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妈就是太宠我爸了,一直都是那种,出了事也没关系,我帮你想办法、帮你解决,再顺便嘲笑一下你 的那种。

然后我爸就是有点傲娇的那种,其实可心疼我妈了。我妈做了什么菜,问他好不好吃,他每次都说一般,还行这样,但是到外面去吃饭,他每次都说,还没你妈做的好吃(≖ ‿ ≖)✧就是这么口谦体正直。

最后附上致橡树。我啊,是真的觉得这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并肩前行、共同成长、精神上的契合 是最理想的相处模式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user avatar   13641168906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user avatar   hao-mer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相关话题

  中国有 5000 年的农业历史,为什么却不如只发展了 200 年农业的美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认于几几年? 
  我国科学家发现可同时提高水稻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发表在 Science,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客观评价当年的土地改革? 
  餐厅里大多有节约粮食的标语,那么节约粮食的意义以及造成有利影响的过程是什么?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了么?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成为现代人主粮? 
  如何把白菜卖到20块钱一斤? 
  中国普通家庭为什么不能像欧美家庭一样大量食用牛肉? 
  大家好!我回家在山上散养鸡,把蛋送进北京的超市等,共给城市人吃上更好吃的鸡蛋,想要一句slogan!? 

前一个讨论
二战中苏军战斗力曾经不如国军中央军吗?
下一个讨论
苏联二战政委死亡率多高?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