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个另外的角度吧。
现在这个年头,不要看到北大、复旦、浙大这些学校去做中介就是人才浪费,对于某些冷门专业的人来说,去当中介不算是一个坏的选择。比如说,一个哲学、民族学、社会学、档案管理等专业毕业的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又不想进体制内(就算进了,很多时候也只能考三不限的岗位),还能有多少选择?
以我自己来说,我本硕博都所在的学校都是部属师范大学。在这些学校里,心理学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但是,心理学的本科生就业真的并不好。搞心理咨询一般都得硕士以上,很少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心理学岗位,最后大家一般也都是去私企就业的。不然,你觉得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去干什么?
反过来说,一个清北的计算机、通信等专业本科生或者硕士生,有多大可能去选择当中介?(虽然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性,但真的是太小了)
名校毕业生去干中介,还有一种可能是某些“名校硕士”虽然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名校毕业,但可能本科出身一般,很多时候过不了大公司的简历初筛。像我们北师大文学院,每年考博的人里,也有一部分人第一学历就是三本甚至专升本。这些人就算博士毕业,就业时的劣势也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房产中介给的待遇能让人满意,为什么不去呢?
除此之外,我认识一些中介,我也跟人家交流过。某些人干中介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挣钱多、挣钱快。要知道很多看起来体面的职业并不一定能挣钱。比如说我毕业的那一年,我们专业的一个同学去了西安某家出版社当编辑,基本工资也就是两三千一个月。出版社编辑当然算是个看起来还体面的工作,可这点工资在大城市是根本没法活下去的。反而是中介,能给人更多挣钱的可能。
还是菲茨杰拉德那句话,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条件去做选择。
曾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的朱邦芬院士,去年曾讲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清华汇集了全国最聪明的头脑,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帮他们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滋润,甚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钻社会规则的空子赚大钱,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也是对人类不负责。
所以我上课的时候,除了给他们传授知识,也会给他们讲很多物理发展到今天,前辈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科学界等着他们这些聪明大脑去攀登的科学高峰还有哪些,期待着等激发他们为了人类的进步而努力。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朱院士的意思,我们来看张图,2019年经费预算突破100亿的8所高校,清华排第一,297.21亿。
2019年清华本硕博共有在校生48739人,如果我们理解为学校不管是招揽名师,还是做科学研究,最终落脚点都是学生成长,那这些费用分担下来,平均培养一个学生的培养成本是50万/每年,这就是社会投入的资源。
你知道排在110名开外的高校,上面的生均培养成本是多少吗?
——每年1万不到。
而中国高校,总共有3000多所……
所以啊,如果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了只是去从事普通学校毕业的人都能做到90分的工作,或者说他们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优势”去赚取丰厚的收入,最大的可能,是我们国家的分配制度出了问题——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顶尖人才得不到待遇上的尊重,只能靠灌鸡汤、讲责任绑架他们高付出低回报牺牲自己成全国家,所以逼着顶尖的头脑为了更多的钱而浪费自己的才智。
如果不是这种可能性,那第二种可能,就是他们其实并不是顶级的头脑,只是恰好适合考试进了名校,但事实上并没有能力做出影响人类或者国家发展进程的贡献,所以毕业了只能去从事普通学校毕业的人都能做到90分的工作。
而他们在这些岗位上,并不是通过把工作做到了比90更高的品质而获得比普通学校毕业生更丰厚的收入,人们更愿意选他们,只是看中名校的品牌效应,简单说,他们只是顶着名校的光环在恰饭而已。
如果第二种可能性的人在名校里占比很大,那肯定是我们的教育选拔制度出了大问题,没有把顶级大脑选拔出来;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没什么好讨论的,再好的选拔制度都有漏网之鱼。
中国大学所以不要盯着个别北大毕业卖猪肉、北师大毕业卖房这样的特例不放,更不要把职业分出贵贱给人家施加道德压力、名校压力,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回复】1、“清华的经费等于培养学生的投入?逻辑何在!”“清北这种名校,培养学生只是职能的一部分。科研,培养更多的教师和科学家,搭建各行精英交流的平台。”
——得区分清楚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区别:
目前中国大学的应然状态,是科研与育人割裂,大学老师依靠科研、论文可以争取更多经费支持,评职称也更容易,至于教学育人,别说很多科研能力很强的老师不重视,就连很多学生都把科研牛人不必教学当做了合理。
可这是有问题的啊!
