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很多人说关于「一台游戏PC,一台Mac」的建议,我觉得这个还是需求不同,比如我我时不时要出差,大块游戏的时间都是在旅途中。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乘坐航班的长短和仓位,灵活决定是只携带MBP,还是同时携带MBP和外置显卡。
这种情况,在MBP ARM化之后,就只能出差携带两台笔记本电脑了。这个时候MBP的可替代性就增加了很多——以前MBP是唯一的电脑,显卡只是附属;现在有两台电脑,MBP必须要在适用度上压倒另外一台很多,才值得出差的时候同时携带两者——而雷蛇其实使用起来的感觉,包括打字也没有多差,习惯了也挺好。所以Mac全部转向ARM,应该还是会丢掉一部分用户的,当然这部分用户未必很多就是了。
看的我的心拔凉拔凉的。这样置Parallel Desktop,VMware于何地呢?有了一颗ARM芯的Mac机器,虚拟机顶多也就是再装一个Linux了。而远离了X86 windows的苹果,也离游戏远了。
现在的MacBook Pro通过雷电3接口外接一个外置显卡RTX2080,是可以在Bootcamp下当一个高端游戏本,运行最新的PC游戏的。一旦转向了ARM,Bootcamp的福利恐怕是不会再有了。以后Mac的机器,不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只要采用了ARM的CPU,基本上都和Steam上的大多数游戏无缘了。
所以使用MacBook Pro,又是Steam玩家的可要想好了,到Mac全部转向ARM之后,到底是放弃Steam,还是放弃Mac。想不到Apple和Intel合流十来年,又到了选边站的时候了。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我是想好了,如果MacBook Pro全系列迁移到了ARM,我就放弃掉Mac,买个外星人然后在虚拟机里面装一个Mac OS来日常使用。因为苹果已经关闭了对Nvidia的大门,不要再指望Hackintosh了……
2年过渡期还算谨慎,苹果会走一步看一步。
X86和其他切换不太一样。
X86的优势是双系统,可以兼容Windows的生态。把X86若干年的生态系统拿过来用。
换成ARM,这个生态就没有了,苹果又回到自己搞一套的年代。
所以,会有很长时间,市面上X86和ARM的机器并行,除非X86系列产品销量下来,否则苹果不会很快停产或者停止对X86的支持。
苹果存在换芯失败的可能。
以后用ARM的MAC,会和用ARM的Windows机器一样,只是看上去很美。
iPad pro的商用就有这个问题,测试性能很强大,但是拿到手可用的地方不太多,
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顺带可以压泡面桶。用ARM的MAC可能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用户买了一台ARM的苹果笔记本在星巴克用,还得再买一台英特尔处理器的Windows笔记本工作用。
2006年以前,苹果电脑虽然做得很漂亮,但不是时尚品的概念,而是影像、音乐的生产工具,销量不大。
这次苹果换芯,风险还是挺大的。
英特尔和老黄哭晕在厕所。
A12Z处理器相当于I7+GTX1050,这成本至少能节省2/3,每个soc代工成本估计只有40美元顶天了。估计每台电脑能省100美元成本。
开发机器500美元,性能优异。
这个PC诞生以来最大的革命。
I7+GTX1050+16GB内存+512GB SSD只要500美元的电脑,你要不要?
mac电脑要逆袭,还可能演绎APPLE II的辉煌也不是不可能。
一潭死水的PC市场来了一只大鲨鱼。
台积电赢了。英特尔悬了。
WINTEL联盟迎来了真正的挑战。
PC市场很多大公司,但是没人多少敢于创新。
ARM处理器的PC,微软不研发操作系统,英特尔不研发处理器。他们是利益联盟,坐收渔利。PC市场停滞不前。就没有人能研发ARM PC的操作系统?ARM的PC处理器?除了苹果,还真没有第二个公司有这么大能量。而且让我们惊喜的是苹果真的做了。
就像苹果APPLE II的成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PC市场,刺激了IBM推出IBM PC一样,改变了世界。
这次可能是苹果再一次改变世界。
期待即将发生的变化。
在 WWDC20 上,macOS Big Sur 来了!
