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怎么看待「网抑云」这个梗? 第1页

  

user avatar   kong-ji-yi-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交作业。”课代表站在我旁边。

闻言,我面颊抽搐,抱头而泣,在黑暗中硬生生挤出一个笑容:

“你说,连作业都整不完的我,怎么给她整个世界。”

2

我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训了一节课,身心俱惫。

回来时同桌问我怎么样。

我气若游丝:“没事。”

“你怎么有气无力的?”

我笑了笑:“温柔吗?半条命换的。”

3

语文作业填诗词。

“窗含西岭千秋雪,-”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目光游离而孤独。

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话啊。

“先当孙子后当爷。”我如是写道。

不愧是你啊,杜甫桑。

4

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什么意思。

我深吸一口气:

“这种事情见得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其余的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详细情况你们自己是很难找的,网上大部分已经删除干净了,所以我只能说懂得都懂。”

5

班里同学在讨论小孩子。

A:“熊孩子真讨厌。”

B:“我蛮喜欢孩子的。”

C:“婴儿很麻烦啊。”

我眼含泪水:“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同学:¿

6

课上老师提问:“如何赏析‘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我缓缓站起:“记得那是2012年吧,我把这句歌词分享给她听,她问怎么了,我说没事,随手把她删了。我想,爱一个人,不打扰是最后的温柔吧。”

“这是李白的诗谢谢。”

“哦那没事了。”

7

“班里笑的最欢的人,手腕上有疤。”

同桌惊讶地看着我的手腕:“你怎么会有?”

“蚊子咬的疙瘩被我抠破了。”

8

同桌骂我:“一天天整这些烂活,你死不死啊?”

我浑身一颤,心脏有点疼。

“有的人八岁埋了,八十岁才死。”

同桌拍手叫好:“医学奇迹。”

9

回到家,我爸看我蜷缩在床上。

我爸:“咋滴啦?”

我看了他一眼,轻轻摇了摇头:“你不懂。”

我爸闻言大怒:“净整没用的,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有啥不懂的?!”

“导数法证明不等式你懂吗?”

10

学校发了新校服。

同桌:“这是纯棉的,可软和了。”

我对他笑笑:“那能穿到这件校服的人都很温柔吧。”

11

放假时半夜和朋友聊天。

“那个视频很好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稍等,到点了。”

我打开网抑云,随便找了首歌。

“我每天都在笑,你猜我开不开心。”

退出,返回QQ。

“可不是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12

我点了保存文档,希望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可我的快乐又在哪呢。

13

不说了,叫我打游戏了,芜湖~起飞。


百万阅读纪念


user avatar   hu-jing-70-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不必过于讽刺。

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本身就是很容易自我感动的群体。 连辛弃疾这种狠角色都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何况一般沙雕。

有时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装逼现场,尴尬的想抽自己。不过谁还没有中二病的时候呢?现在网络发达,也只不过把以前的个人表演换成了大型团体操。

话说回来,热衷于搞这些,说明我们的孩子们生活还不错。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那才真叫一个欲说还休。


user avatar   HoWond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的我做体检时,

医生说我性功能衰退。



我的对象——我是知道的——她看不起我。

我明明什么都给了她,却又仿佛什么都没给她。

我已经一无所有了,她却觉得这依旧没能换来她的幸福,和“性”福。

我得不到她。

我留不住她。



现在她要走了。

她父母也瞧不起我吧,过来和她聊了一趟,走了。

我把她父母杀了。

她不知道。

她从来没像这样在我怀里哭过。

我忘乎所以了,忘却了这只是假象。



哭完她又要走了,跟别人。

我开始回忆了。

我在想我哪里做错了,我还有什么没给她。

我和她商量过要孩子来着。

我当时还说想要个女孩,真是不自知啊。

或许吧。

我没能给她的,也就只有这个了。



她要走了。

我问过她了。

我问我还有机会吗。

明知故问罢了。

该离开的总会离开。



她走了。

我爱她。

在用我的小胶囊亲手把她送入永眠的梦乡前,

我只想对她说:






“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user avatar   mei-yan-dai-xiao-61-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疫情后的世界,颇为残酷。从高三初三复课起,上海市跳楼自杀学生24人,其中浦东新区14人,小学生3人。

其本人之绝望,家人之悲痛,难以想象。

青少年自杀,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成年人的世界更甚,中国每分钟就有2个成年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如果这些人恰巧都在某个平台上发表过自己的感受,那这个平台是不是也会被人讥讽为“x抑x”?!

