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艺术中如何表现“在场”与“缺席”? 第1页

  

user avatar   yestre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块简明扼要的砖头吧。

一切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表演艺术都有十分丰富的「在场」与「缺席」表达。

「在场」与「缺席」的表达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动物,自然现象,思想观念,行为状态,客观事物,主观想象,以及各种现实场景、历史事件和未来世界,等等。

不过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有空白,每个人接触到的艺术作品亦十分有限,对「在场」与「缺席」的认知方式、心理预期和接受能力更不尽相同,因此会忽略很多本来十分平常的艺术表达。

如果非要按某些人话语圈强行理解的「艺术家在场」或「关注当下」,那么绝大多数艺术门类和艺术家都是完全缺席的(不带引号)。全球新冠疫情期间的艺术家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干预深度,其在场表现远不如普通市民或媒体从业者,各大艺术学院今年的毕业展更是集功利、抄袭、模仿、媚俗和无病呻吟之「在场」大成。

换句话说,以现代艺术家与评判者标榜的人,很少在其奢谈的「当下」在场,并以各种华丽与平庸行为,诠释着「缺席」与旁观者的既定内涵与外延,少有创意与拓展。倒是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当下,十分在场。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理会这些自以为是者对「在场」的垄断和对「缺席」的经常不缺席,从而放飞对在场的理解与参与。

……

以下是一个简单提示,每个普通人都不难从自己与这些艺术门类的经历体验中,找到心仪心动的「在场」与怅然杳然的「缺席」,而我们的代入和移情方式,千姿百态,各有妙处。

  • 表演艺术:影视,舞蹈,话剧,曲艺,直播,行为艺术……
  • 听觉艺术:声乐,器乐,歌剧,流行音乐……
  • 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摄影,装置,工业与艺术设计……
  • 文学艺术,就更不用说了,学龄前儿童都能背诵不少有关在场与缺席的诗文词句和经典篇章。

这是一个可以写成无数本书,做成无数个视频节目的好题材。

这也是每个艺术爱好者忙里偷闲收拾一下心情的好方法。

让我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重温那些曾经的感动吧。

感谢题主的奉献。




  

相关话题

  找欧洲古典油画,画面是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搀扶着一位上身赤裸的年轻男子,男子抱拳低头,这幅名画叫什么? 
  怎么评价德云社封箱高峰栾云平表演的《夸住宅》? 
  72岁老人悬赏万元对下联45年未果,上联:易卜生安徒生生生生花妙笔,下联要求名人和注解,如何解下联? 
  听一万元以上的耳机是什么体验? 
  艺术,文学是否是一个大骗局? 
  艺术是模仿还是表现? 
  当下还有多少年轻人会听相声? 
  一个不懂乐器,没有乐理基础的人能否作曲? 
  有哪些现象表明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审美水平正变得越来越高? 
  为什么金庸、古龙的作品都对汾酒情有独钟? 

前一个讨论
装置艺术和建筑学有什么关系?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艺术终结于一个时代也新生于一个时代”?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