提到了之前的三次转换:
苹果称之为 Apple Silicon(打死都不提 ARM 啊哈哈哈)
镜头交给大名鼎鼎的 Johny Srouji
十代 A 系列处理器
CPU 性能相比最初提升 100 倍
五代 AX 系列处理器
GPU 性能相比最初提升 1000 倍,太狠啦
而 ARM Mac 将会在性能和功耗间设定全新的标杆(这张坐标图让我想起了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会,乔布斯展示的那张坐标图)
Apple Silicon 利用的技术
因此,ARM Mac 将拥有三大特性:
本来还在想,今年能不能看到苹果演示 ARM Mac,结果突然就放了跑在 A12Z 上的 Mac!而且这场发布会所有 Mac 演示都是用 ARM Mac 来做的!
这简直跟当年 PowerPC - Intel 一模一样,梦回乔布斯时代!手拿 A12Z 的我表示非常满足!
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版本号是 11.0 而不是 10.16,说明 Mac OS X 的时代真正结束了,的确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Universal 2,Apps 经过重新编译后,就可以一个 App 支持多个平台了,原生运行在 ARM Mac 上,自然能获得最佳的性能表现
自家 Apps 无疑是最先准备好的,全部可以原生运行在 ARM Mac 上了
Final Cut Pro X 和 Logic Pro X 这两个专业应用也不例外!
再来看看一些第三方应用
MS Office 都是小菜一碟了
Adobe Lightroom,LR 也很流畅
当然还有重头戏,Photoshop
一个 5GB 大小的文件,缩放过程也很流畅
Final Cut Pro X!那 iPad Pro 能不能跑啊(哭)
不止能一条 4K,而是可以同时处理三条 4K ProRes RAW 视频流哦(A12Z 牛!)
之前 PowerPC - Intel 时所使用的 Rosetta,现在有了 Rosetta 2
作用是,让 ARM Mac 可以运行为 Intel Mac 设计、还没有重新编译的所有 Apps
这里用了两个非常吃性能的应用来演示
一个是 MAYA,它对性能要求有多高,懂的都懂
实时渲染
还能以 1080p 分辨率玩《古墓丽影》
四大技术支持,从左至右
开发者 Quick Start 项目
帮助开发者研发支持多平台的 App
套件
当然少不了硬件,搭载 A12Z + 16G 内存 + macOS Big Sur Developer Beta 的特制版 Mac mini;不过这套相比于当年从 PowerPC 转向 Intel 时候的特制版 PowerMac 寒酸了不少啊……
对于开发者来说自然是本周,WWDC20
今年年底会发布首款 ARM Mac(猜测是 12 寸 MacBook?)
整个转换时间跨度为两年(参考 PowerPC - Intel 的先例,应该用不了两年)
但库克也提到,仍然有一些 Intel Mac 即将发布,这也说明在一段时间里,Intel Mac 和 ARM Mac 会是共存关系,这和之前的情况一样
首先,我们也许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个人电脑的下一个十年,或许就是从这个时间点算起了。
那么,ARM Mac 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最重要的是不用再受制于英特尔,不用花大价钱买处理器,也不用担心英特尔挤牙膏坑自己;总之用自家芯片就是有底气
更低的功耗好和更高的能效比,这意味着 MacBook 可以做得更轻更薄,而且更省电;
既然是自家芯片,自然能更好的对自家的系统和软件进行适配,保证更无缝的体验;同时也能借助 iOS 平台软件生态的优势,改善 Mac 上的软件生态
最后,从 X86 转向 ARM,使其和 iOS、iPadOS 的指令集统一,这样也让苹果能更好地打通三大系统,实现前所未有的生态圈。
当然,我一个普通大学生,也不是学计算机的,说得肯定不够专业,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大佬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总之,期待 ARM Mac,给 MacBook Pro 16 装上了那我一定换!