合理的应然状态,科研和教学应该是一体的,科研强的老师研究行业前沿问题,并把最新的情况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同时培训学生的科学精神——他们自己真正参与过的人讲出来,比那些没参与的人讲的深度不同,说服力更不同,所以说没有比一流的科研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了;反过来,科研强的老师给本科生开课,肩负起培训学生的责任,虽然消耗了他们的部分精力,但这种消耗对整个社会而言属于长期投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做好了这些事情,为科研储备好人才,后来者才有机会接过衣钵,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攀登科学高峰。
这不是辩论,而是目前整个国家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所以,不要说投入科研的费用怎么能算在学生头上,还真能算在,也应该算在学生头上,教育才有希望。
2、“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
——职业确实无贵贱,这句话的理论根据是人的人格平等。
但人格平等,并不能抹杀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贡献大小差别。
如果我们抹杀这样的差异,让袁隆平团队去掏厕所,让钟南山去卖烧烤,社会发展就出问题了。
3、“逻辑鬼才,按你这么算中国一年财政支出23万亿,平均给每人培养了1.6万呢,了不起。”
——你要看对比啊,清华生均50万, 110开外的一万不到,非要拉平说清华跟你一样的才是逻辑鬼才。
4、“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人,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需求;成天讲奉献,一点回报都不给,别人凭什么不能为自己考虑呢?”
——正文讲得很清楚了:如果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了只是去从事普通学校毕业的人都能做到90分的工作,或者说他们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优势”去赚取丰厚的收入,最大的可能,是我们国家的分配制度出了问题——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顶尖人才得不到待遇上的尊重,只能靠灌鸡汤、讲责任绑架他们高付出低回报牺牲自己成全国家,所以逼着顶尖的头脑为了更多的钱而浪费自己的才智。
不请自来!
高学历从事基础工作这种现象,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不足为奇,而且不必热议!
大学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心知肚明,学的这些知识和教授这些知识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也心知肚明!当然,基础学科绝对有用,比如基础物理、基础化学等等自然科学,真的有用!但是,文史类、市场营销类、艺术类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专门,你有什么用?跟社会脱节了多少,是睁眼瞎看不到吗?
我是艺术类的,我说一个真实经历的事情,我大学学的是广电编导,在剪辑课上,一个老古董竟然还在给我们讲线性编辑,而当时非线性编辑已经完全普及了,现在想一想,我们那时候还为了应付线性编辑的考试浪费了整整一学期!大学毕业后,HR一看简历就笑了:你们为什么学线性编辑?干脆拿把剪刀剪吧!
这种情况,我相信大多数专业都存在,除了基础学科。毕竟基础学科得知识点,一万年也变不了。这就是我们大学!学分、绩点营造出一种虚假的追求,这些玩意能反应一个人什么样的素质呢?
我们都知道,你值钱不值钱,这个社会会给你答案,所以,不是每个名校毕业的,都能腾云驾雾,随着科技、思想、社会形态越来越快的变化,大学如果还是如此,那么,4年,跟你幼儿园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国家找了个地方让半熟不透的青年,过度一下罢了!