是,网上的抑郁症是很多,网易云里也很多,但别提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就算写下倾诉的其实是一个没有抑郁症、仅仅是连续数日遭受挫折、状态很差的人,他就没有倾诉的权力了?

为什么天天能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是不是抑郁症?

宁是医生?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表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仅为10.3%。

我不知道完全亢奋,整日正能量的人是否存在,但显然,这个世界上绝对不缺一些整日戾气满满的人。跳楼围观的是他们,网上催促“快死”的是他们,在别人诉苦帖子下面评论“矫情”的也是他们……

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抑郁、脆弱成为可耻的标签,让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绝对不会提这些东西。

我发现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抑郁症”麻烦去看病,去吃药救治,但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其实正在把这些人推回他们封闭的内心之中。

所幸还有网络空间,所幸还有网易云这样一个还算能够相互取暖的社区,更何况音乐本来就是情绪的倾诉和舒缓。

我觉得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空间很重要,希望正能量战士们在知乎骂就够了,不要去骚扰他们。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跟他谈道德,他就跟你谈法律。

你跟他谈法律,他就跟你谈道德。

这就是家庭伦理剧狗血情节百出还有人追的原因。

父母愿意给弟弟二十万而不给老大,那确实在法律上是他们的权利。

问题是这样就伤害了老大一家的感情,在道德上就是立不住脚的。

本答案在谈伤感情这件事,就有人跳出来说我三观不正且逻辑不清,说那是人家父母的权利。

好啊,既然谈法律权利,那么大儿子将来也不需要对父母太热心,只要完成基本的法律义务就行了。

可是问题是,他父母现在或将来会仅仅满足于大儿子完成法律责任吗?

肯定会挥舞道德大棒子,把大儿子打得血流满面。

所以我劝题主远离这样的家人,警惕本回答下那些逻辑混乱不明事理的人。

————以下为原答案

这个事件更加证明一个事实:你老家就是一个烂泥潭。

所以你要远离他们。

他们怎么骂,随便。反正你以后少回去,如果要尽孝心,将来寄点生活费回去就行了。

如果你不离开这个烂泥潭,你会拖着你妻子孩子一起沉没。


至于村里人的看法,你还在乎干什么?

跳出来了,就别再跳进去受虐。

加油

———

给你举个例子吧,看通情达理的家庭是怎么处理和你类似的情况的,也免得有人在评论区非议我。

我有个好朋友,是兄弟俩。

哥哥被他爸从小培养上重点高中,从初中就给他哥买进重点初中。

而他呢,初中毕业,即便考上了普通高中,也不让上了。

但给他拜了师傅,学手艺,跟着父母做生意,开店。

后来他哥考上大学,他就成了店主。

后来他哥留在了重庆,成为某银行信贷部部长。

后来老家盖房,他父亲直接对他哥哥说:“当年倾力培养你,你现在出息了。当年你弟弟是受了委屈的,并且以后照顾我们就靠你弟弟。所以盖房子的钱,你来出,以后经济上,能帮你弟弟就尽量帮点。”

这个父亲是拎得清的。

他父亲本身是入赘的,但是能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化分配,成就今日之局面,也是厉害角色。

所以尽管我朋友也曾经感叹父亲不公,但是老来一席话,也是释然了。

并且他哥对他也不错。

这样比起来,你父母就差远了。

其实,这个事情的关键不是钱,而是你父母心偏了不说还不明事理。

不求完全一碗水端平,但是至少他们心里要明白谁暂时受了委屈,并愿意有机会做补偿,而不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道理就像:洪水来了,为了保城市,把水往农村引,是迫不得已,但是不能理直气壮啊,相反要想尽办法去补救农村受到的损失。


user avatar   wang-heng-13-28-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相关话题

  为何大家讽刺「标题党」,小时候语文不是教会我们题目就是要吸引读者吗? 
  有哪些发源于知乎的网络流行语? 
  面对喷子,你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有哪些妥善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像《野狼disco》这样的歌会火? 
  什么样的网络评论或者图片的评论让你有一种「高手在民间」的感觉?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存在三观不正的问题吗? 
  如何看待王垠对乐理的理解? 
  小钻风是靠什么从一众小妖中脱颖而出被大众熟知甚至名气超越了部分boss级妖怪的? 
  小钻风是靠什么从一众小妖中脱颖而出被大众熟知甚至名气超越了部分boss级妖怪的? 
  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某些男性仇女以及某些女性仇男的现象? 

前一个讨论
河北省的未来在哪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东林党是江南财阀代言人?





© 2024-06-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