PS. 本文节选自我的另一个回答,也可以去那边看看
经过了数年的传言,Apple在今天凌晨的WWDC正式公布了ARM Mac计划。我2018年立下的Flag终于发生了,哈哈哈哈。
Intel近些年CPU进步速度之慢已经饱受诟病了,现款十代标压和桌面处理器依旧沿用了14nm制程,架构方面也和老旧的Skylake没有本质区别。要知道Broadwell引入14nm工艺是2015的事情,Sky Lake架构也发布于2016年,Intel被冠以“牙膏厂”的称呼并不冤。按照Intel的路线,7nm制程应该在2017年发布,而现在到了2020年,Intel却只能拿出折中的10nm(仅限低压U)。传言MacBook Pro 15 2017就是为7nm打造的,但是当时却不得不用了14nm的Kaby Lake,导致散热严重拖了后腿。
Apple的自研SoC毫无疑问是基于ARM指令集,但是发布会上Apple完全没有提ARM这个词,把自研SoC称为“Apple Silicon”(Apple芯片),我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和ARM的公版架构做区分。高性能、低功耗是Apple追求的目标。
Apple一直拥有顶级的芯片设计能力,iPhone上使用的A系列处理器领先安卓阵营的公版ARM处理器一到两年,更是为iPad Pro开发了强大的A_X系列处理器。很多人对Apple的SoC还停留在高效率的认知上,却不知A系列处理器的Lightning大核心的IPC超过Intel Sky Lake一大截。
Apple这次还为开发者做了一台配备A12Z处理器的Mac mini(DTK),参数如下:
这台Mac可以做什么呢?
流畅运行Adobe PS/LR、Final Cut同时剪辑3路4K视频、流畅玩古墓丽影这样的单机大作......我们就不拿A12Z欺负同样低功耗的Intel Y系列处理器了,直接对比跑28W的Intel 十代 Ice Lake CPU:剪辑3路4K视频、流畅玩古墓丽影这两样需求,现款MacBook Pro 13都做不到。况且A12Z还是用了落后一代的架构得到这样的结果,未来的ARM Mac肯定会和今年秋天的A14芯片共享最新的架构,同时采用最新的5nm制程,性能大幅上涨是肯定的。
未来Apple自研芯片的规格目前还不得而知,传闻Apple正在做12核心的高性能CPU,我想这大概率是给未来的笔记本用的,桌面平台或许可以看到更高的规格。Apple的原话是新的芯片性能会“令人难以置信”,看着Johny Srouji满脸自信的表情,我们只能期待了。
Apple宣称最终完成过渡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也会同时销售配备Intel CPU的Mac,今后也会继续为Intel Mac提供系统升级的支持。Apple从策略上肯定是先拿MacBook开刀,再慢慢过渡到桌面平台,最后才是专业工作站。
第一批ARM Mac中,MacBook Air这样的轻薄本一定会有(当然也有可能让12英寸MacBook重出江湖),而MacBook Pro 16寸这样的性能本年内更新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至于iMac肯定要慢慢来,因为配备十代Intel CPU的全新iMac等不到年底就会发布(或许就是这两个月内)。
Apple是在CPU架构迁移方面最有经验的公司,没有之一。从摩托罗拉到Power PC再到Intel,Apple两次化解生存危机;而这次的迁移是Apple在全盛时期主动为之,是准备已久的大招,投入了比之前多得多的资源,而且芯片也是专门打造的,可以和软件协同设计,迁移应该比前两次更加顺利。
二进制转换层是架构迁移的基石,PowerPC到x86的转换层被命名为Rosetta(源于著名的古埃及遗产罗塞塔石碑),Apple在15年前首次将其用于向x86的转换。这次的架构迁移毫无意外被命名为Rosetta 2。
Rosetta 2通过指令翻译的方式实现兼容,主要操作模式是在安装时App提前转换二进制文件。我怀疑Apple希望在这里通过App Store分发预翻译的二进制文件,而不是让每台Mac都翻译普通的二进制文件,这也是Apple一直在大力发展App Store的好处。同时,Rosetta 2也将支持动态转换,让没有在App Store上架的软件也能顺利运行。Rosetta 2比起微软的Windows on ARM计划好太多,毕竟后者连64位应用都无法兼容,只能抱着老旧的win 32应用,白瞎了芯片的性能。
