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职场圆桌,议程设置挺有品味,支持。
回答问题:不经思考就盲目参与或者武断拒绝,才是真正的职场大忌。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面对不喜欢且成本收益不相抵的活动时,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态度,能避免之后左右讨好的疲于奔命。
--
展开来讨论下。首先圈定讨论前提,假设这里「非工作事务」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算一笔成本收益的账。
收益:
1、跨部门刷脸。对于为自己负责任的职场人来说,「关系」没这么神秘,无非就是两点:
在互联网、金融、法律这些业绩考核指标精确到人的行业,上述两类情况能涵盖大部分使用「关系」的场合。对自己前途负责任的从业者,涉及到自己的前途,分分钟会卖掉能力不足的酒肉朋友。这时,让更多日常工作中没有接触过的同事认识自己,在自己的确有能力的前提下,能争取到更多机遇。
2、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一点,没啥好遮遮掩掩的,也不是在教你玩阴的、搞办公室政治。
「有用的信息」包含很多种: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了解一下别人到了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自己要当 leader 了,听别人吐槽讲讲自己刚带队踩的坑);扩展一下间接人脉,听听其他部门同事的口碑风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阳谋」。
3、提升团队士气。昨天跟 @Jacob贾超 交流,听到一个观点很受用: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给自己重新注入能量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把独处作为休息的方式,有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给自己回血。如果自己的团队有很多第二种类型的同事,那么帮助大家回回血,也是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事情。
然后再来看看成本:
自己的个人时间被占用了,这一点自然不必说。我想强调的是衍生出来的一点:对外传达出错误的信号,让他人以为自己对个人时间被占用的容忍度很高。
听到过有同事抱怨,各类团建和分享会太耽误时间,让 ta 整个人疲于奔命。我当时还挺意外的,因为感觉 ta 对于此类活动都挺热心,而且经常在非工作时间在工作群中表现的很活跃。直到听到吐槽,才知道之前的热情都是在应付。
露出「职业假笑」是很危险的事情:一开始,大家可能真没把你参不参加活动这事想太多,如果你不喜欢或者有其他高优先级的事情,大家也完全可以理解,不会往脑子里去。但如果你不说,还表现得特别积极,那么他人可能会接收到和你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信号,有事就拉上,甚至造成了双方都以为在取悦对方、而没人因此而开心的糟糕处境。
-
对于以上的成本和收益,大家心里面都有自己的算盘。我在这里分享一下,如果确实不想参与公司组织的非工作活动,如何在不参与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获得部分收益:
1、给大家留下自己「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的印象。知乎上有我的同事,大家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基本不跟同事出去玩的人,甚至翘掉了部门的出国团建。但在大家出去玩的时候,我会主动提出坐镇后方,做跨部门项目的临时对接人、帮大家盯一眼突发事项。当时有人在团建出去玩的群里说,「老王的精神与我们同在」,我也很荣幸能以这种形式「活在大家心中」,帮助大家玩得放心。
2、在工作中关注他人的动机和感受,让他人感觉到是在与活人共事,而不是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个人觉得,将「职业化」理解为工作中没有情感、对所有同事一视同仁不带情绪,是过于狭隘的解读。团队协作,不是流水线上把加工件搁在传送带上而已,也需要去理解他人同步工作时隐藏在背后的情绪,或志得意满、或忧心忡忡、或略带抱怨、或期待肯定。
对这些情绪予以回应,不会占用太多工作时间,但能收获更多的善意和默契感。这同样是在进行了一场点对点的「团建」活动。
谢邀。
利益相关,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我认为:没有任何人应该(可以)逼迫任何人做非工作事务,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
我现在就职于一家节奏非常快、处于冲刺期的互联网公司,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这里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
对公司的员工来说,决定你是否优秀的定义之一是:「你到底有没有足够有底气的、优秀的业绩产出和表现」。
互联网行业,生死时速。今天见你起高楼,明天看你楼倒塌。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业绩产出表现,其他点再怎么好,你也很难在这里生存下去。不管你是真的抱了上级的大腿也好,深得团队成员爱戴也好,大锅饭人人均等避免冲突也好,不管你和部门老板关系有多好,回归到本职,都是要看你的业务目标完成情况和产出。
因为资本市场的残酷,公司背负着更大的压力,没有业绩就是死亡。豪迈撒钱如 OFO 的戴维年会抽豪车,公司业绩不好发不起工资了一样是树倒猢狲散。更何况员工呢?
你如果有足够的底气来论证自己的产出,那就是你绝对的王牌和不二法则。
所以第一点,升职加薪的关键因素,不是你参加了多少团队活动,也不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的好不好,而是取决于你的业绩产出到底有多少,你能让别人看到的你的付出和努力有多少?