经纪人不low,只是工业化大波轰给它做low了。
经纪如果做得深,是在帮甲乙双方解决人生中的大事:主要资产的变现和家庭梦想的构建。
我国住宅最火的时候,恰恰是同质化lowB房子像方便面一样生产的时候,恨不得一个三线城市里,还能看的盘就那么几个开发商,产品线极为类似:老坛酸菜、红烧牛肉和海鲜。这种盘的二手交易当然用不到什么正经经纪人,原来街口的混混打上领带就能给你办了,最多是把登记、贷款这种事给总部支持部门。
但个性化服务,早起其实就是高端服务啦,要求是很多样的,一次交易不比一个投资银行的承做简单,比如房子得是家族信托交易,但房屋使用权还得给家族办公室规定的这个人,他能不能装修,法律规定他能不能把“租约”签那么久,等等,绝不是一个买家卖家做到一起,饮水机给两杯水那么简单。
我曾经在深圳踩盘做研究的时候,见过各种各样的经纪人,有的是真拼,人家骑电瓶车带客户看房,他骑赛摩,就为了多覆盖几个店的片区(知道是哪家了吧),也有的像下棋一样,重竞争,打合围。
七八年后,我做一个公寓公司的董事的时候,回到深圳,听说一家公寓的老板是当时罗湖某经代的老大,特意去喝了个茶,果然风格不一样(当然最后也因为太接地气而没留住CEO,哥们去了top地产的公寓品牌)
我去深圳的时候是十年以前,但真正风起云涌的时代更早,有的人即便有学历有背景,在事业面前,也得挽起裤腿把脚踩泥里,这反映了一种竞争的多样性。甚至深圳的研究所也有那种没什么学识,靠考证先进了单位,纯靠拼上来的人。一个大哥给我讲,我坐的那个位置原来的一个哥们,头一天晚上把衬衫洗了晾干,第二天早上就得穿,就这么玩一点一点考了中级经济师,加入了国土的收储评估团队,后来因为基层工作经验正式考进了政府序列,算是渡劫成功。
那么既然你研究员可以低开高走,为何经纪人不能高开低走?不算五大行和国际的合伙制经纪公司,2008年前后北京就已经有很高端的本土经纪公司了,我还聘请过几个从里面出来的管理层,职业素养绝对不输所谓的大厂、F500什么的,当然赚得那就比大厂多多了。
真是,现在人真的什么都讲阶级,干啥你都看不惯,听着真让人反胃。
1、各行各业,就我所知,就房地产中介生意还不错。
2、还有军队,军费继续增长。
3、疫情期间积压的农产品正在廉价出手,包括不限于苹果和猪肉。不过,今年下半年,猪是另一回事。
4、制造业几乎全部过剩。
5、地方财政困难,地方要过紧日子,你还想吃财政饭?
6、学校在扩招,但是当老师的门槛快速上升。
7、金融民工各种指标压死你。政信各种催收。
8、朋友圈里各种微商越来越多。
9、餐饮、健身、旅游、住宿能存活三分之一就不错。当然,情侣宾馆有可能另说。
10、退出生产循环的小资本,买房为安。二手房交易旺盛。
11、大资本持币观望,买地并不积极。不然地方财政也不会那么难。
12、各种零售,其实都是在替两位马大叔、刘大叔、拼多多打工,残存一点利润也归了网红旗舰店。
13、销售扶贫农产品挺赚钱,问题你进不去。
14、快手抖音的女主播,在研究兼职。
15、你说你如果不能继续求学,又不想去从军,还能干什么?
16、我原先写过一个经济寒冬期的职业选择。去一线大城市,为图顶尖或者图钉基服务,或者为国家暴力机关及其需求服务。
17、当年有两部纪录片《出路》、《出·路》,不知道两部纪录片的六位主人公现在命运如何。
18、社会分配有按血缘分配、按金钱分配、按智力分配、按德行分配、按功绩分配。
19、北京各大学的毕业生,第一家境不太穷,甚至大多数都是富裕;第二智力都可以,大多数情况下碾压95%的同龄人。不要对自己未来有太多幻想。
20、我支持按功绩分配,但是许多小资觉得金钱和智力分配对自己更有利。其实,私有制下,除了按无功不爵的功绩分配,其他都会堕落为按血缘分配。
21、希望他们本碾压一段之后,知道自己行老几。
22、卖房子也好,投笔从戎也好,都比啃老好。
很多豪宅需要和高端人士接触 当然需要高学历背景的人员 不然怎么聊的到一块去 我说这你说那 我曾经在广州看过一套别墅 那个业务员就是让人转身想走 说话没逻辑 颠三倒四 连带个参观都没有一个规划 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高端地产价值上千万 卖这种东西会丢人?说服别人拿上千万出来的人我觉得才是真人才 而且他们由于有良好的学历背景也比普通员工更容易升职 现在还有这种什么什么学历干什么事的人才是死脑筋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 ,那我再来补充一点
根据评论现在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争议一、房产销售主要看销售技巧和学历高低没有关系。
这是确定是无论卖什么东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销售的能力。但是这个命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低学历不代表就一定能有高超的销售技巧。高学历不代表就没有好的销售技巧。那么在同等销售能力的情况下,你是公司你会选择哪一位呢?
