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如何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数目众多的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杰青,学术制高点;长江,江湖影响力。至于万人,显得稍逊一筹,安慰一下吧。

千人和青千是捷径,学术水平逐年下降,从青千去年1000+、今年1500+(海优)的趋势,千金买骨的意味更强一些。学院的青千也有五六个了,少年得志,搞关系比国内的还猛,水平感觉是被海水泡大的一样。

这些年国家不让兼得了,杰青比长江卡的年龄更小(万人最大,好像是48?),而且不看教学,所以是冲击的首要目标。说实话,这些年越来越浮躁,都是奔着目标去的,有几个真正干实事的?基金委都没办法,改变不了,找来找去,凑包抬轿,学部讨论上会名单,6A1B比比皆是,继续内卷吧。今年学部函评跨圈送,会评把评委放到几百人,到最后还是要拼爹。长江情况也差不多,据说今年长江评委放到30人了,各种做局,会评一色的院士,一样是拼爹。

拼爹,实际上就是看团队,显示度的工作没有大团队支持是干不下去的,圈子文化也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好,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长江杰青的水平如何,参差不齐吧。大多数的长江杰青年轻时候还是有功底的,但帽子带上了,后面就侧重于带团队了(人多力量大),不凑几个国家奖能成为战略科学家吗?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奖变成3年一评了(高层嫌两年一次还是多),国家不是不清楚啊。

青长优青青拔,都是大佬培养的,也是团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后面能不能再上一步,得看带头人能不能上一步了。基金委的学部主任(一般是院士),当主任的时候优青杰青一年一个,哪怕投票不满意都可以让评委们重新投!创新群体都搞了不至一个,但下来之后连续多年断档,一样也是还债。

优青到38,青长到39,青拔好像是到80年8月后(今年报的这波)?而且不能兼得了(资助期内),其中基金委最严格(敢报其它的,马上终止评审),教育部最牛(报其它的不管),青拔是一年归科技部一年归教育部(报其它的允许上会答辩,但后面一样会被拿下),所以冲击顺序也差不多,但越往后越难越内卷,搞得今年青拔像疯了一样(青拔最晚,很多最后一年的,朝死里折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关系也是水平的一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工科的,真刀实枪能让企业满意工作,每年百八十万横向,不香吗?非得走这条不归路干啥…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横向那百八十万根本不是二代/有野望之人的目标,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快速通过中低层官僚的地雷阵

真的,这年头博士主官满大街跑,院士封疆大吏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个

至于战略科学家,这定位就有问题

苏联79%的科研经费分给军工企业,在大项目里弄虚作假,蓝帽子要手枪把砸头的,搞一群战略科学家也是正常,毕竟陆海空天两三百种主战装备,每种主战装备要正副两条技术路线,光军工企业养700-1000个院士不夸张吧?

中国泛军工口才多少科研经费,如果有战略科学家不急军队之所急,不从军队本位思考问题,我也不奇怪。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戴上帽子的时候学术水平大都不低,关键是从优青开始,我国科研人员的演进出现了四个分支:一部分人躺平开始享受退休/半退休生活;一部分人成为“战略”科学家,主要研究怎么拿项目、上院士,平时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一部分人走上仕途,所谓管理科研一肩挑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专注于科学问题,不忘初心,继续攀登。

需要说明的是,很大一部分“战略”科学家也担任行政职务,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里,但是他们早就不在科研一线,也很少有时间钻研学问和查阅文献,那他们的“战略”眼光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各种评审和道听途说。很有些人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即使不做学问仍然视野开阔眼光高明,可以给真正的科学家指明方向

补充说明一下,很多人觉得大科学家嘛,不用亲自动手做东西、写论文,管理管理团队、定定大方向、提提想法,让下面人做就行了。可能我在国外拿的博士学位,比较传统吧,不太认同这种观点,我倒是认同几十年前严济慈老先生的话

脱离科研一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仍可以思如泉涌天花乱坠地贡献“点子”,但有时候就错得离谱,这些点子常常交给硕博们去“探索”,有的学生为了毕业,真能做出来!而导师已经没有能力去甄别了。后面的事情大家可能已经吃过不少瓜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江杰青一般有院士大腿,优青一般有杰青大腿。很少有单打独斗地戴帽子。真实水平,有实力的,也有欺世盗名的,特别是优青,青长(目前感觉优青青长水份最大。青千毕竟是数正刊子刊的,基本面差不多,有关系者上。这几年,只靠发一区上的毫无疑问有院士帮忙)。只要大佬愿意捧你,你就能戴上这顶帽子。为什么大佬愿意捧你,有可能是和其他大佬交换利益(比如其他大佬的学生),有可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一美誉(培养接班人),有可能和大佬有不可告人的利益关系(后面两项可能最普遍,其实也可以归为一类)。总的下来,你的能力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大佬定了你上,那所有的资源就会倾向给你,你就像小火箭一样蹭蹭地发文章。其实每年评杰青优青,哪些人能上基本都在上会前钦定了。

————————————————————

以下是题外话:

这些有帽子的人经费吓人,上千万到上亿,花着民脂民膏,成果是靠几十万上百万砸文章,说白了就是几张纸。而成果转化就是个笑话,你会指望着高校的这帮人做公司的事,真实情况是和企业合伙骗钱。这些人可谓当代和珅。知道这些人现在最怕谁吗?怕Elizabeth Bik打假,平时难得见到这些帽子户亲自下场,但是Elizabeth Bik一打假,一个个地出来认真回复。难道国内搞科研的发现不了假货?肯定能,那你揭发下试试?大佬平时讲得最多的话就是我要让某某不能在学术圈活下去。国内学术道德(刑)不上杰青,更何况院士了。可悲不可悲?中国的学术不端要靠一个老外来揭发。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网上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付教授先是按照程序给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发信,结果大名鼎鼎世界闻名的蒲所长也入乡随俗了,玩起了太极,说什么灰色地带,正规渠道走不通,逼得付教授没办法只好网上举报。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实水平有很强的,也有比较弱的,但是我们领域很少有很弱的,我没见过。

为什么?因为“破四维”以前,我们领域基本就是看文章,如果你说文章有个X用,那么结论就是大家都很弱。但是那会儿不能这样看啊,所以从文章角度,带人才计划title的必然文章相当的强,起码要超过一个阈值,阈值之上NS来几篇的大有人在,临界阈值也有很多顶刊。

但是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没评上title的文章就低于阈值,相反没评上的高于阈值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数量很多,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问题了,饱和式发文章,人才计划title的数量比顶刊,甚至比NS子刊数量要少,而且也不完全是重叠关系。

如果你要抛弃发文章这个指标,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了,毕竟我们这行经常是这样,哈哈。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美国高考状元赵雨思被曝行贿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大学? 
  在《Nature》《Science》《Cell》上, 大牛教授发文章是不是阻力比较小? 
  在香港的高校,不会且不学习粤语真的会寸步难行吗? 
  2020年后中国和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会如何变化? 
  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与方法)? 
  为什么高校老师薪资那么低,还有那么多人争破了头去? 
  如何看待饶毅再发文,直指蒲慕明院士领导的神经所「近亲繁殖」,多位研究员与其夫人密切相关? 
  如何看待高校招生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是否意味着大学寒门学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第二轮双一流已公布,如何看待深圳大学落选? 
  国内高校排名还会面临大洗牌吗?那些非985,211,排名靠后的学校如何才能追赶并得到社会认可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史维教授辞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下一个讨论
男朋友告诉我他信基督教了,我无神论,两个人继续相处下去之前我该确认些什么问题?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