其次,你会介意参不参加,其实是在考虑别人(尤其是同事和部门上级)到底会怎么看你。
有的人是社交型人格,舞池中最亮眼的 superstar,一天不和说话就难受,他们会很希望自己能够和别人充分的沟通、很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如果你是这样,你需要去联络他们的感情,完善自己的信任扭带,进而「借力」更好的推进自己的工作。
要知道,互联网行业日常有很多工作内容,是需要别人协作和配合支持才能完成的,你很难像读书时那样靠自己一个人,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论证自己有多优秀,或者说这样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你总需要别人的帮助。
而这样的非工作事务,不管是团队成员自发组织的饭局酒局,还是部门领导或者 HR 安排的团队活动,本质上也是希望团队成员能够更紧密的合作,给予一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更熟悉彼此。进而让大家保持一定的信任基础和连接。
我并不赞同一种观点是:「如果你总是迎合,你在这家公司会变得很平庸」。因为在这件事上,你其实是在为自己寻找「借力」的机会。
比如你们一起吃过饭?一起参加过团建?甚至是一起打过球?聊过天?抽过烟?这就是一些最基本的信任基础的搭建。职场上「逢场作戏」有自己的意义,和大家打打篮球、吃吃饭、喝喝酒,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情,反而可能是你展现自己另一面天赋和能力的时候。
(哦当然,在微信群里捧老板的「臭脚」不在此讨论范围,我不觉得这个行为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部门里的小 M 是一个社交型性格的人,在公司里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经常参加公司的各种课余兴趣小组,认识了很多跨部门的同事。经常有需要跨部门沟通协调的事情,到他这里都不算困难。因为他总能在对方部门找到自己认识的人,然后通过自己的关系把这件事推进下去,不管是找隔壁团队的设计师插一个紧急需求,还是需要咨询跨部门的一些重点项目情况,他总有办法。在自己的团队里也非常吃的开,和很多团队成员的关系都很好,有的时候连老板也会私下找他打听和咨询别的同事的情况。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部门有什么拔尖露脸的事情的时候,总能想到他。
准确来说,你要想清楚你到底在意的是什么,然后再去做决定。
如果你真的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需要这份熟悉和接触的关系纽带,那请你放下「工作就是工作,谁也别干扰我的休息时间」的念头。和团队同事保持一个合作之外的联系关系,适当增加在职场上的活跃度,不成为别人眼中特立独行那个不合群的人。
独善其身很理想,但现实很难。
保持一定人际关系,这不是坏事。
再者,如果你真的不喜欢、不想参加,但是又害怕影响到别人对于你的看法,那你需要思考:你和对方的情感连接到底有多深?有没有足够的信任基础来避免这样的不适感。
你需要的一个更坚实的「情感账户」。
我们见过很多老员工,平时独善其身,一些逢场作戏的流程也不太参加,但是部门老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大家戏称为「老员工的光环」。
这不是傲娇,是一种累积下来的信任基础,长久的存放在你们之间的情感账户里。
员工小 Z 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不擅长和很多陌生同事在工作之余 social 应酬,工作之余他需要自己留有一些空间能够让自己的精神压力得到释放、充电。但是他本身非常能够扛事儿,在很多大型项目里总是不声不响一力扛起重要职责和任务指标,更是无私的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困难,并且热衷于分享自己的心得、经验和体会,帮助大家一起共同进步,是团队里的急先锋和排头兵。故此,尽管很多时候团队里日常下班后一些团建活动,小 Z 很少参加和响应,但是大家还是很信任这位同事,都不会因为她的不合群而指责她的特立独行。
这样的人不参加非工作事务、所谓的「不合群」,并不会让对方(同事或者部门上级)产生不适感和疏远,而是会被理解为:
他有自己独特的资本和生存价值,能够让自己成为那个「享受一定特权」的人。而且事实上,这样的人也更「上道」,他们会坦诚相待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其他方面的努力获得别人的信任基础。
当你具备这样的情感账户,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参加。
这种情况下的「不合群」并不算职场大忌。
最后,如果你是团队里的新人,我建议你还是需要参加的。原因很简单,你需要有一个从 0-1 建立信任基础和情感账户的过程。
你需要有一定的「合群」次数,来和大家熟悉彼此,进一步先建立起自己的情感账户。一方面是帮助自己更好的「借力」和推进事宜,另一方面是帮助你打下信任的基础。
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在非工作场合的非工作事务里更进一步的和大家相互了解,get 到些工作中你不会看到、听见、理解和明白的信息(尤其是你还是个新人的时候)。
当然,如果因为不参加非工作事务直接影响到你的个人收益变化,比如你不参加就降低你的绩效、扣你的工资、 不给你晋升机会(当然,你需要确定,到底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还是单纯因为你不合群)。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你不是非此不可、也坚定不愿意让步、更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可以论证的是彼此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不合。
那我建议你离开并寻找一个和你 match 的地方。
将就和妥协,永远是最难受的存在。
题外话
写这个问题前,我犹豫了一段时间,要不要聊聊这个话题。因为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这些问题。
写下这些话,希望我的想法会帮助到其他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