另外一个争议在 认为是浪费了资源,高学历应该去高精尖的工作。
高学历能不能去高精尖的工作,取决于市场能否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经济形势近几年放缓,普通人可能没感觉,但是不少人应该能感觉得到找工作变的更难了。就业待业的时间也变得更长。我有一位朋友,是剑桥大学的硕士,站在这个学历上已经是头部了,结果他现在在成都开了一家书店卖书,因为他的专业比较特别,他当时给我解释过,好像与天文相关的。据说就是全国能提供的岗位都很少,所以最后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人都是趋利的,他们愿意去房产销售工作,那么就意外着他们在能选择的offer选择了对自己最好的。今天给你一个公司ceo的职位你不去?
还是那句老话 不要死脑筋 没有什么学历应该干什么工作,只有什么能力能干什么工作。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生,每年都如工业流水线一般大批量产生。包括国内名校,海龟回国的毕业生也一样,虽然相对毕业生总体人数只占少部分比例,但是绝对数量也不少。而中国每年新增的优质就业岗位(例如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投行券商,互联网大厂,500强企业管培生之类的),的数量少于这部分优秀毕业生的人数,意味着必然有部分人,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无法谋求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所以名校毕业生降低要求,去从事一些让普通人觉得不符合其身份的工作也就不足为奇。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矛盾是——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增速水平和整体产业结构无法给每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即使是名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也会越来越差。
比如之前还在讨论清北硕士去做中学教师是不是浪费人才,
现在已经堕落到讨论去从事房产中介是不是浪费人才,至于以后名校毕业生从事哪种职业会继续引发讨论,让我们拭目以待好了。
当财富开始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围绕富人的一切服务都将变成高门槛的竞争。
本质上是稀缺配稀缺。
高学历的中介,服务的肯定都是高价值的富人。
也许你觉得房产中介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多高,但其实围绕富人的一切服务都将变得专业。
比如,我前老板(券商大佬)给他儿子找幼儿园,校长是牛剑博士,老师是海归。
在大众眼里,幼儿园老师技术含量高吗?
你也许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不就是带娃玩么?但,也可以搞得技术含量很高,从孩子的生长发育,双语启蒙,生活习惯,到阅读思维训练,都可以玩得高端。
再比如,理发造型,都叫tony哥,海外进修过的艺术背景的审美过关的专业老师,和初中辍学学门手艺的,水平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吃穿用度,日常生活同理。
再举个例子吧,我在看林毅夫的书的时候,他在序言里说了个经历:有个司机在领导车里看到了这本书,然后就自己读完了,等老板开完会出来,可以和领导讨论一二了。
林毅夫写这个案例,是想说这本书写得通俗,且和每个人都相关。
但是这本书我看了好几天,一场会议的时间我是绝对看不完的。
而从林毅夫那里学一点皮毛知识,翻译成通俗的话,在知乎上就能拿到上万赞。
可见司机的水平有多高。
所以,这种司机,你不能把他当做普通的滴滴司机或者出租车司机来看。
同样,房产中介也是。
面对富人的房产中介,要懂资产投资、配置,资本运作,风险评估和控制。
甚至可能还要懂风水周易。
普通人理个发,坐个车,上个幼儿园,吃个饭,都没那么讲究。
但围绕富人的一切,都将专业起来。
专业的极致,就是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的那道茄子。
在社会发展早期,高学历分配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比如技术发展,比如专业人士。
但社会阶层开始分化的时候,高学历配给高社会阶层的人,这是阶层分裂带来的分工异化,异化,异化。
以后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职业分工按照服务对象分。
先从关键职位开始:金融、教育、房产。金融最先开始高门槛。后面会越来越横向渗透。
这是游戏规则的变化,大家要有预判。
最后 @杨大宝在思考 值得你关注呀
同时关注公众号视频号「杨大宝识」,掌握社会运行的规律
其他富有洞察的高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