Rosetta 2本质上只是为兼容性提供了保障,让旧应用都能运行。虽然从Apple的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到X86兼容软件运行效果很好,但是这样的转换终究是有性能损耗的。还有个很大的问题是,Rosetta 2不支持AVX这样的高性能x86指令,这意味着在使用密集的、对性能有严格要求的代码的应用程序中,这样的转换效率并不会太高。
所以,开发者的支持是必须的。Apple自己率先完成了旗下所有App的转化工作,包括Logic Pro和Final Cut这样复杂的专业软件。Apple在演示时特地强调新的软件可以利用自研芯片中的神经引擎,也能调用Metal API进行GPU加速,这样的新软件才能完全发挥自研芯片的最大威力。Apple还一如既往地拉来了好基友微软和Adobe为其站台,Office全家桶和Creative全家桶的开发都进度良好,展示效果也很棒,年底新Mac上市的时候大家应该就能用上。
为了让开发人员为在今年晚些时候第一台Arm Mac发行时推出本地的,由ARM编译的软件做好准备,苹果还组装了一个开发人员过渡工具包(DTK),借给注册的开发人员(只需付$500)。Apple在主题演讲中的Mac演示机其实就是一台DTK,新系统看起来已经相当成熟了。尽管DTK实际上只是寄生在Mac Mini体内的iPad,但它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实际的硬件进行测试和优化,使开发人员为使用本机应用程序做好准备。
从Power PC到X86的架构转换中,开发者在Apple“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驱使下对新平台积极支持,一代Rosetta其实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消费者很快就用上了最新的X86软件。所以我想这次大家也不用担心第三方软件的开发速度,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应用供大家选择。
最后,迁移到ARM架构的一个副产物就是Mac支持所有iOS和iPadOS的应用,这也会让消费者在使用Mac的时候能多一种可能性。
我想这次架构迁移之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兴奋,就是因为Apple直接抛出了相对很成熟的方案,向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而且Apple自研芯片本身也很令人期待。
Mac本身在高端电脑市场早已获得了巨大的份额,而且用户粘性极高,就算是吃品牌溢价也足够滋润地活很多年了。无论是架构迁移,还是自研芯片,风险都不小。个人电脑领域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快半个世纪,这个市场在移动端的冲击下也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比起选择求稳,Apple却选择为了Mac更好的未来全力以赴,这样的魄力着实令人尊敬。
最后是两个问题。
DTK是由一台Mac mini打造的,我很好奇上面的ThunderBolt 3接口能不能用。Thunderbolt 3是Intel和Apple共同开发的私有协议,需要单独的主控芯片才能运行,我想Apple未来会把TB3主控集成进自研SoC中,或者用USB 4代替TB 3,继续保持Mac的强大连接性。
最后就是Boot Camp支持的问题了,虽然Apple在发布会上完全没有提到,我想新的ARM Mac应该不会再支持安装Windows了。Windows PC和Mac相爱相杀的历史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想当年Mac销量最低迷的时候,能安装Windows也是支撑它发展下去的一个因素。现在Mac转向了ARM的怀抱,而Windows应该会继续在X86阵营(至少主力是这样),未来两者的软件生态差别可能会越来越大,个人电脑领域再次出现了巨大的分裂,可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消费者来说这个结局到底是好是坏,就只能等时间来检验了。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